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资料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资料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泰勒(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特征: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多样化,课程论从教学论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1、课程定义: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2、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发展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赞科夫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布鲁纳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皮亚杰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3、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学术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优势:按学科组织教学,有利文化的保存于传递;按学科教学,有利系统知识的掌握;

课程构成较简单,容易教学和评价。

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

·主要观点:

1、课程设置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4、教材的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

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协助与引导

·优势: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材的心里组织;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重视课程的综合性。

·局限: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活动课程组织较困难;降低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4、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要有一个从观念转化成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种是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重要)

一种是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转变课程计划△P139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转变课程标准△P140

在我国,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进行课。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P141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名称的出现,在中国始于19世纪70年代。

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和自由制三种。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系统阐释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5、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

横向层面归纳

1.课程是学科、教材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目标

4.课程是计划

纵向层面分析

古特莱德

古特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即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体验课程。他认为可以在不同水平上理解和分析课程,揭示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渐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

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名词解释)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P150

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为“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

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课程就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整合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这是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而划分的两类课程。

必修课程就是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根本特征是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关系△P143

显性课程也叫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性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规定的

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进行测验和评价。其特点有:显露性、计划性、行政性、规范性、可评估性。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影响,是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特点: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易接受性、持久性、难评估性。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一般由中央政府授权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统一编制、实施和评价,是由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和对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发设计的课程,是一个国家课程的主体,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公共性、基础性、神圣性。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政府或由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其特点有地方性、多样性、特色化、自主性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根据对自身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分析与评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特色。基本特点:校本性、多样性、灵活性、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

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理解)

一、课程与社会

二、课程与知识

三、课程与儿童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及其确定

1、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2、三级课程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的宏观课程结构大致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与此课程结构相对应,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有:国家课程目标、地方课程目标和学校课程目标。

3、▲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专家泰勒提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㈠学习者的需要(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本位)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方法是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社会生活需求,并根据以下三个原则从社会生活需求中推导出课程目标:第一,民主性原则;第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第三,教育先行原则。

㈢学科的发展(知识本位)

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方式,人类的知识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

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4、▲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目标和内容两个方面)P62

㈠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1,只是本位的价值取向;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㈡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着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

优点:体现了“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

缺点:缺乏科学依据,受日常经验局限,缺乏逻辑完整性、彻底性,涵义不够清晰、明了,易出现歧义。

2,行为性目标

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确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他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

优点: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

缺点:只强调可以识别的因素,预先设制目标,抹煞了教师学生的创造性。

3,生成性目标(创生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优点: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教学的过程。

缺点:过于理想化,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课程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的表现。“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优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

缺点:过于模糊。

●补充考点:

ABCD形式:行为主体(A)、行为动词(B)、行为条件(C)、表现程度(D)注意事项:主体不能误用;行为动词的选择;AB为必须,CD可选择。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3、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重点把握如下三个要点:第一,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第二,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第三,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4、▲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取向

课程内容有三种基本取向:㈠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㈡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㈢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种取向的关系:

每种取向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现代课程论的发展倾向于比较广义的方式理解课程内容,即不只是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取向,使三者对立起来,而是辨证的考虑与处理这几方面的关系,使课程内容的内涵同时兼顾学科体系、学习者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这几方面的因素。

5、▲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般来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㈠注重基础性(双基知识):它包括系统知识的基础、一般学习能力基础、方法的基础、使用工具的基础、做人的基础、艺术鉴赏的基础、健身的基础等等。

㈡贴近社会生活(学习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不仅要贴近社会,还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学生。

㈢尊重学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要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经验。

㈣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

6、▲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处理好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

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用一些“大观念”“广义概念”和“探究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使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校外经验有效联系起来。

2.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逻辑顺序是按照有关科学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程序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倾向于把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统一起来。

3. 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排列;

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门课程内容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补充考点:△P132

课程组织的准则:1、连续性,2、顺序性,3、整合性

第四章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概述

一、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即依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1、宏观层面,涉及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

