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功能-文档资料

声音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功能-文档资料
声音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功能-文档资料

声音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功能

电视声音和电视画面作为电视叙事的两大符号系统, 者的

关系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一直饱受争议,而关于两者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声音功能的认识上:一种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只是作为陪衬来弥补画面的不足,它强调的是画面的表现力和再现力;

另一种则强调解说词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画面只是用来传达解说词的意义,它注重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和对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以上两种观点虽然各有道理,但是它们都忽略了影像是一种视听形象系统,画面和声音是同时存在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都是为了表现主题而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画面作为直接的信息形态,主要用来传达现场气氛和形象细节。声音作为间接的信息形态,主要用来表现概念运动,表达抽象的意思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影像中最震撼、最

让人难忘的画面往往不是声音或者画面单独的传达,而是声画共

同的作用,即通过视听语言来表达的。

纪录片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

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与画面的空间特性不同的是,声音具有时间性的特征,它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间一起变化,在时间中运动,在时间中叙述。正是声音的这一时间特性,使其具有了强大的叙事功能,决定了声音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功能。

声音作为电视叙事的符号, 最主要的叙事功能就是按照时间

或者空间的顺序为我们呈现事物的发展脉络。而除了讲故事这个最基本的叙事功能外,声音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还承担着一系列其他的功能。

声音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打破平衡,引发人物的行动,推动叙事的发展

在纪录片中,介绍人物最常用的形式就是解说词,这种旁白式叙述方式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受众介绍人物及其事件发展的背

景,无论是场外人物的旁白还是场内人物的旁白,往往不经意地透露出人物的性情,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推动叙事的发展。

许多人认为,声音只是人物形体动作的替代品或是补充,只

有在人物形体动作无法表现时才需用声音来代替。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声音有时比动作更重要,在功能上更能推进叙事。叙事理

论认为:“事出有因”是任何一种现实主义叙事的基本特征。

录片在塑造人物时,就是通过声音来引发人物的行动, 进而推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声音可以营造背景,渲染气氛,给人一种真实的空间感

在纪录片的叙事中,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纪录片叙事的意义所在。在叙事理论中,背景有两种,

种是以人物行动发生的时空为主的背景,另外一种是用以引起注意、提供叙事背景的社会环境,这两种背景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在影像片段中,背景的表现一般是通过画面来展现的,例如

屋内、餐馆、汽车内等,但由于画面受到空间的限制,限制了其 对背景的表达, 而声音则正好可以弥补画面的这种不足, 为事件 的发展烘托气氛。

声音也存在相应的空间, 如张凤铸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在远

景中的声音音量较小, 音质也不清晰; 而在特写中的声

背景,能有力地渲染环境气氛,弥补画面的局限,使故事在真实 的环境中展开,从而获得真实感。 声音能够结合画面提供完整的故事情节,融入事件的发展, 起到转换时空的作用

故事并不都是由一个事件构成的,故事可能包含一系列事 件。现实世界里,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同一时间里可能发 生不同的事件,而在叙事中,事件只能一件一件地叙述。这样, 在故事里, 就存在着事件的安排与组织。 事件的安排遵循一定的 规则:要么按时间顺序连接,即 A 发生之后,B 才发生;要么按

因果关系连接,即因为 A 发生,所以B 发生。观众有一种收视定

式,他们要从连续发生的事件中, 或事件发生的连续中推论其 的前因后果。利用了这一习惯, 在故事中艺术性地安排叙事时间, 使故事中的各个事件形成一条因果逻辑链。 在现实世界里, 许多 事件的发生可能纯属偶然,但是在故事里,事件的发生必有其原 因。由于声音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使得同一声音可以在不同的时 空中延续,可以成为事件发生的动因, 有时甚至可以参与事件的 发展,成为事件的一个构成因素。 纪录片的声音是这条逻辑链上 的链环,它不仅能够叙述完整的事件,还能连接故事中的事件, 提供时空线索,成为转换时空的契机。

