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 可能使粪便变色的药物

1.使粪便变白色的药物:抗酸剂(氢氧化铝等)。

2.使粪便变黄色或绿色的药物:蒽醌类(大黄等)、吲哚美辛(消炎痛)。

3.使粪便变粉红至红色或黑色(可能有肠出血)的药物:抗凝剂(华法林等)、保泰松类、水杨酸类。

4.使粪便变黑色的药物:铋制剂,如活性炭、亚铁盐、铁盐。

5.使粪便变红色的药物:利福平、恩波维胺(扑蛲灵)。

6.使粪便变泥土状、灰色的药物:钡剂。

(二) 能使尿液改变颜色的药物

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三) 能使尿比重增加的药物

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

二、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一) 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长春碱、长春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三甲双酮。)去氧苯比妥(抗癫痫药:扑米酮(3)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潘等。

(2) 有丝***抑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2.致白细胞破坏增加的药物

(1)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

(2) 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氯霉素等。

、地高辛等。)安定(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地西洋(3)

(4) 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等。

(5) 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其他: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三) 能引起血小板计数变化的药物

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都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一般均先引起白细胞减少,继而使血小板减少,最后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这是由于白细胞的寿命为4天,血小板为9天,红细胞为120天。

(1)致再生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化学品: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甲氧芳芥(甲氧基溶肉瘤素)、阿糖胞苷、硫唑嘌呤、甲氨蝶呤、6-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苯、二甲苯、有机砷等。

(2)引起骨髓再生不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氮、氯丙嗪、甲巯咪唑、苯妥英钠、乙氧萘青霉素、乙琥胺、保泰松、吲哚美辛、氯苯那敏等。

(3) 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噻嗪类、雌激素类、乙醇、瑞斯特霉素、甲苯磺丁脲等。

(4)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这些药物多为半抗原,能附着在血小板膜上的特殊部位,形成药物蛋白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免疫作用,致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有: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水杨酸、非那西丁、抗生素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奎宁、氯喹、洋地黄霉甙、地高辛、奎尼丁、硝酸甘油、甲基多巴、氯噻嗪、百日咳菌苗等。

(四) 能引起出血、凝血时间变化的药物

(1) 能使出血时间延长的药物:右旋糖酐、乙酸水杨酸、泛酰乙醇及其衍生物,链激酶-链球菌脱氧核酸酶等。

(2) 使凝血时间延长的药物:抗凝剂、四环素等。

(3) 使凝血时间缩短的药物: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

(4)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药物:合成性固醇、水合氯醛、氯霉素、氯贝丁酯(冠心平)、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吲哚美辛、甲芬那酸(甲灭酸)、新霉素、羟布宗(羟保泰松)、保泰松、苯妥英钠、奎尼丁、水杨酸类、左旋甲状腺素钠等。

(5)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的药物:巴比妥类、格鲁米特(导眠能)、维生素K、口服避孕药、灰黄霉素、庚巴比士等。

(五) 能引起血沉变化的药物

(1) 使血沉加快的药物:左旋糖酐、甲基多巴、氨基青霉素、三氟哌多(三氟哌啶醇)、维生素K、维生素A、茶碱、羟丙基甲基麦角酰胺等。

(2) 使血沉减慢的药物:奎宁、水杨酸盐、引起血葡萄糖升高的药物等。

(六) 可能引起过敏性血管性紫癜的药物(血小板数与功能正常)

非那西丁、阿司匹林、水合氯醛、克尿塞、氯丙嗪(氯普马嗪)、秋水仙碱、香豆素类药、苯海拉明、红霉素、灰黄霉素、碘化物、异烟肼、甲丙氨酯(眠尔通)、土霉素、酚噻嗪类、普鲁卡因青霉素、奎尼丁、磺胺类、已氟吡啦嗪等。

三、药物对尿化学试验的影响

(一) 影响尿pH的药物

碳酸氢钠(重碳酸钠)、乙酰唑胺(醋氮酰胺)等。

(二) 影响尿糖试验的药物

1.引起尿糖假阳性的药物:

