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科线性代数课程必须改革

我国工科线性代数课程必须改革
我国工科线性代数课程必须改革

我国工科线性代数课程必须改革

陈怀琛

现在线性代数的用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在20世纪后半期,它的应用不断扩展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领域。它在数学课程中的角色已经上升到可与微积分学相比美。线性代数的这种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所研究的问题的规模愈来愈大,愈来愈复杂,牵涉的变量成百上千,这样复杂的问题,目前只能把变量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线性才好解,所以大规模的线性代数问题就成为热门的数学工具。除了上述应用的‘需求牵引’之外,线性代数的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是‘技术推动’,那就是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

线性代数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但在理论上又可进行高度抽象的数学学科,因此它可以有两种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搞数学理论,可以向抽象方向引导;为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就应当向应用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这个方向性的问题必须十分清楚。其实,中学生就学过了二元一次代数方程的解法,代入法和消去法可能是每个人会记忆一辈子的,这就是最简单的线性代数。当把方程的变量提高到了三元以上时,她不但要求较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也要求用十分繁琐的计算步骤才能解决问题。对于数学家来说,他们重视前者,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工科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能用理论指导完成实际的计算。事实上,线性代数的那种单调、机械、枯燥的运算,只是由于计算机的出现才赋予它在应用方面的生命力。

原来,线性代数主要是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系开设的。由于它的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价值,理、工、经、管各个大学专业都把它列为必修课。但因为由数学系开课,其内容和要求难免带有很深的数学专业的烙印,很难适应大量工科学生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的线性代数教育从1990年起开始了一次大的改革,该年1月,一些有名望的数学家们组成了线性代数课程研究组(Linear Algebra Curriculum Study Group-LACSG) 探究线性代数教育如何满足数学和非数学专业的不同需求, 以及如何使线性代数的教育得到更大的关注。同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赞助了大学线性代数课程计划的一次会议,它把数学界和其他专业的许多代表聚集在一起。会产议生了五条重要的建议,简称为LACSG Recommendation它们是[1]:

(i) 线性代数的第一门课程(简称线性代数1)一定要满足非数学专业的需要;

(ii) 这一门课程应该是面向矩阵的;

(iii) 这一门课程应该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织的;

(iv) 这一门课程应该利用新的计算技术;

(v) 对于数学专业,至少还要开设一门线性代数2。

第 (i)条建议强调了,学线性代数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会攻读数学学位,大量的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要更多注重于应用。教材中大量的应用篇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动力;第(ii)条建议强调了矩阵运算,即教材中要摆脱单个元素运算的中学方法;第(iii)条建议强调了从学生需要而不是教师思路出发,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阐述问题应该从具体到抽象,从R2或R3的例子引到高维空间;二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要‘带着问题学’,而不是从定义出发。所以新教材大多由线性方程组引出行列式,并由二阶、三阶、递归地定义高阶行列式;第(iv)条建议使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器. 大多数的教材今天都采用了MATLAB。第(v)条建议说明,他们只对数学系的学生强调抽象思维,且用线性代

数2来实现。这样,LACSG就减少了线性代数1的抽象性,强调这门课程应当给工业界和科学界以工具。LACSG 的这五点建议已经被教科书作者所普遍接受。美国有在线性代数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传统,所以个人计算机和科学计算软件的普及立即推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善,使得计算机的使用渗入到了日常课程教学。尽管如此,他们的教学指导部门仍然对推广新型科学计算软件作出了巨大的投入和努力。1992年美国国家基金会(NSF)资助了一个ATLAST计划,ATLAST

是Augment The Teaching of Linear Algebra through the use o f Software Tools (用软件工具增强线性代数教学)的缩写。该计划在1992 到1997 六个暑期组织了十八个教师学习班。学习班配置在十三个地方。共有来自各大学的425 个教师参加。参加者接受了使用MATLAB 软件包的训练,并研究如何利用此软件作为课堂部份讲课内容。在学习班上,参加者对于本科的线代数课程拟定适当的计算机习题和计划。然后选编成一本ATLAST 线性代数计算机习题书,正式出版,