在纪录片的历史上,可以将西方纪录片的声音创作大致分为 四种模式:格里尔逊模式、真实电影模式、访问谈话模式和个人 追述模式。纪录片的声音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

形式,在这里我们把纪录片的声音分为人物声音、 环境声音和音 乐音音 大,音质清晰响亮; 仰角度镜头中的声音音调较高,俯角度镜头 中的声音音调较低。 声音由高而低、 由远而近的运动方式能够表 现出事件的空间感。 显然,这种空间是一种相对空间,不是视觉 范畴中的物质空间, 而是一种听觉空间。 利用各种环境音响创造

音响三部分来详细分析其叙事性。

人物声音。人物声音作为纪录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解说词、主持人抑或是影像中主人公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叙事的主角,影视创造的伟大,在于它以视听的方式可以成为真实的媒介, 同时还可组织起自己有形的人格化的叙事中介。

从纪录片有声音后,解说词的运用可谓贯穿了整个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纪录片介入电视后,解说词的运用更是充分地

发挥了它的叙事性。纪录片的画面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 空环境和

展示时事件的进程,而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是画面无法表现的,解说词就承担了这种功能。无论是客观性地交代背景和结果的解说词还是主观性地揭示内涵和主

题的解说词,它们的出现对画面或是完全配合画面,或者是一定

程度上对画面的超越,来点明画面本身意义的内涵,对画面所传

递的漫无边际的客观信息确定一个大致的意义指向。对于纪录片整体的叙事起到了贯穿、衔接、深化的作用,是纪录片叙事中不

可缺少的元素。

由于访问谈话模式纪录片的诞生, 纪录片开始表现当事人的

话语,从而使纪录片更加真实。片中的人物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时地向摄像机诉说心里话。这样的记录方式,能使观众感觉编导与被拍摄对象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记录下了人物真实的行为和心态。

环境声音。环境声在传统电视理论中是作为“效果”出现的,主要包括同期声和效果声,其叙事功能是不可忽略的。在同期语言中出现的对白和直接交谈等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的, 从声源上讲,它不是来源于记录者与被记录者,但却与两者特别是后者有着一定的联系。这部分口语有选择地进入同期声以后, 也呈现出一定的叙事特征。

纪录片中的效果声,作为声音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

“写意”。它是指声音能表达一定的意境,起到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作用。效果声写意的形式有夸张效果、闪回效果、对比效果和悬念效果,在纪录片中,夸张效果用得居多。这些夸张效果都是意味深长、内蕴深邃。而这种写意的作用也是为了片子的叙事,使纪录片的故事讲得更加精彩、更加吸引人。除此之外,效果声的转场作用和暗示作用也同时为叙事作铺垫。

音乐音响。音乐在影视剧中用得很多,纪录片用得相对较少。

但音乐在纪录片中所承载的作用很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因为纪录片没有演员生动地表演,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似乎更显重要。尤其是当下更强调纪录片的故事性, 强其可视性和感染力,就能使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功能地位更为凸显。

音乐会给观众带来对节目时空背景和风格的一种立体感觉, 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更容易把观众带进影片的情景之中。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方面,音乐可以预示事件的变化转折,用一段

音乐加转场画面,预示将要出现紧张、危险、恐怖的情景,可以

预示事件将要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要向坏的方向发展等; 片中某些段落的解说词已结束,使用画面和音乐可以使情景得到延伸,使观众得到情感的延续和回味。

音乐、音响在写意上独有优势。最常见的写意音响是采用夸张的手法,把原来听不见的声音放大到听得见,把原来小的声音放得更大,甚至震耳欲聋,或加上延时、混响处理。在表现过去

式时,不可能拍到当年真实的画面场景,可以通过使用过去的图片、资料、旧物、空镜头等加上与之相对应、吻合的音乐音响, 同样能达到非常好的写意效果。

故事性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可从对故事的组织、叙事方式的情节化和为故事营造的氛围这三方面体现,而作为纪录片表现必备的因素之一的声音也必然随着纪录片形式上的故事化而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叙事性的加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