(1) 引起血糖升高从而继发糖尿的药物:皮质类固醇制剂、吲哚美辛、异烟肼。

(2) 引起肾损害的药物:过期四环素。

(3)由于还原作用,与班氏溶液或Cliniest试剂可出现尿葡萄糖假阳性反应,但与Clinistix或Testape试剂无此反应的药物:阿司匹林、对氨基水杨酸、头孢噻吩钠(先锋霉素Ⅰ)、头孢噻啶(先锋霉素Ⅱ)、水合氯醛、辛可芬等。

2.引起尿糖假阴性的药物(对酶法、试纸法):抗坏血酸、左旋多巴、非那宗吡啶等。

(三) 引起尿酮体试验假阳性的药物

对氨基水杨酸、苯乙双胍(降糖灵)、水杨酸盐、肌醇酯等。

(四) 影响尿潜血试验的药物(联苯胺法)

假阳性:溴剂、铜、碘化物、过锰酸化物等。

假阴性:大量维生素C。

影响尿二胆试验的药物) 五(

凡能引起肝功能损害、溶血和胆汁郁积的药物,均可导致尿二胆试验结果的改变。如氯丙嗪、甲芬那酸、非那宗吡啶、氯噻嗪类。

(六) 影响尿17-酮类固醇测定的药物

(1)使尿17-酮类固醇增高的药物:氯霉素、氯丙嗪、地塞米松、红霉素、甲丙氨酯、青霉素、非那宗吡啶、酚噻嗪类、奎尼丁、司可巴比妥(速可眠)、螺内酯(安体舒通)、夹竹桃霉素、氨苯甲基丁烷二醇等。

(2) 使尿17-酮类固醇下降的药物:氯氮、雌激素、口服避孕药、酚噻嗪类、利血平、甲丙氨酯、丙磺舒、普马嗪等。

(七) 影响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的药物

(1)使用17-羟皮质类固醇增高的药物:乙酰唑胺、水合氯醛、氯氮、甲丙氨酯、奎宁、螺内酯、利普马嗪、秋水仙碱、红霉素、夹竹桃霉素、副醛等。

(2) 使尿17-羟皮质类固醇下降的药物:雌激素、口服避孕药、酚噻嗪类、利血平等。

(八) 影响儿茶酚胺测定的药物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维生素C、水合氯醛、肾上腺素、甲基多巴、奎尼、四环素族、维生素C族、红霉素、肼屈嗪(肼苯达嗪)、乌洛托品、烟酸等。

(九) 影响香草基杏仁酸(VMA)测定的药物

(1) 使VMA增高的药物:阿司匹林、PAS、土霉素、青霉素、非那宗吡啶、磺胺类、愈创木等。PSP酚甘油醚、唛酚生、.

(2) 使VMA下降的药物:普马嗪类、甲基多巴、丙米嗪、氯贝酯(冠心平)、胍乙啶同类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十) 影响尿5-羟吲哚醋酸(5-HAA)测定的药物

(1)可使5-HAA增高的药物:乙酰苯胺、非那西丁、唛酚生、利血平、愈创木酚甘油醚等;

(2)可使5-HAA降低的药物:普马嗪类、丙米嗪、异烟肼、甲基多巴、异丙嗪、乌洛托品等。

(十一) 影响妊娠试验的药物

假阳性:氯普马嗪、酚噻嗪等、

假阴性:异丙嗪等。

(十二) 引起假阳性尿蛋白的药物

具有肾毒性药物如金、砷、锑化物等;影响磺胺基水杨酸试验的药物如头孢吩钠、头孢噻啶、磺胺甲唑、甲苯磺丁脲等。

(十三) 引起尿肌酐改变的药物

增加:维生素C(抗坏血酸)、皮质类固醇、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硝基呋喃类等;减少:雄激素与合成性固醇、噻嗪类等。

引起尿钙改变的药物) 十四(

(1) 使尿钙增多的药物:雄激素与合成性固醇、考来烯胺(消胆胺)、皮质类固醇、二氢类固醇、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注射剂、紫霉素等。

