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第5课《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甲午战争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英勇事迹。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2.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3.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2.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学法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海战与陆战

1.背景(原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清政府的态度如何?导致了什么局面?(避战求和,不做战备;站争开始,就陷入不利局面)

3.日军侵华时间(甲午战争)是什么时候?(1894年—1895年)

4.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黄海战役----避战保船----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是什么?

(清朝腐败是失败根源;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武器装备落后)探究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

2.地点?(日本马关)

3.人物?(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4.《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割三地(更严重破坏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赔二亿(清财政不堪重负,更加重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开四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设厂(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5.《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探究三:瓜分危机

1.三国干涉还辽是怎样一回事?(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三国强力干涉)

2.结果如何?(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向日本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款”)

3.是什么原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具体有何表现?(甲午战争暴露了中国的虚弱,《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的贪欲;俄、德、法向清政府提出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列强群起效尤,中国陷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什么是租借地?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领土。

势力范围: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这领土上,该国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5.观察27页《时局图》,说说每一个图案代表哪个国家?(北极熊:俄国;虎:英国;蛇:德国;青蛙:法国;太阳:日本;秃鹰:美国)

三、拓展延伸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②赔银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2.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银二亿两;③增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④在华设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①割地面积增加;②赔款数额倍增;③侵略深入内地;

④经济侵略加剧;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时间(1894年);原因(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海战与陆战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清军陷入不利局面

经过结果:黄海战役----避战保船----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三月地点:日本马关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允设厂

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强力干涉)瓜分危机

结果:中国赔偿3000万两白银为“赎辽款”

课后反思: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双方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 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 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 论准备。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

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朝鲜。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综合侦察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1893年,日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回顾及启示 魏西京 一、战争背景 (一)什么是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和清朝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因主要战争发生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通过战争日本夺占了台湾,控制了朝鲜,勒索了巨款。日本吮吸着中国人民的鲜血和财富而急剧膨胀起来,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中国和亚洲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开战的原因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到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日本的“大陆政策”。什么是日本“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后三步在1931年侵华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亚洲其他国家时都实现了。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清政府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貌似强大的海军力量,有了一丝中兴的迹象。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所以说,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的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急于扩张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有一战。 欧美方面: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看看我们多惨,就像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利用,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瓜分中国,就像一桌饿狼前面放了一只大烧鸡,有的说我吃鸡头,有的说我要鸡腿,有的说我爱吃鸡屁股,商量好以后,就开始动筷子,当然他们的筷子不是普通的筷子,而是长枪、大炮和血淋淋的刺刀。 两国军备: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 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①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③ 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终于在此时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不想太多的去触动传统思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思想的信徒。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 ①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36. ②吴承明.世潮·传统·近代化[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86.

忆甲午海战

忆甲午海战,看今日改革 ---- 铭记历史,镌刻史实;累积跬步,振兴中华 【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 剖析古老帝国版图: 中国原是个帝国。我们的版图除本部以外,还包括缅甸,越南,琉球,高丽,蒙古等。这些地方可以分为两类:蒙古等属于第一类;归理藩部管,中国派有大臣驻扎其地;第二类即高丽,越南等地。实际中国与他们的关系很浅,他们不过按期进贡,新王即位须受中国皇帝的策封。此外我们并不派代表常驻其国都,也不干涉其内政。在经济方面,我们也十分消极,我们不移民,也不鼓励通商。总体上,帝国版图可用光绪七年(1881)翰林院学士周德润先生的话概括:“臣闻天子守在四夷,此诚虚远、忧深之计。古来敌国外患,伏之甚微,而蓄之甚早。不守四夷而守边境,则已无及矣;不守边境而守腹地,则更无及矣。我朝幅员广辟,龙沙雁海,尽列藩属。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非所谓山河带砺,与国同休戚哉?”换句话说,在历史上属国是我国的国防外线,是代守我门户的。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以国防为主,结构简单,企业管理体制缺陷甚多。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3.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陆军方面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清政府:人数虽多,但是战斗力普遍低下,有作战能力的少之又少;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缺乏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26、甲午海战

