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林古本

1桂林古本
1桂林古本

江洋阿姨(1225810454) 9:59:41

小朋友们好,今天咱们开坛,专门讲伤寒论。一条一条地讲,一条一条地辩。

今天上午就讲这条吧: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别看这条最简单,可是没多少人细分析过。把最简单的条文理解得不简单,那你的功夫就不简单了。

在这条里,仲景明确提到了“传经”二字。

伤寒冠在传经之前。是说明,这是伤寒的传经,也就是外感病的传经。不是内伤病。内伤病无传经之规律,有传移脏腑之规律,另行讨论。

内伤病是按照五行生克规律相传移的。

外感病是按照六经次序传的。

铁风(1253413821) 10:06:45

反对,有直中的呢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07:16

对,铁风同学很善于思考,还有直中的。

致中和(651916165) 10:07:23

内伤病则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07:59

所以有直中,就是因为有六经这个基础的次序。才来谈直中。直中概念里面,就逻辑地包含了六经的基础性次序。

能提出问题的同学是好同学。是善于思考的。能提反对意见的同学更是好同学,是有自己独立见解的。

传经二字说明伤寒外感病确实有六经想传的规律。而不是某些派别说的,只是六个证候群,是分类的方法,没有传经之说。

传经“在”太阳。不是“到”太阳。说明什么呢?

仲景用字如神。大家思考一下。

既然是“传”,说明是运动着的状态,怎么还会是“在”呢?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考虑。

★医龙(1097368082) 10:12:10

在是直接的,到是有过程的

静静的璇(985218920) 10:12:10

说明只有太阳病的表现了?

致中和(651916165) 10:12:46

在,变动,到,到止

★医龙(1097368082) 10:13:13

太阳中风直接在太阳经上表现,没有经过传变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14:07

回答得很好。看来都是有善根之人。

伤寒论就是为善根利器者说。

正如大家所说。

“在”太阳,是表现为太阳的证候。就是说:太阳是人身小宇宙最外一层,邪气进犯人身王国,要先经过这一关。太阳是边关嘛。敌兵到了边关,叫在太阳。在这里发生战斗,就发热。开始接触的时候,交战并不激烈,不一定发热。

人的太阳在人卫外一层。这层气不一定在人的身体里面,也有在人体外的一层包

果的大气。是人气。

这层太阳之气,象金光罩体一样,保护着人体。

用天眼看,人体的大气,是一层一层的。向内依次是阳明,少阳。。。等各层次。共分六个层次。(实际上有九个层次,统于六位而已)

就像原子核外电子轨道一样。

各层次之间,能量级是不同的。

电子从内层上升到外一层,叫“跃迁”。是需要能量的。

静静的璇(985218920) 10:19:36

大医加入了玄幻的内容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19:46

这是打比方。便于理解

人体的大气层次,与脉是相对应的。

最外一层,应在脉上,是浮脉。

然后,脉越来越向里,就是沉部。

脉有浮中沉三部。每部还有二个亚层。共是六个层次。

所以,这条接下来就说脉了。仲景说,“脉浮”。就是对应前面讲的在太阳三个字来说的。是从脉上再行印证一相。

世界是有六个维度的,从不同的维度上去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仲景从讲完六经层次这个维度之后,又从脉这个维度给大家讲。是告诉大家,要多维度地看问题。

“脉浮而急数”。这句里面的“而”字,不要一眼放过。大有文章。

仲景的竹片那么贵,为啥还要多写个“而”字?

直接说“脉浮急数”不就行了?

这个“而”字,大家说说是啥意思呢?

