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要的文献注释格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要的文献注释格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要的文献注释格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要的体例和文献注释格式

一、页下注的表示方式

1.著作的注释(除文内注外)一般采取页下注(脚注)的方式,注释序号

用①②③……或[1][2][3]……标示,每页单排序,注意文中阳圆与脚注序号一致。文集类图书亦可采用篇后注的形式,注释序号用[1][2][3]标示,注意文中和篇后的注释序号一致。

2.文集类著作中为文章或作者所作的说明性脚注,用星号(﹡)标示,以区别于正文注释。

3.注释的标注格式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册/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注: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下同,不再标注);同一页所引文献相同且注释顺序相邻时,责任者、书名可省略为“同上书”;同一页所引文献相同、页码相同且注释顺序相邻时,责任者、书名、页码可省略为“同上”;责任者本人的选集、文集等可省略责任者。〕每条空两格起。

示例:

余东华:《论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同上书,第37页。

同上。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版,第76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陈宗德、吴兆契主编:《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9页。

(2)译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国别、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其他责任者与责任方式/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

示例: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①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所载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所载文集/

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

示例:

刘民权等:《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关系分析》,载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139

页。

(4)期刊、报纸

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所引文章名/所载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示例:

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教育与经济》2001年第4期。

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所引文章名/所载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及版别。

示例:

杨侠:《品牌房企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危”“机”并存》,《参考消息》2009年4月3日第8版。

(5)转引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转引文献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转引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页码。

示例:

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转引自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参见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6)未刊文献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赵可:《市政改革与城市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0年,第21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6年6月,第9页。

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题名/文献形成时间/藏所/卷宗号或编号。

示例:

《汉口各街市行道树报告》,1929年,武汉市档案馆藏,资料号:Bb1122/3。

(7)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包括网络资料,如网页、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微博(必须是加V实名认证)等。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

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示例:

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文学遗产通讯》(网络版试刊)2006年第1期,https://www.360docs.net/doc/8b1481367.html, /Article.asp?ID=199,2007年9月13日。

(8)外文文献

专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书名

用斜体,其他内容用正体;出版地后用英文冒号,其余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

号隔开(下同)。每条顶格起,未完回行缩格。

示例:

Seymou Matin Lipset and Cay Maks, It Didn’t Happen Hee: Why Socialism Fa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0, p.266.

期刊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析出文献题名/所载书名或期刊名及卷册/出版时间/页码。析出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示,不用斜体,期刊名或书名用斜体,其他内容用正体。

示例:

Christophe Roux-Dufort, “Is Crisis Management (Only) a Management of Exceptions?”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V ol.15, No.2, June 2000, p.32.

编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书名用斜体,其他内容用正体;责任者后加ed.或eds.,出版地后用英文冒号,其余

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号隔开。

示例: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06.

Klause Knorr and James N. Rosenau, eds.,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225-227.

译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书名用斜体,其他内容用正体;出版地后用英文冒号,其余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号隔开。

示例:

Homer, The Odyssey, trans. Robert Fagles,New York: Viking, 1996, p. 22.

文集中的文章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中文章题名/所载文集名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文章名用双引号引上,不用斜体;文集名斜体,其他内容用正体。

示例:

Robert Levaold, “Soviet Learning in the 1980s”, in George W. Breslauer and Philip E.

Tetlock, eds.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1, p.27.

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报纸中的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时间/版次;文章名用双引号引上,报纸名用斜体。

示例:

Clayton Jones, “Japanese Link Increased Acid Rain to Distant Coal Plants in China”,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November 6, 1992, p. 4. (此处p.4指第4版) Rick Atkinson and Gary Lee, “Soviet Army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8, 1990, pp. A1, A28-29.

通讯社消息

标注顺序:消息名/通讯社名/出版时间;消息名用双引号引上。

示例:

“Beijing Media Urge to Keep Taiwan by Force”, Xinhua, July 19, 1995.

政府出版物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报告题目/发布日期/出版者(包括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或页码。

示例: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Handbook of Economic Statistics, 1988,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8, p. 74.

国际组织出版物

报告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报告题目/文件编号(包括发布机构)/发布日期,

题目用斜体。

示例:

United Natio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48/344, October 11, 1993.

决议

标注顺序:发布机构和决议号,生效日期。

示例: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87, April 3, 1991.

