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

近期在身心灵成长方面做了一些研习,多次听到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的概念,凭借个人的领悟和觉察,感觉到自己有一些进步,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唯愿能引起有缘人的共鸣并共同进步!

认识萨提亚

作为人的名字,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作为一种治疗模式的代名词,萨提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 ongruece)。

萨提亚冰山理论

这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这个冰山模型让我感到很震惊,日常的沟通之中,我们将很大的精力花费在“行为”和“应对方式”两个层面上,恰如搏击中的双方,敌对、敏感、僵硬、紧张、用力,最后双方都疲惫不堪。在学习九型和教练技术的过种中,我越来越注重感受,能量开始由脑中心延伸到心中心,体验到内在的喜悦和平和;同时也觉察到“信念”的双刃性,很多时候,真的是成也信念,败也信念。此时,在心里面向大海,深深地鞠躬,感谢这一年多来的机缘,让我能够领悟到这些。

沟通中的五种模式

萨提亚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50%的人回答“是”(讨好型);30%的人回答“不是”(指责型),15%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也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超理智型);还有0.5%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打岔型)。最后只有4.5%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一致型的。

从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识别不同的沟通类型:(1)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2)指责型的人惯于攻击、批判、愤怒;(3)超理智型的人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4)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扰,活力过多或不足。这些表现都可以归结为与自我的不一致。

“不一致”的危害

然而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就涉及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个人成长概念:自我价值。一个自我价值低落的人会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任何人只要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或行为,他们都觉得此人对他充满敌意,否定他的价值。他们害怕犯错误,不敢创新,只希望墨守成规,因为只有这样才让他们感到安全,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反对他们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鄙视。正是这样他们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渊。

以上四种典型的“不一致”沟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在掩饰、压抑或扭

曲自己的情感,不愿担露自己的感受,而是用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去掩饰它。例如,当一个做了一件让你愤怒的事,你无法直接说“你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愤怒”,却要转成一个指责者说:“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这种不一致的沟通让人很压抑,长期下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疾病,头痛、胃溃疡...因为许多人已经如此习惯于不一致的沟通,以致于他们甚至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例如一个超理智者认为自己就是“毫无情感”的,甚至以此自豪。

恋爱过的人可能都有过“爱屋及乌”的想法,我们装作喜欢实际上不喜欢的歌手,只为了博取对方的欢心。然而这只是一时和表层的,激情之后的不久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让对方感受到“你变了”或者“原来你还在那里”。不一致的沟通事实上伤害了我们和别人建立情感连结的能力,我们试图掩盖真相,我们装作对不喜欢的事情若无其事,将情绪累积在心中,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累积迟早会爆发。

一致性沟通

一致性的沟通意味着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且考虑到情境。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它们。

举例:想像你刚刚碰伤了别人的手臂,你会怎么道歉?

讨好型:请原谅我吧,我真的很笨!

指责型:天哪,我怎么会碰了你的胳膊!下次你把胳膊收好,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

超理智:我希望能向你道歉。我经过的时候无意中碰了你的胳膊,如果你的手臂受伤了,请联系我的律师。

打岔型:咦,有人发狂了,一定是撞上了。

一致型:我不小心撞伤了你,非常抱歉,你这里很痛吧?

一致性沟通这不意味着你不可以有隐私,恰恰相反,你不用扭扭捏捏地岔开话题,只需一致地说:“这个话题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谈。”最终,一致的沟通让人感觉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我邀请你做一个一致性沟通的人,说出心里的想法和感受。你会发现许多之前的不安根本是不存在的,当你愿意表现得一致的时候,别人也感到安全和解放。

一致性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接纳感受。“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们”;“愿意在不带任何否定或是投射成分的基础上加工和处理他们。”具体来说就是,一致性时,个体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尤其是身体的反应)传递了相同的信息;反之,则传递出两种不同的、矛盾的信息。例如:我们说自己不紧张,但是身体却感到紧绷和僵硬,就表明我们没有进行一致性的表达。因而,觉察身体的反应,并了解身体所传达信息的意义,是建立一致性的重要基础。

