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

称谓语
称谓语

【谦称】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於戏剧。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使用特点

作者:未知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9-10-21 9:19:24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摘要】传统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关键词】亲属称谓;敬称;谦称;使用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与传统的汉文化关系密切,或者说,传统的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而敬谦称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一、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1)“嗯,仁者,求仁得仁;恕者,犯而不校。好名字,谁给你起的?”

“家父所赐。”

“令尊是……”

“家父易元杰,曾在中堂大人麾下为国效力。”

(霍达《补天裂》第一章)

(2)健生说道:“令兄出去了吗?”

燕秋道:“程先生带他去拜访一个人去了。”

健生道:“这样早,程先生就来过了吗?”

燕秋道:“是的,他来过了。因为我没有起来,他没有惊动我,就同家兄出去了。”

(张恨水《雁归来》第四十二回)

“家父”、“令尊”虽然都是对“父亲”的称谓,但是他们所具体使用的场合不同。“家父”只用于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令尊”用于对对方父亲的称呼,就是说,一个指向内,一个指向外。如果对它们不加以区别,甚至颠倒使用,就只会闹出笑话了。

除了“家父”和“令尊”以外,其他的如“家母”和“令堂”,“贱内”和“尊夫人”,“家兄”和“令兄”,“舍妹”和“令妹”,“小儿”和“令郎”,“小女”和“令爱”等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家母、贱内、家兄、舍妹、小儿”等都是内向性的,只能用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而“令堂、尊夫人、令兄、令妹、令郎、令爱”等都是外指性的,只能用于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

对“尊”、“贤”、“令”、“家”、“舍”等敬谦语素的使用,除了要注意内外指向性,还要注意上下指向性。有些语素只可用于长辈或平辈,而有些必须用于平辈或晚辈。“令”是通用于他人亲属的敬语素,无年龄和辈分之分,而“尊”、“家”一般用于长辈和平辈,“贤”、“舍”、“小”则用于平辈或晚辈。

二、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是汉语称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例如同是对父亲的称呼,汉语中有“尊公、尊甫、尊翁、尊君、令尊、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 等不同的叫法,而在英语中,往往只是最简单的“your father”或“my father”,不象汉语称谓这样丰富且具有表情性。使用不同的称谓显示说话者的感情好恶和尊恭谦卑,这是汉语敬谦称中才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性。再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和英语中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 my father

家母、家慈、家堂、家夫人 my mother

家兄、愚兄、小兄 my elder brother

贱房、贱荆、贱内、贱妻、贱累、贱室 my wife

小儿、小犬、小豚、贱息、贱子、犬子 my son

小女、拙女 my daughter

……

尊慈、尊堂、尊母、尊萱 your mother

尊公、尊甫、尊翁、尊君、令尊 your father

令兄、令兄大人、尊兄、贤兄 your elder brother

令阁、令妻、令攸、令室、令阃、令正 your wife

令郎、令公子、令嗣、令子、贤子、贤息、贤郎 your son

令爱、令媛、令闺爱、令千金、令淑 your daughter

……

三、亲属称谓中敬谦称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深受礼教束缚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国家之中,君君臣臣界限不可僭越,而在家庭之中,尊卑长幼之序严格有别,敬谦称谓随之产生,而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谓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伴随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许多敬谦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举例说来,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男人往往三妻四妾,“尊宠”、“令宠”都是对他人姬妾的敬称,而“贱妾”、“小妾”是对自己姬妾的谦称,而这些敬谦称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复存在了。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子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地位的,而到了现代,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所以那些体现男尊女卑思想的敬谦称

也不能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在封建社会中,“小婢子”是对女儿的谦称,而“箕帚之使”是对妻子的谦称,这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1)“姬妾是扬州土产,小弟替年兄觅个尊宠何如?”(清·李渔《怜香伴·斋访》)

(2)“只见他令宠把奉承他的一套本事,多使出来奉承那番兵。”(《续金瓶梅》第十一回)