答对了,给糖块吃。

道生医(1252250585) 10:28:54

答不对呢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29:51

答不对呢,就流口水嘛。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30:45

大家都读过百家注解了。想想看,哪家的注解里面注过这个字

这个而字,不是实词。从虚处看出实质来,才是真功夫。

好,因为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思考。现在继续讲。

“而”字是递进的意思,是脉向深层次递进一步。就是下部脉象了。

脉浮,只讲一个浮字,并没有说是浮紧还是浮缓。并不是说,只有浮紧才用麻黄汤。

脉浮,而下面的脉,是急数的。急与数是在同一个层次的(轻按三椒之重有浮脉,再按六椒九椒十二椒之重,则急数)。

这个脉象是说,浮为邪气在太阳之表,而里面有急数化热的倾向了。这时不要误认为就是真正的里热了。

所以,后面接着说“发热”

仲景用了“发”热。发者,发于表也。说明是表热,是表证。不是里热证。

如果认为急数是里热,仲景就该用“身热”这个词了。

身热是阳明证。发热才正是太阳证。

这就与开篇第一句对应上了。传经在太阳。

既然在太阳,就是发热,不是身热嘛。否则各维度就矛盾了。

现在仲景是在第三个维度:证的维度上讲了。

麻黄有八证,这条并没有全讲。只讲了几个见证。就告诉大家,“宜”麻黄汤。

下一个证,“无汗”。这个不需要解释了。无汗是在脉浮的情况下,用麻黄的一个“目标”,客观指征。当然,有汗的时候,并不等于说不用麻黄。有汗时,是有条件的用。无汗与脉浮,是他的主证之一。

★牛翁?未病斋(362944773) 10:38:59

这个发不一定非指的是热哦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还是有维度的意思是吧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41:00

说得很好。是维度的思考。都是在证这个维度上讲的。

第一个维度:六经层次。第二个维度:脉。第三个维度:证。

第三个证,烦躁。这里像有里热。好像是石膏证了。但是,发热无汗。而口不渴,说明无阳明证。阳明证,法当口渴。所以,这个烦躁,不要像大青龙那样加石膏。这三个证述完了。仲景给出了方子:麻黄汤。

很多同学问,这应当是麻黄加石膏汤。或是麻杏石甘汤。对仲景用麻黄汤不理解。

问题就在这里。

就是对条文各维度的统一性,没有通盘考虑。

要按照马克思教导我们的方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六经层次,脉,证,各证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考虑。这样就全面了。就不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了。

在煮麻黄的时候,先煮减二升。有人不解,问:为啥先煮。

这个问题,在《经方小品》里面回答了。

大家做为课后思考题,自己回去查证一下。就可以了。

还有一句,覆取微似汗。现在不覆取汗的也很多了。

医生也不告诉怎么用,开了方子就不管了。

再有,吃这方子,不能喝冷水。这在书上没写。因为仲景的时代,这是常识。人人都知道,所以没写。仲景没写的东西,后来的人们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很多人们都不知道了。所以,反道读不懂了。

道生医(1252250585) 10:50:35

不是的,那时的麻黄是采来的,先煮是去其温辛燥烈,现在的麻黄是陈旧的,温辛燥烈自然去过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51:26

麻黄是九月采。人得病,如果都等到九月的话。其它各月要忍着不生病。仲景用葛根,也时先煮的。而附子大者一枚,有45克吧,还是生的。仲景用附子并没有强调先煮。像现代火神派那样。仲景是用水率控制煮药久暂的。

★牛翁?未病斋(362944773) 10:52:15

大医讲的真不错虽说有很多“词”群友可能接受不了但是起码人家讲出了自己的认识,是自己的东西就好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53:09

这个条文讲的是太阳病,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为什么没写“头项强痛”

要从这个无字处读。

仲景没写的字,是真的没有吗?

致中和(651916165) 10:55:28

这应该不是主证吧?还是?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0:57:39

还有啊。这张方子里面。桂枝用的是三两。而通常的麻黄汤,桂枝是用二两。

为什么桂枝多出一两呢?

麻桂甘的比例,原来是3:2:1。

现在是3:3:1了

是传抄的错误?还是另有原因?