在使用MATLAB方面,从他们的教材发展来看,在1995年算起的头几年,主要还是反映在采用MATLAB的习题并介绍一些MATLAB的矩阵计算入门,见文献[8~10]。到近几年就完整地有一套办法,把MATLAB掺合到线性代数的各章中去。反映在教材[2~6]中。当然线性代数的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受使用计算机而有所改变,只是有些理论可以通过计算机来验证,而且可以把大量的应用问题纳入课程的习题或大作业中,加强它的工科特性。于是,符合上述五点建议和利用ATLAST成果的大批新型教材出版了,线性代数逐渐成为受学生广泛欢迎的课程。

在我国,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比较落后。在改革开放以前,大学中就没有计算机,不但是学生,连老师都没有摸过计算机,这种情况大体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现在虽然计算机很普及,但整整50年造成了数学老师不用计算机的习惯,难以改变。我们国家的线性代数课程和教材出现了崎型的发展,理论抽象愈来愈深,应用和实际计算则毫不沾边。它成了一门非常抽象和困难的课程,由于讲课没有生动的应用背景,后续课又往往怕烦而避开矩阵,学生在是理论上害怕矩阵建模,实践中不会用矩阵算题。它的后果是很坏的。比如,给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四元一次代数方程组(这样的题目如果用MATLAB,几秒钟就可解出)。可以看看他们用什么方法解?用多少时间能解出来?有百分之多少能得到正确结果?比他们中学毕业时有多少提高?事实证明,他们的解题能力并没比中学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部曾为在大学中推动计算机的普及投过很大的资金,第一批世行贷款实际上主要都买了计算机,各高校也都开了FORTRAN语言,但却没有购买相应的程序库,对课程内容中如何用计算机更没下功夫,所以对本科教学没起什么作用。现在计算机硬件不成问题了,人家从FORTRAN改成MATLAB了,我们却把科学计算语言不要了。连线性代数这么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课程都不提计算要求了,加上教师没有使用计算机的传统,大多数本科课程对近十多年来计算工具普及的反响都太迟钝。而在线性代数课程计划和教材方面的反应更几乎是零。

就线性代数的教材而言,可以拿我国的得奖(中国高校2000年科学技术二等奖!)教材[11]与美国教材[2,3]做一个比较,我看至少有以下几点主要的差别:1. [2,3]的写法以需求为动力,先提出实际应用实例,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然后展开问题,这两本书在各章中介绍了几十个各领域的应用实例,有的就成为大作业的实用背景;就电子领域而言,实例有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在文献检索技术中的应用、在图论和网络分析中的应用、在信息保密中的应用、…等等,对我这样教过50年书的老师都很有新奇感,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可想而知。

[11]则完全不讲实际应用问题,按老师心中的理论体系和思维逻辑,从顶向下地叙述。学完全课学生也不知道线性代数有什么用。

2.[2,3]的写法从低阶到高阶,从具体到抽象;比如行列式的定义,[2,3]用的是归纳法,先讲二阶,推广到三阶,然后四阶是三阶的推广,最后N阶是N-1阶的推广,从而完全避开了正序倒序的讨论,在实际计算中,它也是没有用的,所以[2]中甚至把克拉默法则列为可学可不学的选项;而[11]虽然也讲了二阶、三阶行列式,但高阶行列式则重起炉灶,从数论的全排列和数倒序的定义出发,再定义N阶行列式,这个定义让我们这些智商颇高的工科老师都头疼,不要说刚从中学出来的中等学生感觉会是如何了。

3.[2,3]中各章都有使用软件工具MATLAB 的习题,使学生知道,三、四阶以下的整实数或符号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可以手工解,其他稍复杂些的问题必须用计算工具,而且知道用计算工具时应该如何减少误差([2]中有一章:‘数值线性代数’,[3]中在各章各节中有专门用灰底色框出的‘计算方法提示’);在[11]则完全不提计算机,使学生只会用手工(计算器)算题,看完这本书,不知道实际问题该用计算机算,更不知道怎样用计算机算,他们算题时仍要一个一个数据用计算器算,与中学差不多。所以四元一次代数方程组求解要做22次乘法和加法,而且一次不能出错,当然是少慢差费了。