(2) 使尿钙减少的药物:植酸钠、噻嗪类等。

(十五) 引起尿PSP试验假阳性的药物

白陶土、镁、亚甲蓝、烟酸、阿的平、奎尼丁、奎宁等。

四、药物对血液生化测定的影响

(一) 影响血液尿素氮测定的药物

(1) 使血尿素氮增高的药物:水合氯醛、氯霉素、铵盐、磺酰尿素、氨基酚、天门冬酰胺、喹诺酮类、利尿剂、阿昔洛韦、头孢菌素类等。

(2) 使血尿素氮降低的药物:链霉素、氯霉素、吩噻嗪类、生长激素、金制剂和汞制剂、抗炎镇痛药等。

(二) 影响血肌酐测定的药物

1、使血肌酐增高的药物:

(1)影响检测方法(苦味酸法)使结果增高:呋喃类、维生素C、甲基多巴、左旋多巴、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通过药物毒副反应使肌酐增高:氟烷、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受阻滞剂、抗炎解热镇痛药等。H2-利福平、奎宁、.

2、使血肌酐降低的药物:

苯丙酸诺龙

(三) 影响血尿酸测定的药物

1.使血尿酸增高的药物:

(1) 细胞毒性作用使核酸的转化加快的药物:抗代谢剂与肿瘤化疗剂(长春新碱、硫唑嘧啶、白消安、甲氨蝶呤)等。

(2) 使肾清除率或肾小管分泌减慢的药物:各种利尿剂。

(3) 对肾有毒性作用的药物:丝裂霉素等。

(4) 对测定方法有干扰的药物:维生素C、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

2.使血尿酸降低的药物:

(1) 使血尿酸生成降低的药物:黄嘌呤氧化抑制剂(如羟吡唑嘧啶)等。

(2) 使血尿酸排泄增加的药物:丙磺舒、辛可芬、促皮质素、双香豆素、利尿剂、噻嗪、乙酰季胺、大量水杨酸盐等。

(3) 其他药物:吲哚美辛、皮质类固醇等。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用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但影响的程度不一,而且有些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也不清楚。有的改变是因检验过程中化学反应被干扰;有的则反映特殊器官受损,如肝肾;有的病人代谢功能特殊,对某一化合物的形成或排出呈现加速或迟滞;其他如结合部位的竞争,降解酶的激发或抑制等。由于药物成分复杂,此资料仅供参考。 一、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 致贫血药物 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长春碱、长春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6)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8)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潘等。 (2) 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 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6)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2.致白细胞破坏增加的药物 (1)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 (2) 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氯霉素等。 (3) 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地西洋(安定)、地高辛等。 (4) 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等。 (5) 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6) 其他: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三) 能引起血小板计数变化的药物 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都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一般均先引起白细胞减少,继而使血小板减少,最后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这是由于白细胞的寿命为4天,血小板为9天,红细胞为120天。 (1) 致再生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化学品: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甲氧芳芥(甲氧基溶肉瘤素)、阿糖胞苷、硫唑嘌呤、甲氨蝶呤、6-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苯、二甲苯、有机砷等。 (2) 引起骨髓再生不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氮、氯丙嗪、甲巯咪唑、苯妥英钠、乙氧萘青霉素、乙琥胺、保泰松、吲哚美辛、氯苯那敏等。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分析 项目参考值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 [3.9-10×10^9/ L] 儿童 [5-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 ●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尿毒症、严重组织损伤、传 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 急性出血或溶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排斥等。●减 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 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 肿瘤化疗后、放射线及镭照射后、非白血病性脾功能亢进、化学物质如铅、 苯等中毒、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淋巴细 胞(LYMPH%)[0.2-0 .4] ( LYMPH#)[0.08 -4×10^9/L] ●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等)、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 咳、结核等)、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肾移植术后等。 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淋巴细 胞可相对增多。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 免疫缺陷病、严重化脓性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 胞(MONO%)[0.03-0 .08] ( MONO#)[0.08- 0.9×10^9/L]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某些白血病(如粒细胞 缺乏症的恢复期等)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中性粒细胞(NEUT%)[0.5-0. 7] (NEUT#)[2-7×1 0^9/L]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如汞、铅等的外源性中毒以及尿毒症等内源性中毒)、恶性肿瘤、 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等,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氯化锂等。●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 疾、流感、布氏杆菌病、麻疹、抗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中毒、X线及镭照 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度感染、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过 敏性休克、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嗜酸细 胞(EO%)[<0.07]嗜 酸细胞计数 (EO#)[<0.5×10 ^9/L] ●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肠道钩虫感染、肠外血吸虫等感染)、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等)、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 皮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直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某些恶性 肿瘤(如肺癌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 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减少:临 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 期等)等。 嗜碱细胞(BASO%)[<0.05] BASO# [<0.03×10^9/L ]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等。 红细胞(RBC)●增多: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

