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答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答案)

7最后一课

卷面总分:30分检测时间:20分钟

班级:姓名: 分数:

1.写出下列字的读音(4分)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

叟(sǒu)膝(xī)诧(chà)惩(chéng)

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祈(qí)

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

2.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3.本文的作者是_法_国作家__都德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普法战争。

“最后一课”指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6分)

4.本文是以小佛郎士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安排情节,按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的顺序记叙。小说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6分)

5.为什么听到钟声、祈祷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5分)

因为这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他将不再能教法语,孩子们也将不再能学法语)。

6.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6分)

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内容透析全套

《最后一课》内容透析全套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二)谋篇立意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2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点,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得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第24—29自然段):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巧妙的叙述角度。本文写的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切入的角度却很巧妙, 作者在构思上下了一番工夫,他选择了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那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心理变化的过程,间接地写出沦陷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2.描写生动,细致人微。本文精心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这篇 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却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义,发人深思。对于小弗郎士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郎士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小弗郎士性格及其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从贪玩不想学习到为过去没好好学习而懊悔,再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对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的,以此来表达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3.烘托和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烘 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借鉴: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个 足以表现重大事件本质的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使得普法战争的悲剧性后果,表现得十分鲜明。同时,小中见大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一个小学校里的法语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显示了庄严的意义,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一种动人

完整版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初一语文)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字词 菜畦桑葚油蛉缠络斑蝥臃肿蟋蟀珊瑚确凿 收敛 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倜傥秕谷鼎沸书塾 宿儒 蝉蜕锡箔叵攒成菜畦斑蝥好高骛远 二、感悟中心 1)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2)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描写,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三、重点句解析 1、如何把握“先生”这一形象? 为人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和蔼可亲,爱护学生。博学,但受封建思想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比较束缚儿童的发展。 2、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加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第一自然段中,“确凿”“似乎”两个词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它表达了两种意思。“似乎”是指作者对那次见面印象不深刻;“确凿”是指追忆童年生活,那种快乐历历在目,故用肯定的语气。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字词 衣襟掸子徘徊肿胀栅栏骊(lí)歌叮嘱恐惧花圃 抽屉 廊檐玉簪花蒲公英知交半零落 二、感悟中心 通过对“我”参加毕业典礼前后过程的描写,及其所引出的爸爸对“我”教育的一系列回忆,刻画了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形象,也表现了“我”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真正体会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出了一份爸爸和女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厚重情感。 三、重点句解析 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连续两次写到“快回家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我”急于想回家向爸爸汇报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的心情,以及对爸爸的挚爱的感情。 3、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词语大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读一读,写一写”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攒 :cuán\ zǎn 聚拢;集中:攒聚;凑在一块儿|攒钱吃饭。 拗:ǎo用力弯曲本义:折断 确凿 :qua záo 非常确实。确确实实,真实无疑 菜畦;cài qí菜地,畦:有吐埂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 桑甚;sāng shèn 桑树的果实 轻捷;qīngjié轻快敏捷。 蟋蟀;xī shuài 一种动物 臃肿:yōngzhǒng (1) ∶痈疽;肌肉肿胀双足臃肿. (2) ∶形容物体粗大笨重. (3) ∶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 (4) ∶指机构庞大,调度不灵臃肿的机构.这里的臃肿,是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脑髓;nǎo suǐ 1.指脑浆。在头盖腔内﹐外有脑膜包之。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2.犹脑筋。借指智力。 相宜:xiāngyí合适,符合 书塾:shū 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方正:fāng zhèng :①成正方形,不偏不歪。②正直。③正派 博学:b? xu?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学问丰富。 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人迹罕见:r?n jì hǎn jiàn 形容人很稀少,不容易看到人 人声鼎沸:r?n shēng dǐng fèi 鼎:古代煮食用具;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声音嘈杂,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肿胀:zhǒng zhàng 原指身体某个部位因病变或者重击,而形成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叮嘱:dīngzhǔ反复嘱咐。 恐惧:kǒngjù惊慌害怕,惶惶不安。 骊歌:lí gē告别的歌。 花圃: huā pǔ培育花儿幼株或幼苗的园地。 3、丑小鸭(安徒生) 丑陋:chǒu lòu 貌或样子难看。多局限于指外表、长相;也可指内心、行为的丑陋。 讪笑:shàn xiào1.讥笑:讥讽。 2.厚颜强笑;勉强装笑。 嫉妒: jí dù(注意:很多人念作jìdù,是错误的,jìdù为忌妒)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来势汹汹:lái shì xiōng xiōng 形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猛烈。 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瞬息:shùn xī瞬,一眨眼;息,呼吸。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 幽寂:yōujì幽雅寂静,孤独寂寞 延绵:yán mián 绵亘;绵延伸展 荒草萋萋:huāng cǎo qī qī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萋萋,形容词。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6、黄河颂(光未然) 巅:diān 山顶,巅峰 澎湃:p?ng pài 1.波涛冲击的声音;2.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 狂澜:kuáng lán 1)巨大的波浪;(2)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píng zhàng 1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②遮挡 哺育:bǔ yù喂养 ,也比喻培育 九曲连环:jiǔ qū lián huán意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现在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7、最后一课(都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7最后一课(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7.最后一课 1.都德是著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哽咽()惩罚()祈dǎo()chà异()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分) 强:()()() 称:()()() 差:()()() 4.“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2分) 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2分) 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3分)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2分) ⑴(我)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10.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2分)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⑺对亡国的悲痛。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

