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绿色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绿色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标准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

Indicators for green city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标准编制组

二O一七年十月

目录

一、编制背景 (1)

二、任务来源 (2)

三、目的和意义 (3)

四、编制原则与依据 (3)

4.1编制原则 (3)

4.2编制依据 (4)

五、制定过程 (4)

5.1前期预研 (4)

5.2体系搭建 (4)

5.3论证研讨 (5)

六、主要内容 (5)

6.1标准架构 (5)

6.2范围 (5)

6.3规范性引用文件 (6)

6.4术语和定义 (6)

6.5总则 (6)

6.6评价指标体系 (7)

6.7综合评价值计算 (10)

七、意见及处理 (10)

八、标准实施建议 (11)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201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绿色城市”理念,要求创新规划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绿色”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城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举措。

目前国内城市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较多。如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年发布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通过评价指标来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用地集约性、资源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基础设施与园林绿化、公共服务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建设等方面创建绿色重点小城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和公众满意程度七个类别测算全国及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机构合作完成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数,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设置了44个指标体系。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从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8个方面对乡村的建设提供指引。ISO37120-2014《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从城市服务和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方面提出了经济、教育、能源、环境、财政、火灾与应急响应、治理、健康、休闲、安全、

庇护、固体废物、通讯与创新、交通、城市规划、废水、水与卫生等领域具体的评价指标。此外,陕西省、安徽省和北京市也分别发布《陕西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试行)》、《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和《绿色北京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资源与能源、环境等方面对城区/城市的绿色生态发展水平进行评判。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旨在从经济、机制、服务、设施等方面全面评价小城镇的发展情况,绿色发展相关的指标较少并且定性指标较多,在指标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设置的指标较多且有重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对改善城市治理具有指导作用,指标偏向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未全面覆盖城市绿色发展;陕西省、安徽省及北京市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均从本省/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而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此外,各地区相关统计数据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差异性较大,数据的碎片化现象较严重,要拼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可以进行量化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难度较大。综上所述,在全国范围内,在绿色发展评价领域暂无针对大中小城市的普适性较高、可比性较高、统一的指标体系。因此,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实现绿色健康有序发展,对我国城市绿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任务来源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快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引导支撑作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研究项目。

2016年11月国家标准委下达了《绿色城镇评价指标》(计划编号:20161931-T-424)的标准制定计划(国标委综合﹝2016﹞77号),该标准正式立项。国家标准《绿色城镇评价指标》主管部门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归口单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标准名称更名说明

标准立项评估会及标准编制组组织的标准专家讨论会上,各专家建议标准名称由“城镇”更改为“城市”。更名原因有三:一是紧跟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背景,标准项目建议书中“城镇”为广义城镇而非狭义城镇概念,即标准适用范围为大中小型城市;二是该标准的内容包含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环境质量三大领域,不仅适用于小城镇,还满足我国大中小型城市的绿色建设评价;三是根据我国关于“城市”和“城镇”的定义,广义的“城市”包括市和建制镇。因此标准名称由“城镇”更改为“城市”不影响标准使用范围。基于此,标准名称由“绿色城镇评价指标”更改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

三、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绿色城市评价指标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制定本标准,弥补国内全面覆盖大中小城市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标准的不足。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作为城市建设思考的一个维度,作为一套标杆和参照系,在宏观上可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制定的工具,在微观上作为城市规划的抓手。以该指标体系作为对政策和规划进行评价的标尺,用来衡量城市绿色发展质量。选择科学的评价指标指引监测城市绿色发展进程,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方向,识别绿色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地区层面绿色城市发展的政策指导。

四、编制原则与依据

4.1编制原则

借鉴国内外学者在绿色城市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标准构建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描述、解释、评价、预警及辅助决策的功能,实现“指标可计算、数据可采集、方法可比对、结果可解释”,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绿色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指标都能独立地反映绿色城市的某一方面或不同层面的水平,各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标体系应根据系统结构分出层析,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抽

象到具体,在不同尺度、不同级别上都能反映和辨别绿色城市的属性。

(2)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方法规范,指标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绿色城市的本质特征,也能满足城市的建设要求。可操作性要求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或查阅资料就能收集到确定指标值所需的数据,便于实践。

(3)可持续发展原则

指标的设置须着眼于对环境的保护,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的评价能够指导城市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生态环境效益。

(4)可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指标能够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水平下,快速实现,并取得一定的生态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4.2编制依据

