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危机的历史根源

美国经济危机的历史根源
美国经济危机的历史根源

从世界历史视野看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孟庆龙

内容提要:从世界历史的视野观察、分析19世纪中期以来的经济危机,特别是把20

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与当前这场经济危机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经济危机不仅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趋向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远。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调整西方价值观社会心理趋势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Crisis on Western Values

and Social Mentality: a Vision of World History

Abstract Historically viewing the economic crises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especially compar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with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29-1933, we can find that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rises are far-reaching, not only on the regulation of capitalism, but also on western values and social mentality.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would be an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a challenge for China.

Key words crisis, regulation of system, western values, social mentality, direction

经济危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世界近现代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从世界历史的视野、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经济危机,特别是把当前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这次危机除了暴露出资本主义内在发展动力不足、自我调整难度加大外,更突出表明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日益加深。

一、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调整趋向的影响日益明显

从历史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是带有自发性的、自下而上的,且主要来自民间。然而,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是促使资本主义进行自上而下的调整的主要动因。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通过自我调整进行改良,特别是在生产管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随着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爆发,一方面经济危机所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节功能在明显减弱;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趋向产生的影响更加突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是“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①,通过这种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资本主义造成的破坏触目惊心。在当时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冲击下,失业人数骤增,社会动荡加剧,民众要求政府对社会和经济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十分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2页。

高涨,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相继采取调整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为了挽救资本主义,1933年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推行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实施通货膨胀法令等一系列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面对全球性生产过剩危机和金融危机,西方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80年代后期以后,面对严重的全球性衰退,西方国家重拾放松宏观经济的新自由主义,获得一定效果。但此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自90年代后半期之后,全球金融状况日益不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90年代末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2000年初世界股票市场陷入恐慌,2001年全球经济陷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02年世界股市价值损失2/3以上。

总的来看,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力都没有超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调控密切相关。以美国为例,从1945年到2001年,其经济运行共经历了10次大的波动,由于政府实施了宏观干预,这10次经济周期性衰退的幅度均低于二战前。

从促进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此前的历史中,经济危机发生后往往使资本主义走向新一轮的发展:危机消除或减少了某些不利于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东西,如淘汰了某些落后的生产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新生产力的投入使用及国家或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但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多为应急措施,“救市”色彩浓厚,经济形势一直未见起色,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效果则几乎看不到。从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美国政府出台的1680亿美元的减税、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纾困方案、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及公私合营坏账银行方案等财政救市措施,虽其救市方案金额已高达1.66万亿美元,约为其GDP的12%,但其金融市场危机仍未见底,实体经济的恢复则更加缓慢。从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出台的救市措施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有可能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会进一步恶化。①正如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热罗尼莫·德索萨所言:美国和欧盟对金融机构的融资和保障措施对于稳定市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稳定大金融机构的权宜之计,先由国家承担起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危机过后还会交给金融资本,目的是维持资本主义的经济支配和金融支配,“在适应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形势的前提下巩固和垄断资本主义”。②

当前这场波及几乎所有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也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未曾发生过的社会经济大动荡。这场危机虽还远看不到结束,但已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夕达到了顶点,那场大萧条使人们对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产生了怀疑,导致二战后西方国家采取国有化试验,政府实施经济计划、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助等。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制度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当前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方各国普遍遭到严重打击,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又一次受到质疑,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采取干预经济和国家向大的私营金融机构、大公司注入资本的措施。我们可以把1929年之前的资本主义称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1929年后的资本主义称为混合市场经济(德国叫“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主义;而当前这场经济危机有可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吸纳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等因素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大大高过此前。