★牛翁?未病斋(362944773) 10:58:59

肯定是传抄的错误,各个版本都有差别无定论。

伤寒论中关于麻黄汤的各条大部分是宜麻黄汤或麻黄汤于之只有一条是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大医讲讲这一条吧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1:02:06

这条不必讲了吧。这是麻黄汤的主条文。麻黄八证,就是从这条来的。

★牛翁?未病斋(362944773) 11:02:44

是必须同时具备合适有一条就行讲讲你的理解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1:03:52

这个还得从三维理论来讲。

明白了仲景在各维度上讲的道理是各自圆通的。就可以知道怎么用了。在何证时用这方子。因为有时仲景一个证也没讲,就开了方子。如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啊,只要有一个维度是圆满了,其它维度上的印证可以不用。只是为了给凡人们讲得更清楚些,才在各维度上面面讲到了。

前面讲得很多了,后面就不讲了,就略了。

现在看这条文。

太阳病。这就定位了。定的什么位?太阳这个层次嘛。人体最外一层大气。大气层嘛。地球的大气层还分六个层次呢,有电离层啥的呢。

然后接着讲了,六经分野问题。

六经各有分野,各有辖区,是他们的王国。六经的形证,会在他们的分野中表现出来。

分野理论,有人把他叫做“形层”。

太阳的分野是哪里呢?是头、项、腰、骨等,总之身外一层,躯壳的部分。

是相对而说的。从上下看,上面为太阳,依次向下,各经。

从外向内看,最外一层,是太阳。躯壳。

从胸到腹看,胸为上,为太阳。

用六经分层工具来分析拆解人体有形的层面。

就像把一个西瓜切成六份一样。这是刀法,是分析宇宙的方法。切成四份,就是卫气营血了,那是后世的刀法。

这样一来就明白了。头为太阳层面。邪在太阳,头为之痛,邪遏太阳之经故也。

身疼,是身体的躯壳一层在疼,内脏不疼。胁与腹不疼。

腰骨等外层疼。仲景只是举例。这不是全部。不要以为麻黄只此八证。

或曰八证齐可用麻黄,少一证不用。或见其它的证无此八证就不用。

要知,凡是在躯壳中的疼痛,见发热无汗的,都可以用。无腰痛,无骨痛,也可以用。不必悉具。

仲景举例,不可以当做全部。例如有人皮肤痛,无汗。皮肤是不是身外一层呢?皮肤也是身外一层,也是太阳层面。治从太阳。再如委中穴疼。仲景没讲。用不用麻黄汤呢?麻黄八证里面没有啊。还能不用麻黄?

★牛翁?未病斋(362944773) 11:18:05

是的我是也这样认为的这8个症状同时出现必须用麻黄汤了因为没有克商量的余地了如果同时出现几个或者交叉出现的话不是非的用麻黄汤但是不排除可用麻黄汤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1:18:04

这条文没有讲脉。只讲了太阳病和证。这两个维度。

这个脉,因为讲了“太阳病”,就是太阳脉嘛。

略去了一个维度。

★牛翁?未病斋(362944773) 11:20:35

方子是死的看看金匮就知道了很多都是伤寒论方的加减方以适用不同的病征正可谓六经统病的意义。

理论家爱研究伤寒实践家爱研究金匮各取所需了但是一点都不矛盾

江洋阿姨(1225810454) 11:22:01

骨节疼痛。是重在一个疼字。透出是寒邪,外感。疼,从病,从冬。冬天是四季中的一季。春夏秋冬,有寒有热,所以,疼是时轻时重的。就像季节变化一样。本条恶风,主要是体现了桂枝证。所以方中有桂枝。麻黄主要体现在恶寒上,但同时也恶寒。桂枝证主要体现在恶风上,也兼见恶寒。侧重点不同。

仲景用字的侧重点不同,意在点出方中要用什么药。

无汗而喘。无汗当然是麻黄证。喘呢。主要是杏仁证,当然麻黄也主喘。这样杏仁,麻黄,桂枝,三味药就出来了。一个方子,药证相应,方病相合,就完成了。甘草的证没有体现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经方小品里面讲得好。具证出药之后,还要再审,看各药之间之配合。不是把一堆药集在一起就是一张方子。那是乌合之众。杂凑成方不是好方。

具证找出各药后,把各药用一个机制或制度约束起来。成为一个有机单位,一个集体,一个战斗队。甘草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一个单位还要有个办公室呢。领导机关才能正常运转。

