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和张爱玲

丁玲和张爱玲
丁玲和张爱玲

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汉语言文学教育林佟蔓

【摘要】五四时期崛起了新的文学——的小说中,是“五四”运动推动下新生的文学,其中丁玲和张爱玲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家。在她们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鲜明突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觉醒,但是丁玲和张爱玲在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又相互区别。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积极向上却带有局限性,而张爱玲呈现的女性意识是充满悲凉却不失在现实社会存在的真实性;两者互不相同,但都是时代女性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异同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感悟与体验,由于男权社会的压迫以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知识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家便通过文学得以宣泄。同时令女性重新审视自身心理情感,对社会价值取向等。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女性意识在这场提倡个性解放的运动中初步萌芽,其中丁玲与张爱玲是典型的女性作家代表,女性意识在她们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是崛起的新文学中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之一,丁玲是站在历史文学发展的转折点上,随着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第二代女作家才出现。丁玲最早的小说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梦柯》,还有《阿毛姑娘》、《韦护》等的晚期作品。“丁玲的叛逆型女性抛却女性压抑最大胆果敢,然而也不能不

感到做女人的困难。”丁玲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其叛逆性,但又受到无形的束缚,以至于走到困顿的局面。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自身充满了极强的反封建性和进步性,大胆、积极的追求着她向往的爱情,这些都受“五四”新思潮的激励与影响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卫女性形象。莎菲她自身条件所处环境都是具有优越性的,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是在她生病的时候邂逅了心爱的男子——凌吉士。凌吉士是优秀的那男子,无论相貌、金钱和地位都是值得一些人羡慕的,莎菲亦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企图能得到他的爱,并为之努力接近他、了解他。但是在最后莎菲在充分认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时是略显失望的,凌吉士欺骗了她,并且看清了他“可怜的思想”,便将他推开。对今天的某些女性,如凌吉士这般优秀的男性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起初莎菲或许被他的条件所吸引,但是她忠于自己的爱情,忠于自己的想法,放弃这些资产阶级所带来的物质条件,即使自己受到了伤害。这不都是悲观、绝望的,而是一种自信,有自己理想追求的表现,表现了莎菲对资本主义思想及生活方式有力的否定,以新的姿态追求自我的生活。

但在另一方面,莎菲拒绝了软弱的苇弟,一昧地喜欢凌吉士,是因为她找到了爱情博弈的对手,想冲破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让男子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之下。但当她最终胜利时也一边领略着痛苦,这种胜利说不上是对男人的打击,反而引起女性对自

身的“鄙夷”,充满了失落、惆怅和悲哀。

梦柯是另一小说作品《梦柯》的主人公,她既不是一个完全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女子,也不是冲向社会的革命者。梦柯拥有一个较为温馨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是退职了的太守,家就不如从前般风光,她选择离开家是想“重振家声”,就选择了到上海读书。“应该说她的离家,去当时去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特别是文化思想特别活跃、革命斗争比较激烈的上海,也是一种寻求新的出路的表现。”②梦柯抱着好奇心来到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上海,来到学校时挺身而出保护了模特儿姑娘,最后毅然地退学,表表现了他的质朴与勇敢,并富有同情心,是突破女性柔弱的形象颠覆。暂住在姑母家时,优越的环境,吸引人的物质享受并没有让她迷失了自己,仍坚定着自己的信念还原自己真实的去感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表兄的情感欺骗是梦柯逃离这个家的导火索让她重新追求自己的新生活,躲避物质及不属于她精神世界的虚伪的人和事,梦柯有着一种心灵的内在美。

但是,她并未真正的抛开物质对其的影响,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她真实的心理活动:

“要他去替人民服务,办学校,兴工厂,她哪有这样大的才力。要去学校念书,她还不够厌倦在那些教师,同学校中的周旋吗?还不够痛心那些敷衍的所谓的同学关系?未必能牺牲自己去做那病院看护,整天同病人伤者去温存,她哪来这种能耐

