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一、问题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涉及到哪几类文言实词?主要从什么角度来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如何在文本中正确解释实词的动态意义?

二、复习范围

1.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变化

2.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3.通假字

通假字,即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4.

(2)动词的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三、方法指引

四、例题阐释

例1.(2017年真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曾祖敏,拜尚书左丞。卒,赠并州刺史。祖嶷,字元达。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父季真,位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以货贿事发,除名。后侍中崔光举为国子博士,仍领尚书左户部。李崇为都督北讨,引莹为长吏。坐截没军资,除名。未几,为散骑侍郎。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魏书》,有删减)注释: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尚书左丞授与官职

B.尤好属.文归宿

C.帝嗟.赏之赞叹

D.坐.截没军资因犯……罪

例2.(2016年真题)

墨翁传

[明]高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练习)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说明其用法和意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以火烤木,使之弯曲,名作动 2、其曲中规:弯曲度,形作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名作状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游水,名作动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作状 6、用心一也:心,用心,名作动;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7、輮使之然也 8、不能十步:跨十步,名作动 9、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0、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把……当作耻辱,意动用法 11、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 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1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作名 14、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 15、惑而不从师:有疑惑,形作动 1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 1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使动用法 18、西望厦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名作状 19、下江陵:攻下,名作动 20、顺流而东:向东行,名作动 2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使动用法 2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使动用法 23、正襟危坐:使……正,使动用法 2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 26、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27、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形作动 28、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名作状 29、入深林,穷回溪:穷尽,走尽,形作动 30、卧而梦:做梦,名作动 31、望西山,始指异之:以……为异,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32、穷山之高而止:穷尽,名作动;最高处,形作名 33、箕居而遨:像簸箕一样,名作状 34、萦青缭白:青山,白水,形作名 35、外与天际:向外,名作状 36、四望如一:融为一体,数作动 3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处,形作名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何为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温故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妇抚儿乳.《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4、邑人奇.之《伤仲永》 5、鞭.数十,驱之别院《闲请记趣》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7、潭西.行百二十《小石潭记》 8、心乐.之《小石潭记》 9、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10、其岸势犬牙 ..差互《小石潭记》 11、其一犬.坐于前《狼》 12、陈胜王.《陈涉世家》 13、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14、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15、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1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湖心亭看雪》 1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1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使--- ---痛苦劳使--- ---劳累饿使--- ---饥饿空乏使--- ---穷困乱使--- ---颠倒错乱动使--- ---惊动忍使--- ---坚韧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新 自己归纳各种词类活用(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训练 句子训练 一狼洞其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策之不以其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以光先帝遗德。 公将鼓之 朝服衣冠 人恒过,然后能改 面山而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最新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讲解学习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一、问题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涉及到哪几类文言实词?主要从什么角度来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如何在文本中正确解释实词的动态意义? 二、复习范围 1.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变化 2.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3.通假字 通假字,即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4.

(2)动词的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三、方法指引

四、例题阐释 例1.(2017年真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曾祖敏,拜尚书左丞。卒,赠并州刺史。祖嶷,字元达。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父季真,位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以货贿事发,除名。后侍中崔光举为国子博士,仍领尚书左户部。李崇为都督北讨,引莹为长吏。坐截没军资,除名。未几,为散骑侍郎。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魏书》,有删减)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名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形容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数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1.爱ài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②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④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梁惠王上》) 2.安ān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安营扎寨(成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③表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ī ①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②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本běn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义为棵树)字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①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学而》) ④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 (4)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 (2)然后得一夕安寝( ) (3)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4)衣食所安( ) (5)既来之,则安之( )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3)被发行吟泽畔( ) (4)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 (5)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3)每逢佳节倍思亲( ) 5 本 (1)盖亦反其本矣(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若止印三二本( ) (4)本末倒置( ) (5)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3)孔子鄙其小器( )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4)左右欲兵之( )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2)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5)人至察则无徒( ) 10.朝 (1)朝服衣冠( )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 (5)两朝开济老臣心( ) (6)坐南朝北( ) 【参考答案】 1.爱 (1)疼爱(2)喜爱(3)吝惜(4)爱惜(5)欣赏 2.安 (1)安稳(2)安逸(3)哪里(4)养生(5)使…安定 3.被 (1)被动词(2)通“披”,穿在身上(3)通“披”,散开(4)被子(5)覆盖4.倍 (1)通“背”,背叛(2)加倍(3)越发 5 本 (1)根本(2)原本(3)量词(4)根本(5)推究本源 6 鄙 (1)边界的地方(2)浅陋(3)轻视 7.兵 (1)兵器(2)军队(3)策略(4)用兵器杀人 8.病 (1)疾病(2)困苦(3)责备 9。察 (1)仔细看(2)了解(3)洁白的样子(4)看清楚(5)精明 10.朝 (1)早晨(2)朝见(3)朝拜(4)朝廷(5)朝代(6)向对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 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 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 也 《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 人 《公输》 2、为与此同 类 《公输》 3、天下为 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 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 室 《陋室铭》 2、是金陵 人 《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 也 《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广,分值大,但失误率也较其它知识点要高。笔者就近几年高考题对实词的考查做了一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判断解题的方法,望专家批评指正。 技法一:根据语境度意法。这也是实词判断的总原则。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对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词语中 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不记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从语境看,是谈君王对大臣的 评价不能看大的功劳,要看重小的好处,所以,答案给出“略”为“简略”是不合语境意的,应为“大体,主要”之义。 技法二:代入检验法。这也是判断实词意义的最常用的方法。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解题方法可以用代入法,本题的“长”读 “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 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技法三:由音推意法。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与本字有着语音关系,即字音相同或声韵的部分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本字义来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中的“倍”,“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 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4题,下列句子

