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课时分层作业1 宇宙中的地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课时分层作业1 宇宙中的地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课时分层作业1 宇宙中的地球

课时分层作业(一)宇宙中的地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导学号:29832006】

1.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银河系、太阳系B.太阳系、地月系

C.银河系、地月系D.太阳系、河外星系

2.图中A属于()

A.恒星B.星云

C.卫星D.行星

1.B 2.A[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天文学家在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太阳系的新成员,这颗“冰冻星球”的发现暗示在那个寒冷的区域很有可能还隐藏着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即宇宙中一切球状的固态物质

B.材料中的“冰冻星球”为恒星

C.天体在宇宙中是静止不动的

D.天体有很多类型,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4.“冰冻星球”所在区域比较寒冷,这最可能是由于该区域()

A.距太阳比较遥远

B.天体的体积过小

C.天体绕太阳公转的速度过快

D.被冰雪覆盖

3.D 4.A[第3题,天体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不一定是固态,也不一定是球状;材料中的“冰冻星球”位于太阳系,肯定不是恒星;天体都在不停运动;天体有恒星、行星、卫星等多种类型。第4题,“冰冻星球”所在区域位于太阳系的边缘,离太阳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故较寒冷。] 下图是美国航天局公布的代号为“开普勒—22b”的行星所处恒星系统与太阳系比较的假想图,“开普勒—22b”行星距地球约600光年。读图,回答5~6题。

【导学号:29832007】

5.“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6.位于“宜居带”的“开普勒—22b”行星应()

A.有肥沃的土壤

B.有适宜的温度

C.表面比较平坦

D.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5.C 6.B[第5题,“开普勒—22b”与地球相距600光年,其距离大大超过了太阳系的范围,但在银河系的范围之内,因此“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第6题,由图可知“开普勒—22b”行星在所属恒星系中的位置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相似,因而应有适宜的温度,位于宜居带。] 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A.月球或水星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土星

8.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B8.C[第7题,由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看出,M轨道位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之内,应该是水星或金星。第8题,行星表层是否坚硬不是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金星的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比,并不是很小。]

9.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29832008】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H 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

宇宙环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以太阳系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太阳系八颗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及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知识。从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具有相似性,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H行星为海王星,其轨道距离太阳遥远,温度是八颗行星中最低的;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关。

【答案】(1)金星火星

(2)西东逆近圆共面

(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冲A挑战练]

2016年11月2日消息,NASA的火星探测器搭载的高分辨率照相机HIRISE,在太空工作10年之际,将拍摄到的火星的“素颜”照片传回了地球。到目前,它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有关火星大气的宝贵数据。据此回答10~12题。

10.火星在下面太阳系示意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11.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探测器属于()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总星系④银河系⑤河外星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④

12.火星探测器用于探索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环境,主要目标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

A.火星引力B.山脉和平原

C.太阳辐射D.液态水

10.C11.D12.D[第10题,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示意图中c表示火星,位于地球与木星之间。第11题,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因此,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探测器不属于地月系和河外星系。第12题,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那么其应具备与地球上类似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故可知D 项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导学号:29832009】

材料一科学家利用各种办法寻找“地外文明”,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还把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放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以引起其他天体上生物的共鸣;在地球上修建了大容量的电磁波接收装置,用来捕获来自“地外文明”的电磁波……

2016年是利用科学寻找外星生命的第56年,下列两幅图是英国科学家霍金构想的外星人的样子。

材料二设想在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5.29光年)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

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贵星球可以接纳我们吗?”

(1)如果宇宙探测器上向霍金构想的外星人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你认为该如何说?

(2)有人看到材料二中的信息后悲观地说:“我们不用给X星球上的居民发信号了。”他为什么这样说?(【提示】信息用电磁波传递,速度为光速,即3×103m / s )

(3)若X 星球上真有地外文明,那么该星球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解析】第(1)题,地球的位置可从天体系统等级和在太阳系的具体位置来说明。第(2)题,可以通过计算看一下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第(3)题,某星球存在生命,它所具备的条件应和地球相似。可参照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进行归纳。

【答案】(1)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第三颗行星。

(2)因为X星球距离地球约5.29光年,信息从该星球传到地球已用了5年多的时间,当地球上的信息传到该星球时,时间已是10年以后了,那时该星球已经毁灭。

(3)该星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19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公转周期:76年 方向:自东向西 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 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 组成:彗核→慧发→彗尾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形成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土壤的形成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 C.贵州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 1.A 2.D[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 C.久保桃D.山桃 3.C 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 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 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 导学案(图片式答案)