会议论文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论文题目/会议名称/会议主办方/会议地址/发

布日期;论文题目用双引号引上。

示例:

Albina Tretyakava, “Fuel and Energy in the CIS”, paper delivered to Ecology ’90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Airlie House, Virginia, April 19-22, 1990.

学位论文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论文题目/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论文形成时

间。

示例:

Steven Flank, Reconstructing Rockets: 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Military Technologies in Brazil, Indian and Israel, Ph.D. dissertation, MIT, 1993.

互联网资料

对于只在网上发布的资料,如果可能的话,也要把作者和题目注出来,并注明发布的日期或最后修改的日期.提供的网址要完整,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稳定;内容经常变化的网址,比如报纸的网络版,就不必注明。

示例:

Astrid Forland, “Norway’s Nuclear Odyssey”,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 ol. 4 (Winter 1997),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481367.html,/npr/forland.htm.

二、参考文献

1.著作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都应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作者也可把与著作相关的文献列在其中。参考文献排列顺序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作者同一时间的著作以小写英文字母(a,b,c,…)区分。

2.著作的参考文献应按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排列。若论文、论著较多,也可按类分开。每条文献顶格起,回行缩进两个字符接排。

3.参考文献格式为:责任者/文献题名/转引文献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转引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初版除外)。中文参考文献出版地为内地出版社的不需标注出版地,内地以外的出版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应在出版社前标注出版地,外文参考文献需在出版社前标注出版地。每条空两格起。

示例:

(1)中文专著

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译著

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期刊(如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4)转载文章

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转引自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文文献(英文文献参考资料同英文注释规范。)

示例:

(1)英文专著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MA: Little Brown Company, 1977.

(2)英文编著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06.

Klause Knorr and James N. Rosenau, eds.,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225-227.

(3)期刊杂志中的文章

Stephen Van Evera,“Primed for Peace: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3, 1990/1991.(期刊名用斜体,15表示卷号。) Ivan T. Boskov,“Russian Foreign Policy Motivations”,MEMO, No. 4, 1993, p. 27.(此例适用于没有卷号的期刊。)

三、体例

(一)著作正文的篇章结构体例

1.著作正文的篇章设置须逻辑紧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标题序码一律用中文标示,如:第一章、第一节;节下如有小标题,标题序码仍用中文,如:一、二、三,再下一级的标题序码,依层次分别用(一)(二)(三),1.2.3.或(1)(2)(3)标示。章节最好限制在三至四级,不宜层次过细。

示例:

第一章××××(第一级,句末没有标点)

第一节××××(第二级,句末没有标点)

一××××(第三级,句末没有标点)

(一)××××(第四级,句末没有标点)

1. ××××(第五级)

(1)××××(第六级)

(二)数字用法

数字使用应符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特别提示: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阿拉伯数字。

2.时、分、秒使用阿拉伯数字。

3.年份不能简写。

4.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使用汉字;星期几使用汉字。

5.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使用汉字,并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6.专著若不属于专业性科技出版物,按照国家标准,四位以内的整数可以不分节;五位以上的数字尾数为零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作为特例,可以同时使用“亿”、“万”作单位。

示例:

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0亿817万5288人;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7.用数词命名的历史事件,应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例如:“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间隔号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加引号和间隔号。例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五四运动。用地名简称事件的不加引号。例如:遵义会议、卢沟桥事变。

8.整数年代的表述可沿用汉语习惯表述,如“20世纪50年代”。

9.典型数据的用法,从多少到多少,用一字线“—”,不使用波浪线。比如,10%—15%;1949—2009年;2009年1—6月;20世纪50—90年代;—

附件:中文说明(简化版)

1.著作类

序号.作者名:《著作》第某卷或者第某册,某某出版社某某年版,第某页。

①著的著作:

直接引用,例如:

①张卓元:《论经济增长问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间接引用,例如:

①转引自(参见)张卓元《论经济增长问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②编著的著作:

直接引用,例如:

①张卓元编著:《论经济增长问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间接引用,例如:

①转引自(参见)张卓元编著《论经济增长问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③主编的著作:

直接引用,例如:

①张卓元主编:《论经济增长问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间接引用,例如:

①转引自(参见)张卓元主编《论经济增长问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④转引的著作:

2.文章类

(1)杂志:

