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赠汪伦》2、《赠花卿》3、《赠贾岛》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 4、《幼学琼林(一)天文》

二.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三首赠诗。熟读《幼学琼林(一)天文》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3、《幼学琼林(一)天文》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5、《鸟》(唐朝白居易)6、《远书》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

一.诵读内容:7、《画眉鸟》8《幼学琼林(二)地舆》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画眉鸟》。熟读《幼学琼林(二)地舆》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7、《画眉鸟》8《幼学琼林(二)地舆》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内容:9、《早发白帝城》(唐*李白)10、《秋江》(北宋*道潜)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内容:9、《早发白帝城》(唐*李白)10、《秋江》(北宋*道潜)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六

一.诵读内容:11、《江村晚眺》(戴复古)12、《幼学琼林(三)岁时》二.教学目标:

1.会背《江村晚眺》。熟读《幼学琼林(三)岁时》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1、《江村晚眺》12、《幼学琼林(三)岁时》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七

一.诵读内容:13、《漫成一首》(杜甫)14、《观游鱼》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3、《漫成一首》14、《观游鱼》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八

一.诵读内容:15、《放鱼》 20《幼学琼林(四)祖孙父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放鱼》。熟读《幼学琼林(四)祖孙父子》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5、《放鱼》 20《幼学琼林(四)祖孙父子》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一.诵读内容:17、《春宫曲》(王昌龄)18、《长信秋词》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7、《春宫曲》18、《长信秋词》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一.诵读内容:19、《长信秋词二》 20《幼学琼林(五)师生》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长信秋词二》。熟读《幼学琼林(五)师生》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19、《长信秋词》 20《幼学琼林(五)师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一.诵读内容:2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2、《塞上听吹笛》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2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2、《塞上听吹笛》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一.诵读内容:23、《春夜洛城闻笛》 24《幼学琼林(六)身体》

二.教学目标:

1.会背23、《春夜洛城闻笛》,熟读24《幼学琼林(六)身体》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23、《春夜洛城闻笛》 24《幼学琼林(六)身体》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 课堂实录》

《中华少年》课堂实录 一、教材解读: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二、教学理念: 《中华少年》这首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研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的研读展开教学:自由研读,读正确,读流畅,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分角色朗读,按照本诗的角色分配;小组合作研读,表演朗读,这样的朗读,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三、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它有哪些民族吗? 生1:我知道我们的祖国有56种民族。 生2:我知道有汉族、藏族。

生3:我知道有蒙古族、苗族。 生4:我知道有高山族、彝族。 (还有学生想说,教师摆手阻止了) 师:同学们知识真丰富,大家回答得真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我们祖国有关的文章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八课,大家齐读课题:《中华少年》(师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确定探讨话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1:文章写了“中华”。 生2:文章写了“少年”。 生3:文章写了“中华的少年”。 生4:文章写了“少年的中华”。 师:呵呵,同学们想得真细致,分析得很全面。那请你们结合预习的感悟,现在快速浏览一下文章,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中华”或者“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少年”?(教师板书:我读出了一个()的中华,我读出了一个()的少年。学生独立浏览感悟。一会,学生纷纷举手) 师:我们现在交流一下吧。 生1(杨晨):我读出了一个“山川秀美”的中华(师板书:山川秀美) 生2(向甄琪):我读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华(师板书:历史悠久)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一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三字经》 人r e n 之z h i 初c h u 性xing 本b e n 善shan 性xing 相xiang 近j i n 习x i 相xiang 远yuan 苟g o u 不b u 教jiao 性xing 乃n a i 迁qian 教jiao 之z h i 道d a o 贵g u i 以y i 专zhuan 昔x i 孟meng 母m u 择z e 邻l i n 处c h u 子z i 不b u 学x u e 断duan 机j i 杼z h u 窦d o u 燕y a n 山shan 有y o u 义y i 方fang 教五子 j i a o y u z i 名俱扬mingjuyang 养不教yangbujiao 父之过f u z h i g u o 教jiao 不b u 严y a n 师之惰s h i z h i d u o 子不学z i b u x u e 非所宜f e i s u o y i 幼不学 y o u b u x u e 老何为l a o h e w e i 玉不琢y u b u z h u o 不成器b u c h e n g q i 人不学r e n b u x u e 不知义b u z h i y i 为人子w e i r e n z i 方少时fangshaoshi 亲师友 q i n s h i y o u 习礼仪x i l i y i 香九龄xiangjiuling 能温席n e n g w e n x i 孝于亲x i a o y u q i n 所当执suodangzhi 融四岁r o n g s i s u i 能让梨nengrangli 弟于长 d i y u z h a n g 宜先知y i x i a n z h i 首孝悌shouxiaoti 次见闻c i j i a n w e n 知某数z h i m o u s h u 识某文s h i m o u w e n 一而十y i e r s h i 十而百s h i e r b a i 百而千b a i e r q i a n 千而万q i a n e r w a n

