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长度单位,初步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等,并初步具备了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能力。本课主要侧重于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同时,本课也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比较模糊。同时,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因此,本课的教学将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确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3. 情感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2. 教学难点: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对于一些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本课将采用实物展示、讲解示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学法: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他们需要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实物和示范操作,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实际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并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

2. 新课学习:首先介绍尺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示范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测量时要对齐零刻度线。随后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汇报测量结果。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测量方法。

3.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测量身体部位(如手指、手臂等),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如判断题、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课堂小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回家后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等。

5. 教具准备:准备好实物展示台、刻度尺、课本等教具。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带领学生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在一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学会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本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加上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认识厘米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同时,由于学生们对长度的概念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长度的感知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刻度 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过程: 1.借助实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厘米”,我将准备 一些实物教具,如直尺、铅笔、纸张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知长度的概念。 2.演示操作:在讲解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我 将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让学生跟着一起操作,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掌握知识点。同时,我将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练习巩固: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加深对长度的感知和认识。 5.评价总结:在课堂结束前,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总 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我将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六、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首先,我深刻认识到直观教具的重要性。通过使用实物教具和演示操作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练习,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点。最后,评价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环节。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沙井小学孙勇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

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 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和掌握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较强,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 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的长度,画几厘米长的线 段。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的长 度,画几厘米长的线段。 2.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方法和画线段的 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观察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些长度单位。然后通过展示一些需要用“厘米”作单位的物品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教案3 苏教版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 师:课桌每天陪着小朋友学习,小朋友在课桌上…… 师:它这么伟大,所以我们应好好保护课桌。那么你对课桌了解吗?陪伴我们1年多的课桌有多长呢?我们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学生:可以用尺来量。) 2.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么样? 选择一种工具量一量。铅笔、手指、铅笔盒等等。 师:比完了吗?结果怎样? 3. 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 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因为尺上就有统一的测量物体的标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 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数字----观察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0刻度,它就像起跑线一样,标志着开始,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cm------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厘米) (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探究二:认识1厘米 1. 认识了直尺后,想不想知道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师指投影幕追问:这一大格是?(生:1厘米) 3. 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生找)找到了吗,感觉怎么样?(一点点,好短啊……)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长度单位,初步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等,并初步具备了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能力。本课主要侧重于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同时,本课也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比较模糊。同时,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因此,本课的教学将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确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3. 情感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2. 教学难点: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对于一些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本课将采用实物展示、讲解示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学法: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他们需要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实物和示范操作,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实际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并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 2. 新课学习:首先介绍尺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示范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测量时要对齐零刻度线。随后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汇报测量结果。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测量方法。 3.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测量身体部位(如手指、手臂等),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如判断题、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单位厘米。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建立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通过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探究过程。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复习引入新知、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 学法:交流归纳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用时1分钟) 复习线段的认识,比较不同的测量课桌长度的方法,引出统一标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9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三大块进行。

(1):拿出尺子,摸一摸,看一看直尺上发现了什么? 刻度尺上有很多长短不一样的竖线(刻度线),还有“0”刻度的起点,还有一些数字。 (2):感知1厘米和认识几厘米。分4步教学。 (a)认识直尺。 【这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为感知1厘米、几厘米打下基础】(b)认识1厘米。 (c)建立1厘米的表象。 【这个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估计意识。突破难点】 (d)认识几厘米 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推理出几厘米,学生观察0-2厘米、0-5厘米,4-8厘米,同时介绍读数的方法: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个环节不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推理出新知。】 (3):学习测量方法。分2步教学。 (a)量物体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b)纠正测量方法。 (四)、巩固应用,理解掌握。(18分钟) 第一层:基础性练习量。 1、用断尺量物体。 2、完成书本想一想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五)、总结课堂,评价学生。(2分钟) 总结本课知识,并且布置课后作业,引申以后学习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测量物体长度要用统一度量标准 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尺子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长度单位:厘米(cm)(采用提要式板书,目的突出重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市级公开课终稿)

