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教学内容技术要点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教学内容技术要点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教学内容技术要点

附件1

新版《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教学内容技术要点

附件2

新版《创办你的企业(SYB)》教学内容技术要点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一番功夫,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 一、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字、词、句、段、篇、语、修辞和逻辑,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每篇课文可供训练的点很多,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精选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立重点难点,精选对学生发展有用的训练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就容易“把课文教肿了”,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辛辛苦苦,收获却不大。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当。首先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钻进去潜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二、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对已有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教材的内容包括文本、插图、练习及语文乐园,这些内容可以进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序列也可进行调整,整合得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老师执教《语文乐园》,语文乐园虽然不是纯阅读教学的课,但它也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通过对己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位老师教学的话题是“奇妙的大自然”。从识字到课文到乐园向学生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秘密,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学习了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见识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这位老师设计的《语文乐园》的三个板块之一“我来试试”中有反义词、看图读词语、认识象声词、读短文等多项活动内容;板块之二“探究与发现”中有一首小诗《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让学生探寻含有口字旁的汉字,从而探究口字旁与语言的关系;板块之三“我的作品”,这一项目是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写写生动有趣的句子。我

浅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浅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川省营山县星火晶宝实验小学罗春燕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学段目标。我以为,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确定的失当。 2.单元重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它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我们说,一篇文章,其内涵固然丰厚,语言固然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固然很多,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的,要训练的,应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我们如果承认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语文上的所有问题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应该无视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随意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应依凭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而定。 3.课后练习。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文特征与课后练习。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再说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而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人类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初步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初步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文明规范地使用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初中阶段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二)、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三)、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四)、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七年级: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初体验;第二单元秀出我的电子报刊;第三单元我的生活我做主; 2、八年级:第一单元云的形成;第二单元竹林风

三、学生情况 1、七年级共有2个班,每班学生84人左右,八年级共有2个班,每班学生63人左右。 2、通过以前的学习与反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有了一 定的了解,具备了基础操作的能力,由于新建教学楼原因,信息课 一直未正常进行,所以在上课中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策略 1、突出上机操作,精讲多练; 2、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道德 教育结合起来,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 3、充分灌输21世纪学习的核心理念:合作与交流,不但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还让他们把加工好信息以各种形式输出过来。论坛交流是本期特别强调的一个方式; 五、教学安排 1、继续实行每周上机、上课的模式; 2、坚持考勤,做好学习情况、作业情况的记录。 六、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我校实际,确定在初中开设 信息技术课,在七年至八年开设,每周一课时,按要求开设,并保 证开设效果。 (三)、多渠道尝试教学方法,使学生、教师、学校适应现代化教育信息环境。在全校举办学校电脑爱好者信息技术培训班,使他们 既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具备崭新的学习理念、改革意识和创新 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使之能够适应 新的课程教学的要求。争取以点代面,以点带面。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安乡中心学校李敏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啊。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 一、找准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兴奋点即兴趣点,扣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要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清楚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寻趣而教”,才能较好地调控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教学过程投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作为名著导读,除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外,更侧重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历险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的五次

有惊无险的历险经历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惊险刺激,很适合采用预测情节来激发学生兴趣。预测阅读是导读激趣的有效途径,影响预测法运用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宜预测展开的内容。我发现教材中的故事梗概部分对五次历险介绍得过于完整,加上在教材中直接呈现,难以制造悬念。于是,我反复阅读原著,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结果发现汤姆·索亚被罚刷墙部分,非常有趣,读到这儿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惩罚变成欢乐”这个题目就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悬念,这应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于是,除了“封面预测”、“目录预测”之外,我把“刷墙”部分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讲述波莉姨妈决定惩罚汤姆的前因,逐步让学生猜测:姨妈会怎么惩罚汤姆呢?汤姆会怎么将惩罚变成欢乐呢?由于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课堂上,学生被吊足胃口的情况下,参与情节猜测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无论最终有没有猜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确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全书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也客观存在着作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肯定也不一致。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兴奋点时,需要将学情分析和教材特点紧密结合,全盘考虑,这是合理、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二、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结构,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其实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化,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运用自己所得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他们。