呵!难道为了自己喜欢小孩去当一个保姆,但敢不敢去尝试那吓人的待遇,同一些油脸的厨子,狡笑的听差,偷东西的仆妇们在一块……”③

这些都是她所不能做到的,在意识到现实后出现了这样的想法,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又是更多的看出梦柯思想上、性格上的缺陷与软弱,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内心的强大最终敌不过物质的对生活的影响,只能是在内心里痛苦的挣扎,其他的便无能为力。

小说末尾写梦柯想要去当电影演员,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可是在这个行业里却充满了虚伪以及些许肮脏的交易,她还是强忍着去拍摄,“融入”这个肮脏的社会。结局我们不知道是如何,是黑暗?光明?只知道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种是能清醒的认识到其中的真理,涉足它却不会被其所影响,并时刻提醒自己;另一种茫然无知的继续下去,就沦为“同谋者”一起厮混,堕落下去。我想作者应该是把梦柯归为前者那一种。

《阿毛姑娘》中阿毛姑娘是一个农村姑娘,原本的生活很贫苦,她也没抱怨生活。后来嫁入做生意的陆家,逐渐习惯还算富足的生活,但是见识了大城市后,大城市的繁华把她迷住了,开始了对物质的追求,只是苦于没能实现她所要的一切,最后选择自杀的悲剧。在我们看来农家姑娘是朴实单纯的,阿毛也亦是如此,只是嫁入陆家后心灵慢慢发生改变。还算优越的生活逐渐不能满足她,便企图追求更好的更富裕的生活,不断幻

想着怎样去得到,一些都是心中的幻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现在我们社会中,许多人还是不满于现状不断幻想能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无止境的追求,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道德都逐渐丧失。阿毛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女性,产生对人生、对命运的怀疑,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在表面上看像是一个农村女性追求虚荣生活而走到毁灭的故事,但在仔细研读就会发现那是在表达女性企图冲破千百年来的封建观念,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寻求幸福生活,只是遭到了这个社会的扼杀,造成了最后的悲剧。阿毛是勇敢的女性,勇于寻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敬佩的,拥有不认输的精神,精神世界异常强大。丁玲小说作品中莎菲、梦柯、阿毛,“她们狷介而善良,坦率而真诚,热情而单纯,倔强而执拗,甚至任性而乖戾。”④这些女性都是具有叛逆精神的,不甘于接受社会给予她们的定位,勇于追求自我的精神态度。

二、张爱玲在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是旧上海一位文坛上出色的女性作家,她就好比一朵带刺的玫瑰,笔下的作品也是如此,每篇小说都直撼人心。作品中闪现的光芒中有着个性异同的女主人公,都令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有《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等《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离异女人白流苏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家中受到娘家人的讥笑与排斥,

后认识了海归范柳原,两人经历了生死,在战争炮火下成为患难夫妻。这个结局让人觉得很是圆满,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但是再回头去细读小说,会发现其中的爱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白流苏是离异的女人,生活在旧上海,当时还存在旧的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离婚是会受到谴责的,她的娘家人对的做法不苟同的,以至于她在家中受尽其他人的嘲讽,就想办法逃离这个环境,直至她遇到了范柳原。范柳原刚从国外归来,条件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白流苏爱上他更多的或许是他的条件,试想一个离异女人能和一个优秀的男子在一起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至少能让家里人停止对她的嘲讽,心中满是是虚荣心。到后来发现眼前的这个男人拥有不错的女人缘,身边不乏优秀的女子,慢慢的在心中挑起了一场博弈,企图征服范柳原,让他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白流苏对这场爱情充满了强烈的目的性,积极地争取自己所谓的爱情,最终获得了想要的结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是胜利者。白流苏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做最后的挣扎,萌生的念头使她赌上自己的幸福,不管结局如何只是不想承受来自社会给的压力。在这场恋爱中,很难谈得上“爱情”与“幸福”却不乏相互精明的“算计”与“引诱”。白流苏这段婚姻只能是她最后的坟墓。