本标准是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制的。

五、制定过程

5.1前期预研

2015年1月起,标准编制组查阅、对比并分析国内外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了解绿色城市评价需求及现状。充分研究国内外绿色城市评价指标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绿色发展的相关需求和建设实践,确定绿色城市评价指标编制原则。

5.2体系搭建

2015年8月-12月,标准编制组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标准编制原则,参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绿色城市建设内容,以小组讨论会的形式整合信息资料,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设置、筛选指标,搭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绿色城市评价

指标》工作组讨论稿。

5.3论证研讨

2015年12月-201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新型城镇化标准化项目”启动会及结题会对标准制定提出完善建议,标准编制组多次组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绿色城市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前期研究”项目成员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三方研讨会,针对本标准中指标的选取及可测量、可评估和可考核性进行探讨,形成国家标准《绿色城市评价指标》征求意见稿。

2016年8月-10月,标准编制组展开指标数据调研工作和第一次邮件意见征集,并于10月中旬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召开标准讨论会对标准内容进行论证讨论。

2016年11月,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完善标准,并形成标准草案。

2017年3月-4月,标准编制组在深圳召开了2次专家研讨会,就指标体系、指标内容及数据获取等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经完善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7年5-7月,第二次意见征集,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电话、邮件、网站等征集方式征集意见。

2017年8-10月,标准编制组根据二次征集意见反馈,多次召开小组会议,就指标的权重设置等内容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六、主要内容

6.1标准架构

标准主体内容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评价指标、资料性附录六大部分组成。

6.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环境质量三大领域的指标说明、指标权重。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大中小型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城市评价,可衡量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6.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HJ 332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6.4术语和定义

在充分考虑本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参考其他相关标准定义的基础上给出本标准的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对绿色城市、建成区等基本术语和工业用水量、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计算术语共27个术语进行了规范与定义。

6.5总则

发展和建设绿色城市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协调可持续

绿色城市应注重协调可持续。遵循可持续发展,协调处理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融相生,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二)集约高效

绿色城市应注重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优化城市内部布局,强化产业协作协同,实现城市集约紧凑发展。

(三)宜居适度

绿色城市应注重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综合城市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四)山清水秀

绿色城市应注重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开展生态修复,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6.6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是将生态文明理念“三生”共赢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绿色城市建设要求生产是绿色的、生活是绿色的、环境是绿色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一级指标由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质量三大方面组成。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十八章第一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的要求,确定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绿色生产领域包含资源利用和污染控制两类;绿色生活领域包含绿色市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消费四类;环境质量领域包含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和环境管理六类。

本标准采用“必选+可选”的方式设置指标,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于地域差异化个别指标仅适用于特定区域,如土壤环境的两个可选指标;二是某些指标之间存在考核方向一致或数据计算重叠的情况,如水环境的两个可选指标。可选指标的选择规则为4选2、3选2、2选1。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共66项三级指标,其中必选指标41项,可选指标25项,实施评价时共考核54项指标即应按要求选取13项可选指标。三项一级指标的三级指标分配情况如下:绿色生产领域18个指标(必选12个,可选6个),实施评价应选取15个指标(必选12个,可选3个);绿色生活领域25个指标(必选12个,可选13个),实施评价应选取19个指标(必选12个,可选7个);环境质量领域23个指标(必选17个,可选6个),实施评价应选取20个指标(必选17个,可选3个),指标分配情况详见表1。

本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首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其次构造各层次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采用德菲尔法和1-9标度方法对矩阵赋值,规范列平均法对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

权重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1)一级及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指标重要程度及三级指标数量适当分配。如一级指标中环境质量的三级指标数量最多,而绿色生产是绿色城市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绿色生产和环境质量较绿色生活权重更高。绿色生产中,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同等重要,但资源利用类指标比污染控制类指标多,因此权重稍高。

(2)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除考虑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外,还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获取性,以及必选和可选指标中同类指标权重加和占所属二级指标的比例,确保平衡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分配。如二级指标生态环境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这两对同类三级指标在分别分布在必选及可选指标,为了避免实施评价过程中选择一对同类指标导致权重之和高于其他三级指标权重的情况,适当降低该同类指标的权重;此外,指标调研显示三级指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数据获取不易,适当降低权重。

