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应激事件

如何处理应激事件
如何处理应激事件

应激事件处理

应激事件指引起个体高度紧张的事件。

应激事件处理不好会出现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生活中的突然遭遇和重大变故,有时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及行为方式。虽然普通人碰上这种极端情况的几率不高,然而,即使是那些不期而遇的小小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我们产生不小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渗透着许多心理学的知识。本来被蛇咬是件小事,把伤口处理好就没事了,可后遗症却大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恐怕逃脱不了“外界刺激——内心体验——暗示强化——习惯反应”这一由应激事件而形成情景性习惯反应的心理模式,其形成过程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首次遭遇此类应激事件,没有心理准备或存在片面认知;

2 伴随强烈的负面情绪和生理体验;

3 消极暗示,快速盲目归因;

4 通过自我心理泛化、强化与放大形成情景性习惯反应。

其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上述情形。一位朋友从小就怕打针,一打针就紧张,

倒也没什么别的反应。偶尔一次打完针后,不知何故突然出现过敏反应,大夫检查后说:“一会儿就没事,晕针”。果然,症状三五分钟后消失,只是朋友自此逢针必晕。后经自己翻阅心理学书籍并对号入座——恐怖症,再看矫治——系统脱敏。朋友一嫌麻烦,二也不经常打针,三是还能忍受,遂置之不理。偶尔一次单位组织体检,抽完血后,朋友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再次体验越来越眩晕的感觉时,突然发现身旁有一医疗器械很有意思,就努力集中视线在器械及其英文字母上,后惊奇地发现,就是这么一好奇、注意力一转移,不适反应消退了。这时朋友顿悟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自我解释为什么事情你越在意它,它就越是件事;相反若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真不是件事。朋友恐惧打针的心魔至此消失。

仔细分析我们身上存在的一些类似不良情绪或习惯反应,不难发现,诸如考试焦虑、强迫行为、恐惧症等都是这样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例子,如有人的晕车症就经过某种应激事件而不治自愈。

那么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呢?

第一,正确对待。在情绪没有完全平静下来时,不要盲目定性,可以试着去回想事件本身,如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周围的人有没有遭遇此类事情,如果有,是如何做出反应的等等。

第二,慎重归因。偶发事件在伴随强烈负面情绪时,应尽量归因到外界因素或偶然因素中,比如当出现过度考试焦虑时,告诉自己是因为最近身体欠佳或过于贪玩,没有像往常一样准备造成的等等。

第三,自我积极暗示。比如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只要积极面对,明天一切都会好。

第四,出现不良情绪体验时,采取一些有效方式缓解。比如找朋友和亲人倾诉、写日记宣泄、做一些放松练习、做平时喜欢的事等等。

a无法处理应激事件以至于出现精神障碍的,需要尽快寻求心理帮助。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五讲心理应激 一、总论 (一)塞里的应激学说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期。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 1.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是心理应激。 3.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4.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 ⑴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⑵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⑶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⑷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⑸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5.心理应激理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教育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⑴在医学认识论方面: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 ⑵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在预防医学方面:“系统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 6.应激系统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应激系统模型及其基本法则在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压力管理和家庭婚姻咨询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⑴应激系统模型与临床心理咨询:首先根据系统模型,对患者的心身问题以及相关因素作出三级评估。第一层次的评估分析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心身症状情况;第二层次评估进一步分析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程度,确定应激各因素在“问题”中的地位以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层次评估分析人格特点(特别是观念方面的人格特点),如求全、完美主义倾向。然后,在系统模型的评估基础上,以系统论与整体观的水平作出干预决策,可以决定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指导、系统心理治疗

