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管理开发学院(IMD)是较早

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最具影响的研究机构,它们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其出版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

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能够达到持续高经济增长率的能力。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又将国际竞

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在此

定义中,世界经济论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即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并突出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瑞士国

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国家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它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1)国内经济实力,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

(2)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3)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

的有利程度;(4)金融实力,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5)基础建设,指

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6)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

变等方面的表现;(7)科技实力,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8)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中每个因素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个指标。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以此模型对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但是,无论是世界经济论坛还是瑞士国际管理

开发学院都是在企业或者国家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很少有人在产业的层次方面研究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既不同于国家国际竞争力,也不同于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

国际竞争力是以企业这个较为微观的层次为出发点的竞争力),而是介于国家国际竞争力

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一种以产业这个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所谓中观的层次为出发点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变了

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由于传统产业的定义面太广泛,所以他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定义的产业所包括的产品,其相对竞争优势的来源都相似。例如小汽车、传真机、洗衣粉等都可以独立被视为一个产业。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一方面,企业可以分析某一产业结构,确定自己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

以及应采取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某个国家也可以取某一产业为中心,分析该国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竞争优势。所以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迈克尔·波

特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比较优势与产业国际竞争力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中,李嘉图认为只要

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李嘉图实际上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差别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由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仅仅考虑了生产技术差别的影响,到了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奥林与他的老师赫

克歇尔提出了H—0理论,即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

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H—0理论表述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因此,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在此之后,比较优势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雷蒙得·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拓展了

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范畴,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和劳动,而且也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变化等。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建设项目经济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包括《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三个文件。它已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于2006年7月3日以发改投资 [2006]1325号文批准发布,要求在开展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使用,这是我国投资建设、工程咨询和工程建设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笔者结合从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践对《方法与参数》作如下解读。 一、《方法与参数》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个配套文件,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已无必要”错误观点的矫正。 1、过去我国实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经济评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致力于作表面文章以谋求项目的“可批性”,对于经济评价的主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反而不够深入,投资效果不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以贯彻“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决策权的下放,增强了企业投资决策的谨慎程度,甚至导致一些企业无所适从,迫切需要相关指导性文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对1993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它对于审批制项目经济评价起着规范的作用,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则起着参考文献的作用,“对于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应根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执行;对于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可根据核准机关或备案机关以及投资者的要求,选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参数”。同时,十分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评价工作的影响,强调“项目评价人员应认真做好市场预测”,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应进行定期测算、动态调整、适时发布”。 2、《方法与参数》借鉴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英国财政部等机构发布的经济评价指导手册和研究成果,表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仍是必要的,并且仍然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具体内容也有许多改进之处,一方面充分吸取了国内外经济评价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并明确了过去实践中的模糊观点;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评价与国家财税制度相匹配,经济评价工作更具操作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在“总则”部分除了对经济评价的目的,作用、适用范围,评价原则、项目计算期和价格体系进行说明外,重点论述了建设项目的不同分类方法,并指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及侧重点,应根据项目性质、项目目标、项目投资者、项目财务主体以及项目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深度,应根据项目决策工作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确定”,表明经济评价工作应按需而取。 2、强化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的准确性对于提高项目经济评价结论准确性的重要性,专门安排独立章节对此进行分析,细化并补充了财务费用流和效益流的识别和估算方法,强调项目目标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 1.一般区位理论——俄林 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2.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 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 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通过自由竞争,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产业市场区,构成整个区域以六边形地域细胞为单位的市场网络。 经济景观:上述网络在竞争中不断调整,会出现两种地域分异。 (三)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 形成了增长极理论、点轴布局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和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为代表的新理论体系。 1.增长极理论 其理论核心内容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极。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 2.点轴布局理论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培训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

