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了解c#中的三层架构(DAL,BLL,UI)一提三层架构,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而且每层如何细分也都有很多的方法。但具体代码怎么写,到底那些文件算在哪一层,却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带领大家实战三层架构的项目,这个例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户的简单管理。

首先建立一个空白解决方案,添加如下项目及文件

1、添加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 Web Application项目,命名为UI,新建Web Form类型文件User.aspx(含User.aspx.cs)

2、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BL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BLL.cs

3、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DA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DAL.cs。添加SQLHelper引用。(这个是微软的数据访问类,也可以不用,直接编写所有的数据访问代码。我一般用自己写的数据访问类DataAccessHelper )。

4、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Mode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Model.cs

5、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IDAL,新建Interface类型文件IUserDAL.cs

6、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ClassFactory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Petshop的示例没什么区别,而且更简单,因为在下也是通过Petshop学习三层架构的。但一些朋友对于这几个项目所处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模糊,这里逐个说明一下:

1、User.aspx和User.aspx.cs

这两个文件(以及文件所属的项目,下面也是如此,不再重复强调了)都属于表现层部分。User.aspx 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是显示页面了。User.aspx.cs有些人觉得不应该算,而是要划到业务逻辑层中去。如果不做分层的话,那么让User.aspx.cs来处理业务逻辑,甚至操作数据库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做分层的话,这样就不应该了。在分层结构中,User.aspx.cs仅应该处理与显示有关的内容,其它部分都不应该涉及。

举例:我们实现用列表方式显示用户的功能,那么提取信息的工作是由BLL来做的,UI(本例中是User.aspx.cs)调用BLL得到UserInfo后,通过代码绑定到User.aspx的数据控件上,就实现了列表的显示。在此过程中User.aspx.cs对UI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仅是用来传递数据,而且因为实际编码中大部分情况都是如此的实现,所以使有些人觉得User.aspx.cs不应该算UI,而应该并入BLL负责逻辑处理。继续往下看,这时提出了一个新需求,要求在每个用户的前面加一个图标,生动地表现出用户的性别,而且不满18岁的用儿童图标表示。这个需求的实现,就轮到User.aspx.cs来做了,这种情况下User.aspx.cs才算有了真正的用途。

2、NewBLL.cs

添加如下方法:

public IList GetUsers():返回所有的用户信息列表

public UserInfo GetUser(int UserId):返回指定用户的详

细信息

public bool AddUser(UserInfo User):新增用户信息

public bool ChangeUser(UserInfo User):更新用户信息

public void RemoveUser(int UserId):移除用户信息

此文件就属于业务逻辑层了,专门用来处理与业务逻辑有关的操作。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这一层唯一的用途,就是把表现层传过来的数据转发给数据层。这种情况确实很多,但这只能说明项目比较简单,或者项目本身与业务的关系结合的不紧密(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MIS),所以造成业务层无事可做,只起到了一个转发的作用。但这不代表业务层可有可无,随着项目的增大,或者业务关系比较多,业务层就会体现出它的作用来了。

此处最可能造成错误的,就是把数据操作代码划在了业务逻辑层,而把数据库作为了数据访问层。举例:有些朋友感觉BLL层意义不大,只是将DAL的数据提上来就转发给了UI,而未作任何处理。看一下这个例子

BLL层

SelectUser(UserInfo userInfo)根据传入的username或email得到用户详细信息。

IsExist(UserInfo userInfo)判断指定的username或email是否存在。

然后DAL也相应提供方法共BLL调用

SelectUser(UserInfo userInfo)

IsExist(UserInfo userInfo)

这样BLL确实只起到了一个传递的作用。

但如果这样做:

BLL.IsExist(Userinfo userinfo)

{

UerInfo user = DAL.SelectUser(User);

return (userInfo.Id != null);

}

那么DAL就无需实现IsExist()方法了,BLL中也就有了逻辑处理的代码。

3、UserModel.cs

实体类,这个东西,大家可能觉得不好分层。包括我以前在内,是这样理解的:UI?àModel?àBLL?àModel?àDAL,如此则认为Model在各层之间起到了一个数据传输的桥梁作用。不过在这里,我们不是把事情想简单,而是想复杂了。

Model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它在三层架构中是可有可无的。它其实就是面向对象编程中最基本的东西:类。一个桌子是一个类,一条新闻也是一个类,int、string、doublie等也是类,它仅仅是一个类而已。

这样,Model在三层架构中的位置,和int,string等变量的地位就一样了,没有其它的目的,仅用于数据的存储而已,只不过它存储的是复杂的数据。所以如果你的项目中对象都非常简单,那么不用Model而直接传递多个参数也能做成三层架构。

那为什么还要有Model呢,它的好处是什么呢。下面是思考一个问题时想到的,插在这里:Model在各层参数传递时到底能起到做大的作用?

