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第4版)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引言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医学结合的重要学科,通

过分析患者体内的实验室数据,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本文将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并以第4版为基础,详细讨论其中的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

实验诊断学是指利用实验室方法和技术进行诊断和鉴定疾

病的科学。它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等实验室数据,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诊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治疗效果,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趋势,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二、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先进性、准确性、快速性和经济性。为了提高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全面性。

实验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分析、免疫学检测、细胞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放射免疫测定等。这些方法各自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

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领域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疾病的预后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免疫标志物和遗传物质等,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药物浓度、药物代谢产物、免疫抗体或细胞标记物等,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监测治疗效果。

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和遗传标记,预测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感染指标和免疫标志物,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控措施。

四、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和校准、标本采集和保存、数据处理和分析等。

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通过日常监测和定期参加质检,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保证包括实验室设备的选择和验证、试剂和标准品的选择和采购、实验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五、实验诊断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进步,实验诊断学正朝着更精确、

便捷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技术层面,分子生物学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纳米技

术等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临床层面,实验诊断学将更多地融合临床表现和图像学

检查,实现多模态诊断和预测。

在管理层面,实验诊断学将更加重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建立全面、标准和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

总之,实验诊断学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

临床医生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实验室数据,引领着医学诊疗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诊断学必将发展得更加精确和先进,助力医学进一步走向个体化和精准化。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引言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医学结合的重要学科,通 过分析患者体内的实验室数据,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本文将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并以第4版为基础,详细讨论其中的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 实验诊断学是指利用实验室方法和技术进行诊断和鉴定疾 病的科学。它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等实验室数据,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诊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治疗效果,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趋势,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二、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先进性、准确性、快速性和经济性。为了提高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全面性。 实验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分析、免疫学检测、细胞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放射免疫测定等。这些方法各自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 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领域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疾病的预后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免疫标志物和遗传物质等,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药物浓度、药物代谢产物、免疫抗体或细胞标记物等,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监测治疗效果。

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和遗传标记,预测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感染指标和免疫标志物,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控措施。 四、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和校准、标本采集和保存、数据处理和分析等。 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通过日常监测和定期参加质检,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保证包括实验室设备的选择和验证、试剂和标准品的选择和采购、实验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 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小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本科)

实验诊断学 一、课程简介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涉及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专门讲授用实验室手段对人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分析检验,其检验结果应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判断预后。也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实验诊断学,着眼于“掌握”和“了解”两个层次,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正确采集、保存和送检标本的方法,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症,熟悉检验项目的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并能运用这些检验结果,结合其它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学习其它临床课程及今后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 1.概论 掌握内容:临床实验室常用试验的分类、特征与应用;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分析。 了解内容:当前实验诊断学的发展趋势,实验诊断的应用范围。 2.血液系统疾病的实验诊断 掌握内容: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检测,红细胞形态学参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着色反应异常、红细胞中出现结构异常和红细胞分布异常),白细胞形态(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核象变化、棒状小体和异型淋巴细胞);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适应症、检查内容、临床意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髓过氧化物酶、酯酶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糖原染色、铁染色);铁代谢试验;叶酸与维生素B12 代谢试验;溶血性贫血的相关试验(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免疫性溶血检验、红细胞膜缺陷检验、红细胞没缺陷检验、异常血红蛋白检验);ABO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贫血的分类及常见贫血的实验室诊断特点;髓系肿瘤的实验诊断策略;淋系肿瘤的实验诊断策略;常见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实验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 了解内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计数;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大小、血小板分布异常,灰色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骨髓细胞学检查应用评价;骨髓和血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白血病相关基因检验(PML-RARA 融合基因、BCR-ABL 融合基因);Rh 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贫血的实验室诊断策略;常见白血病良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白细胞减少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常见成熟淋巴细胞肿瘤的实验诊断。 自学内容:白血病相关基因检验(RUNX1 融合基因、CBFB-MUH11 融合基因、FLT3 串联重复、MLL 基因重排);假性佩尔格尔-休特异常;HLA 抗体及分型试验;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相关前体细胞肿瘤的实验诊断;混合表型白血病的实验诊断;前体淋巴细胞肿瘤的实验诊断。 3.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掌握内容:凝血因子检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凝血功能试验(血浆抗凝血酶、血浆蛋白C 与蛋白S、血浆肝素、血浆狼疮抗凝物、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试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常见筛查试验的结果判断与临床应用;通过筛查试验对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分类;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抗栓和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了解内容:初期止血试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实验、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试验、血小板膜糖蛋白、血小板自身抗体);凝血因子检验(单个凝血因子促凝血活性、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 124