(3)“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步……小哥子抱得来?’曰:‘又一

小婢子。’”(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

(4)“楚庄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已有箕帚之使,愿入记之。’”(《韩诗外传》卷九)

在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对别人家的子女,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子女,往往尊称为“少爷”、“公子”“小姐”、“千金”,对富贵人家的儿媳称作“少奶奶”,在现代汉语中,“少爷”、“公子”、“千金”还在使用,“少奶奶”已基本不用了,而“小姐”的含义变得复杂了,也基本不用于称呼别人的女儿。

(1)“李先生的少爷病得很重,李太太催李先生赶快回去。”(曹禺《日出》第四幕)

(2)“她的公子,这一会烧得更重了,我没敢多问话。”(曹禺《蜕变》第四幕)

(3)“你应该先去看看你的千金小姐,她吃亏了!”(茅盾《子夜》八)

(4)“要是太太还在,看见你们长大了,该多喜欢!还有我们少奶奶,公馆里

哪个不喜欢她?”(巴金《家》十四)

现代家庭关系的变化导致现代亲属称谓的简化,许多古代称谓在现代汉语

中保留得已不多,大致局限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孙侄等,现今用得较多的有

:家父、家母、家严、家慈、家姊、家兄、尊府、尊堂、令尊、令堂、令慈、令郎、令嫒、令爱、令孙、贤侄、贤婿、小女、小犬、犬子、小侄、舍弟、舍妹等。

四、亲属称谓中敬谦称具有很强的书面性。

现代汉语敬谦称主要源于古汉语,所以这些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一般不用

于口语,而更多地使用在书面语,尤其是雅体书信、文人书札中。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些敬谦称时,要注意一定的选择性,要特别注意使这些敬谦称与随意的口语保持协调。

正确使用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是现代文明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在使用时,不能为了使用而滥用,一定要注意这些敬谦称的使用场合和范

围,注意对方的身份。如果向一个小孩子问起“令尊”,由于知识的局限,小孩子可能会不理解,反而没有问“你的爸爸”来得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 梁章钜.称谓录[M]. 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1987.

[2] 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Z].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 韩省之.称谓大辞典[Z].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

[4] 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周一良.郊叟曝言[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9] 陈原.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0] 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1] [韩]金炫兑.交际称谓语和委婉语[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

[12] 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3]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

[14] 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Z].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5] 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Z].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

1.1 血亲姻亲称谓的差异

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称“宗亲称谓”,后者称“姻亲称谓”。汉民族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洗礼后,在民族心理上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因而,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伯父、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an.c1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当然,在某些非区分不可的场合里,英语中常用“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示与血亲的区别。例如,用“broth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总之,汉语的血亲姻亲称谓泾渭分明、复杂细致,英语基本无此区别,称谓比较简单、概括、模糊。

1.2 宗族与外宗族称谓的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嫁的女儿)。”因此,爷爷、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

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因而,同宗族的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亲戚。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亲属如“外孙女”所处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员的关系的疏密,是不能与同宗族的“孙女”相提并论的。这是亲宗族、重男性,疏外宗族、轻女性的一种表现。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g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交际中,如果需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就要单独加以解释,“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不区分宗族和外宗族。“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而英语中“cousin”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诸多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1.3 亲属称谓的泛化差异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这是巾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别的具体体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t分强调人与A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这种称渭可使交际双方有亲近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交际效果和友谊。

英语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Tom”或“Aunt K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方。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来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1 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iJ',/老 +姓”或“姓 +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

“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2.2 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fesso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2.3 泛称称谓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

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巾的敬、谦、呢、贬、谑、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IfI存在着三种人称的敬识 0 漾语形式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须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3 英汉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习俗,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谓语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J。因此,英汉称谓系统上的差别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外在体现。

3.1 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

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汉族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的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

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心理。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3.2 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的不同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问,臣民之问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色色。而西方社会由于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汉族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3.3 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却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却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少有谦语,敬语电较汉语少。

参考文献:

[1] 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3]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

1995(3):31.