在各层间传递参数时,可以这样:

AddUser(userId,userName,userPassword,…,)

也可以这样:

AddUser(userInfo)

这两种方法那个好呢。一目了然,肯定是第二种要好很多。

什么时候用普通变量类型(int,string,guid,double)在

各层之间传递参数,什么使用Model传递?下面几个方法:SelectUser(int UserId)

SelectUserByName(string username)

SelectUserByName(string username,string password)

SelectUserByEmail(string email)

SelectUserByEmail(string email,string password)

可以概括为:

SelectUser(userId)

SelectUser(user)

这里用user这个Model对象囊括了username,password,email这三个参数的四种组合模式。UserId其实也可以合并到user中,但项目中其它BLL都实现了带有id参数的接口,所以这里也保留这一项。

传入了userInfo,那如何处理呢,这个就需要按照先后的顺序了,有具体代码决定。

这里按这个顺序处理

首先看是否同时具有username和password,然后看是否同时具有email和password,然后看是否有username,然后看是否有email。依次处理。

这样,如果以后增加一个新内容,会员卡(number),则无需更改接口,只要在DAL的代码中增加对number的支持就行,然后前台增加会员卡一项内容的表现与处理即可。

4、UserDAL.cs

public IList SelectUsers():返回所有的用户信息列表

public UserInfo SelectUser(int UserId):返回指定用户的相信信息

public bool InsertUser(UserInfo User):新增用户信息

public bool UpdateUser(UserInfo User):更新用户信息

public void DeleteUser(int UserId):移除用户信息

很多人最闹不清的就是数据访问层,到底那部分才算数据访问层呢?有些认为数据库就是数据访问层,这是对定义没有搞清楚,DAL是数据访问层而不是数据存储层,因此数据库不可能是这一层的。也有的把SQLHelper(或其同类作用的组件)作为数据访问层,它又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SQLHelper的作用是减少重复性编码,提高编码效率,因此如果我习惯在乎效率或使用一个非数据库的数据源时,可以丢弃SQLHelper,一个可以随意弃置的部分,又怎么能成为三层架构中的一层呢。

可以这样定义:与数据源操作有关的代码,就应该放在数据访问层中,属于数据访问层

5、IUserDAL

数据访问层接口,这又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Petshop中带了它和ClassFactory类工厂,所以有些项目不论需不需要支持多数据源,都把这两个东西做了进来,有的甚至不建ClassFactory 而只建了IDAL,然后“IUserDAL iUserDal = new UserDAL();”,不知意义何在。这就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许多人在这里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以为存在这样的关系:BLL?àIDAL?àDAL,认为IDAL起到了BLL 和DAL之间的桥梁作用,BLL是通过IDAL来调用DAL的。但实际是即使你如此编码:“IUserDAL iUserDal = ClassFacotry.CreateUserDAL();”,那么在执行“iUserDal.SelectUsers()”时,其实还是执行的UserDAL实例,而不是IUserDAL实例,所

以IDAL在三层中的位置是与DAL平级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介绍,基本上将三层架构的层次结构说明了。其实,本人有一个判断三层架构是否标准的方法,那就是将三层中的任意一层完全替换,都不会对其它两层造成影响,这样的构造基本就符合三层标准了(虽然实现起来比较难^_^)。例如如果将项目从B/S改为C/S(或相反),那么除了UI以外,BLL与DAL都不用改动;或者将SQLServer改为Oracle,只需替换SQLServerDAL 到OracleDAL,无需其它操作等等。本来想在文中加入一些具体的代码的,但感觉不是很必要,如果大家觉得需要的话,我再补充吧。

总结:不要因为某个层对你来说没用,或者实现起来特别简单,就认为它没有必要,或者摒弃它,或者挪作它用。只要进行了分层,不管是几层,每一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功能实现,而不要被实际过程所左右,造成同一类文件位于不同层的情况发生。也不要出现同一层实现了不同的功能的情况发生。

AspNet三层架构开发入门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开发入门 线下交流:4 三层体系结构的概念 用户界面表示层(USL) 业务逻辑层(BLL) 数据访问层(DAL) 图一:BLL将USL与DAL隔开了,并且加入了业务规则

各层的作用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三层结构解释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三层网络的BP结构

建立一个三层前馈BP网络, 输入层采用6个神经元, 以上述6个预测因子为输入节点, 输出层用次年最大震级作输出节点, 通过多次比较训练, 最终确定隐层神经元数为14, 并设定正切“S”型函数为隐层传递函数, 线性函数作为输出层传递函数。另外, 对学习速率lr、附加动量因子mc、最大循环次数epochs、期望误差最小值goal作如下设置: net.trainParam.lr=0.01; net.trainParam.mc=0.9; net.trainParam.epochs=10000; net.trainParam.goal=1e- 4. 选择表2中前9个样本为训练样本集, 采用带动量, 自适应学习速率的梯度下降法训练网络, 网络误差下降速度快(图3) , 经过172次学习, 拟合效果非常理想(图4)。 将表2中10、11、12三个样本值作为训练好的BP网络的输入, 通过神经网络工具箱的“sim”函数进行拟合求得次年最大震级预测值, 预测结果见表3。表3 预测结果 样本编号次年实际最大震级预测震级预测误差 10 4.6 4.265 0.335 11 4.5 4.328 0.172 12 4.2 4.583 0.383 : MATLAB

