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的类型

(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具有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

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适用于以描述事实为目的的个案研究。但因其解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其分析结果往往被认为是随机的、难以证实的,因而缺乏普遍性。

(2)实验式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tent analysis)

实验式内容分析主要指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末,新闻界首次运用了定量内容分析法,将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频率,描述明显的内容特征。该方法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系统、定量。

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笼统的“项目”或“时空”的概念。这些计数单元在文本中客观存在,其出现频率也是明显可查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变量的制定和对内容的评价分类仍由分析人员主观判定,难以制定标准,操作难度较大;另一

方面计数对象也仅限于文本中明显的内容特征,而不能对潜在含义、写作动机、背景环境、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来进行推导,这无疑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定性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文本中各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组织结构进行描述和推理性分析。举例来说,有一种常用于课本分析的“完型填空式”方法,即将同样的文本提供给不同的读者,或不同的文本提供给同一个人,文本中被删掉了某些词,由受测者进行完型填空。通过这种方法来衡量文本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理解情况,由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其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读者理解层次和能力的有用信息。与定量方法直观的数据化不同的是,定性方法强调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传达文本内容。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科研方法都包含一定的定性步骤。比如,研究开始阶段要确定主题和调查对象,明确相关概念,制定研究计划;最后阶段还要针对研究的问题,解释实验结果。但是单纯的定性方法缺乏必要的客观依据,存在一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说服力有限。因此,很多学者倡导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①对问题有必要的认识基础和理论推导;②客观地选择样本并进行复核;③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展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分类体系;④定量的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正确的理解。

(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Computer aidedcontent analysis)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无论是在定性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半自动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还是在定量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都只存在术语名称上的差别,而实质上,正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使内容分析法取得了迅速推广和飞跃发展。互联网上也已出现了众多内容分析法的专门研究网站,还提供了不少可免费下载的内容分析软件,相关论坛在这方面的讨论也是热火朝天。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①研究对象的特征,是“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明确(Manifest)”意味所要计量的传播内容必须是明白、显而易见的,而不能是隐晦的、含糊不清或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如果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在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受众之间很难达成共识,则不宜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因为对这类内容进行计量非常困难。

②分析方法的特征,是“客观(objective)",“系统(systematic)”和“定量(quantitative)"。

③结果表述的特征,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内容分析的结果常常表现为大量的数据表格、数字及其分析。这是“客观”、“系统”和“定量”研究的必然结果。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

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

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

d. 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

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1. 研究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

2. 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分析维度(分析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1)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2)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3)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4)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5)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3.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日期抽样、分析单位取样。

4.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要做好评判记录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度(类目)的量化数据(例如,有、无、数字形式、百分比)。

(2)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3)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度检验。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4)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5.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1)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3)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4)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5)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6.统计处理

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内容分析法的案例分析

日本人巧妙搜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目前日本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只要5-10分钟就可以搜集到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行情,3-5分钟就可以查询并调用日本国内三万多个重点公司、企业当年或历年经营生产情况的

时间系列数据,5分钟即可利用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变动图和曲线,5-10分钟可以查询或调用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日本人十分重视信息的作用,时时处处留意信息的搜集,而且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信息报道中分离出重要的内容。例如, 20世纪 60年代中国开发大庆油田,惟独日本和中国谈成了征求设计的买卖。原因是别的国家的设计均不符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要求,而日本则事先按大庆油田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等待中国人去购买。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大庆油田的产品设计要求呢?

其实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耳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后来,日本人从1964年

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于是日本人判断‘冲国

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作出判断。从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封面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头顶着鹅毛大雪,猜测到“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这段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东北”的论断,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杂志上找到了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从事迹介绍的分析中知道:“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从钻井设备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该事迹介绍中还写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又从伪满州地图上查找到“马家赛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面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就这样,日本人终于将大庆油田的准确地理位置搞清楚了。

后来,日本人又从王进喜的一则事迹报道中了解到“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 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由此日本人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并且大体上知道了大庆油田的规模:“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峰西面的大贪,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但是,日本人一时还搞不清楚大庆的炼油规模。