4.[2,3]中非常重视形象教学,特别是线性代数在两维和三维空间的几何意义,全书的图约为100幅[2]和300幅[3],不仅是立体图,而且有彩色的,使学生很易接受。其实线性代数的许多术语都来自几何,可见即使学科的创始人的概念都是从几何向代数延伸的。所以图是线性代数学习路上的桥,我们都是从这桥上走过来的。但[11]全书只有六张图,版面总面积不到一页,占全书篇幅的0.5%,这等于有桥不搭,要初学者跳过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5.[2,3]的作者对线性代数课程和教材的热情和敬业也是极具特色的。他们在序言中对于线性代数在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能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势必能极大地感染年青的读者来学好这门课,他们每过几年都改新版,每一版都精心听取意见,补充例子,修改讲法,使教材能跟上应用中的最新实例和计算软件的新发展,或使不同领域和不同取材方法的读者学起来更方便,体现出思想的活跃和与读者进行交互的的愿望;我们的[11]好像是几十年一贯制,以不变应万变。当然也可以理解,既不涉及应用,又不去管计算,把最具活力的不断更新发展的两头都不要,书中剩下的只是抽象的恒定不变的理论,所以序言中也就冷冰冰地无话可说了。

从上可见,我国工科中的线性代数教学水平,比美国落后了10多年(按用PC 和MATLAB计算为对比标准),按用大型计算机和FORTRAN为对比标准则更长。最大的问题是课程的指导部门缺乏对国外教育情况的了解,对国内后续课程的需要也没有调查,既不看‘需求牵引’,又不管‘技术推动’。这种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状况极大地妨碍着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我建议,线性代数的课程目标应该由应用方参与制订,不能清一色由数学专业教师参加,教材的评优评奖、精品课程的评定,都要有‘用户’ (后续应用课的教师代表)参加,不然这种局面会长期无法扭转。修订计划要求时,要有国内外的比较报告,有后续课的需

求调查,不然有些老师只想着数学系高等代数、数论的朦胧需求,而不了解工科高年级各课对线性代数的直接需求,那做出的计划当然差之千里了。

为了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要尽快改变线性代数中这种一头太重,一头为零的崎形状况,建议有关领导部门采取得力措施,既要有长的计划,又要有短的安排。所谓长计划,可以参照美国的 LACSG Recommendation和ATLAST计划,结合中国今天的实际,由教育部责成该课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线性代数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和要求进行面向工科需求的修订,这种修订应该有工科后续课的代表参与,并且同时要修改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线性代数的要求;一些读完了工科博士的老师感到,由于不讲工具和应用,原来所学得线性代数对本科后续课程(电路、力学、信号处理等)没有用,只对考研和读研究生课程有用,但那时实际上自己还要重学一遍。如果这样,那线性代数就该放到大四去开,这是课程内容设置的失误,公共基础课的内容当然应该以满足大学本科后续课的要求来设置。

所谓短的安排,可以组织学习班,聘请具有工科专长的老师参与,专门学习科学计算语言(包括MATLAB或MATHEMATICA)并设计习题、大作业甚至教材。就编教材而言。我们现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缺什么就补什么。我认为缺的东西是:1.以科学计算语言为基础的线性代数实验

2.较新的工程和经济中的应用实践;

3.应用几何图形对概念的阐述(现在的科学计算工具在这方面是强项);4.提供计算机解题的习题。

这样就可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较快地见到效果。针对这个目标,本人编写了一本补充教材或‘补丁书’,书名为《线性代数实践及MATLAB入门》,这本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05年11月出版。在出版之前,利用本书的原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全校的数十名线性代数教师办了一个培训研讨班,由作者讲了四次课,大家一致反映,在线性代数中补充了几何概念、软件工具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解水平,可以实现这本书的三句口号:线性代数抽象吗?看了本书后,你会知道它的概念都基于空间形象。

线性代数冗繁吗?学了本书后,你会懂得它的计算全藉助简明程序。

线性代数枯燥吗?读了本书后,你会发现它的应用极其广泛又精彩。

大家也觉得,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要加强软件工具和应用,再考虑到最近许多学校已把线性代数放到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线性代数理论部分的要求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要精简那些意义不大的抽象概念和证明,节省出时间来加强软件工具和应用实践。使数学和工科后续课程更好地衔接起来,尽快编写出适合于工科本科、面向应用并使用软件工具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

以上想法,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希望听到相应的讨论和建议。

参考书目

[1] Linear Algebra/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Linear Algebra: A Geometric Approach/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The, Mar 2005 by Stuart, Jeffrey L

[2] Steven J. Leon,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6th Edition), 2002,影印版‘线性代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ISBN 7-111-15216-6, pp545,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4]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3rd Edition), David C.

