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曲面定义

曲线曲面定义
曲线曲面定义

第21章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第一类曲线积分的计算

设函数(),,f x y z 在光滑曲线l 上有定义且连续,l 的方程为()()

()

()0x x t y y t t t T z z t =??

=≤≤??

=?

()()()()

,,,,T

l

t f x y z ds f x t y t z t =???

?。 特别地,如果曲线l 为一条光滑的平面曲线,它的方程为()y x ?=,()a x

b ≤≤,那么有

((,) , ()b

l

a

f x y ds f x x ?=?

?。

例:设l 是半圆周t a y t a x sin , cos ==, π≤≤t 0。求22

()l

x y ds +?

例:设l 是曲线x y 42=上从点) 0 , 0 (O 到点) 2 , 1 (A 的一段,计算第一类曲线积分l

yds ?。

例:计算积分2l

x ds ?

,其中l 是球面2222a z y x =++被平面0=++z y x 截得的圆周。

例:求()l

I x y ds =+?,此处l 为连接三点()0,0O ,()1,0A ,()1,1B 的直线段。

§2 第一类曲面积分的计算

一 曲面的面积

(1)设有一曲面块S ,它的方程为 (),z f x y =。(),f x y 具有对x 和y 的连续偏导数,即此曲面是光滑的,

且其在XY 平面上的投影xy σ为可求面积的。则该曲面块的面积为 xy

S σ=

(2)若曲面的方程为 ()

()()

,,,x x u v y y u v z z u v =??=??

=?, 令222u u u E x y z =++,u v u v u v F x x y y z z =++,222

v v v

G x y z =

++, 则该曲面块的面积为 S d u d v ∑

=

例:求球面2

2

2

2

x y z a ++=含在柱面()22

0x y ax a +=>内部的面积。

例:求球面2

2

2

2

x y z a ++=含在柱面()22

0x y ax a +=>内部的面积。

二 化第一类曲面积分为二重积分

(1)设函数(),,x y z φ为定义在曲面S 上的连续函数。曲面S 的方程为(),z f x y =。(),f x y 具有对x 和y 的连续偏导数,即此曲面是光滑的,且其在XY 平面上的投影xy σ为可求面积的。则

()(

),,,,,xy

S

x y z dS x y f x y σφφ=??????。 (2)设函数(),,x y z φ为定义在曲面S 上的连续函数。若曲面的方程为()

()()

,,,x x u v y y u v z z u v =??

=??

=?

令 222u u u E x y z =++,u v u v u v F x x y y z z =++,222

v v v

G x y z =++, 则

()()()(

),,,,,,,S

x y z

d S x u v y u v z G F d u d v

φφ∑

=??

????。 例:计算

()S

x y z dS ++??,S 是球面2

222x

y z a ++=,0z ≥。

例:计算S zdS ??,其中S 为螺旋面的一部分: (

)c o s s i n 0,02x u v

y u v

u a v z v

π=??

=≤≤

≤≤??=?

注:第一类曲面积分通过一个二重积分来定义,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类曲面积分中用“二重积分符“的原因。 例:

I=

S

,S 是球面,球心在原点,半径为R 。

§3 第二类曲线积分

一 变力做功和第二类曲线积分的定义

1.力场()),( , ),(),(y x Q y x P y x =沿平面曲线L 从点A 到点B 所作的功。先用微元法,再用定义积分的方法讨论这一问题,得 AB

W F ds =??

2. 第二型曲线积分的定义

定义 1 设L 是一条光滑或逐段光滑曲线,且设(),,f x y z 是定义在L 上的有界函数,将L 沿确定方向从起点A 开始用分点(),,i i i i A x y z 分成n 个有向弧段 1i i A A +,直至终点B 。且设1i i i x x x +?=-。在每一弧段 1i i A A +

上任取一点(),,i i i i P ξηζ,作和式: ()()1

1

,,n n

i

i

i

i

i

i

i i f P x f x σξηζ===

?=?∑∑。

其中()1111,,A x y z 为起点

A ,()1111,,n n n n A x y z ++++为终点

B 。设{

}

1max i i i

A A λ--------

+=,这里1i i A A --------

+表示有向

线段1i i A A --------

+的长度。若当0λ→时,和σ有极限I ,且它与L 的分法无关,也与点i P 的选择无关,则称I 为(),,f x y z dx 沿曲线L 按所述方向的第二类曲线积分,记作(),,L

I f x y z dx =

? 或 () ,,AB

I f x y z dx =?

注:如果向量()()()()()

,,,,,,,,,,f x y z P x y z Q x y z R x y z =,则向量沿曲线L 按一定方向的第二类曲线积

分为 ()()(),,,,,,L

I P x y z dx Q x y z dy R x y z dz =

++?。

注:第二类曲线积分是与沿曲线的方向有关的。这是第二类曲线积分的一个很重要性质,也是它区别于第一

类曲线积分的一个特征。

注:在平面情况下,若一人立在平面上沿闭路循一方向作环行时,如闭路所围成的区域靠近这人的部分总在

他的左方,则这个方向就算作正向,否则就算作负向。这时只要方向不变,曲线积分的值是与起点的位置无关的。

二 第二类曲线积分的计算

设曲线 AB 自身不相交,其参数方程为: ()()()()0,

,x x t y y t z z t t t T ===≤≤。且设

AB 是光滑的。设当参数t 从0t 调地增加到T 时,曲线从点A 按一定方向连续地变到点B 。设函数(),,P x y z 定义

在曲线 AB 上,且设它在 AB 上连续。则()()()()()0

,,,,'T L

t P x y z dx P x t y t z t x t dt =??????。 (*)

注:(*)积分下限必须对应积分所沿曲线的起点,上限必须对应终点。

注:如果向量()()()()()

,,,,,,,,,,f x y z P x y z Q x y z R x y z =,则向量沿曲线L 按一定方向的第二类曲线积

分为 ()()()()()()()()()()()()()()(){}00

,,,,,,,,',,',,'L

T t P x y z dx Q x y z dy R x y z dz P x t y t z t x t Q x t y t z t y t R x t y t z t z t dt

++=++??????????????