第八章 应激来源与影响

第八章应激来源及影响 (一)应激与应激源 简单运用: 结合实际说说什么样的刺激会成为应激源 (负性事件不可控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挑战极限)→ 生理/心理/社会性应激源领会: 1.应激研究的意义 应激源是引发反应的实际事件。对应激源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事件更容易引起应激。 2.应激的性质 应激有时是不好的,而有时则是好的。分为烦恼与正应激。烦恼是指那些有破坏性的或不愉快的应激。正应激是一种积极的唤起,是一种挑战,可以加深意识,增加心理警觉,还经常会启发我们的高级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3.应激源的类型及特征 类型: 1)生物性应激源: 这是借助于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在内的生物性刺激。 2)心理性应激源: 这是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及预期的或回忆的紧张状态。 3)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人的应激状态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应激源,尤其是急剧的社会文化的大变动。 特征:1)负性事件2)不可控性3)不确定性4)模糊性5)挑战极限 识记 1.应激 i.应激被定义为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有外界施予的压力,是外在的客观刺激。(物质力量的观点) ii.应激被定义为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这就将应激视为一种特定压力性刺激的心理反应,偏重于应激事件之后的主观状态,特别是情绪体验。(心理学观点) iii.应激被定义为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生理学观点)★综上所述: 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综合的观点) 2.应激源 应激源是引发应激反应的实际事件。即日常所说的应激,往往是指客观存在的威胁和挑战。 (二)应激反应与健康影响 简单运用: 以案例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 领会: 1.应激导致疾病的途径 1)直接路径: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精神病学家Holmes等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把人类社会生活中遭受到的生活危机(life crisis)归纳并划分等级,编制了一张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表5-1)。该评定表列出了43种生活变化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为指标加以评分。他们在一组研究中发现LCU与10年内的重大健康变化有关

(转引自G and Medicine,1981) (转引自G and Medicine,1981) 生活变故的人群中,37%有重大的健康变化;有重大生活变故者中,70%呈现重大健康变化。Holmes等提出,LCU一年累计超过300,则预示今后2年内将有重大的病患;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若一年LCU不超过150,来年可能是平安;LCU为150~300,则有50%的可能性来年患病;LCU超过300,来年患病的可能性达70%。1976年他们报道。从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表晨,心脏病猝死、心肌梗塞、结核病、白血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与LCU升高有明显关系。一般变为伴心理上丧失感(feeling of loss)的心理刺激,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这种丧失感可以是具体的事或物,例如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

象的丧失感,例如工作的失败等。其中,尤以亲人(如配偶)丧亡的影响最大。有些研究工作者指出,丧失或亲人的丧亡能引起个体一种绝望无援(helplessness),束手无策)的情绪反应,此时个体不能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上来应付环境的需求。在这一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如有人对新近居丧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观察,并与年龄、性别相仿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居丧的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而第二、三年的影响已不甚显着。另有研究发现,中年丧偶者与同年龄组相比,对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有一调查还发现,不仅是配偶死亡,而且子女或其它近亲的死亡对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年内的死亡率为对照组的5倍。当然这此生活变故对于不同个体的影响不会是等同的。

2020年(情绪管理)心理压力与应对

(情绪管理)心理压力和应对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措施 环境工程硕0901班:王波 学号:M200973177 2010年5月20日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措施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作为壹名兼职新生班主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于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管理;教育

1.前言 作为壹名兼职新生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辅导员于新生到校3个月后,对新生的心理情况做过壹次普查,结果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这也引起了我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的兴趣。 压力,亦称为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壹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均是由许多特定的压力造成的。这些压力多半是来自外于事件的刺激,或者来自内于生理方面的影响,也有壹部分是由个体心理认知所诱发的。正如许多社会应激理论均把个体和社会整合起来,认为个体压力本身就是社会压力的壹部分。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壹个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会影响其于校学习和生活,仍将影响其终身发展。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目前,各种心理压力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也于日益加深和扩大。某名校某大学生自杀坠楼身亡,某考生因未能考取理想大学郁郁寡欢,自我隔离,某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对个别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联系受访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找出困扰着大学生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 当个体经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后,就会引起心理与生理的变化。这种反应是应激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客观测量的指标。 1.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是及的心理反应;另一是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份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这类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应激的心理反应可以分期。进入时相的顺序及每一时相的持续时间和临床表现都有较大的变动性。影响变动的因素有:事件发生前对应激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预期、个人经历及性格类型等。一般的顺序是:惊叫、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否认与侵入两个时相,其余时相可以不出现或不明显,时相顺序也可以变换。这种应激时相的划分在急性应激下较为明显,在慢性应激时则不太明显。对应激的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异常,只是在反应过度时才属病理性的。 惊叫常发生于未曾预料的事件信息的突然冲击时,可表现为哭泣、尖叫或昏倒。否认则是情绪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相结合的时相。情绪麻木是缺乏正常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感觉;概念回避是有意不涉及应激情境的概念,行为束缚是