(3)同一类二级指标中必选指标权重均高于可选指标,且二级指标中必选指标权重之和与可选指标权重之和的比例分配以4:1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指标数量、重要程度适当调整。指标总权重为100%,其中必选指标权重为86%,可选指标权重为14%。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及各层次权重见下表2。

6.7综合评价值计算

本标准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绿色城市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S ——综合评价值;

n ——三级指标个数;

F i ——三级指标标准化值;

W i ——一级指标权重;

W j ——二级指标权重;

W k——三级指标权重。

绿色城市评价实施过程中,各指标的评价基准值由各城市根据自身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基准。正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见公式(2),逆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见公式(3)。指标的标准化值F i 位于[0,100],正指标现状值x i大于等于基准值x0,则F i 取100;逆指标现状值x i小于等于基准值x0,则F i 取100。

(2)

式中:

F i——综合评价值;

x i——现状值;

x0 ——基准值。

七、意见及处理

标准论证研讨过程中,各专家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标准编制组对相关意见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并讨论处理,共有38条,其中采纳或部分采纳的意见29条、不采纳9条。

八、标准实施建议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可供国家及各省市开展绿色城市发展、建设及评价工作时参考应用。

后续可在此标准基础上,确定我国绿色城市评价的目标与功能、评价范围及要求和评价规则等内容,明确评价流程,依据权重得分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制定《绿色城市评价指南》标准。

标准编制组2017年10月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课件.doc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办法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办法 2013年10月31日经中国标准化协会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推动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协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协标准为自愿性标准。 第三条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三)优先支持符合经济发展方向,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 (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五)协调融合、有序优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六)公开、公正、公平。 第四条标协标准编号由代号、发布顺序号和发布年号构成。标协标准的代号由中国标准化协会英文名称缩写CAS三个大写英文字母构成。 第五条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标协标准采用双编号。 CAS ×××—××××/ISO×××××:×××× 第六条标协标准以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编写并出版。发生异议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七条从事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人员应当在本专业生产、经营、科研、教学和检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二章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 第八条标协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按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如未通过或者未进行前一项程序,则不得进行下一程序。 第一节立项 第九条标协标准的制修订项目由标准需求者(任何组织和个人)提出立项申请,填写标协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申请书(见附件一)。 第十条立项申请须附相应论证资料,其内容一般包括: (一)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与该项标准有关的国内外状况; (二)标准主要技术要素及参数说明; (三)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相关检测(测试)报告。 第十一条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部门组织对该项目进行论证。 如项目未通过论证,则通知该项目提出者不予立项。 第十二条项目通过论证后,由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部门报中国标准化协会办公会议审议批准。批准后,发文正式立项。如需对项目补充论证,则应当在补充论证后重新申报审议。 如项目未被批准,则通知该项目提出者不予立项。 第二节起草 第十三条标协标准一经正式立项,应当确定主要起草人员,组成起草工作组进行起草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国内外状况分析,必要的实验验证等。 第十四条标协标准的编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编写规则,同时编写“编制说明”(见附件二)。 第十五条标协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协标准草案后,应当向使用本标准的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形式为信函征求意见或者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材料应当包括标协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及有关附件。 第十六条被征求意见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截止日期前回复意见,逾期不回复,按无异议处理。对比较重大的意见,应当说明论据或者提出技术经济论证。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为30日。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字体:大中小】2010-09-01 11:12:43 来源:中国天气网 目前全球对建筑“绿色”与否的评估标准主要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TM),英国的建筑科研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的CASBEE体系等。其中以LEEDTM标准体系为最完善,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 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最具有影响力。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级体系 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实践,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建立了一套自愿性的国家标准LEED (Leadership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领导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该体系用于开发高性能的可持续性 建筑,进行绿色建筑的评级。简而言之,LEED是设计、建造和世界上最好最环保建筑的一套先进体系,整个项目包 括培训、专业人员认可、提供资源支持和进行建筑性能的第三方认证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为了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6月1日,原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以《标准》为基础,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通过这六类指标将建筑划分为一星至三星3个等级。 为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通知,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 通知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和 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 标识工作。 通知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 标识有效期为2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 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3年。 从LEED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任何一套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特别是一些推荐性的评估体系,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 那么这套体系最终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施: 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商如何受益? 也就是如何让得到绿色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这会给开发商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当然这是针对那些不仅仅是想"打绿色牌",炒作绿色的发展商,而是一些脚踏实地的,具有前瞻性的开发商。因为我们目前所讲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造完之后的给一个认证,而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