常常听到这样的误解:一致性沟通,就是有什么感觉就说什么,“我很生气”,“我很烦”。不是不可以说,而是在什么状态下说,用发泄的方式说,还是用平和的方式说。

此处,“5A心灵之旅”会很有帮助,5A包括:觉察aware,承认admit,接受accept,行动(改变)action,欣赏和感谢acknowledgement。

具体运用就是:我们首先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绪的变化,并且承担起对自己情绪的责任,而不归咎于别人,我们为自己的情绪、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负责,;然后接纳自己会紧张、会生气、会恐惧,并且看看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身体舒服些、情绪平缓些,最终欣赏自己的所做的这一切。

完成了这个过程,就算做到第一层的一致性了。此时,也许才能不带抱怨的、真诚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个人的体会是只要用到2A:觉察和接纳,就已经很有效果了。比如:当遇到孩子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时,你可能会很愤怒,惯常的做法或许是火冒三丈地大吼:你怎么回事,不好好做作业,是不是想挨揍?现在,在吼出这些如“小李飞刀”一般的话之前,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很愤怒,我接纳我的愤怒”,试试看,接下来你的做法会有什么不同?

第二层深入觉察。这一层似乎很难脱开萨提亚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冰山隐喻”来阐述。简单来说,就是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活出这份渴望。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也不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放纵自己沉溺于无聊、不满、抱怨中。还有些时候,我们的所言所行,跟我们的渴望背道而驰。明明渴望温暖、亲密,却用指责、索求把别人吓跑。

因而,此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渴望,然后为这份的渴望负完全的

责任。萨提亚说这层的要点就是“……放弃我们曾经投射在他人身上未满足的期待。”

第三层身心合一。萨提亚认为这一层是“与普遍存在的生命力保持和谐一致”。“存在于宇宙当中的我们,已经触及到了一种能量,它来自于地球中心,带给我们一种根基感;它来自于天堂,带给我们自身的直觉。它们在任何时刻都会静候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加以利用。”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玄妙,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意思。如果朋友们觉得这部分太神乎,可以略掉,能做到以上两层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第三层有一些很简单的做法,每天坚持早晚静坐十分钟,几个月后就可能会体验到“能量”了,这是一些同修跟我分享的,我自己还没有真实的体验,这是我下个阶段要做的功课。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我们的注意力做出了某些选择,让我们忽视了对爱的觉知。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它所设立的条件:我们心中是存在爱的。可是,却又为什么我们存在着这样的爱,却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呢,正如我们眼前摆放着一束鲜花,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我在想,我们心中所存在的那一份爱的感受,假如能被单单纯纯的摆放在我们眼前,我们或者并不会去忽视他们的存在。可是,当这份爱的情感,出现在我们眼前,却被我们所忽视,他们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是否是由于其他的情绪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呢? 我思考着,正如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一样,在一个嘈杂的环境当中,当我们专注的去倾听我们想要倾听的声音的时候,于是其他的声音就会显得不那么的刺耳,进入耳朵内的,则大多数是哪部分你想要努力听到的声音。那么,当这份爱的情感,被与其他情感被一起摆放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那种情感所吸引呢?正如一位老师所言,我们的思维被区分为弊导性思维和利导性思维,而假如我们的思维被停留在弊导性思维当中的时候,则那部分利导性思维则会被限制,那么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哪些消极情感所吸引的时候,我们对这份爱的情感的注意力自然会慢慢减弱甚至被完全所忽视。