个体活动范围变窄,表现为专心致志地从事一般的重复动作而不顾周围。侵入是应激性事件的直接或信号性行为以及自发的观念性或情感性折磨再现。包括有关应激事件的梦魇、反复的自发印象,或由其他事件而派生的吃惊反应。不断修正是机体动员应对机制适应的过程,若应对成功就进入结束,如受阻或未获成功则可能转入病态。 2.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Cannon从动物在紧急事件而前表现出的“搏斗或逃跑”(fightofflight)反应中发现,这种机制涉及同化(副交感,胆硷能)功能的抑制和异化(交感,肾上腺能)功能的激活。这两个过程的结合保证了动物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能量的需要,从而提出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付剧变时“移缓济急”的生理原则,与此有关的各种内脏及躯体活动变化都遵循这一原则。 Seyl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学说则偏重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 目前认为,心理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后果是因人而异的(与所处情境、社会角色、群体中的地位相关),因害怕丧失控是产生的“战斗-逃跑”的起动与杏仁核有关;而受到与群体隔离或行动受挫而致抑郁时,可能与海马及肾上腺皮质机能有关。

第九章 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

第九章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 (一)应对与应对方式 ★★简单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各种不同应对方式的定义和特点(注意:待补) 1.问题焦点策略与情绪焦点策略 i.问题焦点策略:是一种直接处理问题或应激的策略。在此过程中,个体积极寻 找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者提高自己为改变情境所需要的能力。当人们相信自己 拥有的应对资源足以应对应激性情境的需要时,就倾向于使用问题焦点的应对 策略。问题焦点策略有助于于解决问题,从而降低或排除应激。 ii.情绪焦点策略:是指并不针对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情绪策略或认知策略,它着力于改变对压力情境的看法,或直接缓解情绪。当人们认为一件事情不能控制、 自己无法改变应激情境或是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不足以满足应激的需求时,往往 会采用此方式。 2.斗争反应与预防反应 i.预防策略: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变对需求的感知,或是通过增加应激影响的承受 力,从而预防应激源的出现。 ii.战斗策略:当某种应激源引发了防御性反击时,我们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征服、减轻或击败应激源。 3.回避(淡化)与面对(警觉) 短期威胁用回避(淡化)策略更有效,而对于长期威胁用回避(淡化)不能估计和处理长期的问题,相反,通过面对(警觉)来处理威胁事件的个体可能更好地认识问题、调节情绪,因而能成功处理长期威胁。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应激源的持续时间。 4.独自作战与互助友好 独立作战是指当个体觉察到一个威胁的时候,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躯体迅速地被激活和唤醒,以对抗威胁或是逃避。由于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化中的不同角色和特征,两性在应对发生上可能存在差异,对于雌/女性一般以互助友好策略为主。而雄/男性一般以战斗——逃跑反应为主。 5.自我防御机制 指自我用以避开正常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焦虑和冲突,进行自我保护的一些心理策略。 6.Janis的五种应对策略(详见P206) 无冲突继续、无冲突改变、抗拒性逃避、过度警惕、警惕 领会: 1.应对的概念 应对时任何一种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努力,来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耐受应激带来的效应。