国家标准GB/T 13017修订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标准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任务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修订项目计划,编号为:53032Z-1101,项目代号20030435-T-424。 2.背景 《指南》于1991年发布后,曾于1995年第1次修订为V.2版,现为第2 次修订的V.3版。从V.2到目前即将发布的V.3的逾十年间,科学技术和标准都已呈现出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使《指南》V.2版内容对照当前高新技术已显出很大的差距。首先,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而又不能制定可预测的长期规划时,自身必须具有一种自然和动态的演进和适应能力,而不是偶然强加于企业的被动举动,这需要企业制订相应措施来应对。其次,我国目前在国民经济产值上虽然蒸蒸日上,但生产中的能耗、资源消耗、安全事故、劳动生产率、管理水平及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都居世界相当落后的地位,这对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再次,我国日益认识到标准的重要作用,起动了国家标准战略的研究,而企业的标准化是标准化战略的基础和落脚点。 3.主要工作过程 承接本标准的修订任务后,我院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的标准修订课题组,并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宝钢集团做了调研工作,在鲍仲平同志的直接指

导和亲自带领下,收集了大量标准和文献,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经过课题组的努力,2006年初基本完成了本标准的草案稿,3月向本院的院领导及各研究所做了汇报,相继走访了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入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对草案做了多次修改,于2006年6月完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内容简介 1.本标准的定位 a)为编制先进、科学的企业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指南》第三版采纳并融合了国际上最新管理理念和高技术水平的标准。 b)面向所有企业的中性标准 定位在实施系统集成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同时也适用于不实施这些集成 的传统企业。既适合于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企业,也可 以为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2.技术创新 a)以企业建模标准体系(企业工程和集成标准体系)为指导ISO发布了企业建模的系列标准,包括“通用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 论”GERAM,其范围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所需的所有知识。要求把 改变过程中利用的多种学科的方法统一起来,例如工业工程、管理科学、 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方法。GERAM框架的目的是要把基于产品模型和基 于业务过程设计的两种不同的企业工程方法统一起来。 b)以企业管理体系为指导 ISO已发展和制定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等成套的标准体系,此外还有“风险管理”、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家用炒菜机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家用炒菜机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团体标准《家用炒菜机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由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8月份批准立项,计划编号:中国标协〔2018〕197号。本团体标准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提出,主要起草单位有杭州九阳生活电器有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 2、编制背景和目标 随着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发展智能家电产品已经成为了家电行业的共识,智能家电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2017年至今,智能炒菜机行业蓬勃发展,不仅解放了消费者的双手,同时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健康、便捷的新烹饪方式,提供了新的烹饪解决方案。智能炒菜机可以实现器具自检、智能烹饪、食谱管理、烹饪助理等等多种智能功能,不仅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生产者、制造者提供便利的后期维护服务。智能炒菜机给消费者在安全、可靠、美味和易用这四个方面提供了更优的体验值。 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产品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智能程度差异巨大。为了规范行业的发展和引导技术的进步,鉴别炒菜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量化考核指标以及测试评价方法,指导消费者选购智能炒菜机产品,亟需推出炒菜机的智能化评价标准,以便客观、科学地评价炒菜机的智能化水平。 3、主要工作过程 2018年4月开始,标准编制相关人员开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与背景调研,对各类智能炒菜机的发展及市场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并对相关标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确定了其智能评价的初步技术要求。 2018年5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杭州九阳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本团体标准工作组,开展标准的相关制定工作。 2018年5月至7月,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对炒菜机产品通过市场调研、用户回访、互联网手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用户需求和目前主流产品的智能功能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具体测试的方法、依据提供了大数据的支撑;中家院

