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缩变形计算表(按广西膨胀土规范)

胀缩变形计算表(按广西膨胀土规范)
胀缩变形计算表(按广西膨胀土规范)

注1:根据《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而编制。

注2:本表格中的亮蓝色数字是需要填入的原始数据,其它为表格自动计算。

注3:本表中所有百分数均需转化为小数表示,例如:35% →0.35。

初判计算及判定结论

土的自由膨胀率0.36

第三系泥岩及其风化物(粘土)0

第三系粉砂质泥岩及其风化物(粉质粘土)0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残坡积粘土、红粘土(以红为基色)1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残坡积粘土、红粘土(以黄为基色)0

第四系河流冲积粘土-以红或黄为基色0

第四系河流冲积粘土-以白或灰色为基色0

初 判 结 论:地基土有一定膨胀性,需要进行详细判别,请继续以下进详判计算及判定结论

已知条件

膨胀土场地类别1

基础底面深度d (m) 2.50

稳定地下水位深度dw (m)8.50

大气影响深度d a(m) 6.00

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d r(m) 2.70

基底下第1层土的底面深度D1(m) 6.30

基底下第2层土的底面深度D2(m)9.50

基底下第3层土的底面深度D3(m)10.00

地基膨胀变形计算

计算胀缩变形量的经验系数Ψe0.60

基底下第1层土经修正后在压力P i下的膨胀率δ'ep10.02672

基底下第2层土经修正后在压力P i下的膨胀率δ'ep20.00000

基底下第3层土经修正后在压力P i下的膨胀率δ'ep30.02500

基底下第1层土在压力为零时的膨胀率δe010.02700

基底下第2层土在压力为零时的膨胀率δe020.02300

基底下第3层土在压力为零时的膨胀率δe030.02500

基底下第1层土的压力折减系数a10.01148

基底下第2层土的压力折减系数a20.00000

基底下第3层土的压力折减系数a30.00005

基底下第1层土的膨胀率的压力指数b10.15933

基底下第2层土的膨胀率的压力指数b2 2.58659

基底下第3层土的膨胀率的压力指数b3 1.81724

DB45/T 396-2007而编制。

为表格自动计算。

第三系泥岩及其风化物(粘土)第三系粉砂质泥岩及其风化物(粉质粘土

← 请在左侧填入土的成因类型,是则填入1,否则留空或填入0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残坡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残坡

第四系河流冲积粘土-以红或黄为基色第四系河流冲积粘土-以白

灰色为基色

定膨胀性,需要进行详细判别,请继续以下进程。。。

← 按《广西规程》确定,只能是“1、2、3”其中之一

各级压力P i

← 十分重要,请认真考虑!基底下第1层土膨胀率

δe0 – δepi ln ( δ

e0 – δepi )

自然对数与其平均值的差

基底下第2层土膨胀率

δe0 – δepi ln ( δ

e0 – δepi )

各分层膨胀变形量

mm 自然对数与其平均值的差( δe01 – a 1 * p ^ b 1 / 100 ) * h 1 =93.50基底下第3层土膨胀率

( δe02 – a 2 * p ^ b 2 / 100 ) * h 2 =0.00δe0 – δepi ( δ

e03 – a 3 * p ^ b 3 / 100 ) * h 3 =

0.00

ln ( δ

e0 – δepi )

自然对数与其平均值的差对应各级压力各级压力的自然对数自然对数与其平均值的差自然对数与其平均值的差的平方

基底下第i 层土的压力折减系数与压力指数计算如右侧所示 →

b 1 =b 2 =b 3 =

膨胀率的压力指b 右侧压力为零与50K P a 的膨胀率为必填项目

各类膨胀土判别指标界限值

自由膨胀率δef 界限

化物(粘土)

A 1亚类0.35及其风化物(粉质粘土)

A 2亚类0.30的残坡积粘土、红粘土(以红为基色)

B 1亚类0.20的残坡积粘土、红粘土(以黄为基色)B 2亚类0.33土-以红或黄为基色

C 1亚类0.25土-以白或灰色为基色

C 2亚类

0.30

050100150200250300平均值

0.02700

0.0071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00.026000.027000.027000.027000.02700-3.91704-3.64966-3.61192-3.61192-3.61192-3.61192-3.66906数与其平均值的差

-0.24797

0.019400.057140.057140.057140.057140.02300

0.02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2146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3577数与其平均值的差

-5.17884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500

0.012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2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3661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72769数与其平均值的差

-3.6384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Ln ( P 1 )ln( P 2 )Ln ( P 3 )Ln ( P 4 )Ln ( P 5 )Ln ( P 6 )3.91202 4.60517 5.01064 5.29832 5.52146 5.70378 5.00856数与其平均值的差