心理压力与应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人们在纷繁复杂、如潮而至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现代生活中,压力是普遍存在和经常出现的,好比感冒,人人都会遇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分辨出在一个合理压力与过度压力间的筹别”。有关应激的大量研究表明,适度的身心紧张状态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但如果紧张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个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 暂时蛰居于象牙塔的研究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改革浪潮的影响,在面对文化变迁、时代嬗变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也遭遇着来自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因素的重重压力。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学习资源、就业机会薯的竞争愈演愈烈,使研究生心中本已失衡的天平,又被负载了一个不轻的压力砝码。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正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研究生的强迫症、焦虑、恐怖、偏执等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强迫症,焦虑、恐怖都是以焦虑为基本特征的,显然这与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密切相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舒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培养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促进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是当务之急了。 研究生,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兼具学生与成人的双重身份。其生理年龄已达到成人水平,心理发展也趋于成熟和完善。但由于生活经验与阅历的缺乏,研究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调节和控制自身与外部局势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时,一部分研究生常常措手不及,在思维混沌状态中理智被负性情绪反应(如沮丧,焦虑,恐怖等)所左右。这不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反而容易使研究生在压力重围中迷失自我,甚至一蹶不振,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近期,由于实验的进展不顺,实验室的人际关系,及其生活中的琐事,给我带来不小的压力。而压力就是一把双刃剑。压力区分为正应激和烦恼。前者表现为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具有挑战性,能增强心理警觉,推动高级认知与行为表现,唤醒活动动机,可转化为促进个体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后者则表现为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痛苦的体验,具有阻碍性。倘若负性压力持续存在,并且达到一定强度,超过个体机能恢复正常的弹性极限,压力就会以“破坏”的形式,对身体组织结构,心理行为过程发挥作用。心理压力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由紧张、担忧和焦虑造成的肉体、精神和情感的综合问题。而对于我个人而言,烦恼与正应激皆存在。压力反应分为身体反应和心理行为反应。我主要是心理行为反应,个体的负面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悲观失望,容易激怒等等。偶尔也会出现颈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等,免疫功能降低,致使外界的细菌病毒乘虚而入,感冒发烧也随之而来。身体与心理,就像原因与结果,共同构成人作为整体的属性。因此,应激下的身心反应彼此交错。相互影响,使应激成为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的多变量、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应激不能太持久,否则就有能量耗竭的可能。当人们的内在免疫力不断下降、应付能力大大减弱之后,精神崩溃、加速衰老等并发症便会蜂拥而至。 应对方式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忽略型应对、压抑-敏感型应对、直面型-回避型应对。我采取的是直接面对的方式。不过在此之前,我会先通过打篮球这种运动方式来暂时稳定自己的情绪,放空自己,让自己回归理性。等到运动过后,身心压力都得到一定释放后,再来冷静面对现有的压力,寻找最正确,最为合理的解决方式,最后将事情较为合适的解决,基本不会出现搁置不管,拖延等情况。效果甚佳。 应对方式也可以建立应对功能上进行分类。将应对方式分为问题取向和情绪取向。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量的探索。从评价、情绪和问题三个功能维度上将应对策略划分为逻辑分析、情绪调节、释放情绪、信息寻求和问题解决5种。在传统的应对研究中,一般认为,问题中心应对比情绪中心更理性,更能缓解压力,减轻紧张、焦虑等不良反应。而将情绪的机能主义观点引入应对研究,发现情绪加工和情绪表达与积极的健康后果相关。也可以认为,问题应对多用于可控环境,情绪应对多用于不可控环境。 从积极-消极两种维度将麻对策略分为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这是国内研究者使用较多的一种分类法。但积极和消极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使用所谓积极的应对策略未必产生积极的应对效果,使用消极的应对策略也未必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关键要看使用的应对方式是否与压力情境相适合。 将应对策略分为卷入和摆脱两个维度也颇有特色。前者包括问题卷入和情绪卷入两因素。问题卷入包括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情绪卷入包括表达情绪和社会支持;后者包括问题摆脱和情绪摆脱两因素。问题摆脱包括逃避问题和愿望式思考,情绪摆脱包括自责和社会性退缩。这是一种比较完整和周全的分类方法,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心理学家安尔格德(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1)抑郁为正常心境向较平时低的方面波动,即每天情绪恶劣的一面;(2)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3)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的特点表现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快感缺乏;(4)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即抑郁心境。可见,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表现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而又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负性情绪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而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应激性生活事件。 应激(Stress),即一般人认为的压力。综观现有的研究,应激至少包涵以下含义:应激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应激是一种主观反应。正如应激研究大师Selye所言:应激是躯体对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2]。应激源(Stressor)是指对于外部的事件或环境的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客观的感觉都是应激源,它只有在个体意识对外部刺激有特定的关注时才得以存在。 所谓生活事件(Lifeevents)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Kanner等在生活事件中区分出日常琐事(Dai-lyhassles),并定义为:令人激脑、 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每天都与环境发生作用,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生活事件。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1]。在人的生活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事件发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激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的关系更加密切。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不愉快,有“丧失感”,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你感到抑郁。你可能会因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你爱的人,或者是因为丢掉工作以及退休之类的事情而十分苦恼。其他的失落还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常常是在诸如分居或离婚这类生重大转变之后,以及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这在那些最近刚刚退休或者是失去社会角色的人群当中更为普遍。还有可能是搬家或者工作的原因。过多的变故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出现,就会导致压力,最终变为沮丧抑郁。 1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解析1.1 心理学理论解析 1.1.1 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作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弗 洛伊德早在1917年就对伤感和抑郁做了论述,认为伤感是对丧失的正常和有意识的反应,而抑制则由于以前对所失去的人的无意识矛盾和敌对的感情,现在转向自己,便引起抑郁。引起抑郁的“丧失”往往是心爱的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手表的丢失,个人的失败,甚至可以是象征性的事件。 1.1.2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析抑郁症。当人们失 去朋友、工作或健康之后,抑郁症就可能发生,因此这些“丧失”迫使个体必须独立,而这种独立于患者来说是难以处理的。失去的人或环境帮助患者支持起一个虚假的自我想象, 收稿日期:2007—11—23作者简介:秦凯鑫(1986— ),男,山西壶关人,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秦凯鑫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文章主要对抑郁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自我调试的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 的临床的应用作出实证性参考和理论性支持。 关键词:抑郁症;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自我调试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8)02-0013-03 2008年4月长治学院学报 Apr.,2008第25卷第2期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 Vol.25,No.2 ?13?

