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

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
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

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

林科发[2006]175号

今后5-15年,是实现我国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阶段。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和人才强林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转变林业增长方式、提高林业行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的精神,结合林业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经过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刻苦攻关、大胆创新,我国林业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提出了21世纪上半叶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方针、目标、布局、重点、途径和保障措施,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制定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影响

十分深远;林业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近10年来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近200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近80项,杨树、桉树、杉木、沙棘、竹等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ABT生根粉系列产品研发、竹木加工与综合利用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林业生产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成效显著,累计安排各类推广项目80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林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现有林业标准已基本覆盖了林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生物安全管理和森林认证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林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多渠道、宽领域、高层次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林业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中国林科院为代表的中央级林业院所分类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地方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我国林业科技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和规模的林业科学技术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和林业科技管理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九五”初期的27.3%提高到35.4%,显著提高了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还不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

距。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够,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国家总体水平和农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条件能力建设落后;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科技资源配臵不尽合理,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林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与此同时,世界林业科技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新的林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兴起,特别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对林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林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林业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急剧增长,林业在促进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林业还承担着许多国际履约的重要任务,已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对林业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在整个林业发展的突出位臵,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走林业自主创新之路。

二、指导思想、战略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15年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的迫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首要推动力量,走中国特色林业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科技整体水平,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林业现代化进程。

(二)战略方针。

今后15年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强化创新,重点突破,优化配臵,支撑发展。强化创新,就是通过加强林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林业自主创新之路。重点突破,就是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事关林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优化配臵,就是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效能的最大化,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发展,就是从林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选择一批具有带动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项目,加大林业科学研究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支撑和引领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上,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基本满足林业发展需求、符合林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部分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到2020年,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研究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经过15年的努力,在我国林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在若干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重点培育出一批满足不同生态区域和重点工程需要的高产、优质、高抗优良品种和转基因新品种;增强林业生态体系构建技术的研发能力,为我国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工程提供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建成功能完备的国家数字林业体系;提高产业技

术的研发水平,主要工业用材林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0%以上,林业生物质高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生物技术产值的比重提高20%,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翻两番;显著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建设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陆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台站网络,建成完善的林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成林业科学数据与科技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队伍,实施“312”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吸引30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吸引1000名左右在本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新秀,培养和稳定20000名左右基层技术骨干。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为适应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跟踪世界林业科技发展前沿,抢占新兴领域的制高点,我国林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和布局,引导我国林业科技资源围绕11个重点领域,集中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

本领域重点:主要树种、竹藤、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

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科学利用;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技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与创新;重要造林树种的良种选育;体细胞胚胎扩繁技术;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良种繁育技术。

(二)森林与环境关系研究。

本领域重点:森林植被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森林植被对水文过程的调控机制;环境变化和环境胁迫对森林植被及其功能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及履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与恢复机理;区域森林植被承载力及合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价值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位观测及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演化、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生态体系构建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本领域重点: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技术;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抑螺防病林、景观生态林体系构建与经营技术;典型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

(四)荒漠化防治。

本领域重点:沙尘暴与荒漠化形成机理与传输动力学;荒漠

化综合防治原理与技术;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与植被优化配臵技术;沙区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技术;面状与线状沙源的工程防沙技术;沙尘暴等重大风沙灾害实时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技术;干旱地区绿洲人工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退化旱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五)森林灾害防治。

本领域重点:森林灾害的生态、生物学管理技术;森林重大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多重胁迫对森林健康的综合影响;森林健康维持与恢复技术;重大森林灾害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森林灾害的信息管理技术;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技术;森林火灾防控与安全扑救技术。

(六)森林定向培育与可持续经营。

本领域重点:工业用材林、高效能源林、经济林优质高产定向培育技术;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技术;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经营技术体系;森林生长动态模拟及预测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技术与认证体系。

(七)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资源高效利用。

本领域重点:生物质材料与资源的早期评价与应用预测技术;木材(竹藤)增值加工与应用技术;生物质基复合材料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低污染生物制浆造纸技术;生