从1966年7月《中国画报》上发表的一张大庆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八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其推算方法很简单,首先找到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扶手栏杆一般是一米多一点,以扶手栏杆和反应塔的直径相比,得知反应塔内径约为5米。据此,日本人推断: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 900 Mi,如果以残留油为原油的 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0kl,一年以360天计算,则其年产量为1000000kl。根据这个油田的出油能力和炼油厂规模,日本人得出结论: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出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满足每日炼油 10 000 kl的需要。这就是日本人在 1966年从中国公开报刊中获得的有关大庆油田的重要信息,然后按他们估计的大庆油田要求进行产品设计。

此外,日本政府还特别重视信息机构的建设,外务省分布在世界105个国家的75个驻外使馆是其搜集外交信息的前沿阵地,这些机构为日本外交提供各国动向的信息。外务省内有一个约 100人的电信部门,以三班倒方式在 24小时内与世界各地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平均每天处理公务电话电报就有近30O0封。在外务省的63个部门中,只有电信部门拥有一栋独立的四层楼,无特殊通行证的人不得进入。公务电报是用110根专线和普通线路收发的,这些公务电报都采取无法破译的密码。为了防止窃听还没有隐线装置。1988年还开始研究采用“宇宙通信系统”,即使在条件恶劣的地区,也可确保通信畅通。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

从以上定义来看,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 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2 客观性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观点来进行的。但一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了。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3 定量性

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征。

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

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研究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

·现状分析。

·比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些与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择的基础。

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分析的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来源取样

·日期抽样

·分析单位取样

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要做好评判记录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度(类目)的量化数据(例如,有、无、数字形式、百分比)。

第二,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第三,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度检验。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四,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计算内容分析信度的公式为: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n为评判人数量,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为第一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N2为第二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统计处理

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比较研究 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a12728969.html,/blog/cns!3FFF8F6E2EEA6EDF!288.entry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纪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两者分属于定量分析与定质分析。虽然两者分析的对象有所关联,甚至重叠,但由于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分析处理方法,因此,两者有所区别。如何正确认识两种方法的本质、相互关系以及两者整合应用的可能性,将是本文力图探究的问题。 一、概念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于1952年发表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对内容分析法定义:“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笔者对文本分析法如下定义:“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二、相似性 客观、系统以及非接触性的特征描述,不仅适用于内容分析法,对文本分析法也同样适用。 1、客观 用事实以及数据说话,是两者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所分析的对象,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讲,是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对文本分析法来讲,则是十分显著的文本外部特征。它们都从不凭空推测分析对象背后可能含义,而依赖于固有的分析程序来得出结论;一旦研究目的与范围确定,就要尽量排除认为因素的影响,做到客观、无偏向。 2、系统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对象都是大量的、系统化的、具有一定历时性的文献;都要面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和取样的问题。系统化调查取样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必须有足够的数据来克服可能出现的随机偏差。除语言符号分析等特殊情形之外,单个的、少量的文献通常不能作为分析的依据。 3、非接触性 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都是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的间接、非接触式的研究方法,这一点与社会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有着根本的差异。 4、主观参与性

内容分析法(整理)复习过程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3.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以及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介绍 (一)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介绍 1. 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介再现手段 (1)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 《<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价值变化趋势研究》 (2)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 《中美网络媒体对于“朝核危机”议题报道之比较研究》 (3)比较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 研究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体现真实世界里的社会观念和行为。 2. 推断传播者的特征和态度 (1)通过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描述与传播有关的变量特征,比如通过研究广告在报纸中的地位和比例来体现广告对报纸的影响。 (2)了解媒介对某些群体(如少数民族、外国人、儿童、女性等)和某些议题(如艾滋病、农民工)的态度,以此来批判地评价媒体在社会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地位和立场。 eg.《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探讨》 《自治区党报的民族文化报道研究》 《台湾媒体中的大陆图像》 3. 跟受众调查结合在一起,估计特定媒介内容的传播效果 4. 查证历史文献的作者 二.内容分析法的内涵,特点及步骤 (一)内容分析法的内涵: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法是内容分析法。作为非介入性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被记载下来的人类 传播媒介的研究。其内容可以包括书籍、杂志、网页、诗歌、报纸、歌曲、绘画、讲演、信件、电子邮件、网络上的布告、法律条文和宪章以及其他任何类似的成分或集合。Kimberley Neuendorf认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用科学方法对讯息进行 归纳的定量研究方法……该方法不局限于要测量的变量类型或者是创造 陈述讯 息的背景。) (二)特点:内容分析法的特点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1、明显的传播内容 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或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内容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性 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或频数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或频数,并根据客