药物对检验结果地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 可能使粪便变色的药物 1.使粪便变白色的药物:抗酸剂(氢氧化铝等)。 2.使粪便变黄色或绿色的药物:蒽醌类(大黄等)、吲哚美辛(消炎痛)。 3.使粪便变粉红至红色或黑色(可能有肠出血)的药物:抗凝剂(华法林等)、保泰松类、水酸类。 4.使粪便变黑色的药物:铋制剂,如活性炭、亚铁盐、铁盐。 5.使粪便变红色的药物:利福平、恩波维胺(扑蛲灵)。 6.使粪便变泥土状、灰色的药物:钡剂。 (二) 能使尿液改变颜色的药物 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三) 能使尿比重增加的药物 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 二、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一) 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

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碱、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等。 (2) 有丝***抑制剂:碱、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临床药物治疗学——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临床药物治疗学——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疾病一方面可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发生变化,导致药动学改变; 另一方面会使某些组织器官的受体数目和功能发生变化,改变机体对相应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导致药效学的改变。 一、肝脏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药动学的影响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首过效应减少——生物利用度提高——血药浓度上升; 如:水杨酸类、利多卡因、氯丙嗪、吗啡、哌替啶、丙氧酚、喷他佐辛、哌甲酯、异丙肾上腺素、可乐定、维拉帕米、普萘洛尔、阿普洛尔、氯美噻唑等。 2.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一方面:肝功能降低——血中蛋白少——结合型药物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加; 另一方面:血药浓度降低——不利于满足菌血症或败血症的患者必须在血液中发挥药物杀菌或抑菌作用的治疗要求。 3.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影响药物在肝脏代谢的因素很多,如肝药酶活性、肝血流量、有效肝细胞总数、门脉血液的分流、胆道的通畅与否、肝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和排泄功能等,其中以肝药酶活性和肝血流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脏内微粒体酶合成减少,细胞色素P450含量降低可减慢许多药物的代谢,一般均使药物清除半衰期增加。 4.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肝脏疾病、胆道阻塞或肺部疾患所致的肝缺氧,将阻碍药物经胆汁排泄,致血浆内药物总浓度升高。 如: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地高辛、螺内酯及甾体激素等。 肝脏疾病可使其他组织的药物受体数目和敏感性发生改变,这属于对以下哪方面的影响 A.药物排泄 B.药物吸收 C.药物分布 D.药物代谢 E.药效学 『正确答案』E 肝脏疾病可使药物清除半衰期增加,属于对以下哪方面的影响 A.药效学 B.药物吸收 C.药物分布 D.药物排泄 E.药物代谢 『正确答案』E (二)药效学的影响 肝脏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两方面: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绝不能掉以轻心简单认定检验报告有误,应小心求证以得到正确的解释。另外尚有一些饮食、生理现象、标本处置不当、药物因素,也会造成判读的偏差。影响检验结果的疾病外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脂、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GG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血糖、白蛋白(ALB)、补体 (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胆红素(Bl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 高蛋白饮食者,其BUN、UA升高,而高嘌呤食物影响的是 UA增高。 高嘌呤食物如下: 4.1 畜肉类:肝、肠、胃、胰等动物内脏及其所制的浓汤汁。 4.2 水产品:鱼类(带鱼、鲳鱼、凤尾鱼、海鳗、沙丁鱼、鲭鱼、鲨鱼等海鱼及鱼皮、鱼卵、鱼干等)贝壳类(蛤蜊、淡菜、干贝等)虾类(海虾、虾米、海参等)。 4.3 豆类和菌藻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等 4.4 其它: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等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FP、AMY、CHO、TG偏高,BUN、NA、ALB偏低。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乳酸(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HDL—C、LACT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3.1 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3.2 姿势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姿较高)如:TP、ALB、Ca、HCT、ALT、Fe、CHO及尿中儿茶酚胺。测血中儿茶酚胺时,采血前一周,应避免抽烟,食用核桃、香蕉及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保持平静勿使其受压力、兴奋等情绪变化.仰卧三十分钟后抽血。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溶血会影响哪些检测结果