Lay, 2004, ISBN:020*******,pp492+76,电子工业出版社影印

[4] S.K.Jain & A.D. Gunawardena, Linear Algebra: An Inter active Approach, Brooks/Cole, 2004, ISBN 0-534-40915-6, pp.412,,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5] Lee W. Johnson, R.Dean Riess, J. T. Arnold, Introdiuct ion to Linear Algebra(5th Edition) 2004, ISBN: 0-201-65859-3,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

[6] W. Keith Nicholson, Elementary Linear Algebra, 2004, (1st Edition), ISBN: 0-07-301876-7

[7] Jimmie Gilbert, Linda Gilbert, Linear Algebra and Matri x Theory,(2nd Edition), Brook/Cole, 2004, ISBN: 0-534-40581-9 [8] ATLAST Manual, 2/E Steven J Leon, ISBN: 0-13-101121-9,P ublisher: Prentice Hall Published:

12 /19/2002,pp.270, ISBN: 0-13-101121-9 ,Price: $26.67

[9] ATLAST Computer Exercises for Linear Algebra, 2e , Ste ven . Leon, Eugene Herman, Richard Faulkenberry, Prentice Hall, 2003, ISBN: 0-13-101121-9

[10].Understanding Linear Algebra Using MATLAB, Erwin Kleinfeld , University of Iowa, Margaret Kleinfeld, University of Iowa, ISBN: 0-13-060945-5, Prentice Hall, 2001

[11]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 陈怀琛,龚杰民,线性代数实践及MATLAB入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

评论/留言我要留言

作者:chenghoo (chenghoo)时间:2006-1-30 13:14:37个人主页

陈老师,新年好,我是程虎,首先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在次再次谢谢您在上学期,为我们社团,为我们新校区带去两场精彩的报告! 希望我们这个网站能越办越成功!

作者:匿名博友时间:2006-1-29 12:50:47

陈老师好,作为020551班的一名学生,很幸运的在第一时间里学到了matlab 这门课。在此对教授这门课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边学理论,一边学实践,让我们在其他同学面前多了一份自豪!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自豪只是内心之感,学这们课的最大体会是多了一技之长!学以制用,此为学的目的:学matlab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线性代数的用途所在,为此解除了困惑,有了学习的动力。

有了学习的动力,但是感觉做作业有很大的困难,书后的题目不适合写在纸上,所以做起来总是很困难,作业交与不交,总是为难不已。课结束了,还是没有交过作业。

听陈老师说以后其它课中用到matlab时还会给我们讲用法,感动不已,70岁的老头拖着年迈的身体站在讲台上,怎能不让学生心动!再次感谢陈老师,感谢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关爱!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2020年整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doc

数控编程加工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数控编程加工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电气专业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主要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零件加工、CAD/CAM技术应用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前续理论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1.2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实际产品中的典型零件为主线,将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分为数控工艺与编程理论+仿真+实操,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能够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轮26学时,操作30学时。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其任务是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同过实践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形成的数控技术的应用能力。 知识与能力: 熟悉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要点及数控加工编程方法;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一般过程,进而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过程;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基本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能主动参与数控加工的基本理论探究。 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让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编写 ( l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 2 )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标准的要求,将本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 ( 3 )通过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 4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5 )教材内容应有所拓展,在教材中应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 6 )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4.2教学建议 ( l )在教学过程中,育人为先,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2 )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典型两件的典型加工方法,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