第5章 经济评价方法

第一章经济评价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追加投资回收期、投资效果系数、年值(年金)、差额净现值、差额内部收益等基本指标的定义、定义式和经济含义。学习方案间的关系,掌握单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多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时间安排:4学时 教学重点: ●基本概念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单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多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技术方案的综合评价 ●学会使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见作业部分。 备注: 教后记: 根据方案个数:单方案、多方案。 根据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静态方法、动态方法。 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效果的评价。为了确保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研究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性。这些指标和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时间作为计量单位的时间型指标,例如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第二类是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价值型指标,如净现值、费用现值等;第三类是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效率型指标,如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等。 第一节静态评价方法 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主要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始阶段的粗略分析和评价,以及技术方案的初选。 一、静态投资回收期法时间指标 技术方案的决策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为未来的时间越远,人们所确知的东西就越少,风险就越大,为了减少风险,投资者必然希望尽可能快的收回投资。静态投资回收期作为能够反映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和风险性的指标,在建设项目评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用作建设项目评价的辅助性指标。 (一)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1.基本公式 现金流量图 ∑= = - t P t t CO CI ) (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摘要 产业布局理论是阐述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经济现象的理论。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形成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杜能的《孤立园》。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 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 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产业布局理论-发展 1、成本学派理论 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胡佛。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2、市场学派理论。

员工培训中文文献综述

目录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2)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3) 2.1强化理论 (3)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3) 2.3目标设定理论 (4) 2.4期望理论 (4) 2.5学习型组织理论 (4)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的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关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谈到员工培训体系的构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却都不致相同。谌新民和徐汪奇在《员工培训方案》一书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规划体系:承接公司战略目标,并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梯队规划与发展储备,保障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三方面。 (2)培训课程体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必需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附件二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1 总则 1.1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保证经济评价的质量,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1.2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建设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包括规划、机会研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中间评价和后评价可参照使用。 1.3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在项目初步方案的基础上,采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做出全面评价,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经济方面的依据。 1.4建设项目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项目的目标,分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按项目的产出属性 (产品或服务),分为公共项目和非公共项目;按项目的投资管理形式,分为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按项目与企业原有资产的关系,分为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按项目的融资主体,分为新设法人项目和既有法人项目。 1.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及侧重点,应根据项目性质、项目目标、项目投资者、项目财务主体以及项目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确定(见附录A)。 1.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深度,应根据项目决策工作不同阶段的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经济评价,应系统分析、计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通过多方案经济比选推荐最佳方案,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投资风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项目规划、机会研究、项目建议书阶段的经济评价可适当简化。 1.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必须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通过 "有无对比"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和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综述

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综述 第 1 页 目录 1、Literature Research ............................................................... ......................................................................... 2 2、外文文献翻 译 ..................................................................... ................................................ . (5) 1、Literature Research Employee training needs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staff training i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ambiguity, will lead to blindness training .The guiding theory of employee training, with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expansion of business scal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First,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taff skills train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Taylor and Gilbreth first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Taylor is 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his major works include "piecework" system, "Plant Manage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o on.As the results of his theory first time in history of science from the experience up.He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low productivity workers are lack of training, Without the correct operation method and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评价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追加投资回收期、投资效果系数、年值(年金)、差额净现值、差额内部收益等基本指标的定义、定义式和经济含义。学习方案间的关系,掌握单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多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时间安排:4学时 教学重点: ●基本概念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单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多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技术方案的综合评价 ●学会使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见作业部分。 备注: 教后记: 根据方案个数:单方案、多方案。 根据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静态方法、动态方法。 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效果的评价。为了确保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研究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经济效果评价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性。这些指标和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时间作为计量单位的时间型指标,例如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第二类是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价值型指标,如净现值、费用现值等;第三类是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效率型指标,如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等。 第一节静态评价方法 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主要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始阶段的粗略分析和评价,以及技术方案的初选。 一、静态投资回收期法时间指标 技术方案的决策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为未来的时间越远,人们所确知的东西就越少,风险就越大,为了减少风险,投资者必然希望尽可能快的收回投资。静态投资回收期作为能够反映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和风险性的指标,在建设项目评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用作建设项目评价的辅助性指标。 (一)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1.基本公式 现金流量图

