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案1

奇妙的对联教案1
奇妙的对联教案1

《奇妙的对联》教案

一、概述

1、学科:高中语文,年级:高一年级;

2、课题来源:本课题来自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专题学习,“梳理探究”侧重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以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选择此课题,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化修养,增长人文见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面对高考对联考题的解题能力。

所需课时:2课时

3、学习内容:(1)积累对联的基本知识(发展历史、写作要求);

(2)学会欣赏对联,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联;

(3)学以致用——应对高考中的对联考题;

4、价值及重要性

作为高考考点之一的对联,掌握其相关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解题能力;了解了对联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促使学生探寻其中蕴藏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会了欣赏对联,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品评涉及方方面面的各色对联,从中了解各地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1、积累对联的基本知识(起源、发展、特点、种类等)

2、学会欣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联

3、掌握对联的相关题型,做到基本会做

过程与方法:1、搜索资料——课前收集各种对联,查阅掌握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分类整理——课前按对联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

3、合作探究学习——课内讨论归纳梳理对联的相关特点。

情感态度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由于刚从初中升上来,学生所接受的还是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对高中语文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没有掌握语文的学习规律,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缺乏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困难重重。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1.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喜欢故事,是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对联的产生都是有渊源可寻的,对联故事更是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在教育中从对联故事入手,,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当中,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对联的魅力,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

2、收集对联,感性认知

在故事打动学生心灵的同时,学生对对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余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些对联故事到班级中与同学们共享,并对对联知识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3、融入课堂,扎实基础

当学生能欣赏对联,对对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时,此时应让他们牛刀小试了。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结对联的特点。

4、专项训练,拓展提高

在掌握对联相关知识点后,开始对对联题型的介入,熟悉类似题型,进行专题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5、课后反馈,循序渐进

通过课后练习,加大难度,让学生拟写对联,循序渐进,掌握对联,达到对联教学的相应要求。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收集各行各业的对联、从古自今的名联、对联经典故事

2、Ppt对联教学课件

3、各类对联考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苏小妹秦观的对子情缘。秦观,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宋代有名的才子,苏门四学士之首。苏小妹,传说中的人物,著名大学子苏轼的妹妹。苏洵的女儿。苏洵有意把小妹嫁给秦观,而这个秦观呢,听闻苏小妹名满京华,于是,想当面试一试苏小妹的才学。一日,秦观打听到苏小妹要到道观里敬香,他就乔装成一个道士,提前到道观里等候。当苏小妹刚一下轿,秦观急忙上前,佯装化缘,吟出上联:小姐多福多寿,愿发慈悲。苏小妹见化缘的是一个年轻道士,心中有些不快,一边向里走,一边吟道:道士何德何能,敢求布施。秦观听罢,觉得苏小妹对得不错,还想说什么,只见苏小妹急步向大殿走去。秦观听了苏小妹随口吟出的下联,心中非常高

兴,她果真很有才学,而且人也长得漂亮,已经倾心于她了。但又一想,仅此一句尚不能肯定其才华,因此,紧追几步,又在她后面吟出一联: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妹仍继续往前走,头也不回地答道: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秦观虽然受到冷遇,但目睹苏小妹举止落落大方,文思如此敏捷,两副对联对得既快又巧妙,对她更加爱慕,心想:真不愧为苏门之后,当代一才女。当然,此时的苏小妹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疯道士就是她要嫁的老公,后来她知道了,洞房花烛夜的当晚,给秦少游出了三道难题,答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秦观是什么人啊,苏门四学士,当世有名的才子,怎能让一个女人给难倒呢,很快,前两题顺利答出,可最后一个对子,却难倒了新郎官。看着这个新郎官抓耳饶腮过不了关,入不了洞房,在旁边偷看的苏东坡都为他着急的不得了,他看秦观边想边走到院子的水缸边,于是扔下个石头到水缸,秦观受这一提醒,立马想出下联,于是就有这个流传千古的绝对:“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

(二)对联知识

秦观苏小妹以对子为媒结下美好情缘。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内容包罗万象,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现在就让我们走入这奇妙的对联世界。——教师导语

