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到80年代初,已正式推行改革开放,有机会提供多层结构性话语空间,但要获得合法性,还是有条件的。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的完全政治化的一元话语受到质疑。在1977-1979年三年中出现了中共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通过对“两个凡是”的反思,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1978年4月25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春天,北京的西单出现了“民主墙”。这些意味着言论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后者也体现出中国民间话语权的要求。1978年已出现了“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女性说出她们真实的体验提供了必要前提。因为,伤痕经验也可以说是一种女性化的经验。

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起步

80年代初,也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阶段。标志是:在中国当代文学通常的三大体裁小说、诗歌和散文领域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说出的是女人受压抑的经验,并喊出了对这种经验的不满,发出了要求改变女人受压抑处境的呼声,小说家张洁、张辛欣,散文家叶梦,诗人翟永明在当时因发出这种女性的声音而引人注目。“为了女人,干杯!”这句象征性的话,出现在张洁的中篇小说《方舟》中。有意思的是,说这句话的女主人公荆华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者。张洁《方舟》中塑造的三个女人“寡妇俱乐部”实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第一个“女性性别群体”。

张洁在小说中喊出“为了女人,干杯”后不久,诗人翟永明在她1984的《女人》组诗前,专门写了一个“黑夜意识”的序言。提出女人生来就与男人不同,有自己的黑夜意识。她的诗歌就是这种意识的体现。她们的宣言体现出中国女性文学思潮特色:它在根本上是代表了中国中国妇女一次话语权力的觉醒和表述。换句话说,中国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独立身份的女权主义运动,关于妇女问题每一次不过是民族或政治问题的一部分。这一次很不相同,似乎与民族或政治问题没

有什么关系,而是女人有“黑夜意识”要表达。通过文学的方式,妇女问题被独立提出来了。

谌容的《人到中年》小说,通过象征性的医院场景和医生病危情景,更有想象力地表现了国家和人民面临“中年危机”,需要全面惩治的心理诉求,因而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共鸣,并因作者及时地改编为电影而获得广泛传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作者巧妙地将日常生活理想寓于人物形象中,通过女主人公渴望拥有幸福的日常生活,也对女性经验进行了充分调动。这一切,使得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与人的解放思潮同步涌现,并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心理。

二、发展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80、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引人注意的地方在话语权上的独立述说。话

语权的觉醒和女性话语建构带来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连续性,这也是中国女性文学思潮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这使它从社会学层面和文学层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赢得女性读者特别是知识妇女读者群的欢迎。

1985-1995年长达10年之中,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处于持续发展,女性话语建构尤为丰富。称这个10年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持续发展时期,及至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版和影响使之达成高潮,已是批评界

的定论。和前5年相比,持续发展的10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尝试了更多可能,提供了更多话语实验,丰富多彩的女性文本也体现了女性写作的多方面成就。集中于中国日常生活重建,把女性经验和思想充分发挥。

中国女作家以“性别之声”的发出为使命,自觉探求女性解放之路,重新审视历史、现实,重新看待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并重新反思关于妇女解放的承诺与事实情形。这一切努力抵消或对抗着现实与文化领域中男权思潮的回潮。由于这种努力天然的正义性,我们可以从女性文本中读到对抗的痛苦与理想激情,以及寻求解决冲突的理智之思。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与人道主义思潮同步涌现之时,男权中心思想回潮。贾平凹的《废都》可说是男权思潮回潮的高峰。就《废都》而言,它也反映了中

国男性处境与现代进程的严重冲突,及国家一元话语分化之后,男性文化心理的严重失调。男主人公取名庄之蝶,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虚无意义的指称。由此可知男权话语文本的复杂性。某种意义上,男权话语文本不够强大,它们不足以影响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进程,也未能构成与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平分秋色的势力,倒是促成了女性写作的信心。这里面根本的原因,在于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对于日常生活重建的价值目标,使得女性主义话语重在建设,能够调动一切女性经验,使得女性主义话语生产持续增长,形成话语谱系,产生价值归属。

1985年女作家残雪写了《山上的小屋》,从存在意义上反思中国政治及日常生活,不久她的《黄泥街》以彻底否定旧政治话语的形态出现,其中用梦魇的表达讽刺了政治一体化的荒谬,这样的写作标明中国女性话语对历史事件的界入与评判,应该说是女性文学思潮在话语建构上的全面出击姿态。重要的是,是带着新的价值建设姿态、日常生活重建的愿望和意义被设立。