2020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

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教师版) 一.选择题 1.下列爱字解释错误得一项 (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 答案 C 爱惜 2.下列安字解释正确得两项 ( ) A、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稳 ) B、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哪里 ) C、风雨不动安如山(安逸 ) D、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 答案AB ( C.安稳D 使…安定) 3、下列本字解释错误得两项 ( ) A、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得根或茎干) B、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C、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来) E、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得计量单位) F、就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得奏章或书信) 答案 B根,这里指树干 D推究本源、考查 4、下列鄙字解释错误得两项 (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界)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得地方 )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浅陋 ) D、肉食者鄙 (鄙视) E、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鄙俗不开化得人) F、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瞧不起 ) 答案A、边境,边邑,这里名词得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 D、鄙陋,见识浅 5、下列兵字解释错误得一项 (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士兵 ) B、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 C、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策略) D、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 答案A、兵器 6、下列病字解释错误得两项 ( )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 ) D、病瘘,隆然伏行 ( 疾病,生病 ) E、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患病 ) F、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有病,患病) 答案 B、困苦E、担心忧虑【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7、下列察字解释错误得一项 ( )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瞧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观察)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观察,细瞧)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瞧清楚) E、人至察则无徒( 精明)

文言文阅读--实词

文言文阅读--实词 高三 2014-04-18 22:24 文言文阅读--实词 一、基础知识回顾 1.一词多义。 例如,关于笔画最少的“一” ①一人,一桌而已(《口技》):------------------------ 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③用心一也(《劝学》);----------------- ④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例如,关于“幸”字的含义 ①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⑥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2.古今词义变化或古今异义 例如 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现在专指-------------。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本指---------------,现在已表示为---------。 3、凭轩涕泗流的“涕”本指------------现指-----------。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鄙”--------;现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文中指-----------;现在指 -----------。绝境,文中指--------;现在指------------------------。 4.古今通假。 5.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现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的“至”,表示---------- (2).名词活用现象。 ①如“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盟”表示-------------。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中的“墓”表示----------------。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 ④“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 ⑤“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 ⑥范增数目项王。目-----------------------------。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 ⑧沛公军霸上。军---------------------------------- 。 (3).形容词活用。 ①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短”表示------------------。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1)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X”) ()1.【2004】以功除岷州刺 史除:授予官职 ()2.【2009】若真鄙儒 也鄙:品德低下 ()3.【2010】未尝诣取 直诣:前往 ()4.【2011东城期末】以闰六月朔朔:农历每月十五 ()5.【2011海淀期末】擢太子率更 令擢:提拔 农田 ()7.【2003】其所宝者异 也。宝:宝贝 ()8.【2007】上唱而民 和唱:倡导 ()9. 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顾:照顾()10.【2011丰台期末】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11.【2009海淀区一模】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12. 【2009东城二模】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13.【2009】竟朝置 酒竟:直至……终了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14.【2010】终不复言复:回答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15.【2009西城一模】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16.【2010东城一模】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候:等待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 ()17. 【海淀区2008高三期末】民必甚病之病:损害 ()18.【2010】居善 药居:聚积,搜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19. 原吉危坐俨然危坐:端正地坐着 ()20.【09东城】会昌初致仕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2)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X”) ()1.【2010海淀二模】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2.【2009西城二模】辟太尉李修府辟:征召 ()3.【2011海淀高三期中】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卒:终于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4.【2009朝阳期末】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陵:巍峨,高大()5.【2009西城二模】以采线缝其裾为识识:识别 ()6.【2007】法弗能正 也正:正确 ()7.【2011丰台期末】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8.【2006】兼于涂而不能 逮逮:赶上 (晏子)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文言文基础实词 词类活用

古诗文基础 实词(二) 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继续学习、积累多义词,掌握部分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记忆 一.知识点讲解: (注意:不要强调概念,尽量淡化概念,重在引导学生熟悉语法现象,积累素材。)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名词作动词 在表达中,有时候某个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意义和功能,叫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例:今王鼓乐 ..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例: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例: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例:衣冠 ..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例:未云.何龙。云:形成云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渔网,意谓用网捕捞 例:皆指目 ..陈胜。指:指指点点。目:看着。

形容词作动词 把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两个例句中,老,幼、慈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敬爱,爱护。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 数量词作动词 把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 ..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译文: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译文: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 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 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尉。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