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及其案例探析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及其案例探析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及其案例探析

黄浦杯征文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及其案例探析 [摘要]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他们基本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对幼儿认知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游戏在幼儿教育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游戏策略与具体实施上存在差距,过于重视游戏的本身而非幼儿的兴趣和感受,教师对幼儿游戏过多干预使幼儿缺乏足够自由。本文拟通过对游戏策略和相应案例的系统研究,提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实用指导策略,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较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游戏指导策略主体性

本文中的“游戏”主要研究的是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区域游戏等,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以自身为主体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几年来,我对幼儿园游戏中的目标、游戏环境和材料,教师的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通过对游戏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感到有针对性的系统地将幼儿园游戏与游戏案例相结合分析的较少,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也有待学习和提高。

一、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同时也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在其现有发展水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和生活。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看似平常的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是一片大大的生活空间,在这片空间中他们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的游戏,同时,在进行游戏时,幼儿总是伴随着非常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心情,又保证着孩子身体的健康,保证着机体的正常发育。

如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游戏体验,是一个亟待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在促进幼儿主体发展的策略方面,尚缺乏操作性强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可行性资料。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探讨设计利用游戏培养幼儿各项能力的方法,提出教师在游戏中的有效指导策略,改变教师在观念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为同行们开展幼儿游戏积累可借鉴的经验。

二、游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抓住幼儿兴趣是游戏的核心基础

幼儿只有对游戏活动产生兴趣,才可能积极地参加游戏活动,大胆地与同伴进行交往。例如:幼儿在玩角色游戏“邮局”的过程中,总是为“怎样寄信、收信”发愁,在游戏讲评中,一位孩子提出要开“邮局”,教师通过观察与倾听,发现班里的孩子虽然知道有“邮局”,可对“邮局”的内情并不了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心目中的邮局,从幼儿的反映来看,他们对邮局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如不做出相应的支持,孩子们游戏的热情可能就一闪而过。于是教师及时设计问卷,让幼儿通过问卷记录自己的问题,通过组织幼儿参观邮局、请在邮局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上课。从游戏到观察、调查研究再到游戏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幼儿关于“邮局”的知识经验,而且也丰富了游戏主题。

(二)以幼儿游戏为线索预设游戏主题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游戏愿望,有了基本的游戏主题后,教师应把握游戏的关键要素,即:游戏经验、游戏环境与游戏材料、游戏规则等。教师在充分地了解、调动幼儿与游戏主题相关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投放基本的游戏材料,设想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建立相应的游戏规则。在游戏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教师不可预设的有趣事件,所以教师可以有预设的游戏主题,但具体的过程应该是动态的,以幼儿游戏的实际为依据,教师做出适当的指导和调整。

(三)幼儿原有经验中展开积极交流讨论

教师设计游戏案例时,应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融入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师与孩子积极有效的语言交流讨论,不仅能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往,更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游戏中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原有经验,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孩子们非常熟悉,当确定《小蝌蚪找妈妈》为大班的表演主题时,教师有了几分的担心,孩子们能有表演兴趣吗?于是教师让幼儿用画连环画的形式,将孩子们心中的故事画下来,用展板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感到,虽然故事十分熟悉,但孩子们画出的故事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故事经验,确定了以幼儿创编故事为线索的《新编小蝌蚪找妈妈》。由于这一故事来自幼儿,得到了幼儿的认可,同时也为表演游戏提供了故事脚本。

(四)规则体现幼儿间互相提醒和遵守

游戏常规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要求幼儿遵守的规则。在游戏的准备阶段,教师应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游戏的顺序、游戏中的行为、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而到了游戏的开展过程,可以师生根据游戏的实际开展共同制定规则,规则可以每一次游戏都不相同,在结束时也可以以规则为主进行合适与否的讨论。例如:中班建构游戏《搭建大桥》随着游戏的每一次开展,制定的规则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从第一次认识材料入手,对材料的取放、使用、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游戏要求,通过每次游戏的不断强化,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戏行为和习惯,加强了幼儿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三、游戏指导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材料收集的策略

1.游戏中生活材料的收集

对生活中游戏材料的收集,既是游戏的准备,也是游戏的前展性活动。尤其是参与游戏材料的发现和选择,是幼儿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自主收集,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幼儿会因游戏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将游戏活动深入进行下去。

2.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在一次活动中,幼儿想玩“娃娃家”游戏,却没有小刀切菜,怎么办?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想到自己家里存放的“各种废旧物品”,“我可以把家里切蛋糕的塑料小刀带来”、“我可把我玩具里的小刀带来”、“我可以……”,孩子们七嘴八舌,这些都可以作为游戏中材料缺乏的替代物,为此我在班级中设了“百宝箱”,让幼儿将收集的材料投放其中,以便更好地解决在游戏中的需求。

因此,要让幼儿成为游戏材料的收集者,就要让幼儿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缺少什么样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提高游戏材料收集的目的性。教师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可以和幼儿一起发现和收集游戏材料。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激发家长收集、提供游戏材料的主动性。

(二)隐性指导策略

1.隐性指导策略简介

为了给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所以教师在游戏中的隐性指导也被充分的重视。这些指导包括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多媒体介入,游戏区域布置等。研究表明,在隐性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更积极,能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并能积极地表现。游戏区域相对开放的布置也为教师隐性指导做出了贡献,这样更方便幼儿之间的交往,多数游戏应在幼儿目光范围内,这样从直观上支持了幼儿交往,也从隐性上促进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所以,游戏区域的合理划分是教师对游戏隐性指导的一个方面。

