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清明节又称冥节、踏青节,(亦名寒食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岁时节令体系中它有着独特的地位,至今为止仍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纪念日。何谓清明?其原意为天清地明之意。时值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清明节有两层节庆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而节日则包含着风俗和纪念的意义。

每年“清明节”,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以各种形式凭吊、祭扫故人,抒发思念之情。旧时有一个古老的风俗,为纪念介子推,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因此,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个风俗从何而来?这里有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

清明节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提起清明,就要先说说寒食节和介子推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清明节历史故事

清明节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清明节的来历和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和故事 【篇一: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教案】 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 附件二: 主题班会课(德育活动)设计方案 第 1 页共 2 页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主题名称) 第 2 页共 2 页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等】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 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 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 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 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 凉的食品。 二、古诗句 清明(唐)杜牧一、来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侯家。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 看花。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 子推。 三、对联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四、习俗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 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 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5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 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 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 清明。 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 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 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 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 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 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 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 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 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 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 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 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 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端午节 一、来历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 雨传知。 1、屈原投江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习俗+ 由来+ 传说故事 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岀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岀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篇一: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清明节流行扫墓,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风俗最重清明节,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篇二: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和注意事项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和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篇一】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_1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导读: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要吃笋菜汤 从前,有个叫王二毛的农夫,他勤劳善良,热心助人,是个难得的好心人。 清明节那天,他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上山扫墓。这时他看到一个陌生的白发老妪正坐在山脚下长吁短叹,希望上山扫墓的村民能背她上山。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山上的路并不好走,到处是泥泞,山又陡,平常自己一个人走都不好走,更何况还要背着一个人呢?很多上山的村民都拒绝了老妇人的请求。只有王二毛走上前去,表示愿意帮助老人家。 清明要吃笋菜汤老妇人很高兴,马上跳到了王二毛背上,王二毛这才吓了一跳,原来别看那老妇人瘦骨伶仃的,背上才发现,比挑上百来斤粮食还沉。但王二毛啥也没说,沉一脚浅一脚地背着老妇人朝山上走去。 走了一个时辰,老妇人也没有要下来的意思,又走了一个时辰,王二毛实在忍不住问:“老婆婆,您要扫的墓到底在哪啊?”老妇人听了笑着说:“你别问,到了自然会告诉你。”王二毛便不问了,喘着大口的粗气,继续朝前走。 又走了一个时辰,终于老妇人指着山顶的一个突起的小土丘,说:“就是这里了。”王二毛赶紧把老妇放下,并立在原地不动,老妇好奇道:“你怎么不回去啊?”王二毛心想这哪成,都说上山容易下山

难,你上山还要我背,下山就能自己走下来?于是便说:“老婆婆不碍事的,等您祭扫完了,我再背您下山。” 老妇人听了,哈哈大笑:“你自己还要扫墓呢?这样上山下山几个来回,你的腿脚还能受得了吗?”王二毛拍拍胸脯说:“没事,年轻着呢!”老妇人又说:“可是我只要求你背我上山,并没有要你背我下山呀?” 王二毛一根筋,以为老妇说得是客气话呢,坚持要背她下山。最后老妇不得不道出实情:原来她就是这座山的山神婆婆。今天早上她和山神打赌,如果谁能在自己上山扫墓的时候,还能不辞辛苦地背一个不相识的老人家上山,她便赢了,证明这个村庄还是有好心人在的,同时她会保证这个村庄风调雨顺。 王二毛听说如此,方不在坚持,正要转身下山,又被山神婆婆叫住了:“年轻人,感谢你背我上山,我要送件礼物给你。”说着从身上拿出一个布包来,然后山神婆婆化成一股烟消失了。 王二毛回到家,打开布包一看,是一包干菜笋,布包里面有一行字写道:“清明不吃笋菜汤,脚骨有点酸汪汪。”王二毛抓了点干菜笋,用滚水冲泡,果然清香四溢,清淡爽口。 到了第二天,别人因为上山扫墓而四肢酸胀,只有王二毛依旧步履如飞。不过王二毛一直都是个善心人,他就把这个干菜笋拿出来和村民分享。后来便有了家家都制干菜笋的景象,而每到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不忘在就餐时做一碗笋菜汤,希望自己的家人骨健筋强,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2021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2021 清明节 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

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有关清明节的诗句20首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一): (一)《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述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仅能够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能够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 清明时节本该和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让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三)《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点评】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构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资料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四)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绝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能够阻止鬼魂进宅。所以,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但能够增进健康,而且能够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

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个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展开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放风筝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但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导读: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5年4月5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

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

最新关于清明节的农谚大全_与清明节有关的农谚

关于清明节的谚语 1、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2、麦田浇后快松耪,保墒增温能防霜。 3、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4、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5、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6、拱棚瓜菜盖草苫,果树园里要熏烟。 7、麦吃两年土,只怕清明饿了肚。 8、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9、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10、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11、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 12、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13、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14、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15、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 16、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17、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18、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19、夜间星稀,明天风起。 20、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2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2、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23、施上尿素两三天,才能开始把水灌。 24、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25、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26、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27、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28、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29、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30、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31、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32、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33、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34、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35、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36、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37、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38、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39、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 40、关门风,开门住,开门不住过晌午。 41、清明刮坟土,庄稼汉真受苦。 42、清明刮动土,泌尿科厉害。 43、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与古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_1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导读: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 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

有关清明节的活动主题【精选】

有关清明节的活动主题【精选】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清明节的活动主题都有哪些吧! 清明节活动主题(一):春日客户回馈活动暖场活动活动目的 通过周末暖场活动,促进老带新到访,提高客户回访率置业顾问电话邀请客户,释放活动信息 结合现场暖场活动,营造销售氛围,加速促进现场成交主题 “春日客户回馈活动” 三暖场活动 活动时间:20XX年4月4日-5日9:00---17:00清明节放假调休 活动地点:凤凰城销售中心 参与对象:受邀老业主、老客户及本周内成交客户, 现场新客户意愿参加者需登记后方可参与活动 四活动项目 1、手绘T恤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手绘T恤,并可以带走!

2、DIY盆栽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种植小绿植小盆栽,并可以带走! 3、DIY风铃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串接风铃,并可以带走! 4、立体水晶拼图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组装拼接3D立体拼图,并可以带走! 5、照片T恤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顾客拍照,然后将拍好的照片制作到T恤上,并可以带走! 6、木版画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顾客拍照,然后将拍好的照片制作到木版画上,并可以带走! 7、水晶版画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顾客拍照,然后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和习俗(最新)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一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由来介绍

大家都知道从我们记事起就有清明节了,那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那我们就来看看清明节的由来吧?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的由来也就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那您是否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