《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在哥哥的说服下嫁入了姜家,陪伴常年卧病在床的二少爷,又经历了种种变故,分了家得到微薄的财产,带着一对儿女到别处生活。年老后人控制着儿女

的生活,到最后落得很悲惨的局面。七巧是市民阶级小店主的女儿,接触这个买卖关系的世界,面对现实世界,她是对金钱有着强大的占有欲的,经历了重重变故,她深深的体会到金钱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将所有都物质化了。从一而终的封建家庭文化抹杀了七巧纯真的个性,使她心理发生了天平式的倾斜,造成了她心理及性格的变态。年老的七巧成了封建文化的帮凶,扼杀了子女的幸福,甚至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她在封建意识的压迫下挣扎着,最后不得不放弃也沦为它的奴隶。在现实世界,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七巧所受的压迫与自己的温饱问题相比,人的尊严和权力在求取生存是微不足道的,她展现了对社会和传统理念下女性不平等地位的不满,对这个社会的控诉。金钱是女性彻底的物化、俗话和非人化,由于金钱让残废的姜二爷轻而易举地将七巧娶过门,并在不断“摧残”她,由起初的被“锁”者变成了“锁”人者,扼杀了子女的幸福,儿子女儿恨她,连曾经和她有过情意的小叔子也与她成为仇人。失去了亲情、爱情,七巧沦丧了,仍然是个悲剧。

“在将女性商品化的种种形式中,最典型、最肮脏的就是女性肉体的纯粹交易,就是娼妓的出现,就是公开的卖淫。”④就是张爱玲笔下《沉香屑·第一香炉》中所出现的娼妓交易,梁太太为满足私欲而牺牲侄女葛薇龙等其他年轻的女子,毒害她们的思想,使她们沦陷。梁太太或许只是导火索,更多的是她们对物质的追求,是女性存在的附庸、贪婪,对物质的渴求,

经不住有钱男性的种种诱惑,将青春以及整个生命都心甘情愿给予那些自己不爱活不值得爱的人。于是,她们的生命就像一炉香,最终化为灰烬。追求金钱物质,享受更好的生活,是女性的目标,但是在追逐的道路上就很快的迷失了自己,麻木的接受现状,痛苦过活。

张爱玲笔下的都是苍凉而苍白、安于天命且又怨命的女性悲剧,张爱玲认为女性的悲惨命运不仅来自于外部,还来自于女性自身,所以女性应该首先自己解放自己。

三、丁玲与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异同总结

通过对小说作品人物的分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积极、大胆的,勇于挑战封建礼教,具有积极的思想态度,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多是追逐现实世界的物质享受,充满了物质的腥臭,到最后落得悲惨的命运,女性在男性压迫与自我压抑中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与丁玲所呈现的意识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她们两者的女性意识在不断地淡化、雄化,欲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取得自己的权利,控诉旧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渴望主宰自己的生活,拥有自我的精神世界,这些在丁玲与张爱玲表达的深刻女性意识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①宋建元《丁玲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

