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教案).docx

3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教案).docx
3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教案).docx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变形:不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只发生形、体变化。

破坏:既发生形、体变化、也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

1.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1)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及发展阶段

图3—1三轴圧应力作用下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

(据Lane. Bieniawski等,1970)

①压密阶段(0A段):

非线性压缩变形一变形对应力的变化反应明显;裂隙闭合、充填物压

密。

应力-应变曲线呈减速型(下凹型)。

②弹性变形阶段(AB段):

经压缩变形后,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应力-应变呈线性

关系;

弹性极限B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BC段):

超过弹性极限(屈服点)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a.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t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

b.应变:侧向应变加速发展,轴向应变有所增高,体积压缩速率减缓(由于微破裂的出现);

④ 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 段): 微破裂发展出现质的变化:

3?破裂过程小的应力集小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

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

b.最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导致次薄弱部位破坏,直至整 体

破坏。“累进性破坏”。

C.应变: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向及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

探结构不均匀;起始点为“长期强度”; ⑤ 强度丧失、完全破坏阶段(DE 段):

破裂面发展为宏观贯通性破坏面,强度迅速降低, 岩体被分割成相互分离的块体一完全破坏。 应重视的问题:

① 各发展阶段的界限点,尤其是“长期强度”; ② 空隙压力曲线:

a. 空隙水压力~体积应变、变形发展阶段; b ?工程意义:滑坡、地震等。

(2)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

① 张性破坏(图示);

② 剪切破坏(图示):剪断,剪切。 ③ 塑性破坏(图示)。

破坏形式取决于:荷载条件、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

二者的相互关系。

①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

:

s

图3—2岩石的三向应力状态与破坏方式

(据伯奈克斯,1974)

(a )拉断破坏;(b )剪断破坏;(c )塑性破坏

比与围压O 3有关:低围压或负围压一拉张破坏(图示);屮等围压一剪切破坏(图示);高围压(150MN/m2=1500kg/cm2)—塑性破

坏。

b?与。2的关系:

o 2/ 0 3 <4 (包括。2二。3),岩体剪断破坏,破坏角约0二25°; o

/ a 3 >8 (包括。2二。)拉断破坏,破坏面〃O”破坏角0°

2

4^O2/O3^8:张、剪性破坏,破坏角0二15°。

②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完整块体状一张性破坏;碎裂结构、碎

块结构一塑性破坏;裂隙岩体一取决于结构面与各主应力Z间的方

位关系。

2.岩体的强度特性

强度特性取决于:岩性、结构;

受力状态。

一组结构面岩体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及极限强度性状。

极限应力比n二。]/。3 (岩体破坏吋的大、小应力)

图3—4三种破坏形式的极限应力系数3)

(据K? W. John, 1969)

①一沿结构面滑动;②一剪断完整岩石;③■■部分沿结构面, 部分剪断完整岩石;围压:

(1)当(45。-4)/2) -17/2) +17°

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

岩体强度受结构面的Ci、>控制;

00、a二(45。-(1)/2)时,强度最小。随a增大或减小,强度增大。

(2)当a> (45° -4>/2) +27°

剪断完整岩石;

岩体强度受岩石的C E、(1)E控制;

岩体强度随结构面间距变小而降低。当间距足够大时,岩体强度接近岩石材料强度。

(3)当0

或(45。一G/2) +17° /2) +27°

部分沿结构面滑动,部分剪断岩石。

岩体强度与结构而和岩石的抗剪性能均有关,且当a由8° -0。及42° -52。,强度随Z增高。

3.岩体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

(1)拉断破坏机制

①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岩体单向受拉或负围压。

乩与s垂直的裂隙,两端拉应力集中,最先拉断;

b.只要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即使应力不再增加,破裂也要发展。

破坏准则:[。3]上S t

②压应力条件下的拉裂:

与O I成一定交角的裂隙两端拉应力最高,形成平行于O I的拉裂面。

图3—7压应力条件下岩体的拉断破坏过程

a.单向受压:[o J二8S t

b ?三向受力:(。厂。3) / (。i+。3)上

(2)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

① 完整岩体的剪断破坏机制:

a ?纵向张性微破裂发展(图示);

b ?微观横向压碎代发展(图示);

c ?切断“薄梁”,累进性破坏(图示);