国外培训理论文献综述

国外组织培训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培训理论最早源自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自泰勒后各种培训理论相继产生并运用于实践。从最早的改变行为方式培训理论,到需求培训理论、资本培训理论、集体培训理论、终身教育培训理论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并丰富了现代培训理论体系。其中,资本培训理论、终身教育培训理论的提出对现代培训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与评估培训理论,包括培训需求分析理论和培训效果评估理论,阐述了培训的内容;改变行为方式培训理论、集体培训理论则描述了培训的方式。上述各种培训理论对培训实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指导意义,当今,资本培训理论和终身教育培训理论的影响比较大。 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企业管理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员工,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对于如何使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泰勒不同意传统的由工人挑选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方法,而是提出企业要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科学选择并不断地培训工人。泰勒指出:“管理的责任是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逐步地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这样,使工人在雇佣他的公司里,能担任最高、最有兴趣、最有利、最适合他们能力的工作。这种科学地选择与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每年要进行的,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泰勒还指出: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种上,也有一种科学。如果仔细挑选了最适宜于干这类活计的工人,而又发现了干活的科学规律,仔细选出来的工人已培训得能按照这种科学去干活,那么所得的结果必然会比那些在“积极性加刺激性”的计划下工作的结果丰硕得多。可见,培训对任何一种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本培训理论的代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土地、资本等占有量的增加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功能。早在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就通过对农业经济及战后德日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创新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经验、技能和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依据此理论,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企业的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而且人力资本投资不再是边际收益递减的,而是边际收益递增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加里·S·贝克尔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新技术,能增加工人身上人力资本的存量,如果再加上培训,就会使人力资本存量继续增加更多。他还指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国外文献综述

近年来,政府回应性成为政府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政府回应问题的研究是在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行政的过渡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行政改革序幕的开启,民众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要求政府回应其愿望,变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政府的回应性也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最初,西方学者一般都没有把政府回应性作为专门的问题进行研究,而是将它同民主行政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这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公共行政对官僚制的批判。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和各国政府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回应方面的研究成为西方学者研究政府行为的主要路径之一。至今为止,西方学者在政府回应方面有很多著述,研究角度较为广泛,总体来说也比较成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政府回应概念的研究。克林格勒和纳尔班迪认为政府回应意味着政府能够积极地反映并回答通过民选官员表达出来的公民意志。1公共管理学者格洛威斯塔林认为,回应是指公共组织快速了解民众的需求,不仅“回应”民众先前表达的需求,更应洞识先机,以前瞻主动的行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罗伯特丹哈特从民众偏好的角度认为回应性是指体系促进官僚的决定与社会或者声称代表民众的官员的偏好相一致的程度。2第二,研究政府回应性的重要性。罗森布鲁姆、克拉夫丘克、登哈特等西方学者都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强调了政府回应的重要性,认为提高政府回应是政府责任的体现。美国学者格罗弗·斯塔林在其代表作《公共部门管理》一书中提到,“公共管理责任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回应。回应是指一个组织对公众提出的政策变化这一要求作出迅速反应,也可以说是政府对公众所提要求作出超一般反应的行为。他认为,某些时候回应可以是政府首先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是首先确定问题的性质,回应应当在回应程度、产品、价格、促销、分销方面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政府”。3欧文·E·休斯指出:“回应性是责任机制的一部分,回应性的增强可以促进责任机制的改善,而责任机制的完善又可以促进回应性的提高。4”美国学者戴维罗森布鲁姆和罗伯特克拉夫丘克认为应将公众纳入到公共行政之中,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能有效提升政府的代表性、回应性和责任性。第三,对政府回应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意大利学者马可尼的《意大利公共行政改革与面向公众的回应性》研究如何提高政府回应性所进行的政策制定、行政程序改革、公共服务的改进。美国纽约大学的赛义杰的《政府失败:结合体、回应性和立法行为》从政府失败的角度来研究政治回应,他认为政府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回应性的缺乏和回应机制的不完善。韩国学者朴姬奉在其《韩国地方自治过程中的市民参与、满意度和政府回应》中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回应,他将韩国的政府回应与其他政治因素进行比较,他认为市民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提高了政府的合法性和人们对决策的理解,但是市民参与却不能影响政府的回应性和有效性。 1[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孙柏瑛等(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战略[M].北京:中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135. 2[美]罗伯特·丹哈特,扶松茂,丁力(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32. 4欧文·E·休斯,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人民人学出版社,2007.57.

完整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三)主要由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 数两部分组成。其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主要由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各指标的标准参考值组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包括总则、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财务分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方案经济必选、改扩建项目与并购项目经济评价特点、部分行业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综合起来看,根据方法与参数三中的有关规定,需要对于“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教材的内容做以下调整: 一、流动资金的估算流动资金估算方法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现金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 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本年流动资金一上年流动资金 1. 周转次数的计算: 周转次数=360天/最低周转天数 各类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最低周转天数参照同类企业的平均周转天数并结合项目特点确定,或按部门(行业)规定,在确 定最低周转天数时应考虑储存天数、在途天数,并考虑适当的保险系数。 2. 流动资产的估算。 (1)存货的估算。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岀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 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为简化计算,项目评价中仅考虑外购原材料、燃料、其他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并分项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2)应收账款估算。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尚未收回的资金,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3)预付账款估算。预付账款是指企业为购买各类材料、半成品或服务所预先支付的款项,计算公式为: 预付账款=外购商品或服务年费用金额/预付账款周转次数 (4 )现金需要量估算。项目流动资金中的现金是指为维持正常生产运营必须预留的货币资金,计算公式为: 现金=(年工资及福利费+年其他费用)/现金周转次数