由表3可知, 网络对3个震例进行内检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震级较为符合, 震级差均小于0.4, 因此, 本文所建立的网络模型及参数设置应用效果较好。 3 结束语 引发地震的相关因素很多, 其孕育、产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地球物理过程, 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模, 其回归模型不成立, 证明各预测因子与次年最大震级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非线性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作分析需要事先给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而这个关系正是我们努力寻找且尚未找到的, 因此, 该方法不可用。BP神经网络可以不受非线性模型的限制, 通过学习逼近实现任何复杂非线性映射, 在本文地震预测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神经网络的应用过程中, 样本的选取很重要。首先, 样本集要能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否则, 网络在学习时不收敛或收敛速度很慢, 即使收敛, 识别新样本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预测结果不可信。其次, 样本集的相关性越好模拟的效果越好, 新样本与样本集的相关性越好预测的效果也越好。再次, 预测值受样本集期望输出的最大值限制, 如果预测值超过样本集期望输出的最大值范围, 则要求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外推能力, 而这点 不容易做到, 一般而言, 神经网络较擅长内插。

ASPnet简单的三层架构实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简单实例 首先还是简单的提一下三层架构吧: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4、Model层(Model):Model又叫实体类,这个东西,大家可能觉得不好分层。包括我以前在内,是这样理解的:UI<-->Model<-->BLL<-->Model<-->DAL,如此则认为Model 在各层之间起到了一个数据传输的桥梁作用。 三层结构与饭店场景类似: 服务员==(表现层(UI)) 厨师==(业务逻辑层(BLL)) 材料采购员==(数据访问层(DAL)) 货币==(Model层(Model)) 下面就介绍一下范例的步骤: 1.打开VS2010后,文件-->新建-->项目-->其他项目类型-->Visual Studio 解决方案-->空白解决方案就起名为:Test 2.建立表现层(UI)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 Web应用程序随便起个名字web 确定 3.建立业务逻辑层(BL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BLL确定 4.建立数据访问层(DA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DAL 确定 5.建立Model层(Mode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Model确定 6建立各层关系,对着WEB层(刚刚建立的UI层)右键--添加引用--选择BLL--确定 同样建立其它关系 1) WEB引用 DAL,Model 2)BLL引用 DAL,Model 3)DAL引用Model (以及解决错误时引用的System.Configuration ) 4)Model无引用 7.在WEB-->App_Data建一个数据文件 DabaBase.mdf 里面建表:qzzm_user 表内:字段Name,类型:nvarchar(50) 非空 8.web层Styles文件夹下新建Post.aspx Post.aspx 代码如下: <%@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File="Post.aspx.cs" Inherits="Post" %> 无标题页

Post.aspx.cs 先搁下等写好类库再写 9.在Model 实体类中新建一个user.cs的类(如果你已经按照上面的图将类都建好了就只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应用总结(一) [ 2009-6-2 16:22:00 | By: backbird ] 前言: 与ASP相比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在Web应用开发上无疑更容易,更有效率。Web开发大部分还是围绕着数据操作,建立数据库存储数据,编写代码访问和修改数据,设计界面采集和呈现数据。走过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学习入门阶段后,真正开始着手开发一个Web 项目时,才发现错综复杂的数据与关联根本就不是SqlDataSource和AccessDataSou rce数据源控件能简单解决的,而恰恰是被忽视了的一个ObjectDataSource数据源控件才是真正踏入开发门槛的关键,由此也对三层架构模式有了初步体验。 一.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介绍 设计模式中的分层架构(可以参考一下J2EE中MVC模式)实现了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所以如果一旦哪一层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只需要更改相应的层中的代码而不会影响到其它层中的代码。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开发中的分工,有利于组件的重用。所以这些年关于模式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应用也很广泛。一个好的模式在程序开发和后期维护中作用重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自底向上分为:数据访问层(DAL),业务逻辑层(BLL)和表示层(PL)。 数据访问层(DAL):使用了一个强类型的DataSet作为数据访问层,只是单纯的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询和判断存在等等较通用的数据访问方法(由SQL 语句来提供),不应该有“事务”存在。 业务逻辑层(BLL):业务逻辑层是在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桥梁,按业务需求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方法组合,集合了各种业务规则到一个B LL中,例如通过条件进行判断的数据操作或“事务”处理。BLL都是以类库(Cla ss Library)的形式来实现的。 表示层(PL):表示层是为客户提供用于交互的应用服务图形界面,帮助用户