二、经济危机造成的不平衡加剧激化了社会矛盾

①张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5—6月,第6、8页。

②《葡萄牙共产党关于当前资本主义国际性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的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第22页。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又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国际间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财富分化是社会不稳定的最重要原因。财富分化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以美国为例,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社会财富高度集中,16家财阀控制着国民生产总值的53%,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全国1/3的国民收入。从1920年到1929年,生产率增长55%,而工人工资只上升2%。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开始下降。此后20年里,除了最上层1/5的职工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外,其余全是下降的①,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美国最富的1%的人拥有全国家庭财富的40%;英国最富的20%的人所占有的财富是最穷的20%的人所占财富的10倍。②不断加剧的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引发国际社会矛盾和危机的重要原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在平均收入方面,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是74倍(1960年仅为30倍)。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尚有10多亿人每天消费额不到1美元。③据埃及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统计,1800年左右时,世界贫富差距的最大比例是2:1;到了21世纪初,这一比例已升至60:1。④据近年来统计,29个发达国家仅占全球总人口的15.4%,却占有全世界GDP总量的54.6%和出口总量的70%。北方国家最富有的3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超过世界上49个最不发达国家的GDP 之和。⑤连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也在2008年10月承认,“现在存在着责任危机,少数国家越来越富,而多数国家越来越穷”⑥。

随着世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打着“参与全球竞争”的旗号,在国内削减民众福利,向国外转嫁负担,导致国内外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社会动荡更加严重。21世纪,西方大国的社会经济政策纷纷向资本倾斜。美国布什政府推出“劫富济贫的减税政策”,使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退至1920年之前的水平。2007年11月,由于法国政府借口解决赤字要取消铁路和地铁职工的“特殊退休制度”,引发了长达9天的大罢工,几乎使巴黎和全国全面瘫痪。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贫富两级分化也都创了历史新高。

国际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被公认为国际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恐怖活动、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已成影响到西方国家国内外政策的方方面面。

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的激化。1948—1949年、1957—1958年、1973—1975年、1979—1982年、1987年经济危机,以及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既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又加重了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而且越来越不可调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的近20年里,世界7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达20余次。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引起危机浪潮,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资本主义制度都感到了威胁。

三、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远

①莱斯特·瑟罗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②莱斯特·瑟罗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第29页。

③张雷声:《从资本主义基本运动矛盾运动看资本主义历史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④萨米尔·阿明:《帝国主义和全球化》,张新生、宿景祥主编:《全球化:时代的标识》,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⑤崔立如主编:《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5/2006》,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330页。

⑥《卡斯特罗论世界金融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

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造成了日益深远的影响。与此前相比,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取得的效果,民众越来越不满意。在危机面前,西方国家极力标榜的民主权利、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观的“软”实力遭到削弱。

1、资产阶级的危机处理措施更加不顾民生

在此前的经济危机中,西方各国走出危机的方式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但随着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爆发,这种效果和影响在发生变化。

一是资产阶级政府为促进社会稳定启动内需,增加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这是西方国家历史上、特别是19世纪经常采用的应对危机的方法。罗斯福新政,此类措施实施得尤为典型,如采取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增加就业,关注民生问题以缓解社会矛盾。到二战结束之后,许多西方国家在维持和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方面采取了较有力的措施,民生方面有明显改观。

相比之下,此次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与以前相比有明显变化。欧美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向大的金融机构和大公司注入资金,公共工程启动较少,民生方面的投入大不如前。如一向标榜人权至上的法国政府,一方面呼吁民众“过紧日子”,另一方面却多次调用巨额资金支持银行和汽车制造等行业,且一出手就是上百亿。这使得民众不满情绪不断郁积,罢工不断,2009年1月29日全国发生了近200场、参加总人数达250万人的示威游行。西方国家这些不大关心民生的做法引发了民众的极大不满。2008年10月1日美共网站刊登的美共主席萨姆·韦伯的文章认为,面临当前的金融危机,近期固然“需要采取一些直接措施恢复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刺激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长期来看,则需要在国家和企业的层次实行新经济管理模式,改变政府和企业的功能使其关心工人、受种族歧视者和受民族压迫者、妇女、年轻人及其他社会团体”①。

二是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含量,促使产业升级。历史上,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往往在保持资本—劳动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如19世纪下半叶,经济危机频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未受影响。经济危机还对于汽车、石油、钢铁、化学等大批新兴产业以及托拉斯、康采恩等许多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法的兴起,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股份公司借机大规模扩张和普及,现代企业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全面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在金融体制和管理、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至今尚未见明显效果。这不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引以为自豪的社会管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产生了疑问。

三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前,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往往都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局势从目前来看也难以得到缓解。