内容分析法的典型案例

内容分析法的典型案例 日本人巧妙搜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目前日本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只要5-10分钟就可以搜集到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行情,3-5分钟就可以查询并调用日本国内三万多个重点公司、企业当年或历年经营生产情况的时间系列数据,5分钟即可利用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变动图和曲线,5-10分钟可以查询或调用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日本人十分重视信息的作用,时时处处留意信息的搜集,而且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信息报道中分离出重要的内容。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发大庆油田,惟独日本和中国谈成了征求设计的买卖。原因是别的国家的设计均不符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要求,而日本则事先按大庆油田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等待中国人去购买。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大庆油田的产品设计要求呢? 其实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耳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后来,日本人从1 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于是日本人判断…冲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作出判断。从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封面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头顶着鹅毛大雪,猜测到“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这段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东北”的论断,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杂志上找到了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从事迹介绍的分析中知道:“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从钻井设备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该事迹介绍中还写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又从伪满州地图上查找到“马家赛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面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就这样,日本人终于将大庆油田的准确地理位置搞清楚了。 后来,日本人又从王进喜的一则事迹报道中了解到“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由此日本人断定大庆油田在19 59年以前就开钻了,并且大体上知道了大庆油田的规模:“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峰西面的大贪,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但是,日本人一时还搞不清楚大庆的炼油规模。

内容分析法

第2讲、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西方社会科学家对语言文字传播内容(报刊、文献和谈话等)和非语言文字传播内容(音乐、影视、艺术作品和姿态等)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首先用于信息传播领域,现在成为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工具之一。例如著名社会预测学家夸斯比特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200多种报纸进行了数年的分析研究,成功地归纳出美国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的十大趋势。因此,他的名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成为风糜世界的畅销书。 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教科书、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练习、试题和试卷等进行分析研究。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 1.明显的传播内容 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任何形态、包括有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书籍、文件)、非文字记录形态(如广播、唱片、演讲录音、音乐)、影像记录形态(如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性 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分析描述。 3.系统性 这是指内容的判断、记录、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4.量化 这是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如用次数分配、各种百分率或比例、相关系数等方式来描述。 由此可见,内容分析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它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也是一种独立、完整的专门研究方法。 (二)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 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但是它们具体的分析处理方法是有所区别的。

《红旗谱》具体文本分析实例

在作品中,处处都渗透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处处可以使你嗅到冀中平原的浓烈的乡土气息。如对朱严两家过除夕的描写是很精彩的; “除夕那天早晨,二贵在门上贴上红对联,屋里贴上了新年画,院子扫得干干净净,预备过年。 太阳压山,大贵叫了二贵,哥儿俩胳肢窝里夹着粟谷草,怀里揣着爆竹,到老坟上燎草儿。一擦黑,在坟头上燎起草火,火势蔓延,燃着坟地上的枯草,燎起“飘花’。夜暗降临的时候,平原上遍地飘起野火来,鞭炮声连连响起。猛的,空中一声爆响,震撼了云层,响声遥遥飘荡,一股光亮闪过蓝天。天上闪出星群,人们打坟上捏了满抱柏枝走回来,又在门口点起草火,硝磺味在满街飘荡。” “除夕晚上,严志和也在地上烧起柏枝,屋里充满柏枝的香味。他抱了一捆芝麻秸来,撒在地上。江涛问:‘爹,这是什么意思?’严志和说:‘这个嘛,让脚把它踩碎。取个‘踩岁’均吉利儿。” “涛他娘点着一把香,虔诚的举过头顶,又低声默念。把香一住住插在门环上,谷囤上、灶台上、牛槽上。提着灯笼,点上蜡碗儿,烧纸箔,磕了头。”(《红旗谱》,中国青年出 版社,第304-30页) 这些都很生动地表现了冀中农村春节的风俗,这些情景不但其他国家没有,就是在中国各个地方,也不尽相同。再如《播火记》中金华出嫁时,“金华娘到集上买了两条猪排骨和两棵双蒂大葱来,用红纸裹好,叫金华带去。”猪排骨说明“离娘骨”的意思,闺女出嫁总算离开娘的身边了。双蒂大葱取个夫妻和好的比喻。金华上车时头上蒙上一个大红包袱,以及金华和大贵拜天地时,别人往金华头上撒玉米和红高粱,婆婆让金华吃“和好面,,晚上二贵闹洞房等情节描写,都透露出当地的风俗人情。(见《播火记》百花出版社3 4-3 5页)