1、通过预习,你能说出什么是对联吗?它的发展历史你了解了吗?我们国家最早的一副对联出自谁之手?能写出来吗?——检查学生的预习准备情况

2、检查写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由学生展示他们所收集的对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色的对联,并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之间交换欣赏。)在你所收集的对联里面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课堂上小组互动探讨,合作交流

3、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联的特点。每个小组总结一个特点。——学生探究总结

(1)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特点:字数相等,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字。(2)上下两联在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特点:相同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对联对于音律的要求: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4)上下两联相同位置上的语法结构特点:语法结构要相应。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

(5)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两种,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两种。

知识链接:对联讲究平仄,这样的读起来才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但由于古代的声调平、上、去、入与现代汉语不同,它的入声字入派三声(平、上、去三声),因此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中有一部分的入声字,在论及平仄时,仍属仄声,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入声字,掌握起来就比较混乱,所以现代人对对联的平仄要求不严,对高中生只要求最后一字仄起平收。

(6)上下两联内容上要关联。

如:上联:扫千年旧貌下联:喝一碗稀粥()

穿一双破鞋()

树一代新风()三下联,哪个更合理?

4、试一试,运用你所归纳的知识,做做下面的练习——学以致用,反馈教学效果

(1)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指出下面对联的错误并改正。

A、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下联:时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内外)

B、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前(香)

C、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为)(2)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人梯巧搭登攀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B、学海无涯勤可渡阵阵渔歌卷春风

C、山高自有人行路雨滋桃杏万户红

D、风吹杨柳千门绿书山有径志能攀

E、点点轻舟腾巨浪心血勤浇栋梁材

(三)教师点拨,基础梳理——试题强化训练

1、总结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2)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当。

(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要相应。

(4)上下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5)上下联内容要关联,意义要衔接

2、课堂练习

(1)对联寻亲——下面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连接起来。

棕树剥皮成光棍花椒开口见黑心

刘伶饮尽不留零贾岛醉来非假倒

大鹏展翅恨天低小犬无知嫌路窄

粗毛野兽石先生细羽家禽砖后死

刘伶饮尽不留零,贾岛醉来非假倒这副对联中人名刘伶对贾岛,动词饮尽对醉来,刘伶的谐音留零对贾岛的谐音假到,非常工整。据说唐伯虎和朋友喝酒,已经酩酊大醉了,朋友想看他酒后才气如何,就出对说:“贾岛醉来非假到”,以唐代诗人贾岛来形容唐伯虎醉得东倒西歪的样子,假到是贾岛的谐音,因此下联也必须有谐音才算工对。唐伯虎听到后,迷迷糊糊中对道:“刘伶饮尽不留零。”意思是我像刘伶一样把酒喝得一点不剩,留零是刘伶的谐音。朋友大笑:“唐兄醉后也是才俊!”

相传东周时期有个叫杜康的人,以造酒闻名天下,后被天帝封为酒神。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传说本是王母瑶池的一个仙童,因偷喝仙酒被罚贬下界,可他来到人间,依然嗜酒成性。

王母为了点化他,派杜康来到人间。刘伶喝了三杯杜康酒竟一醉不起,刘伶的妻子以为他醉死,便把刘伶埋葬了。三年后,杜康来到刘家讨取酒钱,刘妻责怪杜康以酒害命,杜康却声言刘伶未死,后来打开坟墓,刘伶果然苏醒过来。杜康醉刘伶的传说,从此长期在民间流传。又相传刘伶好酒贪杯,行为放荡不羁,有时候赤身裸体,别人看见了,纷纷嗤之以鼻,而刘伶却毫不羞惭,说:“天地就是我的屋宇,房间就是的衣服裤子。你们这些人为什么闯进我的裤子里?”

