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物 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第I 卷(共4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色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光的传播速度越小

B .观察者靠近声波波源的过程中,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小于波源频率

C .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中,蓝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比红光的大

D .两束频率不同的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

2.质点做简谐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3sin cm 2x t π??

= ???

,则下列关于质点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6cm

B .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2s

C .在2s t =时质点的速度最大

D .在2s t =时质点的加速度最大

3.光在某种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8310m/s ?,要使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成90?夹角,则入射角应是(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8310m/s ?)( ) A .30

B .60?

C .45?

D .90?

4.一个静止的、质量为M 的不稳定的原子核,当它放出质量为m ,速度为v 的粒子后,原子核剩余部分的速度为( ) A .v -

B .m

v M m

-

-

C .M

v M m

-

-

D .m v M

-

t=时的波形如图所示,已知图中质点P振动的周期为2s,5.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列波的波速为6m/s

t=时,质点P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

B.0

t=时,质点P的加速度沿y轴负方向

C.1s

~时间内,质点P经过的路程为10cm

D.01s

>,

6.A、B两个小球放在一段光滑圆弧曲面上,它们与圆弧最低点O之间的弧长OA OB

OA、OB均远小于圆弧半径。C球位于圆弧的圆心处,三个小球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

则到达O点所需时间的大小关系为()

A.t A>t B>t C B.t C>t A>t B C.t A=t B>t C D.t C>t A=t 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7.对于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干涉现象能说明光是一种波

B.光的偏振现象能说明光是横波

C.光不容易观察到衍射现象是因为光的速度太大

D. 玻璃对绿光和红光的折射率相同

8.如图所示,A、B两木块紧靠在一起且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物块C以一定的初速度v0从A的左端开始向右滑行,最后停在B木块的右端,对此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C在A上滑行时,A、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当C在B上滑行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无论C是在A上滑行还是在B上滑行,A、B、C三物块组成的系统动量都守恒

D.当C在B上滑行时,A、B、C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

9.如图所示为一用某种特殊透光材料制成的棱镜,棱镜的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一束由红光和紫光组成的平行光从棱镜的AC面垂直入射,现用光屏承接从AB和BC平面出射的光线,发现从AB平面出射的光线中某种颜色的光线出现缺失,则()

A.AB面出射的光线中一定缺失紫光

B.AB面出射的光线中一定缺失红光

C.BC面出射的光线一定为非平行光

D.BC面出射的光线一定为平行光

10.如图所示,A 、B 是两列波的波源,0s t =时,两波源同时开始垂直纸面做简谐运动。其振动表达式分别为0.1sin(2π)A x t =m ,0.5sin(2π)B x t =m ,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纸面传播。

P 是介质中的一点,2s t =时开始振动,已知40cm PA =,50cm PB =,则( )

A .两列波的波速均为0.20m/s

B .两列波的波长均为0.25m

C .两列波在P 点相遇时,振动总是减弱的

D .P 点合振动的振幅为0.4m 第II 卷(共56分)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第11题9分,第12题9分,共18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指定的答题处,不要求写出演算过程。)

1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通过大小相同的A 、B 两小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PQ 是斜槽,实验时先使A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 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 球放在水平槽末端,让A 球仍从位置G 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 球碰撞后,A 、B 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中O 点是水平槽末端R 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

(1)安装器材时要注意:固定在桌边上的斜槽末端的切线要沿_________方向。

(2)小球A 的质量m 1与小球B 的质量m 2应满足的关系是m 1_________ m 2(填“>”“<”或“=”) (3)某次实验中,得出小球的落点情况如图乙所示(单位:cm ),P′、M 、N 分别是入射小球在碰前、碰后和被碰小球在碰后落点的平均位置(把落点圈在内的最小圆的圆心).若本次实验的数据很好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则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之比m 1:m 2 _________。 12.(1)如图为双缝干涉的实验示意图,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单色光,然后通过单缝和双缝,在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若要使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_______;A .将光屏移近双缝