重直应力

图3—13不同摩擦特征结构面的强度曲线

O ■平面摩擦;②、③一糙面摩擦

a.平面摩擦:

层间错动面、剪性断裂、滑动面等。

破坏条件:剪应力2结构面残余强度,S2otg (l )s ;

荷载方向与结构面法线的夹角2平面摩擦角So

b. 糙而摩擦: 爬坡-越过凸起体:爬坡角较小、法向应力较低;

抗剪强度T = a tg ( 4>s+i )

剪胀一裂缝收缩,

② 沿已有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

剪应力

c<

de

nnnnn

(a) (b) (c)

(d)

图3—9岩体剪断破坏过程模式图

(据 Lajitai, 1974)

(a ) 一 (b )为稳定破裂阶段;(c ) — (d )为不稳定破裂阶段;(e )为剪断

n

T

1

T

③ T = 0 tg +c

H H m LE

② T = o tg(4)s+i) 二 o t g d e

二二辽

T

4)s

剪胀为负值。

剪断凸起体:爬坡角较大、法向应力较高。但即使是法向应力为零,

i255°的凸起体仍会剪断;抗剪强度T = 0 tg ( 4>S)

+C

图3-15粗糙结构面的表面形态

(a) a—凸齿状,Ifig齿状,c—波状;(b) a—第二级呂伏,b-第一级起伏

凸起体刻痕或犁槽:抗剪强度类似于剪断凸起体。

注意:

当0tgd)s+C>T>0 tg(M残余强度、峰值强度),可能挤入累进性破坏(原因:凸起体应力集中);

凸起体的抗剪强度不均一,“各个击破”方式破坏,结构面突然丧失稳定性,强度急剧降低,破坏具有突发性,迅速释放能量。

C.转动和滚动摩擦:

上滑面运动轨迹一对角点P;

对角线0P为半径的圆弧线;

相当于滑块越过一个圆弧形凸起体,任意一点切线与剪切方向的夹角即

为该点的爬坡角或下降角。

过程:

起动摩擦角:e I二a二6二tg a/b

起动后摩擦角:(I)t= 8 - y (Y转动角)

当对角线0P直立吋:Y = 5

A =0

此吋,上滑面抬至最高点,岩块翻转,§翻转角; 继续滑动一上下滑面间

距缩短,4)为负值,滑面承受拉应力。

图3—19平行六面体碎块转动摩擦模式图解

(据纳西曼托,1977)

(a )分离的:(b )紧贴的

?-模式图;②一法向位移(剪胀)V 与剪切位移y 随转动角(剪应变)Y 的变化;③一摩擦角e

随转动角Y 的变化

注意:

a. 翻转角5 <结构面的静摩擦角(I );

b. 分割碎块的结构面愈密(§角越小),转动摩擦愈易发生; c ?转动剪切一旦起动,摩擦角随Z 降低,甚至为负值;

d.碎块边角越多(趋于圆球形),翻转角越小,甚至接近0°。此时, 转动

摩擦可变为滚动摩擦。

(3)剪切发展过程中的累进性破坏

岩体应力一旦超过其长期强度,则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此时,平面滑动强度相当于残余强度;

糙面摩擦(或不连续结构面)强度则高于残余强度。

① 累进性破坏:

乩结构不均一,剪应力集中不均一,

b. 各凸起体强度不同;

c. 齐凸起体强度降低速度不一。

② 应力-强度关系类型:

a ?突破】」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突然破坏,时间短; b.长期强度〈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

加载至破坏的时间较长;

c.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较接近)

:

工程年代内某一阶段将破坏,取决于强度降低速度(外营力);

d.突破口处的剪应力W长期强度:工程年代内不破坏。

③如何确定剪应力与长期強度的关系:

3?裂面连通率>50%:不考虑间断处(凸起体)的C值;

b?长期稳定,只考虑一级平缓起伏角;

短期稳定,可考虑次级较陡的凸起体;

c?Kc23?5?4.0

(3)摩擦滑动过程中的粘滑与稳滑

①基本特点与产生条件:

a?稳滑:缓慢、持续地滑动,剪切位移无突变;

应力不发生突然释放(应力降),不产生振动。多发生在低围

压条件下。

b?粘滑:间歇性、跳跃性滑动,剪切位移发生突变;

产生很大的应力降(突然释放应力)和振动。多发生在高围压

条件下。

注意:

含有蒙脱石等膨胀性粘土矿物、或含水且透水性低,高围压下仍可表现为稳滑;

高温、高空隙压力,可使发生粘滑的围压条件提高。

②粘滑产生的机制:

结构而的摩擦阻力急剧降低,引起岩体突然失稳。

a?热软化效应:滑动面温度升高、抗剪强度降低;

静摩擦 >> 动摩擦

突然滑动前应有稳滑阶段(为证实)。

b?嵌入蠕动效应:较硬的凸起体逐渐嵌入对盘较软岩体,“刹车”形成“锁固”效应;

静摩擦 >> 动摩擦

c?脆性破坏:剪断“凸起体”;

间断“锁固段”。

4.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破坏

卸荷:①临空面附近岩体应力重分布导致应力集中效应;

②弟异回弹在岩体中形成残余应力体系;(1)差异卸荷回弹造成的张性破裂

①岩体材料性能差别;

图3-30两个紧密联结的颗粒体系中的残余应力和张性破裂 (据

拉吉太,1977)

② 应力历史不同(颗粒和胶结物的受力不同);

③ 裂隙端部的扩展机制;

图3-32原有裂纹在压应力集中情况下出现永久破坏所造成的残余拉应力

(据拉吉大.1977)

伍)原有裂纹张性破裂图式(b )原有裂纹端部应力集中

(c )端部压碎,应力集中部位转移(d )卸徜时压碎部位产生残氽拉应力

(2)差异卸荷回弹造成的剪切破裂

(a)

(b) (c)

1

1 1 1

1

1 1 ■

图3-31碎旧岩在“加荷胶结”情况下, 由加荷及卸荷所引起的张性破裂

(据拉吉太)

(a ) 加荷时破裂切穿颗粒

(b ) 卸荷时破裂沿颗粒边界产生

①岩芯裂饼现象:

图3-33雅碧江某电站河心钻孔中所见正长岩“岩饼” (据中国

人民解放军00300部队,1978)

Ihi(0

|h2 (2)

h4 (4)

(a)

图3-34钻进过程中储有弹性应变能的岩芯柱受限左异回弹应力状态示意图

力学机制:

乩岩柱受根部约束,不能充分回弹。回弹的充分程度随距受限面高度h 增加;

b?受限面只能约束一定高度岩柱回弹,超过某一临界高度h°的岩柱已充分回弹(取决于岩性、岩柱直径);

c?岩柱短轴垂而上的残余法向压应力与受限而上的残余剪应力的关系(上图);

当岩柱边缘的最大剪应力突破岩石的抗剪强度,沿受限面迅速剪断,破裂面向岩柱中心发展,剪应力集中也随Z向岩柱中心转移,直至剪断。

所以,-?定的地应力环境、同类岩石的岩饼,厚度与直径的比值基本-?致。

②坡脚根部的差异回弹:

图3-35长江葛洲坝机窠开挖剖面(撫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78〉

1 一地层代号(白垩系);2—粉砂岩;3—粘土质粉砂岩;4-粘土岩团块;5—粘土岩;6—软弱夹层编号;7—岩体错动方向

及错距(M):8—错动部位;9-观测孔号、错距及观测时间

(3 )河谷卸荷变形破裂发育的基本模式

①宽谷:

边坡一水平位移;

底部一隆起、逆冲、形成空洞;

②窄谷:

边坡一水平剪切位移;

坡脚、谷底一高地应力集屮,存积很高的应变能。

河谷区卸荷变形破裂发育组合模式图

③其它类型(图示)???

4.岩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的变形破坏

动荷载一在岩体中传播的应力波。

①地震、爆破:岩体存在阻尼,由此激发的应力波最终逐渐消失;

②机械振动:应力波以强迫振动方式传播(干扰力),运动频率稳定;

("爆破能动:(b)机械振动

(1 )动应力与动参数之间的关系

①纵波在岩体小传播引起动态正应力(拉、压人

J?质点加速度创、振动频率fp、波速C P、弹模E;

②横波在岩体屮传播引起剪应力:

J?质点加速度as、振动频率fs、波速cs、刚度(剪切模量)G;

(2)岩体结构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应力波穿过地质界面,产生透射波应力。七、反射波应力

Ot、0”?两侧介质性质(弹模及密度El、p 1, E2> P2)的差异。

①应力波由硬质岩体传入软质岩体,即EAE2(图示人

反射波引起拉应力为拉应力),界面附近张性破裂;