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四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 教 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下册) 学期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本学期教学进度如下: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活动: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活动课时:三课时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五、活动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 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高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古诗文100篇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 一、幼儿园阶段 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百千"及",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小学阶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二)古典诗词: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孟子》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笠翁对韵》 (二)古典诗词: 1

《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夏日绝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望天门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关于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我们诵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就可以讲有关的故事。 小学五六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尚书》《孝经》《易经》 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二)古典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o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扬州慢·【宋】姜夔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 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六年级上中华少年课文

六年级上《中华少年》课文 中华少年 作者:李少白 甲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乙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丙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下翱(áo)翔的雏鹰; 丁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 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 齐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丁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 甲莽(mǎng)莽昆仑(lú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丙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 乙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甲乙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 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 甲到刚劲(jìng)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hǔ)”“三国”的英雄豪气; 页 1 第 乙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丁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跚(shān)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丁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 乙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 丙敖(áo)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 甲手捧哈[hǎ]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乙丙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丁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丙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页 2 第 甲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 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乙“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甲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n)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齐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cuǐ)璨(càn)的诗篇! 甲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 乙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 丙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 丁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 甲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 乙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丙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丁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甲丁听,芦笙(shēng)和唢(suǒ)呐一齐吹响, 乙丙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齐五十六朵鲜花竞(jìng)相开放, 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 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 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 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 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 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 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 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通过 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 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 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 等 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 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改创诗文。学生把对经典诗 文的喜爱倾注在各种教学之中,表达于他们精心设计的手抄报以及精 心撰写的读后感上。丰富的教学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校园内到 处可以听到朗朗的诵读声 五、教学总结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诵读教案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

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第一部分:概说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而不能一味照搬西方文化理念。要把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精髓,以及一切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古为今用,当代核心价值应当大量地从中吸取养分,而不能将其妖魔化,甚至另起炉灶,事实证明那是行不通的。 为此,我们要结合德育大纲、中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结合“中国梦”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充分汲取传统教育中科学的方法,在我校系统、适量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使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在道德、文化的修养上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目的与意义: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中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5.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书面语建设的过程。传统经典,字字珠玑,金声玉振。我们应当让广大青少年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讷,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来源 (一)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经典。 (二)优秀的古诗文 四、国学诵读经典的处理原则 在充分尊重原典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谨慎地弃除或改写经典中一些确实与

最新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设计(精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大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诵读第一首《春日》。。 1.读诗句。 全班齐读。 指名读,评读。 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 诵读第二首《春日》。 1.读诗句。 男女生读。 跟读,齐读。 比赛读。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同桌背 指名背 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 诵读第三首《春日》, 1.读诗句。 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导读。 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5.布置背诵 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三首《春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 1. 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 )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 或长或短”,叫( ) ,也叫( )。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 )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尚书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释义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刘起釪的《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是汉代的事。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纬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

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要旨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体裁 有三种分类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 命感。 (2)根据课文,写出泉水的流经经程:石缝流进 (山腰的水池) 流过 (山间的平地) 流到 (山坡的果园里) 穿过 (山谷)DD 山下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 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 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 ──红高粱”。 自由说说: 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⑵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 一/青螺。二、写字 “庭”字共()笔,第七笔是(),第八笔是()。“亭”字共()笔,第九笔是(),组词()。三、理解古诗意思

跌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岀了一幅优美的()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 ?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 或长或短”,叫( ),也叫()。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

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六、《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