大型局域网二层三层结构比较

大型局域网二层三层结构比较 前沿 在大型企业中,局域网中的结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选择二层结构,还是三层结构?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特点,比如说,在某企业中,一栋大楼总共12层,每层不只是一个部门,各部门之间一般不能互相访问。各部门访问公司内网的权限也不同;各部门之间的安全级别要求也不同,……。另一方面,根据是根据工程实施的难易,以及影响用户的波及范围,时间长短来判断。 一结构描述 1 采用二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接入层为各楼层交换机S7506和服务器区接入交换机S7506R,无汇聚层。 VLAN划分方式以办公机构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各VLAN的路由网关采用VRRP 技术,分别设于两核心交换机上S9512上,其中S9512-1作为master,S9512-2作为backup,采取主备工作方式。两台S9512之间通过四条千兆光纤进行捆绑的TRUNK互联,透传全部VLAN,实现链路的负载分担与备份。接入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TRUNK口互联,互联口只透传接入交换机上包含的VLAN和管理VLAN,减少广播报文的传播。逻辑图如下所示: 2 采用三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各楼层交换机S7506既作为接入层交换机,又要充当汇聚层交换机;VLAN划分方式以各楼层配线间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每个配线间一个VLAN,各VLAN的路由网关设置在该配线间对

应的S7506上;楼层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OSPF非等值路由实现冗余备份。逻辑图如下: 二结构分析 1 网络结构 二层:保持现有二层结构,符合网络扁平化设计原则。 三层:采用具有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三层结构,网络结构较为清晰,便于以后扩展。 2 VLAN划分 二层:以现有部门为单位划分 三层:以楼层配线间为单位划分。 3 访问控制 二层:各行政部门独立划分,业务分离,内部便于访问控制;不改变现有访问方式,可以继续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 三层:各行政部门未必在同一楼层,使得同一行政部门的主机被划分在不同VLAN,无法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同一楼层的所有行政部门同处一个VLAN,如果某一部门存在特殊应用限制其它部门访问,由于大家处在一个VLAN,地址段相同,无法进行策略控制。 4 网络可靠性 二层:接入层交换机双上联至核心交换机,采用VRRP技术构成主备线路,提高系统可靠性。 三层:接入层交换机双上联至核心交换机,通过设置osfp cost值构成主备线路,

C#.NET下三层架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

C#.NET下三层架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 摘要:基于C#.NET下的三层架构数据库系统在目前的大型Web数据库体系中非常常见,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开发模式相当快速便捷,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维护性事物处理机制。本文结合实践应用论述了关于C#.NET三层架构数据库的应用标准流程,并给出了由数据库变化所导致的三层架构程序变化修改策略,以避免传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所存在的编译错误。 关键词:C#.NET;数据库应用系统;三层架构;访问层;表现层;逻辑层 C#作为一种计算机语言,它不仅仅局限于对.NET 应用程序的开发,它也能够基于WinForm程序展开设计开发流程,所以将C#编程语言移植到.NET平台中是较为常见的。在该语言的支持下,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平台就应运而生。目前的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平台可以支持例如企业ERP、APS等系统,其应用范围遍布于气象、交通、救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作用。但是随着数据库应用系统规模的越来越大,数据库内结构的越来越复杂,代码的出错率就越来越高,这就加大了维

护工作的难度。基于C#.NET语言环境下的三层架构数据库应用系统就可以以它模块化的分层设计模型解决现有系统所存在的维护性及系统可用性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促进系统功能体系的整体发挥。 一、对三层体系结构的分析 (一)三层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况 三层体系结构就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间所加入的中间层,它也被称为是组件层。三层体系结构不是指代物理结构中的三层,而是基于逻辑思维的三层,它们共同作用于同一台设备上。 从应用功能角度来分析,三层体系结构中应用程序的数据访问、校验以及业务规则等等都放在了中间层实施处理。而通常情况下,三层体系结构是不提供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的,它主要基于 COM/DCOM通讯手段来和中间层衔接建立联系,并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实施交互作业。 (二)三层体系结构的交互具体操作流程 三层体系结构的交互具体操作流程主要基于三点。第一点是数据访问层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当访问层在数据库获取数据并将其传递到业务逻辑层后,业务的实际应用需要就会被满足。再者,业务逻辑层的数据操作指令也会实时传递至数据库,实现对数据

