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题型归类练习:

(一)鉴赏形象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

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

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参考答案: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

送行舟。 ①品读全诗,

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二、拓展练习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 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

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 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 答。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②“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6、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为什么: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参考答案:

1、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②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

2、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①“浮云”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是比喻义。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①开轩面场圃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5、①边塞秋色思乡之情②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回答中要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 1.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3.阅读理解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 ②当户理红妆() 第①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了什么? 木兰代父从军的事例,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___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 ______ 的意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诗中的“幽篁”、“相照”是什么意思?请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列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王勃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全诗意在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请根据划线句子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 诗人眼中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融入作者情感的句子很多,任选一句谈谈读后的体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题 (一)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 理由: (二)、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0、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1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诗歌欣赏。 秋词刘禹锡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⑵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分析】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故答案为: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理解错误。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所以⑤句中的“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显然不准确。④⑤两项是错误的,其它三项正确。按要求填写作答。 (2)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叙写了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抑郁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题型归类练习: (一)鉴赏形象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 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 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参考答案: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 (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这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从而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叠词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故答案为:⑴ B C; ⑵“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2.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

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鉴赏及答案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3分) 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9、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挂起白帆,乘船顺风疾行。评分标准:3分。联想想象合理1分、理解准确1分、语言生动1分。意思对即可。10、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评分标准: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4.本诗第一句描写的景物有,渲染了的氛围。(3 分)15.第三句中的“愁心”指的情感。(2 分)14. 杨花子规悲凉(萧索) 评分意见:本题3分。第一个空写对写全得2分,第二个空1分,意思对即可。15.对朋友贬谪远行的不舍与担忧 评分意见: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注释:①樵夫:砍柴的人。

12.从题目开始通读全诗(包括注释),是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采用这种方法读诗,然后 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所表现出来的画面。(3分)13.第二句中“鸟不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2.示例:樵夫是山林受欢迎的常客。他挑着柴草,快乐地走在山间,林中的蝴蝶亲近他,围绕着他的柴担飞舞,和他一起下山归来。(3分。樵夫、蝴蝶,基本物象全且语言通顺占2分,写出欢乐/悠闲的语境占1分) 13.“不猜”,不猜疑、不畏惧(1分)。写出了樵夫经常到山林中来,山林中的鸟雀喜欢和他亲近、嬉戏,与他唱和,表现出樵夫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3分) 诗歌鉴赏(4分)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子规,即杜鹃鸟。 (1)这首诗前后两句各描述了乡村四月哪些内容?请你分别概括。(2分) 答:前两句后两句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歌鉴赏(4分) 1.前两句描绘田野(自然)风光,(1分)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农忙景象)(1分) 2.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向往之情(1分)以及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1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3分) 1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1.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12.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2019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中的“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是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13.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12.A13.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噪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阙的抒情蓄势。 【解析】 【12题详解】 A项理解有误。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二、【2019届安山西省中考模拟一】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1)艾青诗选 (2)C (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C表述正确。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中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奉诚园①闻笛 (唐)窦卑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①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7.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如“缓”:缓慢、慢慢。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一)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 理由: (二)、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三)读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然后答题。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6、“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 7、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四)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0、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1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课内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 [2019 ·咸宁]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 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 [2019 ·咸宁] 下列各项中, 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 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绵延不尽。 C. 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 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 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 [2018 ·陕西] 有诗评, 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 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4) 诗人在《望岳》中借助描绘泰山之景,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 [2019·淮安]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 ,有哪些作用?

(2) [2019 ·淮安] 《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 请谈谈你的理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 [2019 ·海南]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中的“ ” 三个字, 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 [2019 ·海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3) [2019 ·绥化]《望岳》和本诗是杜甫在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所写, 而当时社会环境也截然不同, 所以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相差很大。请你分别写出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1) [2019 ·北京]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 ”宽解友人, 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 也表现了诗人③ 的人生态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