序号.作者名:《文章》,《杂志》(某某版)某某年第某期。

直接引用,例如:

①张卓元:《论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理论版)2006年第6期。

间接引用,例如:

①转引自(参见)张卓元《论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理论版)2006年第6期。

(2)报纸:

序号.作者名:《文章》,《报纸》某某年某月某日第某版。

直接引用,例如:

①张卓元:《论经济增长问题》,《人民日报》2006年1月6日第一版。

间接引用,例如:

①转引自(参见)张卓元《论经济增长问题》,《人民日报》2006年1月6日第一版。

(3)网络:

序号.作者名:《文章》,某某网(具体网址)。

直接引用,例如:

①张卓元:《论当前经济增长问题》,人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b1481367.html,.2006.06.08)。

间接引用,例如:

①转引自(参见)张卓元《论当前经济增长问题》,人民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481367.html,.2006.06.08)。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名:《著作》,学位论文名,某某大学,某某年,第某页。

例如:①张卓元:《论经济增长》,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82年,第126页。

二、参考文献表示方式

1.著作类:

序号.作者名:《著作》第某卷或者第某册,某某出版社某某年版。

例如: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文章类:

(1)杂志:

序号.作者名:《文章》,《杂志》某某年第某期。

例如:①张卓元:《论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理论版)2006年第6期。

(2)报纸:

序号.作者名:《文章》,《报纸》某某年某月某日第某版。

例如:①张卓元:《论经济增长问题》,《人民日报》2006年1月6日第一版。

(3)网络:

序号.作者名:《文章》,某某网中文名(英文名)。

例如:①张卓元:《论当前经济增长问题》,人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b1481367.html,.2006.06.08)。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名:《著作》,学位论文名,某某大学,某某年。

例如:①张卓元:《论经济增长》,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82年。

本科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说明

教育科学学院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的补充说明 根据《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国际标准)》、《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025.32/GB 7714-87),参照《聊城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相关内容,经请示教务处并结合我院本科论文工作实际,制定《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脚注和参考文献的补充说明》,供参考。 一、脚注 每页的脚注单独编号,用“①②③……”数字序号表示。格式示例如下: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期):起止页码.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①杨邦,李俊.互文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19-23. 二、参考文献 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格式示例如下: 1.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 (期):起止页码. 例如: [1] 杨邦,李俊.互文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19-23. [2]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62-67. 2.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任选): [3] 王齐乐.香港中文教育发展史[M].香港:三联书店,1991. [4]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参考 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 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

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 (注释) 注:(一律用脚注——放在每页下端,每页单独编号。格式如下:) ①鲁迅:《文坛的掌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 120页。 ②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3页。 ③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54页。本文以 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这一版本,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作品名称和页码。 (这里指的是:如果你在同一篇论文中多次引用同一部作品中的文字,那么只需要在第一次引用时注明出处,以后再引用时仅在引文后面加上括号、注明页码即可。) ④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见《快感:文化与政治》,王 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⑤陈小慰:《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载《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⑥转引自韩加明:《司各特论英国小说叙事》,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凡是转引别人的论文、著作中所引用的其他人的文字和言论,一律注明“转引自”。)※※※※ 参考文献: ①柳鸣九等著:《法国文学史》(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②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艺》,艾珉、黄晋凯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③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另外应注意: 单独成段的引文的形式:用楷体或仿宋体字,上下各空一行,左右各缩进两格,不加引号; 引文下面一段的正文,开头要空两格。 中外文不能混用,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p.8”。 外文注释的页码:p.8 ,pp.105 -106。