这告诉了我一点,爱是一种平和的能量,而一些的情绪当中却充斥着大量的冲动性导向,当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很容易的就吸引住了我们的注意力,于是让我们被那部分情绪所吸引,而散失了我们对爱的觉知。 2、我们的感受被掩饰或者伪装了,于是我们被变形后的情感所牵引。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中,曾经提及到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我在想,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把心中的那份爱的感受,直接体现在行为表面上,而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行为表面上的感受,那是一份被伪装后的爱,需要被分解被挖掘,才能把他们的这部分爱的感受显露出来。 小孩将朋友家的玩具带回家,妈妈的责骂声是愤怒感受后的行为反应,于是妈妈被愤怒的情绪所支配。妈妈为小孩的不问而取的行为所担心,害怕小孩违反正常的道德规范而学坏,希望小孩能成为一个自己眼里的好孩子。 3、我们所习得的让我们否认了自己的感受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这也有一个角度,是在否认我们内在的情感的结果。他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否认在精神分析当中是一种心理防御形式,但我们观察,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的习惯性的在使用这样的形式,不停的去否认,那是一种什么养成? 家庭教育当中,假如一个强势的父母,他们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坚持自己的判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价值观,于是不断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 (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感受的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由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创立的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通过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基本理念以及治疗方法与技术,并对此种治疗模式进行简单的评述,可以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以求此模式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家庭治疗法的哥伦布”、“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是由她所创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模式。这是一种注重家庭系统的体验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不仅关注每一个单独的家庭成员(治疗对象/治疗主体/来访者),也注重整个家庭系统,通过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使两者从一种功能不良和紊乱的状态蜕变为一种功能健全、良性运转、令人满意的内部关系的状态。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内部资源和选择,并拥有改变的可能——不论他(她)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所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又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或“人本学派治疗”,它在家庭治疗领域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1.理论来源 系统论和家庭治疗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萨提亚在大量的个案治疗实践中渐渐认识到家庭系统对个人有巨大的的影响。于是她开始研究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的治疗方法,由此创立了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治疗模式是建立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之上的,它注重对整个家庭系统的治疗而非单独个人的治疗。同时,受系统论影响,萨提亚抛弃亚里士多德的线性、单一因果论的看法,主张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人本主义与积极存在主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深受人本主义和积极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类能够展示出积极的生命力量并具有潜能能够改变自己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人的成长。这也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基本信念支撑。 2.基本理念 世界观、人性观——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是萨提亚提出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又叫“威胁—奖赏”模型和“种子”模型。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这四个方面。 在“威胁—奖赏”模型中,关系被假定为以支配—服从式为基础的等级关系,例如父亲—孩子、老师—学生、老板—工人等等。个体在一生中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但却没有与对他(她)本人的定义加以区分,反而严格要求自己去符合这些角色的期望,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否认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用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定义自己。“威胁—奖赏”模型用线性、简单化的方式解释事件,不考虑解释实际情况的变量具有多样性。那些以“威胁—奖赏“模型为基础的人对改变的恐惧使他们致力于保持现状,熟悉感比舒适感更具有价值。[1]

萨提亚课程学习心得汇编

萨提亚课程学习心得汇编.

————————————————————————————————作者:————————————————————————————————日期: ?

