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社会阶层分析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社会阶层分析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社会阶层分析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社会阶层分析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摘要: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考察城市不同社会阶层休闲生活方式的分化状况,考察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在闲暇时间和休闲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不同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阶层差异,并对若干社会阶层的休闲生活方式进行了比较,对未来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进行预测。关键字:社会阶层;休闲方式;发展趋势

1.社会阶层的划分

1.1社会阶层理论

在社会学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社会阶层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不是“唯经济决论”或“一元论”,而是以经济因素(生产关系)为主、多元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理论。但是,它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分层理论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马克思和韦伯虽然都强调财产关系在阶级划分中的重要性,但马克思却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韦伯强调的是市场关系;马克思认为财富的集中将导致阶级的两极分化,韦伯的观点则暗示市场的社会分层只能使社会分裂成无数部分以及更小部分,阶级只是社会分层中的一种现象,地位群体、政党是社会分层的另一种现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及其对抗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韦伯则认为社会阶级结构不过是社会不平等和分配模式的产物,而不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仇平,1997)。

1.2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职业的社会分层研究文献不胜枚举,大多数社会分层的研究都与职业有关,但有关研究多从职业声望或职业的经济地位考察职业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丹尼斯·吉尔伯特等,1992)。职业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的社会声望评价,而且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评价指标,它包括权力、财富、声望。也就是说,处于社会地位等级体系中的职业地位,是由职业权力、职业所能带来的财富,以及职业所具有的声望所构成的。职业是联系社会阶层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结合点,它一方面与社会阶层深层结构中的财产所有权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社会阶层的表层结构相联

系;不同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声望、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财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有差别的,甚至有很大差别。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职业分类法,根据相关调查:按照职业收入的综合加权平均分数,对不同职业类别做出评价(如下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职业分类法将十大阶层划分为五大社会阶层:以领导干部为主,包括私人企业主、外商代理人在内的职业群体;以办事人员或职员(一般管理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以商业从业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以工人、农民、居民生活服务业(以下简称服务业)人员为主的职业群体(如从全国看,工人、农民是两个差别较大的阶层)。可以说这五大职业群体的层次是明显的,即依次为上上阶层、中上阶层、中间阶层、中下阶层和下下阶层。

2.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特征

以国家统计局2012年对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为例,不同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以及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分化。2012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为29.5%,生活质量达到富裕型,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为2208.97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5.22;中等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为39.23,生活质量刚刚迈向小康型,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为811.9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3.88;最低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为47.72%,生活质量仍处于温饱型阶段,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为327.7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2.79。最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型支出的比重相差不大,但是从文教娱乐支出的数

量上看,两极悬殊,差距明显。最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最高收入户文教娱乐服务支出的比例根据2011年《中国消费文化现状及其趋势报告》,可以把国内城市居民消费群体分为三类:高收入支持的“先导型”的消费群、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级型”消费群、低收入支持的“培育型”消费群。

高收入支持的“先导型”消费群主要包括:公司老板、管理阶层高级职员、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私营企业家、高科技领域成功者、演艺界知名人士及其家庭。该群体的消费需求已经上升到享受型,追求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休闲消费占日常支出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运动健身(诸如使用健身器材、打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出入酒吧、夜总会、名人会所等高档娱乐场所,频繁外出旅游度假,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活动。在运动健身消费方面,经常到高档的健身会所、场馆活动。高尔夫球会就是典型的富人俱乐部,每年的会员费支出多达数十万元,平均每场球200-300元不等。在学习型休闲方面,他们热衷于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论坛和学习活动,结交社会各界人士,建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在旅游度假方面,他们每年都要到各地观光旅游,不再局限于国内,更青睐于诸如欧洲、北美的异域风情。

