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106761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化学辅导讲义

年 级: 九年级 课 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能够初步应用一些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认识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重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难点: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冰 水 水蒸气 自然界中各种物质间,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作用而发生着不断地变化。

课堂导入

新课讲解

本节重难点

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 煤、木材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1)。在试管的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实验1-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1-2),用杵把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在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的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沸腾时,管口出现水蒸气,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集成液体。

变化后的物质 液态的水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块状的胆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状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

有生成其他物质。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的胆矾溶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固体溶解,变成蓝色溶液,

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

变化后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验1-4】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图1—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如3)。注意观察并记录石灰石(或

大理

石)的变化和石灰水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

生成 1-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管口出现水蒸气,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集成液体。

液态的水 无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状 蓝色粉末状的胆

无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固体溶解,变成蓝色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

沉淀等

有 1-4 颗粒状石灰石 试管里石块表面产生气泡,块状固体逐渐消失,烧杯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提出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⑴ 在(实验1-1)和(实验1-2)中,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特征?

答:物质在变化过程中,都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⑵ 在(实验1-3)和(实验1-4)中,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特征?

答:物质在变化过程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 ⑶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答: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区别是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变化前的物质

颗粒状石灰石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试管里石灰石表面产生气泡,块状固体逐渐消失,烧杯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质

二氧化碳气体等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后有其他物质生成。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或状态)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联系: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例题1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

(5)、铁生锈。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雪化了。

物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有无颜色变化B.有无新物质生成C.有无气体生成D.有无发光、放热现象注意

情况的变化。

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俗称)酒精可作燃料,石墨可作铅笔芯等等。

例题3 下列那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那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水沸腾时变成水蒸气。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5)、铜的密度是8.9 g/cm3,熔点是1083℃。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酒精能燃烧。

(8)、酒精能挥发。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4 下列俗语或成语所涉及内容,有一项与化学变化或化学性质有关,它是()A.铁杵成针B.积沙成塔C.烈火熊熊D.滴水成冰

氧气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

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能供呼吸;

能支持燃烧。

既不能供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初三化学上册讲义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4年中考复习材料化学(人教版)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绪言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 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

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 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 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 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 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 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初中化学讲义—上册

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大小、粗细、形状、状态(即物态变化)。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 现象: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发光、颜色的变化、放出气体、沉淀的出现等。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上述现象却未必是化学变化,例如: 电灯通电发光、暖气放热、水沸腾的时候有气体产生等就不是化学变化,要 判断一种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根本的依据还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所有的燃烧、腐烂、生锈都是化学变化。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理变化可以独立发生,但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测定:物理性质的测定往往是通过感官感知或者仪器测定。 二、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 测定: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举例:木炭、煤等能用作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可燃性(化) 水能流动,是因为它是液态(物);冰是固态,所以不具备流动性。 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指的是物质固有的能力、特性,它决定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

化,是变化的内因。一般用“会”“能”“可以”“易”“难”等词语描述,例如:木炭能燃烧、食盐易溶于水。 “变化”指的是一个运动过程,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实验:蜡烛燃烧的探究 观察:石蜡是白色固体,具有轻微气味,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投入水中,浮于水面)。 点燃:火焰由内而外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 (用一火柴梗伸进火焰约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炭化程度最高)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熄灭:烛心冒出一缕白烟 (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蜡烛复燃)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实验: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探究 收集:排水法 检验二氧化碳:(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检验氧气:(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木条,空气中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检验水蒸气:(向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中的一块呼气,呼气的一块产生水雾) 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药品取用规则 一、三不规则: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触) 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闻) 3、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尝) 二、节约原则: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全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 现象: △ 现 象 空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原 因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 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1、变化 5、性质 6、能量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讲义)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五个步骤(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1)“写”:根据实验事实,短线左边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的化学式,不止一种物质的用加号连接。 KMnO4─K2MnO4+MnO2+O2 (2)“配”: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同种原子的数目相等。 2KMnO4─K2MnO4+MnO2+O2 # (3)“注”:注明反应条件、气体放出符号“↑”和沉淀符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都有固体,气体生成物或固体生成物就不要注“↑”或“↓”。 (4)“改”:配平后必须把短线改为等号。 2KMnO4K2MnO4+MnO2+O2↑ (5)“查”:一查化学式;二查配平(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总数是否相等);三查条件;四查生成物的状态。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反应条件:①正确书写反应条件如“点燃”≠“燃烧”,“通电”≠“电解”,“点燃”≠“加热” “加热”用符号“Δ”。 ②若反应条件有两个或多个时,如“Δ”写在“=”下边,其他条件写在“=”上方。 ' 2KClO3 2 n O M 2KCl+3O2↑ 标注生成物的状态:③“↑”或“↓”是表示生成物状态的符号。 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则生成物中气体化学式的右边加“↑”;若反应物中有气体,则生成物中的气体化学式的右边不加“↑”。 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物中无固体,生成的固体化学式的右边加“↓”;若反应物中有固体,生成的固体化学式的右边不加“↓”。 【要点诠释】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歌诀: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准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气沉淀,箭头(↑↓)来标明。 要点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同种原子的数目相等。常用的配平方法有如下几种: 《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区别。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区别。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酸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一:物理变化 例1.(2014年上海普陀区期中)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蜡烛燃烧B.花生霉变C.瓷碗破碎D.火药爆炸知识点二:化学变化 例2.(2014年上海松江区期中)能说明镁带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镁带变短了B.发出了耀眼的白光 C.生成了一种白色的物质D.放出了大量的热量 知识点三:物理性质 例3.(2015?宁波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B.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 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常见气体的制取