萨提亚课程学习心得汇编 一、萨提亚学习心得: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你有没有小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无法按时吃饭让你大为头痛? 你有没有小孩子自控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你有没有小孩子在你面前表现出"叛逆"? 如何重建父母与孩子间的信任? …… 面对孩子的各种偏差行为,父母往往由厌烦到生气,然后是痛苦。 这些都是在《萨提亚亲子--行为矫正版》上家长们提出的最为常见的问题。2010年8月10-12号,在萨提亚亲子的课堂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心理学博士林文采老师面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偏差行为,从理论与实操方面讲解了一系列的行为矫正、沟通方法,教父母更理解孩子所需的心灵营养,用温和而坚持的力量来调整孩子的不适当行为,养育一个心理素质优秀,品行端正的好孩子。 "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一个小的时候让父母很放心的孩子,因为长期的父母不在一起,得不到父亲日常的关注,难免有一种被忽视的感受。当父母缺乏沟通磕磕绊绊的时候,孩子内心累积的情绪就迸发出来,在学校成绩下滑、并且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一次妈妈教育他的时候,他极其不耐烦的对妈妈说:你和爸爸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我们因此也看到,孩子年龄虽小,但内心已经承担了很多父母没有想到的东西,也看到了父母的影响 对孩子有多大!孩子有没有快乐,除了天性的那一部分,其余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健康快乐的心情?林老师说,物质是一方面,更多的来自心灵。温和而坚持的力量 面对已经行为偏差的孩子,在课堂上的学员们说:对孩子讲道理看起来没什么用。想必很多做父母的也体验过这种情况。如何去除掉偏差行为、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林老师 1 说:父母"温和而坚持的力量"是很有效的。父母在与孩子有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对孩子多一些耐心,温和的与孩子订立界线,那么慢慢的孩子就会学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然而然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萨提亚亲子关系之孩子行为矫正版》是中国NLP学院首次独家引进的亲子课程,其内容是林文采博士近30年临床辅导经验与自己育儿心得(她有四个优秀的孩子)的结晶,课中的"界限六律""孩子偏差行为改变技术""正确的孩子性教育""父母与青少年的冲突"等新理念、新技能给全体家长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家长们非常兴奋,三天课程结束时,学员们仍意犹未尽。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 萨提亚沟通姿态一、讨好型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 ,"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二、指责型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 "你到底怎么搞的?" "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三、超理智型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萨提亚沟通姿态四、打岔型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冰山模型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被众多管理者所熟知,但也许并不知道冰山模型中还隐藏着工业时代发展的解码。 为何这样说?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冰山模型在工业时代提出,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因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本质是对“人”的解构,因此只要能把“人”清晰解构出来,就能掌握工业社会发展规律,这些解码就隐藏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中,解开冰山模型的奥秘就能知道工业时代发展的“前生”“今世”与“未来”,互联网时代什么样?工业4.0为什么迟早到来?一切答案尽在其中。 冰山模型隐藏的奥秘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最早用于人才选拔,通过对“人”的能力素质分析,甄选适合组织需要的人才,因为能力素质决定“人”是否能够获得组织预期的结果。这就形成一个潜在逻辑: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就会产出什么样的劳动成果。能力素质其实给出了“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冰山模型从根本上揭示出工业社会是如何发展的,前提是所处的时代能够把冰山模型解构到什么程度,因为冰山模型并非让人一目了然,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能力素质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在表面能够看到“冰山之上”的部分,基本上体现出“人”的外在特征,不需要深入接触,通过简单观察分析就能识别,例如“人”的知识水平、从业经验、技能水平等;另一部分是深藏起来看不到的“冰山之下”的部分,必须深入接触,通过系统分析才能识别,例如“人”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特质、动机等,“人”的能力素质是指整个冰山,冰山模型决定了“人”的最终行为结果。从冰山模型可以发现,越是“冰山之上”越便于识别、易于改变,越是“冰山之下”越难以识别,不易改变,但是主导“人”的行为却是“冰山之下”的部分,而且越是深层次,影响效果越明显。 冰山模型形象的反映出人类在工业时代的价值创造活动特点,对“人”的认知从“冰山之上”一直到“冰山之下”,人类也从1.0时代逐步迈向4.0时代。1.0时代认识了“冰山之上”的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机械化生产;2.0时代除了“冰山之上”的部分以外,又认识到了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等“冰山之下”的浅层次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工业化制造;3.0时代向“冰山之下”继续延伸,认知了“人”的“特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能够进行网络化创新;4.0时代将认知冰山模型最深处的“人”的“动机”,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将能够进行个性化创造,这就是冰山模型不为人知的奥秘。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3.0时代,展望4.0时代,而中国也开始摆脱2.0时代的特征,开始迈向3.0时代,“创新”就是3.0时代的典型标志。 互联网时代天道不酬勤 对于中国而言,开始告别2.0时代,3.0时代的使命展现在眼前,而互联网时代则是3.0时代的“缩写”。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将由冰山模型中的“特质”所体现。“特质”一词在汉语中还可以表达为“天赋”之义,这样更容易理解。世上没有相同的“人”,就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天然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天然差异就是“天赋”,冰山模型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把“天赋”充分发挥,“人”在互联网时代将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理解了冰山模型,就会发现互联网时代天道不酬勤,天道只会酬“天赋”,当无法认知“人”的“天赋”时,“人”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没有明显差异,此时天道才酬勤,这是 1.0时代的特点,到了2.0时代已经不合时宜,进入互联网时代更应该摒弃,同样类似“成功没有捷径”之说也将成为过去式,“天赋”就是成功的捷径,关键是如何把“天赋”充分发挥。如果人们仍然把传统观念作为行为指导原则或处事哲学的话,将会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反而成为一种阻碍。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广为流传,意思是“成功来自于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天赋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句话清晰的表达出“天赋”的重要性超越“汗水”,抛开了“天赋”,“汗水”再多也没有意义。在不具备成功的“天赋”情况下,越是提倡“坚持”“努力”“勤奋”越将与成功背道而驰,多少人穷极一生追求了无法企及的理想,造成社会人力资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正因如此,一直以来成功都被少数人所垄断,人们只看到了少数人的光环,却无视众多失败者的凄凉。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看似消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正因为“生有涯而知无涯”,所以更需要探索每个人的“天赋”,珍惜“汗水”与“时光”,莫让“汗水”白白流淌,莫让“时光”悄然流逝,人生应该去寻求最容易、最快捷的成功路径。 同样,在互联网时代“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就成了悖论,为什么?因为如果时代