实验诊断学教案

实验诊断学教案教案标题:实验诊断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原理。 2. 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背景知识 a. 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作用 b. 实验诊断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2.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a. 实验设计的要素和原则 b. 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方法 c.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方法 3. 实验诊断学的案例分析 a. 选择一个相关的实验案例 b. 分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 c. 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 4. 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践 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 b.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

c.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d.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介绍实验诊断学的概念、步骤和方法,解释案例分析的过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案例,讨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 3. 实验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采集,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4.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教学资源: 1. 实验诊断学教材 2. 相关实验案例和数据 3.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评估方法: 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报告评估 3. 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的评估 教学时间安排: 本教案安排为5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 第一课时:介绍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 第二课时:讲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和讨论 - 第四课时: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践 - 第五课时: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践的报告评估

实验诊断学试题(附答案)

实验诊断试题 1. CRP(即C-反应蛋白)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血液中快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炎症标记物,可用于补充血常规检测项目(血液细胞分析)的不足。CRP与白细胞(WBC)计数是诊断和鉴别各种炎症性疾病,以及区分病毒与细菌性感染最常用的检测指标。CRP定量测定和WBC计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两者起着协同诊断作用,但CRP 定量测定结果比WBC计数更加敏感。CRP与WBC计数在一般情况增高时其相关性是非常好的。对炎症和组织损伤在诊断、预后、疗效观察和部分筛选方面有均作为一个明确和敏感的指标,建议CRP定量检测,作为实验室常规检验项目,特别是新生儿感染以及手术后是否感染的观察、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CRP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优于WBC计数,CRP作为细菌感染性指标与WBC计数相比,CRP对诊断更加敏感,主要有以下几点:(1)感染时反速度:WBC升高较慢,治疗后变化缓慢;而CRP变化较快,几小时可见升高,随着治愈,1周内恢复正(2)影响因素:WBC易受年龄、日间变化、妊娠与分娩、药物治疗等因素的影响;而CRP不受生理、免疫状态、药物治疗等影响(3)相关疾病的活动性:WBC量的变化不能反应疾病的活动性;而CRP量的动态变化能反应疾病的活动性。 WBC在做血常规时同时快速检测CRP,通过两个试验结果的互补,综合分析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特别在儿童炎症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更有必要。2.PCR反应分三步:变性、退火及延伸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模板DNA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min,2~3h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3. 微量白蛋白尿( MAU )是指尿中白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参考范围,但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测出这种微量的变化。目前国内常用的尿MA的检测方法有:免疫扩散法、免疫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现在较多采用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健康人 MAU 在 < 20 mg-30 mg/24h (或 < 20 m g-30 m g /min )的范围内; MAU 在 20-300 mg /24h 时称为 MAU ; MAU > 300mg/24h 时称为大量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肾病的早期症兆,是反映全身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指标。尿微量蛋白测定是检测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主要手段,是检测血管损伤的重要指标,主要为临床上监测肾脏及某些其他器官功能状态,提供可靠指标,其含量的增加不仅与原发性肾病有关,还与非肾源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有机磷中毒等引起的肾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等引起的肾损伤有密切的关系。对判断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诊断学重点