棕树剥皮成光棍,花椒开口见黑心。相传古时候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来到一财主门前,财主看到他这副穷酸劲,既出上联:棕树剥皮成光光棍,秀才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到:花椒开口见黑心。形象的道出了财主的黑心肠。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是个有名的才子。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神童”。曹尚书听闻他的才气,就叫人把他请到府上,当解缙来到曹府时,不料大门还关着。解缙当即高声指斥:“正门不开,非迎客之礼。”曹尚书在门内说:“我出几副对联,如果你对得上,我便开中门迎接。”于是,念了上联: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对道:大鹏展翅恨天低。曹尚书又念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闻声对道: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曹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连称“奇才”,当即开了中门迎接。解缙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起路来连蹦带跳,曹尚书便又挖苦他: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见曹尚书身着红袍,老态龙钟,不加思索地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曹尚书听了觉得很尴尬。待解缙进入府后,便问:“解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解缙想起父亲起早摸黑,沿街卖水,早晨、夜晚水桶照着太阳月亮的光华;又想起母亲在家纺线织布,两手灵巧操作的情景,于是回答道: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曹尚书听了,不得不惊服解缙的奇才。

纪晓岚幼时读私塾,聪敏过人,过目成育,强记不忘,有小神童美誉。其师石先生甚爱之,只因功课对他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喂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对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辨说:“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还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指袖而去。不几天纪晓岚去见石先生,石先生怒气未消,面沉似水,稳坐太师椅,不迎不送。纪晓岚又出了怪招,从先生屋走而复返,又请教“阄”字的念法和写法。石先生并无介意,等纪昀走后才醒过味来。原来“阄”即“门内龟”,是骂自己不出门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责,暗骂:“竖生,歪才也!”

(2)调整次序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3)评改对联

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后:井冈山,青山起伏,峻岭绵绵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4)搭配语境

(2010?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戏剧性

戏剧社【 5 】文学社【 3 】摄影小组【 1 】

⑤有表演的成分,所以应为戏剧社的对联;③中由“入毫端”可以推知与写作有关,所以应为文学社的对联;①中有还原事物的真面目的意思,所以应为摄影小组的对联。

(5)对联拟试

(1)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6)猜猜下面这些人是谁?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潇寒易水古今流。——荆轲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项羽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林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韩信

(三)课后作业——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对联: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四)结语:今天,我们走近对联,欣赏对联,创作对联,体会到了对联的奇妙之处,但这只是掀开了对联面纱的一角,触到了她的一缕秀发,嗅到了她的一丝芬芳。要想真正领略对联的魅力

还需我们课下多搜集,多创作,还需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教学过程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1、收集整理对联的数量和质量(小组互评)

2、对对联的起源历史知识的整理(小组互评)

3、对联特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同学评价)

4、对联试题的反馈(教师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1、引导学生学会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和应注意的问题;

2、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对联的特点;

3、指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如何运用知识点去解题;

4、从练习中反馈学习效果,对于不同进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3

《奇妙的对联》导学简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对联知识及写作方法; 2.提高欣赏对联的水平; 3.获得审美乐趣陶冶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学会欣赏对联。 【学习难点】对仗、平仄知识,尝试拟写对联。 【导学用具】多媒体、手写嵌名对联若干副。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对联堪称一支馨香四溢的奇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文化百花园,去采撷对联这一束奇葩,感受对联的奇妙之处,欣赏对联之美。 (板书:奇妙的对联)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投影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提示语:下面我们按读对联、识对联、赏对联、拟对联、评对联这几个步骤来学习。 板书:

对联 读识赏拟评 三、导学对联 导学一:读对联 用多媒体投出以下七副对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提示语:中国的名联数不胜数,我们在这里仅选出七副,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七副对联,犹如一扇窗户,打开它,你会惊喜地发现对联的宝库里,有着那么多的奇珍异宝。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洪应明)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7.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导学二:识对联 提示语: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语句才称得上是对联呢?对联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77页的内容,归结出对联的特点。 合作探究:学生用7分钟的时间,讨论、分析、归纳对联特点。 学生充分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后整理归纳对联特点(投影):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3.词性相同,结构相应。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导学三:赏对联 提示语:明白了对联的特点后,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赏对联。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本小组最喜爱的对联来赏析。 让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赏析。(15分钟) 导学四:拟对联 提示语:赏析了那么多的美联,咱们现在小试牛刀。老师给出上联,请同学们拟出下联。要求内容健康,符合对联要求。 出示试题: 第一题:静聆雨润绿草 第二题:中华日丽风光好 学生做题,把答案写在白板上。(8分钟左右) 导学五:评对联

