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屈原列传》导学案 -

最新《屈原列传》导学案 -
最新《屈原列传》导学案 -

《屈原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史记》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楚辞》文体特点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汲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写成诗歌形式,反映楚地的民风。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赋、比、兴的糅合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突破《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参差错落,起伏回宕,并且多用“兮”字增强韵律和表达充沛的感情。

西汉时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合编为《楚辞》。从此《楚辞》便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和“骚”分别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1)屈平属草稿未定(2)谗谄之蔽明也(3)疾痛惨怛(4)谗人间之

(5)《小雅》怨诽而不乱(6)上称帝喾(7)靡不毕见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9)蝉蜕于浊秽(1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1)齐与楚从亲(12)乃令张仪详去秦(13)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14)虏楚将屈匄(15)亡走赵,赵不内(16)杀其将唐眜

(17)子非三闾大夫欤?(18)被发行吟泽畔(19)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20)受物之汶汶者乎(21)而蒙世之温蠖乎?(22)《哀郢》

二、对照课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完成任务单。(任务单中的内容在课本上标注,不用写在学案的表格中)

任务单五

三、研习课文

思考1: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要求:先找出原句。

思考2: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为四部分。

思考3: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1)试着将第3段划分部分。

(2)从作者夹叙夹议的论述中,找出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评价成什么?

思考4:第4——7自然段,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思考5:研读第8—9自然段: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2)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思考6:第10自然段自然段,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思考7:第三段最后一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四、写作方法

前人评价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与《史记》中其他许多传记不同,《屈原列传》在叙述中融入大量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试着分析一下“传”“评”结合的特点。

五、当堂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糜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亡走赵,赵不内

(9)乃令张仪详去秦

(10)使于齐顾反

(11)厚币委质事楚

(二)解释加点词语

(1)争宠而心害.其能

(2)屈平属.草稿

(3)平伐.其功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可谓穷.矣

(6)齐与楚从.亲

(7)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8)臣请往如.楚

(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厚币委质事楚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秦虎狼之国

(5)时秦昭王与楚婚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明道德之广崇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6)举贤以自佐

(五)翻译下面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6)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7)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8)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10)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答案

二、

任务单一

第一段内容: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问题: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任务单二

内容: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原因。

问题: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任务单三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内容:评论屈原的作品《离骚》和屈原的高尚品质。

问题: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任务单四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 “复之秦”:之:动词,到。

内容: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侵凌,日削月割,内外交困的情形。问题: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

任务单五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内容:顷襄王怒而迁之

问题: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务单六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内容:屈原自投汨罗和他对后世的影响。问题:

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任务单七

前两句是这篇传记的资料来源,一是屈原的作品,二是实地探访;二是抒发复杂的情感。

三、研习课文

思考1明确:

提示:王甚任.之(1)—→王怒而疏.屈平(2)—→屈平既绌.(4)—→顷襄王怒而迁.之(9)—→遂自沉.汨罗以死(10)

点拨:任——疏——绌(黜)——迁——投

思考2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9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影响

第五部分(第12段):总评

思考3(1)第一部分:《离骚》的写作缘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盖自怨生也”

第二部分:介绍《离骚》的文风特点和主要内容。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文风特点

上称帝喾……故死而不容。——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

(2)明确: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与坚持真理两方面。

①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者也。”

(3)明确: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称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钦佩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思考4明确:文章第4—7段,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欺凌,日削月割,内交外困得情形。先是怀王惑于群小,为张仪利诱,背信弃义,与齐国绝交,导致外无强援。接着,怀王盛怒,“大兴师伐秦”兵败,失去汉中地;又“悉发国中兵,又深入击秦”为魏偷袭,陷于“大困”;“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这中间,又内惑于宠臣靳尚、宠姬郑袖。最终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这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命运,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楚王父子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

思考5:研读第8—9自然段: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间接评价《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指明了“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从这两段本身来看,从两个角度来写:

①从为臣角度写。屈原——被绌被迁而心系怀王;怀王——屡受秦骗却至死不悟。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②从为君——怀王角度写。运用议论方法,突出“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的后果。

思考6:第10自然段自然段,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品格。是对人格的赞扬和景仰。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同时,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思考7:志:忠君爱国、坚持真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这篇传记主要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却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致穷困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王一再排斥,再被顷襄主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李景星《四史评议》: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四、写作方法

寓评于叙(第10、11段)第十段与渔父的对话,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

夹叙夹评(第3、7段)

篇末总评(第12段赞语)

五、当堂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糜不毕见(“见”通“现”)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7)屈平既绌(“绌”通“黜”)

(8)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9)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10)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

(11)使于齐顾反(“反”通“返

(12)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二)解释加点词语

(1)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2)屈平属.草稿(写作)

(3)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

(5)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6)齐与楚从.亲(合纵)

(7)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

(8)臣请往如.楚(往、到)

(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聪: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厚币委质事楚(币:名词做动词,用礼物)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外: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4)秦虎狼之国(虎: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5)时秦昭王与楚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6)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五)翻译下面句子

(1)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

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6)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7)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8)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了一番骗人的鬼话。