例:计算积分

()L

xydx y x dy ++?

, L 的两个端点为A ( 1, 1 ) , B ( 2 , 3 ). 积分从点A 到点B 或闭合, 路径为

(1)直线段AB ; (2)抛物线1)1(22

+-=x y ;

(3)折线闭合路径A ( 1, 1 )→D ( 2 , 1 ) → B ( 2 , 3 ) → A ( 1, 1 )。. 例:计算积分

?+L

ydx xdy , 这里L :

(1)沿抛物线2

2x y =从点O ( 0 , 0 )到点B ( 1 , 2 ); (2)沿直线x y 2=从点O ( 0 , 0 )到点B ( 1 , 2 );

(3)沿折线封闭路径O (0,0) →A (1,0 ) →B (1,2 ) → O (0,0).

例:计算第二型曲线积分I =

2()L

xydx x y dy x dz +++?

, 其中L 是螺旋线t a x cos =,bt z t a y == , sin ,

从0=t 到π=t 的一段。

三 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

第一类曲线积分与第二类曲线积分的定义是不同的,由于都是沿曲线的积分,两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式为

() ()()()()()()()(){} ,,,,,,,,cos ,,,cos ,,,cos ,AB

AB

P x y z dx Q x y z dy R x y z dz

P x y z t x Q x y z t y R x y z t z ds

++=++?

?

例:证明:对于曲线积分的估计式为

(),l

Pdx Qdy LM L +≤?式中为曲线段的长度

(

),max x y M ∈=。利用这个不等式估计:()

2

22

2

2

2R x y R ydx xdy

I x

xy y

+=-=++? ,并证明lim 0R R I →∞

=。

例:设平面区域D 由一连续闭曲线L 所围成,区域D 面积设为S ,推导用曲线积分计算面积S 的公式为:

1

2

L S xdy ydx =

-? 。

§4 第二类曲面积分

一 曲面的侧的概念 1.单侧曲面与双侧曲面

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都是双侧曲面,至于单侧曲面也是存在的,牟彼乌斯带就是这类曲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2.曲面的上侧和下侧,外侧和内侧

双侧曲面的定向: 曲面的上、下侧,左、右侧,前、后侧. 设法向量为 )cos , cos , (cos γβα±=, 则上侧法线方向对应第三个分量0>, 即选“+”号时,应有0cos >γ,亦即法线方向与Z 轴正向成锐角. 类似确定其余各侧的法线方向. 封闭曲面分内侧和外侧. 二 第二类曲面积分的定义

先讨论由显式方程 (),z z x y =表示的无重点的光滑曲面S ,并设S 在XY 平面上的投影为边界由逐段光滑曲线T 所围成的区域xy σ。设选定了曲面的一侧,从而也确定了它的定向。

现在将有向曲面S 以任何方法分割为n 小块()1,2,Si i n = 。设i G 为i S 在XY 平面上的投影,从而也得到区域xy σ的一个相应分割。如果取的是上侧,这时所有i G 算作正的。如取下侧,这时所有i G 算作负的。设有界函数(),,f x y z 定义在S 上,在每一小块i S 任取一点(),,i i i i P ξηζ,作和式 ()1

,,n

i

i

i

i

i f D σξηζ==

其中i D 表示i G 的面积。由上述所见,i D 是带有符号的,它们的符号是由所选的侧来决定的。设i d 为i S 的致敬,记{}max i i

d λ=。若当0λ→时,σ有确定的极限I ,且I 与曲面分割的方法无关,也点i P 的选择无

关,则称I 为(),,f x y z dxdy 沿曲面S 的所选定的一侧上的第二类曲面积分,记为 (,,)S

I f x y z dxdy =??。

注:有时也会碰到几个积分连在一起的情形,例如:

()()(),,,,,,S

P x y z dydz Q x y z dzdx R x y z dxdy ++??。

注:如果沿曲面的另一侧积分,则所得的值应当变号。

三 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及第二类曲面积分的计算 第二型曲面积分与第一型曲面积分的关系 设n 为曲面S 的指定法向, 则

??++S

dxdy z y x R dzdx z y x Q dydz z y x P ),,(),,(),,(

=[]

??++S

dS z z y x R y z y x Q x z y x P ),cos(),,(),cos(),,(),cos(),,(.

定理 1 设),,(z y x R 是定义在光滑曲面∈=),( , ),( :y x y x z z S D xy 上的连续函数, 以S 的上侧为正侧(即0),cos(>z ), 则有

()????=S

D xy

dxdy y x z y x R dxdy z y x R ),(,,),,(.

类似地, 对光滑曲面∈=),(

, ),( :z y z y x x S D yz , 在其前侧上的积分

()????=S

D yz

dydz z y z y x P dydz z y x P , , ),(),,(.

对光滑曲面∈=),(

, ),( :x z x z y y S D zx , 在其右侧上的积分

()????=S

D yz

dzdx z x z y x Q dzdx z y x Q , ),( , ),,(.

计算积分

??++S

Rdxdy Qdzdx Pdydz 时, 通常分开来计算三个积分

??S

Pdydz , ??S

Qdzdx , ??S

Rdxdy .

为此,分别把曲面S 投影到YZ 平面, ZX 平面和XY 平面上化为二重积分进行计算.投影域的侧由曲面S 的定向决定.