《奇妙的对联》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教学设想 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的特点?该怎样张贴?如何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对联常识: 同学们都看过对联,都记得一些对联。谁先来把你最熟悉的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找三到四个同学)请你们结合生活,再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对联,好吗? 【请学生齐读“对联常识”】。

三、对联特点: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我们可以得出的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对,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板书)。 我们将我们自己修改好的对联齐读一遍: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2、我们再看这幅对联字数是否相等,词性是否相同? 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试试吧 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对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常见文学形式,虽然它字数不多,但却意蕴悠长。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对联,一起感受一番对联的独特魅力! 二、说说吧 1、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2、对联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对联,学生总结对联的特点。 上联:春风春雨春色 下联:新年新岁新景 上联:恒心搭起通天路, 下联:勇气冲开智慧门 上联: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下联:斩白蛇,入咸阳,高祖是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教学设想】 1、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来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新模式意在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2、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声《对春联》来创设对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情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但是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加上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以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对联,赏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声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季、郭敦儒两位老先生表演的相声——《对春联》。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展示对联(从观看的相声《对春联》中选取) (1)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博苑 09-01 0540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子。 教学建议 1、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不要把对联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对本单元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2、本单元教学强调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要求学生搜集对联,教师自己必须先搜集一些奇联妙对,这是把本单元内容教活的基础。 3、本单元注重小学、初中以及平时的积累,注重与经典古诗文的联系,尤其是在名联欣赏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古诗文去理解,要与本册课本中古诗文课文相联系,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名联。 4、对联与书法紧密相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5、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研究对联。 有关资料 一、关于各部分的练习及“课外延伸”参考内容 (一)关于“对联常识” 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子夜、春蚕 (二)关于“对联欣赏” (1)李秀峰题白鹿洞书院联;(2)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陈澧题钟山书院联) (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信江书院联) (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 (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玉屏书院) (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船山学社) (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桂山书院) (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 (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 (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吗。那请大家说说我们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幻灯片)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

高中语文_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奇妙的对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及高考题型。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学会解答相关的对联考题。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梳理对联的来历,理清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 3、结构相应4、字音平仄,仄起平收(高中阶段按照现代汉语来讲,暂时不涉及音韵学知识) 5、内容相关(相似、相联,相反但是不能相同)并学以致用,出示针对性题目训练。 (三)根据所做题目对联的写作要求小结:五讲两忌三注意 五讲:1、字数讲相等 2、词性讲相同 3、结构讲相应 4、字音讲平仄 5、内容讲相关 两忌:忌同字,忌合掌。 三注意:1、注意思想性 2、注意针对性 3、注意文学性 (四)对联的种类,趣味对联的欣赏 常用的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堂联、门联、楹联、名胜联、文艺作品联等等。 欣赏趣味对联:谐音双关、谜语联、顶针联,回文联等,欣赏名胜联。(五)总结对联的妙处 1、中国特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 典雅、含蓄、对称美、书法美。

2、蕴含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趣 如嵌字、谐音双关、祈求祥瑞等 3、体现了中文的智慧性、丰富性、功能性、符号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送给学生两幅对联。 知识链接 一、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一)对联简介 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体制短小、雅俗共赏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格律严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 写对联、品对联、改对联,还能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能力。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经常把它作为考题中的一种题型,现在高考或联考,常把它作为“语言运用”中的一种题型,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类题。 (二)对联的种类 常用的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堂联、门联、楹联、名胜联、文艺作品联等等。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