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度过了多次经济危机,它们克服危机的手法多种多样,往往是多种并用。总的来看,除了少数几次危机外,西方国家政府在面临危机时,应对基本上较为对路,可以使普通百姓保证基本的生活水平,同时使经济结构能得到较为有效的调整,为下一轮的发展做准备。在较好的情况下,危机期间国家还可保持较低速度的发展。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出台的措施大都未收到理想效果,这使得美欧等国在全世界不遗余力推行的西方发展模式的号召力大为减弱。

2、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远

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1837年经济危机别称就是“1837年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1907年爆发银行危机,整个金融市场陷入了极度投机状态;1929—1933年的大萧条更是一场灾难

①《美国共产党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出路》,《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深重的大恐慌,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影响深重。按1982年不变价美元计算,大萧条前的192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7096亿美元,1939年仅有7166亿美元,10年里经济几乎没有怎么增长。①危机期间,美国社会呈现严重的不和谐: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城市贫困人口大量增加,矿难和火灾频仍(是工业化国家中工伤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购买力减弱,生产萎缩,经济复苏难度增加,失业增加,民众普遍感到恐慌。这场大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经济,也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危害。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与其说是出现了严重恐慌,倒不如说是出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此次危机对于欧美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和由此发生的银行倒闭、企业亏蚀、失业人数增加、房价下跌、股市低迷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忧虑。对于危机消退的前景,政府和民众均普遍地感到“不乐观”,这种情绪比起恐慌来,对资本主义来说更加“可怕”,表明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正在减弱。英刊《国际社会主义》2009年春季号刊登英国著名左翼学者克里斯·哈曼题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前金融危机》的文章称:“我们正处于深渊的边缘。稍不留神就会走向上世纪30年代初那样的大萧条。”②美共主席韦伯认为,过去30年来推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意识形态和政府政策“不断地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各种反对力量。从宏观角度来看,眼前的这场金融危机是美国资本主义在思想、政治和经济上的破产”③。

3、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威胁”愈加严重

自20世纪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局面之后,两者之间就不仅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有学习和借鉴。在此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学习的成份越来越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遭到的不满甚至怀疑越来越多。

特别是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社会主义显示出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吸引力越来越大。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当资本主义陷于经济萧条和大危机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有西方学者称之为“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④,认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⑤苏联的这一经济奇迹,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工人阶级甚至喊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口号。⑥在应对和利用经济危机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学习和借鉴。苏联创造的奇迹,除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外,也与直接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分不开。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苏联趁机大批引进工业化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并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学习、借鉴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应当说,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及取得的成就,再加上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都为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和改良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动力”。

20世纪20年代陷于严重螺旋式衰退的世界经济,特别是1929—1933年大萧条,“把资本主义制度带上灭绝的边缘”,“好似势不可挡的资本主义制度当时只要再错几步就会消亡”。

⑧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再加上苏联的惊人成就,逼使资产阶级开始认真反思并试图改进

①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②《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前的金融危机(上)》,《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6期。

③《美国共产党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出路》,《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④罗伊·亚历山大罗维奇·麦德维杰夫著,赵洵、林英译:《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⑤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5页。

⑥赵汇:《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历史、现实的主要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期。

⑦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⑧莱斯特·瑟罗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第5页。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1929年,美国经济学家弗·曼·泰勒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指南》一文中提出了“指导性计划”的概念,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如采用“指导性计划”来对市场经济加以宏观调控,会大有好处。①大萧条期间,英国剑桥等一些西方国家大学的经济系有不少学生和研究生的兴趣转向马克思经济学②。

在实践上,罗斯福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客观上显然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做法,至少是吸纳了社会主义的成分,以至于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斥责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③西方有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还有人称他是用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右派甚至说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④。但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往往都是通过搞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来改善经济运行。二战后,资本主义正是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调节才得以走出困境。西方人士并不讳言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学习和借鉴,认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克思对它的批判。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美国主流媒体也承认,《资本论》的“幽灵继续在徘徊,马克思不容忽视”;美国要人布热津斯基明确提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经济和社会弊端的倾向日益流行”起了重要作用。⑤