罗克韦尔的三层网络架构

罗克韦尔的三层网络架构 随着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制造商更加追求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尤其是那些控制关键性生产工序的设备,往往需要采用冗余配置。目前,多数的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冗余系统采用了两套CPU处理器模块,一个处理器模块作为主处理器,另外一个作为从处理器。正常情况下,由主处理器执行程序,控制I/ O设备,从处理器不断监测主处理器状态。如果主处理器出现故障,从处理器立即接管对I/O的控制,继续执行程序,从而实现对系统的冗余控制。 很多厂商都能够提供可编程控制器冗余系统解决方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对其冗余原理理解不深,造成系统冗余性能下降。本文以罗克韦尔自动化Alle n Bradley品牌ControlLogix控制器为例,介绍其冗余系统的构建和性能优化问题。 2 冗余系统构建 ControlLogix系统采用了基于“生产者/消费者”的通讯模式,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性、配置灵活的分布式控制解决方案。ControlLogix系统实现了离散、过程、运动三种不同控制类型的集成,能够支

持以太网、ControlNet控制网和DeviceNet设备网,并可实现信息在三层网络之间的无缝传递。因而,Co ntrolLogix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1] 构建ControlLogix冗余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处理器和1 757-SRM冗余模块。目前,有1756-L55系列处理器模块支持冗余功能,其内存容量从750KB到7.5MB不等。1757-SRM冗余模块是实现冗余功能的关键。如图1所示,在冗余系统中,处理器模块和1757-SRM冗余模块处于同一机架内。为了避免受到外界电磁干扰,提高数据传输速度,两个机架的1757-SRM模块通过光纤交换同步数据。所有的I/O模块通过ControlNet控制网与主、从控制器机架内的1756-CNB(R)控制网通讯模块相连接。 图1 冗余系统结构 以往的冗余系统通常需要用户编制复杂的程序对处理器状态进行判断,在两个处理器之间传输同步数据并实现I/O控制权的切换,两个处理器中的程序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冗余系统本身的建立和维护工作非常繁琐。 通过1757-SRM冗余模块,不需要任何编程就可以实现冗余功能,还可以方便地使主、从处理器内的程序保持一致,用户对主处理器程序的修改可自动同步到从

三层架构思想

BLL将USL与DAL隔开了,并且加入了业务规则 ?各层的作用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 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 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 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 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 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 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 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 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 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 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 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 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 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三层结构解释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 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 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 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 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 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 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 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 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 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开发人员可以将应用的商业逻辑放在中间层应用服 务器上,把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开。在保证 客户端功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的界面。 这意味着如果需要修改应用程序代码,只需要对中间

浅析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

浅析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三层架构 时间:2009-09-09 23:51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次 在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中通常说的三层是指: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用三层架构可以让代码的可读性和功能的扩展性有着很好的提高。首先来看一个图: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 PL ),业务逻辑层 在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中通常说的三层是指: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用三层架构可以让代码的可读性和功能的扩展性有着很好的提高。首先来看一个图: 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PL),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他们的职责分别如下: 1.1.1Web表示层(PL) 功能: 为用户提供应用系统的使用界面及功能。 实现 1)界面设计部分:

使用母页、服务器控件、用户控件、Web页及css样式表来控制及实现,详见2.4 用户界面部分。 2)功能部分: 服务器控件:实现模板的公共功能; 用户控件:实现一些通用的构件(比如:选择框)。 1.1.2 业务逻辑层(BLL) 功能: 提供所有与数据库的操作。包括:从数据库返回数据集,向数据库更新数据,及承担部分数据验证的功能。 实现: 数据中间层组件为.CS类文件,数据库访问操作相关类统一放在APP_Code 包里面,各类中应提供静态方法,数据实体类及中间层数据传输类统一放在APP_Code包。 1.1.3数据库访问层(DAL) 功能: 主要提供数据存储及查询功能,并需承担部分数据验证的功能。一般对数据库操作的代码都写在这里,例如:执行SQL语句、执行存储过程的代码(DBHelper)等都写在这里面。 实现: 在Web.Config配置文件中定义连接字符串以访问数据库。调用.net下的一些封装好的类方法等。 当然,如果项目大的话,还可以写一下model层。这样要更好一点。

.NET三层架构与三层架构下GridView控件增删改操作详解

.NET三层架构与三层架构下GridView控件增删改操作详解(一) 所谓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显示数据和接受用户输入的数据,将用户输入的数据传递给业务逻辑层,一般不包含任何实际的业务处理,当业务逻辑层的数据发生变化时,表示层就会显示出更新的结果。表示层提供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通常为Windows 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 2、业务逻辑层(BLL):是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的桥梁,它代表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负责处理数据层的数据,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层通常为类库。 3、数据访问层(DAL):主要实现对数据的保存和读取操作,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交给业务层,同时将业务层处理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数据访问层可以访问关系数据库、文本文件或者XML文档,通常为类库。 三层架构对应的图如下图所示: 为了更好地让初学者轻松入门,这里仍然采用趣味性的方式聊一些常用技术点,致力于.NET 新手们的快速提高!知识都是普通的,关键是学习的思路。技术源于生活,技术原来可以这样学。抛砖引玉而已。