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级型”消费群主要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国有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个体经营者及其家庭。中等收入群体占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消费结构处于升级阶段,文化素质较高,为他们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奠定了基础。“快乐地工作,快乐地休闲”正是中等收入群体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在休闲结构上,以发展型、提高型的休闲活动为主。在闲暇时间,他们比较注重自身的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自修或者参加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他们是商业性休闲场所和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喜欢到较有文化品位的休闲场所,诸如公共图书馆、主题公园、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以此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观念,经常从事简单实用健身锻炼方式,诸如跑步、打球、游泳、跳健身操、登山等。在旅游度假方面,他们每年进行次数不等的旅游活动,以短线游和国内游为主。

低收入支持的“培育型”消费群主要包括:城市部分失业下岗职工、退休职工及其家庭。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有限,忙于日常的谋生,消费仍然停留在生存型阶段,休闲的机会成本较大,无力负担花钱较多的休闲活动。休闲活动主要是

一种简单的消遣娱乐。看电视、散步、逛街、聊天、打牌、无事休息等消遣娱乐方式,因不需要花太多钱就能实现,而成为该消费群体主要的休闲方式。他们因为生活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学习自修、健身运动的观念淡薄,积极性不高。低收入群体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待于经济收入状况的好转,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3.职业属性的差别导致闲暇时间占有的不均衡

国内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群体日益分化,人们对各种社会资源尔占有情况的差别也日益显著起来,不同职业群体在闲暇时间的数量占有上、休闲活动方式上在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闲暇时间较少的职业群体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人、自由职业者以及商业、服务业人员。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所有职业群体中最长的,平均每个工作日的劳动及其相关时间多达607.69分钟,平均10小时多。个体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较少,工作日的闲暇时间为222.96分钟;在休息日,从事职业劳动的时间较长,多达236.07分钟,休息日平均的闲暇时间为365.11分钟。

相关调查表明,党政机关一般办事人员的闲暇时间也比较少,为407.72分钟,主要是家务劳动耗费时间较多所致。闲暇时间较多的职业群体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文化、卫生、体育、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属于知识型的劳动群体,平均每个工作日和休息日的闲暇时间较其他职业群体多15-30分钟左右。由于从事职业与知识关系密切,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休闲活动带有浓厚的学习型特征。他们每天用于读书看报、学习自修以及利用电脑学习或获取信息的时间是最多的。不少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第二职业和业余爱好的时间也比较多。他们的职业活动较接近休闲活动(尤其是从事文化、体育工作者),并为他们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提供了方便,如业余时间教授绘画、音乐、健美等课程。

党政干部占有较多的闲暇时间。相对于其他职业群体,他们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比其他职业群体长1小时40分钟,虽然闲暇时间的占有量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略少,但相差不多,原因在于他们承担的家务劳动较少。比如应酬接待是党政干部日常工作的延伸,他们经常不在家吃饭,不必从事家务劳动。在休息日,党政干部在所有职业群体中占有的闲暇时间最多,为511.08分钟。

在闲暇时间总量上,国有企业工人和三资、民营、私营企业工人相差不多;而在休息日,国有企业工人的闲暇时间明显多于三资、民营、私营企业工人,两者分别为416.16分钟和372.15分钟。国有企业实行严格的标准工作时间制度,而三资、民营、私营企业工人实行非标准的工作时间制度,工人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同时,工人们由于收入较低,休闲的机会成本较大,不得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取更多收入。

4.未来休闲发展趋势

4.1人们将步入大众休闲时代

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社会》这一文章中说过:“闲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闲的时间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方向。”休闲时代的到来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正如1999年美国第12期的《时代》杂志宣称:2015年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品和服务在国民生产总值将占到一半以上,新技术及其它一些趋势将可以让人们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我国城市社会也正在向普遍有闲的时代迈进。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家庭的核心化以及家庭生活用具的自动化,大大缩短家务劳动时间。家庭结构由传统的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在21世纪将逐步在家庭中使用和普及,大大减少了复杂繁琐的家务劳动所耗费的时间,人们的闲暇生活时间相应的增加,休闲生活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第二,工作形式日益多样化,居家上班等弹性工作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工作方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上班形式由户外到户内,由单位上班到居家上班,弹性的工作方式正日益打破工业化时期工作与闲暇的界限。(3)通勤时间的压缩。国内社会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的加快,诸如轻轨、地铁、绕城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建设,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大大提升城市交通能力,人们每天花在路上的通勤时间可以进一步减少。(4)节假日的设置将逐渐科学化、合理化,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实施,人们将拥有更多旅游休假的时间。