沟通姿态大解密

沟通姿态大解密 设计思路: 家庭关系最为微妙,家庭互动会影响着家庭关系。当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而家长多处于更年期,两者之间沟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沟通方式促进两者更加和谐地沟通,进而提升学生沟通技巧。本课以萨提亚沟通模式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改进当前家庭沟通方式,促进同学身心更加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萨提亚各种沟通类型。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萨提亚沟通技巧。 情感、价值观、态度目标:学会积极应对家庭沟通中存在问题。 教学重点:在了解沟通类型的基础上,自我感悟,积极地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教学难点:在家庭沟通中运用。 活动过程 导入: 我的家庭结构图: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职业,并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性格。另外标出任何两人之间的关系疏密度,双实线代表十分好,单实线代表一般好,虚线代表不好,曲线代表十分不好。 【意图】对父母的了解情况,可能会呈现出与父母沟通方式。 一、沟通姿态(萨提亚) 1、讨好型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4、打岔型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文档

2020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文档 SPEECH DRAFT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魅力演讲可以让演说者能够更好的抓住核心,把握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演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现演讲魅力,释放能量,从而产生最大影响力!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萨提亚沟通姿态一、讨好型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二、指责型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三、超理智型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萨提亚技术

硕士研究生论文 题目:萨提亚治疗技术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杨小红 学号:S1******* 专业班级:高等教育学1班 指导教师:范兆兰 2014年 7月19日

