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概念下的“云医院”

“互联网-”概念下的“云医院”
“互联网-”概念下的“云医院”

“互联网-”概念下的“云医院”

“互联网+”概念下的“云医院”

在众多民生问题中,“看病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由此导致的挂号难、排队拥挤、住院难、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更是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移动医疗成为改写医疗行业应用历史并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移动医疗中的“云医院”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传感器技术,正在成为集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网上诊疗、康复、养老照护为一体的远程医疗服务与协同平台。目前,“云医院”已经在中国多地开始启动,未来“云医院”在突破信息孤岛的隔阂的同时,将有望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疗服务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

医院也要在云上建

在我国,由于医疗服务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而导致的看病难,已经愈来愈严重的影响到百姓日常的生活。由于无法获得方便和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医疗资源缺乏整合,分诊诊疗体系尚未建立,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又导致了“大医院爆满,小医院冷清”局面的出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专门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试图让大家理解互联网在解决

如宁波市名中医周建扬、心血管著名专家陈晓敏等,都已注册了线上医生。宁波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一位医生表示,她可以通过电话和视频为患者诊疗,远程指导患者用药,“很多复诊的患者其实可以不用那么辛苦来医院排队。通过云医院进行诊疗,对患者来说是更加方便了。”

不过,为了确保不被误诊,同时为了确保患者的就诊效果和安全,“宁波云医院”对患者的资质也进行了严格地控制,并不是所有人注册后都可以在网上请医生诊疗。只有与网上注册医生在实体医院有过诊疗行为,且已经与注册医生签定了云医院的就诊协议,并授权该医生可以调看你的电子健康档案的患者才可以进行问诊。所以目前患者还主要是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

除了宁波云医院,成都温江“云医院”也正在积极建设中。温江“云医院”试图将本地分散的医疗资源在共享分享方面实现突破。据悉,温江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在部分社区基层医院试点运行了“云医院”平台,后来发现效果确实不错,所以目前正在联合相关科技公司,搭建“云医院”平台,以让温江本地的病人能跟外地的医生进行交流沟通,完成整个看病过程。据介绍,温江区的“云医院”按照”1+N”架构,“云医院”中的“1”包括一个实体医院,大部分医生通过云端网络“坐诊”,帮病人排忧解难;“N”则包

括多家社区基础医院网络诊疗室和移动客户端。

除了宁波和温江,更多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大规模地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医疗领域的模式,以适应目前现代医疗迈入移动信息化的大趋势。“云医院”这种新型的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应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云医院”何以找到突破口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过很多年,但是百姓目前仍然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稀缺的医疗资源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所有的社会问题当中,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最直接相关的,同时也是让老百姓最不满意的行业之一。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当今中国普通老百姓抱怨最多的问题,并成为目前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形成“看病难”现象的原因很多,大多来自于历史原因以及行政化和市场化对医疗行业的扭曲。比如我国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达到同质化,医疗资源缺乏整合未形成有效衔接的联动机制,我国大城市、乡镇、街道的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等等。这些都导致的目前的大医院爆满,小医院冷清的局面的发生。特别是多年以来,由于中国医生收入普遍偏低,而且体制限制严苛,医生要想获得更高的收入,只能依附于公立医疗体制,所以医生和医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由此导致的基层医疗机构长期以来

服务水平有限,基层缺乏优质医生,便成为看病难、看病贵的最主要原因。

“云医院”的建设和运营,正在试图以全新的角度突破这些多年积累的矛盾,那么“云医院”的建设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首先,是云医院保证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

因为云医院在放大医疗资源,尤其是放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的同时,也对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就医模式进行了重构。在一个医院中,优秀的医生资源需要多年的培养,这样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但是在“云医院”所构建的生态系统里,“云医院”中优质的医生数量非常多,可以通过虚拟的医疗资源的可达到性,缓解了医疗资源的地区不平衡。患者即使在偏远的地方,也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来与医生进行沟通,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收到患者的需求并及时回复。

其次,“云医院”通过事先咨询,电子信息与网上交易等方式有效节省了医疗成本。许多异地患者不远万里来到类似301医院、天坛医院等知名医院就诊,更多是患者需要心理上的一种信任和认同,并且因为距离较远的原因,也不便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追踪和复诊,但是“云医院”的模式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此外,“云医院”的开放取药模式也有利于医院经营中“医药分开”的实现。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的药房的收入成为医院正常经济运转的重要部分,

