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从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注意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间的异同作以比较,以有效指导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产婆术

一、孔子与启发式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开了先河并占有重要地位。[1 ]提到孔子的启发教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 ]这句话。孔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启”“发”的前提是达到“愤”“悱”之境。孔子认为,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即“愤”之时,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与学生指点,学生才能有很大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甚至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授新的知识。“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思考后,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如果学生不是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不启”“不发”“不

复”的“不”,强调了“愤”“悱”的必要性。[3 ]也告诫执教者在没有抓住启发的时机时,不必一味启发,可以暂时放下,腾出精力去创设新的启发时机。

二、苏格拉底与“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催产婆,从母亲的接生工作中,苏格拉底得到启发:产妇生产虽然需要产婆帮助,但生出婴儿则是要靠产妇自己。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存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所以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也有名为“苏格拉底问答法”,简称“产婆术”。“产婆术”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师生平等辩论来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思想的艺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都是教学法的伟大借鉴。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具体程序如下:1.倾听。2.反讽。3.暗示。4.归谬。5.助产。

6.归纳定义。

三、“启发式教学”与“产婆术”异同

(一)“启发式教学”与“产婆术”的相同点

1. 相同的教学方式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采用师生间“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既无固定的教学场所,又无固定的教材。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对教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2.相同的学生态度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都强调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知识准备,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主体地位的获得不是教师刻意赋予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表现为人格上的平等沟通交流,此时的教师亦师亦友。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与“产婆术”的不同点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不同

孔子是以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广泛的阅读为基础,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他要求弟子要阅读广泛,细心观察,既强调思考,又强调学习,主张学思并重。在教学活动中,他既重视提问,又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苏格拉底认为,人只能研究自己的心灵,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助产士,能帮助受教育者把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引导出来,因此,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能适合于以逻辑、推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产婆术”只适合于成年人的教育,而不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

2.教学活动中所确立的主体不同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的教学内容,以达到促使学生发展的教学目

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思考、领悟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很适合当今我国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则是以教师为主体。苏格拉底认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讥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并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归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虽然也在自己走,但一直是按照教师指定的路线,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学生缺乏自主性。而且,最终也是以教师的既定目标为评价标准。

3.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看法不同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原则”始终把学生和教师把在同一层面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彼此交流,互相启发。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发问,启发对方深入思考。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包含了教学相长,叩其两端,师生间相互促进等内容。他确立了这种新型的师生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一开始教师努力装出自己很无知,虚心求教的样子,当学生自信满满地给出答案时,教

师对学生进行讥讽,通过对学生的讥讽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接受老师的观点。因此,它首先就把教师摆在较高的位置上,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预想掌握之中。在“产婆术”实施过程中,虽然也是以师生间的谈话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居高临下的控制着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最终结论也由教师来下。因此,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包含有教师一定比学生高明这一层意思。

4.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提问方式不同

孔子的教学活动具有“学生问,教师答”的特征,老师主要是答疑解难。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多为教师问学生答。孔子施教以弟子提问为主,他来解答,体现了弟子的主体地位。苏格拉底是主动发问,逐步引导对方来发现自己的错误,得到最终的答案。苏格拉底连珠炮似的对谈话对象提出一连串问题,使得谈话对象在压力下得出一个个“是”的答案,最终谈话对象在他的引导下,得到的是他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并非谈话对象自己思考得出的。

四、对当代教师展开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采用教学方式

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的对比,可以发现两者的教学活动都是个别教学,教学对象以成年人为主,而当代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未成年学生,中小

学生尤其自身的年龄、性格、性别、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时教学方式的采用要因人而异。当今教学大多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单纯的一问一答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对一个问题频频发问教师也难以完成教学计划。由此看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小学初中阶段就不能大范围适用。相对来说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易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泼。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相对容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锻炼了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把握学生不同观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对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二者都注意到了学生的不同观念。教师能否正确地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材”,然后根据“材”来施教,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我们更该向二位先哲学习,注重学生的不同观念。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讲授法、探究法、活动法这些方法从来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大力提倡赏识教育

中小学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培养创新与思辨精神。要向孔子学习赏识学生的进步,教师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要根据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先易后难,抓住要害,深入浅出地提出问题,

给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回答不上问题也不要让他难堪,而要适时鼓励避免打击。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像苏格拉底一样注重培养学生思辨精神的同时,反对教学中存在苏格拉底的居高临下,一味诘难,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大力提倡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罗恩东.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评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5).