物质材料的化学资源化利用技术;超临界、等离子体、纳米科技在生物质材料领域的应用技术;废弃木质材料循环利用技术;森林食品与森林保健功能开发;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与开发利用技术;林源天然药用物质提取、纯化与系列产品开发技术。

(八)林业生物质能源。

本领域重点:生物质化学及生物高效降解技术;纤维素燃料酒精转化技术;木本油料化学和酶法转化生物柴油技术;生物质发电/供热技术;生物质热解制备低焦油生物可燃气技术;林业剩余物直接固化成型技术;生物质石油基产品替代技术;林业生物质专用集储技术。

(九)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

本领域重点:林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传感器网络、波谱探测与分析、视频监测技术;森林生长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技术;基于生长模型和3S技术耦合的森林资源预测预警、森林生态环境质量定量化评价技术;虚拟林业与重大林业工程数字化设计技术;林业数字化管理与信息服务技术。

(十)现代林业装备技术。

本领域重点:森林资源培育装备技术;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环保药械;森林火灾防控指挥与扑救装备;木材高效智能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竹材工业化生产技术装备;非木质森林资源深加工机

械装备;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关键技术装备;林业特产资源高效增值加工装备技术;林产品加工过程数字化监测控制技术。

(十一)宏观战略与林业政策。

本领域重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区域林业发展战略;新农村生态建设与林区新村建设战略;城市林业发展战略;森林可持续经营战略;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与绿色GDP;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估;造林再造林碳汇贸易机制及其认证;林业技术经济评价;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四、重大科技工程

为实现林业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未来15年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林业科技工程,以此为载体,选择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行业科技进步有带动性、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多学科、跨地域的科技协作与攻关,通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影响林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和专利技术,尽快提升林业科技整体实力。

(一)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

以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满足“三生态”

林业建设对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需求,缓解林业科技成果结构性储备不足,为我国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提供科技支撑。系统研究和解决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提出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策略和森林生态网络构建技术体系。

主要实施内容: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林业重大生物灾害控制技术研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研究。

(二)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

针对我国林业生产良种率较低的问题,在大力发展林业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加快良种选育进程,培育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林木新品种。开展以基因组学为先导,以揭示性状形成分子机理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开展森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航天育种、辐射育种等多项育种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研究;开展细胞工程应用于种苗扩繁的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实施内容:转基因林业生物新品种培育;重要树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高产优质高抗林果花草新品种选育;林业良种区域化试验;种子园、采穗圃等良种基地营建与管理技术研究;用

材林、竹藤、经济林与花卉良种产业化技术开发;植物新品种测试与林业生物安全管理。

(三)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工程。

针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致使许多宝贵的动植物资源破坏和消失的问题,通过建设若干种质资源保存库,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监测与预警系统,科学有序地开发具有重大价值的生物基因资源,使我国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主要实施内容:林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林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科学利用技术研究;林业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人工繁育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四)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

针对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与技术需求,主要以森林资源高效利用和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化学品开发新技术为重点,合理高效地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其衍生资源,增加林业生物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培植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业和名牌产品,开发出种类繁多的功能性产品,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林业产业的综合实力。加快推进林业生物技术专利化、技术专利标准化、专利标准

国际化和林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丰富林产品的需求。

主要实施内容: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化学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竹藤工业化利用品种选育及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商品林定向培育及木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林业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现代林业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

(五)数字林业科技工程。

以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为主体,将空间数据和应用领域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林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规划及建设、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生态系统以及水文循环系统研究等方面实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建立林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国家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等,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主要实施内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信息采集一体化技术研究;森林资源遥感变化检测与数据更新技术研究;互操作可视化数字林业平台建设与林业重点工程应用系统开发;数字林业标准体系建设;基

于网格平台的数字林业新技术体系研究。

(六)林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工程。

主要通过加强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试验基地和技术推广体系等的建设,以及完善和强化林业标准化及质量监督体系、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和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并以此带动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臵,确保林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实施内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台站建设;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林业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