[4] 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I):29.

[5]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英汉称谓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英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父系与母系、长幼辈分、姻亲与血亲、派生词的使用、泛化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在社会称谓中,汉语表达的词汇相对丰富,敬语与谦语的使用也更频繁。造成这种现象的差异是两民族的历史、生育观念、友谊观念和信仰观念结构的不同。从英汉称谓的差异进一步揭示到其背后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的交际。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如果直接把汉语称谓语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称谓语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者十分重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一从亲属称谓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1.1 汉英亲属称谓异同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要准确地翻译这个词,必须置之于语境中考察。家庭成员之间,中国风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三弟、四妹等。而说英语的国家则习惯于互叫名字。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对西方人来说,辈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

1.2 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

汉民族对亲属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紧密相关;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粗疏模糊,与他们简单的核心家庭结构也不无关系。另外,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也极具中国特色,这种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英语的亲属称谓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与父母的朋友或与父母同辈的陌生人,这种用法在国外少见。如果一个外国朋友参观我们幼儿园的时候被小朋友叫“阿姨好”的时候,她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我们回避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形成以自我民族文化传统为中心的心理定势或偏见,都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

二英汉社交称谓对比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2.1 英语社交称谓的一般准则

单从称谓的多样性来说,英语比汉语略逊一筹。在英语中,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受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ope John(约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逊法官)。一般常见的职称或职业+姓氏的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如Dr. White(怀特博士), Dr. Smith(史密斯大夫)

2.2 汉语社交称谓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2.3 敬语和谦语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已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以上为谦称。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应的称谓。如要把这类汉语译成英语,一般多采用较为直接或较为婉转的说法。如:您,您老人家 you

敝人I , me

令尊,令兄your father, your brother

家严,家慈my father, my mother

师母,伯母,嫂子you wife, Mrs.

令郎,令爱your son, your daughter

令侄,令亲my nephew, my aunt

与汉语中的自谦语和敬语相比,英语中的这类称谓语远不如汉语普遍。英语中没有谦语,但也有一些尊称和敬语,如对国王或女王可直接用敬语“Your Majesty”(陛下、国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对亲王则说“Your Highness”(殿下),对法官称“Your Honor”(先生或阁下),对红衣主教称“Your Excellency”(阁下)。

三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3.1 历史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亲属称谓语之所以如此繁琐,是缘于汉文化的礼教传统。

华夏民族在公元10几世纪就有了“周公制礼”,“出礼则入刑”,强调“礼法并用”,“礼”是统治阶级赖以维护其统治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制度,其作用较之法律有过之而无不及。及至后来礼教与作为国教的儒教融为一体时,更是成为历朝历代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有礼才能“进限有度,左右有局”。“礼”是是非对错的标准甚至是定罪量刑的准绳。其作用如此之重要,也必然十分详尽明确了。而礼教的核心就是“正名定分”,给人定名称位置。名位不同则职分各异。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前者为后者之纲,前者有发号施令的特权,而后者只有服从前者的义务。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礼节严格繁琐,也必然有详繁的称谓。

英语源自西方文化。其礼俗文化的形成比中国晚了2000多年。文艺复兴开始之后,西方才出现礼仪方面的书籍。与中国不同,西方强调法制,没有繁琐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严与自由,那些礼貌规则仅仅是上层社会的一种文明装饰与点缀。

3.2 生育观念与家庭生活方式的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中“内外有别,长幼序”。这也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据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组织具有经济、教育、政治和武力自卫的职

能作用。宗族内的亲属关系严格按等级区分,汉语的亲属称谓便隐含着宗族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与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在西方人们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儿女到成年便要独立,较为多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流动性较大,没有那么强烈的宗姓家族观念。相对而言,称谓也体现了父系血统亲属与母系血统亲属的平等。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3.3 不同的社会追求和价值取向