2、中观层面,涉及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

3、微观层面,涉及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时间)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者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过程还是结果)

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评价与目标的关系)

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性质)

1.诊断性评价

是对事件(物)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评价诊断,也是在事件(物)之前或事件进展至某一阶段的开始之前所做的评判,以求发现问题所在并且确定下一阶段的任务。

2.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事件的形成过程之中、在事件进行和实施到了一定阶段后必须作出评判的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及时改进课程,甚至修订、发展课程,使课程趋于完美的评判。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它是一种事后评价,目的是要获得对所编制出来的课程质量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它通常是在课程计划完成后,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后进行的。它的焦点放在整个课程计划的有效性上,以便就这项课程计划是否有效作出结论。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

结果评价是一种“底线式的或清算结账式的评价”,也是一种传统的、常用的评价形式。

5.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是以目标为基础进行的评价,旨在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中被实现了多少。

目标游离评价是针对目标本位评价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评价类型,它要求脱离预定目标,重视课程的所有结果,包括非预期结果。

6.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绝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或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一种评价类型。适用于以鉴定资格和水平为宗旨的课程与教学评价(高中会考)。

相对评价:这是指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基准,然后以此为评价标准来评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类型。适用于以选拔为宗旨的课程教学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每一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个体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评价类型。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

2、发展性

3、全面性

4、●多样性:1、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2、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3、定期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

4、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改革(了解)

一、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充分关注和研究

2、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目的认识不足△P283

3、课程与教学评价多是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P283

4、过分强调量化评价△P284

5、课程与教学评价成为权利人士单方面的活动

二、我国课程评价的改革:

在指导思想上: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

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

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

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的方法上:结合△P276: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

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分

数,更要看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分析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王策三教授)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的制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也称为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既

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

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第二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注意其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直观系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启发诱导原则

第三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涵义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本质特征:→●必考△P193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优点)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

●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201

补充: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3、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4、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第四节教学组织

一、教学组织的含义

教学组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

二、▲教学组织的类型

1、班级授课组织●→△P157

含义:

确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特点:(优越性、局限性:)

2、分组教学组织●→△P159

含义:

类型:外部、内部

特点:(优点、缺点)

3、个别化教学组织P160

第五节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二、国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1.“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倡导者:罗杰斯

2. 合作教学模式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创立:布卢姆

4. 暗示教学模式首创:乔治.洛扎诺夫

5. 发现教学模式提出者:布鲁纳

第六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本质

教学设计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

整理时间:2017年1月5日

行测总结笔记-学霸笔记-必过知识讲解

行测总结笔记-学霸笔 记-必过

现在开始 资料分析 之所以把资料分析放在第一,是因为本人以前最怕资料分析不难但由于位于最后,时间紧加上数字繁琐,得分率一直很低。而各大论坛上的普遍说法是资料分析分值较高,不可小觑。有一次去面试,有个行测考90分的牛人说他拿到试卷先做资料分析,我也试过,发觉效果并不好,细想来经验因人而议,私以为资料分析还是应该放在最后,只是需要保证平均5分钟一篇的时间余量,胆大心细。 一、基本概念和公式 1、同比增长速度(即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去年同期数)/ 去年同期数x100% =本期数/去年同期数-1 显然后一种快得多环比增长速度(即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本期数/上期数-1 2、百分数、百分比(略) 3、比重(略) 4、倍数和翻番 翻番是指数量的加倍,翻番的数量以2^n次变化 5、平均数(略) 6、年均增长率