智力因素的生长也是女性文学思潮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女性话语呈现了理性的力量,也就可以反思和重新叙述历史,包括反思和重新叙述妇女解放的历史。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可说是全面反思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解放妇女实践的重要作品。

三、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成熟

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呈现了向女性文化运动转型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它与世界女性主义运动接轨必然会呈现的。一些女作家不仅写作文学作品,也主动界入女性主义批评,她们企图将文学中传达的女性话语现实化,成为人们的理论,成为一种观物方式,从而达到改变文化环境,改变女性现实处境的目的。

以徐坤为例,她的短篇小说《厨房》,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女强人的故事,这个女强人枝子离家出走,独身下海,在商场经过无数拚搏,取得了事业成功,然而她希望人生更完美,希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可是,她不能如愿,现实

的男人不喜欢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女人,也不希望承担婚姻的责任。小说集中写的场面是这个女主人公在厨房中为自己所爱的男人做饭菜,她认真而投入,而男主人公却应付了事。小说当然是批判了男人的委琐,但是,更有力地批判了女人的不切实际,小说在结尾的时候,让枝子手里提着一袋垃圾,这就像是警告女主人公,要求得彻底的解放,自己必须面对现实并且不怀非份之想。

历时30多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以上大致的三大阶段,目前处于多样化的分化期。也许是在它分化之时,将要结出很多不同的果实,有些与它的初衷一致,丰硕而美,有些可能背道而驰,然而也有其存在意味。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Feminist thought: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2 e 1998 ) 胸怀全球生活——致中国女性主义者们的一封信 鸣谢 导言: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 女性主义思潮的“父”标签和旧标志:教学工具 1自由主义的 2激进的(a自由主义的:雌雄同体和生育控制;b文化的:重估性别气质价值和母亲身份) 3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a马克思主义:私有财产资本主义+b激进女性主义:父权制=c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4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社会性别的(妇女的美德及其价值) 5存在主义的(第二性他者受压迫) 6后现代的(他者自由反抗的优越性) 7多元文化和全球的(自我是分裂的、文化殖民) 8生态主义的(自我与他者彼此相关联) P10 所有的精神探求过程都是要把我们从无所不知的权威主义陷阱里解放出来,在这方面,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总有继续发展、完善、反省和拓展的空间。 第一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 18世纪、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根源权力高于善 古典主义者、意志自由论的自由主义者不干预市场自由 社会福利或平等的自由主义者弥补不利处境调节不平等 1.1 18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教育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9年开始写作)工业化劳动力离家进入公共场所《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Rights of Woman)太太被圈养崇拜理性牺牲感情 1.2 19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平等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机会 约翰·斯图尔德·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消极的妇女美德 哈里雅特·泰勒(穆勒)《妇女的选举权》(1851)谋生所有阶级的妇女 合作:《论婚姻和离婚的早期论文》(1832) 2 19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P26整个19世纪美国的女权运动,包括妇女投票权运动都和废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偶然的。《妇女、种族和阶级》安吉拉·戴维斯 1840年伦敦世界反奴隶大会不许可女性发言1848年纽约塞内卡会议《感性宣言》 内战安东尼、斯坦顿:全国妇女投票权协会革命和激进的女性主义纲领;露西·斯通:美国妇女投票权协会改良主义的和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纲领 3 20世纪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行动 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冬眠1960 斯坦顿、安东尼经济机会和公民自由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摘要:笔者具体应用话语分析技巧进行我国目前广受关注的女性文学思潮迹象评鉴,当中包括既定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话语资源变化形态,争取利用话语权科学争取方式,为后期高潮演变细节衔接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具体来讲,在本土既定资源和外来女性主义思想双重引导环境下,现如今已经全面步入多元化实践阶段。 关键词:女性文学思潮形态话语权利演变规则前言: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女文学作家不管是在创作数量、内容规范形态上都创造出辉煌成就,就此过渡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定组成单元。毕竟我国不存在类似法国、美国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现象,同时不如港台思想文化资源公开信度那般强烈,在这类基础上加以延展,这就需要 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将保留何种情感特殊 相关分析人员 加以细致描述验证。经过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滋生背景、话语资源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探究,进一步为中国当代女性独立前景绽放提供广阔支撑动力。 一、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论述