五、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施六项科技工程的基础平台,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国家目标为先导,以行业需求为动力,按照科学布局、优化配臵、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逐步形成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区域林业科技中心、林业科学试验基地和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四个层次的体系框架。

1、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以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为目标,以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以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为龙头,通过整合资源、集聚人才,逐步形成一批集聚优势科研群体和优势学科的科学中心和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带动林业科技整体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2、区域林业科技中心。在继续加强现有省级林业科研院所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各方积极性,以区域内现有的中央和地方林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根据全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以项目为纽带,创新管理机制,集聚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在典型生态经济区逐步形成区域林业科技中心和创新团队,提高区域林业科技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3、林业科学试验基地。以提供科研条件和开展基础性工作为主要目标,根据林业科学实验、野外试验和观测研究的需要,

重点建设林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陆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等原始创新基地;建设以种质资源库、科学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络等为主体的林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区和科学试验林(场、圃)等试验示范基地。

4、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的优势企业(集团),以项目为依托,以产品为龙头,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和成果储备,产、学、研相结合,建设若干个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二)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水平。

主要包括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林业技术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能力建设力度,形成社会化服务功能强的省、地、县一体化的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网络。

2、林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生态类型为主导,结合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分别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和示范点。以示范区(县、点)为辐射源,示范带动区域

林业经济发展,提高林业科技显示度。

3、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林业合作组织、林业技术协会、信息服务网络、科普基地、培训基地等社会资源优势,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臵与有效整合,强化技术的优势集成和组装配套,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林业科技显示度;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三)加强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确保林业建设的高质、高效。

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林业认证认可体系三个方面。

1、林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标准战略,紧紧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产品标准制修订步伐,建立健全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的,覆盖林业各个专业领域的林业标准体系。稳步推进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强省(区、市)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实行分类指导,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共同开展林业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大力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建设,建立一

批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发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林业质量监督与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和完善国家级和部级林工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建立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与检验检测机构,加强林业质量检验检测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质量监督与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实施林产品质量监测制度,加大对林产品、林木种苗、花卉和森林食品,特别是涉及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质量的监督力度。强化外来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推行质量标志管理,确保生态安全和林产品质量安全。

3、林业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森林认证体系、森林食品认证体系、花卉认证体系、森林防火装备认可体系、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等建设,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进一步推进森林认证试点示范工作,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强与国际森林认证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森林认证与国际森林认证体系的互认,推动森林认证与国际接轨。

(四)加强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工作效率。

主要包括管理机构与队伍、科技统计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三个方面。

1、科技管理机构与队伍。加强和完善林业科技管理机构建设,确保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设有专职科技管理机构和专业、精干高效的科技管理人员;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2、科技统计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符合林业特点的科技统计系统,设立专职林业科技统计人员,保障科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组织实施林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林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林业科技工作在线评估,完善林业科技项目库、专家库,建设林业科技工作评价评估系统和信用体系,初步实现林业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林业科技高效管理提供基础平台。

3、决策咨询机构。进一步加强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完善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的科学论证程序与机制;建设若干个领域专家组,发挥专家在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各类学会、协会、促进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咨询作用。

六、保障措施

实现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

面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1、继续推进林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针对林业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于经改革后确认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和运行的林业科研机构,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要求,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机制为重点,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基地。林业科技中介机构积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逐步形成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制度健全、竞争有序、诚信经营和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推进林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健全林业科技决策机制为重点,加强区域之间以及行业内部之间的统筹协调,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林业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一是健全和完善林业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二是改进部门科技管理,增强协调服务职能,优化配臵科技资源,形成区域之间、行业内部协调互动的机制。三是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林业科技项目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扩大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四是改革科技成果评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