甘草的作用,是使各药进入人体后,不是各自分头行动。而是先到甘草的家里来会合,甘草味甘,家在中州。到在中土之后,再分头行动。药的行动路线发生了变化。甘草还做为后勤保障部队,给他们发汗提供汗源,打有保障之仗。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连续很多天都是天亮之后才睡觉。别人问我,你晚上不睡觉都在干嘛。我马上回答,写稿啊,书稿还没交呢。但其实,我一个字也没写。而之所以熬夜,也不过是因为心里有牵挂的人和未完成的事吧。

别人问你怎么还不睡,你说不困。其实熬夜很困,打个哈欠都会有眼泪流出来,只是心中一直有所期待,有所牵挂。就好像下一秒就会收到喜欢的人的消息,下一秒就能遇见一个惊喜。又或者,熬了太久却迟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渐渐的习惯了孤独。

为什么会熬夜呢,大概是因为白天的自己太理智,太冷漠,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所以有些情绪和思念,心酸和不舍,是要留到深夜独自慢慢消化的。白天的自己和晚上的自己完全不是同一个人啊,白天口口声声说一定早睡,晚上却从来做不到。像失忆一样拿命熬夜,白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晚上却忧郁的不行。白天觉得我最牛逼,晚上却变成世界第一大傻逼。

总觉得幸福的人是不用熬夜的,每天都有规律的生活,爱的人就躺在身边,现在过的是想要的生活,手里牵的是喜欢的人。

昨天有人问我,为什么你晚上不睡觉。

我想了很久,已经两三年没有在两点之前入睡过了。但我也说不清为什么,那个人突然给我发了一段话,我突然觉得,这是我熬夜的原因,也是很多人熬夜的原因。

你总是习惯熬夜,然后我也故意很晚都不睡。装作是和你一样睡不着,这样就可以和你聊很久,可是你都不知道其实我要困死了。后来你走了,熬夜的习惯却怎么都改不掉。

说片面点是熬夜,说实在点是失眠,说实话是想你。

你有没有过,为了陪一个人聊天,其实下一秒已经要睡着,但还是死抓着手机不肯睡。

你有没有过,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明明很困却突然变得很清醒,开心和喜悦赶走了所有困意。

你有没有过,为了等一个人的晚安,不停的刷着朋友圈发着动态,其实只想让他看到你还没睡。

你有没有过,因为太思念一个人,每天都害怕深夜来临,害怕孤独,害怕寂寞,害怕牵挂的感觉。

我知道,你都有过。

可是,你每天这样熬夜,有人心疼你吗?

前天晚上一个作家姐姐突然发消息说,妹妹,钱是挣不完的,别累着自己,身体最重要。昨晚她发现我又在熬夜,给我发消息说,一定照顾好自己,莫名心疼你。

我很感动,又觉得很可笑。一个没见过面的人看你熬夜都会心疼,会劝你照顾好自己,但你每天熬夜想着的那个人,没给你发过一条消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都会劝你少喝酒少抽烟,素不相识的微信好友都会让你早点休息,可你抽烟喝酒熬夜在等的那个人,从来都没在意过你,连一句晚安都没有。

我经常给别人讲道理,永远不要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折磨自己。但这句话其实就像放屁,因为一旦爱上一个人,就没办法控制自己。我们在爱情里,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后来有人问我,怎么忘记一个人。

我说,把酒喝够,把烟抽完,把黑夜熬成天亮,等你真的感觉疼了,你就忘记了。不撞南墙不死心,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别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其实你一点儿都听不进去。你害怕失去、害怕背叛、害怕从未拥有,你害怕的太多、心事太多,所以很难入睡。那你就熬吧,等熬过了这一阵,你又会觉得其实生活还是很美好。

你要记住,所有关于感情的问题,都不要在深夜做决定。无论分手还是牵手,无论坚持还是放弃。因为女人啊,从来都不是理性动物,再加上深夜里的一杯红酒,一根香烟,感性越发强烈。

五年前第一次听梁静茹的《问》,歌里唱,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

那时候真的傻到相信,用心爱一个人,就能把他留在自己身边。现在才明白,在一起一辈子这种事,不是嘴上说了就可以。外面的诱惑这么多,人的欲望这么大,而你能给的爱,其实就这么多。