情绪控制与压力应对心理班会总结

情绪控制与压力应对心理班会总结 方法稳定情绪。为了让同学在压力面前能够沉着克服,了解自己情绪体验的变化,用正确的明白健康就像一张三条腿的凳子:一条腿是身体健康,另一条腿是心理健康,还有一条腿是生活质量;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这张凳子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其他的两条腿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组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 活动流程: 主持人请心理委员赵红双上台讲话。 心理委员告诉同学怎样控制情绪,怎样发泄情绪,怎样调节情绪,并讲述自己是怎样控制情绪。 心理测试,主持人请班上同学自愿做心理测试题,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压力面前需要什么,了解自己的情绪,也让同学了解他们。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做,让同学知道自己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大家都不想上台做测试,最后主持人抽学号让同学做测试,一男两女共同完成测试。 小游戏“话说优点”,通过这个游戏让同学们了解班上同学,也让被别人说优点的同学更加有信心! 主持人请班上两位同学(一男一女)上台让其他人讲出他们的优点。 有同学没有讲出来,于是我们要求他唱歌。 活动不足: 个别同学还是很沉默,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别人无法了解他的心思。 活动在举行的过程之中,出现了“扎堆”现象,即为部分感情比较深的同学总是坐在一块,不与其他人交流,减小了自己的交友圈。