课 题 §1.1宇宙中的地球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课时 1 页数8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9-1 学习目标1. 能说出各类天体的主要特点、太阳系中各类行星的特点; 2. 能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 能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 简述(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阐述如何判定某天体存在生命。 【课前准备】 知识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熟读课本正文和图片,联系所见所闻,回答一下问题) 1、你认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东西南北方向吗? 2、宇宙中有什么?这些物质统称为什么? 3、阅读课本第P2,总结以下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作为小常识记住。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4、什么是天体系统?通过分析图1.2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知识点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图1.4,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小行星带在什么位置? 2、读图1.4和表1.1,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还是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什么? 3、读图1.5,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是,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是,与地球体积、质量相似的有,它们统称。距太阳最近的是,距太阳最远的是。 知识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如果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你知道地球的特殊性指什么吗? 2、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因为具备哪些条件? 3、如果有外星人,我们应该到哪寻找外星人?

【课堂探究】 【探究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2、简述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能识图。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即时训练】识图 3、判断下列事物属于天体的是。 A飞机B天上的云C陨石(陨星) D流星(流星体)E河外星系 F地球G人造卫星撞击留在宇宙中的残骸 结论:判断是否是天体的方法: 4、天体系统概念: 运用图表说明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5、借助天体系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 【即时巩固】 【探究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太阳系模式图,按要求填图。 2、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依据。 【探究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 1、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2、如何判定某天体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 【课堂小结】学了哪几个问题?列出本节知识框架。 【随堂巩固】 1、关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统编版)2020高中地理第2章课时分层作业9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中图版必修

课时分层作业(九)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回答1~2题。 【导学号:57522076】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2.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在资源方面处于劣势的是( ) A.铁矿石B.土地资源 C.水资源D.劳动力 1.A 2.C[两工业区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广阔的市场;鲁尔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⑤说法错误;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比,水资源较缺乏。]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一位德国生态学家曾悲观地对鲁尔区做出预言“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它描述的问题是( ) A.失业率下降B.环境污染 C.治安混乱D.金融危机 4.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列因素与其无关的是( ) A.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广阔的市场 D.充沛的水源 3.B 4.A[第3题,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煤炭是其主要的能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鲁尔区的进一步发展。第4题,鲁尔区发展工业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煤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5~6题。 【导学号:57522077】材料一1957年,鲁尔区有140多个煤矿基地,到2003年时只剩下7个;1995年,这里有81座炼钢炉,到2003年时只有7座。 材料二21世纪初,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当时所有就业人口的65%。 5.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不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 A.企业规模扩大 B.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C.减少了失业人口 D.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 6.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将导致鲁尔区( ) A.环境污染严重 B.经济结构多元化 C.失业率增加 D.钢铁、机械等产业的技术落后 5.C 6.B[第5题,煤矿基地和炼钢炉的减少,是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的结果,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会导致大量煤矿和钢铁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第6题,材料二描述的是鲁尔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现象。该现象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钢铁、机械等产业技术的进步。]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太阳能、煤炭和天然气丰富,并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回答7~8题。 7.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重化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第一章地球光照图的判读专题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回答1~3题。 1.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图中C点的昼长为( C ) A.24小时B.12小时 a C.20小时 a D.10小时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B ) A.太原 a a B.长春 a a C.南昌 a a D.昆明 3.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C ) A.4小时 a a B.10小时 C.20小时 a a D.24小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2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第3题,半年后,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C点的夜长等于其在夏至日时的昼长。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4~6题。 4.四幅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C ) A.甲、乙B.甲、丁 C.乙、丁D.丙、丁 5.四幅图中,北京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的是( C ) A.甲B.乙

C.丙D.丁 6.四幅图中,反映一年中上海的日落时间最早的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从各图中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可推知,甲图表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上海日落时间最早;乙图表示北半球夏季,北极有极昼出现,丙图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丁图表示北极有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 二、综合题 7.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夏至__(节气)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15__时(地方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B__,昼长是__18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45°W)__。 (4)图中ED表示__昏__线,DC表示__晨__线。(填“晨”或“昏”)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__。 (6)A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0°)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3:00__。 综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下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左图中阴影部分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第1~2题。 1.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B ) A.0°经线B.160°E经线 C.180°经线 a D.20°W经线 2.此刻,地球位于上面右图中公转轨道的位置和北京时间分别为( D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8寒潮(含解析)中图版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中国气象局启动寒潮Ⅳ级应急响应,以应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据此完成1~2题。 甲乙 丙丁 1.造成这次寒潮的天气系统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此次寒潮对上述地区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低温造成冻害②暴雨摧毁房屋③降雪阻塞交通④大风净化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A 2.D[第1题,形成寒潮的天气系统为冷锋天气系统,结合选项中四种天气系统的运动特点,可判断出甲表示冷锋天气系统。第2题,寒潮可能会带来强降水天气,但此时为1月份,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暴雨天气。]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等值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