后来我经常说,如果爱一个人又不可得,那就找个爱自己的吧。别太累,别付出太多,别太委屈,你说你爱他所以无所畏惧,但你的感情和耐心其实就这么多,你无法永远输出。

总有一天它们会因迟迟得不到回应而枯竭。等到那一天你会发现,哪怕再遇到喜欢的人,也没有力气去喜欢了。

《桂林市风貌设计导则》

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略) 前言 桂林市是举世闻名的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又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貌形态以散布的孤峰为主要特征,形成群峰环抱,绿水穿城,山、水、城互为依托的格局,这种城景交融的特点使桂林独具一格。加上其自身源远流长、层次分明的古代文化,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山水文化和名家辈出、绚丽多姿的乡土文化以及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抗战文化,共同构成了桂林独具的城市特色。 如今,桂林的城市性质,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已完全不同于以往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延续千年的古城风貌正受到巨大冲击。在不可避免的城市更新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山水城市的格局,延续历史形成的地方传统和城市肌理,探索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展现城市时代风采的新形式、新方法成为历史赋予桂林建设者的光荣责任。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需要将多年来在开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共识,作一个阶段性的归纳和总结,帮助设计师深化对桂林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规范城市风貌控制的具体范围和内容,明确设计引导的方向。通过导则的实施,繁荣设计创作,促进设计界对地方传统的发掘和研究,推动城市建设文化的发展。从而将桂林建设成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充满魅力的、令人难忘的城市。 本次编写的导则侧重于与城市风貌有关的设计方面的控制和引导,是对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相关内容的深化和落实。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1.总则;2.规划;3.建筑;4.市政;5.园林;6.照明:7.色彩;8.标识。 通过本导则的强制推行,进一步统一全市规划设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守法创新的规划设计意识,提升规划设计的理念。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桂林市的规划设计水平,使桂林市的规划设计工作上档次、上品位,探索出桂林独有的地方特色,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 本导则由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写,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名誉主任:邓纯东、刘明昱、袁绪祥 顾问:齐军、周益平、张瑞清、熊声祥 李长杰、董永忠、王敬峰、鲁愚力 编写委员会: 主任:黄家城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张克俭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 副主任:王代连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总工程师 成员:韦伟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覃建民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贺强桂林市综合设计院院长 岳福武中化桂林分公司华夏建筑设计院院长 罗社高桂林市市政综合设计院院长 高建林桂林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黄东林桂林市工业设计院院长 唐忠享桂林市水电设计院院长 熊宇桂林工学院高级建筑师 编委会办公室: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为并不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师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三示人,余得之受业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术,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与吾师同寅,朝夕相过从,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笑问曰:“亦嗜此乎?”时余年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领,正寻绎耳。”师曰:“子既好学,复知针灸,可以读伤寒论矣,吾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传,恐成坠绪。”遂历言此书颠末,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先严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师事焉。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余不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原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城市设计导则应当控制什么