依然有同学不是很积极参加班会活动,无形中让主持人无法正常主持活动。 在“话说优点”游戏中发现许多同学对异性同学不是很了解。 从总体来说,这次班会开得还算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多数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于进来了。从他们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经过这次班会后,初步了解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知道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调节情绪的必要性,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也知道怎样克服压力了。我想这也正是我们这次主体班会的真正目的。 物流1002班赵红双 2011年3月14日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呢?一般说来,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会发生两种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ASD)在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心因性木僵。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 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消除,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PTSD不仅发生于幸存者和死伤者亲属,也包括参与救援的相关人员。因为他们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非常疲惫,而面对灾难场面对于他们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在不断看到死亡,如果参与者及其亲属以前有类似的经历,则精神刺激更大。换句话讲,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病人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PTSD临床主要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有: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容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偶尔可见急性惊恐发作或攻击行为,这是由突然唤起的创伤性回忆或刺激,发挥扳机作用促发的;④常伴发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失眠、焦虑和抑郁,自杀观念也较常见。PTSD病程有波动,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目前的研究显示,PTSD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主要是精神刺激导致自主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紊乱所致。在创伤后早期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恢复机体上述系统的内稳态,对于防止PTSD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的干预措施有哪些呢?作为亲属或者朋友,当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时,我们也可以做以下一些干预:1、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首要问题是安全感的大幅降低。他们在地震期间和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同时会担心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亲人、亲戚等,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一系列行为。其中,有些人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处理的关键是鼓励其宣泄,让他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同时,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2、如果亲人受伤或去世,幸存者往往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有些人会出现精神崩溃,其表现是惊恐万状、哭闹不止、行为盲目冲动、伤人或自杀。处理精神崩溃的方法是先使其安静下来,然后鼓励其宣泄,引导他们转移关注点;例如,“如何去帮助受伤的亲人更为重要”,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3、在灾后,在解决安全和基本的生活问题后,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适当地心理干预,必要的时候用药治疗,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这些问题一定不

第十一章 习题集 应激)

第十一章应激与相关疾病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2.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3.了解应激、应激源的涵义,了解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哪些,了解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激源认知与评估的因素。 4.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Selye的应激学说。 5.了解人类需要的分层和动机冲突受挫的常见表现形式。 6.要求学生懂得应激可以导致新的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抚慰,处处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的主要表现。 2.了解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3.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变化),了解应激与健康的关系(适度应激有益健康,应激过度则会致病)。 4.了解Selye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症的三个阶段)。 5.了解常见的心理应激源;了解需要受挫、动机冲突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个体对应激源做出反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 第三节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 掌握此类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三、练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 1.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 2.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一项不对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应激源有正性与负性之分 E 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3.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B.体内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D.可表现精神异常 E.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4.有关动机与冲突以下哪项不对 A.动机就是唤起、推动与维持行为去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B.动机的产生源于个体需要与主观愿望 C.动机的实现还要受到许多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 D.动机的好坏是引起应激的根源 E. 动机受挫,就有可能产生应激 5 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 A.情绪不稳、易激惹 B.表情茫然 C.激情发作 D.焦虑不安、慌张恐惧 E.情感淡漠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E.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应激事件有时间上的紧密联系 7.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 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C.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E. 发病常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

概述应激反应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1、概述应激反应得生理与心理过程 应激反应:即个体受应激源得刺激,对一些与自身存在利害关系得应激源发生相应得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包括个体心理与生理方面得反应变化。 1、应激得心理反应:个体对应激得心理反应存在积极与消极得两个方面。积极得心理反应即大脑皮层觉醒水平提高,情绪紧张而亢备、意识清醒、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行动果断,能够准确地评定应激源得性质,作出符合理智得判断与决定。消极得心理反应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意识不清醒,认识水平降低,情绪波动比较大,思维混乱, 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判断与决策能力。心理反应过程中与人们得心身健康密切联系得主要就是情绪与行为方面得反应与变化。 (1)情绪反应:心理应激状态下得情绪反应主要有焦虑、恐惧、愤怒与抑郁几种表现形式。焦虑:就是个体预感危险来临或事物得不良后果时得紧张、担忧、急躁与不安得情绪状态。适度得焦虑可以提高人得警觉水平,促使人们采取行动,适当提高人们对环境得适应与应对能力。而过渡焦虑则干扰人得正常思维与行动,不利于排解心理压力。 恐惧:就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得特定危险得会受到伤害或威胁生命得逃避情绪。 愤怒:由于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受到阻碍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所表现得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发泄不满得状态。 抑郁:消极低沉、悲观、失望、厌世、孤独无助得情绪状态。 (2)行为反应:心理应激状态下得行为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回避与逃避:回避就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会出现,立即采取行动,避免与应激源得接触;逃避就是指已经接触应激源后,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两种方式都就是为了避免发生强烈得应激反应所造成得心理与身体得伤害。