《认识厘米》课堂实录(市级公开课) 一、情境引入 上课前把尺、铅笔、橡皮都先放在文具盒里,关好文具盒。 出示情境图1:课桌 教师:小朋友想量一量课桌有多长,三个小朋友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出示情境图2)。你们想量一量吗?想的就坐正听老师的指挥,不听指挥的小朋友老师就不让你量了。 1.出示第一幅图,第1个小朋友用手量的。拿出你的右手,像老师这样,把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张到最大,然后从课桌的一端开始量,量一次就记作“1拃”。学生量。教师:停,坐正。 请一个小朋友告诉我,你大约量了几拃?(学生说,教师板书) 2.出示第二幅图,这个小朋友是用什么量的?(文具盒)拿出你的文具盒,像刚才这样从课桌的一端开始量。 学生量。教师:停,放下文具盒,坐正。 请一个小朋友告诉我,你大约量了几个文具盒长?(学生说,教师板书)3.出示第三幅图,这个小朋友是用什么量的?(数学书)拿出你的数学书,像刚才这样从课桌的一端开始量。 学生量。教师:停,放下数学书,坐正。 请一个小朋友告诉我,你大约量了几本数学书长?(学生说,教师板书)4.(课件点击)量的课桌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说的数量却不相同呢? 要想使量的数量相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在度量物体长度的时后,得有一个统一的长度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是谁呢?让我们响亮的读出来。是的,他还有个英文名字叫centimeter,简称cm,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二、合作探究 1.建立1厘米的概念。 (1)看看。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想知道吗?生:想!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厘米,现在请左边的小朋友把学具盒打开,,大家的学具盒里也有这样1厘米长的小棒,每人拿出1根轻轻地放在桌面上,仔细瞧一瞧,认真地打量打量这根1厘米长的小棒。 学生从学具盘中取出小棒进行观察。 (2)比划。 师:现在,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边说边演示)像这样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这根小棒,注意要轻。接着用右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两指保持不动。这样,两指之间的一段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操作。 (3)想象。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停顿片刻)记住它的小朋友请睁开眼睛,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并拢你的大拇指和食指,再分开让1厘米回来,准不准呢?用1厘米的小棒验证一下。准的小朋友跟老师点点头。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 师:通常情况下,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板书)(4)寻找1厘米 师:我们已经和1厘米成了好朋友了,下面你能带着你的1厘米的小棒,到你的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请听游戏规则:带着1厘米的小棒到你的身边找一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物体,谁先找到就跑到前面来,当有三个小朋友到前面,游戏结束! 听明白了吗? 师:好的,游戏开始。 师:我来采访一下,来,孩子,你找到了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找到了什么?跟你小组里的小伙伴分享分享。 师:好的,小朋友们,已经分享了的请坐坐好,原来1厘米这个新朋友就在我们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有很多,但它们都很短。 2.量5cm长的纸条。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绿色和黄色的两个纸条,现在请小组长取出黄色的纸条,放在桌子上让大家看看。好的,刚刚我们1厘米是这么长(手指比划一下),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区公开课)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例2、3、4和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过程,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为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以厘米为单位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2. 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3. 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口算 6×3=5×9= 5×6= 5×6-5= 3×4= 6×2+20= 6×4= 6×4+34= 7×8= 8×6-37=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么,线段有哪些特征呢?(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有短) 师:回顾了线段的特征,接下来学习新的内容。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同学们,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课桌,有几个同学他对自己的课桌产生兴趣了。 师:课桌面到底有多长?想办法量一量,引导学生可以用拃、铅笔盒、书本等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适当介绍拃是什么意思)演示如何量。 引导:你身边也有很多物品,你们准备用什么来量?下面,请同学利用身边的物品像图中三个小朋友这样量一量,说一说,可以用图中出现过的物品量,也可以找其他的物品量,同桌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说课稿

《厘米和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一)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二)难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四、说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五、说教法 (一)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六、说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厘米和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厘米和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相互换算; 2.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进行计量; 3.能够将厘米和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相互换算。在二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算术计算,如加、减、乘、除等。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厘米和米的概念;二、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三、将厘米和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直观数量的能力; 2.在教学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使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易于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两者间的换算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直观认识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物体的长度进行准确的测量计算。 2. 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计算中能够正确应用。因此,在教学时应加强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多加练习。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概念、口算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达到知识获取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听读单词,感受厘米和米的区别。