4.2中间阶层将引领休闲生活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职业分工体系的完善,中间阶层在社会分化与重组中日渐成长壮大。根据社科院课题组研究表明,中国中间阶层人数己达到8000万以上。主要以各级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办事员、初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为代表。而且,在未来8至10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提高,社会中间阶层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

中间阶层成员代表着社会主导价值观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他们的消费习惯、审美品味等一整套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中间阶层文化。他们乐于在工作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个人奋斗去实现个人的成功。同时,他们更乐于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在休闲消费上,他们并不追求奢华和气派,逐渐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注重消费的个性化和文化品味:普遍接受了分期付款等现代消费方式,更为重视教育、旅游和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中间阶层是通过个人奋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同那些通过非合法手段发家致富的人相比,他们良好的生活境况一般不会引起社会的不平等感和相对剥夺感,反而可以引起普遍的认同感。体现在敬业意识、职业道德、成就动机、家庭伦理、文化品位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中间阶层形象,为整个社会特别是低收入和低文化阶层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不断崛起的中间阶层文化特征将为整个社会带来极强的示范效应,成为占国内人口多数的中下阶层人士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4.3城市弱势群体休闲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部分人由于能力限制或受社会政策排斥,在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成为社会的弱势人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闲暇生活领域同样表现出弱势群体的特征。而非在业群体的“时间闲置”问题与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时间空耗”问题,特别值得社会关注。

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闲暇生活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引导和帮助农民工群体度过闲暇时间,适应城市生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企业、社会都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社会应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市民待遇,应着眼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

闲暇生活的质量,引导他们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社区组织或者企业,可以兴办“农工夜校”,把夜校办成学习教育阵地和文化娱乐场所。由夜校组织农民工收看电视录像,参加卡拉OK比赛,开展棋牌比赛,丰富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还可以由农民工所在单位根据生产需要,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培训,在提高其劳动技能、强化安全意识的同时,组织他们学习市民行为规范、健康生活方式和劳动权益保障等,使他们的精神生活走向新的境界。通过农民工夜校的教育,为农民工提供工余学文化、长知识的机会;在丰富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同时,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文明。

参考文献

[1]王刘玉,高军.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J]. 学术交流,2009,06:144-149.

[2]刁乃莉. 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研究综述[J]. 学术交流,2009,10:141-144.

[3]程启军. 阶层间封闭性强化: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J]. 学术交流,2010,01:118-122.

[4]张香兰. 城市中产阶层休闲消费行为分析[J]. 管理现代化,2010,05:21-23.

[5]郭鲁芳. 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行为演化与特征研究[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7-42+89.

[6]汪丽,王兴中. 社会阶层化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及其与城市娱乐业的(空间)关系[J]. 人文地理,2008,02:43-48.

[7]范贞. 中产阶层的旅游消费品味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8]王菲菲. 基于社会阶层分化下的内陆大城市休闲空间分异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9]陈晓煌. 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阶层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0]叶小容. 现阶段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

[11]郭鲁芳. 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D].浙江大学,2004.

