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六章 需要和动机

心理学-第六章 需要和动机
心理学-第六章 需要和动机

第六章需要和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

A.动机B.需要C.兴趣D.目标

2.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是()。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后天需要D.生理需要

3.下列不属于精神需要的是()。

A.对知识的需要B.对科研用品的需要C.对文化艺术的需要D.对美的需要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A.整体性B.选择性C.层次性D.动力性

5.以下对需要的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需求

B.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C.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D.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6.下列是我国小学生的一些需要,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下列选项中层次最高的是()。

A.家庭的现代化B.安静的学习环境C.结交正直诚实的朋友D.搞小发明

7.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是()。

A.安全需要B.爱与归属需要C.生理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A.生理B.尊重C.自我实现D.爱与归属

9.健康保障、人身安全体现了人们的()。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审美需要

10.安全需要属于()。

A.成长需要B.后天需要C.缺失需要D.物质需要

11.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诱因

12.在行为的坚持性上体现的是动机的()功能。

A.激活B.指向C.维持D.调整

13.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受到自信、价值和能力,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保护性反抗,这种需要是()。

A.尊重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审美需要D.求知需要

14.需要的根本特性是()。

A.目的性B.心理性C.动力性D.生理性

15.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A.指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

16.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学习动机的情境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

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陈英因为作业写完可以看几个小时电视,所以每天一回家就做功课

17.渴望有归属感、被社会承认属于()。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直接动机D.间接动机

18.教师给学生讲努力学习可以让他们以后过上好生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A.直接兴趣B.个体兴趣C.间接兴趣D.情境兴趣

19.以下不属于兴趣的品质的是()。

A.兴趣的效能B.兴趣的广度C.兴趣的稳定性D.兴趣的指向性

20.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21.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

22.动机是在( )的基础上产生的。

A.需要B.兴趣C.个性D.情绪

23.“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会使人产生的冲突是(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动机冲突

24.“进退维谷”是一种( )式动机冲突。

A.双趋B.双避C.趋避D.多重趋避

25.爱与归属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哪一种()。

A.生理B.社交C.尊重D.自我实现

26.成就需要高的人更可能()。

A.需要即可满足当下的欲望B.进行单调的任务时坚持不懈

C.拥有卓越的人际技能D.在学校里成绩更好

27.下列哪种动机最容易受到文化中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倾向的影响()。

A.饥饿B.口渴C.性D.成就需要

28.在解释激励的个人差异时,对下列哪种动机而言,生理因素的影响是最不重要的()。

A.饥饿B.口渴C.性D.成就需要

29.莫瑞和麦克利兰是如何测量成就需要的()。

A.罗夏墨迹测验B.主题统觉测验C.句子完成测验D.自陈式量表

30.儿童的兴趣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是与其()直接相联的。

A.需要B.认识能力C.情感D.活动

31.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它是个性构成的()。

A.核心B.本质C.关键D.主体

32.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小学生的()。

A.交往需要B.成就需要C.认识需要D.自尊需要

33.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34.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35.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B.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C.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6.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二、多项选择题

1.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合作等,这是一种( )。

A.生物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2.以下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尊重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B.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到高级是波浪式推进的

C.基本需要一旦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降低

D.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

3.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有()。

A.生理需要B.社会需要C.安全需要D.精神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4.现代女性对衣服的追求是( )。

A.生物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5.下面属于成就动机的是( )。

A.学生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能名列前茅

B.某人在讨论问题时总试图以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在群体中取得领导地位

C.老师由于热爱自己的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废寝忘食地工作

D.作家希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受到社会好评

E.希望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和欣赏

6.人口渴了要喝水体现的是( )动机。

A.生理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内部动机D.外部动机

7.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称为( )。

A.缺失需要B.生长需要C.基本需要D.低级需要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B.一种行为只有一种动机

C.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D.动机与行为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三、填空题

1.动机的产生有两大条件,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2.______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3.______是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______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四、判断题

1.按照马斯洛的动机作用观点,教师在自尊水平低的学生中灌输为学习本身的满足而去学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2.对友情、爱情的需要体现了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3.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4.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产生了需要必然产生动机。

5.所有动机与活动目的之间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6.采用启发式教学,就要创设高难度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学习方式和动机

