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 - 最终版

《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 - 最终版
《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 - 最终版

《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从度量的角度,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即任何分数都可以看成以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数数的结果。教材中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活动1、2从测量角度,引出创造分数单位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体会分数单位的价值。活动3引导学生创建分数墙,明确分数还可以通过单位的“数”得到。活动4明确总结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并在合作交流中举例说明分数的组成。

三年级时,学生已初步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本课的前一课《分数的再认识(一)》中,学生理解了分数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是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度量角度认识分数单位。本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个“再认识”,我想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度量角度认识、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分数单位出现的必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数单位,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单位的探究过程,结合分数墙模型,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单位出现的必要性,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所得结果。

二、说学情

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整体”就是单位“1”,但关于分数的学习仅仅限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分数的组成并没有探究经验。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生普遍具有整数的计数单位的学习经验,可以迁移到分数单位的学习中。除此之外,分数单位意义较为抽象,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理解概念需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中,经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结合前期经验抽象出概念定义。

基于以上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熟练找到一个数的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两种教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新课程理念中有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把课堂的空间、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因此我确定了实践操作法、探究式学习法为学生的主要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引入新课

提前剪下附页3中的纸条1:同学们,你能用1个数字表示这张纸条吗?

普遍回答是1。

对折一次,此时,你还能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的长度吗?二分之一

学生回答预设:二分之一,因为把原来纸条对折就是平均分成两份,取一份,所以是二分之一。

再次对折“这一次呢,还能继续表示吗?”

【设计意图:1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数单位,由数字1引入,是想要引导学生从一张实物纸条中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而对折两次,在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的意义的同时,也想为学生本节课从度量角度探究分数单位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新知探究

活动1:量一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经历使用1张纸条去测量长宽的过程,学生会发现,1这个单位,有些时候过大,我们还需要把它平均分成更小的单位去度量。引导学生感受分数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以达成教学目标1。】

学生发现封面长度比4张纸条还多一些,此时追问:数学书的长多出的这一部分怎样用纸条继续测量呢?一张纸条明显太长,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及时追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1这个单位在本次度量的最后一部分,明显过大了,此时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最开始的复习经验,想到把1

化成更小的分数单位去测量,让学生感受分数单位出现的必要性。】

学生想到把1张纸条化成一张纸条的二分之一去度量剩余部分长度。

【设计意图: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感知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单位去测量仍旧过大,因此还要继续缩小分数单位去测量,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找到更小的分数单位。】(三)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建立分数墙,全班交流关于分数墙的发现。

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纸条平均分几份,就含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并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数单位就越小。也就是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接着开展活动4:认一认

(1)结合分数墙,提出问题:”单位1可以分成2个二分之一,那么还可以分成什么呢。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2)此时教师适当补充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例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表示2个1\3,等等。

【在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单位1的局限性之后,又经历了独立探索过程,把1变成更小的分数单位去继续测量,因此分数单位完全是由需要出发,被学生自己所挖掘出来的,此时再结合分数墙这种形象直观的图示,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四)练习思考,巩固提升

本环节的练习巩固,设计三个层次。

1. 基础题:课本P66练一练3题。【借助数线图再次巩固分数单位意义】

2. 综合题:课本P66练一练2题。【结合上题中的数线图,感知分数单位的意义】

3. 拔高题:课本P66练一练4题。

【设计意图:层次分明,针对性强,能让学生充分巩固本课知识。】

(五)梳理过程,小结收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梳理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大家!

六、说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像1\2,1\3,1\4,1\5,1\6...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例:3\5的分数单位是1\5,它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松鼠》的说课稿

《松鼠》说课稿 桃红坡明德小学王文倩 一、说教学内容 《松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略读课文。主题阐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教学举隅》中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二、说教材分析 《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说明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三、说学生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记“驯良、勉强”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及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辅导及促进作用,另外《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谈话式和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鲸》的表达方法,加深对本课说明方法的认识,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一剪梅说课稿完整版

一剪梅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剪梅》说课稿 【教材依据】 《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蓝天的恐龙》。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综合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欣喜若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积累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懂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说一说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为: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像,读思结合,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长文短教法: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抓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特级教师余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这样导入新课: 1. 出示一组鲸的演化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了解动物演化的科学常识。随即小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和这生物的演化有关。 2引出课题后,板书课题,随课题指导“恐”字的写法,然后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如: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有哪些恐龙飞向了蓝天呢? 提示了课题,很自然地进入第二个版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首先请同学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接下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这篇课文生词较多,因为我采用分组分组分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先出示一组描写鸟儿的词语:笨重迟钝茹毛饮血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凶猛异常。 再出示一组描写恐龙的词语 轻灵敏捷五彩斑斓身体轻盈凌空翱翔天之骄子 最后出示第三组词语:中生代后裔繁衍树栖毋庸置疑 指名读后正音再齐读,重点指导“茹毛饮血”,“树栖”等词语的读音。