②应力波由软质岩体传入硬质岩体,即E I

反射波应力为压应力,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③应力波穿过软弱带(图示人

应力波的反射机制和低强度岩石吸收大量能量,软弱带对应力传播起屏蔽作用。

图3—38软弱夹层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3 )动荷载作用下岩体破坏特征

① 触发效应:

a. 稳定性接近临界状态;

b. 对振动特别皱感的岩土体(保水的碎裂岩体及松散岩体、保水疏松

砂土、敏感粘土);

② 累积效应:

多次位移积累,最终导致破坏。

5. 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时间效应

(1)岩体具有流变特性

蠕变: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持续发展;

松弛:在变形恒定的条件下,岩体内的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

(2 )岩体(粘弹性介质)蠕变发展过程

应力解除

图3—40弹塑性介质蠕变试验的一般变形曲线

① 减速蠕变一相当于压缩变形阶段; ② 等速蠕变一和当于稳定破裂发展阶段; ③ 加速蠕变:

应力超过长期强度,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6. 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

空隙、孔隙及裂隙中的地下水效应:

① 机械、物理及化学作用一岩性不断变化、稳定性不断下降; ② 力学作用一改变作用双方的受力状态。

(1)有效应力原理在岩体中的适用性

①裂隙岩体:

\初

始(减速)蠕变

八E

应变

第二级(等速)蠕变

「常数 dt

破坏

;第三级(加速)蠕变

永久变形

A 时间

&结构面上的正应力O S二。-Ow (有效应力);

b.剪应力T s二T (空隙水压力变化对结构面上的剪应力无影响);

C?抗剪强度:天然:T = O tg(I)+C

饱水:T s= 0 s tg 4)+C = (o — °w) tg4>+C

强度降低△ T二- O w tg e

Of

(b) (c)

图3—45岩体中空隙水压力、有效应力图解

(a) T燥岩体:(b〉饱水封闭岩体:(c) AB面应力莫尔圆图

5、。3—施于岩体的绘大和最小主应力;P■—空隙水压力;J'、。3‘一有效主应力:。、T T燥岩体承压后AB 面上

的正应力和剪应力;。?、T水封闭岩体承压后AB面上的有效正应力与剪应力;a-o,与AB面之夹角

②孔隙岩体:

有效应力原理应用于空隙岩体时,须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有效面

积系数n o

有效应力0 s二0 -几0 w

抗剪强度T S 二(o - n 0 w) tgd)+C

有效面积系数n(o?i): n=i-B/B c

B二E/3 (1-211 )

B, &—岩体、岩块的体积弹模;混凝土

H 二0. 84

花岗岩H二0. 65

软弱岩体:低应力n=o. 5?1

高应力有效应力不适用。

注意:研究破坏问题时,无论是裂隙岩体还是孔隙岩体,n=i;研

究变形问题时,裂席岩体,n=i;完整岩体,n

(2)引起空隙水压力变化的因素

①气象、水文条件变化(降雨、水库蓄水):

导致地卜'水位大面积变化;

空隙水压力变化滞后于气彖水文条件的变化。

②岩体受力状态的变化:

a.饱水土体:

保水土体所承受的附加应力P由颗粒和水共同承担(有效压力匕、中性压力PQ,由附加应力引起的小性压力%区别于土体屮原有的静水压力, 称Z为超孔隙水压力(或剩余孔隙水压力)。

受力前(孔隙水压力)T s= 0s tg4)+c = (。一tge+c 受力后(超

孔隙水压力)Ts二(o s-o Wc) Lg4)+c

=(o - o w- O We) t g(l)+C

排水:O w^f 0、O S~ O ;

变化过程取决丁一加载速率、岩土体透水性、

b.岩体:

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

静力一难以形成很高的超孔隙水压力;

动荷载可形成很高的瞬时超空隙水压力,岩体强度急剧降低。③岩体变形破裂:

a. 饱水封闭条件:体积膨胀一孔隙水压力降低为负值一有效应力增加

岩体强度“膨胀强化”;

b. 非封闭条件:

变形速率W进出水速率:空隙水压力不变,岩体抗剪强度不变;

变形速率M进岀水速率:“膨胀强化”后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

c. 水击机制:

图3-49冰川崩裂过程图示

(据F.Sange, 19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