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课程论文 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应激的自我预防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学院 2010年11 月

论如何有效地进行应激的自我预防 【摘要】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我防御机制作为应激和健康的中介变量,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个体防御方式的应用习惯与情绪和行为反应密切相关,并因此影响机体内部的生理调节。正常人若过多使用不良的防御机制应付生活中的冲突或挫折,将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使人更易于情绪波动,缺乏对挫折和矛盾的正确认识,因此更容易借助不成熟的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应加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必要的时候寻求社会支持,以较好地适应环境。 【关键词】防御机制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回归分析 现代应激观念强调环境刺激对人的生存有威胁、挑战的社会性或心理性或生物性刺激物,反应则是生理、心理或行为两个方面,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主要是心理的。因此,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输入、中介、反应、应对。 (一)应激源 心理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可分为以下四类: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二) 应激时的心理评估过程及心理反应应激时的心理评估过程及心理反应 1.认知评价或觉察过程 评价是指个体觉察到情景对自身影响的认知过程。 由于评价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对同一种应激源有可能作出不同的评价,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及应对能力。通常,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既积极的评价和消极的评价,产生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激。 2.应激的心理反应 (1)认识反应:轻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个体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 (2) 情绪反应:应激可导致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 (3)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战”或“逃”两种类型。 (4)自我防御反应: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个体面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3.应激的生理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当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时,这个系统的活动常有明显增强。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调节着腺垂体的活动,而肽能神经元的活动又受到脑内神经递质和体液中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多种代谢产物的调节和控制,腺垂体起着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靶腺的桥梁作用。 (3)免疫系统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大脑作为环境与免疫系统间的协调者,在调节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三) 应激状态下心理适应的方式:心理防御与应对

心理学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霍姆斯和瑞(Ho1mes &Rahe,1967)曾经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应激,又称“紧张状态”。对人来说,紧张源是很多的。霍姆斯和瑞编制的这个应激量表指出,人的应激主要由43种不同的事件造成,所有这些事件包含着个人生活的种种变化,要求人适应这些变化,如表3所示①,这些事件产生不同水平的应激。在这43种不同的事件里面,你去年一年总共碰到其中的多少个事件?将你去年碰到的所有应激事件的应激程度数值全部加起来,所得总和是你去年全年总的应激程度。根据疾病的发生与应激程度的相关研究,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的应激事件而产生的应激程度数值的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中应激总程度在150~199之间,那么下一年有37%的可能患病;若分值在200~299之间,则患病的可能性为51%;若分值在300以上,则患病的可能性为79%。也就是说,应激程度越大,患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编号生活事件应激程度 1 丧偶100 2 离婚73 3 夫妻分居65 4 拘留63 5 亲人死亡63 6 个人患病或受伤53 7 结婚50 8 解雇47 9 分居夫妻恢复同居45 10 退休45 11 家庭成员中有人生病44 12 怀孕40 13 性生活不协调39 14 家庭添进人口39 15 工作重新调整39 16 经济状况改变38 17 好友死亡37 18 改变行业36 19 夫妻争吵增多35 20 抵押借债已超过万元31 21 负债未还,抵押被没收30 22 工作责任改变29 23 子女离开家庭29 24 与亲家发生矛盾29 25 个人的杰出成就28 26 配偶找到或失去工作26 27 入学或毕业26 28 生活条件变化25 29 个人习惯改变24