[3]刘鲁红,窦广会.孔子启发式教育方法浅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编辑?M高伟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差异 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撰写于2002年 在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首倡者,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

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的学习方法。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国与西方教育史上、思想史上的居于开创地位的伟人,这种来自于起点的不同,耐人寻味。这种不同与差异给人以启发:文化的丰富传统,历史的丰厚资源,为教育、学习,也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但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成为对自由思想的一种限制。文化传统的“浅”,使教育、学习和思想缺少了丰富性,但却造就了创新、发现、研究的品格。 历史的作用是一分为二的。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对待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002.5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

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之下,两者都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试图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发现进步,这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注重文德教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孔子教学内容四个基本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历史上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偏重文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但与此同时,孔子也没有忽略技能技巧的培养,他也要求学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苏格拉底呢,他认为美德即知识,他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 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 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 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它是一种谈话方式,一种自由愉快的社交。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诱导别人思索、回答,以便对自己想说的话存疑和对别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例如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问美诺:什么是美德?美诺立刻就分别回答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等等,苏格拉底讽刺他说:“当我只问你一种美德时,你就把你所留着的一窝美德都端出来了”,而这并不是他所要问的,他要问的是“美德本身”。因为美德“不论他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苏格拉底就这样以“无知者”的身份一步上引导美诺进行推导,从具体的感性经验,指出构成美德概念的部分概念(正义,勇敢等等),最后推出美德是一种“知识”。这就是引导人开始了意识对自己的反思,寻找从每个人中都可以找到的普通的道德本质。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 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 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4060674.html,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34期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 2011年的金秋时节,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希腊雅典孔子学院、弗雷展会集团、意 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瑞中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孔子文化行暨中欧文明对话系列活动于10月10日至20日分别在瑞士的苏黎世、意大利的罗马和希腊的雅典举行。山东文化代表团带着孔子故乡的问候,来到遥远的欧洲,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与访问活动。 民间艺术亮相苏黎世 10月11日,中国民间艺术展在瑞士苏黎世奥布里姆勒文化中心举办。 瑞士是首批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欧国家之一,建交61年来,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不断深化,两国人民互相了解的热情日益高涨。 展览选取了陕西华县的皮影、山东潍坊的年画和各地剪纸精品共60余幅。瑞士的观众通过观看中国农村的草根艺术感受到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生活,从而增进了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展览会上,来自相关地区的专家还向瑞士朋友介绍了民间作品所包含的故事和寓意,使观众获益匪浅。瑞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汪人健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深化交流。 孔子文化展在罗马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意大利两个文明古国跨越万里,相互沟通,交流融合,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近年来,意大利已经拥有了10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是一项着眼于青年、未来和友好的事业,它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桥。 10月14日,孔子文化展开幕式在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此次展览由50余幅精美图片组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学说创立、传承和变迁。展览受到了各地孔子学院师生及当地民众的欢迎,让欧洲观众对孔子有了更亲切和人文的感受,并对其生平和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古老智慧,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同样,没有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就没有现代的亚洲。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曾经共同引领世界文明走出蒙昧,向前发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 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 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比研究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比研究【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古代文化,其二人的思想被视为东西方文化各自的基石。作为各自文化领域的思想巨人,其教育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后人。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异同,寻求其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活的历史时期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地域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迄今仍对东西方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之才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都充分肯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试图通过教育的社会再造功能和教化功能,增进个体的智慧、能力、美德,造就大量德才兼备的治国贤才,让他们去影响和挽救岌岌可危的奴隶制社会,最终构建一种歌舞升平、王道乐土的和谐社会。 孔子生活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纷争不断的春秋末年,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崩溃瓦解,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所发展。面对礼乐崩坏、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扭转当时道德沦丧的局面。于是,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兴办教育”,通过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格品质去构建理想国家与和谐社会。 孔子主张推行德政、仁政,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也就是“君子”。孔子认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①由此可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所培养的“君子”,就是要能够明“人伦”、行“仁政”的“士大夫”,从而建立符合“人道”的美好社会。 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公平、民主的雅典,但当时正处雅典从极度繁荣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农民破产,田园荒芜,整个城邦中一幅动荡、衰败的景象。”②苏格拉底认为要解决社会道德沦丧这一问题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从而使城邦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知识,拥有美德。 在苏格拉底看来,作为个体的人天生就有差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个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品德。苏格拉底认为,个体应该关心、审视自己的“心灵”,一个把自己的灵魂和理智看作至高无上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够明辨是非,自然是一个德操高尚的人,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在教育目的上,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宗旨,同样都是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道德问题,但也存在着细小的差别。孔子的教育目的旨在让统治者拥有“仁”的道德修养,并以政治手段使伦理纲常固定化。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 ①《论语·先进》 ②滕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一卷)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 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他的教学地点也并不固定,广场、街头、商店、作坊、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因此造就了一大批贤者、哲人,为西方的教育、文化、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这样就扩大了教育的对象,更多的受到他的启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教育。 这两个人在教育对象方面,都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对待,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样推广教育,可以使得学术下移,知识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永久的学习和效仿。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为教育目的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面对着“礼崩乐坏”的危机,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过这段对话,孔子简明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治国施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 ..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答案】A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 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答案】D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子与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慧欣 学号201434004505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论语 指导教师蕾 2015年12月24日