A.台风、寒潮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干旱D.干旱、寒潮 4.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为盆地② 受盛行风影响小③ 距离海洋较远④ 纬度较低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3.B 4.A[第3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气象灾害越往西北内陆,发生频率越大,且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与我国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及移动方向一致。所以该气象灾害应与冬季风有关。第4题,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对寒潮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6.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5.B 6.D[第5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因此B说法错误。第6题,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但冬季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较低,强度比冬季小,但由于是农忙季节,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严重,主要看发生的季节;寒潮对东北地区的影响高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所受影响大,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7.美国和中国都是北半球中纬度的国家,寒潮是其经常遭受的气象灾害,但它能在美国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还有( )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 宇宙中得地球 第一节1、1 地球得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得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得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与空间来表达宇宙得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就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得。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得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得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 、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 千米 二、多层次得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就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得总称 1、天体得概念及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发射到宇宙得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得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得层次: 2000多亿颗恒星) 4、2光年 :都就是自西向东 :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水、金、地、火 :木星与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 彗星方向:自东向西 扁长轨道绕日行 地月系:就是由地球与卫星月球组成得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得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 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她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得变化形 成了不同得月相。 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得变化规律: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又特殊得行星——地球 1、地球得普通性:就外观与所处得位置而言,就是一颗普通得行星。其运动与结构特征无特 殊之处 2、地球得特殊性: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得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得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得外部与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条件原因影响 外部 条件 安全得宇宙环境 同向性、共面性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八大 行星都可能 存在生命稳定得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 得变化 自身 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 只有地球有 生命存在大气层得存在地球得体积与质量适中 表面温度得日变 化、季节变化较小 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周期适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a2627123.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课时分层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一) 人口的数量变化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可以说明( ) A.出生率较低 B.死亡率较高 C.自然增长率较低 D.生产力水平较低 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1.C 2.B[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第2题,由图中折线的斜率可得出: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人口的迅猛增长。] 下图为江苏省2005~201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17252004】 3.这一期间,江苏省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A.波动下降B.增长加速 C.增长减缓D.增长停止

4.目前,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 A.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D.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3.C 4.D[第3题,从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0.25%左右,自然增长率低,因此人口低速增长,且呈减缓趋势。第4题,江苏省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 5.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6.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 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④阶段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突出 5.B 6.D[第5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程。第6题,在人口增长的后期阶段,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导学号:17252005】 7.该国人口数量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B.②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蓝巨星是非常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蓝巨星属于( ) A.星云 B.恒星 C.行星 D.卫星 2.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差②宇宙环境不安全③体积太小④温度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最近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约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 “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4.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陆地面积狭小 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温度太低 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②火星③天王星④金星⑤木星⑥土星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6.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公转具有(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读“地球、月球绕日运行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 A.一级 B.两级 C.三级 D.四级 8.“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9.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及人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放出的能量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唯一动力 B.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C.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 )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 人口分布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人口分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以下地区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 A.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B.西亚环波斯湾沿岸 C.南亚恒河平原D.南美亚马孙平原 C[人类集中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区。所以南亚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西亚环波斯湾沿岸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小;南美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不适宜居住。] 2.读厄瓜多尔示意图,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势低平B.降水丰富 C.气候凉爽D.河网稠密 C[由图可知,赤道横穿厄瓜多尔北部,位于热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中部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所以厄瓜多尔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降水不是主要因素,中部河网密度小。]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4.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3.D 4.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海拔 1 000~1 500米之间,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因位于赤道附近,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的东非高原上。四川盆地海拔在200~500米左右,恒河平原在200米以下,巴西高原低于1 000米。第4题,该地区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6.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5.B 6.A[第5题,图示信息显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高值区,这些地区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小。第6题,图中K处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小,但人口比重相对较大,人口稠密,长江三角洲与之相符。] 地形起伏度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