消费品分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消费品分类》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5年11月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消费品分类》,项目编号为20141128-T-469,计划2015年完成报批。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8)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编写,湖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参加编写。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1、对消费品进行科学分类是监管消费品安全的重要依据 2014年6月,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多项“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强化处置为核心,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的新举措。作为全国质检系统聚焦的“三大安全”之首,消费品安全既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考验着质检工作的改革创新能力。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要以保障消费安全,净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为出发点,突出民生导向、底线思维、风险管理、多元共治4项原则。 基于全社会对消费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消费品进行深入研究任重道远。消费品的内涵和分类是国家消费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有针对消费品内涵的权威界定,并缺乏对消费品分类的相关依据,使诸如标准制修订、国家监督抽查、专项抽查、风险监测等相关监管工作常常陷入无序和不科学的境地。因此,对消费品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消费品范围进行科学分类可为监管消费品工作提供依据。 2、以标准或法规形式界定消费品分类界定是世界其他国家监管消费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纵观国际社会,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有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消费品安全,且均出台了《消费品安全法》,在该法中,对消费品的内涵和分类均做出了相关界定,使消费品安全监管具备了法律依据。在我国,尚未有相关法律或标准对上述内容进行规范,而由于各国的国情各异,上述国家的相关材料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因此,需要依据我国政府职能的设置、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制定与我国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消费品内涵和分类规范。标准化作为一种规范相关技术文件的重要手段,是使全社会认同和固化消费品内涵和分类的关键途径。 三、标准编制过程说明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介绍 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 )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方米,预计到 400 多亿平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 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GB/T5037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301所、中质协等单位负责起草,任务来源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任务编号:20141415-T-469)。 二、名称变更 本标准批准立项名称原为“服务企业质量分级通则”,在后期组织的多次专家研讨会中,多位专家提出了该标准应重点解决服务质量评价的问题,而“服务质量分级通则”在不同领域差异较大,难以统一进行分级,故建议本标准更名为“服务质量评价通则”,标准起草组采纳了专家的意见。 三、编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大批新兴的服务行业,而且它们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管理落后。因此,改进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将成为我国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些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又是重中之重。虽然有关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日臻成熟,然而由于服务质量的特殊性质,其相对应的理论方法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对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更是不能

满足实践中的要求。 在我国,近年来虽然人们对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但是由于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发展现状,人们对于如何进行服务质量评价及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管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实践中也没有或者很少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对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了。服务质量是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特性是用以区分不同类别的产品或服务的概念,如旅游有陶冶人的性情给人愉悦的特性,旅馆有给人提供休息、睡觉的特性。特征则是用以区分同类服务中不同规格、档次、品味的概念。服务质量最表层的内涵应包括服务的安全性、适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一般要求。 鉴于服务交易过程的顾客参与性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服务质量必须经顾客认可,并被顾客所识别。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加以衡量和检验; ——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四、标准起草过程 (1)2015年12月;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服务质量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 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介绍 自 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CECS27:×××× 工业炉水泥耐火浇注料冬期施工技术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EMENT REIONFRACTORY MATERIALS GROOLING IN WINTER FOR INDUSTRIAL FURNACE CONSTRUCT (征求意见稿) 2015-××-××发布2015-××-××实施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4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4﹞02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基本规定;3.材料;4.施工准备;5.施工;6.养护与脱模;7.质量验收。 因CECS27:90《工业炉水泥耐火浇注料冬期施工技术规程》在1990年开始实施,至今第一次修订,按《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要求,重新划分章节,对原条款及内容重新修订,在此不作表述。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负责管理,工业炉砌筑专业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工业炉砌筑专业委员会(地址: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1256号,邮编:430081)。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陶树森、王瑞峰、支吉涛、董慧荣、刘树仁、高明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 1 总则 (1) 2 基本规定 (1) 3 材料 (1) 4 施工准备 (2) 5 施工 (2) 5.1浇注料预热 (2) 5.2浇注料搅拌 (3) 5.3浇注料运输 (4) 5.4浇注料模板 (4) 5.5浇注料浇注 (4) 6 养护与脱模 (4) 6.1养护 (4) 6.2脱模与维护 (6) 7 质量验收 (6) 7.1主控项目 (6) 7.2一般项目 (6) 引用标准名录 (8) 附:条文说明 (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得建造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得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得50%以上得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得50%左右;与建筑有关得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得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得40%。 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得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与高效得使用空间,与自然与谐共生得建筑。绿色建筑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得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得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得研究,许多国家与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与评价体系,有得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与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得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与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得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主要内容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得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与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得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就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得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得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得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得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得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得要求,并提出了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得具体要求。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2005]63号得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借鉴国外同类标准,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开展了《标准》试评工作,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与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得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得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得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与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得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得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与优选项得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简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综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007-09 北京

主要内容 一、背景和编制思路 二、对国外EC标准化态势的认识 三、对我国EC标准化状况的诊断 四、对我国EC标准化需求的分析 五、对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的定位 六、对策和措施

1、编制背景 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紧完善电子 商务的国家标准体系;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 机构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 的制订和修正,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 国家标准委的要求:围绕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尽快提出《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并会同国信办、发改委、科技 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力争在3~5年的时间里,完成 以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准。