英美文化论文:谈翻译中的案例分析及其文本分析理论

谈翻译中的案例分析及其文本分析理论 一、概述 任何材料的翻译,译前通读全文并进行文本分析,是全面理解源语文本的前提。旅游景点材料,是一种内容包含有地方历史与特色的文本,其文本分析与小说、诗歌、政府报告、产品广告等其他类型的文本分析是否有所不同,还是有某种文本分析模式作为依据呢?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和文本范例的源语文本分析模式,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翻译任务。她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无须参照源语或目标语特征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1].笔者则认为,一种模式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但译者认为分析因素可根据个人主观意愿有所取舍与侧重。这正是本文旨在说明的焦点。 二、文本分析理论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最早源起于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Vermeer)创建的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及莱斯的功能文本类型理论。在语言学家布勒语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础上,莱斯把语言功能与文本联系起来,根据交际功能范畴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达功能(expressive),感召功能(operative)三大文本类型[2]. 在篇章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基础上,诺德提出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旨在为译者提供一个分析源语文本的模式,运用于所有的文

本类型和翻译过程。 诺德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强调对源文本的充分理解和准确阐释,解释语言、文本结构及源语言系统规范的关系,为译者选择翻译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3].相对语篇结构语言学派的文本结构分析,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更为详细全面,对源语文本中的文内外因素进行分析。诺德将源文本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分为“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文外因素包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媒介、交际地点、交际时间、交际动机、文本功能八个方面。文内因素包括主题、内容、预设、文本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子结构、超音段特征八个方面[4].这些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改变,并互相依存,而且其分析是反复进行的,某一因素的分析可能会指引其他因素的分析。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文本分析。因为其模式不变相当具体,对各类翻译问题的解决均有导向的作用。 三、文本分析案例 案例 The Queen of the Adriatic 和 The Majestic Acropo-lis 选自于荷兰作家 Winfried Maas 所编着的英文原版 100Cities of the World 中的两篇城市介绍文章。按照诺德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进行分析。 (一)文本外因素分析 从整体来看,此文本为呼唤型旅游文本,文本实现了唤起读者的

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1实体性理论 1.1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1.2内容分析法的类型 1.2.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具有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 1.2.2实验式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 实验式内容分析主要指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末,新闻界首次运用了定量内容分析法,将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频率,描述明显的内容特征。该方法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系统、定量。 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笼统的“项目”或“时空”的概念。这些计数单元在文本中客观存在,其出现频率也是明显可查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变量的制定和对内容的评价分类仍由分析人员主观判定,难以制定标准,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计数对象也仅限于文本中明显的内容特征,而不能对潜在含义、写作动机、背景环境、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来进行推导,这无疑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定性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文本中各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组织结构进行描述和推理性分析。举例来说,有一种常用于课本分析的“完型填空式”方法,即将同样的文本提供给不同的读者,或不同的文本提供给同一个人,文本中被删掉了某些词,由受测者进行完型填空。通过这种方法来衡量文本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理解情况,由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其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读者理解层次和能力的有用信息。与定量方法直观的数据化不同的是,定性方法强调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传达文本内容。 1.2.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Computer aided content analysis)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无论是在定性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半自动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还是在定量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都只存在术语名称上的差别,而实质上,正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使内容分析法取得了迅速推广和飞跃发展。互联网上也已出现了众多内容分析法的专门研究网站,还提供了不少可免费下载的内容分析软件,相关论坛在这方面的讨论也是热火朝天。 1.3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1.3.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