word中插入参考文献方法及标准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应用方法 利用word插入参考文献 写论文要有参考文献,但是每次写论文,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的插入。虽然以前知道word有很强大的插入参考文献的功能,也转载过别人写的经验总结,但是没有实际用过,现在用到了,把暂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小结一下,没遇到的就等以后再小结吧!希望能给大家节省一些时间。 1..以尾注的方式插入第一个参考文献。 将光标定位于word文档中将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出现一菜单,选择“尾注”,“文档结尾”,编号格式为“1,2,3”。按“插入”按钮。以后也按照这个方法,不管是在该参考文学的前面还是后面插入,word都会自动更新编号,你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一个改编号了。 2.给插入的参考文献加中括号。 用word自动插入的参考文献是没有中括号的,参考文献全部写好后要是一个一个加中括号太麻烦。用什么方法呢?按“编辑/查找",在查找栏中输入"^e",再替换为:"[^&]"。(交叉引用时插入的第N(N>2)次上标并不能被替换,此时查找栏中应输入"^#"(代表“特殊格式”中的“任意数字”),另外,“格式”选项还应选择“字体-上标”)(上述查找方法只能查找到由“交叉引用”产生的上标,第一次插入的上标还是得用"^e"才能查找)这时不管是文章中还是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都加上了中括号。我用过了!很好用。 3.给尾注中的参考文献编号去除上标标志 你会发现正文和尾注中参考文献都是上标的形式,正文的上标是你想要的,但是尾注中不是你想要的。修改方式和谱图word一样,选中编号,按快捷键"ctrl+shift+=”即可。也可以选中,右击,字体,效果中上标项的勾去掉。(新建“字符”样式即可) 4. 去除“尾注分隔符” 2003版: 参考文献有几页,你会发现每页的参考文献前面都有一条横线,且无法删除。它叫“尾注分隔符”。怎么删除?进入普通视图。按“视图/脚注”,此时编辑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下面的编辑框是尾注编辑框选择尾注编辑框中的“尾注”下拉框,选择“尾注分隔符”,出现一条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再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也会出现一条横线(这是尾注分页时会出现的很长的横线),选择该横线,删除它。关闭后,再按“视图/页面”切换回来。 2007版: 1. 先“视图”? “普通视图”; 2. 进入“引用”?“脚注”?“显示备注”; 3. 窗口下面出现了“尾注”,点击下拉菜单“所有尾注”那里; 4. 选“尾注分隔符”,删掉那个横线;

本科毕业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本科毕业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Format of Not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Graduation Theses (说明:本格式参阅了MLA、CMS、《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格式、其他学术刊物、以及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I. 注释Endnotes and In-text Citations 1.尾注 在正文需详细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①②③......,在全文之后写注文,每条加对应数码, 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 2.夹注 某些引文或所依据的文献无须详细注释者,以夹注的形式随文在括号内注明。 1)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页码 例: Rees said, “As key aspects of ...in the process”(1986;241). 2 ) 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 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页码 例: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that language “bound up with culture in multiple and complex ways”(Kramsch, 1968: 3).

3 ) 来自某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发表年份 (无须页码) 例:Ernst Rose submits, “The highly spiritual view of the ...al ike” (1974). 4 ) 来自某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 格式: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份(无须页码) 例: “Everything rests on the notion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just’ words – but there isn’t” (Bateson 1972) 5 ) 来自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 According to Alun Rees (1986:234), 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6 ) 来自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提到: 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 see Robertson 1987: 136). 7 ) 来自文章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提到: 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 (无须页码)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编排方法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编排方法 一、注释的标注方法 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私人通信、内部资料、书稿和仅有中介文献信息的“转引自”等类文献的引用著录,排印在该页地脚(数字加圆圈,如①、②…)。 二、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或有明确收藏地点的善本、档案,按照在正文中引用的顺序,用数字加方括号集中列表于文末。正文中的标注方法是:1.引用文献原文需要在正文中标出序号与页码(如:“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251),文后参考文献中不出现页码项;2.引用参考文献中的观点可以只标出序号或者序号与页码同时标注(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3]);3.文中多次引用同一参考文献内容,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4.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见附注。 例文 国内外现有的竞争理论文献,或者忽略了马克思的竞争理论,或者只把它作为竞争理论发展的一个阶段或众多竞争理论中的一个流派,停留在马克思对市场竞争过程的描述上。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251。“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像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运动一样。”[2]352 …… ……而且可以说明,当时政治经济学没有理解的“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别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这样一种可能性之上的”[1]45。 …… ……随着许多偶然的改进,产品系列趋于增大,零件数量趋于增加,会产生大量的多样化成本。[3]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安德森·派恩二世.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前沿——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附注: 一、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1.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2.文献题名; 3.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4.其他责任者(译者); 5.版本(初版省略); 6.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8.文献起止页码; 9.文献标准编号(ISBN,ISSN,…)。 二、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论文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格式