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 检验人都知道,在标本采集、处理过程中,红细胞破坏造成溶血。原因有很多,包括采血不顺、压脉带过紧、抗凝血混匀用力过猛、离心破管等等。溶血会影响部分检验结果。在此,我查阅文献,汇总一下,与大家分享。 一、生化项目 (1)结果偏高的项目 溶血对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最大,可使测定值升高达100-180;其次是肌酸激酶(CK),高达约69倍;;再次,是血清磷(P)和钾(K),前者为50倍,后者为20-30倍。还有谷草转氨酶(AST),10-30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倍;谷丙转氨酶(ALT),7倍。其他受到影响但影响程度尚不明确的有钠(Na),镁(Mg),铁(Fe),氯化物(CL),总蛋白(TP),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低密度脂蛋白(LDH)等。 (2)结果偏低的项目 溶血导致某些项目的测定结果偏高外,还可导致有的项目值偏低。如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3)影响不大的项目 多种文献报道显示,白蛋白(Alb)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受溶血的影响不大。 二、凝血项目 溶血标本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要比不溶血的标本测定值分别升高约7.22%和26.26%;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则降低约9.88%。溶血后结果的改变与溶血程度无明显比例关系。促凝血检测结果受溶血因素影响,但不随溶血程度的增加而成简单的线性改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约8.48%,但也有人认为溶血对此项目影响不大。

三、免疫项目 在免疫项目检测中,溶血对化学发光法或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所检测的项目的影响报道较多。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最大,可使结果升高达到20倍。其次,对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T3(FT3)、游离T4(FT4)、心肌肌钙蛋白I(cTn)、肌红蛋白(MYO)也有一定影响。再者,有研究显示,溶血本身对胰岛素水平影响不大,但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胰岛素降解酶,溶血后该酶释放,随着溶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不断降解,从而导致浓度降低。对于ELISA方法的影响,有研究认为HIV抗体检测实验中,溶血可造成约3.75%的标本出现假阳性。 溶血对有些项目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例如血钙(Ca)、尿素氮(BUN)、肌酐(CR)、碱性磷酸酶(ALP)、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这可能与检测方法不容有关,也可能与试验标本的溶血程度有关。 总之,作为检验人,我们要明确受溶血影响的检验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观察标本质量,以避免给临床提供不可靠的的实验室数据。同时,溶血对部分项目的影响尚不明确,我们不妨继续研究,提供数据以供同仁参考。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毒品检测中如何更好的应对药物的影响