1.幼儿学习方式有哪些? 这次主要是看了小小班和小班的幼儿,感觉上幼儿的学习方式都是比较类似的, 小小班和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典条件作用 (1)就好像中午睡觉的时候,要把等关了,而且把窗帘拉上,营造一个睡觉的环境,而当要起床的时候,就把灯开了,幼儿们通过感受这种亮度的变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了 (2)又好像在吃饭之前要放故事,或者是像东方红那样子,有一首歌是结束活动的,幼儿都很熟,每当响起时,幼儿们就开始忙碌收拾玩具起来,这都是非常经典的条件发射作用,什么音乐应该对应做什么。 (3)就好像老师说: “小朋友看哪里,小朋友看这里,小朋友看哪里,小朋友看老师”我觉得这些形式的话语也相当于经典条件反射了,一说这句,大多幼儿就会看着老师。 2.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以奖励某种行为作为重点,而在幼儿年龄增长过程中,起更多作用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而在幼儿园中,教师用的操作性条件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下面就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操作性物质条件 ①在小小班的时候,每天下午将近放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进行一天生活的反思,哪里做得不好,她会先说出现象然后慢慢地引导小朋友,叫小朋友自己说出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而这些是包括一天的行为教育,安全,礼仪等方面, 而且老师会表扬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因为也是小小班和小班的孩子,对行为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弱,通常要通过外在的一些条件来帮助他们行为的养成,就好像奖励小贴纸,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幼儿,他们对待小红花,小贴纸,小礼

物等这些物质的奖励是很在乎的,而且看到别人有奖励了,大部分的幼儿都能积极地遵守规则,做出好的行为,而被奖励的幼儿则作为一个榜样作用,激励其他的小朋友,这是很好的。 ②而我观察到了有一些不好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在幼儿园里面,尤其是小小班,我观察到了一些现象,有一些小朋友很快就不吃饭了,我看到一个简直是只吃两口他就不吃了,但是只要别人喂他吃饭,他就很快就能吃完饭了,我觉得这种可能是一种不好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可能在家里的时候,他不喜欢自己吃,然后不吃了,引起家里的人看到后就喂他吃饭,久而久之,当他不想自己吃饭的时候,他可能就不吃,然后等待别人来喂饭,我觉得这是因为行程了不好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像这样的还有幼儿不喜欢自己做事情,养成懒的行为,有可能与这个大人强化了幼儿不恰当的行为而导致的。 因此,大人应该根据教育的要求,从幼儿类似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出来,哪些行为需要予以强化,哪些行为不应该去强化,才能从小形成良好习惯。 3.观察模仿学习 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主要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即广义的观察来学习。而幼儿的观察学习常常与模仿相联系,而年幼的孩子主要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就好像我在小班时候,观察到了有一个小孩子老师说一句话,他在下面就要说一句话,有时候是学老师有时候是自己再说,但是我有发现,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强,在其他大部分的孩子只会说话不连续的时候,他却可以说一些很复杂的词句,语言发展能力比其他一些小朋友强,我觉得这可能与他平时喜欢模仿成人说话有关。而有时候有一些成人,在孩子学习模仿自己说话的时候,他可能会很生气地呵斥孩子,但其实这样是不利于他们的语言的发展的。 而在建构区的时候,老师都是在纠正孩子的建构的东西的基础上,在旁边自己建起一个建筑,然后问小朋友们好不好看,这样的话,可以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建筑来去加一步去建构,但却是有结构基础的。而且有时候老师会称赞有一些小朋友行为表现得好,例如有些小朋友走路比较好,背挺得比较直,吃饭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 要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与此相应,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对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按此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他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最后一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足。 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且引起的。 2.自由学习理论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 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 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 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 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 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 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 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 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 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 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 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 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 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 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动机在普通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章,在心理学考研中,经常会出考点,在教育心理 学中也会涉及。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动机.态度.需要.体验 .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字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 .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个性变化.智力变化 .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习得动机.外在动机.社会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 、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自我实现、自我意识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双因素理论、激活理论、归因理论、认知理论 、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能力需要动机信念 、需要是指()。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获得性需要就是()。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缺失需要自我实现 、动机就是()。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韦伯 C.费希纳 D.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冯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 B.脑电

C.心理 D.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需要、动机、意志 B.能力和人格 C.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1913年产生的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行为主义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6.【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 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7.【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8.【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9.【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效价高 B.效价低 C.期望值高 D.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选题 1. 口渴会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 .25% % % %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5.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6.最重要和最良好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 C.教师期待和远大理想 D.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 7.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D.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9.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是令其()。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13.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学习动机 C.高尚动机 D.交往动机 14.布鲁纳认为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是()。 A.兴趣爱好 B.外部奖励 C.内部动机 D.避免惩罚 15.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A.班杜拉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16.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是()。 A.外界环境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能力 17.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这一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前者为近景动机,后者为远景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与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描述。