奇妙的对联

奇联共欣赏,妙对相与析——《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浏阳市田家炳中学陶芬兰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欣赏、品味、积累奇联妙对。 3.根据对联的要求,学写对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对联常识。 2.欣赏名联佳对。 教学难点: 1.尝试对联创作。 2.相互评改对联。 三、教学创意 “梳理探究”活动课是高一学生最新接触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品种和文学体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通过积累、欣赏和创作对联等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引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 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便曰: 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曰: 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这堂课主要从对联常识、名联欣赏和对联创作三个方面来作一些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妙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对联》。 二、文本解读 模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对联常识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学书本的对联常识,之后回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2)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5)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2、学生表演:秀才改对联 3、谐讽联 包括谐趣(诙谐有趣,耐人寻味)和讥讽(讽诫戏谑,发人深省),也就是以诙谐幽默为主题,以教育劝诫为宗旨,运用多种修辞技巧创作的妙趣联,就叫谐讽联。 4、练习 一位友人在鲁迅先生逝世之时,写了副挽联,之间引用了鲁迅先生所写的两部著名的小说,请你补全对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______。(呐喊、彷徨) 模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对联的种类繁多,古今没有同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来说,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那我们今天就举谐讽类来讲。 1、学生展示所收集的材料;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对联的意义 (1)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伪警察厅长申省三为了讨好主子,强逼南京灵谷寺中的灵谷老人题副贺联送给汪精卫。灵谷老人迫不得已,写了这样一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正在群奸夸赞叫好之时,汪精卫的老婆、伪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陈璧君怒道:“你好大胆!怎敢辱骂汪先生有‘该死之德’、‘汉奸之才’?” (2)两位数学老师喜结良缘,同事贺联曰:“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横批是:“天遂人愿。”其中男教三角课,女教几何学,含义双关又贴切。婚后两人生活幸福美满,同事们又贺上一联:“爱情似几何曲线,幸福如小数循环”。 模块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1、写作对联的要求 (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4)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5)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6)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2、配对联 ①棕树剥皮成光棍②细羽家禽砖后死 ③刘伶饮尽不留零④小犬无知嫌路窄 ⑤大鹏展翅恨天低⑥花椒开口见黑心 ⑦粗毛野兽石先生⑧贾岛醉来非假倒 ①——⑥⑧——③④——⑤②——⑦ 3、猜一猜

《奇妙的对联》学案

《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2、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今天我们学习《奇妙的对联》。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常见的对联,(出示教学卡片)大家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10分)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请看下面示例,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 2、对联的特点和特殊对联的欣赏 (卡片1)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师:这上联出得妙吗?妙在何处?—— (卡片2)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师:下联对得如何?—— 板书:普通对联第一个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然后两人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 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作为辟邪用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三)名联赏析 (PPT展示名联及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片段欣赏) 三、读你千遍不厌倦——分析对联 (1)学生诊断病联,提炼特征 ①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②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 ③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 下联: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 通过三副对联得出对联基本特征:字数相对词性相同语境相似用字不重复 (3)音律规则: 平对仄,仄对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举例说明: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的音律规则: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小学生对联教案

小学六年级阅读讲义(八) 对联趣谈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一、对联故事 二、对联的特点 从以上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 A. B. C. 三、找联会 1、现在我们开展“找联会”活动, 请同学们帮对联找到各自的朋友, 并谈谈自己的理由。 上联下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年年春色去还来 旭日融合开柳眼笔花开遍四时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珠树自绕千古色春风摇曳送莺喉 2、下面四副对联的上联下联的内容顺序打乱了, 你们能把它调整过来吗? 乘风扬帆渔歌腾浪学修养办事一丝不苟 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人梯巧搭登攀路 浪鳞归仓锦破满舟法守则执准私面无铁 宾礼待至客貌如家人暖心血栋心勤材梁浇 四、选联会 我市的退休老干部王爷爷是一位军属, 年轻时参加过抗日战争, 立过许多战功。我校将组织同学们去慰问王爷爷, 同时送一副对联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爱, 可是写什么好呢? 今天我们在这儿还得举行一个“选联会” , 看看这几副对联中哪副合适, 并谈谈理由。 ①人勤早春昌 地肥五谷丰 ②大推云亡梁木坏 老成调谢泰山颓 ③志大年高一身干劲 童颜鹤发满脸春风- ④天朗气清延唇景 辰良日吉祝慈龄 ⑤舍己为人当仁不让 赴汤蹈火见义勇为 ⑥为爱鸟声多种树

因留花气久垂帘 ⑦岂有文章惊海内 从无书札到公卿 ⑧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寸薪寸木恒濒力维艰 五.写联会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辞旧岁——识时机—— 画饼充饥——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处处春光好—— 家中世界小——冬去山清水秀—— 2、填写对联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以下对联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 下联:六七八九——少()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4)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 横批: (5)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 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l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l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l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l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 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 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文章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 (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 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 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要求学生讨论说明来历和妙处,教师适当点拨。(见课本) 3.妙联撷趣。(多媒体显示教师与学生辑录的妙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奇联共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示) 名胜联: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岳阳楼·范仲淹) ②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醉翁亭·欧阳修) 哀挽联: ①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洒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②千古奇冤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岳飞) ③恩泽曾为天下雨来仪不愧古人风(周恩来·藏头联) ④此志得舒为民舍予(老舍) 谐讽联:

奇妙的对联 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尝试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规范性。 4、学会品味鉴赏名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重点积累对仗、平仄知识。 3、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赏析法、联系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了解对联 1、什么是对联呢?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作“对句”。 2、对联的特点: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学生总结对联的第一个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是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袁世凯去世时,有人为他提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华民国万岁”,从规则上来看,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这是不规范的,可是这幅对联的不规范恰好暗含了一种寓意,你能看出来吗?师:这其实是暗示了对袁世凯的批评,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齐(起)中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罪人。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 四、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 【教学建议】 一、注重趣味性。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中让学生能体味出汉字的奇妙,揣摩出对联所体现的思维的灵性。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二、教学中,联系学生学过的古典诗文,引导学生从已学诗文中搜集对联。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并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教学设计】 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 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便曰: 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曰: 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种类、基本知识 (1)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对联的种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3)对联的基本常识: 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从上面的“四讲”可以看出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②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③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 平仄相对简单说来就是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 举例: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郭沫若为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奇妙的对联教案课堂实录

奇妙的对联课堂实录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任瑞俭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他一进门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袖筒里。他的这一举动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里。筵席上,父亲为了活跃气氛,便当众对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满口答应下来。父亲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入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2、学会欣赏对联。 3、学对一些简单的对联。 4、培养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 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请同学们自读教材内容,了解对联常识。(对联的含义,对联的分类,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张贴)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对联的常识,下面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分组探究对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十分热烈,现在请小组派出代表发表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 1、字数相等。

生2:相对应的位置词性一致。对仗要工整, 师:很细心,的确,对联上下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生3:结构相当 师:总结起来就是对联要讲究对仗。 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会感觉到诗歌的音律协调、朗朗上口,主要原因是诗歌讲究平仄,平大多指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仄大多指上声、去声,下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标一下平仄。 生4:两句诗平仄相反,前句末尾是仄声字,后句末尾是平声字,师:这位同学领会新知识的能力很强,对联上下句平仄相异音调和谐仄起平收(上联末字应为仄声字,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字。平声:阴平、阳平。仄声:上声、去声。) 师:对联的内容上下联内容要上下衔接,不能重复:上下联一般不出现相同的字词。避免“合”,即上下联意思一模一样。如:扫千年旧习,除万载陈俗。(×)意境相合:上下联意境要完美和谐。如A、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B、扫千年旧习,吃三碗稀粥(×)C、扫千年旧习,穿一双破鞋(×) 师:老师选了一副对联,这是南京名园“瞻园”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词序有的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

高中语文试讲面试真题-《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与联系。 2.学会书写对联,提高对语言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书写对联,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难点】 通过对联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点拨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用处的对联,通过导语自然导入,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探秘对联,深入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对联常识”部分,5分钟时间阅读、梳理对联常识;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适当引申对联常识。 明确:对联是贴在两根对称柱子上的文字,也称楹联;由上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对,词性相对,结构相当;讲究平仄,仄起平收。 阅读过后教师提问对联的名称、平仄、对仗并讲解相关知识; 明确: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前后两句成对,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在表达形式上应整齐和谐,内容上应相互映衬;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语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结合具体例子) 强调:对联,既要求对偶,又要求对仗。 (二)欣赏对联,提笔练习 结合书本“对联欣赏”部分,结合上一环节所学对联知识进行鉴赏。通过小组交流活动,为对联撰写“鉴赏词”。 教师从语言、内容、深度方面分别总结进行展示的各个小组的对联“鉴赏词”并点名对联鉴赏的角度。 明确:一般做到格律相称,寓意深刻,书法精良才能称之为上品。 教师出示高考题中的对联,让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任选其中一题进行练习。 教师先让2-3名对对联,然后分别点评,指出问题,出示参考答案。 环节三:巩固提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