毒品检测中如何更好的应对药物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检验也在不断的更新,临床检验对临床诊断的影响越来越大,故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迫切关心的问题。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除了饮食、标本采集、实验方法等外,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许多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影响,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原发病所致),从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另一些药物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可与检验试剂起反应,从而干扰检验结果,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或多种无法解释的结果。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会使医师诊断困难,贻误病情和治疗,严重者危及生命。 特别是某些药物,对临床检验干扰的时间可长达几天、几月甚至几年,如使用"碘油"作X线造影剂后,因碘的半衰期特别长,故其在体内的残留量对甲状腺功能检验产生"假阳性"的时间可长达数年。 所以,了解和研究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可供临床更科学、更准确地解释和判断检验结果,对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检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物对检验医学结果的影响 1.1 抗菌药物一些碘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增加血液中尿酸浓度;常误报做“痛风阳性”服碘胺后,尿胆原检查出现混浊,影响结果的判断。用碘基水杨酸法测尿蛋白时,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黄胺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一些药物如氯霉素,可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使白细胞减少,退热的药物如瑞芝清,能使白细胞数严重降低。 1.2 镇痛消炎药物比如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总胆管开口处的奥迪括约肌痉挛,而导致出血、尿中的淀粉酶会明显升高,在用药后3~4h影响最大,24h后消失。 1.3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可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及血钙、血磷偏低,且血糖明显升高,临床上常误诊为糖尿病。 1.4 利尿剂利尿剂可导致低血钾、低血容量、低氯,长期使用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1.5 抗癌药物多种抗癌药物对人体的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抗癌药对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可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以及肝功能的改变,并使葡萄糖耐量试验降低、血脂出现异常变化等等。 1.6 抗糖尿病药:胰岛素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其它抗糖尿病药(如D-860、氯磺丙脲等),可损害肝功能,使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1.7 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大仑丁)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1.8 是检验结果着色的药物;主要要为药物使尿液染色,从而干扰比色测定和荧光分析的测定结果。如服利福平后尿呈橙红色;服维生素B2、黄连素和阿的平等使尿呈黄色;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喋啶后使尿呈绿蓝色,并有蓝色荧光。许多药物对大便的色泽也产生影响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为了方便朋友们查询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特此整理如下:(如有与下列正常值有差异者,请以所在医院的正常值为准)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 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 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 临床意义: (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 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

药理学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尼可刹米对小鼠作用的差异 原理:影响药物的因素有药物的给药剂量,当药物的剂量增加,药物的效应也随之增加。但这一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制的,当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药物的效应恒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当药物剂量过大时,可致中毒或死亡。 材料: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 药品:2.5%尼可刹米溶液 动物:小白鼠3只

方法:取小鼠3只,标记,称重,随机分为 3组,各鼠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尼可刹米溶液(1#:2.5%尼可刹米溶液0.15ml/10g;2#:2.5%尼可刹米溶液0.1ml/10g;3#:2.5%尼可刹米溶液0.05ml/10g),观察潜伏期、给药前后的表现,并仔细记录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1、小鼠对尼可刹米可能出现的反应,按由轻到重程度有:活动增加,呼吸急促,反射亢进,震颤,惊厥,死亡等。 2、比较各鼠表现出来的药物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快慢。

思考:本实验结果对药理实验和临床用药有何启示? (二)安定抗尼可刹米惊厥的作用 目的:观察安定对尼可刹米中毒动物的解救作用 原理:安定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可清除病理性中枢兴奋状态。 材料:器材:电子天平、0.5ml注射器、1ml注射器、大烧杯 药品:2.5%尼可刹米溶液、0.5%安定溶液、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2只

方法:取小鼠2只,标记,称重,随机分为2组。1#腹腔注射0.5%安定溶液0.05ml/10g,2#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各鼠均腹腔注射 2.5%尼可刹米溶液0.1ml/10g,观察两鼠给药前后的表现,并仔细记录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使用剂量的准确性 思考:安定为什么能解救尼可刹米所致的惊厥? (三)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检验结果及其意义word版

[转载]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最新) 为了方便朋友们查询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特此整理如下:(如有与下列正常值有差异者,请以所在医院的正常值为准)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

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 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 临床意义: (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 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 c.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d、某些恶性肿瘤晚期:如胃癌、肺癌等 (2)、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及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 总胆汁酸(TBA) 正常值 5.1-19.0 umol/l

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练习题

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A1 1、肝功能不全病人的选药原则 A、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B、合用肝药酶诱导剂 C、选用代谢物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D、选用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 E、选用以原形经肾脏直接排泄的药物 2、在所有药物性肝病中仅次于抗生素的药物类别是 A、抗高血压药物 B、性激素 C、化学抗菌药 D、皮质激素 E、维生素 3、当肝功能不全时,肝药酶活性降低,此时 A、药物清除率下降,半衰期缩短 B、药物清除率上升,半衰期缩短 C、药物清除率下降,半衰期不变 D、药物代谢减慢,清除率上升 E、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 4、影响药物在肝脏代谢的因素中最明显的是 A、肝药酶活性 B、有效肝细胞总数 C、门脉血液的分流 D、胆道的通畅与否 E、肝细胞对药物的摄取 5、肝功能不全时对药动学的影响错误的是 A、首过效应降低 B、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 C、生物利用度降低 D、代谢减少 E、胆汁排泄减少 6、下列需要肝脏活化产生活性,所以肝病时药效降低的是 A、可的松 B、利多卡因 C、普萘洛尔 D、苯巴比妥 E、泼尼松龙 7、在所有药物性肝病中,致病率最高的是 A、抗真菌药