五年级语文鲸说课稿反思

鲸》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 ——6 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情分析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 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 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对被说 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 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 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能真

语文公开课鲸评课记录

语文公开课《鲸》评课记录 各位老师评议记录 官长明老师: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实践活动的联系。 严升大老师:民主的师生关系;关爱每个学生。这节课在学生没有预习,甚至连本班的黄老师都不知上的是哪一课,可见这两节课是多么真实。课的导入水到渠成;课堂中所用策略有效;幽默诙谐的语言紧扣课文;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提问面广;朗读指导有层次性,而且扎实有效,如第一自然段的指导。简笔画的运用,导游词的设计,十分科学合理。 不足:当学生开始自学课文时,老师不要再插话,如果有要求应事先讲明白,这样不会干拢学生的思维。另外老师的语言还不够严密。 元春鸣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做得十分好;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高,学生都抢着回答问题。通过这两节课,我才认识到什么叫新理念,什么叫课改。 李荣华老师:教法新颖;激趣导入太妙了;画图演示法好。

熊生贵老师:官老师的课风趣、幽默、高昂、激情。有三点我特别欣赏:1、突破传统的生字教学模式,教法新,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十分好。2、巧设情境,鲸要参加鱼的运动会,虾将军不同意,让学生演虾说理由。招聘为鲸解说的导游,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内化了学生的语言。3、教学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个人看法: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老师的范读很美,如果让学生谈谈老师为什么读得好,读时要注意哪些内容,这样老师的范读就更高效了。 黄黎明老师:我做为当班老师,首先证明一点,这两堂课很真实。学生事前并不知道要上的内容,包括我自己都是课前才知道的。这两节课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教师语言富有激励性。如生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说“我听说你们语文成绩不错,写几个字考考你们看是否真实。”如此简单的话就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2、抓师眼,学生组词“鲸鱼”时老师问“鲸是鱼吗?”学生都讲鲸是鱼时,教师说“鲸到底是不是鱼呢?”全班都说鲸就是鱼,教师并没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带着“鲸是不是鱼”这一问题去探究文本,学生学得主动。另

部编教材《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学法教法,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前中学生中对祖国、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比较肤浅。基于此,本课教学把目标锁定为在研究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学法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比较长,

《鲸》说课稿

《鲸》说课稿 《鲸》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鲸》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鲸》说课稿1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

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阳》等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版鄂教版一下九色鹿说课稿最终版.doc

鄂教版一下九色鹿说课稿 这是一则神话传说。写一只善良的九色鹿因为同情一个落水人,奋力相救,之后,白鸟也予以帮助,被救的人很感激,后来,这个人恩将仇报,带领人马去捕杀九色鹿来做药,救治国王。九色鹿发现真相后,义正词严,在森林王国众多朋友帮助下,将衣冠禽兽消灭。下面我给你分享,欢迎阅读。 鄂教版一下《九色鹿》说课稿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详细复述。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叩、妃、陛、肮”4个生字。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谴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随班就读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构想 先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然后检查自学效果,接着理清条理,然后读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你们知道九色鹿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动物?你知道它的什么事情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一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中谁是主要角色?九色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指名说一说:故事中,九色鹿和那个商人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谁愿意谈一谈?谈一点就行,毕竟我们只是初读课文 3、现在,我们就来走近九色鹿,走近那个商人,细细地品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一自读品味 二交流体会 1、学习第一节 指读,感受九色鹿的美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把九色鹿的美记在自己的脑海中。 2、九色鹿仅仅外表美吗?学习第二节。 1交流,九色鹿在什么情况救人的?指名读第二节。 2体会“立即” 行动迅速具体谈一谈