推论 设),,(z y x P ,),,(z y x Q ,),,(z y x R 是定义在光滑曲面 , ),( :y x z z S =∈),(y x D xy 上的连续函数,则

??++S

dxdy z y x R dzdx z y x Q dydz z y x P ),,(),,(),,(

=

[]??++S

dS z z y x R y z y x Q x z y x P ),cos(),,(),cos(),,(),cos(),,(

.)]),(,,(),()),(,,(),()),(,,([dxdy y x z y x R y x z y x z y x Q y x z y x z y x P X Y

D y

x

??+--±=

曲面 S 的方向为上侧, 则等式前取“+”号; 曲面 S 的方向为下侧, 则等式前取“-”号. 例:计算积分??

S

xyzdxdy ,其中S 是球面1222=++z y x 在0 , 0≥≥y x 部分取外侧。

例:计算积分

??∑

++-++dxdy x z dzdx z y dydz y x )3()()(,∑为球面2222

R z y x

=++取外侧.

解: 对积分

??∑

+dydz y x )(, 分别用前

和后∑记前半球面和后半球面的外侧, 则有

前∑ : ,222z y R x --=

222 :R z y D yz ≤+;

后∑: ,2

22z y R x ---= 222 :R z y D yz ≤+.

因此,

??∑

+dydz y x )(=??

∑前

+

??

∑后

()

??-

+--=

yz

D dydz y z y R

22

2

()

yz

D y dydz ??

2

22

cos , sin 20

2

8y r z r y z R d rdr πθθ

θ==+≤=

===========????

()

30

2

32

23

4

322

1

4R r R R r r ππ=??

?????--===. 对积分

dx dz z y ??∑

-)(, 分别用右

和左∑记右半球面和左半球面的外侧, 则有

右∑: ,222x z R y --=

222 :R z x D zx ≤+;

左∑: ,222x z R y ---= 222 :R z x D zx ≤+. 因此,

=-??∑

dydz z y )(??

∑右

+

??

∑左

(

)()

????--------=

zx

zx

D D dzdx z x z R dzdx z x z R 222222

??

≤+=--=2

2232223

4

2

R z x R dzdx x z R π.

对积分

dxdy x z ??∑

+)3(, 分别用上

和下∑记上半球面和下半球面的外侧, 则有

上∑: ,222y x R z --=

222 :R y x D xy ≤+;

下∑: ,222y x R x ---= 2

22 :R y x D xy ≤+.

因此,

dxdy x z ??∑

+)3(=??

∑上

+

??

∑下

)()

33xy

xy

D D x dxdy x dxdy =

-????

??

≤+=--=2

22

32223

4

2

R y x R dxdy y x R π.

综上,

??∑

++-++dxdy x z dzdx z y dydz y x )3()()(=3

343

43R R ππ=?.

计算机图形学上机实验4_实现Bezier曲线和Bezier曲面的绘制

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操作性实验报告 年级: 10级姓名:刘陈学号: 201011101128 指导教师: 胡杰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开课实验室:理学院机房216 实验内容: 1.实验/作业题目:用计算机高级语言VC++6.0实现计算机的基本图元绘制2.实验/作业课时:2学时 3.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的描述、完成实验要求的知识或技能):实验环境:(1)硬件:每人一台PC机 (2)软件:windows OS,VC++6.0或以上版本。 试验内容及步骤: (1)在VC++环境下创建MFC应用程序工程(单文档) (2)编辑菜单资源 (3)添加菜单命令消息处理函数 (4)添加成员函数 (5)编写函数内容 试验要求: (1)掌握Bezier曲线、Bezier曲面、及另一个曲面的算法。 (2)实现对Bezier曲线、Bezier曲面、及另一个曲面。 (3)试验中调试、完善所编程序,能正确运行出设计要求结果。 (4)书写试验报告上交。 4.程序结构(程序中的函数调用关系图)

5.算法描述、流程图或操作步骤: 在lab4iew.cpp文件中添加如下头文件及变量 int flag_2=0; int n_change; #define M 30 #define PI 3.14159 //圆周率 #include "math.h" //数学头文件 在lab4iew.h文件中的public内添加变量: int move; int graflag; void Tiso(float p0[3],float x0, float y0, float p[3]); void OnBezierface(); 在lab4iew.h文件中的protected内添加变量: int n;//控制点数 const int N;//控制点数的上限 CPoint* a;//控制点存放的数组 double result[4][2]; 在lab4iew.cpp文件中的函数Clab4iew::OnDraw(CDC* pDC)下添加如下代码: int i,j; for(i=0;iFillSolidRect(a[i].x-2,a[i].y-2,4,4,RGB(255,55,255)); } pDC->MoveTo(a[0]);

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说明

一、道路平面线型概述 一、路线 道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构成的三维实体。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平面图: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纵断面图:沿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图,再行展开。 横断面图: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 路线设计: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 分解成三步: 路线平面设计:研究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形的过程。 路线纵断面设计:研究道路纵坡及坡长的过程。

(二)平面线形要素 行驶中汽车的导向轮与车身纵轴的关系: 现代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基本线形构成的,称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二、直线 一、直线的特点 1.优点: ①距离短,直捷,通视条件好。 ②汽车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 ③便于测设。 2.缺点 ①线形难于与地形相协调 ②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车间距离。 ③易超速 二. 最大直线长度问题: 《标准》规定: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德国:20V(m)。 美国:3mile(4.38km)

我国:暂无强制规定 景观有变化≧20V;<3KM 景观单调≦20V 公路线形设计不是在平面线形上尽量多采用直线,或者是必须由连续的曲线所构成,而是必须采用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线形。 采用长的直线应注意的问题: 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易导致高速度。 (2)长直线尽头的平曲线,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性能 (3)直线应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视觉缓和。 (4)植树或设置一定建筑物、雕塑等改善景观。 三、直线的最小长度 直线的长度:前一个曲线终点到下一个曲线起点之间的距离。 YZ(ZH)-ZH(ZY) 之间的距离点击?工程资料免费下载 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同向曲线: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之间连以直线而形成的平面曲线 《规范》:当V≥60km时,Lmin≧6V; 当V≤40km时,参考执行