-1.09654-0.403390.002070.289750.512900.69522数与其平均值的差的平方

1.20240

0.16273

0.000000.083960.26306

0.48333

0.159A 1 =-4.467a 1 =2.587A 2 =-13.991a 2 =1.817

A 3 =

-9.829

a 3 =压力指数b

回归常数

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试验及计算

压力折减系a

2.19548折减系数a

0.011

0.000

0.000

基底下第1层土自重压力与平均附加压力之和P1(kPa)300基底下第2层土自重压力与平均附加压力之和P2(kPa)200基底下第3层土自重压力与平均附加压力之和P3(kPa)100基底下第1层土的计算厚度h1 (mm)3500基底下第2层土的计算厚度h2(mm)0基底下第3层土的计算厚度h3(mm)0基底至计算深度内划分的土层数n1

地基膨胀变形量S e (mm) =56.10

地基收缩变形计算

计算收缩变形的经验系数Ψs 1.00基底下第1层土的收缩系数λs10.95500基底下第1层土的线缩率0.01200基底下第2层土的收缩系数λs20.31000基底下第2层土的线缩率0.02600基底下第3层土的收缩系数λs30.52000基底下第3层土的线缩率0.01000收缩时第1层土发生的含水量变化值Δω10.00003收缩时第2层土发生的含水量变化值Δω20.00000收缩时第3层土发生的含水量变化值Δω30.00000基底下第1层土的计算厚度h1(mm)3500基底下第2层土的计算厚度h2(mm)0基底下第3层土的计算厚度h3(mm)0基底至计算深度内划分的土层数n1

直线法计算Δωi

地表下1m处土的天然含水量ω10.280地表下1m处土的塑限ωp0.250基础底面下第1层土的天然含水量ω10.350基础底面下第1层土的缩限ωs10.250基础底面下第2层土的天然含水量ω20.300基础底面下第2层土的缩限ωs20.230基础底面下第3层土的天然含水量ω30.270基础底面下第3层土的缩限ωs30.220土的湿度系数Ψw0.77自地表算起基底下第1层土的深度Z1 6.30自地表算起基底下第2层土的深度Z29.50自地表算起基底下第3层土的深度Z310.00收缩变形计算深度Z n ,可取大气影响深度(m) 6.00

红粘土:经验公式法计算(《广西规程

b1 =

b2 =

b3 =

粘土-泥岩:经验公式法计算(《广西规

b1 =

b2 =

b3 =

各分层收缩变形量mm

λs1 * Δω1 * h1 =0.10

λs2 * Δω2 * h2 =0.00

λs3 * Δω3 * h3 =0.00

首先,在计算收缩变形之前直线法曲线法右表中d a(m)取值为何请选择本次计算采用何种方法来计算Δωi016

“是”则填入1 输入成功!

“否”则填入0

如果不自己选填,则按自动计算结果取值。

现在是单选状态,您选择了:

曲线法!

← 直线法适用于曲线法所不适应的场地

Δω1 = ω1 – Ψw * ωp =0.08750

Δω2 = Δω1– ( Δω1– 0.005 ) * ( Z2– 1 ) / ( Z n– 1 ) =-0.05275

Δω3 = Δω1– ( Δω1– 0.005 ) * ( Z3– 1 ) / ( Z n– 1 ) =-0.06100

以上三式要求:Δωi<=ωi–ωsi

← 从《广西规程》上下文来看,左侧三格Z i 应是指层底深度,与B93、B94、B95相同。

↑当土工成果表已给出a、b值时,在上方橙黄色栏中去掉公式,直接填入a、b值即可。

:经验公式法计算(《广西规程》第6.2.2条文说明中的公式),供参考:

0.222a 1 =0.250a 2 =0.230

a 3 =

岩:经验公式法计算(《广西规程》第6.2.2条文说明中的公式),供参考:

0.319A 1 =0.371a 2 =0.339

a 3 =

膨胀土场地类别大气影响大气影响胀缩等级

深度d a (m)

急剧层深度d r (m)

一、二8 3.0~3.6← ← ←

三6 2.0~2.7一、二7 2.0~2.7三6 1.2~1.5一、二6 1.5~2.0三

5

1.2~1.5

基底下第1层土是否强胀缩性土:0基底下第1层土是否中等胀缩性土:0基底下第1层土是否弱胀缩性土:

1

判断

d a (m)强胀缩性土 + 一、二类场地00强胀缩性土 + 三类场地00中等胀缩性土 + 一、二类场地00中等胀缩性土 + 三类场地00弱胀缩性土 + 一、二类场地16弱胀缩性土 + 三类场地