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Xxxx (xx大学 xx学院江苏xx xxxxx) 摘要: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起源、内涵进行了介绍。概述了先进制造技术(AMT)的体系结构和分类。提出先进制造技术向集成化、柔性化、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全球化等方向的发展趋势。[1]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AMT;关键技术;发展;体系结构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origin, connota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system, the classificat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dvanced.The paper predicts the tendency of AMT, which is developing to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ed, flexible, latticing, informational, virtual, intelligent, green and global manufacturing. Key word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MT; ke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ystem structure 0 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各项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为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形成的一个高新技术群,经过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结构。先进制造技术是当今生产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提供装备、工具和检测仪器的重要任务,成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尖端科技,如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激光、分子生物学和核能等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提出先进制造技术(AMT)的概念以来,以CAD/CAM技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柔性制造系统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虚拟制造、绿色制造、敏捷制造等为代表的一系列AMT在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逐步实现了柔性化、自动化、敏捷化与虚拟化。进入21世纪后,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新材料技术,被应用于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使制造技术发生质的飞跃,制造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2]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27页)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27页)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林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措施,瞄准“十一五”期间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统筹规划部署,集聚优势力量,强化自主创新,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支撑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尚需时日,生态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大而艰巨。特别是在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

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比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必须在荒漠化防治、脆弱生态区植被保护、困难立地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尽快攻克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引领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推动新时期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人造板、家具、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木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和发展机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大力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我国未来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林业科技投入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林业发

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制造技术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先进制造的前沿科学,并展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问题;先进制造技术;前沿科学;应用前景 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其生产总值一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0%~55%。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专家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其竞争能力最终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 1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 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 (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 Space)进行几何推理。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林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林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林业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林业科学则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得以维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需求、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学技术。林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简要列举如下: 其一,林业的科学发展客观上要求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主题改革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改革,构建适合林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将影响林业经营的林地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所有权依法落实到户、联户和其它经营主体,明确所有权后换发全国统一的林权证,规范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林业科学发展引发的制度改革,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其二,随着林业发展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迈进,林业科学的发展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基本理论探讨,而是与实际结合对理论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林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林业经营与管理、资源调查、森林保护、生产功能等基本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以“3S”技术为典型代表的先进信息处理技术为未来林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手段。 其三,林业科学的发展教会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布差异研究出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根据不同的区域情况,选择合适的林木种植、经营方式、对不同的林木进行分类管理,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作为有效的处理手段,将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为同一个生态林业区,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四,生物技术作为林业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通过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树木新品种,开发病虫害检疫及防治新技术,对树木育苗阶段的病虫害预防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大大提高,通过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工林的太阳能转化效率,极大地增加生物质产量,孕育出高效优质的树木栽培产业,通过森林生物质加工、转化、利用技术的突破,构成上游为原材料种植业、下游为原材料加工转化和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五,林业科学中的木材及林化产品深加工技术,通过防腐、耐火、改性等技术处理,发展经久耐用的木制品,如人造板己开发出定向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水泥纤维板等新板种。在这些技术发展中,对原材料的循环利用、重复利用以及以对原材料及能源的最合理利用、对生产全过程的最科学管理实现了林业资源的高利用率,不断的改善着我国的生态环境,直接的决定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 第六,通过科学建立各种类型的示范网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发展山区、林区、沙区经济作出贡献。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切实改变林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林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发展,把一些粗放式的管理逐渐精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促进了现代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实现了作物种植,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 第七,通过对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使林业生产从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加工转变;利用其生态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同时通过对林产品结构的合理优化,发展出优新产品,拓展市场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体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3%。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数控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家庭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重点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础上,完善和实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意见。抓紧编制和实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林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措施,瞄准“十一五”期间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统筹规划部署,集聚优势力量,强化自主创新,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支撑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尚需时日,生态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大而艰巨。特别是在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