[12]牟岩. 中国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宏观分析[D].辽宁大学,2011.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林聚任先生是今日山东大学社会学的统帅。向林大帅致敬。今日中国社会学,成就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专此向领导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费孝通先生、陆学艺先生、李培林先生致敬。李培林先生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很荣幸再次来到山东。八六年上过泰山,拜过曲阜,在青岛住过一个月。这几天上了孟良崮、英雄山、千佛山,看了黄河、大明湖、趵突泉,看了山东博物馆。不由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天下,而不是齐国统一天下?(此处略去五分钟。) (不念)二十年来,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上,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逐步深化,由1979 年之前只有阶级分析,发展到否定阶级分析、只有阶层分析,直到近年来又否定了对阶级分析的否定(仇立平,2006;仇立平,2007;冯仕政,2008),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并重。在实证研究上,更是硕果累累(李拓,2002;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4;李培林,2004;邱泽奇,2004;吴波,2004;李春玲,2005;扬继绳,2006;朱光磊,2007,李毅,2008;李强,2010;梁晓声,2011),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演变,或从阶级分析角度,或从阶层分析角度,或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做了多方位的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珠联璧合,蔚为壮观。 (不念)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全貌的数字化模式。仅有的两、三个数字化模式,只反映近期某个时刻的静态的状况,没有反映历史的沿革,不能直观把握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宏观大趋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社会结构与发展演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数字化模式上面。在数字化模式面前,理论观点更容易深化,实证研究更容易检验。

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 势 论文关键词:休闲产业度假产业市场特征市场培育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讨论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在各自特点上的异同,着重分析了我国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本文认为,目前休闲度假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瓶颈”因素的制约和市场培育的重任。在探讨休闲度假产业与观光业在起始点、展开模式、发展路径、开发着力点等方面的差异后,本文指出了今后休闲度假产业在高低端市场定位、产品多元化、休闲文化建设、产业边界等方面的发展趋向。 休闲(Leisure)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Manmell(1987)认为,休闲就是“逃离常规和充满压力感的环境以及寻求身心恢复之机会”[1]。休闲的直接存在物是时间,主要是指人们求得生存需要之外的时间;具体的休闲呈现物是表现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动态和过程,是人们体悟人生、自我完善、实现自由的需求。西方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1-4]、我国学者陈传康等(1997)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注意到休闲将会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契机[5]。此后,关于休闲的研究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层面上全面展开[6-10],并成为目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休闲与度假(take a holida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休即休憩,闲即闲暇时间。度假是一种相对于

消极休闲方式——日常生理休息的一种积极休闲方式。积极的休闲方式是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意在探讨由积极休闲方式所引发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趋势。 一、休闲度假的特点 与一般的外出旅游不同,休闲度假具有自己的特点: 1. 修身养性 让身心放松是度假旅游的基本要求。休闲就是要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因此,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日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这种放松,完全有别于日常的工作节奏,是一个身心的调整。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2. 目的地重复 度假旅游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游客对其认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甚至对一家自己喜欢的度假酒店也有非常稳定的忠诚度。有的游客一生中的度假地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方,一个度假地一生中可能去很多次,因为度假客对度假目的地带来的熟悉感、亲切感非常在意,很关注外出度假感觉和在家里生活感觉的内在联系。因此,度假目的地就会拥有一批稳定的回头客群体,这一群体越庞大,度假地服务的针对性就越强,针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人性化程度就越高。重复地到达同一目的地这一特点意味着度假目的地在经营方面须培育和保护游客的忠诚度,努力争取每一个“头回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大健康产业未来的趋势