③禹燕《女性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 - --------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 龙瑞10022154 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 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长张爱玲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似: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少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她们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相似的成长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在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在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是生存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将朴实、真是和麻木、落后集于一身。例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但同时,萧红以其幽默中夹杂着的讽刺的语言功力,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忘。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例如《半生缘》中的曼潞,为了生计,她甘愿下海做舞女,她并不是十分的鄙夷这份工作,并且对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乐享其中,但是当遇到现实的问题时,比如,世俗的眼光,结婚的问题出现时,又使她对舞女这份职业感到及其的厌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对比十分的鲜明,她们的人生悲剧是不同的。 张爱玲与萧红都写的是小人物,都是女性,但是两人笔下的女性在本质上却是有着不一样的。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东北的农村妇女,而且其中看不到作者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 老师 论文 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 题目来源及意义 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领 域 状 况 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 她创作的变化。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 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 容 提 要 或 实 施 方 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 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 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些女性 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 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 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一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1))。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理解。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 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我常想起萧红,是因为我更喜欢《小城三月》里流露着纯洁、感伤同时体验着青春快乐的萧红,还有那个跑到鲁迅先生家试着不同的衣服笑吟吟问“可好看”的萧红。想起她那单纯爽朗的笑声终于淹没于世的沉寂,那种鲜明的热闹喧嚣自此休止的空落。 至于张爱玲,到底是聪明绝决的,她将人性的软弱低微看的再清楚不过,写来刻骨入微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 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丁玲 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跋涉者的足迹 ——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苦闷的莎菲”:丁玲创作的第一阶段 (1) 二、“初现的北斗”:丁玲创作的第二阶段 (6) 三、“走向新的开端”丁玲创作的第三阶段……………………………………… 结语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跋涉者的足迹 ——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摘要:丁玲说过“我不幸、也可说是有幸总被卷人激流漩涡, 一个浪来, 我有时被托上云霄, 一个波去, 我

又被沉人海底。”作为作家的丁玲,她人生的云霄海底经历体验和观念的变化同时反映在她的著作中,引起的了文风的转变和写作意向的不同。其中丁玲创作的三个阶段便是最好的说明。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在女性意识方面,她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完美的,却又带有让人难以忽略的美。而后转变在政治意识上,革命+恋爱的模式也是被她淋漓尽致的展现,甚至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反映解放区里新的生活内容。 关键词:丁玲创作阶段女性意识政治性 引言 现代女性作家的产生与文学创作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而且其成就也格外引人注目。与历代女性作家相比,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更具特点,她们置身于历史遽变的语境中,耳闻反叛传统的时代轰鸣,更为大胆地在创作中言说女性自我解放、个性独立、婚恋自由的权利。她们首先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因为这是造成几千年来妇女痛苦和不幸的罪恶渊源。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是谁断送了你》《最后的安息》,石评梅的《董二嫂》《这是谁的罪》等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迫害女性身体、心理及思想的罪恶。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个性解放的思想逐渐被社会解放所代替,局限在个人恋情中的个性主义启蒙理性显然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主流意识的需求,阶级解放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作为女性文学第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丁玲,以其所描写的五四时期女性的亢奋与五四落潮后女性的失落、苦闷,在相对寂寞的文坛上炸响了一颗惊雷。 丁玲的写作阶段化非常明显,仅在上世纪的20至40年代期间,即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苦闷的莎菲”:丁玲创作的第一阶段 20年代后期,丁玲带着梦珂、莎菲、阿毛等女性形象闯进了文坛。丁玲在文坛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她表现了女性觉醒后的亢奋和失落时的苦闷,而在于她向男权传统提出了最全面的挑战,其胆量之大、突进之深,在当时的女作家中无出其右。她向世人敞开了五四时期觉醒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五四运动落潮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面临的无路可走的痛苦与悲哀。一时间文坛上就掀起了一股丁玲风,“好似在这寂寞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 第一阶段是丁玲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时期“五四”落潮丁玲离开共产党人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独自离开上海去了北京,成了一个半流浪性质的穷愁潦倒的公寓大学生, 沉浸在改革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傍徨和痛苦之中。1927 年丁玲在这种情境中,在这寂寞和痛苦中开始了小说创作。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着丁玲的崛起,同时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即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同时也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这些女性们“肉体连同她们对爱情的憧憬沦为商品、沦为物、沦为异性蹂躏的对象”而这背后更加深刻的悲凉是对理想男性的匮乏的悲叹,以及女性在寻索未果后的理性觉醒。梦珂(《梦珂》)心仪表哥,却不幸成为表哥与图画教员性游戏角逐的对象,节大姐(《小火轮上》)与昆山相爱,又被昆山抛弃。可是,莎菲们没有重复前辈或堕落或回来的命运,而以一种偏执的