心理学第八章情感与情绪知识点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①赖以产生的需要不同: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为 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 特有 ②强度不同:情绪具有冲动性,具有明显的外都表现、一旦 发生强度较大时难以控制;情感往往以内隐的形式或以微妙 的方式流露,并始终处于意识的调节支配之下 ③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鲜明的情境性或短暂性;情感则具 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 ①情感离不开情诸、情诸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 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②情绪离不开情感,情诸变化受情感支配,情感的深度决 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 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种类: ①心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 暴怒) ③应激:在突然出现的异常情况下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 ①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时所 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理智感:由客观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主体自 己所相信的规律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规律 (1)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而人的情 绪情感又促进了认识过程的发展 (2)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姿态表情 (3)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维度特征的变化幅度,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性质、 强度和动机性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学习动机

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也需要关注 案例:刘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学生。她在学习上很努力,每次老师宣布成绩后他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其他同学好。她常常和其他同学比,总想超过他们。如果哪次别人比她考得好,她心里就会不舒服。当她比别人考得好时,她就会非常兴奋。李刚和刘月不同,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对课程中的内容更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课下他会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也会自己找一些书籍来阅读。尤其是对于数学,他经常找一些深奥的题目去做,在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班主任李老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一个竞争对手或学习的榜样,并努力赶超别人。的确,同学之间的竞争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个班的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成绩就看得十分重要,每次考试后都唯恐自己输给了别人。但是,李老师也发现一些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开始对分数斤斤计较,有时候买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考试前也总担心自己失败。 分析与对策:1.刘月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她采取的目标是表现趋向目标。这种目标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些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超出别人的优异成绩,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采用一些积极的认知策略。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情境中,同学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目标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同学过分突出自我,高分称为他们自我炫耀的资本。有时为了获得好分数,尽量避免出错,他们可能会选择容易的任务,在学习中采用一些表面的学习策略等。对此,教师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李刚同学的成就目标主要是学习目标。目前学者一致认为,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表现趋向目标,则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虽然表现趋向目标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不应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目标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表现趋向目标有积极的意义,不应予以否定,而且,两种目标并非对立的,可以同时并存。看待学生的目标,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具体对象来分析。 3.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目标,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对采用表现趋向目标的学生进行简单否定。对于单纯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即过于重视能力的展示和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学生,需引导他们采用学习目标的取向,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动机、需要与意志)-试卷2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动机、需要与意志)-试卷2 (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 1.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指的是( )。 (分数:2.00) A.本能 B.动机√ C.情绪 D.能力 解析: 2.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他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分数:2.00) A.麦独孤√ B.詹姆斯 C.赫尔 D.弗洛伊德 解析: 3.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的唤醒理论认为,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讲,个体偏好( )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 (分数:2.00) A.低等强度 B.中等强度√ C.高等强度 D.任何强度 解析: 4.有意识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指的是( )。 (分数:2.00) A.目标 B.坚定 C.动机 D.意志√ 解析: 5.军事指挥员、飞机驾驶员及汽车司机的当机立断,能及时排除险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他们的表现属于意志的品质中的( )。 (分数:2.00)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D.自制性 解析: 6.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指的是意志品质中( )的表现。 (分数:2.00) A.独立性 B.果断性 C.坚定性√

解析: 7.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成功概率约为( )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动机水平。 (分数:2.00) A.30% B.50%√ C.70% D.90% 解析: 8.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 )达成某种平衡的结果。 (分数:2.00) A.奖赏额度与所需的努力 B.成功的机会 C.个人对目标的认识与现实之间√ D.一个人内驱力的强度与奖赏之间 解析: 9.激发动机的直接原因是( )。 (分数:2.00) A.需要√ B.行为 C.目标 D.刺激 解析: 10.从本质上说,赫尔的动机理论与( )的理论十分相似。 (分数:2.00)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铁钦纳 D.缪勒 解析: 11.“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 (分数:2.00)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解析: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 (分数:2.00)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解析: 13.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 (分数:2.00) A.诱因√ B.需要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概述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性质及相关概念 (一)动机的性质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二)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成分 内在的需要、外在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的的心理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社会意义:正确或高尚的学习动机与错误或低下的学习动机; 起作用的时间: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的学习动机; 范围: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 来源: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对学习动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二)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会越高,学习效果会越好; 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复杂,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他们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此,在他们看来,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他们主张,在学习活动中,应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只重视外部诱因的控制,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 3、手段目的化的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 二、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但是未必都专注在功课上。只有学生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学的内容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他们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内在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七个层次) 2、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马斯洛认为,学生本身先天具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潜力,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行学习。 在教育上,只有先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缺失性需要均获得满足之后,大多数学生才会自发性地继续成长。 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与尊重的需要,家长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八章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及其成因,介绍心理评估的主要手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评估的方法、心理辅导及其原则、心理辅导的方法等。 本章难点: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术语及其标准、心理评估方法、心理辅导方法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无一个公认的界定。意见分歧源于人们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有代表性的依据有以下几类。 1.统计常模 假定人的各项心理特质(智力、乐群性、支配性等)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接近正态分布,即当一个人的某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他在这一方面就是正常的、健康的;另一个人的同一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若偏离总体均值较远,他在这一方面就是异常的、不健康的,这一判断依据意味着,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健康的行为,偏离大多数人的行为则是