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

论文格式要求(请注意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格式

论文格式要求(请注意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格式,一定要按照此格式要求最后定稿。) 1.主标题:2号字,黑体,居中 2.副标题:3号字,黑体,右对齐 3.论文内容中各标题:4号字,黑体,居中 4.论文正文:小4号字,宋体,1.5倍行距 5. 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两个字与“参考文献”为黑体,4号字):5 号字,宋体 论文装订顺序 1、封面,按学校提供封面上的要求填写具体内容。 2、封二的第一行写标题,用2号字,黑体,居中。空一行,第三行左起空 两格,写“【摘要】”,“摘要”二字用4号字,黑体,紧接着写摘要的内容,4号字,宋体。另起一行左起空两格写“【关键词】”,“关键词”三字用4号字,黑体,3—7个词,每个词之间留两个字的空隙。 3、封三是“目录”,“目录”二字用2号字,黑体,居中。注明论文各项在 正文中的页码。目录内容用小4号字,黑体。 4、正文(页码从正文开始标注)。 5、注释是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资料,采用脚注形式,即在引用资料所在页面 的最下边。 注释格式: (1)专著:王乐夫.领导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6. (2)期刊文章:徐晓林.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决策品质的影响研究[J].中国行政 管理,2006(5). (3)如作者有两个以上的,中间以逗号隔开。 6、参考文献另起一页,第一行顶格写“参考文献”,4号字,黑体,参考文 献内容用5号字,宋体。可按作者姓名中文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排序。 参考文献的格式与注释相同。 各种文献类型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W,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研究报告—R,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Z。 7、毕业论文指导记录附在论文封面内。 8、论文应当附上手写提纲或草稿。 9、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 (1)第1、7项由电大提供 (2)注释与参考文献一般不主张用网上资料,如果一定要用,请注明文章名、作者名和网站地址。 (3)以上论文格式是2005年12月修订的,以前论文指导中论文格式的要求如果与冲突,以本格式为准。

参考文献

自动生成参考文献 一、07版 1、首先插入尾注; 鼠标定位到要插入的位置,点击:引用-》显示脚注和尾注对话框-》编辑尾注格式-》全部应用-》插入尾注;在第一个尾注前面的“参考文献”前面插入分页符。 2、其次删除尾注分隔符 a) 、点击左上角Windows图标,选择“Word选项”,选择:自定义选项-》将“常用命令”切换到“全部命令”,找到“查看尾注分隔符”命令,并添加都快速访问栏,确定。如下图: b)、在页面视图直接点击刚刚添加的命令即可看到分隔符在下面独立的框中显示,并可以编辑了,直接删除即可 c)、将尾注中的数字选中,并按住快捷键:Ctrl +Shift + = 就去掉了尾注中数字为上标的属性。 3、如何为数字添加[]而出现类似[1],[2]之类的效果 建议:在完成所有的文学参考资料之后再操作这一步!

按住Ctrl+F热键调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如图所示设置:其中 ^e表示在尾注中查找, ^& 表示将查找内容替换为查找内容,[^&] 则表示为查找内容添加[ ] 全部替换就可以得到了类似 [i] 的效果;此步中,出现不慎的重复操作,也就是说在做了第3步之后,继续添加了参考文献,然后接着重复第3部的操作就出错,造成类似这样的错误:[[4]] 4、缩短文献标注;出现这样的效果:[2~5] 在每一次插入的时候,Word2007都自动更新排序参考文献的编号;最后也是用上面步骤2中同样的方法找到“隐藏”命令,之后,选中 ][3][4][ 并使用隐藏命令就可以了;再在25之间输入 ~ 就出现[2~5]的效果了; 建议:第4步也要待全部参考文献都修改成功后在隐藏 Part 1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参考文献格式(国标)

参考文献 B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目录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 很多刊物将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我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1)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2)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引用文献类型代码标准时,其附录列表中将M解释为普通图书,这要么是列表是出了错要么是引用中的改变。如果是错误,则我们要清除这个错误;即使是有意的改变也因这种改变容易引起混乱,需要我们探索改进的办法。

参考文献及注释

一、参考文献及注释 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据、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的均应列于参考文献中或加以注释,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论文分章节的,每章结束后都应该注明本章参考文献,不分章节的在文后统一注明。注释统一按分页下注的方式进行。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各类引用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1)学术期刊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学术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起-止页码 (3)有ISBN号的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6)技术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9)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二、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规范