2、编制思路 摸清国际态势 把握我国现状、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 分析我国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 提出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明细表 指出未来标准化工作重点

1. 国际主要EC标准化组织 ISO/TC154商业和行政中的业务过程、数据元和文档格式 UN/CEFACT联合国贸易便利与电子业务中心 OASIS国际结构化数据标准组织 RosettaNet ISO/IEC/JTC1/SC32数据管理与交换 W3C/IETF 电子业务谅解备忘录ISO、IEC、ITU、UN/CEFACT、OASIS

2、标准化思路 参考模型(ISO/IEC 14662) 业务交易 业务交易的信息技术方面 功能服务视图业务操作视图开放式edi 参考模型视作业务标准支撑技术标准 符合被…涵盖 业务交易的业务方面 符合被…涵盖 相互关联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

中国经贸导刊资源环境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发展探析 文孙海玲刘会晓 摘要:我国在2006年6月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本文首先对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继而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当改进的方向,对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IEEDGBToolCASBEE 一、前序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①。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建筑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27.5%。因而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关注,在建筑领域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 近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 继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框架,其中第一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I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 mentalDesign),第二代是以加拿大为 代表的GBTool(GreenBuildingTool); 第三代是以日本为代表的CASBEE (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for BuildingEnvironmentalEfficiency)②。 2006年6月,我国颁布了《绿色 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006),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 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如何借鉴国外 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修正和完善我 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文在对 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 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的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中 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当改进的方 向,对于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和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 系的比较分析 (一)评价对象 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 评价指标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其中公共建筑主要针对办公建筑、商 场、宾馆等,是由政府组织和社会自 愿参加的行为。 相比较而言,美国、加拿大和日 本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评价 对象划分得更加详尽、细致,尽可能 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美 国的IEED将评价指标分为新建建 筑、楼宇改造工程、商业内部装修、建 筑主体和维护结构、住宅评估、社区 规划与发展评估;加拿大的GBTool 将评价指标分为办公建筑、集合住 宅、学校建筑和工业建筑;日本的 CASBEE将评价指标细分为新建建 筑、既有建筑、短期使用建筑、改建建 筑等,评价对象更广泛,且政府措施 强硬。 (二)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 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 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 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公共建筑)等内容组成。 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 场地设计、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 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等 内容;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 括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负担、室内 环境质量、设施质量、经济性能、绿色 2012年12月中107

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1 总则 1.1 为加强中国标准化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标协)会员管理,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根据《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1.2 申请加入中国标协的单位或个人,应拥护本协会章程,有加入本协会的意愿。 1.3 中国标协会员享有《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权利,履行《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义务,享受《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服务。 1.4 中国标协每年将开展优秀标准化成果、优秀会员、先进标准化工作者或标准化工作志愿者、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等评选和表彰活动。评选和表彰颁奖大会在每年10月14日的“世界标准日”进行。 2 会员分类 2.1 按照《中国标准化协会章程》第七条规定:本协会会员分个人会员(含资深会员、荣誉会员)、团体会员及理事会员。 2.1.1 个人会员: 个人会员应是热爱或从事标准化工作、承认中国标协章程、自觉履行会员义务的中国公民。 中国标协个人会员分为普通会员,资深会员和荣誉会员: 1)普通会员是指热爱或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标准化工作者。 2)资深会员是指在标准化领域有一定影响,在协会专业刊物上发表过10篇以上论文或参加过中国标协组织出版的标准化专着,加入中国标协五年以上的个人会员。 3)荣誉会员是指在标准化领域有突出贡献,长期帮助中国标协开展工作的个人会员。荣誉会员为中国标协的终身会员。 2.1.2 团体会员: 团体会员应是依法成立的热爱或支持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承认中国标协章程,自觉履行会员义务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 2.1.3 理事会员: 理事会员应是依法成立的支持标准化工作,关心标准化事业的发展,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标准化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承认中国标协章程,自觉履行会员义务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电热采暖炉的安全要求》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电热采暖炉的安全要求》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近年来,由于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减少冬季燃煤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北方许多城市开始推广"煤改电",一系列政策补贴也相应出炉,因而电热采暖炉行业开始兴起。此类产品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把水加热,再通过散热装置,将热水与空气形成热交换后增加环境温度的种热力产品。这类产品不属于电热锅炉,依据国务院修订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锅炉的定义:锅炉,是指利用各种燃料、电或者其他能源,将所盛装的液体加热到一定的参数,并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容积大于或者等于30L的承压蒸汽锅炉;出口水压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额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承压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因此对于容积小于30L的承压锅炉以及常压的热水锅炉,都不需要办理锅炉使用证。此类电热采暖器不是传统的家用电器产品,它的结构近似快热式电热水器,但是实际使用状态,却非淋浴,而是供给室内取暖,所以快热式电热水器标准和室内加热器标准针对此类产品,都与明显不适用的地方和不足,故此,针对此类产品制定本标准,对电热采暖炉的安全性做出要求。 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6月份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电热采暖炉的安全要求》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计划编号:[2018]141号。 2、工作过程 自2017年12月份起,标准起草组成员通过进行广泛地市场调研,掌握了目前国内煤改电项目普遍采用的电热采暖炉研发、生产和使用状况,归纳出电热采暖炉产品认证检验以及现行相关产品检验标准中尚未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 标准起草组通过与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认真分析研讨,基于GB4706.1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原