地震后的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

地震后的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 摘要:汶川地震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论述了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地震后主动应对心理应激反应的五种策略。 关键词:心理应激;应对;策略;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截止2008年7月21日,已造成69 197人死亡,18 379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三孤人员”(孤儿、孤残、孤老)1万余人,受灾人口达4千余万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地震发生时,人们随即就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有利有弊。一方面,适度的应激对于调动机体潜能,应对突然的变化以保持生命的存在有利;另一方面如果应激反应长时间高强度地存在,必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我国是地震、水灾、台风、矿难等灾难的高发地区,但目前对灾难后的心理应激理论和应对策略研究却很少。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还是灾难受害者,了解灾后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和掌握主动应对心理应激反应的策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激和心理应激 应激的概念由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Sylye)于1936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拉扎勒斯(https://www.360docs.net/doc/8a8317009.html,zarus)1968年提出了心理应激的概念,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刺激、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反应的过程。临床心理学中应激的研究重点是心理应激。 二、地震后受害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地震后受害者的认知反应。地震是强烈的应激源,所引起的应激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会产生不良影响。地震后受害者的不良认知主要有感觉过敏或歪曲、非理性思维、自知力下降。感觉过敏或歪曲表现为总觉得周围物体在摇晃、难以入睡、夜惊、易激惹等。非理性思维是不良认知的核心,

如何处理应激事件

应激事件处理 应激事件指引起个体高度紧张的事件。 应激事件处理不好会出现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生活中的突然遭遇和重大变故,有时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及行为方式。虽然普通人碰上这种极端情况的几率不高,然而,即使是那些不期而遇的小小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我们产生不小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渗透着许多心理学的知识。本来被蛇咬是件小事,把伤口处理好就没事了,可后遗症却大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恐怕逃脱不了“外界刺激——内心体验——暗示强化——习惯反应”这一由应激事件而形成情景性习惯反应的心理模式,其形成过程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首次遭遇此类应激事件,没有心理准备或存在片面认知; 2 伴随强烈的负面情绪和生理体验; 3 消极暗示,快速盲目归因; 4 通过自我心理泛化、强化与放大形成情景性习惯反应。 其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上述情形。一位朋友从小就怕打针,一打针就紧张,

倒也没什么别的反应。偶尔一次打完针后,不知何故突然出现过敏反应,大夫检查后说:“一会儿就没事,晕针”。果然,症状三五分钟后消失,只是朋友自此逢针必晕。后经自己翻阅心理学书籍并对号入座——恐怖症,再看矫治——系统脱敏。朋友一嫌麻烦,二也不经常打针,三是还能忍受,遂置之不理。偶尔一次单位组织体检,抽完血后,朋友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再次体验越来越眩晕的感觉时,突然发现身旁有一医疗器械很有意思,就努力集中视线在器械及其英文字母上,后惊奇地发现,就是这么一好奇、注意力一转移,不适反应消退了。这时朋友顿悟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自我解释为什么事情你越在意它,它就越是件事;相反若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真不是件事。朋友恐惧打针的心魔至此消失。 仔细分析我们身上存在的一些类似不良情绪或习惯反应,不难发现,诸如考试焦虑、强迫行为、恐惧症等都是这样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例子,如有人的晕车症就经过某种应激事件而不治自愈。 那么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呢? 第一,正确对待。在情绪没有完全平静下来时,不要盲目定性,可以试着去回想事件本身,如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周围的人有没有遭遇此类事情,如果有,是如何做出反应的等等。 第二,慎重归因。偶发事件在伴随强烈负面情绪时,应尽量归因到外界因素或偶然因素中,比如当出现过度考试焦虑时,告诉自己是因为最近身体欠佳或过于贪玩,没有像往常一样准备造成的等等。 第三,自我积极暗示。比如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只要积极面对,明天一切都会好。 第四,出现不良情绪体验时,采取一些有效方式缓解。比如找朋友和亲人倾诉、写日记宣泄、做一些放松练习、做平时喜欢的事等等。 a无法处理应激事件以至于出现精神障碍的,需要尽快寻求心理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