摘要 学术界关于子与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法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子及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子与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各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子和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子、格拉底、哲学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 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

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东西两位先哲——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风铃草(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二人在教育思想上有诸多的相似点。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基本上处在同一时代。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既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哲学家,也是一个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东西方还是彼此相互隔绝的,但是二人在教育思想上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仍然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为贵族子弟垄断,一般的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孔子则大力在民间举办私学,求学者不分身份等级,来者不拒。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①。意思是说只要有愿行“束脩之礼”,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束脩”就是腊肉干,是当时拜见老师的礼物,这并不是说孔子向弟子受学费,而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礼仪。“束脩之礼”并不是什么负担,一般平民也都出得起。这样以来,孔门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都有。不仅如此,还有父子二人同为孔子门下弟子的,如孔子弟子中“七十二大贤”之一的颜回,与其父颜路,曾参与其父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更能够说明孔子对受教育对象的看法。据说当时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愿拜谒孔子门下,孔子竟然接受了。很多弟子非常疑惑孔子所为,孔子则耐心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②这就是说,只要他愿意进步,我们就应该接受他,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孔子的学生冉雍,其父“贱而恶”,冉雍却甚有德行,孔子以为,这样有德行的人是神明也不会放弃的,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是孔子坚持的“有教无类”原则。 与孔子一样,苏格拉底也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是雅典城邦民主制盛行的时代。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凸显了人的作用。当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滥觞意义的“智者学派”产生了,但他们讲学是要收学费的。与智者学派不同,苏格拉底不收学费,来者不拒,教无定所,广场、作坊、甚至市场上都是他从教的场所。苏格拉底说过:“我愿意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不仅不索取报酬,而且愿意听我讲,我愿意倒付钱”。③苏格拉底一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弟子,如柏拉图、伊索克拉底、色诺芬等。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世界哲学史的宝贵资源;伊索克拉底于公元前392年创办了一所专门教授雄辩学的学校,这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所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宗旨,具有高等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色诺芬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军事家和政论家,一生作品众多,其历史著作是研究古希腊的重要资料。 孔子和苏格拉底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博大的胸襟将原本只属于贵族的教育无偿向平民开放,对于当时各自国家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 纵观中西哲学史,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孔子被称为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二人有很大相似之处,比较如下: 1、从二人所处的时代上看,孔子处于我国的春秋末年,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而苏格拉底则处于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至衰落时期, 后者是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从两人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为看,大致相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社会混乱;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社会动荡,人心不稳。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两人都极力想挽救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安定,都苦心探求着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 3、从代表有阶级利益来看,两人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代表的阶层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4、从两人的政治主张来看,孔子理想中的政体是开明的君主制,主要观点有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最高统治者是