与20世纪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学习遭到批评和批判相比,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学习更加“自觉”。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至今还很少受到批评。实际上,尽管西方国家领导人主观上并不想用社会主义代替或部分替代资本主义,但由于加大了政府对国家经济干预的力度,尤其是向大的私人金融机构和大公司注入巨额资本,使其成为参股、甚至控股企业。对此,西方有人认为其结果有可能“出于西方国家领导人的预料而把国家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去”⑥。从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美国政府出台的救市方案金额已高达1.66万亿美元,如果大的金融机构情况继续恶化,不排除政府进一步实施“国有化”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尽管西方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不能完全称作社会主义的措施,但在西欧国家,中低收入阶层长期以来认为,社会党一直倡导并在上台执政期间所推行的福利政策等,就是一种社会主义政策,所以这些社会阶层认为西欧国家在经历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会转向社会主义。英国共产党总书记葛里菲斯认为,面对此次巨大的资本主义危机,“人们对共产党人想说的话也越来越感兴趣了”。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弗鲁托斯说:“现在是该搞清楚我们到底需要哪种经济的时候了”。巴西共产党分管国际关系问题的书记卡瓦略认为:“这次危机给劳动者和穷人造成了严重影响,是对资本主义的控诉。它形成的氛围有利于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提供另外一种选择”。⑦美共主席韦伯认为,美国需要根据今天的情况,吸取罗斯福新政的经验,采取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以促进工人及广义上的被压迫人民的政治和经济的进步。这种模式虽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它将挑战资本主义代理人的权力和行为”⑧。在拉美地区,向社会主义学习的倾向尤为明显。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的无情现实,美国倡导的“华盛顿共识”再次遭到拉美国家的质疑、批判和摈弃。一些拉美左派政府大力倡导和践行“21世纪社会主义”,引起世界关注。

①肖枫:《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②如在剑桥大学,马克思主义就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参见玛乔里·谢泼德·特纳:《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③涂金坤:《资本主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语境下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求实》2005年第12期。

④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第768页。

⑤陈克敏等:《面向新世纪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页。

⑥厉以宁:《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调整》,《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

⑦王建礼:《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2008年第十次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⑧《美国共产党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出路》,《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在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表现大相径庭。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2%;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为0.9%,而美、欧、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皆为负数;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比中国都大,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6.1%,只有中国还保持了9%、第四季度6.8%的速度,可谓是一枝独秀。不少外国人也相信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甚至期望“中国救世界”、“中国救资本主义”。①2009年,美、日、欧经济均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在美、日、欧三大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皆“熄火”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将完全依赖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拉动。联合国甚至估计,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达到50%,这将是二战后史无前例的。②

西方坦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应对危机的做法,对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在构成现实的“威胁”。2008年10月6日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热罗尼莫·德索萨在网站上发表声明指出,此次危机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构性、体制性本质,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及其剥削、压迫和破坏性的本质,应当“把革命地克服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深重危机的惟一的、真正的、必然的回答”。③

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进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乃至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前景,提供了难得的进行比较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壮大正在促进世界格局发生积极变化,开始崛起的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震撼越来越强烈,世界舆论在为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之余,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冲击已经显而易见。

对于马克思《资本论》阐述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西方学者萨缪尔森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坦承: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和政治史上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国如能成功地“在如此贫穷的地区消灭贫困,世界上就会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向往寻求相同的模式”,中国“就会成为世界左翼运动的榜样”。④还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实验”是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最重要的经济实验之一,也许是唯一最重要的实验”,“中国实验的成败将会影响到中国以外的地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人民期盼着某种可行的经济模式”。⑤

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造能力、巨大的外汇储备,再加上在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长期以来积攒下来的“软”实力,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烈度,同极力阻遏我们发展的西方大国进行一场不动用军事手段的“较量”。从我们为应对危机采取的内外举措来看,对内大力扩大内需,增强民众信心;对外,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的同时,同美国、法国的“软”实力较量中,不但未落下风,甚至还显出某些优势。

四、结语

通过进行历史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和社会①甄炳禧:《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刘国光:《当