萨提亚治疗技术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教育频频出现新状况。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问题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无疑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困扰。萨提亚治疗技术在改善家庭关系的巨大作用为我们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希望。因此,本文就在对萨提亚治疗技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分析萨提亚技术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字:萨提亚技术人际关系沟通姿态 一、研究背景 在高等教育众化阶段,随着全国各大高校陆续迎来大批的大学新生,90后大学生渐成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在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面临者如何与别人相处交流。目前,大学生的自杀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始终居高不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价值感缺失,人际关系不协调。因此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满足当前“90后”大学生心理需求,实现其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不断完善自我的根本保证。同时重视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人际关系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已成为当今全国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大本分原因都可以追溯到与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上。所以作为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的治疗技术无疑为我们解决大学生人机关系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借鉴。萨提亚技术讲究的是陪伴和联结,能够使大学生体会到教育者与自己的平等,同时二者又不完全分离,这样的平等联结关系既能够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安全感,又不会使大学生产生压迫感。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所以该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 沟通就是人与人,人与己的联结。 沟通是与人交往的桥梁,沟通模式也代表每个人的生存姿态。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沟通的需要和愿望,其人际关系和生命质量也常常因沟通受到影响。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是由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她是一位敏锐的务实工作者,她在家庭治疗工作中发现出的人际沟通技巧广为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共同使用。 萨提亚沟通模式有五种常见的沟通模式: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 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语言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或是说非语言方面的。某个人在做语言陈述时,同时也会自动地表达出包括表情、姿态、皮肤色泽、语音语调以及呼吸频率等在内的多种非语言信息,而且这些的非语言表达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当人们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一致时,我们就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又称为“表里一致的沟通”。 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是一种高自尊的应对方式。它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与自我和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高自尊和表里一致,是检测一个人是否具有更加完善的机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当我们处于表里一致时,我

们既可以意识、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包括自身的感觉、解释以及随后对于这些感觉的感受,也能够承认、理解和接纳它们,并且能够表达它们;倾听我们的知觉和期望,并通过觉知我们深层的渴望,将外界和自身条件通过行动转化为满足我们需求的可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使我们的心身保持和谐、平衡状态。 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中,自我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景的要求全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尊重。它是一种对自我独特性的欣赏;是可以自由流动于自身内部和人际之间的一股能量;是对个性的主张;具有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愿意承担风险,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能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拥有能够成为真实的自己并接纳他人的自由;爱自己也爱他人;面对改变,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因此,选择表里一致的沟通时,我们想到的不是苛求胜利,不是去控制他人或者情景,也没有忽视自我、他人和情景的存在状况,而是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但同时也注意兼顾好他人的需要、感受和情景的要求、限制,选择与他人进行接触、沟通和联结。也就是说,我们是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充分意识到当前情景的角度上,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出反应。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语言反映的是现实,体现出对于感受的觉察,语言与身体姿势、语调以及内心感受是相匹配的,即与情感一致,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是流动的、随机应变的;内心的体验是和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 (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感受的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探究和引用 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萨提亚技术大师Gloria Taylor的课程,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大象无形和顺手拈来,手到病除。 在第一天里Gloria就讲解了萨提亚模式的个人冰山隐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的根源问题。而一个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们没有能够一致性地表达自己。就是说(借用学员张老师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文档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文档 Satya's five communication posture documents 编订:JinTai College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演讲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 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 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本文档根据题材主题演讲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 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维琴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 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家庭治疗的哥伦布”。今天小泰给大家分享一些的知识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萨提亚沟通姿态一、讨好型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 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 ,"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 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 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二、指责型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 "你到底怎么搞的?" "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三、超理智型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 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就更多见而棘手。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学派的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 讨好型

占人群 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2. 指责型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 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 。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 是要讲逻辑的”, “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需要冷静”。比较典型时——

最新整理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 维琴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家庭治疗的哥伦布。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的知识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萨提亚沟通姿态一、讨好型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二、指责型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么搞

的?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三、超理智型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

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萨提亚沟通姿态四、打岔型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失去平衡,以打断别人的谈话来获得大家的注意。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如何达到身心一致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如何达到身心一致 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就更多见而棘手。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学派的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讨好型

占人群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3.超理智型

萨提亚 冰山 和 个案 、看完我感动了 。

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 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是著名的冰山比喻。 原生家庭——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 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 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 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 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在一次工作坊中,蔡敏莉老师邀请现场一位男士表演他的家庭模式。为了配合演 出,男士指定现场一位女士扮演他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丈夫总是处于强势,吵得凶了妻子就回到自己 的房间躲起来。老师让丈夫站在凳子上,用手指着妻子,而妻子则跪在丈夫面前。 老师强调,这不是真的跪下,而是代表妻子在情绪上迁就丈夫。 接着,老师询问丈夫L小时候的成长背景。L回忆从小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