三次Bezier曲线原理及实现代码

Bezier曲线原理及实现代码(c++) 一、原理: 贝塞尔曲线于1962年,由法国工程师皮埃尔·贝塞尔(Pierre Bézier)所广泛发表,他运用贝塞尔曲线来为汽车的主体进行设计。贝塞尔曲线最初由Paul de Casteljau于1959年运用de Casteljau 算法开发,以稳定数值的方法求出贝塞尔曲线。 线性贝塞尔曲线 给定点P0、P1,线性贝塞尔曲线只是一条两点之间的直线。这条线由下式给出: 且其等同于线性插值。 二次方贝塞尔曲线的路径由给定点P0、P1、P2的函数B(t) 追踪: 。TrueType字型就运用了以贝塞尔样条组成的二次贝塞尔曲线。 P0、P1、P2、P3四个点在平面或在三维空间中定义了三次方贝塞尔曲线。曲线起始于P0走向P1,并从P2的方向来到P3。一般不会经过P1或P2;这两个点只是在那里提供方向资讯。P0和P1之间的间距,决定了曲线在转而趋进P3之前,走向P2方向的“长度有多长”。 曲线的参数形式为: 。 现代的成象系统,如PostScript、Asymptote和Metafont,运用了以贝塞尔样条组成的三次贝塞尔曲线,用来描绘曲线轮廓。 一般化

P0、P1、…、P n,其贝塞尔曲线即 。 例如: 。 如上公式可如下递归表达:用表示由点P0、P1、…、P n所决定的贝塞尔曲线。则 用平常话来说,阶贝塞尔曲线之间的插值。 一些关于参数曲线的术语,有 即多项式 又称作n阶的伯恩斯坦基底多项式,定义00 = 1。 点P i称作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多边形以带有线的贝塞尔点连接而成,起始于P0并以P n终止,称作贝塞尔多边形(或控制多边形)。贝塞尔多边形的凸包(convex hull)包含有贝塞尔曲线。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第四章城市道路平面设计1 平面设计的内容 平曲线形设计2 3 行车视距 4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内容—主要任务 道路线形——道路路幅中心线(又称中线)的立体形状。 道路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平面设计的主要任务: 1)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 2)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3)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超高设置等要求。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内容——基本原则 平面设计的原则: 1)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2)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原则; 3)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科学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加宽等,合理行车视距并辅以适当的保护措施原则; 4)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交停靠站位置等; 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程尽可能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内容—基本要求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适应汽车行驶轨迹; 汽车行驶轨迹特征——“三个连续”: ◆行车迹线是连续的,任何一点上不出现错头、折点或间断; ◆迹线的曲率是连续的,即在迹线上任何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 ◆轨迹线的曲率对里程或时间的变化率是连续的,轨迹线上任何一点 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值。 2)合理确定平曲线形三要素 直线—曲率为零;圆曲线—曲率为常数;缓和曲线—曲率为变数

Bezier曲面算法及Bezier曲线

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计/综合性实验报告 年级:2015级姓名:学号:1105 指导教师:胡杰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开课实验室:理学楼210 实验内容: 1.实验/作业题目: MFC绘图Bezier曲面算法及Bezier曲线 2.实验/作业课时:2个课时 3.问题描述(包括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的描述、完成实验要求的知识或技能):实验环境:(1)硬件:每人一台PC机 (2)软件:windows OS,VC++或以上版本。 实验内容的描述:Bezier曲面算法及Bezier曲线,Bezier去面啊绘制需要加入控制网格加以控制,先生成控制网格,再根据Bezier算法来绘制出曲面Bezier曲线根据控制点来绘制曲线。 完成实验要求的知识或技能: Bezier算法的迭代算法。 (2)Bezier曲线分为一次/二次/三次/多次贝塞尔曲线,之所以这么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一次贝塞尔曲线(线性Bezier),实际上就是一条连接两点的直线段。在此使用了三次Bezier算法。 (3)曲线算法的几种主要算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4)基本的程序阅读能力,的基本使用技巧 4.基本要求(完成实验要达到的目标): Bezier曲线定义:给定n+1个控制顶点Pi(i=0~n) ,则Bezier曲线定

义为:P(t)=∑Bi,n(t)Pi u∈[0,1] 其中:Bi,n(t)称为基函数。Bi,n(t)=Ci nti (1-t)n-i Ci n=n!/(i!*(n-i)!) 二、Bezier曲线性质1、端点性质:a)P(0)=P0, P(1)=Pn, 即:曲线过二端点。b)P’(0)=n(P1-P0), P’(1)=n(Pn-Pn-1) 即:在二端点与控制多边形相切。2、凸包性:Bezier曲线完成落在控制多边形的凸包内。3、对称性:由Pi与Pn-i组成的曲线,位置一致,方向相反。4、包络性:Pn (t)=(1-t)Pn-1 (t)+tPn-1 (t) 5.程序结构(程序中的函数调用关系图) 6.算法描述或流程图:

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参考代码

实现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 实验步骤 (一)生成绘图应用程序的框架(如下图) 具体实现见第一次实验,过程不再详细说明。 (二)在应用程序中增加菜单 完成相关菜单的设计,具体的效果如下图所示,并设置好相关菜单消息的映射,具体的实现在前面的实验中介绍过,再此不在详细说明。