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 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 ..(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 ..(hǎo sǒu)19.懊.(ào)悔 20.惩.(chéng)罚 21.糊涂 ..(qiǎngpò) ..(yàoshi) 23.强迫 ..(hútu) 22.钥匙 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 考题例析 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A.谦虚安宁警醒丰富B.丰富谦虚安宁警醒 C.警醒丰富谦虚安宁D.安宁警醒丰富谦虚 2.(2015·北京中考)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法国总价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语段(一)中的画线语句,是从说“布告牌传出坏消息”转换到说“‘我’上学的情形”;语段(二)中的画线语句,是用“最明白,最精确”解释“最美的语言”。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语段(一)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精品教案

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学习第l一10节。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

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生词 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 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

人教版初中语文书上所有古诗全集_分册(最新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ft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ft下】(王湾唐)客路青ft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ft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ft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题破ft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ft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ft夜雨涨秋池。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ft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 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北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 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ft圈子里,一ft放过一ft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 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ft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ft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ft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课件 :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

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赏析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理解本文作者为了写作目的的需要有意发挥丰富的想像敷衍虚构故事情节的特点,以及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小说,素材来自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科场故事——一场失意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枫桥夜泊》。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一离京一夜泊姑苏一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作者通过虚构唐朝诗人张继落第后在孤灯,渔火,失眠之夜,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受到深刻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放《枫桥夜泊》朗诵录音,老师适时补充,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刚才听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张继愁什么?愁科举落第,苦读十年,饱学之士,却无用武之地。我们今天要学的《不朽的失眠》,是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勾画出对张继进行心理描写的语言,分析体会用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张继受挫后的心理过程,简要分析外界景物激发了张继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简析:(1)心理描写的语句及用词的生动,形象特点的欣赏、分析。略 (2)张继受挫后的心理历程:羞愧沮丧一忧伤一心痛。 (3)环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怅、孤寂、凄切的心情。 3.细读课文,思考投影出来的问题 (1)《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人到运来的航船上。 描绘的意境,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写了三种景象;落月、乌啼、满天自霜。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情。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 船上。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激起张继强烈的心灵震憾? 讨论后明确:钟声只是报时,但人此时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怅无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钟声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更易引发其共鸣。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散步莫怀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é biéqiáo cuìfáng shàn wān dò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 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 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文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

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17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了什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

课题《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自主解决字词问题,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结构,理清文章脉落。 3.抓住小弗郎士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知识链接: 一、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都德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如何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或简称为: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学习导航学习笔记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1《草原》 A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第1、2自然段。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x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C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x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D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大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生命,生命(杏林子) 4、紫藤萝瀑布(宗璞)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6、理想(流沙河) 7、*短文两篇行道树(张晓风)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8、*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白兔和月亮 落难的王子9. 我的信念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山中访友(李汉荣) 14、*秋天(何其芳) 15、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16、化石吟(张锋) 17、看云识天气 18、*绿色蝈蝈(法布尔) 19、*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1、风筝(鲁迅) 22、羚羊木雕(张之路) 23、*散步(莫怀戚) 24、*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 纸船(冰心) 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2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 静夜 28、*女娲造人(袁珂)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 30、*寓言四则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3、*丑小鸭(安徒生) 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6、*黄河颂(光未然) 7、最后一课(都德)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1、邓稼先(杨振宁)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1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蛰.伏(zhé)镂.空(lòu)池沼.(zǎo)妇孺.皆知(rú) B.堕.落(duò)锃.亮(zèng)禁锢.(gù)鞠躬尽瘁.(chuì) C.酒肆. (sì)失怙.(hù)抽噎.(yè)蹑.手蹑脚(niè) D.发窘.(jiǒng)簪.子(zān)犒.劳(kào)轻举妄.动(wà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纶巾粲然隐匿相题并论 B.言讫犀利荒诞瞠目结舌 C.暝目皎洁衍生正襟危坐 D.恍惚窥伺风糜鹤立鸡群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则广告把没有橘子汁的早餐比作没有阳光的日子,新颖独特,别具匠心 ....。 B.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 ....的故事。 C.班主任今天穿着一身崭新的衣裤,在教室里招摇过市 ....,非常漂亮。 D.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 ....,别有一番风味。 4.将相关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________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________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________。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承载、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A.传播恪守规则 B.传承保守规则 C.传承恪守准则 D.传播保守准则 5.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 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 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一层:(7-10)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部分。——幼稚、怕提问 1、提问:找出课文1-6 段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 下去。 2、提问:划出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部编版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 一课教案部编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