弱胀缩性土

辅助判断列表

大气影响深度及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

强胀缩性土中等胀缩性土

-0.489 -1.238 -0.808

-0.279 -0.702 -0.460

曲线法计算Δωi

土的湿度系数Ψw0.77基础底面下第1层土的天然含水量ω10.350基础底面下第1层土的塑限ωp10.250基础底面下第1层土的孔隙比e10.800基础底面下第2层土的天然含水量ω20.300基础底面下第2层土的塑限ωp20.320基础底面下第2层土的孔隙比e20.730基础底面下第3层土的天然含水量ω30.270基础底面下第3层土的塑限ωp30.280基础底面下第3层土的孔隙比e30.680

Z0 = 基础埋深d 2.50自地表算起基底下第1层土的底面深度Z1 6.30自地表算起基底下第2层土的底面深度Z29.50自地表算起基底下第3层土的底面深度Z310.00

地基收缩变形量S s(mm) =0.10

最终计算成果:

地基土的(竖向)胀缩变形量S es (mm)= S e + S s =56.21

最终判定结论:

1、土的胀缩性等级是:

基底下第1层土属弱胀缩性土

← 曲线法适用于大气影响深度范围内无稳定地下水位的场地(此处的大气影响深度应指K60~K65表格中的数值,否则将因为

Δω1 = ( ω1 - Ψw * ωp1 ) * ( 1 + e 1 ) * ( 1 / h 1 ) * ( EXP ( -( Z 0 – 1 ) / ( 1 + e 1 ) ) - EXP ( -( Z 1 – 1 ) / ( 1 + e 1 ) ) ) =

0.00003Δω2 = ( ω2 - Ψw * ωp2 ) * ( 1 + e 2 ) * ( 1 / h 2 ) * ( EXP ( -( Z 1 – 1 ) / ( 1 + e 2 ) ) - EXP ( -( Z 2 – 1 ) / ( 1 + e 2 ) ) ) =

0.00000Δω3 = ( ω3 - Ψw * ωp3 ) * ( 1 + e 3 ) * ( 1 / h 3 ) * ( EXP ( -( Z 2 – 1 ) / ( 1 + e 3 ) ) - EXP ( -( Z 3 – 1 ) / ( 1 + e 3 ) ) ) =

0.00000以上三式要求:Δωi <= ωi – ωsi

地基土的胀缩总率

基底下第1层土的胀缩总率δe0 =0.01910基底下第2层土的胀缩总率δe0 =0.04700基底下第3层土的胀缩总率δ

e0 =

0.02230

>4.5>2.5~4.51.0~2.5

指标值应为同一建筑物同一土质单元的

膨胀土的胀

胀缩总率δ

e0(%)

K65表格中的数值,否则将因为实际的大气影响深度总是在水位以上,这个曲线法将永远用不上)

的胀缩性等级划分膨胀土地基胀缩性等级划分

相对膨胀率δxep50(%)胀缩变形量S es(mm)地基胀缩等级级别

0.0~0.7>0.7S es<15非膨胀土地基

中等胀缩性土强胀缩性土15<=S es<20I

中等胀缩性土中等胀缩性土20<=S es<80II

弱胀缩性土弱胀缩性土80<=S es<150III

150<=S es<200IV

S es>=200V

筑物同一土质单元的算术平均值勘察评价的胀缩变形计算,膨胀率采用土层自重压力

2、地基的胀缩等级是:

地基是II级膨胀土地基。

地区湿度系数Ψw

南宁0.70邕宁0.70武鸣0.72来宾0.77贵港0.77扶绥0.66凭祥0.63大新0.65桂林0.80崇左0.64隆安0.64宁明0.63田阳0.67百色0.67田东0.69上思0.63巴马0.75河池0.86融水0.85柳城0.82柳州0.80武宣0.76桂平0.73平南0.70北流

0.67

部份地区的湿度系数Ψw

地基胀缩变

本表格可免费使用、自由修改。

为了减少人为失误并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特地根据《广西膨胀土地区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的采用开源、完全免费的https://www.360docs.net/doc/899659061.html,_v2.2~3.0来编制。如果采用v1等低版本或其它程序打开本表格,可能会产生某些失真(也许会有人对某些细节感兴趣,比如表格中的字符下标看起来比较顺眼,这是用国产WPS2003_ET表格进行处理的,这操作

虽然本表格编制后经过仔细校对并调试,使用者在使用本表格时,仍需谨慎审查是否适用于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作者对使用

除非引用后作出了重大改进或者对表格形式作了大的改变,本人希望转载、使用者不要删除本注释内容。

作者:ANALYZE

作者常驻网址:岩土论坛,筑龙网

胀缩变形计算示意图

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的相关内容而编制本表格,开本表格,可能会产生某些失真现象。

03_ET表格进行处理的,这操作在ET里面是举手之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作者对使用本表格的后果不负有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