(完整word版)《素描》课程标准

《素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广告、动漫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它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参照执行。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基础的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基础审美能力、构图能力、观察能力、空间表现能力、结构塑造能力、透视关系表现能力、画面综合控制与处理能力,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素描写生的一般步骤、方法和造型语言,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提高素描应用基础理论的水平,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设计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本课程的后续课程:《Photoshop平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材质与灯光制作》、《三维动画制作》、《二维动画制作》、《摄影与摄像》、《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数字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网页设计》、《建筑后期表现项目制作》、《视频音频制作》等。 1.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开发遵循“学中做、做中学”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分院“三双四走,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按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教学发展模式。课程的目标是职业应用能力开发,充分把“教、学、做、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等。在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以临摹或静物写生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兴趣为引导,轻松愉快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任课教师在进行素描临摹本或静物写生选择时,要求突出知识点,明确难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要贯穿旧知识点。在实践过程中,难度要适中,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避免临摹或静物写生过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通过演示、示范、启发、引导等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个知识点。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学习领域以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为后续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相关课程和领域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认识和艺术修养。本课程主要选取石膏几何体形体结构练习、静物结构练习、线描3个基本任务作为学习载体,以任务的实施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的讲解贯穿于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随着任务的进展来推动知识点的扩展。根据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规划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确定学生实训任务。 2、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构图能力、色彩处理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做到眼睛、手、心相互统一起来,主动去发现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美,创造美、表现美、享受美。通过本客课程的前期学习,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奠定扎实的美术理论与实践基础。树立正确的绘画与造型、艺术审美能力,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鉴别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按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描述: 知识目标 ?了解素描基本概念、表现特点、表现形式、为什么学习素描 ?了解绘画铅笔、橡皮差、美工刀、画板、画架、素描纸等的作用 ?了解素描绘画的基本姿势和要求 ?了解素描绘画过程 ?了解素描临摹与静物写生练习的区别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镇江高专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 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职业性原则 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 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 习成果。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 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 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 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 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 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 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 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 践专家研讨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标准设计工作。 2.课程标准应由对课程有研究、直接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负责起草,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系(部)组织由行业企业专家、技能能手参加的课程标准审核专家组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后,系(部)主任审批签字报送教务处备案(以专业为单位按以理论课程、理实一体课程和实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 在电子与信息专业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胡峥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通过在电子与信息专业试点实施,得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 合作的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要求,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都是一种学徒制加学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

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要走出

(完整版)PLC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主要研究PLC的结构原理及在逻辑量、模拟量控制方面等的应用,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主要研究PLC的使用,因此没有实物、不亲自动手操作,很难将其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其灵活使用。大量的指令应用唯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其功能、作用。这是一门离不开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课程从原理上讲,需要有一些电气控制技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数字电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从应用角度讲,涉及的范围更宽更广,基本的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高速的位置控制、脉冲控制以及联网通信控制等。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课程内容涉及到的每一条指令都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面对任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指令编写程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一种基本机型,掌握PLC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增强现代意识,培养专门人才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LC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现代化的各种装备中,已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培养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熟悉PLC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用PLC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是本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围绕核心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PLC技术应用于工业企业的各个领域,面对市场上的各类型PLC的各种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围绕PLC的核心技术,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宗旨。 (三)关注全体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学习活动,创设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新型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专门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具有功能强、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好、编程简单、使用方便以及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一系列有点,因此在工业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通过三菱Fx2N型PLC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与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本课程从实际工程应用和中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课程标准模版

注1:此格式为参考格式,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注2:蓝色字体部分为填写样式或建议 ***********学院 《**************》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注:对于岗位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只能填写一个专业,不含方向;职业素质类课程,可填大类,如全院所有专业、工科类专业等)编者:××教研室(××课程组) 课程负责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学院****系(部) 合作单位:(注:请填写单位全称,如无,则将此项删除) 编制日期:年月日

《********》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书写要求:表格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 (二)课程详细信息(书写要求:标题为黑体四号;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1.适用对象 高中后三年制学生/初中毕业五年一贯制学生。 2.适用专业 *******专业 3. 参考课时 *** 学分 *** 4. 课程简介 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课程的主要信息,让同行教师很直观了解到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开发特色、教学特色、组织特色等信息。

②语言凝练,一般不超过200字。 5. 课程性质与定位 ①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如果是专业核心课程,请表述为“***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②课程定位: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该课程预期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6. 课程设计思路 ①课程设计依据:包括相关文件、制度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等。 ②具体设计思路: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设计思路 ③建议采取“主题句+详细阐述”的方式进行阐述。注意思路清晰,语言凝练。 7. 课程目标 ①应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 ②总体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③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证书目标四部分(如无证书目标,可删除)。归纳具体目标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细致区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对目标的描述建议采用“(能够)+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 切勿照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规格。 8.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列表。包括结构模块、课题(学习情境或实训项目或任务及子学习情境或子项目或子任务等,若非学习领域和项目化教学课程,可将2、3列合并,只保留学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王凌波