血液检查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RBC病理性↓的意义: 生成不足:a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b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c慢性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晚期、慢性肾病。 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贫血的3个诊断指标:Hb、RBC、Hct 四个鉴别诊断指标:MVC、MCH、MCHC、RDW 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RDW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临床:缺铁性贫血----RDW升高地中海贫血-----RDW正常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临床: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Ret多↑↑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即血沉。(一定条件:a血沉管:直立b一定时间:1小时c一定温度:室温25℃) 临床:结核、风湿、肿瘤。 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升高: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N病理性降低: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理化作用。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核及以上者大于3%,或多数为4~5叶核,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贫。 嗜算性粒细胞(E)↑: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 寄生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 淋巴细胞的病理变化 病理性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病理性绝对↑:病毒疾病及结核病 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血管壁检查 毛细血管抵抗力实验(CRT),又称束臂实验 临床:a毛细血管壁异常:维生素C缺乏症、血管性紫癜 B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无力症、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ITP) 出血时间(BT):用出血时间测定器在前臂皮肤上造成一个“标准”创口,记录出血自然停止所需时间。 临床:ab同CRT;c凝血因子异常:血管性血友病(vWD) 血小板↓ 生产↓,见于再障、白血病等 破坏或消耗↑见于ITP、DIC等 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血液稀释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7℃,在血浆中加入活化剂和部分凝血活酶,而后加入Ca2+,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APTT。 意义: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除PF3、Ca2+外的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缺乏,均可延长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37℃,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而后加入Ca2+,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PT。 意义: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的筛选试验;除Ⅲ、Ca2+外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缺乏,均可导致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的一系列肽链碎片的总称。 意义:FDP↑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血浆D--二聚体(DD):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之一。 19、出血性疾病常见原因 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抗凝物质增多纤溶亢进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 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 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 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 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 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 (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 (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 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 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每升血液中血红 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每升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 测量获得。 6.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反映生理状态下的红细胞体积大小。 7.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 10.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0μm 11.巨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5μm 12.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份血涂片上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13.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14.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减小甚至消失 15.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体积稍大,灰蓝色,活体染色为网织红细胞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浆内见到散在、大小数量不一的深蓝色颗 粒。

实验诊断学(精简版)

实验诊断学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HCT):指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总体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对判断正细胞、小细胞或大细胞性贫血有意义。 3.红细胞体积变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或标准差,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即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越显著,RDW值越高。可判断属于均一性贫血还是非均一性贫血。 4.★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介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因其胞浆内残留有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呈蓝绿色网织状或点粒状,故称为网织红细胞。 5.★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红系细胞造血状态的可靠指标,临床常用百分数反映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变化,但易受贫血程度(血细胞比容)的影响。 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HCT低于参考区间下限,临床称为贫血。 7.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PLT)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症。 8.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不均和数量不等的深蓝色点状颗粒,称嗜碱性点彩,该红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 9.★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0.★核右移:外周血中核分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11.棒状小体:在白血病细胞胞浆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μm,一条或数条不定,因形似棒状,称为棒状小体。 12.杜勒小体:在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局部嗜碱性着色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通常大小为1-2微米,也可达5微米,呈蓝色或灰蓝色,可分布于胞浆中或边缘,可能是胞浆中的内质网或残留的RNA,见于严重细菌感染。 13.★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沉降的速率。 14.出血时间(BT):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15.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在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适量的钙离子后,通过激活FVII而使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 1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37摄氏度下,以白陶土或硅藻土等激活剂激活FXII,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2+参与下,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7.多尿:是指24h尿量超过2500ml。 18.少尿:指成人24h尿量不足400ml或17ml/h,小于100ml/24h为无尿。 19.血尿:尿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1ml时,尿液可呈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红细胞>3个/HPF,称为镜下血尿。 20.★蛋白尿:当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超过0.1g/L(100mg/24h)称为蛋白尿。 2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有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前者只允许一定大小的蛋白分子通过,后者阻止含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通过,上述屏障损伤引起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 2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损,抑制了近曲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的重吸收,导致尿中小分子蛋白增多,其特点是尿中蛋白含量较少于肾小球性蛋白尿。 23.血红蛋白尿: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含量>0.3mg/L时可使尿液颜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试验阳性。 24.粪便隐血试验(OBT):肉眼难见粪便颜色改变,显微镜下粪便图片也不能发现红细胞,需要用化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测才能证实的出血,临床上称为隐血。 25.★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可较好地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6.★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 27.★酶-胆分离:急性重症肝炎(爆发性肝炎)早期患者ALT明显升高,随着肝细胞的广泛坏死,不能合成转氨酶,以至血清中酶活性下降,甚至处于参考区间内,而血清胆红素却进行性明显升高,呈“酶-胆分离”现象,表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淸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 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羽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囤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岀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苜或6-筑基瞟吟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英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淸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岀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淸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岀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a-L-岩藻糖昔酶。 5、正常件髓结构特点?(正常丹髓象?) 答:伽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 ):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 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V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⑧无特姝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2)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细胞浆 (1)从少到多。 (2)色:从深到浅。 (3)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1)大小:从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2)核形: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核消失。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试验操作报告目录 一、二、红细胞计数试验血红蛋白测定 三、白细胞计数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五、尿比重 六、尿沉渣定性检查 七、尿蛋白检查磺基水杨酸法 八、尿干化学分析 九、尿葡萄糖定性检查(班氏法) 十、ABO血型测定