说课

1.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它是说课的基础内容,说课中一般要说清楚五个方面的内容:①课题 课题,就是所教课文的题目(但如果说的是作文课、练习课,就要根据习作或练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了)。通常情况,课题要求板书,并在说课开始时即交代清楚。 ②教材内容 如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写的,每一部分又各写了什么,写法上有哪些特色(如文章结构的特点、开头结尾、语言、叙述方式的特色等)及作者或写作的时代背景等。 介绍教材内容,不仅是为了让听众了解说课者所授课的内容,也是为听众提供对说课者随后即要说及的根据教材内容所要采取的教法、学法、教材处理等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科学作出判断的前提条件。教材介绍是说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说课时间长短,都不能缺少。 ③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说课中处理教材的依据。说大纲就是说清大纲对所说课和说课有关年级,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诸方面的要求,此外,还包括说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大纲的要求。 ④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指的是通过教学过程,预期学生可能产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要求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预期学生得到的结果。说课时,教师可任选一种述之,但须注意不能把这两种不同体系的术语混为一谈),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 ⑤教学的重、难点 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根据教学目的必须着重讲 解和学习的内容称之谓“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是指学生不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重点和 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应根据具 体情况来确定。说课不光要说清教学的重点、 难点,还有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理由及解 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均要一一陈 述清楚。 2.说教法 说教法,是指说教学方法,即说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重 要条件。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 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 能力慎重选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各的 优势、适用环境和局限性。说课时不能笼统地 说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教学方法不好。由于 教学中,往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所以说教 法还应说出以哪种教法为主(即说出基本教 法),哪些教学方法为辅,以及所以选择这些 教法的理论依据。 3.说学法 学法是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说 课中说的学法,严格意义上讲,实际上是指学 法的指导,就学习的方法而言,它包括学习的 态度、法则、程序、手段等等。学法指导,就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诊治,使 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独立 的语文技能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 导,与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同等重要。学法指 导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指导学生阅读、掌握分 段的知识,学会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等等。说 学法指导像说教法一样,可以先概括地说出该 课时教学将重点指导哪些学法。以哪些学法为 辅,其根据是什么。然后再在说教学程序中,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陈述。由于学法和教法联 系密切,所以学法和教法应联系起来说,不宜 把两者割裂开来。此外,说学法时还须结合分 析学情,即说说所授课班级学生与所授教材教 学有关情况的分析,如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 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潜能等等。学法的理论 依据主要指学习论的科学依据。学习论是一门 专门研究学生学习问题的科学理论,内容包括 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原则、学习方法及学 习的生理、心理基础研究等等。 至于说课中的说学法,最重要的是说明如 何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 以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从本质上理解,教学过程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 教学的某一具体的目的任务,借助一定的教学 内容和相应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 技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的过程。简而言之,则是指一个具体课题,在 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案。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 的中心内容,能否说清楚教学过程是能否说好 课的关键。教学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环环紧扣,结构严谨。 说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说教学环节、说主 要做法、说重要提问、说时间分配、说练习设 计、说课堂练习和课堂小结6个方面内容。 其中的教学环节,是说教学过程的一条重 要线索,教学过程一般可按此线索叙说。在具 体按教学环节说教学过程的时候,要先说出教 什么、再说怎样教,包括如何进行反馈、矫正、 小结,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等等。教学过程要求 说得具体、详细,但又不能等同于课堂实录。 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如何突破难点,解决重点可 以展开来细说,一般的环节则可简略一些。 5.说板书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 手段。在说课活动中,板书则是听者了解说课 者教学思想、教学思路,对教材的理解的深浅 程度和估计教学效果的可视语言。所以,说课 必须说板书设计,包括板书设计的思路、依据 和板书的具体内容。 说课中的板书,一般有两种内容。一是课堂教 学的板书,这种板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所作的 板书是完全一致的。另一种板书则是说课者板 书自己的说课思路,也可以称之板书说课提 纲。如: 一、教材 教学要求: ①生字新词,达到四会。 ②理清文章层次。 ③学习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教学重点: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环境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法:幻灯导读法、讨论法、对比法。 三、学法: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 方法。 6.说理论根据 说论根据,是说课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说 课之所以能促使教师钻研教学理论,提高理论 素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层抽样》说课稿正式版

《分层抽样》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层抽样》,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两节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础上,结合此两种随机抽样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总体的复杂性,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有学习掌握分层抽样这种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为下节“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并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难点: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 (2)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 (3)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并选择适当正确的方法进行抽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感悟有具体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感知数学知识中“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启发—探究—讨论” 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学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以问题 链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成 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我将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复习回顾、设问激疑 (请学生回答问题和思考) 问题:系统抽样的基本含义如何?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思考:设计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保证抽样公平,并且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如果要调查我校高一学生的平均身高,由于男生一般比女生高,故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都可能使样本不具有好的代表性。对于此类抽样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抽样方法。 [设计意图]我借助这个环节既复习了前两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又引发学生认