参考文献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引用格式,标注要求规范、方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引用格式)-标注规范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按时间排还是按姓名的首字母? 参考文献的标注法有两种,择一,从头至尾用同一方式标注。 1.顺序排列法:按正文引用文献出现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依序列出(最 常见)。 2.著者-出版年制:各文献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置于()内。各篇 文献先按文种集中,可分为中文、西文、日文、俄文、其他文种等五部分。然后,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列。中文文献一般按汉语拼音字顺排列。 按照你文章中引用的顺序排。 2015年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 一、顺序编码制(温哥华体系) 这种体系是按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先后顺序使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用方括号括注在文中提及的文献著者或理论系统名的右上角。如: 达尔文指出…… 进化论认为…… 如果只提及引用内容而未提及著者,则括注在所引用文字群的右上角。如: 根据遗传学原理,可以推论出这种变异是受基因控制的,是可以遗传的[8]。 如果所提及的文献作为文字叙述中的直接说明语时,则应与正文平排,并且每个序号都应加上方括号。如: 紫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参见文献[11]、[20]、[32])。 文中多次引用同一参考文献,只在第一次出现时编排序号(在参考文献表中也只出现一次),其他处使用同一序号;如果多次引用的是同一参考文献的不同页的内容并标上了页码,则每次引用都应编排序号,参考文献表中也要一一列出。 若某一问题使用了多篇文献说明,这时将各文献的序号在一个方括号内全部列出,中间加逗号,若遇连续序号,可在起讫序号中间加“~”表示。如: 这种变异往往发生在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3, 5, 7~10],但是为了…… 二、著者-出版年制 这种参考文献是由著者姓名与出版年代构成。标注方法是在被引用的著者姓名之后用圆括号标注参考文献的出版年代。如: 徐道一(1983)认为,生物变革时期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轨迹可能有一定联系。

文内夹注和参考文献标注法

文内夹注和参考文献标注法 文内夹注 1.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献,姓氏未出现在正文内,姓氏应标出,如: Human being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symbol-using animals” (Burke 1966: 3). This point has been argued before (Frye 2001: 178-85). 注意:句号在括号后面。 2.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献,姓氏出现在正文内的,夹注内不重复姓氏,如: Frye has argued this point elsewhere (2001: 178-85). Yule (1996b: 100) also stated that … 3.同一作者同一年内出版的多篇文献,在不同夹注的相同年份后加“a”、“b”等, 以示区别。加“a”、“b”等的依据是该作者同一年出版的文献在“参考文献”中 按出版月份排列的前后位置,即排在前面的加“a”,排在后面的加“b”,以此类 推。如: For example, when expressing an opinion a woman would probably say: Well, em, I think that golf is kind of boring, don’t you (Yule 1996a: 89). Yule (1996b: 100) also stated that … 4.夹注中包含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各文献之间用逗号隔开: Halliday stated (1985a, 1985b) that … 5.夹注中包含不同作者的多篇文献,各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 Foreign researchers (Halliday and Hasan 1985a, 1985b; Schiffrin 1987; Hubbard 1989) are among those who contribute greatly in this field. 6. 多位作者的一篇文献: Smythe and Jones (2001) found … … as has been shown (Smythe and Jones 2001) …

参考文献及注释

一、参考文献及注释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据、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的均应列于参考文献中或加以注释,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论文分章节的,每章结束后都应该注明本章参考文献,不分章节的在文后统一注明。注释统一按分页下注的方式进行。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 GB7714-87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各类引用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 (1)学术期刊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学术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 -止页码 ( 3)有 ISBN 号的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 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 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 利国别:专利号 ,发布日期 (6)技术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7)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 期(版次) (8)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 报告会主办单位 ,年份 (9)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 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 ,发表或 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根据 GB3469-83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止页码参考文献的类型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 N ---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 --- 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 ――数据库 C P ――计算机程序 EB ――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 ――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 ――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 ――磁盘软件J/OL ――网上期刊 EB/OL ――网上电子公告 二、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 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参考文献格式