内容分析法分析案例

内容分析法分析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内容分析法分析案例 ----高考改革对目前的中学教育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研究目的 2014年九月四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即将拉开。此次改革力度之大,要求之高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的高考改革,这无疑会让我国未来高考,高校录取以及中学阶段的日常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我心中产生疑问-----高考政策的改变会对教育手段产生多大的影响? 传统的高中教育都是区分文理科的,此次高考改革对各个学科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三大门的地位稳中有升,即由以前的三大门+文综(理综)变为现在的三大门+任意三门(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具体分值保持不变,但学生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擅长的课程中任意搭配挑选三门。其成绩可作为录取时的参考将不再分文科和理科(2)对学校课程设计的影响。新的《意见》规定,除统考的科目外,其他每门学完的课程都是“学完即考”,高考时不必重新再考。在统一高考前已经全部学完。故高三只剩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如何减少学生的枯燥感也是在考验学校管理者的编排技巧与智慧。 有关高考的报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度加大,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猛增,所以这些话题显得尤为敏感与重要。部分媒体过分夸大高考改革对于某些地区不公平的负面新闻,引起了社会的过度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鉴于此等现实原因和原因的设想,我想特意就高考改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否正面展开调查,以发现并探讨我国高考改革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对部分教育不发达的地区的歧视。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高考改革的影响”为关键词,在《安徽日报》、《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检索出相关文件224篇,最终有效样本为85篇,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选取样本是鉴于这几个报刊能分别代表我国中部地区,党政机关,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媒体报道现状。旨在让本研究在地域,深度,广度等方面更加准确。 三.样本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我对最终进入样本的85篇样本,由于时间有限,采用粗读样本的方式并对有教育方式改变的样本进行登记,并分别计算其占所在有效样本容量的百分比,如表 四.研究结论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高考改革是否对教育产生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研究作者:邱均平余以胜邹菲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新闻传播学领域。20世纪初,有人采用一些半定量的统计方法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发表了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确立了内容分析法在大众传播学中的地位。而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美国社会变化的动态和趋势,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进入了内容分析法领域,对内容分析法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 的影响,建立起了基于定性分析基础之上的定量内容分析法,从而使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内容分析法的应用领域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方法,其 研究与应用价值是十分可观的。它能被应用于研究任何文献或有记录的交流传播事件,因此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从市场和媒体研究,到人种和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学、心理认知科学以及很多其他研究领域,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能发挥不同 的功效。在社科情报工作中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充分发挥情报部门文献积累的优势以及研究人员高度的情报意识和信息 处理能力,一方面可以紧跟社会热点,更好地为研究课题服务,

成为管理者的“思想库”;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文献计量学等研究方法,为科学管理与预测的研究提供必要依据。在新闻传播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可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探索时代发展趋势,并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各国传播、交流内容的差异,从而探讨民族、文化及人类学等方面的问题。例如,研究者可能关心某个特定话题、焦点事件是如何被不同新闻媒体报道的,也可能会考察一份特定报纸或一系列报纸是如何报道新闻的。而在考察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电视、报纸和网络等)的报道有何不同时,研究者可能利用很多理论框架来开展研究,如新闻社会学、新闻业的经济组织模式、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政治经济观点等等。这些分析研究的关键都在于必须考察大量信息内容才能做出合理可靠的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政府与社会机构管理中借鉴内容分析成果,可以监测政府与组织的宣传机构运行状况,识别个人、团体或机构的意识倾向、关注焦点和交流趋势。而且,通过观察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对交流信息的反应,以及调查个人或团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可以有效指导行政与管理工作。除了学科应用领域,在空间应用领域上,席卷全球的网络媒体无疑又为内容分析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网络时代给内容分析法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对于网上的交流信息的本质及其影响力的认识与思考。对网络进行内容分析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网络信息类型混杂,图文声并茂,动画、视频以及正待开发

最新内容分析法案例

内容分析法案例

内容分析法案例 优秀教案的特征 内容提要:教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蓝图,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本研究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案的结构特征主要有:比较全面的教学目的分析;简要的重点、难点分析;具体的教学准备;明确的阶段程序;合理的板书设计。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忽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单一。 关键词:优秀教案结构特征内容分析 一、研究目的 教案,是教师为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事先设计的工作蓝图。具体说来,教案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亦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