《我心中的狐狸》群文阅读说课稿及反思

《我心中的狐狸》群文阅读说课稿及反思 《我心中的狐狸》群文阅读说课稿及反思 这一节课是在五年级第三组说明文单元学完后设计的一组群文阅读课。在第三组课文中有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一篇是《鲸》,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征,进化历程,种类和生活习性。一篇是《松鼠》,作者布封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在今天我所提供的这一组文章中,有介绍狐狸的说明文,有以狐狸为主角的纪实动物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诗歌。这节课,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说明文《狐狸》了解狐狸的生活习性,阅读《泉原狐》等文章,了解、感受狐狸的性格特点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对于群文阅读课,我是最近才听说,我查找了很多资料,通过学习,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群文的选择。我在选择文章时主要是基于本组课文,本来是想选择科普类的说明文的,但看到了动物之后很快就想到了狐狸,通过查找狐狸的资料和文章,对这种动物越来越喜欢,她美丽、高贵、优雅,她聪明、机警也或者说狡猾、奸诈,她在养育后代的过程中充满了智慧。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狐狸形象也非常丰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的拥有美貌和智慧,自立坚强,善良,有的狡猾、奸诈、仗势欺

人。我希望学生在多元的阅读中,能学会“比较”,比较了解不同体裁对狐狸的刻画。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你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 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在“群文阅读”里,你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

人教版选修七Unit-3--Under-the-sea教案及说课稿

Unit 3 Under the sea I.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海底世界。听说读写活动主要围绕海底的动植物、奇妙景观和有关大海的神话展开的。 Warming Up部分通过讨论海底生物和了解海底世界的途径导入本单元话题。 Pre-reading部分通过讨论图片导入课文并介绍故事背景。 Reading部分讲述了一个虎鲸助人捕鲸、救人脱险的故事。课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并使用了大量的-ing形式。 Comprehending部分由三个练习题组成,旨在逐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突出了本单元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与训练。本单元的语法是-ing形式的被动语态。 Using Language部分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课文通过对海的世界奇观妙境的描写,为学生树立了景物描写的典范。写作部分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描写景物。本部分中,形容词的顺序和复合形容词的构成也是学生应了解的内容。 Summing Up部分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词语和结构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 Learning Tip 部分介绍了合成形容词的构词法,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利用构词规则组词。 II.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本单元的生词和短语; (2) 掌握运用-ing 形式的被动式; (3) 学会在对话和写作中表达责备、抱怨以及要求赔偿。 2. 教学难点 (1) 帮住学生更多地了解海洋生物,培养学生尊重海洋、爱护海洋生物的道德品质; (2) 学会仿照课文描写景物; (3) 学会复述故事。 III.教学计划 本单元建议分五课时: 第一课时: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 Comprehending 第二课时:Learning about Language 第三课时:Reading and discussing (Using Language) 第四课时:Reading, discussing and listening (Using Language) & Speaking and writing (Using Language) 第五课时:Reading task (Workbook) & Writing task (Workbook)

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汇编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大家上午好!我是语文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

创新杯说课稿最终版

PEP BOOK 8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 Mike? ( PartA Lesson one) Yi Zhi Chuan Primary School in Lanzhou Teacher:Yang Guiping Good morning teachers. Now I’m going to talk about my teaching design. I divide it into 5 parts. 一、The teaching material(教材分析) My lesson is about Unit2 of《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8 》.This lesson is about word teaching(单词教学) and sentence patterns(句型教学) ,Which includes two parts: A.Let’s learn and Let’s play. It can train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the listening,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二、The students(学情分析) The students I teach are in Grade 6. They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three years .They have some basic English knowledge, but some of them are also poor in reading and writing . (一)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 (1)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isten , speak , read , write and use new words :have a cold, have a toothache, have a fever, hurt, have a headache, have a sore throat. (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isten , speak and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patterns: “ What’s the matter, Mike? I feel sick. I have a fever.”and use it correctly.

南海教师招聘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经典说课稿《鲸》

南海教师招聘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经典说课稿《鲸》 一、说教材 《鲸》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在表达上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进行通俗而又准确的说明。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二、说学情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朗读速度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并能够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但是学生此时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并不能抓住“课文是怎样介绍的”,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并不能够能够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鲸的基本知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够抓住文章要点,了解作者介绍鲸的基本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讲授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采用课件等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大大激发,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自己阅读、比较朗读等学习方法,真正朝着“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努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应城市田店初中莫知鹏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设计,四说教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

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以上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

小学语文万能说课稿模板

小学语文万能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小学语文组×号YJBYS,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1、教材分析 《》是××版小学语文(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文章大意)。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这部分可以从课文的地位、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归纳课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结合(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置目的就是完成教学目标)(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例如歌曲、人物的形象画面等) ,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目的/效果怎样?):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写景:美丽的景象;写人:活动的情景) ,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 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同上):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例如课文中出现的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和情感等)。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时,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写人:主人公表现情感的画面;写景: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 )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根据内容而定的) 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根据课文内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