员工培训参考文献及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翻译汇编

员工培训参考文献及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翻译 员工培训参考文献及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翻译参考文献[1] 黄维德.刘燕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7-198. [2] 王伟强. 员工培训木桶理论〆重在分清主次[DB/OL] [3] 刘东.家族企业以及经济的文献[DB/OL] [4] 许玉林. 绩效管理[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54-256. [5] Gary. Desle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6th edition) [M]. Beijing〆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1999 : 213-397. 六维[6] 王丽娟译.员工招募、面试甄选和岗前引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23-178,301. [7] 张易. 国有企业的家族化[A], 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1-01:45 —49. [8] 王伟. 员工培训误区面面观[DB] [9] 王先庆. 现代零售丛书-零售企业员工培训[J] 广东: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8月:32-75. [10] 湛新民.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J]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6-103,233-262. [11] 谢晋宇. 企业员工流失[C] ,广东:经济与管理出版社,1999年3 月.132-162. [12] 任少葱. 以企业战略为中心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D]. [13] Raymond A .Noe R. Hollenbeck, Barry Gerhart,Pateick M. Wrigh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rd Ddition,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3 . [14] Germany gan P.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 quality and capacity factor Empirical Study P19-31. [15] https://www.360docs.net/doc/8a6338579.html,tash.Control of Enterprises Training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03. 1 培训的过程1.1 导言〆培训和响应培训就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基本技能的过程。因此,培训可以是给一个机械工演示如何操作他的新机器,也可以是向一个推销员示范怎样卖出公司产品、或者是向一个新的主管讲授如何和员工面谈、如何评价员工等等。然而不管是何种培训,它的目的就是为员工提供胜任其目前从事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员工和管理人员开发则是一种长期的培训。其目的就是开发现有和未来的员工以胜任将来出现的工作,或者是解决有关组织的问题,例如部门间信息交流不畅问题。培训和开发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程度区别的。实际上,现在培训的目的比过去要广泛得多。在过去,大多数公司习惯于强调生产过程的培训,主要是传授给员工从事工作的必要的专门技能,比如,培训装配工焊接线路或培训教师制定课程计划。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培训和开发的程序及其目的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管理者不得不适应快速的技术变革,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以保持竞争力。然而提高质量常需补习式的教育培训,质量改善计划要求员工具有重要的思考关键问题的技能、绘制图表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员工也必须会运用或能获得团队建设、决策以及沟通方面的技能。同样,由于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这就需要企业员工接受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培训(比如桌面排版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另外由于竞争愈来愈激烈,因而需要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管理者已越来越依赖于顾客服务培训,这样员工与顾客打交道时,该培训能给企业员工提供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技能,比如有效的倾听技能。总之,这样从纯粹生产过程转变过来的可以很好地解释下面的问题,即在最近一年为什么每个生产工人平均接受的培训为37小时,而在上一年培训时间却仅为31小时。 1.2培训和开发过程的五个步骤一般地,我们认为一个典型的培训或开发计划是由五个步骤组成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阶段,它的目的是确定某项工作所需技能,分析将要受训者的技能和需求,并且制定具体的、可测量的知识和绩效目标(在这里,要确保绩效欠缺可以通过培训得到补足。但这种欠缺不是由于低工资带来的低士气所引起的)。第二步是指导设计阶段,要编写制订出培训计划的实际内容,包括工作手册、训练和多种活动。第三步是培训计划有效性的论证阶段、在此期间让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员工检查培训计划并找出其中的缺点和不足。第四步是计划实施阶段,本阶段按本文以及下一节所提到的(例如,在岗培训或程序化学习)方法进行培训。最后是培训的评估与跟踪检查阶段,在此要评价培训计划的成败得失。培训和开发过程的五个步骤〆l、需求分析(1)确定为提高工作绩效和生产力所需的具体工作技能。(2)对接受培训的员工进行分析,确保培训计划不仅与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