B .更换滤光片,改用波长更长的单色光

C.减小双缝的间距

D.将光源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

(2)某同学利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测定某一光的波长,已知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一亮条纹的中心对齐,并将该条纹记为第一亮条纹,其示数如图所示,此时的示数x1=_______mm。然后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n亮条纹的中心对齐,测出第n亮条纹示数为x2。由以上数据可求得该光的波长表达式λ=_______(用给出的字母符号表示)。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第13题11分,第14题13分,第15题14分,共38分。(把解答写在答题卡中指定的答题处,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

13.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些人喜欢躺着玩手机。若手机的质量为150g,从离人脸约20cm 的高度无初速度掉落,砸到人脸后手机未反弹,人脸受到手机的冲击时间约为0.1s,重力加速度

g=10m/s2,试求:

(1)手机下落的时间;

(2)手机对人脸的平均冲力大小。

14.一列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动图像如图甲所示,质点M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t=0时刻质点M恰好完成一次全振动,M、N两质点的平衡位置均在x轴上,两者相距s=19m。求∶

①此简谐横波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②t=11s时质点N运动的路程。

15.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凹槽A,中央放一小物块

B,物块与左右两边槽壁的距离如图所示,L=1.0m,凹槽与物块的质量均为m =1kg,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05,开始时物块静止,凹槽以v0 =5m/s初速度向右运动,设物块与凹槽槽壁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且碰撞时间不计,g取10 m/s2,求:

(1)物块与凹槽相对静止时的共同速度;

(2)从凹槽开始运动到两者相对静止,系统产生的总热量;

(3)从凹槽开始运动到两者相对静止,物块与右侧槽壁碰撞的次

数。

物理答案

1.A

A .根据 c v n

=

可知单色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光的传播速度越小,故A 正确;

B .根据多普勒效应,若声波波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大于波源频率,故B 错误;

C .根据 L x d

λ?=

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中,蓝光的波长小于红光的波长,故蓝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比红光的小,故C 错误;

D .根据光的干涉的条件可知,两束频率不同的光不能产生干涉现象,故D 错误。 2.C

AB .由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3sin cm 2x t π??

= ???

可知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3cm ,圆频率rad /s 2

π

ω=

,则周期为 24s T π

ω

=

=

CD .在2s t =时质点的位移为零,说明质点正通过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加速度最小,故C 正确,D 错误。 3.A

根据c

v n =得 88

3310

c n v ===? 入射角为1θ,根据折射定律得 ()

11

sin 90sin n θθ?-=

即 1cot 3θ=解得 130θ=? 4.B

取粒子的速度v 方向为正方向。设原子核剩余部分的速度为v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0=mv +(M -m )v ′

解得

mv

v M m

'=-

-

负号表示向左,故B 正确,ACD 错误。 5.D

A .由图可知,波长为8m ,由公式v T

λ

=

可得

8

m/s=4m/s 2

v = 故A 错误;

B .由同侧法可知,0t =时,质点P 的速度沿y 轴正方向,故B 错误;

C .经过1s 即为半个周期,质点P 运动到时间轴下方,则此时P 点的加速度方向沿y 轴正方向,故C 错误。

D.经过1s 即为半个周期,则质点P 经过的路程为

210cm s A ==

6.C

设圆弧轨道半径为R ,C 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则有 212

C R gt =

可得 C t =

A 、

B 球是等效单摆,从静止运动到O 点的时间为

1244A B T t t ==

=?=则有 A B C t t t => 7.AB

A .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则光的干涉现象能说明光是一种波,选项A 正确;

B .光的偏振现象能说明光是横波,选项B 正确;

C .光不容易观察到衍射现象是因为光的波长太小,选项C 错误;

D .玻璃对绿光和红光的折射率不相同,选项D 错误。 8.BC

A .当C 在A 上滑行时,对A 、C 组成的系统,

B 对A 的作用力为外力,不等于0,故系统动量不守恒,选项A 错误;

B .当

C 在B 上滑行时,A 、B 已分离,对B 、C 组成的系统,沿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故系统动量守恒,选项B 正确;