基础。具体说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1: 1、指导性。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因此,教案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2、统整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3、操作性。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5、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内容分析法精华版

内容分析法特别适用于传播媒介的研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的经典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的、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分析法步骤: 1.内容抽样。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 2.类目与分析单元的决定。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 类别(类目)是内容分析的基本单位,每一个最小的分析单位都可以归入某一个类别之中;建立类别的原则是“穷尽”和“互斥” 3.评判记录。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 4.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相互同意率 5.统计处理。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内容抽样通常要涉及到三种方式: 1.来源抽样 这是指对资料来源的取样,如选择怎样的报刊、杂志、教育电视节目、书本、演讲、学生作业等等。 2.日期抽样 这是指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进行分析,例如要研究某一种教育理论的思想发展规律,需要对几十年有关刊物论著进行内容分析。这就需要通过按日期抽样。但在按日期抽样时,必须注意某种资料的周期性的特征。如果以报纸为研究对象时,间隔抽样就必须避开七或它的倍数,假如以七为倍数。则会使全部样本都集中在同一个“星期×”。 3.单元抽样 即确定抽取资料的单元,可能是整份、一段、一篇、一页。 信度:信度是内容分析的重要概念,多次测量相同资料并能获得类似结论,则该研究分析是可信赖的 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主要计算和回报统计类目的频数(出现次数)、百分比、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

内容分析法案例

内容分析法案例 优秀教案的特征 内容提要:教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蓝图,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本研究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案的结构特征主要有:比较全面的教学目的分析;简要的重点、难点分析;具体的教学准备;明确的阶段程序;合理的板书设计。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忽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单一。 关键词:优秀教案结构特征内容分析 一、研究目的 教案,是教师为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事先设计的工作蓝图。具体说来,教案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亦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具体说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1:

1、指导性。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因此,教案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2、统整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3、操作性。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5、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教案是教师施教的蓝图。教案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甚或是决定性的。只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优秀教案,才能不断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教案进行内容分

5个为什么分析法案例案例分析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案例分析法

5个为什么分析法案例案例分析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案例分析 法 我们与周围的环境在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我们与周围的环境,我想着文章的内容,不知不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到小区里散步,当入过演武池时,一股刺鼻的臭喂迎面扑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景象:生活垃圾、死鱼全漂在池面上;水里的鱼正吃着那些生活垃圾;有人把脏水往池子里倒……“妈妈,好恶心啊!”我捏着鼻子、板着一张脸对妈妈说。 “是啊,这种‘大肚子’鱼卖到市场上,会让多少人生病,甚至死亡。 ”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这时,我想起在去外婆家路上看到的情景。 外婆家在城乡结合部,那儿的工厂不断地大量排放着废气、废水,路上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工地不断地发出些噪音,使附近的居民不得安宁等等,都使得这里的环境变差。

我们周围环境的污染,是人类在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追求更高 层次的生活时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做过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厦门市民认为厦门市区的环保工作 做好了,却忽略了城乡结合部。 还提出垃圾分类没做好,应对市民加强宣传力度,对市民乱丢垃 圾的现象引起重视等意见。 我们只有正视现实、正视危机。 除此之外,任何消极退避都于事无补。 只要人人都为环保献出一份力,我深信,总有一天我们与周围环 境又会和谐起来,而且将更持久,更完美。 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报告岑村小学 6 (1)梁家明别名黑哥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 珠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海上云天,天下珠海”就是最好的概括。 珠海是美丽的,但是美丽中隐藏着一种“奇特的色彩”。 因为个别市民不注意卫生,给美丽的珠海添上了不和谐的“污点”。 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我们的周围环境进行了调查。 白色污染,可怕!纸张的发明使到人类的发明迅速地发展。 但是现实生活中,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张让人类的周围环境遭到了极大的污染。 浪费纸张:在我们班级里和学校的垃圾池里,每天都有一大堆的纸张在垃圾池里。 黄的、白的、绿的……眼花缭乱。 一张张色彩艳丽的作业纸揉成一团。 纸张回收:我在调查中,发现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块。