不健康的行为。这一判断依据不总是合理的,因为按此项依据判断,极聪明的人,极快乐的人都属于心理异常的人。这种看法显然是不适当的。 2.社会常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得到多人认可,就被判断为健康的,正常的,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异常的、不健康的。由于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通常也是多数人的行为,社会常模依据与统计常模依据就会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不过根据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判断健康与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被一个社会视作正常的行为,可能被另一个社会视作异常行为,在同一社会内,社会规范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还有人指出,不但个人可能是不健康的,而且有时社会及其主导价值、规范也可能是病态的。 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良好者就是心理健康的;适应困难、干扰了个人或社会康宁者就是不健康的。除非对“生活适应”作更积极的解释,否则这一判断依据仍有其局限性。例如,一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既不损害个人安逸,也不干扰社会康宁的人能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吗? 4.心理成熟 这是从发展角度对心理健康作判断的,即个人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程度相当者是心理健康的,而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因而也落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者是不健康的。 5.主观感受 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辅助性的依据,即按照当事人主观体验到的是满意感、幸福感,还是痛苦与不适,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判断依据不能单独采用,因为某些有轻微心理障碍(如神经症)的人常有强烈的不适感,并伴随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而某些严重的精神病人(如狂躁-抑郁症患者在其躁狂发作期间)却精力充沛、热情高涨、充满自信,并未自感痛苦。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以上所列各项都无法单独应用来提供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心理健康标准。综合考虑各方面要求,大体上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虽有互相重迭的部分,但在涉及到的心理特质的范围、关注的重点以及评判尺度宽严的把握上,还是有差别的。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八章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意志:自觉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自觉性: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与其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3、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4、坚韧性: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长期保持充沛的经历等的品质。与此相反的是顽固、执拗。 5、自制性:能自觉、灵活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方面的品质,与其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6、随意动作:是由意识指引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方向性的动作,是后天习得的较熟练的动作。 7、意志基本特征: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与随意运动为基础。 二、填空题 1、动机冲突从从形式上可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四类。 2、动机斗争从内容上可分为原则性动机斗争、非原则性动机斗争两类。 3、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4、意志行动始终在自觉的目的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它行动结果就是为了实现目的。 5、由意志支配的运动叫做随意行动,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叫做不随意行动。

6、人的随意运动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得结果,其中第二信号系统其着主导和调节作用。 7、意志坚强的程度往往与困难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程度有关。 8、动机是关于人行动的原因,目的是关于人行动要相达到的结果。 9、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 11、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和执拗。 12、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13、意志行动分为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两大阶段;其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 三、选择题 1、(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2、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 3、进退维谷是一种(双避)式的动机斗争。 4、(坚韧)性包涵顽固斗争的品质。 5、对人云亦云,易受暗示的人,应注意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6、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着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自制性)。 7、与任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自制性)。 8、动摇与执拗是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四、判断题 1、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志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对) 2、意志能调节外部动作,不能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错)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错) 4、白折不扰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对) 5、意志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动机斗争阶段。(错)

普通心理学 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 一、提出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发现问题就是发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这是把社会 的需要转化为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也是问题解决的动力。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之中。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 1.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思想懒惰、因循守旧者难于发现问题。例如,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巴甫洛夫发现狗的“心理性唾液分泌”等都是勤于观察、思考的结果。 2.依赖于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人的活动积极性越高, 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负责,越容易发现问题。例如,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学习、心理等问题。而一个没有认真负责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一切问题将会熟视无睹。 3.依赖于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的人,一般不满足于对事物的公认的、表面的解释,而是力求探究事物的内部原因,能够件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一般来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能够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而知识贫乏的人,不容易提出问题,也不容易抓住要害提出深刻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明确问题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明确问题依赖 于两个条件。 1.依赖于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问题总是在具体事实上表现出来的,只有当具体事实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且符合实际时,才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使矛盾充分暴露并找出主要矛盾。这是明确问题的关键。 2.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分析问题并抓住主要矛盾,越容易对问题进行归类,使思考具有指向性,便于有选择地应用原有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三、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提出假定和设想。问题解决的方 案常常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经过验证逐步完善的。假设是人们推测、假定和设想问题的结论与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方法。假设的提出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性质、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及个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即假设)。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 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验证。假设的提出就为问题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1 2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 和种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