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不

称的使用。“同等关系”作用不断扩大,“贵贱上下关系”作用逐渐缩小。中国人喜欢用亲属称谓称呼亲属和非亲属,而西方人则喜欢以姓名相称。前者多存在封建宗法成分,反映出儒教传统文化的特质和魅力。而后者则存在许多人文成分,其本质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独立性与自由的尊重。

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英语文化中,长期以来在经济上重视商业,加之经常移民和殖民,人们早已摆脱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而代之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官方保证了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富兰克林指出:“上帝帮助自助者。”在价值观念上,人们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平等”(Equality),“自信心”(Self- confidence),“独立”(Self- dependence)等。因此,英语中有较多赞美对方的话语,而较少贬损自己的自谦语与客套话。

四结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冲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回避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形成以自我民族文化传统为中心的心理定势或偏见,都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同样不同的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也要学会文化适应,寻找交际的共同习俗。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坐下来谈谈。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称呼语研究综述 (1)

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 称呼语研究综述 ○阮凯歌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 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 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

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李春华、李勇忠(2002)指出,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从各家对称呼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语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单位;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指称称呼对象,而且可以传递感情;对称呼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称呼语的分类 根据称呼语的的语义,我们将称呼语分作7类。 1.姓名称呼语。包括姓加名、名、小名、昵称等等。如张三、小明、老张等。 2.亲属称呼语。指的是有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的称呼语。如爸爸、妈妈、舅舅、姥姥等。 3.拟亲属称呼语。是应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这一称呼用法应用的十分广泛。如阿姨、叔叔、大娘、大哥、大姐。 4.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包括局长、司机、经理、大夫、护士、主任等等。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 陈明珠、马飞跃 摘要:社会称谓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变化与会社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变革,同时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21世纪,社会称谓语,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发展趋势 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这时期的社会称谓语与开放、自由、追求时代个性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下面就它的类型、特点、出现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阐释。 一、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类型 21世纪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职务称谓语、特征称谓语、亲昵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具体内容如下: (一)职务称谓语 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语和职衔称谓语,下面分别介绍。 1.职业称谓语 人们由于职业原因所获得的称谓就是职业称谓语,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的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 (1)职场类称谓语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金领、精英、白领、紫领、银领、白骨精、商花、CEO(首席执行官)CGO (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官)COO(首席运营官)CSO(首席安全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 (2)自由职业者称谓语 粉领(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悠客(都市中一些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转态中暂停下来,自主地控制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的一类人)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自由作家、自由摄影师、网络歌手、网络自由人、SOHO一族(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家办公的人) (3)新闻媒体工作者称谓语 主持人、广告人、制作人、记者、编者、编辑、导播、摄影师、灯光师、DJ (4)娱乐圈内人士称谓语 导演、演员、歌手、星哥、星姐、模特、经纪人、大腕儿、大牌、明星、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 (5)文艺工作者称谓语 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 (6)服务行业工作者称谓语 导游、美容师、按摩师、发型师、空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迎宾小姐、啤酒小姐、按摩小姐、酒吧小姐、空嫂、月嫂、环嫂、小保姆、吧女、舞女、陪老女(陪伴老人读书、聊天、散步的女子)服务员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2011.09 学教育 67 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1.加强词汇记忆 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口试先行的含义就是在举行四、六级笔试之前首先进行口语测试。口语测试及格的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记入最后的总成绩。 五、结语 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都表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告别“哑巴英语”势在必行。而大学英语口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师生的配合,需要学者学的坚持,需要技巧,更需要学 校与社会的重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教授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在掌握了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后,学生学的不再是“哑巴英语”,真正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 只能在语言环境中实际掌握,因此,在 课堂上,我们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这种环境,不仅要求有口语地道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条件,巧妙地安排各种习得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最终学有所成。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对_美女_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 湖南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 Mar 12007 Vol 17No 11 收稿日期:2006—11—03 作者简介:刘含徽(1974—),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刘含徽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1-0126-03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①“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 ……”(《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 读此称呼语。 ② 11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 J 1塞尔(John J ?Searle,1969)提出来的。[1] 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 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11 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 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2]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12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113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 (“美眉”之的谐音,意 指“美女” )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 (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6 21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例如,邻里乡亲之间,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某大爷、大叔、奶奶、大婶、大哥、大姐等。用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对人称谓的词语。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3]这些称谓语在汉语词汇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可打印修改)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 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 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 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 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 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 “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 “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 是“Dad” “Mom”。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

