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政府的组成、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

2.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

3.运用: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史论结合、论出史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难点:皇帝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

教学方式

1.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布置好探究题,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探究成果.

2.采用问题法、讲述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2.秦的统一

二.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①皇帝制

②中央政府

③地方行政机构

2.中央集权制度巩固

①制定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②制定法律

③修长城

④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3.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导入新课。[点评:这一导入直奔主题]

课堂设问:夏、商、周三代建立时间?其各自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课的时间跨度包括东周(春秋、战国)

和秦朝两个历史时期。(在专题史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点评:与复习巩固的内容一并构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渡:简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指出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建立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课堂设问: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探究的成果来说明)

情境营造:展示《秦朝疆域图》并指出疆域四至。[点评:这一部分体现了教师依据《课标》大胆处理教材的创新之举,这一部分课标没有要求,所以完全可以作为中央集权确立的背景处理。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突出重点。]

过渡: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堂设问:秦是怎样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概括三点,即皇帝制、中央政府、地方政权机构)

情境营造:展示《秦始皇》图和《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图片。

课堂设问:谁知道"始皇帝"来历?(学生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后,进一步明确皇帝制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点评:通过课前探究,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情境营造:中央政府中"三公九卿"及其职责示意图。(通过讲小故事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各自职责)[点评:这种深入浅出的方法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九卿"的职责,很受学生欢迎。]

过渡: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一些大臣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情境营造:展示文字资料,师生共同探究: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

①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②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过渡:介绍地方政权机构概况,明确郡县制基本内容。[点评:通过这段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历史史实的判别、归纳能力。这段资料没有文字障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设问:郡县制和分封制有何不同?(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点评:通过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境营造:展示图片《云梦睡虎地秦简》《秦权》《秦半两钱》《秦长城遗迹》等图片。

课堂设问: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后,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由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提示:巩固中央集权措施包括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修长城等。[点评: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分析、总结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教材、重视教材上的原始历史资料。这个环节显示了老师处理教材、整合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配合说明老师的引导十分到位。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之处。]

课堂设问: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学生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

提示:对秦朝:利于国家统一,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使祖国疆域初步奠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其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与完善。[点评:培养了学生多的分析评价能力,特别是全面评价历史事务的能力。]

教学总结

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中央集权制确立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下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个问题。[点评:言简意赅的小结为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时练

第一单元第4课课时练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D.郡县制 2.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A.兄弟情谊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D.分封爵位 3.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 A.秦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中书门下B.通判 C.枢密院D.三司使 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藩镇割据出现B.科举制完善 C.分割事权D.重武轻文 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 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军机处 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8.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就以上史实得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重点、难点】 1.把握汉朝和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重点) 2.了解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重难点) 3.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 【考查要点】 1.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两方面理清主线知识。 2.掌握内阁、军机处两个概念,通过对比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设置,理解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其影响。 【高考真题】 1、[2014·全国大纲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B [解析] 本题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为切入点,考查内阁与宰相的共同之处,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阁是辅助皇权的秘书班子,不能够独立处理政务,排除A项;内阁也没有官吏任免权和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的权力,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B [解析] 本题以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朝的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故其权力大增,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C项错误,明朝的六部一直存在;D 项错在这两位内阁首辅没有改变明朝政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 3. (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pdf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 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 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 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一、客观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3.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 宋太祖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措施是() A. 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 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C. 设专职人员管理地方财政 D.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4.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 () A. 皇帝能直接指挥中央官员 B. 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C. 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 D.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5.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首先进行的是哪方面的改革() A. 军事 B. 政治 C. 文化 D. 经济 6. 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 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 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力 7. 对罗马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B.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C. 罗马法本质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权利 D. 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8. 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 A.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 B. 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C. 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D.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9. 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 工人武装通过起义夺取政权 B. 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 政府全体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 公社委员会没收私营企业 10. 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使所有美国人都拥有平等权利 C.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D. 有效地维护了共和制度 11.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12. “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是因为林肯() A. 巩固了北部资产阶级统治 B.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D.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13. 美国的以下选举受两党操纵的有() ①总统选举②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③州长选举④市长选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4.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 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B. 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 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 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5.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A. 国家元首 B.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 对议会负责 D. 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16. 根据各国宪法,有权解散议会(国会)的是() ①英国国王②美国总统③法国总统④德国皇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17.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系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 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口二府三司力、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等相关知识,提高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认识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习原始资料,初步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认识专制皇权的加强在我国古代曾经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凸显,进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初步认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的确立及其演变。 难点: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凌烟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一朝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凌烟阁内更是供奉着贞观年间的主要功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 试问,唐太宗一共在朝23年,为何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之多呢?这和当

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板书】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板书】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自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来,皇帝们竭尽心力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他就要解决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纷争,这点上节课已学习过;另一对矛盾是皇帝与权臣的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与权臣的矛盾的呢?汉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来加强皇权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秦始皇通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各种事务,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到汉武帝时,他通过设置中朝,用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来参加决策的方法削弱宰相的权力。这种方法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根据课本上给出的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思考皇帝是怎样通过三省六部制来控制中央权力,防止权臣专权的。 学生:看图,看课文,思考答案,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主要中枢机构,控制着中央的权力。那么,皇帝是如何控制三省六部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分权。三省的职能各不相同,他们谁也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所有的权力,只有通过皇帝才能使一件事执行下去,这样,就使皇帝牢牢地控制了中枢权力机构,皇权得到了加强。具体的,就是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所以,门下省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意见。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意见得到了门下省的同意,那么,它是否就能够执行了呢?不能,为什么?因为他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这样,决策和执行机构分离,皇帝成为三省六部制良好运转的重要一环。权力牢牢地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权被分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