有关这类思潮初步衍生阶段主要限定在1981 年时段,尤其经过中国诗歌、小说、散文等固定题材研究领域交接过后,使得长期承受压力的女性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希望借用此类平台将内心一切感受发表完全。其中包括小说家张洁、张辛欣,以及诗人翟永明等都开始获得全面关注成就。其中张洁在其中篇小说 杯”象征性《方舟》(1981)深刻呐喊“为了女人,话语,其间配合寡妇俱乐部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现象穿插叙述,使得对于当时男权膨胀迹象表达强烈不满。事实上有关上述角色都是经历过离婚痛楚而集结在一起,为了实现自我而相互支持,可最终仍旧无所收获。具体说来,在文学之中深度呈现妇女问题,需要在话语权上散布独立学说效应,可以被定义为现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内在支撑动力。自从话语权的觉醒和女性话语建筑过后,大陆女性文学思潮动力源暴涨,这是其在历史内部深度延展的主流原委。经过女性话语在文学体系内部衍生过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核堆子等成为女性意识解放基础适应形态。例如:诗歌体系下的女性主义开始在小说内容中穿插,进一步创设出独立的女主人公形象,然而上一代女性小说内部人物为后续作品布置形式创新提供疏导线索,确保思想信念的强效作用,于是文学便成为一类核心占地,从中演绎出中国妇女在知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 (1217字)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在小说创作上,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写她肉体的饥饿,又写她精神的饥饿,在她身上,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用胡风的话说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 命”。 在40年代,中国工农兵文学思潮是一股发展迅猛、影响深远的文学潮流,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文学在《讲话》的指引下,为抗战服务, 讴歌胜利,号召人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血与火的搏斗中换来祖国的新生。解放区作家大量塑造传奇抗日英雄形象,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普遍采用人民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学观念上,自觉为政治服务。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使解放区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7.

12结语女性主义思潮

结语:边缘与中心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同时不偏好某一.种.而忽略其它、仅仅为某一种观点提供存在的理由。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读者 发现不了这一点,的确有些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比其他流派更富有说服力。例如,从我个人来说,我深受两类女性主义形式的吸引,一类是描述妇女目前位于何处——在边缘和外围;另一类女性主义的形式是描述妇女将位于何处——进入中心。作为局外人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避免被制度腐化,可以观察和感受其他人不能观察到和感受到的,还可以摆脱严密的束缚和不必要的限制。但成为当局者也同样引人入胜,可以成为团队中被重视的成员,可以与人分享共同的憧憬,还可以拥有如亚理士多德所说的“美德上的伴侣和行动中的友人”。1 在本书第一版结尾,我曾写到,我认为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在女性主义中是内容最丰富的形式,它表明了性别歧视和阶级偏见的力量如何在资本主义父权制中互相联结、妇女在生育和生产中角色又如何决定了她的生活际遇。然而,在十年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的是,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也有局限,它并不强调与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歧视自然的偏见相关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现在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才是最丰富的女性主义形式,特别是玛利亚·米斯和范德娜·史娃的社会主义变革的生态女性主义。多亏她们,现在我对问题的理解才达到这个程度,所有的压迫制度和压迫结构都是紧密联结的,它们彼此强化,依靠各自的毒液维持生存。 同样,十年以前,我曾认为,只有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处在女性主义思想的边缘,她们就是那.不同的声音;她们不允许“妇女的观点”退 化、演变为所谓阳具崇拜或理性(logos)的又一具体例证,对此发出了女性主义最强烈的抗议。然而,现在我也认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者也是讲述不同语言的声音。她们和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者一起提醒我们,妇女受到威吓,被迫屈从父权的一元“真理”,这样很糟糕;而更糟糕的是以母权的一元“真理”去判断女人,说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我知道,我就不愿意被指责为“思想意识有问题”,或者被打成“伪女性主义者”;我也怀疑有哪位女性主义者乐意被人告知说,她对妇女受压迫的解释是愚昧糊涂的。我同样知道,我不喜欢被人耳提面命说,妇女考虑或者应该考虑甲、乙、丙、丁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当我对一种流行的女性主义观点有异议时,就要被点名当面训斥。毕竟,我有我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不是一般的“妇女”;我是罗斯玛丽·贝亨斯基/童/帕特南。的确,这是后现代的、多元文化的和全球的女性主义者允许我拥有的“差异”。 所以在这里,我再一次勉为其难地向两边伸展,为妇女的同一性和妇女的差异性所牵制。但这一次的勉为其难,却不像第一次写这本书时那样痛苦了。我现在是一个更灵活变通的女性主义者:至少不那么担心对事物做出的分类是否合适,而更关心深入了解那些与我不同的妇女——那些生活在我可能永远也无法造访的地方的妇女、那些我大约永远不会在路上与她们交错而行的美国妇女、那些我应该去了解的、与我一起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西方;中国 引言:女性主义的源起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作为西方教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其自由主义女性教育、激进的女性教育、批判的女性主义教育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中形成了系统性的观点,其教育思潮的核心是关注两性公平的教育。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批判传统的“父权制”的基础上,建立较公平的社会准则,彻底动摇“父权制”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现象,使男女之间能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平等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一、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 (一)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是早期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其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研究的焦点聚焦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公平和民主。其关注的焦点内容是中产阶级妇女在政治、法律和就业方面的权利和地位。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关注于三个主题:一是女生的发展与学习成绩。其流派关注于教育中女性的学业不良的实例以及男女性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特别是在数学、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成绩的差异。二是学校在女性社会化中的作用和性格刻板印象。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在进入学校之前,即使女性具有同样

