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概述》

《印度教概述》
《印度教概述》

《印度教概述》

我们今天介绍一下印度教。

大家主要了解几个问题,一是印度教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吠陀宗教、婆罗门宗教和印度教。

主要宗教经典: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主要神灵及教派

哲学思想

印度教可能离我们比较远,大家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印度教的文化。不像佛教基督教那样离我们很近。但是,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可以说印度是一个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印度人至少在心灵上是真的生活在宗教的世界里。包括我们现在如果去印度,真的可以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比如恒河虽然很脏,但许多人在哪里洗澡。认为那是神圣的,他就没有说要治理河道、禁止洗澡等等的政策。而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要来感受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就是印度教他并不像佛教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起始时间和创始人,这一点他和犹太教很像。我们学了许多宗教,大家在学新的宗教的时候可以自己在某些方面尝试着作对比。比如印度教和犹太教,其实都是指的一个地区本身的文明。我们知道犹太教就是犹太人的传统、文化。而印度教也是这样,他主要是指印度这个地区的文明。所以,在早期,所谓的印度教其实就是印度文明。但印度文明

是比较久远的,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说这个文明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宗教了呢?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梨俱吠陀》。这个东西的出现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在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进入印度,雅利安人本身是游牧民族,而印度则是农耕社会,一般游牧民族都是比较能打的,所以他们进入印度后,就逐渐地控制了这个地区,那么当两个文化融合后,就产生了最早的吠陀宗教。他的特点就是多神崇拜,还有就是种性制度。这是印度教发展的第一个时期。那么在公元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活动范围从印度河流域发展到了恒河流域,这个时候,一些宗教观念和形式也有所发展。学者们把这段时间的印度宗教称为婆罗门教。他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个就是经典的丰富,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教经典。比如。举行祭祀仪式的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颂神的歌曲集)、汇集巫术和咒语的阿闼婆吠陀。说明祭祀起源目的和方法的梵书。论述世界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等的奥义书。

而这个时期的宗教被学者们称为婆罗门教。其实这只是外界强加的称呼,这两个宗教其实其实就是文明的不断发展。他本身并没用相基督教那样有一种创立新宗教的自觉。

在这些经典中,一方面有许多祭祀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比如奥义书就是这样。第二个特征,就是发展出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宗教纲领,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在这个事期,就发展了婆罗门教的三个非常重要的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之上。所谓吠陀天启,就是说吠陀经典的权威性,

他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宗教和哲学的不同。哲学总是以人的理性为判断标准,而宗教都是以权威的经典为依据的。理性的作用一般是解释经典,而不是置疑经典。祭祀万能,是指在这一阶段,祭祀在宗教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当时经常举行一些盛大的祭祀活动,比如马祭。他们认为祭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无论是个人的祸福还是国家的兴亡,都可以通过祭祀来实现。在此之后,大约在前600年左右这段时间,印度出现了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对,比如佛教就是其中之一,还有耆那教。所以在接下来的几百年时间里,印度出现了多个宗教团体并存这样的局面,已经不是婆罗门教一家的天下了。那么我们所说的印度教,其实是在公元4世纪左右才形成的,他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成立时间和人物,所以他和婆罗门教的关系不像基督教和犹太教那么不同,印度教可以说是婆罗门教的发展。最明现的例子就是二者所崇奉的经典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把这个时候的宗教教印度教呢,他应该还是和传统的婆罗门教有所不同。从经典上来看,这个时期出现了《往事书》等经典,在这些经典中,特别突出了三位主神,也就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而在形式上,不在特别强调祭祀。在思想上而言,人们一般把尚羯罗的出现看做是印度教形成的标志。尚羯罗他融合了大乘佛教的思想,特别是中道不二的思想,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印度教哲学。

以上就是印度教发展的历史阶段,当然没有涉及到后来的发展,只是说到印度教正式形成为止。大家一方面知道他的主要经典,另一方面知道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也是人们强加上去的,历史的

发展很难严格明确的划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印度教的主要教义。

印度教其实还是坚持了传统婆罗门教的一些思想,比如他仍然坚持种姓制度,四个种姓之间的差别仍然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说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是一体的,就是因为印度教也是把四吠陀作为权威经典。他的哲学思想不管有什么新思想,但宗的论纲都是依据吠陀经典而来的。这是在信仰上比较突出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哲学思想上,印度教他有自己很深刻的地方,特别是关于人与世界本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就是现实层面,我们生命是怎么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他和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承认业与轮回。这是印度宗教一个共同的特点,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将来有相应的果报,而这些行为本身又是人生命轮回的一个动力。而宗教的目的就是把人从这种轮回中解脱出来,解脱的方法就是各种各样的修炼。包括精神的也包括肉体的。所以轮回和解脱是印度宗教的一大特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价值判断上,他不认为现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多有有价值的。他总是有一种超越性的追求。这就涉及到他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这也是他哲学中最有特色的步分。