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5期。

②甄炳禧:《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

③《葡萄牙共产党关于当前资本主义国际性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的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④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Paul A. Samuelson, Economics),纽约:迈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857、876、877页。

⑤大卫·斯科威卡特/欧阳康:《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对话》,《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

心理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就当前这场经济危机而言,其总体影响在现在就作结论为时尚早,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

此次经济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失灵。它充分昭示了迷信市场、自由放任经济的恶果,迫使欧美国家重新审视国家干预与市场作用的关系。除美国外,国家干预也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兴起。法国总统萨科齐声称,“动员国家力量干预金融体系运作的合法性已毋庸置疑”,他要求建立“新资本主义”。①一些西方左翼学者认为,此次危机“直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彻底失败和破产。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不仅表明了资本主义治理模式的失败,而且也表明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失败,但这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②。

关于这场经济危机对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恐怕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去总结、下结论,但有几点已经相当明显。

首先,盎格鲁-萨克逊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主导地位被大大削弱。对此,美国的主流观点虽尚不完全认可,但也留有余地。有外国学者认为,“美国经济以更强硬的姿态从这场危机中走出的可能性更高些,当然也许正好相反”。也有西方学者认为,虽然美国资本主义的模式的影响会有所削弱,但至于由谁来取代美国的地位,现在还很难辨别,未来十年内美国的地位不会动摇。③国内有学者认为,就美国而言,对于长期凝聚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支持美国实力增长的盎格鲁-萨克逊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社会主流依然坚信不疑。美国的左派和右派、保守派和自由派,信奉的实为同一套价值体系,区别仅在于采取哪种方式和政策予以实现。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对美国人的影响虽到了振聋发聩的地步,但尚未到伤筋动骨的程度。现在许多国际评论家都认为美国已经或正在衰落,“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④。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对自由市场经济相当多的质疑之声会在美国以及全球传播”,“占主导地位的美国资本主义模式和缺乏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将有所减少”。⑤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及发展模式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全世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力图利用当前这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重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葡萄牙共产党认为,这次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巴西共产党主席拉贝罗认为,此次危机严重削弱了金融寡头这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本出路。2008年在巴西举行的第十次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替代方案”——社会主义。与会者认为,当前的危机强化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论题的必要性,以及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重要性。大会提出了“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口号,认为社会主义是一条惟一能够结束资本主义破坏性危机的道路。⑥从历史进程看,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再次,多元发展模式将成为大势所趋。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发展模式的深刻思考。照办西方模式肯定不可行,必须在甄别、学习、借鉴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发展模式的自主创新。近年来拉美和其他一些国家进行的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成就,表明多元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危机的爆发,既是资本主义一次次陷入矛盾的结果,又是其逐步完善的动因。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和深化,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到了顶点,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也将最终走到尽头。这虽然并非意味着世界经济危机再爆发几次之后,资本主义就会很快衰落甚至走向灭亡,但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加速资本主义灭亡

①李杰:《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体系转型动向》,《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

②王建礼:《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③《“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面临的挑战”研讨会观点综述》,《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5—6月。

④王缉思:《美国政治变革与这场金融危机》,《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5—6月。

⑤《“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面临的挑战”研讨会观点综述》,《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5—6月。

⑥王建礼:《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本文作者孟庆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高中历史知识点第17课1929_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测试题新人教版高一必修

第17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 A.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 B.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 C.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D.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33年,正是大危机时代。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关系渐趋紧张。 2.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极其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A.经济危机来势猛烈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历史上极其严重”“100亿美元”“农场主”等信息,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广泛性,选B。 3.右图是1935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 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 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 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A.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关税壁垒严重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解析: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1935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四大家族垄断的影响 D.美国加紧侵华的影响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大危机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