的入学权利,但是学校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并不能全面开发女性的潜能。三是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教师在对男性和女性的评价上有差别,有偏向于男性的倾向。其流派主张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变教育的现状:一是不断地加强宣传,提高包括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性别歧视的重视,进而有力避免教育中出现一些男女性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二是要制定针对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为女性创造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环境。 (二)激进的女性主义 激进的女性主义流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激进的女性主义将矛头指向社会结构,其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表现在教育方面主要是从学校的结构和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批判,进而形成“反性别歧视”。该流派的女性主义教育者把关注聚焦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批判男性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二是权衡学校教育中的性别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参与过程中,女性的课堂参与低于男性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平等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对男女性之间行为的不同,而是现存的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教育公平的变革需要改变父权制的社会和学校结构,这样对于性别权力关系和文化知识的改变才会真正的实现。 (三)批判的女性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①描写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②描写现实的揭露批判性。③描绘生活画面的广阔性。④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葛朗台)。⑤艺术上的独创性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①产生早,发展快。②有广阔的历史视野。③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暴露资产阶级的阴暗面。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个人反叛者和野心家的形象。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以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②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的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色彩比较浓重。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勃朗特姐妹。夏洛蒂《简爱》,艾米莉《呼啸山庄》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②文学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为重点。③具有悲怆的情调,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④产生了独特的形象系列,如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平民知识分子的“新人形象系列”,胆小怕事而又麻木愚昧的小人物形象系列,骄横愚蠢的地主形象系列,专制贪婪的官僚形象系列。⑤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目录 1概述 1 1.1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标志 1 1. 2 来源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是文学研究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术语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现实主义也因此成为文学理论中含义最为模糊的概念之一。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而作为思潮或流派的现实主义则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参与,这个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它实际上包含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即使在某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家身上,人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无论是对具体形象的塑造,细枝末节的刻画,还是在整体的表现形态上,现实主义文学都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追求艺术虚构的真实感。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首先,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时间:2013-03-25 来源:大众文艺作者:汪壮志湖南省桃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为《大众文艺》杂志优秀论文,在此仅作写作参考范文。全文已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汪壮志(湖南益阳) 摘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实质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变革,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说明,然而就它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提出这种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和谐,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变革传播实践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西方,随着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出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或者是并不是很完善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阐释两性之间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与文艺批判中。按照学术界对女生主义的一般认识,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用以反抗中世纪封建的男权压迫,争取人身独立与思想解放、政治权力与经济权益乃至婚姻与性的自主权利的主张及其实践。 女性主义思潮出现的主要源于女性处于“第二性”,以男女不平等为预设条件,倡导男女平等。其理论体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另外与各种现代社会思潮如后现代理论、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呈现不同的理论流派,自身没有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女权主义思潮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搏,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资历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资历产阶级政权拒绝给同样战斗的女性相等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女性要求获得男性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相关的专著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等;第二次次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保守势力重提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的论调,陷入“家庭主妇”的圈子,她们深感失落与自我实现的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法国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澳大利亚亚格里尔的《女太监》、美国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与活动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当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这个著名的论断,批判了女人被降低成为男人的对象,被铸成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他们把女人看成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骗子;是男人手中的猎物,又是毁灭他人的祸根。此论断表明: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并不是由自然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它有着这样一种思维转折:此前女性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在此之后女性按照自身的价值去洞察自已和整个世界。女性的社会构建及思潮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 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问世,成为女性主义诗学进入国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轰动效应,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介绍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摘要】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就是用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他们对传统教育中的性别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倡导建立性别公平的教育模式。本文在从概念、基础以及内容几个方面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进行理解之后,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性别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教育 作为女性主义教育根源的女性主义最早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女性被压迫地位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后来发展为从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统称。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批判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教育观,强调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倡导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基础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 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有着密切联系,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女性主义。具体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女性主义的五大思想流派来探究: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