大健康产业未来的趋势 一、市场分析,健康产业趋势 记得曾经在一则视频中听马云说过,中国未来5年将面临三大癌症的困扰: 一是肺癌,因为空气污染、家装污染等,以后肺癌将逐渐增多;发图 二是胃癌,由于中国城市的水源的严重污染,饮水质量的问题将会增加胃癌的患有率; 三是肝癌,因为中国面临的最大食品安全隐患,将会导致更多的人身患肝癌。 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过去30年我国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由75.6/10万上升至91.24/10万,而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的死亡更是明显上升,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肥胖人群,也是不断上升且越来越年轻化。(发图)这说明什么?疾病特别是重大疾病发病人群越来越多,发病率跟死亡率越来越高,人都是怕死的,健康已经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重点也是所有人的需求。 “趋势是什么?每个人都想要而且必须要的就是趋势,而如今的健康问题,正是所有人都时刻关注而且必要的需求。 二、几大生活习惯成为健康杀手 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几年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呢?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跟大家不好的生活习惯有关,接下来我来详细的跟大家说说,这个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也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一)久坐不动,长时间对着电脑 相信这条很多人都纷纷中招!久坐1小时的危害约等于抽两根烟,也就是减寿22分钟。长期坐在电脑前不动,容易造成肌肉劳损,出现颈部和肩部发僵发硬,引发颈椎病等。同时久坐不动,属于静态性动作,血液黏稠度较高,容易在下肢血管里凝结形成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随血液运行至肺脏,引起肺梗塞而导致猝死在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列举的27项过劳症状和因素中,这一条就位居前列 二)不吃早饭,饮食不规律 对很多人来说,早上艰难地起床,匆匆忙忙直奔公司,吃早饭早就成为奢侈的事情了。早饭没有吃,中饭吃不好,晚饭就多补充补充营养,这就是眼下很多的一日三餐。不规律的饮食,其实是健康的隐形杀手。有专家指出,不吃早饭,不仅血糖低,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且空腹时分泌胃酸,时间久了,会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而晚饭吃得迟、吃得多,

未来十年我国休闲服装产业发展趋势解析

我未来十年国休闲服装产业发展趋势解析 最近十年,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文化理念,以及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紧张工作的压力下,人们渴望放松的心态使得休闲服装成为一种新兴服装产业。休闲服装成为热点商品和服装的主流趋势。中国休闲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呈现着几大特点。第一、休闲服装成为穿着时尚;第二、休闲服装生产方兴未艾;第三、休闲服装在国内服装市场备受推崇,使休闲服装成为服装市场的一个亮点;第四、休闲服装产品品类更加丰富多彩,大众休闲、时尚休闲、运动休闲、商务休闲等日益细分;第五、不论色彩、款式、面料,越来越体现休闲化;第六、在经营模式上,特许经营成为主流,创造性的虚拟经营、电子商务也被应用。 近十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企业战略逐步向全方位的集聚地战略演变,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服装产业,在产业分布上表现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集聚。除了佐丹奴、真维斯、班尼路这些港资老休闲服装品牌,这十年,我国休闲服装产业形成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几大产业集群,在区域特征和生产经营上,显示出各自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中国休闲装产业的整体发展脉络,并且这三个各具特色的地区利用各自资源在休闲服装产业上的探索,为中国休闲装行业在这个历史机遇中的发展,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业界群英谱: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政策为服装行业具备企业家潜质的业界精英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天地,他们凭着超人的悟性、过人的胆识以及非凡的智商、情商和财商,以产业探索者和突围者的角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服装奇迹。中国休闲服装产业的肇始、发展、成长与进步,与所处时代有关,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有关,与服装发展的潮流有关,而所有这一切,最终还是因为人的力量。因为他们汗水与努力,因为他们睿智和魄力,因为浸身其中的他们见证与参与了中国服装包括休闲服装快速成长和发展的进程,他们不仅共同推动了整个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且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服装从加工制造逐渐向品牌转型、品牌建设的愿望与契机,更是推波助澜、共同参与了中国服装从品牌意识的觉醒、品牌培育和发展提升的进程。 是他们创造与创建了美特斯·邦威、以纯、李宁、七匹狼、霞湖世家、马克·张、三番、埃古……甚至佐丹奴、真维斯、班尼路、堡狮龙……是他们创新与发现了商务休闲、运动休闲、双面夹克、“新都市休闲主义”、“第三代休闲服装”……是他们探索与提升了品牌价值、资本运营、模式创新、管理思维、商业伦理、企业家精神……是他们共同支撑起了中国休闲服装一片巨大的产业天空。他们是中国休闲服装产业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与优秀者,他们为中国休闲服装产业、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的发展与推动居功至伟!相信中国服装尤其休闲服装发展史一定会镌刻下他们这些闪亮和伟大的名字和名词。 他们以极其强大的创造力、野心、毅力、忍耐和决不放弃的信念,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站在巅峰、成为领袖,他们以企业自立、产业升级为责任,他们代表着中国服装企业家形象,他们是这个英雄辈出年代的佼佼者。 以过往十年中国休闲服装产业激荡的风云岁月,以这21世纪最初十年对中国休闲服装产业的探索与努力,他们作为中国休闲服装产业的开拓者、探索者、思想者,以他们的思考、行动……,无疑在这十年产业进步与文化形成中有着或大或小或不着痕迹的影响,从这个层面而言,与其我们记录的是他们具体的名字和行为,不如说我们更关注在这个时代进程中他们个人名字背后所隐藏和代表的创造思想与行动意义。 穿着主流:休闲服装的未来发展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_刘保国