B、抗肿瘤药 C、抗生素 D、抗高血压药 E、利尿药 8、某男性患者,肝病史3年,服用下列哪种药物会比健康人药效降低 A、维生素D3 B、氨苄西林 C、地西泮 D、氨茶碱 E、甲苯磺丁脲 9、肝脏疾病可使药物清除半衰期增加,属于对以下哪方面的影响 A、药效学 B、药物吸收 C、药物分布 D、药物代谢 E、药物排泄 10、肝脏疾病可阻碍药物经胆汁排泄,属于对以下哪方面的影响 A、药效学 B、药物吸收 C、药物分布 D、药物代谢 E、药物排泄 11、肝脏疾病可使其他组织的药物受体数目和敏感性发生改变,这属于对以下哪方面的影响 A、药效学 B、药物吸收 C、药物分布 D、药物代谢 E、药物排泄 12、以下不属于由肝脏灭活的药物是 A、甲苯磺丁脲 B、可的松 C、地西泮 D、泼尼松龙 E、苯巴比妥 13、肾衰竭时仍可使用常用剂量的药物是 A、司可巴比妥 B、阿米卡星 C、氯霉素 D、别嘌醇 E、硝普钠

药物相互作用对药动学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对药动学的影响 (1)影响吸收 (2)影响分布 (3)影响代 (4)影响排泄 (1)影响吸收 》抗酸药复方制剂(含有Ca 2+、Mg2+、Al3+、Bi3+)+ 四环素 ——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而影响吸收,影响疗效; 》阿托品、颠茄、溴丙胺太林+ ? ——前药抑制胃肠蠕动,延缓胃排空,增加后药的吸收; 》甲氧氯普胺、多立酮+ ? ——前药增加肠蠕动,减少后药的吸收。 (2)影响分布 ●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华法林、磺胺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氯丙嗪等。 ●相互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 阿依水,抢蛋白 其他药,被游离 格列类、华法林 被抢劫、被游离 易过量、易中毒 低血糖、低凝血 阿依水:阿司匹林、依他尼酸、水合氯醛等均具有较强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与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抗凝药、抗肿瘤药等合用,可使后三者的游离型药物增加血浆药物浓度升高。 (3)影响代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 “酶诱导剂:二苯卡马利!” + “?药物”(代较快)——应适当增加剂量。 》肝药酶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大环酯类、异烟肼、环孢素、西咪替丁) “酶抑制剂:红梅环抱夕阳醉,异乡烟米无滋味” + “?药物”(代减慢)——应适当减量。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有许多同工酶。 CYP1A2、CYP3A4、 CYP2B6、CYP2C9、

CYP2C19、CYP2D6

(4)影响排泄 》如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磺胺药 + 青霉素 ——可减少青霉素自肾小管的排泄,使青霉素排泄减慢,血浆药物浓度增高,血浆半衰期延长。 药物的理化配伍禁忌(体外) 药物理化配伍禁忌指——由于pH值、离子电荷等条件的改变而引起药液的混浊、沉淀、变色和活性降低等变化。 主要表现在——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及肠外营养液等溶液的配制方面。如:》青霉素与碳酸氢钠、氢化可的松混合可发生透明度不改变而效价降低的潜在性变化。 》青霉素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硫喷妥钠、阿托品、氨力农、普鲁卡因胺、拉贝洛尔、缩宫素、酚妥拉明、罂粟碱、精氨酸、麦角新碱、鱼精蛋白、促皮质素、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苯海 拉明、麻黄素、氨茶碱、维生素B 1、维生素B 6 、维生素K 1 、维生素C、 异丙嗪、阿糖胞苷、辅酶A、博来霉素等药品配伍可出现混浊、沉淀、变色和活性降低。 药理配伍禁忌(体) 指配伍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增加、毒性增强的反应,是发生在患者体的变化。 如: 》阿昔洛韦+齐多夫定注射液——引起神经、肾毒性增加; 》亚胺培南+更昔洛韦——可引起癫痫发作等。 化学药与中成药的联合应用 化学药与中药联用的特点: 有利——①协同作用,疗效增强 ②降低药品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③减少剂量,缩短疗程