教师资格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就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很多尝试,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因为他们一般较少考虑这些问题,或者几乎不曾这样考虑过问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较多地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往往从“我要怎么教”入手,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但是,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 散文实际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所进行的阅读教学,通常是不太注意当下所阅读的文章的具体特征的,而一概以“形散神不散”之类的套语来应对。 教什么?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把个性化的表达作为教学内容,就十分合理。这是语文的思路,更是散文的思路。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一、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为: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联系。但是,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 第一,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述文章的内容。 第二,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他的教学语言是简洁的、使动的,指示或指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三,学生积极地进行着目标指引的学习活动,“学的活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活动的落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 二、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备课的时候,要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区分开来,并关注它们的关系。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教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在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表现为:◆“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教师整个的备课活动乃至他的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确定、设计的。 对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作了两方面的概括,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的现象: ◆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 ◆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呆板、单调。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切实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人问:“这堂课你教了什么?”数学老师的回答很干脆,比如教《圆的认识》,他会很肯定地告诉你,这堂课教的是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与圆相关的数学知识,绝对不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我们语文教师却很尴尬:所教的就是这一篇课文啊,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似乎什么都教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着力地教。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只是就一篇篇的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个比喻句子,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些甚至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的内容,变成了科学课、音乐课等等别的什么课。即使教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容,是否正确合理,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学理考察。于是,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顽症。因此,专家们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或者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务之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 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工作中介、活动对象和教学凭借。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这三类文本都隐含着教学内容,但都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造成所谓的“教教材”。我们要解决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深入地研究与判别,甄选出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 二、目前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定位的“虚化”。不知以何去选择教学内容,为什么选择此内容而不是彼内容等。 ●教学内容选择的“泛化”。不知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不该教的。与发展学生无益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也就是“语文”少了,而“关于语文”的多了。●教学内容组织的“浮化”。随意性较大,任意增删教学内容。课前预设内容与课堂生成处理不当造成教学过程空泛、肤浅,不求精细,不求精深。 ●教学内容延伸的“表面化”(形式化)。表现在“舍本求末”,一味延伸,或是可不可延伸总去延伸,也不知是哪一方面的延伸,形式主义太重。 例1: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有一篇课文《寓言两则》,选了两个寓言,一个是《揠苗助长》,另一个是《守株待兔》。有位老师教《揠苗助长》时,他选了一个教学内容是那个农夫怎么到田里去拔禾苗,把禾苗一根一根往上拔。让孩子反复读这几句话,然后想象,这么热的天,顶着太阳,他要到田里边把禾苗一根一根拔起来,这个农夫拔苗的辛苦。在这里展开想象,对体会《揠苗助长》的这个故事的寓意有多大的意义呢?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揠

教学内容的设计讲课稿

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三编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设计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要达成的教学活动的终点目标、学生在学习开始时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的剖析过程。具体来说,完成研究与分析教学内容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激活和活化教材的知识,通过这个激活和活化的过程,使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识变成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活泼的知识,这个激活和活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内化过程,即把教材的知识内化成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这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完成研究与分析教材任务的灵魂。 一、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是教授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和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习对象分析的目的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认识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所确立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学习内容是否完全针对学习者的特征。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分析学习者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这对教育者来说,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可以做到有准备的学习。 (二)学习对象分析的内容 学习对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习需要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一般特征分析以及认知风格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只要分别了解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状况和他们目前的学习状况,就可得出二者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学习需要,这个分析过程就是学习需要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措施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措施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有两大部分的内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兴学科,具有专业教学水平的教师资源欠缺,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职的。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限制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此外,有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限制,只有在学校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因此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都是非常薄弱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使用计算机的正确方法和保护计算机设备的意识,破坏比较严重。由于学校的资金比较短缺,对于计算机专项基金的投入有限,所以维修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很多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造成很多硬件设备流失严重。 (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课堂管理难度大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每节课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到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往往是早就把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忘在了脑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超前,家里早就有电脑,所以这些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基础。受到这些