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比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必须在荒漠化防治、脆弱生态区植被保护、困难立地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尽快攻克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引领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推动新时期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人造板、家具、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木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和发展机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大力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我国未来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林业科技投入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林业发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了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与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指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我国目前紧迫的重大任务重点论述。指出现代制造业市场的特征、制造企业的特征和机械制造业的特征。并且扎根在“机械”与“制造”的基础上, 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关键字: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发展;趋势 0 引言 当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严酷。人们对于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基于时间、个性化、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成了企业占领市场、击败对手的重要策略。企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高效率低成本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已成为当今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志。 应该说, 制造业是“永远不落的太阳” , 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它既占有基础地位, 又处于前沿关键, 既古老, 又年轻它是工业的主体, 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是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科技手段、国防装备等及其进步的依托, 是现代化的动力源之一。 1 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系统!它的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以赢得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技术,它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学最新成就于一身的新兴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项面向工业应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新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先进制造技术更具有系统性、集成性、广泛性、高精度性。先进制造技术虽然仍大量应用于加工和装配过程,在其制造过程中还综合应用了设计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比传统的制造技术更加重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以及合理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模式,并能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 2 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 (1)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动态技术。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 将其渗透到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及市场营销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并且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 (2)不摒弃传统技术,而是不断用科技新成果新手段去研究它、改造它、充实它。 (3)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售前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5)特别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强调人、技术、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 (6)强调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淡化并最终消除它们之间的界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关心以及全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 在中共××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所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 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我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下大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

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谋求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谐建设新突破,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林业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二、科研推广工作 (一)思茅林产业发展共用科技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万元,主要通过配套设备和检验手段,建立和完善我市林木种苗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收集、选优、分子标记鉴定等方法,选育思茅松、西南桦良种家系;建立良种资源冷藏保存库;制定××市思茅松、西南桦营养袋苗木检验标准,该项目于4月通过验收。 (二)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运用云南省林科院和××市林科所共同承担的省攻关课题“思茅松、西南桦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

研究”的成果,于到2011年在××市营造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示范林600亩;举办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培训班四期,针对我市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自主经营林地面积扩大的现状,培训林农急需的思茅松采种母树选择及种子收集、思茅松壮苗培育和思茅松造林密度控制等技术,系统培训林农200人次。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思茅松示范林600亩的育苗、整地和造林工作,现场培训林农50人次。 (三)墨江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项目 该项目以我所为技术支撑,围绕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林业科技的迫切需求,选择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和组装配套,通过在墨江县建立10个科技示范村、100户示范户、 1000亩科技示范林,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加速林业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项目进

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发展与未来趋势

《先进加工制造技术》论文 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姓名:姚云杰 学号:2

目录 1.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2.现代制造工程的前沿科学 2.1 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制造信息科学2.2 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2.3 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2.4 机械仿生制造 3.现代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模式4.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5.我国存在的差距与可实施策略

现代制造技术前沿发展与未来趋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制造技术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先进制造的前沿科学,并展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最后提出我国制造技术要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可行的实施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对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之梦想。 关键词:制造科学;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发展趋势 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其生产总值一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0%~55%。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专家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其竞争能力最终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 1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 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 Space)进行几何推理[1]。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3)在现代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解读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解读 日前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林业科技未来5年的创新发展蓝图。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要点解读,欢迎浏览! “十三五”谋篇新蓝图引领新航程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 林业科技“十三五”如何谋篇?日前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林业科技未来5年的创新发展蓝图。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创造日新月异。分子育种、数字林业、生态功能修复、多功能经营、绿色制造等新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科技对未来林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趋显著。“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强化林业科技改革与创新,提升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突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瓶颈;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扶贫富民实用技术集成转化;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绿色发展,迫切需要攻克产业升级转型关键技术;提升森林质量,保障木材安全,迫切需要创新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技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治理体系,迫切需要加强林业重大战略和政策研究;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进步,迫切需要加强林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 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确定 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四个着力”明确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作用,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科技需求,找准主攻方向,强化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坚持协同推进,统筹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效对接。坚持继承发展。发挥传统优势,继承创新成果,稳定支持长周期研究,聚焦科技前沿,拓展新兴领域,加强集成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林业科技供给能力。坚持人才为先,实施人才强林战略,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强化激励机制,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发林业科技创新活力。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主动融入全球林业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林业科技创新。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平台日趋完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重点研究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林木育种、生态修复与保护、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重大灾害防控、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跻身世界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