(三)在绘图函数中添加代码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了与菜单对应的消息映射,就可以在函数中添加代码绘制图形了。 1、利用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实现二次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的详细原理见教材)。void CBezierView::OnBezier2() { // TODO: Add your command handler code here CDC*pDC=GetDC();//得到绘图类指针 RedrawWindow();//重绘窗口 CPen bluepen(PS_SOLID,2,RGB(0,0,255));//创建画实线、线宽为2的蓝色画笔 CPen *old=pDC->SelectObject(&bluepen); float x0=100,y0=100,x1=200,y1=50,x2=150,y2=250; float i,x,y,dt,t,n=30.0; dt=1/n; for(i=0;i<=n;i++) { t=i*dt; x=x0*(1-t)*(1-t)+x1*2*t*(1-t)+x2*t*t; y=y0*(1-t)*(1-t)+y1*2*t*(1-t)+y2*t*t; if(i==0)pDC->MoveTo(x,y); pDC->LineTo(x,y);

pDC->MoveTo(x0,y0); pDC->LineTo(x1,y1); pDC->LineTo(x2,y2); pDC->SelectObject(old); ReleaseDC(pDC); } 由以上代码绘出的图形如下: 2、利用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实现二次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的详细原理见教材)。。void CBezierView::OnBezier3() { // TODO: Add your command handler code here CDC*pDC=GetDC();//得到绘图类指针 RedrawWindow();//重绘窗口 CPen redpen(PS_SOLID,2,RGB(255,0,0));//创建画实线、线宽为2的红色画笔 CPen *old=pDC->SelectObject(&redpen); float x0=50,y0=50,x1=150,y1=150,x2=300,y2=130,x3=350,y3=50; float i,x,y,dt,t,n=30.0; dt=1/n; for(i=0;i<=n;i++)

二次bezier曲线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ESC 0x1b void Initialize(void) { int graphdriver; int graphmode; int errorcode; graphdriver=DETECT; initgraph(&graphdriver,&graphmode,"C:\Program Files\WINYES\TCPP30H"); errorcode=graphresult(); if(errorcode != grOk) { printf("Graphics System Error:%s\n",grapherrormsg(errorcode)); exit(1); } } void bezier_2_ins(long q[][2]){ const NO=3; const KT=5; float p[3][2]; long pk[129][2],pt[129][2]; int i,k,m=NO-1; double ll,l1,l2; for(i=0;i

道路平面设计直线加平曲线

1 有关参数计算 1.1 停车视距S 1.1.1 对于出沟的重车 1.反应距离1S 1S =3.6vt =34 2.5 23.63.6?=m 式中 v-出沟的重车车速,取v=34km/h ; t-反应时间,取t=1.5s+1.0s=2.5s 。 2.制动距离2S 22254()kv S i ?=±=2 1.434254(0.20.02)??±=28.9m 式中:?— 路面纵向摩阻系数 ,与路面种类和状况有关,这里 取(0.5~0.6)=??0.4=0.2 i — 道路纵坡,上坡为“+”下坡为“-”,取i=0; V —设计速度,取v=34km /h K -制动系数,一般在1.2~1.4之间,取K=1.4。 3.安全距离0S 0S 一般取5~10m ,这里取0S =10m 。 综上知,出沟的重车的停车视距S=1S +2S +0S =23.6+28.9+10=62.5m ,取S=70m 。 1.1.2 对于返回空车 1.1.1 对于出沟的重车 1.反应距离1S

1S =3.6vt =45 2.5 31.253.6?=m 式中 v-出沟的重车车速,取v=45km/h ; t-反应时间,取t=1.5s+1.0s=2.5s 。 2.制动距离2S 22254()kv S i ?=±=2 1.445254(0.20.02)??±=62m 式中:?— 路面纵向摩阻系数 ,与路面种类和状况有关,这里 取(0.5~0.6)0.40.2=?=?; i — 道路纵坡,上坡为“+”下坡为“-”,取i=0; V —设计速度,取v=45km /h K -制动系数,一般在1.2~1.4之间,取K=1.4。 3.安全距离0S 0S 一般取5~10m ,这里取0S =10m 。 综上知,出沟的重车的停车视距S=1S +2S +0S =31.25+62+10=103.25m ,取S=110m 。 1.2 圆曲线半径R 1.2.1 出入沟圆曲线半径R 不设横坡(不设超高): max v =,既有: 2m ax m in v R g ?==29.4 9.80.2=?50.1,取m in R =120m 1.2.2 排土场圆曲线半径R 不设横坡(不设超高):

第三次作业 三次Bezier曲线的绘制

第三次作业三次Bezier曲线的绘制一.解题思路: Bezier曲线是用N+1个顶点(控制点)所构成的N根折线来定义一根N阶曲线。本次作业中的三次Bezier曲线有4个顶点,设它们分别为P0,P1,P2,P3,那么对于曲线上各个点Pi(x,y)满足下列关系: x=x0*1-u)*(1-u)*(1-u)+x1 *3*u*(1-u)*(1-u)+x2 *3*u*u*(1-u)+x3 *t*t*t y=y0*(1-u)*(1-u)*(1-t)+y1*3*u*(1-u)*(1-u)+y2*3*u*u*(1-u) +y3 *u*u*u 所以只要确定控制点的坐标,该曲线可通过编程即可绘制出来。 本题取的初始控制点为:p0(-600,100)、p1(-300,400)、p2(300,600)、p3(600,100)。还可以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点画出不同的三次Bezier曲线。 程序中有绘制曲线,清空,清屏,退出四个按钮,其中点击绘制曲线按钮可根据控制点绘制出相应的曲线;点击清空按钮则可以将已绘制的曲线清除;点击清屏按钮可以将输入文本框中的数据清除,以方便输入新的数据;点击退出按钮则退出程序。 二.程序代码 Function f() Picture1.FontSize = 9 Picture1.Scale (-900, 1000)-(900, -1000) Picture1.Line (-800, 0)-(800, 0)