(9)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

(10)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与要求: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学法指导: 交流积累相关知识 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用探究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养成探究阅读的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名人名言、文如其人、生平事迹、知人论世 学习重点与难点 了解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和生死观。 【自读点拨】 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导入: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活动过程】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主人公——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二)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zhǔ)草稿谗谄 ..(Chán chǎn)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 帝喾.(kù)濯淖 ..(zhuónào)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商于.(wū)屈匄.(gài)靳.(jìn)尚唐昧.(mò)咎.(jiù)忠臣之分.(fèn)被.(pī)发餔.(bū)其糟相随属.(zhǔ ) 啜.(chuò)其醨.(lí)汶汶 ..(mén mén)温蠖.(huò) (三)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四)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11—12)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五)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示例:博闻强志.“志”同“记”,记忆力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了解《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了上至,下至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大事年表)、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相关背景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4.解题 ①“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 ②“列传”,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5.了解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6.“楚辞”与《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屈平属.()惨怛.( ) 帝喾.()齐桓.( ) 皭.然泥.( ) 濯淖.( ) 浊秽.( ) 从.亲() 枯槁.( ) 其糟.( ) 啜.其醨.( )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 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 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 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 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 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

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 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 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 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 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 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 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 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 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 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 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及翻译。 【重难点】 1.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知常识”部分,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自研自悟】 1.关于《屈原列传》,古人有这样的评论:“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语段,认真阅读这些语段,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楚国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自练自提】 整理重点文言词,落实记叙语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批注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抒情议论文段 【自研自悟】 1、阅读第三段,谈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的。 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自练自提】 1、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生死抉择? 第三课时 【自学自测】

落实全文翻译以及第3、11段的背诵 【自研自悟】 翻译重点句子: 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自练自提】 1、完成“训练——落实提升”和“课时作业五” 2、美文阅读 读懂屈原 南宋有文天祥,七国有你。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屈原列传》(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加点字 其.后秦欲伐齐()厚币.委质事楚()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时秦昭王与楚婚.()亡.走赵,赵不内.() 冀.幸君之一.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2.找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身客死于秦() 6)秦虎狼之国() 7)时秦昭王与楚婚()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大破楚师于丹、淅()战于蓝田()秦,虎狼之国()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 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6 【课时】第一课时【使用日期】3月13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见《伴你学》第24页。 2.诵读全文,并正音,完成《伴你学》第25页“基础积累”1题 3.疏通课文完成《伴你学》第25-26页“基础积累”2-5题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概括每层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屈原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影响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讨论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 【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3月15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江滨.()渔父.()三闾.大夫() 啜.()弹冠.()怀瑾.握瑜.() 自令见放为.() 2.解释加点字 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 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 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竟.为秦所灭()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 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合作探究 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

屈原列传教学案例讲解

高一语文:屈原列传 上海市市西中学周家宏 教学目标: 1.学习“楚辞”及屈原的文学文化常识; 2.领会《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创作的手法; 3.体悟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说明】 新学期,我们在高一年级补充了“诗经单元”“楚辞单元”,其中《屈原列传》是“楚辞单元”最后一篇的选讲篇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离骚》、《涉江》; 2.之前学了屈原的《离骚》节选,《涉江》,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也就是“楚辞”。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汨罗 ?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二、阅读文本 1.检查预习,看看司马迁笔下屈原是一个什么形象?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 明于治乱: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 娴于辞令:善于讲话,娴,熟悉;当然指的是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2.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并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

屈原列传导学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题: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1.当天落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中的内 容,熟记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题。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我的疑惑”处。 一 、相关知识 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屈原名句举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 预习自测 (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有收获。) (一).正字音 属( )草稿 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皦( )然 泥( )而不滓( )者也 既绌( ) 从( )亲商於( ) 屈匄( ) 既咎( ) 顷襄( )王眷( )顾 相随属( ) 唐眜( ) 啜( )其醨 ( )怀瑾握瑜( ) 物之汶汶( )者 罹( )难 枯槁( ) 温蠖( ) 汨( )罗 渔父( ) 景差( ) 哀郢( ) (二)课文疏通(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现象。)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 )楚怀王左徒。博闻( )强志 ( ),明( )于治乱,娴( )于( )辞令。入( )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 )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 )心害(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 )谗( )之曰:“王使屈为( )令,众莫( )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曰,以为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屈原列传 学案

班级:姓名: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概括屈原生平。 2、学习一、二文段,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 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 1、回顾作者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情况。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约公元前90年),字,西汉、。著成《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其为、。 2、了解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

《屈原列传》情境默写及答案教学文案

《屈原列传》情境默 写及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情境默写及答案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 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 述:,。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 是:,。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 释:,。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 是:,。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 班级姓名制定人:审核人:主任签字: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 ..,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因谗.之曰 6.平伐.其功 7.王怒而疏.屈平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9.谗谄 ..也 ..之蔽明 10.邪曲 ..之害.公也 11.方正 ..之不容也 12.故忧愁幽.思而作《》 13.“离骚 ..也 ..”者,犹离忧 1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5.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7.明.道德之广崇 ..,靡.不毕见. ..,治乱之条贯 1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 2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21.令张仪佯.去秦 22.厚币委质 ...事楚 23.楚诚.能绝齐 24.使使如 ..秦受地 25.张仪诈.之曰 26.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7.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8.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 29.怀王卒.行 30.亡走.赵,赵不内.。 31.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3.屈平既嫉.之 34.眷顾.楚国 3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36.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7.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39.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4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1.其后楚日以 ..秦所灭 ..削,数十年竟为 二、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3.屈平不与.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父母者,人之.本也 6.人穷则.反本 7.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8.举类迩而.见义远 9.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0.屈原既.绌。 11.乃.令张仪佯去秦 1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13.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 王之宠姬郑袖。(看ppt) 14.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15.人君无愚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17.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18.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9.顷襄王怒而.迁之。 20.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1.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22.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23.新沐者.必弹冠 24.受物之.汶汶者.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