是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当时L同情妈妈,总是站在妈妈这边,可长大后还是习得了父亲的坏脾气。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就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老师评价。 自我价值——自尊的内在宣言 关于萨提亚的资料中有一篇《我对自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 “我拥有全部的我,因此我更能和自己熟悉、亲密。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但是只要我友善地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多的自己。” 萨提亚希望每个人看到生命中的期待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当我们满足于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于成为好公民,甚至成功者的外在形象时,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内在有所觉察,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我们有能力接触内心深层的渴望吗?” M不能接纳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能够接纳她。在一个游戏环节中,所有学员闭上双眼在全场走动,寻找令自己感觉舒适的另一双手。学员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出发,可以拒绝别人,而不用考虑那人是否受伤。 M不喜欢这个游戏,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手很粗糙,不会被人接纳。黑暗中,每个人都在体察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双双地尝试和放弃。终于,大家都找到了合适的,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模式里负有盛名的理论和工具。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在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时,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他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隐喻为冰山。我们可觉察的部分是意识,是冰山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下的大部分是不被我们所觉察的潜意识。于是潜意识一度成为冰山理论的代名词。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这两者的异同我们在下面会探讨。在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了体验的这六个层次后,约翰·贝曼博士继而在萨提亚独具创意的框架下,融合众多心理治疗流派的精髓,丰富完善了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发展出了完整的冰山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萨提亚众多治疗媒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工具,运用在个人内在探索方面,既有灵动而深入的身心体验,又有清晰缜密的结构设置。冰山理论为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和教学推广提供了系统、简洁的方法和工具。 冰山内容 行为(Behavior) 行为是可见的,是我们无数次尝试去改变的部分。如想要控制住不发火,想要控制自己不拖延等。 行为是冰山最上端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内容。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的、触摸到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这是故事的最原始版本,是直接呈现的问题,是最困惑和让我们烦恼的部分。例如看到某人摔门而去,听到某人说了句不好听的话,被客户拒绝,突然失控发脾气等。 有些行为是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会处理好这些行为。有些则是不被我们接纳的,我们就尝试采用排斥、否定、扭曲、逃离等方式来应对这些行为。 应对(Coping)

应对就是对事物的反应态度。 我们对外在处境选择如何回应或反应,就是我们的应对。应对是冰山的水平线,是行为的起点。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如果接纳自己和对方的行为,就会照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这三个因素,进行一致性的回应。 如果我们无法接纳所发生的行为,就形成了压力状态,以保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为主,使出惯用的方式进行事件应对,也就是用不一致的沟通来防卫或保护自己(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 感受(Feeling) 对于与别人的分歧,我们与别人吵架,使用在指责中的应对,这时候的感受可能就是生气、愤怒,夹杂着无助。这时候推动我们继续去吵架的最大动力就是这个我们体验到的生气的感受。 感受是我们在经历事件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每刻都存在,比如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委屈和嫉妒等。并且每刻都有不同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 感受有轻重,微弱的感受在细致觉察的时候可以被觉察到,而强烈的感受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强烈感受被直接体验到并命名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在感受与情绪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情绪只是较强烈的感受。 情绪具有生存意义,愤怒是一个求生存的情绪,恐惧、伤心等都是,它们告诉我们以下信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活下去,我需要逃跑、需要打回去、需要藏起来。 同样,有些感觉是被我们接纳的,有些是不被我们接纳的。当我们不接纳感受,切断、掩盖或否认某些感受时,这些感受常常会以身体或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 感受既有负面的又有正面的。负面的主要是生气、恐惧、难过和受伤等,正面的则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