Picture1.Line (0, 800)-(0, -800) For i = -7 To 7 Picture1.Line (100 * i, 0)-(100 * i, 20) Picture1.CurrentX = i * 100 - 50: Picture1.CurrentY = -5: Picture1.Print i * 100 Next i For i = -7 To -1 Picture1.Line (0, 100 * i)-(20, 100 * i) Picture1.CurrentX = -100: Picture1.CurrentY = 100 * i + 20: Picture1.Print i * 100 Next i For i = 1 To 7 Picture1.Line (0, 100 * i)-(20, 100 * i) Picture1.CurrentX = -100: Picture1.CurrentY = 100 * i + 20: Picture1.Print i * 100 Next i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Form_Load() Picture1.AutoRedraw = True Picture1.ScaleWidth = 900 Picture1.ScaleHeight = 900 f Text1.Text = -600: Text2.Text = 100: Text3.Text = -300: Text4.Text = 400 Text5.Text = 300: Text6.Text = 600: Text7.Text = 600: Text8.Text = 100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x0 = Text1.Text: y0 = Text2.Text X1 = Text3.Text: Y1 = Text4.Text X2 = Text5.Text: Y2 = Text6.Text X3 = Text7.Text: Y3 = Text8.Text Picture1.FontSize = 18 Picture1.CurrentX = 800: Picture1.CurrentY = -5: Picture1.Print "X" Picture1.CurrentX = 10: Picture1.CurrentY = 810: Picture1.Print "Y" For t = 0 To 1 Step 0.001 x = x0 * (1 - t) * (1 - t) * (1 - t) + X1 * 3 * t * (1 - t) * (1 - t) + X2 * 3 * t * t * (1 - t) + X3 * t * t * t y = y0 * (1 - t) * (1 - t) * (1 - t) + Y1 * 3 * t * (1 - t) * (1 - t) + Y2 * 3 * t * t * (1 - t) + Y3 * t * t * t Picture1.CurrentX = x0 + 10: Picture1.CurrentY = y0 + 10: Picture1.Print "p0" Picture1.CurrentX = X1 + 10: Picture1.CurrentY = Y1 + 10: Picture1.Print "p1" Picture1.CurrentX = X2 + 10: Picture1.CurrentY = Y2 + 10: Picture1.Print "p2" Picture1.CurrentX = X3 + 10: Picture1.CurrentY = Y3 + 10: Picture1.Print "p3" Picture1.DrawWidth = 1 Picture1.Line (x0, y0)-(X1, Y1), vbBlue

5种基本平曲线线型

在进行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时,一般会遵循下列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接、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必须满足行驶力学要求,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一般来说道路线型分为以下六类: 1、基本型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这种线型和地铁平曲线里的大部分线型是一样的。 2、S型 缓和曲线1+圆曲线1+缓和曲线1+(反向)+缓和曲线2+圆曲线2+缓和曲线2 S型曲线几点注意: (1)相邻两个回旋参数A1和A2宜相等,当采用不同参数时,A1/A2<2.0,有条

件时应<1.5; (2)两反向曲线之间不设直线,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短,其直线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满足L≤(A1+A2)/40。 (3)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R2/R1=11/3。 3、卵型 缓和曲线1+圆曲线1+缓和曲线(过渡)+圆曲线2+缓和曲线2 卵型曲线的几点注意: (1)卵型上的回旋参数A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于回旋线最小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内:R2/2≤ A≤ R2(R2为小圆半径); (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0.2≤R2/R1≤ 0.8(R1为大圆半径);(3)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0.003≤D/R2≤ 0.03(D为两圆曲线最小间距)。 4、凸型 直线+缓和曲线1+(同向)缓和曲线2+直线

5、复合型 直线+缓和曲线1+(同向)缓和曲线2+圆曲线+…… 6、C型 圆曲线1+缓和曲线1+(同向)缓和曲线2+圆曲线2

C语言代码,Bezier三次曲线

Bezier三次曲线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用C语言实现Bezier三次曲线原理的划线 二:实验环境 VC6.0 三:实验人数 一人 四:实验内容 Bezier曲线生成的原理和步骤都在程序上给了注释 五:实验步骤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该方法为Bezier三阶的曲线原理 void bezier_3(int color, double p[4][2]) { double t,t1,t2,xt,yt; int rate=200,x,y; setcolor(color); moveto(p[0][0],p[0][1]); for (t=0;t<=1;t+=1.0/rate) { yt=1-t; t1=yt*yt; t2=3*yt*t; xt=p[0][0]*t1*yt+p[1][0]*t2*yt+p[2][0]*t2*t+p[3][0]*t*t*t; yt=p[0][1]*yt*t1+p[1][1]*t2*yt+p[2][1]*t2*t+p[3][1]*t*t*t; x=(int)(xt); y=(int)(yt); lineto(x,y); } } void main() { static double p[4][2]={50,400,140,20,400,40,635,420}; const NO=3; int i; int driver=DETECT,mode; initgraph(&driver,&mode,"C://tools/tc2.0");//初始化图形系统 cleardevice();//清屏 setcolor(BLUE);//设置前景色为蓝色 moveto(p[0][0],p[0][1]);//把坐标移动到初始化定义的二维数组坐标的第一个坐标for (i=1;i