如果第一年的数据为A,第1年为B 二、下面重点讲一下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1、÷(1)≈b×(1)结果会比正确答案略小,记住是略小,如果 看到有个选项比你用这种方法算出来的结果略大,那么就可以选;比它小的结果不管多接近一律排除;x越小越精确 ÷(1)≈(1)结果会比正确答案略小,x越小越精确 特别注意: ⑴当选项差距比较大时,推荐使用该方法,当差距比较小时,需验证 ⑵增长率或者负增长率大于10%,不适用此方法 2、分子分母比较法 ⑴分子大分母小的分数大于分子小分母大的分数 ⑵差分法★ 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大于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且大一点点时,差分法非常适用。 例:2008年产猪6584头,2009年产猪8613头,2010年产猪10624头,问2009与2010哪一年的增长率高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社会科学领域常见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社会调查概念: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 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社会调查的特征:首先,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是一种 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的类型:调查对象范围——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收集资料方法——问卷调查(自填问卷与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面访问与电话访问);调查目的或作 用——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调查性质和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 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社会调查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指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优点:抽 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可以比较 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准确性高。 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社会调查: 1、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o(╯□╰)o 2、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a)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选题阶段) 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准备阶段) c) 资料的收集(实施阶段) d)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分析阶段) 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总结阶段) 选题阶段的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客观:社会环境 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工具准备(对 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问卷的准备和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 资料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7春在线作业2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是 A. 施瓦布 B. 斯腾豪斯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标准答案:B 2.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造心灵。这种教学观可简说为“塑造说”或“外烁说”。这种学说的典型代表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卢姆 D. 凯洛夫 标准答案:B 3.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取向是 A. 目标取向 B. 过程取向 C. 主体取向 D. 实践取向 标准答案:A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 查特斯 B. 坦纳 C. 泰罗 D. 博比特 标准答案:D 5. ()是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C 6.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 哲学取向 B. 创生取向 C. 背离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标准答案:B 7.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 标准答案:B 8.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发展性评价 标准答案:A 9.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下列()不属于教学动力具有的特征。 A. 方向性 B. 动力性 C. 动态性 D. 转化性 标准答案:A 10.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顺序是 A. 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B. 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C. 评价时期、建构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 D. 评价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标准答案:B 11. 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 课程解读范式 B. 课程理解范式 C. 课程实施范式 D. 课程评价范式 标准答案:B 12.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符合21世纪教育的趋势 A. 德育优先发展 B. 为求更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校需增加学习的份量与时间 C. 重视多元智慧,给予适性发展,启迪个人潜能与智慧 D. 为尊重个人发展,教学以放任为原则 标准答案:C 1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 《老师,再见!》 B. 《爱的教育》 C. 《班级生活》 D. 《隐性课程论》 标准答案:C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 主体 B. 资源 C. 脚手架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行测总结笔记学霸笔记必过模板

现在开始 资料分析 之所以把资料分析放在第一,是因为本人以前最怕资料分析不难但由于位于最后,时间紧加上数字繁琐,得分率一直很低。而各大论坛上的普遍说法是资料分析分值较高,不可小觑。有一次去面试,有个行测考90分的牛人说他拿到试卷先做资料分析,我也试过,发觉效果并不好,细想来经验因人而议,私以为资料分析还是应该放在最后,只是需要保证平均5分钟一篇的时间余量,胆大心细。 一、基本概念和公式 1、同比增长速度(即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去年同期数)/去年同期数x100% =本期数/去年同期数-1 显然后一种快得多 环比增长速度(即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本期数/上期数-1 2、百分数、百分比(略) 3、比重(略) 4、倍数和翻番 翻番是指数量的加倍,翻番的数量以2^n次变化 5、平均数(略) 6、年均增长率 如果第一年的数据为A,第n+1年为B 二、下面重点讲一下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1、a=b÷(1+x%)≈b×(1-x%)结果会比正确答案略小,记住是略小,如果看到有个选项比 你用这种方法算出来的结果略大,那么就可以选;比它小的结果不管多接近一律排除; x越小越精确 a=b÷(1-x%)≈bX(1+x%)结果会比正确答案略小,x越小越精确 特别注意: ⑴当选项差距比较大时,推荐使用该方法,当差距比较小时,需验证 ⑵增长率或者负增长率大于10%,不适用此方法 2、分子分母比较法 ⑴分子大分母小的分数大于分子小分母大的分数 ⑵差分法★ 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大于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且大一点点时,差分法非常适用。 例:2008年产猪6584头,2009年产猪8613头,2010年产猪10624头,问2009与2010哪一年的增长率高 答:2009增长率8613/6584-1 ,2010增长率10624/8613-1,-1不用看,利用差分法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日期:2006-04-24 点击: 作者:中调网来源:中调网~我要投稿!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t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 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 在国内,规范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领域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资料分析报告笔记整理好