层次结构在现实社会里随处可见。记得有个笑话讲有个村长得意地向他老婆吹牛:“全中国只有四个人比我官大,乡长、县长、省长和国务院总理”。这个笑话也体现了真实社会中分层的现象。社会人群会分层,公司人员结构也会分层,楼房是分层的,甚至做包子的笼屉都是分层的。虽然分层的目的各有不同,但都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所以,分层架构其实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一种解决方案。 1、常用的三层架构设计 软件系统最常用的一般会讲到三层架构,其实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有的还要细一些,通过分解业务细节,将不同的功能代码分散开来,更利于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同时为可能的变更提供了更小的单元,十分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 常见的三层架构基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常见的三层架构 * 数据访问层DAL:用于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和访问,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或保存数据到数据库的部分。 * 业务逻辑层BLL:业务逻辑层承上启下,用于对上下交互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实现业务目标。 * 表示层Web:主要实现和用户的交互,接收用户请求或返回用户请求的数据结果的展现,而具体的数据处理则交给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去处理。 日常开发的很多情况下为了复用一些共同的东西,会把一些各层都用的东西抽象出来。如我们将数据对象实体和方法分离,以便在多个层中传递,例如称为Model。一些共性的通用辅助类和工具方法,如数据校验、缓存处理、加解密处理等,为了让各个层之间复用,也单独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模块使用,例如称为Common。

网络的三层架构

================================================================= 网络的三层架构: 1.接入层: 提供网络接入点,相应的设备端口相对密集. 主要设备:交换机,集线器. 2.汇聚层: 接入层的汇聚点,能够提供路由决策.实现安全过滤,流量控制.远程接入. 主要设备:路由器. 3.核心层: 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 不会对数据包做任何的操作 ================================================================= OSI七层网络模型: Protocol data unit 1.物理层: 速率,电压,针脚接口类型 Bit 2.数据链路层: 数据检错,物理地址MAC Frame 3.网络层: 路由(路径选择),逻辑的地址(IP) Packet 4.传输层: 可靠与不可靠传输服务, 重传机制. Segment 5.会话层: 区分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数据.操作系统工作在这一层 DATA 6.表示层: 实现数据编码, 加密. DATA 7.应用层: 用户接口 DATA Bit, Frame, Packet, Segment 都统一称为: PDU(Protocol Data Unit) ================================================================= 物理层: 1.介质类型: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2.连接器类型: BNC接口, AUI接口, RJ45接口, SC/ST接口 3.双绞线传输距离是100米. 4.HUB集线器: 一个广播域,一个冲突域.泛洪转发. 共享带宽. 直通线: 主机与交换机或HUB连接 交叉线: 交换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HUB连接 全反线(Rollback): 用于对CISCO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用. ================================================================= 数据链路层: 1. 交换机与网桥 2. 交换机与网桥有多少个段(端口)就有多少的冲突域. 3. 交换机与网桥所有的段(端口)在相同的广播域 ================================================================= 网络层: 1. 路由器 2. 路由实现路径的选择(路由决策).Routing Table 3. 广域网接入. 4. 路由器广播域的划分(隔断). ================================================================= 传输层: 1.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拥有重传机制,可靠传输 2.UDP(用户报文协议),无连接,无重传机制,不可靠传输 3.端口号:提供给会话层去区分不用应用程序的数据.标识服务. ================================================================= show hosts 显示当前的主机名配置 show sessions 显示当前的外出TELNET会话 clear line XXX 清除线路

二层网络结构与三层网络结构的分析

前沿 在大型企业中,局域网中的结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选择二层结构,还是三层结构?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特点,比如说,在某企业中,一栋大楼总共12层,每层不只是一个部门,各部门之间一般不能互相访问。各部门访问公司内网的权限也不同;各部门之间的安全级别要求也不同,……。另一方面,根据是根据工程实施的难易,以及影响用户的波及范围,时间长短来判断。 一结构描述 1 采用二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接入层为各楼层交换机S7506和服务器区接入交换机S7506R,无汇聚层。 VLAN划分方式以办公机构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各VLAN的路由网关采用VRRP技术,分别设于两核心交换机上S9512上,其中S9512-1作为master, S9512-2作为backup,采取主备工作方式。两台S9512之间通过四条千兆光纤进行捆绑的TRUNK互联,透传全部VLAN,实现链路的负载分担与备份。接入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TRUNK口互联,互联口只透传接入交换机上包含的VLAN和管理VLAN,减少广播报文的传播。逻辑图如下所示:

2 采用三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各楼层交换机S7506既作为接入层交换机,又要充当汇聚层交换机;VLAN划分方式以各楼层配线间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每个配线间一个VLAN,各VLAN的路由网关设置在该配线间对应的S7506上;楼层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OSPF非等值路由实现冗余备份。逻辑图如下:

二结构分析 1 网络结构 二层:保持现有二层结构,符合网络扁平化设计原则。 三层:采用具有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三层结构,网络结构较为清晰,便于以后扩展。 2VLAN划分 二层:以现有部门为单位划分 三层:以楼层配线间为单位划分。 3访问控制 二层:各行政部门独立划分,业务分离,内部便于访问控制;不改变现有访问方式,可以继续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 三层:各行政部门未必在同一楼层,使得同一行政部门的主机被划分在不同VLAN,无法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同一楼层的所有行政部门同处一个VLAN,

.net网页开发中的三层架构

.net网页开发中的三层架构 1.用VS新建一个网站 2.在上面创建的项目的解决方案上右键“添加”-“新建项目”-“类库”。创建两个类库Bll(业务逻辑层)和Dal(数 据访问层)。

3.自此,以上两层和第一步中建立的网页(表示层)组成了一个网站的三层架构。 4.首先编写Dal数据访问层的代码,其中用到了数据库的连接,在建立SqlConnection对象的时候,需要用到连接字 符串,为了得到连接字符串,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步骤: (1)在网站页面中拖入一个SqlDataSource控件 (2)配置它的数据源->新建连接 (3)配置连接

(4)此时按确定后返回即可看到连接字符串 代码如下: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导入这个命名空间,用于连接数据库 namespace Dal { publicclass UserInfo { ///

///数据访问层中添加用户信息 /// ///用户登陆名 ///用户登陆密码 ///用户姓名 ///用户备注 ///数据库中受影响的行数 publicstaticint AddUserDal(string UserLogin, string UserPsw, string UserName, string UserRemark) { //与数据库建立一个连接 SqlConnection conn = new SqlConnection( "Data Source=10.70.9.171;Initial Catalog=test;User ID=sa"); //打开数据库 conn.Open(); //利用一个现有连接创建一个Command,用以执行sql指令 SqlCommand cmd = conn.CreateCommand(); //给Cmmand写入sql语句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mandText = "insert into UserInfo values('" + UserLogin.ToString() + "','" + UserName.ToString() + "','" + UserPsw.ToString() + "','" + UserRemark.ToString() + "')"; //执行sql指令并返回受影响的行数 return cmd.ExecuteNonQuery(); } } } 5.编写Bll,既业务逻辑层的代码。在这里我们只要调用数据访问层的代码即可。但是我们不能直接调用,需要通过 以下步骤: (1)添加数据连接层的引用

三层架构详解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表示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业务逻辑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服务分布到多台服务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 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net三层架构

三层结构的三层是指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受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界面。表示层一般为Windows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 业务逻辑层:是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通信的桥梁,主要负责数据的传递和处理,例如数据有效性的检验、业务逻辑描述相关功能。业务逻辑层通常为类库。 数据访问层:主要实现对数据的保存和读取操作。数据访问,可以访问关系数据库、文本文件或是XML文档。数据访问层通常为类库。 在三层结构中,各层之间相互依赖:表示层依赖于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依赖于数据访问层。 在三层结构中,各层之间的数据传递方向分为请求与响应两个方向: 表示层接受用户的请求,根据用户的请求去通知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收到请求,首先对请求进行阅读审核,然后将请求通知数据访问层或直接返回给表示层,数据访问层收到请求后便开始访问数据库; 数据访问层通过对数据库的访问得到请求结果,并把请求结果通知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收到请求结果,首先对请求结果进行阅读审核,然后将请求结果通知表示层,表示层收到请求结果,并把结果展示给用户。 使用实体类构建三层结构 实体类,简单地说是描述一个业务实体的类,业务实体直观一点理解就是整个应用系统业务所涉及的对象,从数据存储来讲,业务实体救是存储应用系统信息的数据表,我们将每一个数据表中的字段定义成属性,并将这些属性用一个类封装,这个类就是实体类。 业务实体可以认为属于业务逻辑层,当然,可以将业务实体单独作为一层,称为业务实体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都依赖于业务实体。各层之间数据的传递主要是实体对象(业务信息封装在实体对象中)。 博客系统 数据库:创建数据库MyBlog、用户表Users、日志信息表Articles、评论信息表Comments 创建空白解决方案Blog.sln 添加类库BlogModels(模型层),分别添加User.cs、Article.cs、Comment.cs(与数据库中的表一一对应) 1: 6:using System; 7: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8:using System.Text; 9: 10:namespace BlogModels 11:{