气体的制取 一.知识要点 1、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初中教材中按反应物的状态和是否加热可将气体制备分为两组: 固+固气组:有O 2、CH 4等。固+液气组:有O 2 、 H 2、CO 2等。 以上各种气体的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原理、装置简图、收集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如表1和图所示 2 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反 应 原 理 制 取 装 置 收 集 方法 ① (不易溶于水) ;② (密度比空气大) ①排水法(难溶于水);②向下排空气法( )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操 作 步 骤 ①组装仪器;②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③装药品;④固定试管;⑤加热;⑥收集;⑦把导管移出水槽;⑧熄灭酒 精灯 ①组装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加药品(先加锌后加酸);④验纯;⑤收集 ①组装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入大理石;④由漏斗注入稀盐酸;⑤收集 验满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可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已集 满 用排水法收集时,如果集气瓶 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已集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①药品状态为固一固,且反应需要加热的,可选择与制取氧气相同的装置;②药品状态为固一液,且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可选择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 (2)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三、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高温煅烧石灰石 C.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D.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 【例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⑦②③①④⑤⑥B.①⑦③②⑤④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D.⑦③①②④⑥⑤ 【例3】现有A、B、C、D、E五种实验装置(见图3—1),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例题(填装置序号): A B C D E 图3—1 (1)实验室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 (2)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试管中物质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气管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若将最后两步的操作顺序颠倒,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例4】某同学用锌粒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反应前,检查氢气发生装置,气密性良好 ......他用排水集气 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经检验,所收集的氢气不纯,但该同学的检纯操作规范正确 .........那么你认为造成所收集 的氢气不纯的原因可能是(要具体 ..指出操作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根据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药品是,反应的条件是 (2)实验室制取气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实验装置,首先要研究的状态,的性质以及反应的等.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若看到水槽中,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了.检验集气瓶里是否充满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4)应根据实验装置本身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如制氧气,实验前必须要检查装置的;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要,然后再.课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总结上课讲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总结

上册实验总结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原理:4P + 5O2装置: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 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注意事项:①装置气密性要好; ②红磷的量要足; ③待装置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2.木炭、硫磺、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当中的燃烧现象对比: 木炭(C)硫磺(S)铁丝(Fe)反应物颜 色、状态 黑色固体淡黄色固体银白色固体 生成物颜色、状态无色气体,可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 体,可造成酸雨 黑色固体,有磁性 燃烧方程 式 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红光 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 激性气味的气体 不燃烧,只发生红 热现象 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白光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 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 射,生成黑色固体 3.实验室制取氧气: KMnO4法暗紫色固体KClO3法 白色固体 H2O2法 无色溶液 点燃 2P2O5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反应方程 式 发生装置 固固加热型 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 排水法(较纯净)或向上排空气法 装置图 KMnO 4法试管口需要棉花 检验 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小木条复燃 验满 排水法不用验满,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则证明收集满 4. 过滤操作 (1) 目的:除去难溶于水的固体 (2)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边缘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 注意事项: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5. 电解水实验 (1)反应原理:2H 2O (2)“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通电 2H 2↑ + O 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讲义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知识点1:生活中的化学制品和现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创造新物质的学科。在现代社会里,化学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与提高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 知识点2:化学的作用 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化肥、现代交通需要新的化学材料、现代医学需要更多样的化学药品...... 误区: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要掌握物质的性质,更好地利用物质,发挥其优点,避免产生危害。 知识点3: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4.科学探究的方法 知识点4:常用的化学仪器及用途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1.可用于加热的仪器 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等 2.用于称量或量取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等 取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等 3.用于取用药品或夹持的仪器 夹持:铁架台、试管夹等 4.其他仪器:漏斗、集气瓶、玻璃棒等。 知识点5: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取用方法 (1)固体的存放和取用 ①存放:存放在广口瓶中; ②取用工具:药匙(可用纸槽代替)或镊子;