性主义。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权利、公平和民主,其核心问题就是争取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他们强调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主张通过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学校所授的课程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男性中心的教学机制不仅重复着男尊女卑的两性规则,也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所以他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两性权力平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早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提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决定了的女性的受压迫地位,而当下的教育体制也不仅仅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阶级分化的教育模式[1];黑人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他们认为性别、种族、社会符号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往往比性别歧视更恐怖;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法国出现,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研究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认为学校教育要不断促进女性批判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意识,以解决教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教学提纲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精品资料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2020读《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有感

2020读《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有感 在中国,包括在世界上,自称“女性主义者”的人内部差别很大。有一些人打着“女性主义”的口号,做一些其实有悖女性主义精神的事。比如认为女人应该奴役男人,比如有些有自己事业的女人看不起、甚至挖苦那些全职太太。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一部分大众对“女性主义”印象很差。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男人大多不喜欢自称为“女权主义者”的女人。或者说,在他们眼中,一个原本可爱的女人,一旦说出“我是女权主义者”,她可爱的程度瞬间就会降低几分。我有个朋友这样说过:“搞女权的女人,都是那些嫁不出去的丑八怪,要不就是内心太偏激——总之这样的女人都万万不能娶。”他的这个印象还是挺典型的。那些男人们认为,“女权主义者”试图抹去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客观事实,她们是怒气冲冲的,强硬的,仇视男性的,反自然反伦常的。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系“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之一,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了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 “女性主义”是如此复杂——自第一批女性“觉醒”以来,女性主义随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而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罗斯玛丽·帕特南·童所著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她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开始,介绍了八种女性主义的流派;她

使读者认识到,尽管女性主义致力于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但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以至矛盾始终存在着:例如,崇尚女性气质或是鼓励雌雄同体,生育是妇女生产的限制或是女性力量的源泉,等等。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批评与争论,使得女性主义步步趋近完善,变得更加坚强。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主义思想有许多是抵制被归类的,尤其是基于起源之‘父’标签的归类。”罗斯玛丽在导言中表示,尽管目前出于各种需要,我们在“女性主义”前冠以“某主义”的修饰词,但在将来,女性主义终将摆脱这些已有的标志;同时,读者需要记得,“某主义女性主义”尽管继承了该主义的部分理论和思想,但并不完全由它发展而来,并且,“某主义女性主义”和“某主义非女性主义”两种思想往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以黑人妇女为例,她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面临着种族歧视、性别偏见以及阶级压迫等“多重危险”;之于她们,凡此种种都是一整套“互相连锁的压迫制度”中的一环。作为黑人女性代表的贝尔·胡克斯特别指出,这些环环相扣的压迫形式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无法被分离出整体而解决的。她形象地将压迫比作一只多头兽——我们必须将其整个身体作为对象发起攻击而不是盲目于暂时砍掉其某一个头。胡克斯还特别分析了美国黑人妇女在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所受的压迫,并表明它们都被系统地制度和结构化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有力的整体。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现实主义着力于暴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