CD .若将A 、B 、C 三物块视为一系统,则沿水平方向无外力作用,系统动量守恒,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 9.AD AB .如图所示 由1

sin C n

=

,可知红光的折射率小,红光的临界角C 大,故紫光发生了全反射,AB 面出射的光线中一定缺失紫光,故A 正确,B 错误;

CD .红光和紫光在AB 面发生反射,几何关系可知,BC 面出射的光线一定为平行光,故C 错误,D 正确。 10.ACD

A .两列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纸面传播,故两列波的波速相同;根据质点P 开始振动的时间可得

0.40m/s 0.20m/s 2

x v t ?=

==? 故A 正确;

B .由振动方程可得,两列波的周期T 相同,由公式 T =2π

1s

故两列波的波长均为 λ=vT =0.2m 故B 错误;

CD .根据两波源到P 点的距离差 50cm 40cm 10cm 2

x λ

?-===

可知,B 波比A 波传到P 点的时间晚

2

T

,根据振动方程可得,A 波起振方向与B 波起振方向相同,故两波在P 点的振动反向,那么,P 点为振动减弱点,故两列波在P 点相遇时振动总是减弱的,P 点合振动的振幅为

0.5m -0.1m=0.4m

故CD 正确;

11.(1)水平 (2) > (3) 4:1

(1)斜槽末端的切线要沿水平方向,才能保证两个小球离开斜槽后做平抛运动. (2) 为防止碰撞后入射球反弹,入射球的质量应大于被碰球的质量,即12m m >. (3) 根据实验原理可得:

1012b b m v m v m v =+

由图乙可知:OM=15.5cm 、OP′=25.5cm 、ON=40.0cm ,又因下落时间相同,即可求得:

'112m OP m OM m ON =+

代值可得:

12:4:1m m =

12.(1)BC (2) 0.776~0.778 (3) ()

21(1)

d x x L n --

(1) 实验中用激光通过双缝,双缝的作用是形成相干光源;由条纹间距L

x d

λ?=知,为了增大光屏上干涉条纹的间距,应使得双缝间距离d 缩小,或者增大L 与λ; A . 将光屏移近双缝,不符合要求,故A 错误; B . 更换滤光片,改用波长更长的单色光,故B 正确; C . 减小双缝的间距,d 减小,符合要求,故C 正确;

D .光源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不会影响条纹间距,故D 错误。 故选BC 。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0.5mm+0.01×27.6mm=0.776mm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L

x d

λ?=

得 ()21(1)

d x x xd L L n λ-=

=-

13.(1)0.2s ;(2)4.5N (1)由公式2

112

h gt =

(3分),解得 10.2s t =(2分)

(2)全过程由动量定理

I p =?合(2分)

()12200mg t t Ft +-=-(2分)

解得

4.5N F =(2分)

14.①5m/s ;②8.0m

①由图甲可知此波的波长为4m λ=(2分);由图乙可知,此波的周期0.8T s =(2分) 所以波速

5m/s v T

λ

=

=(2分)

②此波传播到N 点所需的时间

3.0s t s v

λ

='-=

(2分) 由图乙可知此波的振幅0.2m A =(1分),质点N 每个周期运动的路程为0.8m

11t =s 时质点N 运动的时间为

8.0s 10t t t T ?=='=-(2分)

所以11t

=s 时质点N 运动的路程为

100.8m=8.0m s =?(2分)

15.(1)2.5m/s (2)6.25J (3)6次

(1)设两者间相对静止时的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02mv mv =(3分) 解得:

05

2.5m /s 22

v v =

==(1分) (2)根据能量守恒可得系统产生的总热量为:

22011

2 6.25J 22

Q mv mv =

-?=(5分) (3)物块与凹槽间的滑动摩擦力f =μN =μmg

设两者间相对静止前,相对运动的路程为s 1,由动能定理得:221011

(22

)fs m m v mv -=+-(3分) 解得:

s 1=12.5m (1分)

已知L =1m ,可推知物块与右侧槽壁共发生6次碰撞.(1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