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课堂教学的难度非常大。在初一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的开关机,有些学生直接关掉了显示器的电源,而没有操作关机程序。通过课后的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都以为只要看到显示器的屏幕不亮了就是关机了。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操作步骤却难倒了很多学生,所以很多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薄弱,需要从头学起,而有些学生却可以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这样的教学现状加大了课堂的管理难度。 二、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挖掘,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真实水平 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很早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近些年才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初中学生没能在小学阶段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计算机机会多的学生和接触相对较少的学生平均分配,让基础好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上好信息技术课

课程内容的取向、选择与组织——《课程论》

2020.05.20 17:42 《课程论》施良方著 第五章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课程目标,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学生、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致等因素。第一节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三种取向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传统上课程内容被看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原理、事实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 20世纪50年代初引入凯洛夫教育学,只提教学内容而无课程。 ?优点: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师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缺点:容易将课程内容看作是规定好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把教材看作使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20世纪以后一些学者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博比特——课程应对当代社会的需要做出反应。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将其转化成课程目标,进一步将目标转化成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分析法被认为使科学有效的课程编制技术。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其重点在学生做什么,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而不是教材的学科内容,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缺点:注重学生外显活动,但无法看到学生内部经验的同化及其意义理解,容易使人只注意到表面的热烈,而不是深层的学习结构。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泰勒:学习经验不等同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学习的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不是教材,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突破了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支配作用; ?增加了课程编制的难度,这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经验的结果。导致课程内容受学生的支配。 【总结】三种取向各有优缺点,应辩证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增长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精心的选择。

语文教学目标地确定与教学内容地选择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容的选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师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容。(2)一堂课的教学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恰恰是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2)教学容模糊。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

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容来。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冶情操。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定风波》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褚树荣等【引子】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已久被语文教坛所诟病,教学方法的形式化追求也已成为课堂通病。我们都知道教学要基于学情、本乎文体、关注目标等道理,但涉及一篇具体课文,怎样确定内容、选择教法才算是基于学情呢?为了探讨问题,宁波市北仑区教研室和宁波泰河中学共同策划了“小、初、高同课异构”活动,华山小学王梁贤老师、泰河中学张倩老师、明港高级中学吕紫绡老师分别展示了课例(因篇幅关系,课例略)。策划时考虑到三个因素:首先是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比同一学段的学生学情差别更明显,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同课异构”,更能考察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相关性。其次是教师。不同学段的教师,平时教育对象不同,教学时应该更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保证了观察学情的区分度。第三是教学文本。必须是一节课就能完成,必须是三个学段的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必须有一定的阐释弹性,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以,课文最终选择了苏东坡的经典词作《定风波》。同一篇课文由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分别在自己的学生中施教,对比的效果最为明显。课堂展示后,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主持入围绕主题对听课的教研员进行专题访谈。【访谈】褚树荣(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情,贺老师事先做了很好的策划。先请贺老师谈谈,你所理解的学情是指什么?包括学生的知识起点、学习特点、学习任务吗?三堂课“基于学情”主要体现在哪里?贺飞君(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我认为学情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基于学情就是因材施教。总体上看,三位教师均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控制教学的起点、梯度和速度,呈现了较好的课堂面貌。小学的课以朗读和积累为主要教学目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并教给孩子们朗读、注释、想象和猜想、印证等诗歌解读方法。初中的课抓住关键词,以深入解读为要务。词前小序有关键句“余独不觉”,以此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并将苏轼面对风雨这种“余独不觉”的乐观豁达、特立独行的做法扩展到一群人,挖掘古代文人的“士”的情怀,在解读词义、感受意境和诗情的同时兼顾诵读辅导。高中的课注重文本对话和文化渗透。以苏轼所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中“反常合道”为教学切入点,以圣严法师”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为教学勾连点,揭示抒情主人公由“凡夫”到“圣贤”的心路历程,引用米兰·昆德拉的名言:“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到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轻”背后的沉重和丰厚。文字理解和积累、文章理解和研读、文本对话和文化渗透,三堂课恰好呈现出不同的侧重,但又都能做到由词及人。这种异同恰恰表现出三位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情的。褚树荣:三位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确实有较强的生本意识。此外,基于学情的教学是否要尊重课文的文体特征?这首词的文体特征包括哪些要素?是这首词的节奏韵律、小序、双音节的转折词、上下片的结句等特点吗?在处理课文的文体特征上,三堂课的教学有区别吗?请赵老师说说。赵盛成(宁渡市名师,北仑中学教师):基于学情的教学应该尊重课文的文体特征。与诗惯于表达“正声”不同,作为“诗之余”,词是最适合古代文人表达“一己之情”的。如“定风波”词牌有特殊的表达风格;从结构上看,有小序,有上下片的结构;从句式上看,二字句在词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有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无不与词人的心态相关。譬如作者用的是“莫听”、“谁怕”等洪声韵的否定式的二字句,表达着作者的豪迈、超然和决然;用“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细声、柔声韵表达着作者的淡定与从容。我们的解读只有尊重词的特征本身去品味、去感受、去感知、去感悟,这样才是一首词的教学。我以为就三者的侧重来说,小学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是:解读作者通过字词的音、义,字词的语气、语调,字词的语句组