社区基础设施配置要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XXXX 社区基础设施配置要求 Requirements for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征求意见稿) \ \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2) 4.1 可持续性 (2) 4.2 适应性 (2) 4.3 以人为本 (2) 4.4 绿色环保 (2) 5 社区基础设施类别与项目 (2) 5.1 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3) 5.2 文化体育设施项目 (3) 5.3 医疗卫生设施项目 (3) 5.4 商业服务设施项目 (3) 5.5 教育配套设施项目 (3) 5.6 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项目 (4) 6 设施配置要求 (4) 6.1 社区类型 (4) 6.2 市政公用设施配置要求 (4) 6.3 文化体育设施配置要求 (5) 6.4 医疗卫生设施配置要求 (5) 6.5 商业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6) 6.6 教育配套设施配置要求 (6) 6.7 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配置要求 (7) 参考文献 (8)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表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 体系表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居住建筑)评价体系 (草稿) 工作室名称: 项目名称: 1/6 2/6 2

3 3/6 资源

4/6 4

5/6

3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4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 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 板面积的8%,在其它地区不小于5%。建筑 4 设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 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 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 建筑 5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 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民用建筑室 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 定。建筑 5 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防止夏 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 直接进入室内。 建筑 6 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 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建筑 合 计 完成分项数目: 项完成分项数目: 项完成分项数目: 项6/6 项目序 号 控制项专业序 号 一般项专业序 号 优选项专业是 V 否X 是 V 否X 是 V 否X 运营管理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 水、节材与绿化管理 制度。 建筑 业主 1 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 施,存放垃圾能及时清运、不 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建筑 业主 1 可对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 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 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 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 过程无二次污染。 建筑 业主 2 住宅水、电、燃气,采 暖与(或)空调分户、 分类计量与收费。 建筑 业主 2 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 的技术先进实用、系统可扩 充性强,能较长时间的满足应 用需求;达到安全防范子系 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 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 置。 电气 业主 3 制定垃圾管理的制度, 对垃圾物流进行有效 控制,对废品进行分类 收集,防止垃圾无序倾 倒和二次污染。 建筑 3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 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 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 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 境的损害。 业主 4 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建筑 4 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建筑 6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智能锁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智能锁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向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了标准立项。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05月29日批准该项目立项,将《智能锁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计划编号:中国标协[2018]118号。 2、背景介绍 借助着智能家居的火爆发展,门锁作为安防的第一道屏障,其智能化趋向已势不可挡,各大企业纷繁进入智能锁市场,以至各类智能家用锁具层出不穷。但在智能功能不断引入的同时,附带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不容小觑。如何在保障必要的安全需求的同时,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智能锁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中国智能锁零售市场正式爆发,进而带动中国智能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门锁销量将突破3200万套。随着智能锁市场飞速发展,激烈的竞争让各个智能锁企业翘首期盼一套可以量化评价产品智能性的标准;随着市场上智能锁产品的百花齐放,眼花缭乱的消费者更是急需一个可以协助其理智、客观地选择智能锁产品的标准。 3、工作过程 自2018年02月份起,标准起草组成员通过进行广泛地市场调研,掌握了目前国内主要智能门锁的生产和使用状况,归纳出智能门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注意事项。经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认真分析研讨,基于GB/T 14536.1和GB/T14536.13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原则性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智能锁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草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