2.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区角活动开始了,阳阳和宁宁正用旺仔牛奶瓶造房子。不一会儿,高楼就出现了,孩子高兴地拍手。这时候宁宁说:“有的房子非常高了,我们再造高一点。”于是宁宁拿起一个牛奶罐一边往椅子上站一边说:“我们站在椅子上搭吧!”阳阳也马上去搬来了小椅子继续搭高楼。突然,只听的“哗啦”一声,房子倒塌了,“没关系,倒了可以重来!对吗?”老师的鼓励使孩子们又有了信心。这时,老师指着建构角的几个纸盒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请它们来帮忙呢?这样房子说不定会更加牢固了!”老师的启发很快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把大盒子搭在下面,小罐子搭在上面,房子可以搭的更高!于是,孩子们“拆”掉房子采用新方法重新搭建,这一次,楼房不再倒塌了,而且造的也更高了。面对他们的出色成果老师高兴地拍手说:“耶!太棒啦!”孩子们也一起喊了声“耶!”来表示自己的无比快乐。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并没有直接帮助幼儿或告诉幼儿答案,而是用暗示性的语言引导幼儿从构建角的纸盒子思考,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中锻炼了创造力,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区角游戏中,幼儿的发现、需求、想法等会在不经意间流露,教师要做个有心的观察者,在幼儿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组织活动,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当然,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隐”字,即适宜介入、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度回应。

(三)榜样示范策略

1.榜样示范策略简介

榜样示范作用是游戏指导策略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尤其在新《纲要》颁布以后,幼儿的主动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方法已被充分重视,榜样示范策略就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蕴含了主动学习及学会学习的方法。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

题时,不是教师填鸭式的告知,而是通过融合了多种主动学习形式在内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介入,包含同伴间的榜样示范,成人对幼儿的榜样示范,在语言和行为的榜样示范方面,游戏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就可能被解决。真实生活环境与内容也是幼儿园榜样示范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参观现场,用录像的方式记录现场并向幼儿呈现,都能够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起到对游戏的指导作用。

2.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我在班级里,常常十分注意发现幼儿某方面的特长,以便更好的引导,在同伴中树立榜样。有一次,我发现我们班里有位幼儿折纸折得很好,于是在活动休息时,我向她学习折纸,其他同学也纷纷仿效,班级里一下子掀起了一股折纸热。我特地在班中举办了一个折纸作品展,色彩绚丽的作品吸引了同学。之后我在班级中又发现了,小书虫、体育小明星、小舞蹈家、画画小能手……在他们的影响下,班级掀起了一股股读书热、体育锻炼热,孩子们积极寻找自己身上的潜在能力,不仅增强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新世纪要求孩子发现自己、发挥自己、发展自己,而作为教师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典型的、众多的英雄,孩子们可以通过书本、电视、网络、大人的传授知道他们的事迹,然而毕竟这些典范离我们的孩子太远,可望而不可及,选择孩子身边的同伴榜样,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信服、更易激起上进心。

(四)教师介入策略

1.教师介入策略简介

在以游戏化教学模式为中介的主题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所提出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帮助。幼儿所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为教师支架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切入点,这种切入点就是支架教学的“中介点”。教师客观的描述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与结果,或者是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动作表现与情感反应,体验和理解幼儿的游戏过程,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之上,为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创设空间。另外,对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问题,教师间接或直接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也是教师介入游戏指导的一种方法。

2.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小班的益智区里,小华正在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即找出图形放在和它一样大小的嵌板中。他一块一块地放进相应的嵌板中,圆形、三角形、半圆形放好了,他拿起一块正方形的积木放进长方形的嵌板中时,怎么也放不进去,他开始用眼光向老师求助,一直在旁边暗暗观察的老师假装没有看见,小华试了几次还是没有成功。他把长方形的积木放在盘子里,准备放弃了。这时,老师走了过去,对他说:“小华把这么多的图形宝宝都送回家了!咦!这个图形宝宝怎么没有回家啊?”“我放不进去。”“你仔细检查一下,有没有哪个图形宝宝走错家了呢?”小华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改正后开心地笑了。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当小华的图形宝宝找不到家了,教师首先帮助孩子找到孩子不容易发现的原因“有个图形宝宝走错了”,接着鼓励孩子自己纠正错误,让图形宝宝找到家。教师在对已经制定的教育目标有清晰认识的前提下,能够在恰当的介入时机中把握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做有效的观察,适时适宜地介入指导;教师的支持性行为要注意适时,不应急于直接指导,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教师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用不同的身份介入;教师的支持性行为还要适度,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四、反思与总结

(一)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

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在什么时候或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那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

(二)适当的帮助指导是幼儿自主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

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幼儿喜欢独自游戏或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承认过分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共同游戏。相反,当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时,幼儿往往玩得更有兴致。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技能相对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是游戏产生更多的变化。但前提是教师此时做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

(三)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游戏兴奋点

班级游戏的开展,未必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当教师捕捉到幼儿游戏的兴奋

点时,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投身于游戏之中。在游戏开始之初,教师更应倾听、观察、分析、了解幼儿游戏的背景和意图,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真正地读懂幼儿的一言一行,才能引领幼儿在游戏的世界里感知、探索。

(四)要善于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与幼儿共同成长

在游戏的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成长的共同体,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他们同等地参与到游戏之中,共同地关注游戏的环境创设、游戏的材料配置、游戏内容的选择等等。这样的互动,既有智慧的激发与碰撞,也有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师生的对话中师幼共同成长。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很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幼儿园游戏就是把主体性为核心的“游戏性”延伸到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通过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关键取决于对幼儿的理解和对支持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上,使幼儿在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崇文区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课题组. 幼儿园游戏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9.

[2] 陶保平.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

[3] 虞莉莉. 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

[4]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2.

[5] 许政涛. 幼儿园游戏与玩具[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