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11No.6 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王凌波(1981-),女,湖北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16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王凌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4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具体合作 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阻碍。本文对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的和企业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使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实处。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效果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06-0033-02“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与企业的合作是热情高涨、 充满期待,纷纷进行着与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在近三年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多门 “工学结合”课程,如下表1。表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情况 序号名称 合作企业 1.光学零件的镀膜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光学零件的加工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激光实训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工程光学实训 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金属与非金属的激光加工楚天激光、华工激光6.激光电源的装配与维护楚天激光7.激光加工机集成与维护楚天激光8.激光器装配与调试华工激光 9.光有源无源器件的制造武汉福地科技有限公司10.光电探测器及应用武汉光驰科技有限公司11.光纤光缆制备武汉长飞 12.光纤光缆实验实训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13. 光纤传感器及应用 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 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不断地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 1.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阻力 (1)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2)企业专家对学校和学校制度与管理不了解;(3)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4)难以资源共享。 2.高职院校主导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障碍(1)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2)高职课程开发进程缓慢;(3)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 二、促进课程开发合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合作过程中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配备课程开发的专职团队课程开发人员,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项目课程开发理论和丰富的开发经验,这个团队应该由落实开发工作的企业工程师和待开发课程的校方课程负责人共同组成。这样的团队的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不能由企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的任意一方来承担,需要共同协商与管理。 3.明确开发实施过程的分工 (1)企业专家应该承担教学任务内容的选择和主要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与实践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企业两种紧密联系 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采取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在校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育人模式。这必然要求考试评价方式多样 化,以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此,笔者结合我院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也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1.1课程考试改革前的情况课程考试改革前,《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考核仅仅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根据学生卷面情况,教师给出卷面成绩,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最后根据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使用闭卷考试方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公平 性。但此种考试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①目前高职专业课程考试仅仅被看成是评价“教”与“学”的工具,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是将学生成绩进行简单汇总后上报教学管理部门,成绩出来后就将教学环节视为结束,不对学生的考试答题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②传统的考试目的与实际相脱节。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传统考试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对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和检查,只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了多少,或者学生能背下来多少,这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不相符的。 这种考试方法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未能重视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考核,教学效果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其导向使学生朝着脱离实践的方向发展。 ③命题方式单一。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标准化考试虽然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由学校统一组织,任课教师命题,给出标准答案,但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④鼓励死记硬背。记忆内容占的比重大,使得善于记忆的学生能获得较好成绩,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公平。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多忘记”的现象普遍,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只能够考查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1.2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1.2.1确定教学目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是为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机、电、液等设备进行控制以提高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而开设的,它首先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液压传动与气 动技术》 课程考试方式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液压与气动元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方法,熟悉各基本回路的功用与组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具备系统组装、调试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能达到设计简单系统和分析较为系统的要求。 1.2.2改革考试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为了实现《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由多种考试方式构成的课程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 1.2.2.1重视学生参与,引导个性发展。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需要使学生全程参与“以自己为主”的考核中,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如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把每周五的下午设定为“固定开放日”,感兴趣 —————————————————————— —基金项目: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2012KSGG09)。作者简介:葛晓忠(1977-),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葛晓忠①GE Xiao-zhong ;项芳②XIANG Fang (①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104;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215104) (①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215104,China ;②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215104,China )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指出了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工学结合”课程 考试的评价方式,并结合《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对考试改革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Abstract:Combined with objectives of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by analyzing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course examination,and proposed the evaluation way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and made a research on practical effect of examination reform combining with Hydraulic Drive and Pneumatic Technology .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考试改革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examin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59-02 ·259·

课程标准模板定稿

附件:课程标准模板 X X X X 课程标准 XXXX系(部) 二○一年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2) 1.课程定位 (2) 2.课程描述 (2) 3.设计思路 (2)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3) 三、培养目标 (4) 1.知识目标 (4) 2.能力目标 (4) 3.素质目标 (4) 四、与先后课程的联系 (4) 1.与先修课程的联系 (4)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4)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4) 1.学习单元划分及项目载体 (5) 2.课程学习内容与目标 (5) 3.课程学时分配 (6) 六、教学实施建议 (7) 1.教材教参选取 (7) 2.教学组织 (8) 3.考核方式与标准 (9)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3) 5.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4) 6.实践教学条件 (14) 七、其它说明 (14)