三次Bezier曲线

作业三:三次Bezier曲线 1. 设计要求: 1.在程序窗口中建立坐标系 2.输入控制点,绘制出三次Bezier曲线 3.四个控制点间依次用细线连接 4.在程序窗口显示四个控制点的位置并标出 2. 设计思路: 先在草稿纸上算出三次Bezier曲线的函数表达式: (0≤u≤1) =a×+b×+c×u+d 其中a、b、c、d的值为: a=(-) + 3 × - 3 × + b=3× - 6 × + 3 × c=(-3) × + 3 × d= 将、、、中的(x,y)坐标值分别代入a、b、c、d中得到、、、和、、、则: =×+×+×u+ (1) =×+×+×u+ (2) 根据以上结果(1)和(2)编程求得当u取不同值时所得到的点P(u)。再将各点用线连接起来即可拟合三次Bezier曲。 3. 设计过程: 以下是用VB编三次Bezier曲线时的源代码: 其中显示四个控制点的思路是将控制点在x和y方向的坐标值都增大1,然后再与控制点用粗实线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在窗口中显示的即为一个较大的实点。 Function drawcs() '此模块为建立坐标系 Dim k As Integer PictDraw.DrawWidth = 1: PictDraw.FontSize = 9 '设置线宽和字体 PictDraw.Line (-400, 0)-(400, 0), RGB(100, 100, 100) PictDraw.Line (0, -300)-(0, 300), RGB(100, 100, 100) For k = (-360) To 360 Step 40

PictDraw.Line (k, -5)-(k, 0): PictDraw.CurrentX = k - 20: PictDraw.CurrentY = 5: PictDraw.Print k Next k For k = (-280) To -40 Step 40 PictDraw.Line (5, k)-(0, k): PictDraw.CurrentX = -40: PictDraw.CurrentY = k - 10: PictDraw.Print (-1) * k Next k For k = (40) To 280 Step 40 PictDraw.Line (5, k)-(0, k): PictDraw.CurrentX = -40: PictDraw.CurrentY = k - 10: PictDraw.Print (-1) * k Next k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Form_Load() PictDraw.AutoRedraw = True PictDraw.ScaleWidth = 800 PictDraw.ScaleHeight = 600 Text1.Text = -300: Text2.Text = -250: Text3.Text = 300: Text4.Text = -250 Text5.Text = -300: Text6.Text = 250: Text7.Text = 300: Text8.Text = 250 '作为初始值,便于测试 drawcs End Sub Private Sub cmdCancle_Click() PictDraw.Cls drawcs '清除屏幕后,重建坐标系 End Sub Private Sub delet_Click() '此模块为清除输入框中的值 Text1.Text = "" Text2.Text = "" Text3.Text = "" Text4.Text = "" Text5.Text = "" Text6.Text = "" Text7.Text = ""

实验报告四bezier曲线

实验四Bezier曲线的绘制 1. 实验目的 练习Bezier曲线的绘制和de Casteljau算法。 2. 实验内容和要求 按要求完成如下一个作业,提交纸质实验报告,同时提交实验报告和代码的电子版。 实现Bezier曲线的de Casteljau递推算法,能够对任意介于0和1之间的参数t计算Bezier曲线上的点,然后依次连接这些点生成Bezier曲线。要求: 对[0,1]参数区间进行100等分。 控制点的数目至少为5个,即Bezier曲线的次数不低于4次。 de Casteljau算法用一个函数单独实现。 绘制Bezier曲线的同时还要绘制其控制多边形。 至少绘制两条Bezier曲线,具有不同的次数,颜色和曲线宽度。 3.算法描述 Bezier Curve(贝塞尔曲线)是应用于二维图形应用程序的数学曲线。 曲线定义:起始点、终止点、控制点。 通过调整控制点,贝塞尔曲线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1962年,法国数学家Pierre Bezier第一个研究了这种矢量绘制曲线的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因此按照这样的公式绘制出来的曲线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称为贝塞尔曲线。 以下公式中:B(t)为t时间下点的坐标;P0为起点,Pn为终点,Pi为控制点。 一阶贝塞尔曲线如下,意义由 P0 至 P1 的连续点,描述的是一条线段: 二阶贝塞尔曲线(抛物线:P1-P0为曲线在P0处的切线):

原理:由 P0 至 P1 的连续点 Q0,描述一条线段。 由 P1 至 P2 的连续点 Q1,描述一条线段。 由 Q0 至 Q1 的连续点 B(t),描述一条二次贝塞尔曲线。 4. 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GLsizei winWidth = 600, winHeight = 600; GLfloat xwcMin = -150.0, xwcMax = 150.0; GLfloat ywcMin = -300.0, ywcMax = 300.0; class wcPt3D{ public: GLfloat x, y, z; }; void init(){ glClearColor(1.0, 1.0, 1.0, 1.0); } void plotPoint(wcPt3D bezCurevePt){ glBegin(GL_POINTS); glVertex2f(bezCurevePt.x, bezCurevePt.y); glEnd(); } void binomiaCoeffs(GLint n, GLint * C){ GLint k, j; for (k = 0; k <= n; k++) C[k] = 1; for (j = n; j >= k + 1; j--) C[k] *= j; for (j = n - k; j >= 2; j--) C[k] /= j; } void computeBezPt(GLfloat u, wcPt3D * bezPt, GLint nCtrlPts, wcPt3D *CtrlPts, GLint *C){ GLint k, n = nCtrlPts - 1; GLfloat bezBlendFcn; bezPt->x = bezPt->y = bezPt->z = 0.0; for (k = 0; kx += CtrlPts[k].x * bezBlendFcn; bezPt->y += CtrlPts[k].y * bezBlendFcn; bezPt->z += CtrlPts[k].z * bezBlendFcn; } } void bezier(wcPt3D * ctrlPts, GLint nCtrlPts, GLint nBezCurvePts){

关于道路平曲线逐桩坐标计算

论文题目:关于道路平曲线逐桩坐标的计算作者:贾陇春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市政工程公司 日期:二○○六年十二月十日