丁玲:“三八节”有感

丁玲:“三八节”有感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 年年都有这一天。每年在这一天的时候,几乎是全世界的地方都开着会,检阅着她们的队伍。延安虽说这两年不如前年热闹,但似乎总有几个人在那里忙着。而且一定有大会,有演说的,有通电,有文章发表。 延安的妇女是比中国其他地方的妇女幸福的。甚至有很多人都在嫉羡地说:“为什么小米把女同志吃得那么红胖?”女同志在医院,在休养所,在门诊部都占着很大的比例,似乎并没有使人惊奇,然而延安的女同志却仍不能免除那种幸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最能作为有兴趣的问题被谈起。而且各种各样的女同志都可以得到她应得的诽议。这些责难似乎都是严重而确当的。 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然而她们也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但女人总是要结婚的。(不结婚更有罪恶,她将更多的被作为制造谣言的对象,永远被诬蔑。)不是骑马的就是穿草鞋的,不是艺术家就是总务科长。她们都得生小孩。小孩也有各自的命运:有的被细羊毛线和花绒布包着,抱在保姆的怀里,有的被没有洗净的布片包着,扔在床头啼哭,而妈妈和爸爸都在大嚼着孩子的津贴(每月二十五元,价值二斤半猪肉),要是没有这笔津贴,也许他们根本就尝不到肉味。然而女同志究竟应该嫁谁呢,事实是这样,被逼着带孩子的一定可以得到公开的讥讽:“回到家庭了的娜拉。”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的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们的眼睛都会望着她。同一切的理论都无关,同一切主义思想也无关,同一切开会演说也无关。然而这都是人人知道,人人不说,而且在做着的现实。

丁玲笔下爱情观的转型

从《韦护》到《青春之歌》——中国现当代女性 作家革命爱情观的转型 摘要:对于丁玲所创作的20世纪三十年代那个历史环境来说,爱情才刚刚被搬上舞台,尽管尚未完全发光发热,但仍然是吟唱的主角;然而在革命的大环境下,爱情必须做出让步,韦护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所面对的。然而杨沫所创作的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背景下,随着“人”和“自我”的失落,政治、生产、社会主义这一切都已经超越曾经所信奉的爱情,爱情俨然已经退居幕后,成为渲染革命的一种陪衬品了。 关键词:革命;爱情;十七年文学;女性意识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一直备受压抑。“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了对女性的唯一要求,“相夫教子”更是被奉为传统妇女的“终生事业”。稍有些才华的女性也因为地位的低下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像蔡文姬、李清照这样文明古今的才女几乎是凤毛麟角。 近代国门打开以后,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大量的工厂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脱离传统的家庭模式外出工作,知识见闻都得到从未有过的拓展。而另一方面,西方进步思想渐渐传入中国,广大女性也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在受教育的一批新时代女性里,像丁玲、林徽因、凌叔华、谢婉莹这样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不胜枚举。新中国建立以后,直接将“男女平等”这一条例纳入了法律,女性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女性作家的数量也远远多于往期。 而另一方面,女性与爱情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人笔下的不朽主题。相比其他文学类别,女性作家更偏好于对美好爱情的抒写,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与期望付诸于作品当中,对爱情的思考占据了中国现当代女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 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Vol.30 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关键词:小资产阶级女性;个性解放;悲剧;性爱 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09)052009220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和丁玲都是擅长塑造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的能手,尤其在他们的前期作品中。前者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出色地刻画了章静、孙舞阳、章秋柳等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系列;后者则通过日记体形式,成功地刻画了以莎菲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群。这两组女性形象多年来分别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人察觉出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们作为群体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造成两者同质与异质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以及女性解放所应走的道路。 一 茅盾和丁玲都经历了“五四”运动到大革命低潮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的奋斗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故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11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茅盾作品中的时代女性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都作了彻底的否定。她们宣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1]。在她们眼里,一个平庸停滞的社会,能使自己愉快的是刺激。“刺激对于我们是神圣的、合理的”,“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现在有路,现在就走”[1]。这些观念对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旧秩序和压迫妇女的道德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更鲜明地表现在她们的两性关系中。这些新女性首先打破了几千年来的男子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中觉得性的享乐也是女子的权力,她们既无传统女性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更没有被男人遗弃后痛不欲生的哀怨,而是至少用平等乃至居高临下的态度挑剔异性,借此保持现代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慧女士(《幻灭》)在纯洁的初恋受到创伤以后,甚至把性作为向男性报复的一种手段;孙舞阳(《动摇》)、章秋柳(《追求》)在两性关系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她们彻底颠倒了过去以男性为主的秩序,对传统的婚姻制度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受指挥的倔强的男人,要行使夫权拘束我的男人,还是没有的好”[1]!在她们看来,作为新女性,应有绝对的性自主意识,应高扬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风貌。 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从小就离家出走,去寻找个人的独立和幸福。在她面前,一切封建旧礼教都失去了作用,她以强烈的自主意识支撑着自我的独立人格,不再做男人的 收稿日期:2009205208 作者简介:徐小凤(1972—),湖南耒阳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9