城市设计导则应当控制什么 城市设计导则应当控制什么 城市设计导则究竟应当如何做?控制那些东西?需要控制到什么程度?在昨日的一个项目讨论中,逼着自己重新仔细思考一些乍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运作时则相当不容易的问题。 项目属于地块层面的城市设计,基地位于两条道路(均是是城市两条关键性主干道,道路名称也很有意思,一曰杭州、一曰桂林,这显然与HS城市自身风景资源相当优越的实际特征相呼应)交叉口西北角,东侧跨路是HS式行政中心,南侧是现有的金融机构:两家国有银行的办公楼,东南角跨越道路交叉口是行政中心向南延续下来的市民广场,广场周围是已建或者在建的市级文化建筑群,广场再往南,是规划中的未来城市活力区---CAZ(借用西方炒作正旺的时髦词汇)。 因而,基地实际上处于整个城市的核心区范畴之内,基地四周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均相当优越。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对基地未来的发展进行概念性研究,因为当前并没有确定的项目计划,开发商也未最后选定。因而城市设计研究其实包含了四个大的方面:发展定位研究、功能策划研究、概念性设计探讨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地块发展策略和设计导则。 前三个问题基本无话,最后一个环节则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主要疑问聚焦在究竟应当控制到何种程度上面。其中其实又包含了另外一个问题:依据何种标准来确定控制的具体深度。 按照一般的理来说,城市设计可以认为是为了达成整体有序而富有活力的城市环境而对未来的私有开发进行适当的控制,当然也包括进行合理的引导,因而导则的目标在于为具体设计提供一个设计条件---对设计的设计(在此处略去控规和修规的环节,在中国,城市设计的导则实施必须通过控规、修规层面的转化,成为法定文件,才有可能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但这以属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控制”意味着不允许做什么事情,而“引导”则包含了希望应该这样或者那样的含义,当然这是从城市设计师角度来看的。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中,设计师充当了一个“仲裁者”或者说“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角色。 如果说上面的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城市设计导则控制的程度到底应当在何种层次上了?这又牵扯到一个标准问题:为什么,凭什么要这样控制而不那样控制?依据何种理由?这样的连续追问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城市设计导则终究不属于法定文件,因而处理好与控规图则的差异是一个首先必须予以明确的前提。 思来想去,对于本项目而言,初步有几点体会。 1,导则是否可以由:目标、策略、规定性图则和设计引导四个层面构成?这样的成果构成综合了语言和图示两种形式,语言表述为主,图示为辅,既有一定的约束性,有为具体设计的灵活性提供一个基础条件,并更容易与后续的控规相衔接。 2,对于目标来讲,首先应当是简要阐述总体发展把目标,其次是拆分若干

传统风貌区建筑设计导则

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设计导则 2014.12. 目录 1 总则 2 概念 3 基本原则 4 设计导则 5 附则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进一步传承与彰显重庆文化脉络,落实《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对我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保护与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提升建筑文化品位与空间环境品质,围绕加强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管理,实现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特编制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确定的28片传统风貌区的建设控制区与风貌协调区,在上述范围内,从事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与规划管理,均应参照本导则。除参照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内按照法定规划相关要求执行。 1.3规划管理 本导则应体现在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的全过程中。规划管理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设计导则为依据提出规划设计条件与要求,作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进行管理,对于特殊

个案经规委会专家委员会专题研究后,允许适当突破。 2概念 2.1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 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是指重庆都市区范围内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街区、古镇等。 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重庆市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分为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风貌特征,共28片。 传统巴渝传统风貌区包括:明清城墙遗址、磁器口、金刚碑、十八梯、山城巷及金汤门、鱼洞、寸滩、同兴、木洞、黄桷垭及涂山、丰盛、金刀峡、走马、龙兴,共14片。 明清移民传统风貌区包括:湖广会馆及东水门、鱼嘴,共2片。 开埠建市传统风貌区包括: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白象街、打铜街、北碚老城,共4片。 抗战陪都传统风貌区包括:中山四路、李子坝、山洞、南山-黄山、第十兵工厂(长安集团),共5片。 西南大区传统风貌区包括:人民大礼堂、大田湾及劳动人民文化宫、第二十九兵工厂(重钢),共3片。 2.2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

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一、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之得以流传。自皇甫谧首先提出此说,已为历来所确信不疑,虽近来有人提出质疑,但缺乏有力证据,尚不足以凭信。《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散失于战乱兵燹之中,赖王氏汇集、整理、补充,编次为“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因时隔、不远,故当较多地保存了该书原貌。王氏对《伤寒论》的研究亦颇有功夫,他从脉、证、方、抬几个方面着手,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一般认为,现行成无己本《注解伤寒论》中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和书后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均系王叔和所增,将这些篇章与其所著《脉经》有关诸篇相参,则知此说确有可信之处。在此诸篇尤其是后八篇中,王氏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将仲景所用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加以分类比较,进行分析,很切合临证运用。 二、《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