红细胞计数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红细胞计数实验 1、掌握红细胞计数方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 试验器材: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试管、血红蛋白吸管、生理盐水 实验原理: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细胞,再换算成每升标本的细胞数报告。 操作步骤:1、取红细胞稀释液 2.0ml 毫升,放入一小试管内。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血至l0ul 处。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血液迅速轻轻吹入盛有红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内,上清液 嗽洗吸管2-3 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待2—3 分钟,让红细胞完全下沉后,将计数板平放在显微镜台上,用低倍 镜观察,如红细胞分布均匀即可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计数的区域:中心大方格中的 5 个中方格(正中一个和四角各一个)。 计数原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计数原则即凡压在中方格边线(双线)上的红细胞, 只计上侧与左侧线上的细胞,而压在下侧与右侧线上者不计入。 计算: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红细胞数/L=5 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5× 10×201×106 或 红细胞数/L=5 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100× 1012 式中× 5 ×10 ×201 ×1065 个中方格换算成 1 个大方格 1 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 ,换算成 1.0 uL。血液的稀释倍数由u1 换算成L 数据处理: 参考值 12 RBC: ×l0 12/L 12 男:(4 ~ 5.5)× 10 12/L 女:(3.5 ~5)×10 12/L 新生儿:(6~7)× 10 12/L

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红细胞计数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红细胞计数实验 1、掌握红细胞计数方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 试验器材: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试管、血红蛋白吸管、生理盐水 实验原理: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镜下 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细胞,再换算成每升标本的细胞数报告。操作步骤: 1、取红细胞稀 释液2.0ml毫升,放入一小试管内。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血至l0ul处。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血液迅速轻轻吹入盛有红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内,上清液嗽洗吸 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待2—3分钟,让红细胞完全下沉后,将计数板平放在显微镜台上,用低倍镜观察, 如红细胞分布均匀即可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计数的区域:中心大方格中的5个中方格(正中一个和四角各一个)。计数原则: 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计数原则即凡压在中方格边线(双线)上的红细胞,只计上侧与左 侧线上的细胞,而压在下侧与右侧线上者不计入。计算: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5×10×201×106 或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100×1012 式中×5 5个中方格换算成1个大方格 ×10 1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换算成1.0 ul。 ×201 血液的稀释倍数 ×106 由u1换算成l 数据处理: rbc: ×l0/l 12参考值男:(4~5.5)×10/l 12 女:(3.5~5)×10/l 12 新生儿:(6~7)×10/l 12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事项: 1、吸管、试管要注意清洁、干燥以防溶血,操作迅速避免血液凝固,如有 血 凝块应重新采血。 2充液前,红细胞复液要充分摇匀,红细胞悬液注入计数池内要求分布均匀,不可有气 泡,亦不可有多余液体外溢。 3、中方格内红细胞分布应均匀,健康成人每中方格红细胞数约为80—100个,各中方 格内之红细胞相近,如悬殊过大(超过10个细胞以上的)应重混匀再充填。实验诊断学实验 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血红蛋白测定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原理及技术。 2、掌握红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验仪器:试管、微量吸管、分光光度计 实验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离子(fe3+),血红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学校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

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B.FⅡ、Ⅶ、Ⅸ、Ⅹ C.FⅡ、Ⅴ、Ⅷ、Ⅹ D.FⅤ、Ⅶ、Ⅷ、Ⅹ 8.尿蛋白定性检查为+~++,尿圆盘电泳图形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最可能为哪一种蛋白尿的特征:B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功能性蛋白尿 9.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最主要见于哪种疾病:D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 1、慢性肾病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为35ml/min,应选择的治疗方案是 A、限制蛋白质摄入 B、应用利尿剂 C、人工透析 D、实施肾移植 E、不需特殊处理 正确答案:E 2、如ALP↑↑,GGT↑↑,可以确定 A、原发性肝癌 B、肝细胞损害 C、骨骼系统疾病 D、酒精性肝炎 E、胆汁淤积 正确答案:E 3、糖尿病诊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是 A、空腹尿糖 B、糖耐量试验 C、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D、餐后2小时血糖 E、空腹血糖 正确答案:E 4、关于抗核抗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出现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 B、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抗体 C、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 D、其性质主要是IgM E、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正确答案:D 5、关于管型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B、尿液碱化与管型形成有关 C、颗粒管型可由细胞管型退化变性而成