资料分析笔记整理 一.资料分析基础概念与解题技巧 1.资料分析核心运算公式 2.资料分析常用基本概念 3.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二.资料分析高频高点梳理 1.ABR类问题 2.比重类问题 资料分析基础概念与解题技巧 一、基期、本期 基期,表示的是在比较两个时期的变化时,用来做比较值(基准值)的时期,该时期的数值通常作为计算过程中的除数或者减数; 本期,相对于基期而言,是当前所处的时期,该时期的数值通常作为计算过程中的被除数或者被减数。 【注】和谁相比,谁做基期。 二、增长量、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长幅度) 增长量,表示的是本期与基期之间的绝对差异,是一绝对值。 增长率,表示的是末期与基期之间的相对差异,是一相对值。 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速)=增长幅度(增幅) 【注】在一些“最值”比较题的题干表述中,经常出现“增加(长)最多”和“增加(长)最快”,我们需要注意,前者比较的是增长量,而后者则比较的是增长率。 三、同比、环比 同比和环比均表示的是两个时期的变化情况,但是这两个概念比较的基期不同。同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历史同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历史同期。 环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个统计周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上个统计周期。 【注】环比常出现在月份、季度相关问题。 四、公式运用与练习 资料分析的考察离不开对于两个时期的数值的比较,由此得出四个概念,

即基期(A),本期(B),增长率(R),增长量(X)。 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本期量-基期量=本期量-本期量/1+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1 本期=基期+增长量=基期+基期*增长率=基期*(1+增长率) 基期=本期-增长量=本期/1+增长率 【习题演练】 【例一】2012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6亿美元,增长6.9%。3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259.7亿美元,同比增加216亿美元,其中:出口1656.6亿美元,增长135.4亿美元;进口1603.1亿美元,增长5.3%。 1、2011年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约为多少? 2、2012年一季度,全国出口额同比增长多少? 3、2011年三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约为多少? 4、2012年三月份,全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速约为多少? 【注】进出口相关问题,为资料分析中的一个易错点,注意题目中进出口、进口、出口的表述,注意进出口量与进出口额的不同,理解顺差、逆差的含义 出口-进口=顺差,反之则是逆差 2、资料分析常用基本概念 一、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表示的是将相比较的基期的数值抽象为100,然后计算出来的数值,用“%”表示,一般通过数值相除得到,在资料分析题目常用在以下情况:(1)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2)表示某个指标的增长率或者减少率。 百分点,表示的是增长率、比例等以百分数表示的指标的变化情况,一般通过百分数相减得到,在资料分析题目常用在以下情况:(1)两个增长率、比例等以百分数表示的数值的差值;(2)在A拉动B增长几个百分点,这样的表述中。【例1】2010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3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8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85.6亿元,同比增长12.5%。 1、2010年,该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A.12.63% B.12.63个百分点 C.7.07% D.7.07个百分点 2、2010年,该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高()。A.13.3% B.13.3个百分点 C.14.3% D.14.3个百分点 二、倍数、翻番 倍数,指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1,从而计算出的数值。 翻番,指数量的加倍,如:如果某指标是原来的2倍,则意味着翻了一番,是原来的4倍,则意味着翻了两番,依此类推。所用的公式为:末期/基期=2n,即翻了n番。 【注】注意“超过N倍”“是xx的N倍”两种说法的区别。超过N倍,说明是基数的N+1倍。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状元笔记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状元笔记通用阅读——上看标题,下看注释,中间看时间,单位(重点) 1文字性材料——难的是阅读(结构阅读是重点) 文字性材料阅读结构和中心 结构几段落——总分和并列—并列部分找中心词(圈点标点,括号标结构,圈标中心词)无结构小段,就仔细阅读,创造结构(圈点标点,标点暗示结构,括号标结构,圈标中心词)无结构大段,就直接读题—找两个关键词——区分性(平均气温),明显性(符号数字字母,例如括号,摄氏度,顿号之类的)——2007年底比2007年更合适 多个题目涉及同一个关键词的,可以一起做 2表格型材料——难的是计算 阅读横标目和纵标目 分清合计和项目和地区 3图形型材料——难的是理解 饼状图——看周围类别名称(包括大小的排名要心中有印象) 柱状趋势图——看横轴和纵轴(要注意两个纵轴的分别对应柱状和点) 柱状分两种:一种是绝对值(高低差异),一种是比例(高低相同,柱状分几个部分) 4统计术语(不是重点) 增长率是属于后一年(所以第一年的增长率是算不出来的) 前一年的总量=后一年除以(1+增长率)后一年除以(1-增长率) 增长率的对比(很容易会出隔两年的总量,倒推2次):增长率增长或降低了5个百分点(直接加减) 乘以2看成除以5 乘以5看成除以2 乘以25看成除以4 除以125看成乘以8 同比是与上一年的同一期相比较 环比是挨着的相同时间段相比较 同比和环比:如果有注释按注释为准 今年5月份环比=今年4月份 今年5月份同比=去年5月份 5统计性数据的要素——时间和单位(重点) 1时间表述(陷阱)——对时间很敏感 1.计算的年份不一样 2.计算的时间段不一样 2单位表述(陷阱)——对单位很敏感 1.饼状图有单位,就不是百分比 相比较的数据的单位不一样(注意是百分号还是千分号。年利率往往用百分,月利率用千分之) 2.计算的单位不一样 下列选项一定正确和一定错误的题目是最难的,可以放在最后做。