天子,然后层层分封下来。但是他提出君主要有仁德的品质,要能够做到真正的关爱百姓,还要具备任贤举能的能力,要做民众的偶像,让万民归心,安居乐业;而其它各个阶层则是安分守己、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这些都强调了君主作为榜样应起的作用,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小康社会的蓝图。与之差别很大地,苏格拉底的理想社会则更接近一种民主制。但是,在目睹了雅典的过度泛滥的民主所导致的混乱、道德败下后,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体制。他认为国家的领袖应该是具备极高的美德和深邃的智慧,应该由善于治理国家、能为国家某福利的“专家”来担当,这样才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而这个领袖应当是由公民选举出来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很像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民主制。 5、两人都重视伦理道德和知识的的社会作用,都蕴涵着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孔子的“仁”所包容的善德,注重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实践,具有道德实践的价值。孔子的仁者爱人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体现了儒家学说那种探求人生获取善德的人文精神道德法则。孟子等儒家后继者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使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并导致了中国哲学的人文走向,形成了道德型哲学,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体现了古希腊哲学那种探求本体获取真知的科学精神理性法则,是以求取人之本体的真(即善)取代早期希腊哲人求取宇宙本体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二)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论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发展方面,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即庶、富、教,已达到民食、民兵、民信,进而国治民安。同时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也因此可以认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在教育对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孔子首先予以肯定,“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将人分为三等:生而知之者,上智;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者,中人;困而不学者,下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

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 不同 ..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答案】A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 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试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试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于目标》一书中指出,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中国出现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而西方的苏格拉德也以在教育方面的卓绝贡献而被后人称道。作为东西方古代教育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教育目的、方法、内容等方面有何一同呢?本文试比较之。 首先、在教育目标方面。孔子培养的是具有群体意识的行动者,个人服从群体、服从国家。为此,他用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天下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型的从政人员,希望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以此教育理念培养的“君子”“士”等从政人员,必然具有浓厚的群体意识,成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斗士。这点从孔子及其众多弟子的热衷从政及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的行动便可见矣!苏格拉底的教育目标则不同,更注重培养具有自我意识的思考者。在《会饮篇》里,他借第俄提玛之口,说出人之为人不能仅仅凭借生育子女使自己不朽,还必须要有自我意识,能够思维。人有心灵和头脑,必须孕育心灵所特宜孕育的东西——思想、智慧以及其它心灵的美质,使自己得到不朽。例如,梭伦备受人崇敬,是因为他生育了雅典的法律。这样的心灵的子女比起肉体子女能替父母博得更大的荣誉。苏格拉底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认识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并认为最高幸福本身在于认识。他常教育别人“认识你自己吧”。通过认识,人可以找回真正的自我且可以增长才干。 孔子的教育目的旨在让统治者拥有“仁”的道德修养,并以政治手段使伦理纲常固定化。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虽多,亦蹊以为?”[1]显然,孔子走的是一条教育政治化的道路。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比如,当美诺在回答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时说:“美德就是男人懂得治理国家,女人善于治理家庭等等。”苏格拉底则开导他说:“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着眼于这共同本性。”[2] 可见,在教育目的上,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存在着差别,但是他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宗旨,同样都是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道德问题。 其次,在教育方法方面。孔子的教法中,在思与行上,他更重视告诫学生如何去行。这些具体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行,更游刃有余地从政,实现各自的政治抱负。孔子与众弟子的周游列国便是例证。这种“行”可以看作是外在的锻炼。相比而言,苏格拉底更注重从内在的自觉、沉思方面去加强修养,从而达到追求真理的目的。他认为:“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到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是以自己意识的复归,用自己意识的觉醒去探求真理。这种复归与觉醒往往表现为沉思。沉思是对人的精神的追求,往往使他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疏忽了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雕塑家——甚至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他泼悍的妻子赞蒂普从未放过一次机会提醒他的这种疏忽。”他的沉思常被人认为古怪而又有趣。如他沉思时“时常一个人走开,在路上挺直地站着”。苏格拉底正是这样教育弟子步步走向真理的。可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正是其不断沉思,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 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看重结论,而苏格拉底更看重过程;孔子注重培养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