Torch五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Torch五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黎素琴 湖南省桑植县民族中医院湖南桑植427100 【摘要】目的:了解torch五项(弓形虫TOX- lgM、风疹病毒RV- lgM、巨细胞病毒CMV -lgM 、单纯疱疹病毒HSV-1- lgM 、HSV-2- lgM)在本地区孕前和孕早期妇女中的阳性率,探讨Torch五项检测在优生优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检查的孕前及早期妊娠妇女进行Torch五项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89例孕前及早期妊娠妇女TOX- lgM、RV- lgM 、CMV- lgM、HSV-1- lgM、HSV-2- lgM 阳性率分别为0.26%、0.26%、1.5%、0.77%、1.5%、0.26%。合并两种病毒感染2例,总阳性率为4.88%。结论:Torch五项在本地区孕前及早期妊娠妇女中阳性率并不低下,推广和普及孕前及孕早期进行Torch五项检测对预防出生缺陷,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torch五项;优生优育;临床意义 先天畸形儿和智障不但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也是社会的巨大负担。推广和普及孕前和孕期健康检查是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预防先天畸形儿和智障的重要措施,于家于国都有重要意义。病毒体感染是导致先天缺陷的重要原因。torch五项指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1)、单纯疱疹病毒(HSV-2)五种病毒。孕妇感染这五种病毒,可通过胎盘或产道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导致胎儿流产、早产、宫内发育迟滞、畸形、死胎和新生儿死亡。特别是孕早期感染,母婴传播率最高,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可能更大,因此,孕前和孕期对孕妇进行torch五项检测,,可及时实行治疗或采取其它必要措施,有利于优生优育。本文统计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门诊及住院孕前及孕期妇女torch五项检测结果,了解本地区育龄妇女torch五项感染情况,探讨Torch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IB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Company number : [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可能使粪便变色的药物 1.使粪便变白色的药物:抗酸剂(氢氧化铝等)。 2.使粪便变黄色或绿色的药物:蔥醍类(大黄等)、叭喙美辛(消炎痛)。 3.使粪便变粉红至红色或黑色(可能有肠出血)的药物:抗凝剂(华法林等)、保泰松类、水杨酸类。 4.使粪便变黑色的药物:钮制剂.如活性炭、亚铁盐、铁盐。 5.使粪便变红色的药物:利福平、恩波维胺(扑蛭灵)。 6.使粪便变泥土状、灰色的药物:领剂。 (-)能使尿液改变颜色的药物 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瞳、咲喃妥因、吩? 嗪类、苯妥英钠、

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咲喃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毗噪、苯苛二酮、酚駄、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叭喙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唳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醴(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三)能使尿比重增加的药物 左旋糖酹、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 二、对血液检验的影响(-)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L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 卩密?、有机碑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轻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扑 热息痛)。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昔、环磷酰胺、丙卡巴腓(甲基节腓)、甲氨蝶 长春碱、长春新碱、白消安。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腺。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口密唳、丙硫氧喀噪、甲裁咪醴、卡比马哇。 (7)抗疟药:阿地平。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 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 B 、灰黄霉素Q (2) 解热镇痛药:阿ns 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唾。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 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 拉坦、丙卡巴腓、多潘等。 ⑵ 有丝***抑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胺、氯嗪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 抗生素:氨节西林(氨节青霉素)、氯霉素、头孑包霉素、庆大霉素、林可 霉素、甲氧节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 、两性霉素B 等。 ⑶ 吟、 ⑷

常用血液检验结果和其意义

常用血液检验结果及其意义 生化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 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 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 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