XXXX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XXXXXX 课程名称:XXXXXX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职业能力核心课(或基本素质课、专业拓展能力课、综合实训课) 适用专业:XXXX专业 开设学期:学分:考核形式: 总学时数:讲授学时:实训(实验)学时: 执笔人:审定人:编写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参考模版:XXXX课程是XXXX专业的XXXX课程、是XXXX岗位证书课程。 编写说明:用简短的语言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功能、课程类型等内容。 参考实例:《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是数控技术及相关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数控机床操作员及相关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重在培养学生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力求取得特种加工行业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该课程学习形成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操作、维护及加工零件等综合职业能力。 2.课程描述 参考模版:本课程讲授XXXX,培养XXXX技能,主要对应XXXX企业XXXX岗位。 编写说明:简要说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职业岗位及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 参考实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含数控机床常用的电气控制、plc控制、电液控制三个模块,以电动机或其他执行电器为控制对象,介绍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线路及设计方法。培养对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维修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对应生产企业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工岗位。 3.设计思路 参考模版:本课程依据XXXX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按照XXXX理念,参照XXXX职业资格标准,(与XXXX企业合作),以从事XXXX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根据(XXXX企业)XXXX岗位真实工作过程与任务,设计X个学习单元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代码:0610201 课程类别:B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授课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学分:4 学时:72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工程构件的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对结构的受力情况、稳定情况;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 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的学习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本专业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思路是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的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类比式、归纳式、互动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选取相关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并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基于工作过程得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来源于工程一线的实际

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课程目标 对常见工程约束能进行简化、受力分析和画示力图。熟练掌握力的投影、对点的矩和对轴的矩的计算。对工程中的各种力系(汇交力系、力偶系、任意力系和分布力系)能进行简化。熟练掌握各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对工程静定结构能进行平衡分析。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并具有将一般工程杆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能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并做出内力图。能分析计算基本变形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能进行基本变形杆件的强度、刚度计算。对应力状态有初步的认识,并能进行简单组合变形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能分析计算简单压杆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并能进行稳定性计算。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初步学会利用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学习项 目学习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点参考学 时 1 1. 绪论 1.1 工程力学 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掌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 象、基本任务与研究方法; 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 式; 能辨别刚体和变形体,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能理解对构件进行强 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和校核的必要性; 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 形式 1 2 2.静力学 的基本知 识2.1基本概念 基本公理 力矩 掌握力、荷载和力系的概 念; 熟练掌握力学基本公理的 内容和涵义; 熟练掌握力矩的的概念和 求法; 能够识别结构所受的 荷载和力系; 能够对作用在工程结 构上的荷载进行平衡 分析;学会判断构件的 运动和它所受的力或 力矩的关系; 2 8

课程标准

《低压电气控制技术》(电力拖动)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低压电器控制技术》 课程代码:BZJD-005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 先修课程:《电工基础与技能》 后续课程:《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学分: 4 学时:80 制定人:李战彬 制定时间:2016/09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是后续的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设备装调等课程以及考取机电装调工和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必备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及相近专业学生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改革思路,教学以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力求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实现工学无缝对接。授课时可首先由师傅(老师)布置

安排工作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相关资料,示范重点环节。然后徒弟(学生)阅读学习资料,完成任务。第三师徒进行交流,探讨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师傅进行点评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师傅与徒弟紧密配合,共同在做中学。课程将分为电动机拆装与检修、常用低压电器拆装与检修、基本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与检修等四个大项目,最终使学生掌握常用低压电器控制线路装调技术,掌握典型电气线路常见故障检修能力。 结合专业实训条件,本课程项目任务按照“项目引导、任务分析、工作准备、任务实施、评估反馈”的项目式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要求做到全过程开放,课程内容几乎全部要在校内实训车间或一体化教室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综合训练,通过学习活动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建议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80学时,4学分。 四、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要求是让学生熟悉低压电器控制元器件结构、原理、应用及检修方法;掌握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技术,具有典型生产机械和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能力。 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独立学习及获取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