不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如在中国,我们对亲人的称呼种类非常多,“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爹”“姨妈”“表姑”“表舅”“堂姐”“表姐”“三哥”“四嫂”“表兄”“姨姐”等等,中国对亲戚的尊称非常繁琐。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他们的称呼很简单,“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西方对亲人的称呼不像中国一样严格按照长幼尊卑来区分。 第二,社交上的称呼的差异。尽管,生活中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对于一些和我们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常常会直呼其名,但是在重要场合,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不会直呼其名。在汉语中,我们大

词汇与文化

浅谈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 内容摘要 从亲属称谓语的产生过程,进行亲属称谓语的界定。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称谓语实例,详尽的展示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从实例出发,讲解亲属称谓语中的特殊分类—称呼语,阐释称呼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示出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增强交际的顺利性。从社会现状出发,提醒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 关键词:称谓语的界定分类及特点《红楼梦》称呼语外化用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历历史潮流一次次的冲击、涤荡和淘汰,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国”、“文明礼仪之国”等。正如我们的美称一样,我们的民族在礼仪上有许多的讲究,就说这亲属之间的称谓语,在不同地方就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从古至今,也有了许多的变化。称谓语的界定,称谓语的正确用法需要我们去好好的探究。 有了语言就有了称谓语,但在书面上第一次出现“称谓”的字样,据有关学者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①这里的“称谓”,意思也就是对人的称呼,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同。但究竟什么是称谓语,古代汉语中似乎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称谓渐渐有了广、狭两种定义,广义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而狭义则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因为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体现一些特殊内容,比如,称谓语能够体现交际者双方之间具有的某种关系,以及交际双方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特征。称谓语之下还要特别分出一类“称呼语”,在某些情境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中国有句俗话:“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意思是说人类有人类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但是动物的语言指的是,通过某种叫声进行传递消息、求偶、进食等活动,并不是语言交流,更不是用称谓语打招呼。称谓语完全是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初产生之时,为了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必须和他人进行合作,简单的信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传递,而复杂的信息就必须通过语言来交流,而身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不同的人在氏族中有不同的分工,地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称呼语因此产生,称谓语也就渐渐发展完备了。 亲属称谓语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被分为“类分法”、“叙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表明尊卑辈分。叙述法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以及同一辈分的长幼排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在

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老板”和“师傅”一样也主要在35—45周岁和45—55周岁受访者中使用,但是不同的是使用“老板”这一词的受访者,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和销售有关的工作,受其职业的影响让他们在称呼他人的时候带着他们职业的烙印。“同志”这一比较具有时代性的称谓现在的使用得很少了使用它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55周岁以上。由于社会变迁,中西文化交流,“同志”使用频率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示与旧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决裂,人们很少使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社交称谓语,而用“同志”替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同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广泛使用的社交称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同志”这一词就使用得很少了。 2、与年长自己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摘要: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 一、引言 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但是,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祝琬瑾,1992)并且,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面称和引称。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用于当面打招呼。因此,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 在平常的运用中,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普通情况下,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诚然,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马宏基,常庆丰,1998)。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除此之外,在方式上,二者也有差异。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多见于行政文书中。另外,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可称谓语不同,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肖苏,2010)比如父子关系,在称谓上表现为:父亲和儿子;而在称谓上可表现为:爸爸、老爸、爹地………宝贝、乖乖、小淘气……。社会和时期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父子关系在称谓方式上的表现,却会影响称谓方式的表现。所以,称谓语趋向稳定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下一页

浅谈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浅谈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论文关键词:“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进免语用失误。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读此称呼语。 1 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素·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J.塞尔(John J·Searle , 1969 )提出来的。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 1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 2“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