最新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教学内容

最新初中信息技术教 案(全套)

课时二十八第二节精彩的多媒体世界(一) 教学Array目标 1.体 验多 媒体 作品 的表 现魅 力, 激发 学生 学习 和创 作多 媒体 作品 的兴 趣。 2.了 解多

媒体作品的构成元素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工具。 3.通过赏析多媒体作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教学重点赏析多媒体作品。 教学难点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构成元素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工具。 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情境启发、自主探究、协商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作品。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Flash、Ahthorware、Visual B asic。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再次去感悟吧。 投影:多媒体作品再别康桥 教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两次欣赏有区别?分享 你的收获与感受。 学生热烈讨论并回答问题。 Flash 作品 《再 别康 桥》 第二环节赏析 作品,通过多 媒体作品《剪 纸艺术》强烈 的艺术美感再 次激发学生对 美的追求和学 习的欲望,并 了解熟悉构成 多媒体作品的 基本元素 教师:大家肯定都体验到了多媒体作品非凡的表 现魅力!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 动画和视频等元素,当然要比单纯的文字表达丰富 的多。同学们肯定还意犹未尽吧,接下来我们再来 欣赏《剪纸艺术》,大家要带着以下问题仔细欣 赏,并填写表格。 作品名 称 主要栏 目 包含元 素 交互操 作 总体印 象 注: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动 画和视频等元素。

学生欣赏多媒体作品《剪纸艺术》。学生展示完成的表格,老师协助完成。 作品名 称主要栏 目 包含元 素 交互操 作 总体印 象 剪纸艺 术 概述 溯源 种类 工具 步骤 欣赏文本 图像 声音 动画 通过超 级链接 实现页 面之间 的跳转 图文并 茂声画 俱佳 注:多媒体作品一般包含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元素Power Point 作品《剪纸艺术》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确定

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教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自己的事,课堂教学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欣赏语言的,设计时着力于课堂语言的优美、有诗意;喜欢思维的,把精力放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关注生成的,注意力集中于意外生成,等等。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目标明确后,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说实话,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这需要我们根据目标,深入解读文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语文的核心价值,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吴忠豪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王荣生先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要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板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培养创新兴趣整合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⑴、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⑵、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⑶、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⑷、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