26*甲午海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记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作战,誓死保卫旗舰,最后在敌舰猛攻下壮烈牺牲。课文通过描写他们作战时的英勇顽强,高度赞扬了他们誓死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高尚情操。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结构紧凑清晰,语言朴实简练,情节紧张激烈,能够深深吸引学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佳作。二、教学要求: 1、认识“舰、督、眺、毙、逞、牺牲”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三、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英雄们的民族精神。四、教学准备: 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五、学情分析: 由于自己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意思地培养学生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是阅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自己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网络查找了对本课有历史背景的一定了解,这样对于本课的理解一定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反侵略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用倚仗着自己的船坚炮利,用他们的洋枪洋炮无情地砸开了中国的大门上,在中国的大地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让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但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并没因此而屈服,他们奋起反抗,这中间涌现了无数的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PPT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9页,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板书:26、甲午海战二、检查预习情况: 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 PPT出示生字词,一起来复习。 同甘共苦:一起享受幸福,一起承担艰苦。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同归于尽:一同死亡或者毁灭。置之度外:把生死不放在心上。三、PPT出示邓世昌图片。 同学们谁认识这个人?简介邓世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中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吧。四、结合预习,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课文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接着介绍邓世昌率领将士们英勇作战,壮烈殉国,最后赞美了邓世昌和将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节操。 PPT展示: ①课文叙述顺序:按时间先后,交代时间、地点、起因及主要人物②课文主要内容:讲了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奋战,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板书:①遭遇日军舰队。 ②英勇奋战,誓死报国。③高尚精神,永远敬重。 2、品读领悟人物的精神。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邓世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节操? PPT展示: ①“邓世昌坚毅沉着地指挥战斗,舰首舰尾大炮轮番射击,炮弹纷纷击中日本军舰。”写出邓世昌沉着应战,面对凶狠的敌人毫不畏惧。

浅谈中国近代史

浅谈中国近代史 ——15级翻译董文姝人们在提到中国近代史时,总是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我不这么认为,凡事有因有果,那么我将从一个因果或者说哲学中的量质变的角度,进行浅谈分析。 历史,犹如一条河,从任何一个河段去截取,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了一个词“屈辱”,所谓的屈辱,无非就是当政者的无能无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难,还得被外人欺负着,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无能,让老百姓屈辱的活着,民族没有了希望,没了追求,没了精神,没了信仰,没了脊梁……国之不国矣!和那个没有光明的时代与现代的生活相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过着稳定有尊严的生活。 这两者相比,是量的累计导致了质的飞越。简单说来,近代史中的国家,闭关锁国,天天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于世界中的技术发展,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用“奇技淫巧”加以调笑,那么技术的落后,导致量的积累,最终有了一次质的醒悟,那就是“甲午战争”,一个弹丸之地的国家,火炮威力比我们的大,射程比我们的远,然后就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白了,无非是当政者为了给国人一个解释,赔点钱息事宁人,可是没想到的是,猛虎架不住群狼,你一口我一口,赔钱都不行了,还得割地了,国家的钱哪来的?地丁税赋?那不还是从老百姓身上来吗?国人还能忍吗?读书人就开始了,变法图强,官宦开始学技术,办厂子。结果呢?变法靠皇帝,无奈皇帝的母亲太强势;开厂子,造船建炮,人家不给你核心技术…… 最可怕的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思想!一直以为自己“天朝上国”,俯瞰天下,纵横睥睨, 除了自己的那点东西,别的都不行,哪怕是打了败仗。两次工业革命,英国都积极参与了,甚至为执牛耳者,日本是个爱学习的国家(虽然本人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在客观上真的是这样,知道自己不行,那我认真学习,拜老师,在两次工业革命的热潮中,可是学了不少好东西,可怜的央央中华完美的错过这些,还是不自知。这些科技的进步来源于思想的进步,有了先进的思想,有了实干家,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 的八个启示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甲午战争,就是要从这部蕴含着中华国耻的战争史中,探究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确保国家安全、扞卫世界和平提供史鉴,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顺畅。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资料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试题 一.非选择题 1.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_1894_; 2. 3.甲午战争历时多久9个月; 4. 5.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6. 7.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8.甲午战争中日签订条约是在日本广岛签订的(地点); 9.条约是清政府哪位大臣和日本签订的李鸿章; 10. 11.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 12.条约中阻碍中国名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场; 13. 14.甲午战争割了那些土地给日本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5.甲午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为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战役;二.选择题 1.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

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110511722 关旭东一、摘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发展史,自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 门后,各方列强纷至沓来。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邻国日 本。在中日发展中,近代史这一块,是中日关系转变的一个转折 点。本文从甲午中日战争来浅谈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关键字 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中日关系,转折点 三、正文 1、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 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 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 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 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2、过程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导读: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