丁玲笔下的上海空间书写

丁玲笔下的上海空间书写 作者:昌平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1日点击数:75 摘要: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独具个人魅力的女作家,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空间书写,凝聚着她对上海的都市空间想象,这里是帝国主义和资本家享乐的空间,下层百姓和中下层知识分子则被挤对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为了生活不停地忙碌奔波,是他们受苦受难的渊薮。同时,丁玲以她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近代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中踽踽独行的命运遭际,流露出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切。 关键词:丁玲上海空间女性命运书写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独具个人魅力的女作家,从青春时代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直到古稀之年的最后一篇《“牛棚”小品三章》,她一直坚持自己独立女性的写作身份,用一支敏锐细腻的文笔,对她情有独钟的女性主题,为我们勾勒出中国近代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中踽踽独行的命运遭际,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切,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空间书写,丁玲为文学史留下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上海是一个因租界而繁荣的现代都市,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上海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城市之一,许多作家都对它进行了描绘,它既是天堂,又是地狱。都市空间作为现代生存体验的基本形式,决定了都市人的生存空间体验,同时也决定着文学艺术家的生存空间体验,构成文学的内在生命意蕴。文学中的空间一大部分是城市的空间,英国学者麦克·克朗指出,小说描写城市早有悠久的传统,但城市不光是都市生活的资料库,不光是故事和情节从中展开的一个场景,不论它叙写得怎样绘声绘色,城市景观同样也表现了社会和生活的信念。“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①现代都市的建构,带给人一种区别于乡村生活的全新的生存体验,形成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特征。都市中“街道纵横,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和多样性,表明了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础上与小镇、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对比。城市要求人们作为敏锐的生物应当具有多种多样的不同意识,而乡村生活并没有如此的要求。……正是在这种关系中,都市精神生活的世故特点变得可以理解”②。同样,都市人的冷漠、孤独、厌世、计较等性格特征也皆是都市生活体验、调整的结果。可以说,现代都市文化镜像中的上海空间书写,反映出了中国都市进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断裂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屈辱与自尊、文明与罪恶。这一切又都构成了中国现代都市的奇特面貌,中西杂陈,华洋共处。 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一书中,将北京与上海作为城市文化的两极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与北京相比,“文学的上海就是这样支离破碎,无从整合。不同作家笔下的北京是同—个,连空气也是一整块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上海却俨若不同世界以至不同世纪。即使在同一位作者那里,上海也会破碎,割裂。”③如在男性作家的眼里,上海这个大都市是“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演绎着种种波诡云谲的传奇故事:茅盾笔下的《子夜》展示的是金融界的风云波涛,城市的商业气息和拜金主义弥漫其间;曹禺的《日出》描绘了一个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间布满诱惑的邪恶之地;在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们的眼里,上海则是一个充满着情欲诱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的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各学者也都各执一见,众说纷纭。她们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对比,悲剧意识的对比,创作风格的对比这三个大方面入手,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以及由作品引发的个人思考。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 Abstract: Keywords: 序言 萧红与张爱玲,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经历过中国的动乱,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一生漂泊不定,她们的家庭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路途的坎坷,也同样曾使她们对爱情失去信心。这种种的相似,将她们联在了一起,也与她们各自的创作紧紧地联在一起。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是敏感个性的才女作家,作品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只不过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的更为强烈些,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给予了更多的理性关照。虽然她们都把目光定位在了普通人民身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仍然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长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纯朴、真实,也有麻木、落后。《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小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1]从这句话中就能感觉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那种粗俗天性,同时会被萧红的语言所折服,幽默却又不乏讽刺,极易让人脑海中显出麻面婆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婆、成业婶婶、李二婶子等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着麻木、冷漠的共性。文中刻画最为深刻的人物我觉得是金枝,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但是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的命运仅用一个“悲”字来说远不足以。在她怀孕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埋怨、逃避、甚至要被她羞死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母亲不像母亲,对女儿也没有爱和热情。就是在金枝挣回那一元钱的时候,母亲的眼里也仅是钱,没有其他。她不去问女儿的生活状况,而是催促着女儿赶紧回城里挣钱。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刻画得透彻,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慨叹。 像这种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萧红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像《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等等也终究逃脱不了当时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命运。正是这些平凡的劳动人民,这些平凡中的悲剧,才构成了萧红作品中灰色,暗淡的悲情基调。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摘要:述了丁玲在上世纪20、30、40这三个不同年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梦珂、莎菲、丽嘉到贞贞、陆萍等女性形象的塑造为代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丁玲这三个时期的作品。但综观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不止文中所述诸方面,而所论述之各方面,也仅供以后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丁玲;三个时期;三种女性 一、苦闷叛逆的20年代 1927年丁玲初登文坛。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创作相继陷入沉寂,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如晴天霹雳,给文坛带来了不小的惊异和兴奋。 1928年冬天,丁玲发表了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女士是具有较高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在这部小说中,丁玲生动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的心理,这是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的女性形象,一个在革命低潮时失落在个人追求里,对生活感到悲观,甚至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作家。莎菲孤高自傲、愤世嫉俗。她摆脱了封建束缚,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美好生活,她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