关于道路平曲线逐桩坐标的计算 —CASIOfx-4500P计算器程序开发和应用 作者:贾陇春单位:宝鸡市市政工程公司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等级越来越高,对道路测量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公路施工设计图一般只提供直线及转角一览表,有些道路虽然提供部分整桩号的坐标,但在实际施工中有些地方却无法进行测设,而需要在破桩号处进行测设,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逐桩计算或补充一些点的坐标。结合测量学的专业知识,利用CASIO-4500P计算器独有的编程功能,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编制了一套能完整计算道路平曲线要素及逐桩坐标、距离道路中线两侧任意一点坐标的程序,这个程序不但能计算出圆曲线上各点的坐标,还能计算出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关键字:平曲线程序坐标计算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等级越来越高,对道路测量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测量手段及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站仪的应用为我们的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全站仪不但测量精度高,而且测量效率高,利用提供的高等级导线点能精确的测设出想要的目标点。 现在公路施工设计图一般只提供直线及转角一览表,有些道路虽然提供部分整桩号的坐标,但在实际施工中有些地方却无法进行测设,而需要在破桩号处进行测设,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逐桩计算或补充一些点的坐标。结合测量学的专业知识,利用CASIO-4500P计算器独有的编程功能,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编制了一套能完整计算道路平曲线要素及逐桩坐标、距离道路中线两侧任意一点坐标的程序,这个程序不但能计算出圆曲线上各点的坐标,还能计算出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这样以来,在施工测量中利用CASIO-4500P计算器工作平台,就能很快计算出想要测设点的坐标,结合全站仪坐标放样功能,就能精确测设出需要的目标点。 编制的这个应用程序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程序,主要用于计算平曲线要素及各点的坐标;第二部分是子程序,主要用于计算交点之间的计算方位角。下面对这个程序进行详细的介绍。 平曲线计算(PQXJS/CASIOfx-4500P) F1(主程序名PQXJS) L1 C“HJX”D“HJY”U“JX”V“JY” :B=U-C:Q=V-D:Prong2:F◢W=(B2+Q2)◢A:Fix3 输入HJ(X,Y);JD(X,Y);计算距离W和方位角F并输出; 输入JD转角A(左为负值,右为正直)取小数点后三位。 L2 Lb1:{RH}—输入JD半径R,缓和曲线长度H L3 B=90H/(πR) L4 P=H2/(24R) L5 Q=H/2-H3/240R2 L6 T=(R+P)tgA/2+Q:T◢—输出切线长T L7 L=πRA/180+H:L◢—输出曲线长L L8 E=(R+P)secA/2-R:E◢—输出外距值E L9 I“D”=2T-L◢—输出切曲差D L10 J“JD”—输入交点桩号

五次Bezier曲线的扩展

Bézier曲线曲面的扩展研究 中文摘要 Bézier曲线和曲面广泛应用于CAGD(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对Bézier 曲线或者曲面的设计和形状修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给定了控制顶点及相应的Bernstein 基以后,Bézier 曲线就确定了;若要修改曲线的形状,必须调整控制顶点。所以在本文第二章给出了Bézier 曲线的定义以及其相关性质,第三章讨论了吴晓勤,韩旭里等前辈给出的针对四次的Bézier曲线的扩展,得到带有参数λ的曲线,具有与四次Bézier曲线类似的性质;如端点性、对称性、凸包性等.在控制顶点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参数λ不同,曲线退化为四次Bézier曲线. 在第四章给出了一组含有参数λ的六次多项式基函数,是五次Bernstein 基函数的扩展;分析了此组基的性质,基于该组基定义了带形状参数的多项式曲线.曲线不仅具有五次Bézier曲线的特性,而且具有形状的可调性和更好的逼近性.参数λ有明确的几何意义:λ越大,曲线越逼近控制多边形,当λ=0 时,曲线退化为五次Bézier曲线.实例表明,定义的曲线为曲线/曲面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Bernstein基函数;Bézier曲线;形状参数;曲线设计

Research on Extension of Bézier Curve and Surface ABSTRACT Bézier curve and surfaces are one kind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arametric curves in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CAGD) and computer graphics. Developing more convenient techniques for designing and modifying Bézier curve and surfaces are an important problem. Given the control vertex and the corresponding Bernstein, B e zier curve identified; if you want to modify the shape of curve, you must adjust the control vertexes. So in this paper, we give the definition of Bézier curve and its correlation properties in section 2. In section 3, the extension of quartic B e zier curve of Wu and Han are discussed and we get the quartic B e zier curve with shape parameterλ.This curve inherit the outstanding properties of quartic B e zier curve, such as symmetry, endpoint property, convex hull property. And this curve converge to quartic B e zier curve when λ=0. In this paper, a class of polynomial basis functions with an adjustable parameter λis presented. They are extensions of quintic Bernstein basis functions. Properties of this basi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ynomial curve with a shape parameterλis defined accordingly. This curve not only inherits the outstanding properties of quintic Bézier curve, but also is adjustable in shape and fit close to the control polygon. This curve converge to quintic Bézier curve whenλ=0. Some examples illustrate the variation curve shapes with different values ofλ. KEY WORD: Bernstein basis function; Bézier curve; shape parameter; curve design

道路设计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的确定

道路设计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的确定道路设计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的确定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竖曲线和平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形竖曲线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该大一些。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所谓均衡,是指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根据德国计算统计,若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便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3)暗弯、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组合。 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 1 / 3 人以错觉:舍弃平坦坡道及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感觉。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要坡差不大,矛盾也不很突出。 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顶点重合。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

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不宜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5)在完全通视的条件下,长上坡路段的平面线形多次转向形成蛇形的组合线形,应极力避免。 直线上一次变坡是较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形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形线次之;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看上去线形既不美观也不连贯,宜使驾驶员的视线中断。 道路作为一种线形构造物,应将其视为景观对象来研究。修建道路会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有时甚至产生一定破坏作用。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会影响道路上汽车的行驶,特别是对驾驶员的视觉、心理以及 2 / 3 驾驶操作等都有很大影响 3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