宇宙的本至。我(阿特曼Atman),人的本质。人的灵魂本质,是宇宙本质梵的一种显现,是梵的一部分。

尚羯罗:上梵和下梵。绝对永恒唯一的实在,凡夫因为无明,本来无

限的梵就变成了有限的了。绳子和蛇。(被无明的人所幻化出的主观的存在。)印度人在这个方面是比较有成就的。他对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思考是比较深刻的。我们学过犹太教,他很少关于自我本质的追问,他们的宗教经典往往重在叙述一种宗教进入历史而形成的文化传统。通过这个体系来达到民族的认同。但印度的宗教往往是个人性的。他关注的总是个人生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追问,我是谁的问题。印度教认为人的现实存在状态是不真实的,至少在价值判断上这样的存在是应该被超越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他认为在每一个现实的生命中都有一个“我”,阿特曼,类似与我们的灵魂。所以他认为哪个阿特曼是最真实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人生在宗教上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阿特曼。因为那个阿特曼是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人只有达到阿特曼,才能获得解脱。也就是说不必再有轮回了。在闪米特人的传统中,永恒的获得往往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神的力量。永恒是神赋予的。但印度教这个体系,他首先在存在上肯定了永恒与现实的非永恒的人的统一性,这是人通过努力而达到永恒的前提。所以,人与永恒的结和根本还是在人本身。佛教也是这个模式。另一个方面,阿特曼是何以永恒的,他也是从存在的层面,说阿特曼是梵的一部分,梵是宇宙的本体,万物来自于梵又复归于梵。

所以,在印度教看来,人与人所生活的世界,真正永恒不变的是梵。这个是现实的人所无法经验到的。人所经验到的事实是什么?其实就是无常的变化,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为了避免这些,在早期人们通常用祭祀的形式,通过赞美诸神,来使得生活安稳。但

到了后来,随着奥义书的探讨宇宙人生哲学问题的经典的出现,这种祭祀就渐渐变成了宗教上的个人修炼,而实际的修炼经验和对无常的反思则展开了梵和阿特曼这样真是的世界。

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横向的和基督教佛教进行比较,不一定准确,但有助于大家理解宗教哲学的一些主题。比如,对现实的生命而言,就在存在性上,基督教是不否认的,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人的生命及其现象本身是真实的。生命的无常并不表明生命的虚幻。他只是意味着人对上帝的背叛而受到的惩罚。永恒可以在复活的时候活动。但印度教和佛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无常的生命本身就意味这这种生命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感觉。而真正的存在状态一定是永恒的。所以永恒不是神的恩赐,而是源于世界的本来面目。举个例子。就生命的现实而言,如果这是一道门,这面是无常的世界,也就是每个人都生活的世界。另一面是永恒的世界。在基督教看来,只有上帝才能开们。自己是不能开的。因为人本身没有这个能力。但印度教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开门,是没办法找到门。找到了就好了。们根本就没锁。就好像有一层迷雾。佛教和印度教都是这个观点。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所有永恒世界的理解上。印度教认为我、梵是实体,不变的。但佛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没有实体性的东西,一切都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是空的。所有永恒并不是宇宙的真实,缘起才是宇宙的真实。所以人生的目的应该是对这种缘起法的如是的了知。觉悟。

以这样一种存在论为基础,所以印度教在修证上一般都是

这是印度教教义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哲学方面,他其实是可以自称一派的。

下面,我们在简单介绍一下印度教三个主要的派别,一个是毗湿奴派,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教派是以崇拜毗湿奴为主的。毗湿奴,是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是世界的维护者。据说有十个化身,比如鱼龟等,还有佛教的佛陀,他们认为也是毗湿奴的化身。

另一个派别是湿婆派,以崇拜湿婆为主,湿婆是宇宙的破坏者,同时也是新世界的创造者。从湿婆派有分出了性力派,以崇拜性力女神为特征。

神灵崇拜;;梵天。世界的创造者,四头四手,创造辩才天女(娑罗室伐底)为妻。

毘湿努:宇宙的维持者。很多形象,鱼洪水泛滥,化身为鱼,把人类的始祖摩奴救出来。佛陀。等十个

湿婆: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

主要教派

毘湿奴派:11-12世纪形成,创始人罗摩奴阇。

湿婆派:商羯罗。

性力派:崇拜性力女神

经典:吠陀

本集:

梵书,又称婆罗门书,净行书。说明本集中祭祀的来源、目的、方法、意义等。没部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

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僧林中传授而得名。

奥义书(吠檀多),森林书的附属部分,师徒对坐相传的秘密教义而得名。又名吠檀多(vedanta)意为吠陀的最高意义。是吠陀的最后部分,探讨世界本源本质死后命运等问题。

本体论:梵我一体

解脱论:精神性的自我摆脱无明,与大梵合一。

修行方法:苦行、瑜伽、神灵崇拜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