花在恋爱上,把恋爱视为生活中的唯一的“大业”。她疯狂 的恋上凌吉士,但又逐渐发现凌吉士的卑劣的灵魂,他倾慕他的丰仪,接受他的“爱”的表示,而后又鄙视自己。就这样,在灵与肉、爱与恶纠葛厮杀中,她却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梦想的破灭,使莎菲由追求爱情转为怀疑爱情。更而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直至最后发出痛的绝叫:“悄 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 莎菲甚至可以说带有丁玲自我表达的愿望及动因,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大革命前后城市小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客观反映,而且也是丁玲本人自我的表现。她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理想天地中,在个人情感的天地里挣扎,固守自我一己的体验,在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往往有叛逆的行为,她们不仅承受着来自经济、思想、情感各个方面的折磨,而且承受着来自男性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但她们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当冷酷的现实粉碎了她们的理想和追求时,她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思索,由思索感伤苦闷,由感伤苦闷虚无。这也可以说是她自己的内心独白。 二、挣扎独立的30年代 左联成立,丁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有《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二)》、《母亲》等。

读丁玲的《母亲》有感

读丁玲的《母亲》有感 读丁玲的《母亲》有感 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偶然看到了丁玲的《母亲》,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读丁玲的《母亲》有感,下一看翻要的住不禁,去感受一个女性为人母却在逆境中顽强拼搏所散发的万丈光芒。 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偶然丁玲《母亲》,便想己母亲,读丁玲的《母亲》有感,翻要住禁,感受女性母逆境中顽强拼搏散发万丈光芒。 这部《母亲》是丁玲以其亲生母亲为原型的创作,而其中的小菡与弟弟则是以丁玲本人和幼年夭折的弟弟为原型。丁玲的母亲可是说是旧社会颇具思想性与开放性的一位女性。在丈夫离世后,早年守寡无依无靠的境地中,顽强的扶养着孩子。在一次回娘家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女式学堂,便深深地为此着迷,读丁玲的《母亲》有感,书读续继里城在留而产家卖定决便,目的是为了自己开创出自立的生活道路。她自己读书,也送孩子读书,她放脚,广结好友,讨论时政,最重要的还有一颗爱国之心。对于那个时代来讲,这一位女性所做的每一项都是极为大胆的,但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在大革命风雨欲来时的精神觉悟。 部《母亲》丁玲亲生母亲原型创作,中菡弟弟丁玲本幼