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总120期)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 刘保国 [摘要]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都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我国当前阶级的存在使得在革命年代受到强调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的年代,突出阶层分析则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阶级分析;阶层分析;阶级;阶层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4)06—029—04 ① 对于阶级问题,我们过去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而忽视阶层分析。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阶级分析与阶层都是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他们并没有因使用阶级分析法而舍弃阶层分析法。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面对现代社会阶级存在状况的巨大变化,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以阶层分析为主,才能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阶级现象做出具体而周全的阐释。 一、阶级分析是认识社会 现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150多年前,即在1848年2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基本的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这可以说是对欧洲国家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阶级划分、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最简明的概括。尽管其他国家的历史状况有所不同,但是这样一目了然的概括,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中掌握最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并用以剖析阶级社会的一切社会问题。而且,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性还在于,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进而揭示出阶级社会里人际关系问题的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一切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阶级,因而也总是有一定的阶级立场的,这就要求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现象。马克思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政变的研究之所以获得成功,是他站在客观的、超党派的立场上。对此,马克思的朋友埃卡留斯反驳说,所谓客观立场,完全是一种虚构。事实上,马克思对这一事变的研究,是站在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上,并且运用了正确的方法。〔2〕马克思本人也说,他是用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3〕的。 尽管当今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依然是我们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在我们党的理论体系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然是我们分析国际国内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①[收稿日期]2004—06—28 [作者简介]刘保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邓小平理论与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北京 100872

休闲活动的发展趋势分析

休闲活动的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休闲活动发展的新趋势,其表现为休闲活动具有时间宽松化、空间虚拟化、形式上从炫耀物质型向实用精神型过渡、休闲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日益融合走向产业化等特征。 【关键词】休闲活动;发展趋势;特征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休闲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陆续进人“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在我国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休闲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流行时尚。休闲活动在时间、空间、形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同时,以旅游、健身养生、娱乐、文化传播、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休闲活动的产业化崭露头角。 一、休闲活动的时间宽松化 休闲活动是人们在自由闲暇时间里进行的各种放松愉 悦身心的行为和关系总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工具、劳动条件的改善,工作效率提高,人均工作时间减少,相反,用于休闲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加,使休闲活动的发生成为可能。根据德国官方统计机构在2012年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德国人平均工作时间减少,但“生

产力”提高。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1991年至2011年生产力提高22.7%,而人均工作时间减少9%。[1] 1、世界主要国家休假时间 从目前世界各国通行情况看,休假体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周休日。周休日是指法律规定或依法订立的协议规定的每周工作一定时间后必须休息的时间。目前世界上普遍实行每周双休制度,即周一至周五工作5天后,周六周日休息2天。一年有52周的双休日即104天。 (2)法定节假日。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令统一规定的进行庆祝的休息时间。目前,世界各国的法定节假日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政治性节假日,如国庆纪念日、战争纪念日等;二是传统节假日,或称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是宗教性节假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主要分配给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深厚宗教影响的节日和纪念日。 (3)带薪休假。带薪休假是指职工连续工作一定年限后,依法享有除法定节假日、周休日之外带薪休息的时间。带薪休假属于个人假期,主要由职工视个人和家庭需要,自行向企业申请使用,用来满足旅游休闲等活动。带薪休假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自1936年法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内容摘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阶层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l、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占其总人口的15%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2008年的34%。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仅外出务工经商就吸纳了8000多万农业劳动者,还有上亿农业劳动者被吸纳到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工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伴随着农业劳动者的逐年减少,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或底层)部分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通常还包括传统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与产业工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所上升,近年来,一些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的扩张运动还在持续,这些将导致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规模的继续增长,并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随着服务行业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化,这个阶层