D、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形成的圆柱形聚集体 E、T-H蛋白是管型形成的基质 正确答案:B 6、扁平样粪便可见于 A、肛裂 B、肠结核 C、肠套叠 D、过敏性肠炎 E、直肠癌 正确答案:E 7、对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B、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百分率常>80% C、巨幼红细胞胞核发育落后于胞质 D、红系以早幼,中幼增高为主 E、部分巨核细胞也呈巨型变 正确答案:E 8、下列关于血清脂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 A、LP(a)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 B、富含胆固醇的是LDL C、密度最小的是极低密度脂蛋白 D、含TG最高的是乳糜微粒 E、HDL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 正确答案:C 9、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蛋白尿属于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组织性蛋白尿 正确答案:C 10、毒性颗粒可见于 A、嗜碱性粒细胞 B、异形淋巴细胞

实验诊断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实验诊断学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不包括 A、核变性 B、空泡形成 C、毒性颗粒 D、大小不均 E、卡波氏环 正确答案:E 2、结核病的检验项目包括 A、分子生物学试验 B、以上都是 C、直接显微镜检查 D、分离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 E、免疫学试验 正确答案:B 3、心肌中主要存在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是 A、CK-MM3 B、CK-MM2 C、CK-BB D、CK-MM1 E、CK-MB 正确答案:E 4、继发性纤溶时交联纤维蛋白被水解后可生成的特殊片段是 A、A片段和B片段 B、X片段,Y片段 C、D-二聚体 D、D片段和E片段 E、X片段 正确答案:C 5、关于尿α1-MG↑临床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B、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 C、远端肾小管功能受损

D、严重肝实质病变 E、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均受损 正确答案:B 6、在肝病恢复期,导致尿胆红素阴性,而血清直接胆红素仍很高的原因是 A、β胆红素的存在 B、肝肾综合症 C、α胆红素的存在 D、δ胆红素的存在 E、γ胆红素的存在 正确答案:D 7、A patient`s urinalysis revealed a positive bilirubin and a decreased urobilinogen level. These results are associated with: A、biliary obstruction B、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hemolytic disease D、hepatic disease 正确答案:A 8、下列选项中,属于正常精液检查结果的是 A、55%精子具活力 B、精子计数100×109/L C、pH6.8 D、白细胞15/HP E、异形精子占30% 正确答案:B 9、下列关于类风湿因子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类风湿患者的关节液内不存在类风湿因子 B、老年人血清中不应该有类风湿因子阳性 C、类风湿因子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指标 D、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可阳性,其它疾病也可阳性 E、ANA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特异性指标 正确答案:D 10、有关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抗体,哪一种说法对诊断最确切、最有意义

实验诊断学整理

题型:单选20×1,不定项选择5×2,填空15×1,名解5×3,简答3×10,案例分析1×10。其中简答陈、杜、单各1个,案例分析陈或杜的,名解填空很多来自杜的。 注:★为王一红明确讲到要看的重点或者大题和名解会出的重点;●为王一红讲到要看的重点范围或者可能出名解、选择和填空;◇个人认为应该得有个印象的部分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小结 (一)RBC相关项目的病理变化及其主要临床意义(掌握); 红细胞:6-9um,平均寿命120天;原卟啉铁+铁蛋白=血红素;血红素+珠蛋白=HB血红蛋白; 人群血红蛋白(g/L)红细胞(x1012/L) 男性120-160 女性110-150 新生儿170-200 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严重呕吐、严重腹泻 (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 红细胞异常形态:见课件,最多出选择和填空 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 (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妊娠中晚期及部分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各类贫血。 贫血程度血红蛋白(g/L) 轻度>90 中度60-90 重度30-60 极重度<30 红细胞平均参数的临床意义 MCV (fl)HCH(pg) MCHC(%)疾病 正细胞性贫血 正常 80-100 正常 26-32 正常 320-360 再障,急性失血,溶贫 大细胞性贫血>100>32正常巨幼贫 小细胞性贫血<80<26正常慢性疾病引起 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80<26<320缺铁贫,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参考值<14% 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 用于IDA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 MCV RDW贫血类型常见疾病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