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桂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桂林市规划设计市场,提高规划设计水准,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组广泛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本规定。本规定反复请求了有关地方及部门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先后召开多次讨论会,并经专家审查定稿。 本规定的主要内容为:1、总则;2、城市用地规划管理;3、建筑管理;4、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5、城市景观环境;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本规定由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负责管理和解释。 本规定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总结工程经验,累积资料,交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办公室(地址:桂林市临桂路12号,邮编:541002,),以便今后订时参考。 本规定编委会 主任:黄家城 副主任:董林寿张克俭肖永泰谷海洪王代连杨守庚陈克东易贤立 编委:韦伟谭波覃建民刘高齐刘小光唐文彬邱日安陆永锦刘永平盛铁桥李小平胡季珍戴增琼方晓辉雷青松白先敏 蒋慕云覃联英王义鸣王常青叶昆黄琳吴毅王海斌 于小明庾爱华秦振富黄炜游宇乔丹玲赵春陈向涛 马良华韦刚黄初长黄剑尧伟申勇刘江帆郑斌 魏涛王郁岚粟林德陈历铁黄宇陆卫坚李萍李志雄 唐琳庬宗生廖铭做刘艳英白崇意魏骋阳建青黄江 谭圣 编写单位: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写组:毛义力钟艳晖王颖郑华张永红唐华克汤建平周彦

目录 1 总则……………………………………………………………………………… 2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城市用地分类…………………………………………………………………… 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 建筑容量控制…………………………………………………………………… 3 建筑管理…………………………………………………………………………建筑间距…………………………………………………………………… 建筑退让…………………………………………………………………… 建筑物高度控制………………………………………………………………… 建筑基地绿地控制……………………………………………………………… 建筑基地出入口与配建停车位指标控制……………………………………… 公共设施配建要求……………………………………………………………… 4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给水与排水…………………………………………………………………… 电力、电讯、邮政…………………………………………………………… 环卫设施…………………………………………………………………… 综合管线…………………………………………………………………… 5 城市景观环境……………………………………………………………… 城市建筑景观……………………………………………………………………城市道路两侧建筑景观…………………………………………………………户外广告、招牌、指示牌、公用电话等………………………………………… 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原则…………………………………………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要求………………………………………… 桂林市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规划要求…………………………………………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古树名木的保护……………………………………………………………… 7 附则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古本伤寒杂病论.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伤寒杂病论》古本 伤寒杂病论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太守机序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上 【1.1】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2】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上 【1.1】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2】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

临桂县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临桂县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临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科学合理地配置城乡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有效地实现城乡规划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临桂县城乡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 临桂县城乡规划区范围按照《桂林市临桂县临桂镇总体规划 (2008-2025)》、《广西临桂县域镇村体系规划》(2011-2030)中确定的临桂县城乡规划区范围执行,并与规划的调整同步调整。 第三条在规划区范围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执行本规定。规划区范围外的建设活动可参照执行。 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应当按照公布的上一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桂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桂林市临桂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桂林市临桂县临桂镇总体规划(2008-2025)》和《广西临桂县域镇村体系规划》(2011-2030)、各乡镇总体规划以及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行业标准,并结合临桂县城乡的实际情况制定。 本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自治区和桂林市有关规定、行业标准和政策的调整内容,结合临桂县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第二章建筑间距规划控制 第五条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环保、管线埋设、文物保护的技术规定,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朝向、绿化、节能、视觉卫生、建筑保护和空间环境等要求,同时按本规定执行。 (一)凡需满足日照要求的建设项目在报审设计方案时,建设单位须同时报送该项目建筑本身及周边建筑日照影响情况的日照分析报告,并对所报送的日照分析报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承担全部责任。因方案调整导致建筑位置、外轮廊、户型、窗户等改变的,应随调整方案重新报送日照分析报告。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对建设单位报送 的日照分析报告进行校验,建设单位必须无条件提供校验所需的资料,不得无故拖延或妨碍校验工作的开展。 (二)临桂城区居住建筑日照标准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1.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93),桂林市为位于Ⅲ类气候区划的大城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不得低于大寒日2小时日照时数。临桂县城及乡镇的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2.老年人住宅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三)相邻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层居住建筑与低层居住建筑相邻时,其山墙间距不宜小于6米,同时还应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 2.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相邻时,其山墙间距不宜小于6米,同时还应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著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最新更新文章 简体4号字