公共管理学院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及脚注部分格式示例 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注释方法有各种版本,为本学院整体规范的的需要,现统一如下: 说明:示例下面的附注是请各位老师和论文作者注意的地方。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整体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 英文:times new roman 10.5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1.25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面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一)专著的著录格式 [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 M· Skolink, Radar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95, pp.26~28. [4]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附注: 专著的一般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1、页码不作要求,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写上 2、标点符号都按照以上示例;如果有两个作者以上的,作者之间用顿号;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之间不加标点符号;作者名和地名后用冒号,其他中间一般用逗

号,句末加句号;如果图书上只有主编人的,如第二个,需要在人名后加主编两字。 3、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要大写,作者后面用逗号,地址后面用冒号,书名用斜体并加粗;英文的就应该用英文格式的标点符号。按照上面第三个参考文献的格式写。 4、如果为译著,请参照示例 [4] 格式调整。 (二)期刊的著录格式 [5]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海关监察系统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l993 (3), pp.23-24.附注: 1、注意文章名用引号,后面的期刊名(或图书名)用书名号。 2、英文的格式:文章名用引号,无需斜体;后面的期刊名(或书名)加粗斜体。 (三)报纸的著录格式 [7] 李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日报,2005年3月20日,第2版。 [8]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New York Times, July 9, 1984. 附注: 1、报纸名不加符号,文章名仍加引号。但是报纸一定要把日期加上。 (四)论文集的著录格式 [9] 张佐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主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 R Odoni,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 In: Smith Gorge ,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 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 1987, p.269. (五)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11] 陈浩元:“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481367.html,/NewsShow.asp?ArticleID=380(阅读时间:2006年2月22日). 附注:电子文献的格式如上,一定要把具体的网址和阅读时间标注出来。 (六)法律条文 法律一般不列入参考文献,但是如果在文章中引用或者需要解释的可以在脚注中标注,标注就必须标注具体。

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中文文献内的中文信息要中、英文对照 a. 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M].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可写可不写). [1] KANG Li-shan (康立山), QUAN Hui-yun (全惠云). Split Formula of Numerical M ethod for Multi-Dimension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 quations (数值解高维偏微分方程的分裂法) [M]. Shanghai (上海):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 SU Yu-cheng (苏煜城), WU Qi-guang (吴启光). Numerial M ethod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 quations(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法)[M]. Beijing (北京): Meteorology Press (气象出版社), 1989. b.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 [1] Licthfield R J. Liapis A I. An adsorption-sublimation model for a freeze dryer [J]. Chem E ng Sci, 1979, 34(9): 1085~1090. [2]TU Wei-ping (涂伟萍), CHEN Jiang (程江), YANG Zhuo-ru (杨卓如) et al. A model of freeze drying of foods and som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process (食品冷冻干燥过程的模型及影响因素)[J].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 ngineering (化工学报), 1997,48(2):186~192. c.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 专利号, 出版日期. [1] BAYER A G. Katalysator, dessen Herstellung und V erwendung zur Gasphasenpolymerisation von Konjugierten Dienen [P]. E U Patent: 0, 647, 657, Al, 1994-11-25. [2] Union Carbide. Termination and reinitiation of gas-phase polymerization of conjugated dienes [P]. USP: 5, 731, 381, 1998-07-11. [3] Boss B D. Preparation of conjugated diene polymers by gas-phase polymerization and metallocene-or ionic compound-and/or aluminoxane-supported catalyst therefore [P]. Japan Patent: 10 30, 003, 1998-06-05. d. 学位论文 [序号]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D]. 学校所在城市名: 学校名称, 出版年. [1] CHEN Meng-lin (陈孟林).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Freeze Drying of Materials in V ials (瓶装物料的冷冻干燥机理 与方法的研究) [D]. Guangzhou (广州):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华南理工大学), 1998. [2]ZHU Bing (朱斌). Study of Rotary Tube Dryer (旋转列管式干燥机研究) [D]. Hangzhou (杭州): Zhejiang University (浙江大学), 1997. e.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写可不写).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1]Schroder V, Wang Z, Schubert H. Production of oil-in-water emulsion by microporous membranes [A]. Euromembran’97, Progress in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Netherlands: European Society for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439-445. f.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Ohgo Sugiro (大谷杉郎), Masada Yuzo (真田雄三)编. Translated by ZHANG Da-ming (张大名),YANG Jun-ying (杨俊英)译. Basic of carbonization technics (炭化工学基础) [Z]. Lanzhou Xinhua Printery (兰州新华印刷厂), 1985: 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