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乌伊岭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一模)试卷

黑龙江省乌伊岭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一模)试卷
黑龙江省乌伊岭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一模)试卷

黑龙江省乌伊岭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

B . 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

C . 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

D . 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二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与治疗

中国文学史上以文学接受来医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枚乘《七发》一文。文章称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之,“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所说七事分别为: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以及要言妙道。前六件事为生理感官的刺激,但对太子疾病并没有起到治疗效果。吴客最后祭出要言妙道的法宝,“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筹之,万不失一。”没料到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楚太子“涩然汗出,霍然病已”。

假如说这只是文学虚构,尚不足为凭的话,那么再来看看正史中的记载。《汉书》中说太子刘奭身体欠安,“苦忽忽善忘,不乐”,于是汉宣帝“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王褒以诵读他人和自己的佳作的方式治好了太子的病,应该信而有征。

陈寿在《三国志》中引《典略》道:“(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

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是《典略》一书却是魏人鱼豢所著的野史,所以《三国志》所引内容难免有误。真实的情况是:陈琳当时正事奉袁绍,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胪列了曹操诸多罪状,痛骂了曹家祖宗三代。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病,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便好了。陈琳这篇檄文的效果匪夷所思,无愧于“壮有骨鲠”的称誉。

文学接受治疗头风病经过历史积淀便成了一种母题,后来的文人对此多有书写。元稹说:“顿愈头风疾,因吟口号诗。”白居易说:“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夸笑不妨。”毛滂也说过:“多病未须求茗草,此诗浑欲愈头风。”王之望则说:“珠玉忽收千里赠,尘埃顿洗一襟空。病余快觉心情爽,愈却头风耳不聋。”王之望的说法颇为夸张——读了远方寄来的诗歌,胸襟受到荡涤,不仅治好了头风病,甚至连耳聋病也治好了。而贾岛则说:“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这是《投孟郊》一诗中的两句,贾岛称读了孟郊的诗歌之后,百病皆愈,身体康泰。因为诗歌是呈给孟郊的,除了夸张之外,其中的趋承取悦也隐约可见。

当然,对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提出质疑的也不乏其人。唐人李縠有诗道:“岂有头风笔下痊,浪成蛮语向初筵。”李縠的质疑,恰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业已成为了流行的说法;李縠质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做翻案文章而已。

文学医病,和文学的审美功能有关。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经指出,“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被打入疾病王国的另册之后,难免会遭受歧视,而接受文学治疗便可以重返健康,岂不快哉?所以孔子倡导“游于艺”,何尝不是生命通过文艺自救的一种方式。

(作者:朱美禄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8月10日16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枚乘《七发》中的记载纯属虚构,《汉书》中王褒以文学治病的方式应该确有其事。

B . 元稹、白居易、王之望等人诗句中的描述,真实反映了文学接受对疾病的疗效。

C . 苏珊·桑塔格认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让人重返健康,免受因疾病带来的歧视。

D . 生命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来完成自我的救赎,孔子所倡导的“游于艺”就是明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以枚乘《七发》中的记载为引子来展开话题,显示了文学治疗的作用。

B . 第三段引述《三国志》的事例材料有力证明了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的论述。

C . 本文列举大量史料或诗句旨在论证文学接受可以治愈某些疾病这一基本观点。

D . 对文学治疗的作用,文章先引出话题,再引述史料加以证明,最后分析其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琳的檄文能治愈曹操的头风病虽然是歪打正着,但也体现了文学的治疗作用。

B . 恰恰因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重返健康,所以才有了元稹的“吟口号诗”“愈头风疾”。

C . 贾岛称读了《投孟郊》一诗后百病皆愈,其中除了夸张之外,或许也有奉承的成分。

D . 李縠的质疑,不但想做翻案文章,还客观上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已成了流行的说法。

3. (9分)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

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B . 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 . 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 . 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2)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12分) (2019高三上·临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推磨

高军

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

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

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

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

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

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

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

“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

“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

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

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哈哈哈。”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

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

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

他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

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

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

“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

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

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啊哟,原来是他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不事夸张,“担是非儿”“堂屋”“聒噪”等词语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胡服的口语“哟”字,轻松质朴,使人倍感亲切。

B . 低矮的西屋、安静的农家院是故事中人物的活动场所,本文借此展现了胡服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和革命家本色。

C . 第二段中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与功能,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石磨,避免因时代原因或地域差别而发生疏离,为下文写推磨做必要交代。

D . 对于胡服的身份,前文有多处伏笔和暗示,直到结尾才由演员们说出真实姓名,目的是增添人物的神秘感与传奇色彩,有出人意料之效果。

(2)小说三次写到湖南花鼓戏《磨豆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推磨”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下·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

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 .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 .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才能。

D . 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②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一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三下·黄冈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2)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

《论语》中表明艰难困苦的环境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岁寒,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2017·珠海模拟)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对此网上众说纷纭。下面是某网站“微博”中网友的留言。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微博”中留下对此事的看法。要求:语言准确,观点鲜明,60字左右。

网友A:中国人至今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不受罚自己也不会受罚。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于是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我就这样过过马路。为一个非常着急的事情要过马路,这时附近没有车了,穿过去本来小事一桩,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更谈不上劣根性。

9. (5分) (2017高一上·华安月考) 请仿照下面诗歌第二,三节的格式,仿写第一,四节。

荷花在一池碧波中挺立

像翡翠盘中盛着一树红珊瑚

它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露珠在青翠草叶上滚动

像清澈的明眸噙着一颗泪珠

它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一下·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毛说:“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

对即将成人的高一级同学来讲,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答案:略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7-2、

7-3、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答案:略

9、答案:略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