资料分析笔记整理样本

资料分析笔记整顿 一.资料分析基本概念与解题技巧 1.资料分析核心运算公式 2.资料分析惯用基本概念 3.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二.资料分析高频高点梳理 1.ABR类问题 2.比重类问题 资料分析基本概念与解题技巧 一、基期、本期 基期,表达是在比较两个时期变化时,用来做比较值(基准值)时期,该时期数值普通作为计算过程中除数或者减数; 本期,相对于基期而言,是当前所处时期,该时期数值普通作为计算过程中被除数或者被减数。 【注】和谁相比,谁做基期。 二、增长量、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长幅度) 增长量,表达是本期与基期之间绝对差别,是一绝对值。 增长率,表达是末期与基期之间相对差别,是一相对值。 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速)=增长幅度(增幅) 【注】在某些“最值”比较题题干表述中,经常浮现“增长(长)最多”和“增长(长)最快”,咱们需要注意,前者比较是增长量,而后者则比较是增长率。 三、同比、环比 同比和环比均表达是两个时期变化状况,但是这两个概念比较基期不同。 同比,指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历史同期发展水平变化状况,其基期相应是历史同期。

环比,指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个记录周期发展水平变化状况,其基期相应是上个记录周期。 【注】环比常出当前月份、季度有关问题。 四、公式运用与练习 资料分析考察离不开对于两个时期数值比较,由此得出四个概念, 即基期(A),本期(B),增长率(R),增长量(X)。 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本期量-基期量=本期量-本期量/1+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1 本期=基期+增长量=基期+基期*增长率=基期*(1+增长率) 基期=本期-增长量=本期/1+增长率 【习题演习】 【例一】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6亿美元,增长6.9%。3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259.7亿美元,同比增长216亿美元,其中:出口1656.6亿美元,增长135.4亿美元;进口1603.1亿美元,增长5.3%。 1、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约为多少? 2、一季度,全国出口额同比增长多少? 3、三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约为多少? 4、三月份,全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速约为多少? 【注】进出口有关问题,为资料分析中一种易错点,注意题目中进出口、进口、出口表述,注意进出口量与进出口额不同,理解顺差、逆差含义 出口-进口=顺差,反之则是逆差 2、资料分析惯用基本概念 一、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表达是将相比较基期数值抽象为100,然后计算出来数值,用“%”表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