年夭折弟弟原型。丁玲母亲说旧社会颇具思想性开放性位女性。丈夫离世,早年守寡依境地中,顽强扶养孩子。次回娘家过程中,接触女式学堂,便深深地迷,读丁玲的《母亲》有感,书读续继里城留产家卖定决便,目己开创出立生活道路。己读书,送孩子读书,放脚,广结友,讨论时政,重要颗爱国心。时代讲,位女性做项都极大胆,时体现女性大革命风雨欲时精神觉悟。 读过书后,我对“母亲”这个词的理解更深了,在书中,有两段话我印象极为深刻。一段是“‘依你说,那就随你吧,只是不要让大家都晓得了,说我们家这样也卖那样也卖’。曼针自己也实在没有更好的计划,她除了能够替孩子们想到新衣的添置,就不懂得想到更远的地方去,她不过只有一个吃苦的决心,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可以捐弃她自己的一切,命运派给她该经过多少磨难,她就无谓的走去。其实她是连所谓的吃苦,怎样苦法,都是不清楚的。”在读这一段时,我内心特别有感触,是对于我的母亲。在我小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一直都是我母亲一个人拉扯我长大,虽然比不上别家那样富裕,但我一直都知道,母亲一直在努力的给我她力所能及给我的一些物质条件。尽管父亲去世那几年,家里有着大大小小的变故,可是母亲就像超人一样替我遮风挡雨,告诉我:“不要拍,出什么事了还有我”。这么多年,读丁玲的《母亲》有感,苦少多了吃道知不我养了为亲母,这些苦我看着心疼,母亲却甘之如饴。她认为只要我过的好,

读《丁玲作品》有感

读《丁玲作品集》有感 好早时,在书市上买了一本《丁玲作品集》,但一直未顾上看,这几天无事,抽空看完了。集中选有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以及《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母亲》《阿毛姑娘》等十七部长、中、短篇。通过此次阅读,再加上以前读过的《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从夜晚到天亮》等小说,基本上丁玲的主要作品我都读过了。说实在的,丁玲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不要说80、90后们,就是对于我,也都不太具有吸引力了(这也是为什么书买来却长久未读的原因),但它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 丁玲可以说是一生坎坷。早年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出手就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幽禁三年。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丁玲在当时也算世界知名作家,那时陕北的文化人还很少。丁玲到陕北,受到欢迎。连伟大领袖都曾写诗赞曰:“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但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因杂文《三

八节有感》遭批,还是伟大领袖说了一句:“丁玲同王实味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才得以过关(王后被冤杀)。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曾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好景不长,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晚年的丁玲被骂成“左”,丁玲晚年曾说道:“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 我个人认为,丁玲的遭遇还是文人相轻的结果,卖力、起劲批丁玲的许多是文人。文人相轻既不稀奇也不可怕,但一和政治、权力结合就变味了,能量也就更大了。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作有《丁玲文集》五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