因为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云医院”采用的是开放取药模式,比如“宁波云医院”已与本地68家连锁药店实现互联,通过“宁波云医院”的“掌上云医院”App网上问诊后,签约医生通过“云医生”App开出的线上处方可方便地流转到连锁药店,居民可就近取药或享受配送服务。这样就可以建立药品流通的竞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切断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营销商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最后,是“云医院”可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云医院”背后是强大的数据支撑系统,通过对患者医疗信息的海量统计,可以让患者按照自身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进而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来治疗不同疾病,这就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慢性病、小病就可以在社区医院和云医院中解决,这实际上是让分级诊疗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最终将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由此,看病难得到解决,大医院也得到“减负”。

“互联网+医疗”乃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模式也将会像互联网极大改变了其他领域一样,成为未来主要的就医方式之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云医院”为代表的

信息技术驱动医疗已成为必然趋势,由于“云医院”可追溯、可管理,并全面打通公共卫生、社区医疗、大型医院信息系统、康复、养老服务等系统,其必将在提高医疗效率、提高诊疗实时性、增加人文关怀、减少医患纠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云医院”后面的大数据分析也是一个金矿,未来的“云医院”将成为集健康大数据收集、分析,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网上诊疗、康复、养老照护为一体的医疗服务与协同平台,所以其潜在的巨大价值也吸引着各方互联网巨头的眼光。

比如“阿里健康”开始了“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开启了“智慧医疗”计划,百度推出了“网上301”,苹果则推出了医疗应用ResearchKit,这些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调动综合各部分资源,以突破信息孤岛的隔阂,向着“互联网+”概念下的移动医疗迈进。

以阿里巴巴推出的“未来医院”项目为例,其主要是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帮助医院提高运转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目前阿里巴巴已和全国主要城市的近50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意向。用户可以在手机支付宝钱包APP中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甚至查看检查报告等。支付宝的合作方不断拓展,从邵逸夫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到祈福医院。全国已有14个省份(含直辖市)加入“未来医院”计划,覆盖37家医院。2015年预计

将有超过100家医院加入“未来医院”计划。

腾讯也推出了“智慧医疗”计划,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100多家医院正在尝试借助微信搭建“智慧医疗”计划。2014年10月15日,上海市首家微信智慧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正式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患者可以在该医院就诊可直接通过微信实现诊间支付和医保实时结算,预约、挂号、电子报告、账单查询等都能使用微信随时完成,大大简化了看病流程,节约就诊时间。数据显示,现在已有广东省妇幼、粤北人民医院、武汉口腔医院等100多家医院正在尝试借助微信搭建“智慧医疗”计划。后来,腾讯宣布战略投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以实现对医生更好地服务。

百度则宣布推出“北京健康云”,该项目为北京祥云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服务。百度与301医院正式签署协议,共建网上医疗服务平台。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网上301”,探索建立医疗领域的O2O新型服务模式及创新运营模式。

除此之外,春雨医生、看处方、好大夫、趣医网、挂号网众多O2O医疗平台,微信医院、银联“现代医院”也纷纷面世,足以显示建移动医疗对于各方的吸引力。特别是针对我国高发的慢性病患者、各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由于移动医疗击中了行业中“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行医疗体制的痛点,所以“互

联网+医疗”才会成为行业的发展热点。

移动互联网医疗需多重保障护航

“互联网+医疗”模式在缓解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优化患者体验,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以及避免无效就诊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所以,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契合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肯定是未来我国医疗模式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目前移动医疗平台如何搭建,由谁来搭建,所有的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由于这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颠覆,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互联网+医疗”模式来说,其涵盖的风险也是长期存在的,比如在医院内的诊疗活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医院通常不会让医生独自面对,而是出面协调解决。但是通过在线问诊方式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由于证据不全或者缺失,则有可能出现医生“裸奔”的现象,医院不会为医生承担法律责任。

所以对于“互联网+医疗”而言,相关的政策和监管是必须的,但我国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目前国家监管和法律规范仍处于空白期。我国目前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并未对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诊断途径做出明确规定。

“宁波云医院”的案例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其实得益于政府早年就开始打造的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以及为云医院量身打造的“网上医疗实时监控系统”。宁波市为了打通各个医院的信息鸿沟,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和共享,早在2010年就启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有了这套系统,全科医生工作站、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社区医生随访系统在全市11个县(市)区广泛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以上。所以才可能保证数据系统的稳定支持。另外,为了保障更好的医疗安全,“网上医疗实时监控系统”则将医生诊疗的音频、视频将被全程记录下来,且云医院的签约医生都需通过含职称、行医记录等多项指标的严格审核,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另外,“互联网+医疗”中涉及的电子处方、医保支付、医疗纠纷处置、患者隐私保护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整个产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备案,并对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笔者注意到,在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曾下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在未来,还需要更多政策、法律的出台,建立多重保障护航互联网医疗产业,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医疗产业的积极作用。

未来“云医院”在突破信息孤岛的隔阂的同时,将有

望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疗服务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