中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体育健身休闲业与社会同步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健身休闲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从宏观来看,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健身休闲体育活动出现,解放了人们传统的体育锻炼观。就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讲,市场经济的转型给我国健身休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首先,科技的进步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于健身休闲体育的需求。科学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思想压力过大,工作烦恼增多,让人们开始想办法去平衡自己的心理,调节自己的压力。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被更多的人所接纳、所应用。健身休闲体育活动的应运而生,让社会大众具有了更加健康的身体与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其次,时代的休闲特点突出让人们的休闲意识更加明确。目前,我国人民逐渐走入小康社会,物质的丰富与生活观念的改变,让人们将休闲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不仅有工作,更有休闲。休闲意识的增强给体育健康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除此之外,国家法定假日的有效规划,也让人们有时间进行体育健康休闲运动。 二、体育健身休闲业会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体育健身休闲行业也是一个产业,已经于西方国家全面且迅速地发展起来。在许多发达国家,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已经作为国家的支柱形产业在发展。这些国家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经营模式较为科学,管理方法也比较完善。但是,在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发展的成熟度还是管理水平,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与支持下,体育健身休闲业必将学习优秀的经验,逐渐实现正规化发展。 三、体育健身休闲业会呈辐射状发展 体育健身休闲业与竞技体育不同,其包括的项目更多,可谓是包罗万象。像游泳、洗浴、网球、瑜伽、有氧搏击、台球等都是一些较为常见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另外,每一个项目的不同参与阶段都会是体育健身休闲业的重要服务内容,像每一个项目的培训活动、咨询活动以及指导活动,都应当成为体育健身休闲业的经营范围。针对中国特色文化,还可以开设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项目,像武术与棋牌等,体育健身休闲行业会向得全方位、立体化的趋势发展。

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22日电(《观察与思考》杂志■记者刘晓林)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流动”的推出,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它与每一个人都不无关系,因此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极高。为探讨这一课题,观察记者日前特地赶到北京,与负责这一课题的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进行了对话…… 记者:目前,你们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按顺序排列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请具体说说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陆学艺:原来的欧美也好,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也好,都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标准来划分的。我们的

划分,进行了3年的实际调查,根据工业化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以社会职业为标准和基础进行划分。另外补充三点:即有权没有(拥有组织资源吗)?有钱没有(拥有经济资源吗)?有文化没有(拥有文化资源吗)? 国外的划分标准一般根据职业的不同,一般来说如果职业高,相应的三种资源也多,两者基本上是成比例的。但在中国,有时职业与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并不一致。 因此,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又以人们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来表现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组织资源也可以称为权力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执政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资源是指社会以证书或资格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历文凭。 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是各社会群体及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如果说职业类别是我们划分中国社会阶层类别的基础,那么,这些资源的占有情况则是我们确定各社会阶层的社会等级差别的

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姜涛西安体育学院 [摘要] 随着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应运而生。我国的亚健康产业现状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观念进步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亚健康产业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把握其发展趋势,希望能对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亚健康产业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使其能够良性发展。 [关键词] 亚健康产业现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 75% 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在医学领域,不 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 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 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 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只 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 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 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 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 的14% 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 岁~59 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 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 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分析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状况分析 阶级概念一词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正确的定义,对于它也没有任何正确的测量。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事业中指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一种试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1919年出版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曾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赎回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从这些经典作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的划分中的重要性。 对于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合成阶级,只是因为她们要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抗某一另外阶级。在其他方面,她们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于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她们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决定的。阶级决定她们的生产状况,同时也决定她们的个人命运,使她们受到支配。 关键词: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关系生产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各社会界均还没有一致看法。 社会阶级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早期,毛主席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国的社会阶级的分析。以他看来,社会可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的分变演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不再是能单纯的可以用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来简单的划分了。