③取用方法:把固体放进试管时,现将试管平拿,将药品放入试管底部,再慢慢竖起来。(2)液体的存放和取用 ①存放:存放在细口瓶中。 ②取用方法:a.倾倒法: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 b.量取法:根据量取液体的体积选用适当规格的量筒。先倾倒,再滴加。读数 时,应将量筒放平,使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大俯小) c.滴加法: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滴加时要保持胶头滴管竖直悬空在容器 口上方。 3.给物质加热 热源:酒精灯 酒精灯的使用 (1)使用酒精灯前检查灯芯是否烧焦,酒精少于1/4时应该用漏斗添加。(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2)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酒精灯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用于加热,焰心温度最低。 (4)酒精灯用灯帽熄灭,禁止用嘴吹。 给物质加热(以液体为例) 试管中加入液体的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试管架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持试管与水平线成45度角,试管口不要对着人。先将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利用外焰对准试管内被加热物质。 知识点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知识点7:镁条燃烧的实验现象 注意:烟和雾的区别 烟: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水 一、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一: 水的组成 水在通直流电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正氧 负氢,氢二氧一) 化学方程式: 这个反应:说明水中含 两种元素。 典型例题: [ 例题1] (烟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时,有以下描述: ① 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 ② A 、B 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③ A 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 ④ B 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 ③ C . ①② D . ①②③ [ 解析 ] 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率变大;水 电解时,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二者体积比约为2:1;氢气能燃烧, 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错因透视 ]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判断A 、B 试管中的气体。判断时可根据电源的 正负极,或根据气体的体积,可牢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知识要点二: 单质和化合物 举例学过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 2、N 2、H 2等都是单质。 单质: 为单质。 举例学过的:CO 2、H 2O 、MnO 2、H 2O 2、KMnO 4等这种组成中 叫化合物。 物质分类: 氧化物: [ 例题2 ]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填序号) (1)空气 (2)氧气 (3)水蒸气 (4)高锰酸钾 (5)铁粉 (6)氮气 (7)海水 (8)冰水混合物 (9)过氧化氢溶 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 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 知识要点三: 净化水的方法: 沉淀、吸附、过滤、蒸馏。 物质纯净物单质:同种元素化合物:不同种元素混合物一种物质多种物质()()????????? ?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知识点讲义(无答案)

知识点讲义——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 水的组成 知识点1 认识水的组成(重、难点) 1.氢气的燃烧试验 (1)氢气的性质 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水小。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混有一定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然后才能进行实验。验纯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氢气后,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如果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说明氢气不纯;若声音很小,则表明氢气纯净。 (2)氢气的燃烧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氢气的燃烧 【实验步骤】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氢气在玻璃导管口燃烧时,火焰常略带黄色)。用小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 【实验结论】氢气在空气里燃烧,放出热量,生成水。 氢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用做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 2.推测水的组成 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由此,人们推测:水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知识点2 净化水的方法(重、难点) 1.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透明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 沸点是100℃,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2.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步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接通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然后对两试管中的气体进行检验,把与负极相连接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移近酒精灯火 焰,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小试管内收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 【气体检验】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该气体时氢气。 [引申拓展] 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在4℃以上和0℃一下,水是热胀冷缩的。 ②相反,在0℃至4℃这个范围内,水是热缩冷涨的。 【文字表达式】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这说明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 【注意事项】电流为直流电源;水中可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 3.水的组成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人们用H2O来表示水。在水的电解实验中,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知识点3 氢气的性质 1. 氢气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 化学方程式(1) 一、知识要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探究: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 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根据以下两个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结合实验作出分析。(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2)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方案一: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的白磷。在锥形瓶口的橡皮 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将锥形瓶 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 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 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P) (O 2) (P 2O 5) 讨论: (1)锥形瓶底部铺少量细沙的目的是 ;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的目的 是 。 (2)白磷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是 ,冷却后瓶内壁有 色固 体。 (3)在锥形瓶口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方案二:在100mL 烧杯中加入30mL 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 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 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 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 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现象: 。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m 1=m 2 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 质量守恒定律。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 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 , 不改变。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 1.将一支蜡烛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保持天平平衡,点燃蜡烛,一段时间以后,天平将会有 什么变化?如果把跑到空气中的蜡烛燃烧产生的H 2O 和CO 2收集起来,放到天平的左盘上, 天平将会有什么变化? 。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点燃+?→??

初三化学辅导讲义——上册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辅导讲义——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绪言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物理变化:稀有气体充作霓虹灯、气球爆炸、2H 充作气球、干冰升华,NaOH 潮解等; 化学变化:氮气用作保护气、2H 具有可燃性、NaOH 变质、食物腐败等。 2、纯净物:由同一物质组成;例:冰水混合物、胆矾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例:石灰石、天然气、空气等。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注意: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例:金刚石和石墨。 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例:CO 2 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CO 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 2分子; 保持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铜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二、空气 1、空气的成分以%782N 和%212O 为主,属于混合物。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红磷燃烧:522254O P O P ??→?+点燃(为什么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 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装置漏气;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3、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三要素:(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的着火点不能降低)。 三、水 1、氢气燃烧:O H O H 22222??→?+点燃 2、电解水实验:↑+↑?? →?22222H O O H 通电 (正氧负氢, 2:1:22=H O V V , 1:8:22=H O m m ) 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如何验满),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氢气燃烧和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四、O 2、H 2、CO 2、CO 、C 1、同素异形体: ; (金刚石(C )、,石墨(C )、60C ; 氧气、臭氧;红磷、白磷。) 2、(1)实验室制O 2的方法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