二三层架构的区别

在大型企业中,局域网中的结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选择二层结构,还是三层结构?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特点,比如说,在某企业中,一栋大楼总共12层,每层不只是一个部门,各部门之间一般不能互相访问。各部门访问公司内网的权限也不同;各部门之间的安全级别要求也不同,……。另一方面,根据是根据工程实施的难易,以及影响用户的波及范围,时间长短来判断。 一结构描述 1 采用二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接入层为各楼层交换机S7506和服务器区接入交换机S7506R,无汇聚层。 VLAN划分方式以办公机构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各VLAN的路由网关采用VRRP技术,分别设于两核心交换机上S9512上,其中S9512-1作为master, S9512-2作为backup,采取主备工作方式。两台S9512之间通过四条千兆光纤进行捆绑的TRUNK互联,透传全部VLAN,实现链路的负载分担与备份。接入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TRUNK口互联,互联口只透传接入交换机上包含的VLAN和管理VLAN,减少广播报文的传播。逻辑图如下所示: 2 采用三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各楼层交换机S7506既作为接入层交换机,又要充当汇聚层交换机;VLAN划分方式以各楼层配线间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每个配线间一个VLAN,各VLAN的路由网关设置在该配线

间对应的S7506上;楼层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OSPF非等值路由实现冗余备份。逻辑图如下: 二结构分析 1 网络结构 二层:保持现有二层结构,符合网络扁平化设计原则。 三层:采用具有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三层结构,网络结构较为清晰,便于以后扩展。 2VLAN划分 二层:以现有部门为单位划分 三层:以楼层配线间为单位划分。 3访问控制 二层:各行政部门独立划分,业务分离,内部便于访问控制;不改变现有访问方式,可以继续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 三层:各行政部门未必在同一楼层,使得同一行政部门的主机被划分在不同VLAN,无法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同一楼层的所有行政部门同处一个VLAN,如果某一部门存在特殊应用限制其它部门访问,由于大家处在一个VLAN,地址段相同,无法进行策略控制。 4网络可靠性

.net中三层架构详细讲解笔记

关于在.NET中DAL+IDAL+Model+BLL+Web 其实三层架构是一个程序最基本的在.Net开发中通常是多层开发 比如说 BLL就是business Logic laywer(业务逻辑层)他只负责向数据提供者也就是DAL调用数据然后传递给客户程序也就是UI DAL就是(data access laywer)数据访问层,负责对实体也就是数据库相应表的增删改查 IDAL它体现了“抽象”的精神,或者说是“面向接口编程”的最佳体现。抽象的接口模块(IDAL) Model: 实体层数据库中表的映射,一般有几个表就有几个实体类 DBUtility: 数据库应用层 common:常用处理组件层 web:(Web)网站项目 在程序中调用BLL,BLL中调用DAL 创建方法: 菜单-》文件-》新增-》新建项目 然后可以选择建立一个类库,也就是BLL,DAL。 如果要新建网站的话同理。 建立之后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引用某个类库,注意引用顺序。引用完成后就可以查看项目依赖项的依赖关系了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6950532.html,里的三层架构感觉类似于J2EE里的MVC模式 也就是把结构分层为 Model层(负责与后台数据通信一般用LINQ) View层(负责前台的表现) Control层(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 既然是三层,肯定在物理逻辑上就要进行区分的,因此在项目文件夹下,有WebUI、BLL、DAL、Common这四个文件夹和Default.aspx等首页文件,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前三个文件夹,Common文件夹里保存了一些样式文件和JS文件,个人感觉这些文件可以放到WebUI里的。o(∩_∩)o...,这几个文件夹用来作什么应该从命名上能看出来吧? WebUI用来保存页面文件,也就是大家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能看见的,最直观的,也是这三层中最简单的; BLL用来保存业务逻辑,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来连接WebUI层和DAL层,主要是定义一些方法,相对来讲比WebUI要复杂; DAL文件夹主要是保存对数据库操作的一些文件,主要是对一些SQL语句(存储过程)的执行。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引用下层,即WebUI引用BLL,BLL引用DAL。这三层联系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页面添加一些信息经过合理性判断(WebUI)后调用BLL层的函数(方法)。 三、各层间的访问过程

Net三层架构

Net三层架构 .Net 希望朋友们留下自己对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体系结构的概念 用户界面表示层(USL) 业务逻辑层(BLL) 数据访问层(DAL) BLL将USL与DAL隔开了,并且加入了业务规则 各层的作用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 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 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 现成:aspx, 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 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三层结构解释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 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 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 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开发人员可以将应用的商业逻辑放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上,把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开。在保证客 户端功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的界面。这意味着如果需要修改应用程序代码,只需要对中间层 应用服务器进行修改,而不用修改成千上万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从而使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应用系统核心 业务逻辑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简化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更新和升级工作。 那么为什么要应用“中间业务层”呢?举些例子: 我们假设有一段登录代码,则可以这样处理Web程序,外观层负责接收前台页面的数据,然后传给中间层,中间层对数据进行处理,比如格式化,防SQL注入等等一些,这样的数据再传给数据访问层然后与数据库进行操作,比如与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匹配等等一些代码。 “中间业务层”的用途有很多,例如:验证用户输入数据、缓存从数据库中读取的数据等等……但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