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心,而不是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虽然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好处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开放教育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这一特点体现了面授只是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自主学习计划: 第一,我先了解所选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修读的课程,其中,由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科为10门左右,限选科不超过3门,这些课程是我必读的,我还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集中实践环节。此外省级电大开设的必修课我也必须修读。以上这些课程的学分加起来通常答不到最低的毕业学分,我因该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选修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若干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的选修课。 因为我的饿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对所要选读的课程也比较有信心,所以我给我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要修3到4门课程,这样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毕业,开放教育的课程每学期都要滚动开设,并提供教学和考试服务,所以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我要考虑延长修度的时间。 第二,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比我更熟悉课程及其前修后续的关系,可以在选课的时间安排上给我提供指导,使我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加合理。 处理好工学矛盾,因为我有固定的工作,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来进行学习,我试着把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安排,我发现我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接下来,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份周学习计划表,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虽然安排了不少于20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计划,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只不过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光制定了计划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我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1、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 2、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行事 3、即时复习 (二)经常向自己和他人体温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3、充分利用课程的学习资源,电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

粉笔资料分析听课笔记(整理版)

粉笔资料分析听课笔记(整理版)一、常用分数、百分数、平方 1 3=33.3% 1 4=25% 1 5=20% 1 6=16.7% 1 7=14.3% 1 8=12.5% 1 9=11.1% 1 10=10% 1 11=9.1% 1 12=8.3% 1 13=7.7% 1 14=7.1% 1 15=6.7% 1 16=6.3% 1 1.5=66.7% 1 2.25=44% 1 2.5=40% 1 3.5=28.6% 1 4.5=22% 1 5.5=18.2% 1 6.5=15.4% 1 7.5=13.3% 1 8.5=11.8% 1 9.5=10.5% 1 10.5=9.5% 1 11.5=8.7% 1 12.5=7.8% 1 13.5=7.4% 1 14.5=6.9% 1 15.5=6.5% 1 16.5=6.1% 22=2 32=942=1652=2562=3672=4982=64 92=81 102=100112= 121122=144132=169 142=196152=225 162=256 172=289182=324192=361202=400212=441 222=484232=529 242=576252 =625 262=676272=729 282=784292=841 二、截位直除速算法 三、其他速算技巧 1、一个数×1.5,等于这个数本身加上这个数的一半。 2、一个数×1.1等于这个数错位相加. 3、一个数×0.9等于这个数错位相减. 4、一个数÷5,等于这个数乘以2,乘积小数点向前移1位。