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意义 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编辑本段文本分析的方法 “新批评”法 “新批评”的方法很基础,但也很实用,即从文本中“细读”出那些语言的非日常化运用,如“反讽”、“张力”等。“细读”现在已成为包括各种文本分析在内的一个基本功。“新批评”对诗与短篇小说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对于长篇小说就有些不知从何处下嘴了,只有结合叙述学的分析才容易提纲挈领。 符号学分析法 符号学其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这里仅指最为经典也最常用的符号学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阵分析和施动者分析等。当然,罗兰·巴特、托多罗夫等人还有其他的许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谓“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这些方法。 叙述学分析法 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当然,叙述学也同样关注人物的话语分析,看他说的话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亦或是自由间接引语。因为叙述学、符号学等都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说就犹如分析一个句子,人物相当于主语,人物的行动相当于谓语,而人物的品质则相当于定语或状语。 解构主义法 解构主义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德里达和美国人德·曼。解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从文本的边缘进入,从而颠覆掉整个文本的通常意义。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解构主义者就像那个颠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蚂蚁。 互文、对话理论分析 此方法起源于巴赫金,成熟于托多罗夫、克里斯特娃、热奈特等。结构主义一直视文本为相对封闭的系统,从而忽视了现实和社会的因素,而传统批评又只看到了社会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对话理论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文本与现实社会之间被视为是互为文本的,是对话关系的,于是社会的因素与文本的规则都被分析到了。 文本社会学方法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将结构主义等形式主义的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而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关系密切。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文学批评,史称“语言学转向”,而文学批评向大众文化批评的转向,史称“文化转向”或“意识形态转向”。文化研究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说来话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3.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 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

内容分析法案例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社会心理思考 佐斌 引起我关注和思考小学语文课文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我是一名社会心理学者,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小生的父亲。我的儿子已上小学二年级,作父亲的我,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有子女上学的父母一样,时刻关心着孩子的学习。这样,就必须做检查孩子的作业、解答孩子的疑问、按老师的要求的课本上或作业本上签字等经常性的工作。一次我检查儿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当时儿子学完课文《温暖》(第三册),课手练习第1题为“看图读课文,再回答问题”,其中一问是:“清洁工人为什么那么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激动?”儿子的回答令我吃惊,他说:“因为清洁工人是个小人物,周总理是大人物,周总理握了他的手,他就激动……”。后来我确认,他的语文教师并不是这样讲解的,是儿子自己的理解。后来,又发生了几次令我惊讶的事。 由于多次有这样的经历,我便把小学语文课文全都借来看看,并对课文内容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了十分简单的统计,结果见下表。应该说,大部分小学语文课文都很好,都很美,从选材、体例及思考练习题中可以看出编选者很费了一些思。但是,从总体来看,依我这社会心理学感受,似乎还有些方面待改进。由此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交换意见,以促进当前或今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如果不是我有些神经过敏,那么除了存在选取外国作品和描写外国人少,写实多写虚少,当代作品较少等不足之外,小学语文课文主要的社会心理偏差有以下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分析结果表

注:年代,清朝及以往为古,民国为近,建国后为现,改革开放以后为当。年龄:少年儿单及以下为幼,60以上为老,其余为成。虚实:人物是真实的为实,创作的为虚。 注:年代,清朝及以往为古,民国为近,建国后为现,改革开放以后为当。年龄:少年儿单及以下为幼,60以上为老,其余为成。虚实:人物是真实的为实,创作的为虚。 一、性别偏见——男性化 性别偏见是人们对某一性别(通常都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态度。我国语文课文中的性别偏见问题,我国学者张德曾对1979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分析,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上表作为我对1995至1996年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课文进行分析的结果,从中仍然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心人物性别角色,课本插图的人物性别,以及课文中性别角色形象所代表的个性几方面来看。 小学语文课文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为女性的4。3倍,其中四、九、十册没有女性担任主角。男女主角不仅有数量的不同而且有性质的差异。在女性担任主角的23篇课文中,除了宋庆龄(给儿童送蛋糕)和邓颖超(给周总理补睡衣)外,其余要么是小孩子和小学生,要么是老婆婆等一般群众。有32篇课文写了中外革命领袖,但是只有宋

内容分析法(整理)复习过程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 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 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 (Kerlinger )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 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 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

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 (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2. 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 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