杭州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一)

杭州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一) 内容摘要:适逢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举行,杭州的休闲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必将极大地带动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杭州休闲产业当前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杭州休闲产业问题对策休闲产业是涵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以及与此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纪念型工艺美术品等多方行业的综合产业;又是能优化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从1999年提出的“游、学、住、创业在杭州”到2001年的“休闲之都”和“女装之都”,再到2002年提出打造“会展之都”与2005年实现的“中国茶都”和“动漫之都”。而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行更是将杭州的休闲产业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总的来看,杭州休闲经济起步虽然只有五六年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杭州的休闲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已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等五大休闲场所。休闲产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6月底,杭州市已有210家星级饭店,数量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并拥有各类旅行社318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杭州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国外市场的扩大,杭州的入境游人数已连续三年排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杭州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杭州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地区经济的发达、休闲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已经颇具规模的消费场所,这一切都是杭州发展休闲业的有利条件。但休闲业在杭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杭州目前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休闲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虽然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如以宋城、杭州乐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类;以五大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等综合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文化娱乐类;以黄龙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体育健身类;以杭州大厦和武林女装一条街为代表的都市购物类;以“楼外楼”和“张生记”等新老酒家和各类休闲吧与茶室为代表的休闲餐饮类。但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有些人造景区和娱乐场所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对外地游客来说,在其它地方也可找到替代者,难以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总体上看,杭州休闲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目前杭州文化休闲项目依然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 基础薄弱,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不高。目前杭州市的饭店经营方式以观光型、商务型为主,没有突出体现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一些度假村打着休闲的牌子,却没有具备休闲度假村的条件和设施;导游服务水平、技能跟不上,不能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景区建设缺乏休闲设施,可供游客长时间逗留和游览的景点不多;而专业学校很少有针对休闲业开设的培训课程。 缺乏品牌推广,国际知名度不高。一直以来,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例如在近邻日本,杭州的知名度除了低于北京、上海、西安、桂林之外,还低于苏州,甚至大连、长春、哈尔滨。在韩国,更是低于青岛、烟台等地。旅游形象缺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境游各项指标不尽如人意。 杭州有许多值得自己骄傲的荣誉,如中国重点风景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居民治安满意率最高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国际最高奖等等,可是很少向外宣传。杭州的一些旅游宣传资料内容单薄,游客无法轻松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无法让游客在杭州的时间变得很充实,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 因此,杭州休闲产业的当务之急是立足资源优势,把入境游作为扩大杭州休闲产业国际知名度的突破口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努力提高杭州休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欠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休闲

简析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一)

简析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休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休闲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产业在我国也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此同时,我国休闲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制定促进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为主业而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它是一种产业群或产业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步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发达国家休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休闲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我国的休闲观念和休闲生活还处于初始阶段,休闲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与此相关的机构、设施、休闲产品等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一、研究休闲产业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休闲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占GDP比重将越来越高。休闲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并且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休闲产业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GDP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英国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CNP的50%以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外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及其现实依据充分说明,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们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将在全球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休闲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达到较高阶段时,休闲消费将成为推动社会消费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休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凸现。现在各类休闲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经济生活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要求的实现。如休闲产业可增加就业,休闲产业能够缓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内需,调节财富,创造就业。因为休闲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所需投入的资本不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多;促进公平分配。相对于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说,休闲是富人的消费活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从而鼓励富人的休闲消费,能给一部分相对较为贫困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给一些贫困但旅游和娱乐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致富的机遇,从而实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合理转移,有利于降低贫富分化、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休闲的社会意义在于有利于实现我国现提出的人口和谐社会的目标。休闲能够产生巨大的休息功能和良好的社交功能,如现在很多商务谈判可通过打高尔夫等来实现。休闲可完善人的本能,很多伟大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休闲中产生的。

评《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分析》

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严铭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 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 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 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