【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

求。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 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拼音顺序 BH 白虎加地黄汤, 36【4.16】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41【5.10】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 130【13.15】 白虎加桂枝汤, 130 【13.16】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 39 【5.2】 白虎加人参汤, 40, 56, 81, 87 【5.6】【6.27】【8.46】【8.47】【8.48】【9.46】 白虎汤, 22, 33, 36, 47, 55, 81, 82, 86, 108, 109 【3.19】【4.6】【4.15】【5.38】【6.26】【8.52】【9.43】【11.71】 白蜜煎, 88【9.56】 白散, 77【8.20】 白通加猪胆汁汤, 104【11.36】 白通汤, 104【11.35】【1.36】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112 【11.9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156【16.22】 白头翁汤, 111, 112【11.91】【11.94】 BZ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 119【12.5】 白术茯苓厚朴汤, 44 【5.22】 白术附子汤, 46 【5.32】 白术散, 155【16.10】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 120【12.8】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 99【10.19】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 74【8.5】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 74 【8.4】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 39【5.3】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36【4.16】百合地黄汤, 128 【13.5】 百合滑石代赭汤, 127【13.3】 百合滑石散, 128 【13.7】 百合鸡子黄汤, 127【13.4】 百合洗, 128 【13.6】 百合知母汤, 127 【13.2】 柏叶阿胶汤, 111【11.83】 柏叶汤, 147【15.4】 半夏茯苓汤, 99 【10.20】 半夏干姜散, 113 【11.104】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 157【16.23】 半夏麻黄丸, 151【15.28】 半夏散, 104 【11.34】 半夏泻心汤, 78【8.28】 奔豚汤, 63 【7.36】 鼻塞方, 45 【5.28】 鳖甲煎丸, 130 【13.14】 ***************************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 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 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类方]: 一、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 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清当便排拉讲。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

土,腐熟无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 (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 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 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

《桂林古本伤寒论评校》方剂索引 一画: 一物瓜蒂汤---------------------------------------------------------------------------------68 二画: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116 人参石膏汤---------------------------------------------------------------------------------68 十枣汤----------------------------------------------------------------------131,221,229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163 人参附子汤-------------------------------------------------------------------------------179 人参干姜汤-------------------------------------------------------------------------------179 九痛丸-------------------------------------------------------------------------------------256 三画: 干姜附子汤-------------------------------------------------------------------------------10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80 干姜人参半夏丸-------------------------------------------------------------------------260 大承气汤---------------------------------37,64,142,143,173,200,263,264 大柴胡汤---------------------------------------------------------------39,26,135,154 大青龙加附子汤---------------------------------------------------------------------------43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43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61 大黄香蒲汤---------------------------------------------------------------------------------63 大黄厚朴甘草汤---------------------------------------------------------------------------71 大青龙汤------------------------------------------------------------------------------------98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123 大陷胸丸-----------------------------------------------------------------------------------124 大陷胸汤---------------------------------------------------------------------------125,126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131,134 大黄硝石汤--------------------------------------------------------------------------------154 大建中汤-----------------------------------------------------------------------------------154 大黄附子细辛汤--------------------------------------------------------------------------158 大乌头煎-----------------------------------------------------------------------------------187 大黄蟄虫丸--------------------------------------------------------------------------------218 大黄牡丹汤--------------------------------------------------------------------------------251 大黄甘遂阿胶汤--------------------------------------------------------------------------270 小承气汤--------------------------------------------------------38,64,143,151,183 小柴胡汤-39,82,85,98,111,128,146,160,161,184,202,263,264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60 小青龙汤----------------------------------------------------73,98,99,131,224,229 小建中汤-------------------------------------------------------112,113,155,217,272 小陷胸汤-------------------------------------------------------------------------------------126 小半夏汤---------------------------------------------------------------149,154,186,230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164 小柴胡加茯苓汤-----------------------------------------------------------------------------191 小青龙加石膏汤-----------------------------------------------------------------------------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