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选择题涉及全六册古文知识点。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

②【环】

③【池】

④【兵革】【兵】,【革】,

⑤【委而去之】【委】,【去】,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⑨【得道】

⑩【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战必胜”的条件是:。

五、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亲戚畔.之:

②七里之郭.:

③池.非不深也池:

④委而去.之:

⑤亲戚

..畔之:

⑥委.而去之: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一词多义: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

②所以动心忍性:

之:

①亲戚畔之:

②三里之城:

③寡助之至:

而:

①泉香而酒洌:

②夫环而攻之: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而死于安乐也: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国国恒亡: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六、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习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

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

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久之,目似瞑(《狼》)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心乐.之(《小石潭记》)

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

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

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参考答案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课内简答题: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王道。施“仁政”。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五、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

..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

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

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六、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例句是凭借。A按照。B因为。C凭借。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B的原因;的人。C助词,的;代词,他。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

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凭,考;来。B代词,城池;动词,到。C给;和。D表顺承;表顺承。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解析】A正义;方法;正义。B离开;离开;离开。C极点;到;到。D主谓之间;动词,到;代词,他。

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解析】A起,被任用;发出。B常常;常常。C被选拔;发动。D同“弼”辅佐;违背,不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解析】A护城河;池塘。B武器;士兵。C的原因;的原因。D主谓之间;动词,到,往。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C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解析】C施行“仁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解析】B古今异义,护城河。

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解析】A词类活用,限制。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解析】B方圆三里那样的内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

15、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C能证明这个道理。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注释】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3.亡:丢失。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既:不久5.率:率领,带领。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7.竖:僮仆(童仆)8.歧:岔路,小道。9.奚:(疑问代词)怎么。这里指为什么。10.(吾不知所)之:到……去。11.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12.反:通“返”,返回,回来,返还。13.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14.移时:多时,一段时间。15.竟日:终日,整天。16.既:已经。17. 损:减少。18.众:众多。19.奚:哪里。20.焉:语气词。21.怪:对感到奇怪。22.既反:已经回去。23.命:教导,告知。24.获:找到,得到。

【翻译】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杨朱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

“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杨子问:“怎么会逃跑呢?”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

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习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

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

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

【解析】C已经。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久之,目似瞑(《狼》)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指马。C助词,的。D补足音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心乐.之(《小石潭记》)

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例句是意动用法,以……为怪。A意动用法,认为……美。B意动用法,以……为乐。C意动用法,以……为亲。D使动用法,使……苦。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

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

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

【解析】D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翻译: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翻译: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