5、一个数÷25,等于这个数乘以4,乘积小数点向前移2位。 6、一个数÷125,等于这个数乘以8,乘积小数点向前移3位。 7、比较类:①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大。 ②分子大分母小>分子小分母大。③当分母大分子大,分母小分子小时,看分母与分母的倍数,分子与分子的倍数,谁倍数大听谁的,谁小统统看为1,再比较。 四、统计术语 1、基期:相对于今年来说,去年的就是基期。 2、现期:相对于去年来说,今年的就是现期。 3、基期量:相对于今年来说,去年的量就是基期量。 4、现期量:相对于去年来说,今年的量就是基期量。 5、增长量:现期量和基期量的差值,就是增长量。 6、增长率:增长量与基期量的比值,就是增长率。 7、倍数:A 是B 的多少倍;A 为B 的多少倍,等于增长率加1。 辨析:A 比B 增长了500%,那么就是A 比B 增长(多)5倍,A 是B 的6倍。 8、比重:A 占B 的比重,A 占B 为多少;都等于 A B 。 A 占B 的比重比C 的比重为:A B - C B 。 9、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10、同比:同比看年,今年与去年同期比。 11、环比:环比看尾,“年”“月”“日”等。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作业 1.第1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2.第2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开放课堂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答案:A 6.第6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8.第12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9.第13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10.第14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11.第15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我们在前面两文中分别谈到收集“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方法,这无形之中好象将资料分成了“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两种,显然这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只是按照收集的方法来考虑的),因为“文献资料”中也可以有“事实资料”(当然不是第一手资料),它们之间有交叉的成分,由此为研究方便起见,可将其分为“事实资料”与“理性资料”;如果从资料的性质来考虑,资料还可以分为定量资料(主要是各种数据)与定性资料(主要是文字材料)。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之后,一般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整理和分析。本文就要谈谈如何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筛选 有些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比较多,面对这成堆的资料,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当然需要做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筛选的主要目的在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即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而删去其余。通常,对于“理性资料”要求它有: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对于“事实资料”要求它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 二.整理 整理也就是要分门别类,并以某一种或几种方法表示出来,以便于下一步的分析。对于各种数据,首先是分类,通常有两类: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其中后者又有四种水平:类别的,顺序的,等距的,比率的;然后进行适当的整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其中前者有简单次数分布表、相对次数分布表、累积次数分布表、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累积百分数次数表等,后者又有散点图、线形图、条形图(也叫直方图)、圆形图(也称饼形图)之分。 对于定性资料,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对某一课题资料,可以按历史线索分类;可以按不同的观点分类;可以按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分类;还可以按子课题分类,等等。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对资料的分析,从方法论角度,一般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且通常在实际分析过程中,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因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处在统一的连续体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 (一)定性分析的方法 定性分析即为对资料的质的规定性做(整体的)分析,除了要运用一些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外,主要使用诸如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和评价。 (二)定量分析的方法 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收集到的资料已经是一些数据,我们只需根据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下文介绍)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另一种就是对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比如要研究某一学科教材的结构问题,我们可能收集了这一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许多版本的教材(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显然首先需要进行比较,如何比较?可能就需要数量化处理,定量分析;还比如要对学生在某一门学科学习中的错误进行分析,收集到各种事实的文字材料之后,定量分析可能也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作业参考答案

《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C 3. A 4. D 5. C 6. B 7. D 8. D 9. C 10.D 11.A 12.D 13.C 14.A 15.B 16.D 17.C 18.C 19.B 20.D 21.B 22.B 23.D 24. D 25 B 26 C 27A 28 D 29 D 30 D 31 C 32 D 33 A 34 A 35 D 36 C 二、填空题 1.综合性、独立性、实践性、发展性 2.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小结 3.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4.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5.认识的主体、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 6.学期的教学目标、所任班级学生的情况分析、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教学进度表、课外活动的安排。 7.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 8.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 9.教学目标最优化、教学策略最优化、教学控制最优化、教学评价最优化 10.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11.教育传播学、教育控制学、教育系统学 12.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的教材、计算机教学法 13.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14.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力和发展个性 15.硬件、软件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四、简答题

1.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有秩序地进行教学的必须条件。计划是否符合实际,目标要求是否恰当,措施是否得力合理,都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必须了解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切实可行的好计划。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是: (1)要依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教学思想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总的看法和态度;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总结。 (2)要依据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对教学的要求,它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 (3)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具体依据。课本是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编写的,它是《指导纲要》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学参考书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有对教材的分析,重点、难点的处理和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建议等。 (4)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制定教学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信息是知识的源泉,也是解开自然之迷的向导。未来社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出会产生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亦可称之为信息能力教育,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与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 (1)要适合课题的教学目的任务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必须适合课题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 (2)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教学目的由教学内容来体现,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就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知识储备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4)要考虑学校的设备条件 (5)要适合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风格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不同。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要按规定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同样数量的知识所耗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4.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什么? 答: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学科特征所决定的。而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是依据国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方针政策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的。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目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工作方法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