2. 讲解(15分钟) 2.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和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体会“厘米”和“米”之间的数量关系。 3.将艰深的知识用简单的道具、故事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4.加强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提高班级合作学习能力和学生的互动性。 3. 实践演练(20分钟) 5.布置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习惯性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在实践中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比例,并在生活中有效应用。 4. 总结(10分钟) 7.分享生活中的“度量”小技巧,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8.容许学生提问和总结观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提示: 1.在教学前要提前准备好教学者的道具和示例,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2.不要过度讲解,要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体验学习过程; 3.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快乐、互动、探究、合作的气氛; 4.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巩固练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习题练习; 5.合理设计小组活动,增强班级氛围和学生口算能力。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材、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并通过看、猜、比、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材紧接着出现的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本课教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数学书的宽,引出“我爬了多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量数学书的宽。得出大约有15个小正方体、4个三角形、5个圆片长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测量工具:尺子。(板书:测量工具——尺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第一块:感知1厘米。 1、认识尺子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紧接着学生的发现,告诉他们尺子上的数字是刻度、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从而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以及我们今天的课题:认识厘米(板书) 2、认识1厘米 首先,我会进行课件的演示:这个课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并指给同桌看。然后我组织学生探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用课件显示。接着问学生:“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每段小棒的长度都是1厘米。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会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且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在让学生找之前,我会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是谁呀?(懒羊羊)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它的故事。 录音:懒羊羊既胖又懒,总是在妈妈睡着的时候偷吃,于是羊爸爸就和羊妈妈商量把家中仅有的红薯埋在房子石头下正东方5步远的土里。懒羊羊听见了,它也朝着那个方向走了5步,可是却没有找到红薯,它就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师:你真聪明,它们的脚是不一样大的,所以不能只数步数。在测量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厘米”。(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体现了度量衡思想,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入新课。】 二、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1.认识直尺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直尺,老师这儿也有一把放大的直尺,请仔细观察老师的直尺上缺少了什么?(课件展示:直尺,不带刻度线还有数字以及英文字母) 提问:有哪些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提问:还有呢? 提问:这些线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线是刻度线。 提问: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哦,原来0还可以表示起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刻度0,那这就是刻度1(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提问:小朋友还能发现什么吗? (板书:cm)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符号,它也表示厘米。 2.认识1厘米 (1)找1厘米 提问:你知道多长的线段是1厘米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在直尺上来找一找。 拿出你的手指,我们在直尺上用手指找到刻度0,再移到刻度1,这样的一段就是1厘米。 你会像老师一样用两根手指摆出1厘米吗?学生摆一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3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课本上首先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度量单位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三、说教学流程: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公开课终稿)

《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 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者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强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尺 学具:1人1个学具盒(田字格、图钉、订书针、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一、实践感悟 谈话:小朋友们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吗?这里都是崭新的课桌,你知道我们现在的桌子有多长吗? 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比如,用数学书、文具盒、铅笔,或者手的一拃去量一量。先想好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量课桌面的长度。(老师也用手来量一下)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指学生回答。 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老师记录) 师:我们的课桌面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大家量得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回答。 根据他们量的结果,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那怎么办呢? 聪明的人们已经想到用统一的测量工具,用统一的长度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认识1厘米 师:其实这个新朋友就藏在我们身边,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 生:尺 师:其实厘米就藏在尺子里,同学们要想认识厘米,我们先要学会看尺。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上面都有些什么? 生观察后回报:尺子上都有数,(根据尺子的长短,数有多有少)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1 曹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体交流中得出正确又简便的方法。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得到主动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组织了几次估测活动:⑴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估测,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测量的灵活性,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量长度的价值。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通用10篇)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厘米》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以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的加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同测量方式,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点: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认真学习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的认识。先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和发现获取新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说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科利亚4岁时,从家门口往菜园的方向走了十步路埋下了他的木匣子,8岁的时候,科利亚还是从门口往菜园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木匣子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帮帮他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是因为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的原因,并找到应该用尺量出家门口距埋下木匣子处的距离的办法,得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直尺 观察直尺上的信息:①刻度②刻度线③字母“cm”读作厘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