人教版必修三:专题2(第4课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业及答案

第4课时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学习目标】 明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深入了解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物质基础。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高思想认识,热爱社会主义。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实质:______________。 2.根源: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3.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______和______;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____________,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______________,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__________。 1.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角度 阐释 基本 特征 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被资本家纷纷销毁 实质 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一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物质 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 后果 ①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经济危机中,社会生产力受到破坏,社会财富遭到浪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程度的倒退。 ②对于企业来讲,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力量薄弱,经不住沉重的打击,纷纷破产;一些大资本家吞并那些破产或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使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③必然加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案例一:安然事件——美国经济永远的痛 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的安然公司曾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安然公司于1985年由两家天然气公司合并而成,当时资产总额121亿美元。在短短16年里安然公司飞速发展,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20XX年业务总收入一度高达1000亿美元,名列美国第七大公司。20XX年10月17日,安然公司公布季度财务报告,其利润由盈转亏,随后美国《华尔街日报》揭露安然公司利用合伙公司隐瞒巨额债务。经查明,安然公司实际负债达400亿美元,账面仅列130亿美元。10月22日,美证券交易委员会介入安然事件调查。11月8日,安然公司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盈利共计6亿美元。11月21日,安然与休斯敦迪诺基合并交易失败。12月2日安然公司因30亿美元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被迫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 安然从辉煌走向破产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违规经营,滥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能源信用交易,这种发展其兴也勃,其衰也速。为筹资,安然公司创造了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即具有期货性质的能源交易合约,包括石油衍生性商品、利率交换契约以及信用状等。其总额达330亿美元。安然公司除了运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能源产品的金融化运作以外,还大量运用金融互换协议进行套期保值。金融创新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服务于本业,且套期保值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赢则暴利,亏则巨损。这种潜在的风险变为现实风险是安然破产的直接原因。其二是盲目扩张,举巨债以求大发展,试图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控制尽可能多的,从而产生最大化的财务协同效益。20世纪90年代,安然利用美国放松能源市场管制的机会,进入能源交易市场,并将业务延伸至国外,先后投资75亿美元兴建印度的达博尔电站项目和英国的埃瑟军—克斯水处理项目,均惨遭失败。其三是管理层缺乏诚信,缺乏对的忠诚,贪婪、自私,当危机到来时,不顾投资者利益,只图自救,在得知内部消息以后,纷纷抛售本股票,弃船逃生。 安然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安然的破产,美国银行界的损失在200亿美元左右,9家跨国银行被送上被告席,为安然公司做财务审计和咨询的安达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2008 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 2008 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 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 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 10 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 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 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 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 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 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 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 1:20—30 甚至1:40—50。在过去的 5 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 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 40 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 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 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 还可将 CDS 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 33 万亿美元的 CDS 市场。 CDS 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 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 147 美元的天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133农村合作金融(1)班邵舒琪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背景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 二、概括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又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崩溃、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名称。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学界称之为“伞形监管模式”。随着金融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和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的快速推进,这种监管制度无法有效监管金融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监管漏洞。虽然一直有加强监管的呼声,但美国依然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认为市场有其自我纠错机制,在危机爆发前对金融市场秉持着顺其自然的放纵态度。 第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失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地区,仅保留其中的高端高价环节,同时大力在美国本土发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2.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练习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2 一、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B.流通中货币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就业不足的危机 【解析】生产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答案】 C 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这里的“外壳”是指( ) A.资产阶级 B.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D.生产的绝对过剩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其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会破坏生产、强制性调整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但却无法消除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随着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带来的经济复苏,同时也在准备着下次危机的到来。如此循环往复,表明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相容性。A、B与题意不符,D不能说明危机的真相。答案为C项。 【答案】 C 3.下列关于经济危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经济现象 B.经济危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现象

C.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有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的必然结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据此可以得出A、B、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 ) ①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进一步加剧③促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④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抓住“必然结果”这一切入点,危机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矛盾尖锐,所以③不符合题意,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一场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西方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就在欧美各国开始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评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 (1)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马克思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义。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及其影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从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合理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2)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制_根源及其启示_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制、根源及其启示 ——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程启智1,钟 伟2,王 忠3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具有复杂的过程、机制以及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学 术界对于本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解释。文章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较现有理论更好的研究本次危机的分析框架,并对危机进行了解释和反思。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图分类号: 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01-0070-04 收稿日期:2009-12-06 作者简介:程启智(1953-),湖北宜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政府管制;钟伟(1979-),广西桂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学、政府管制;王忠(1979-),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府经济学。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0年1月(第1期,总第153期) Jan.,2010 (No.1,General No.153) 【经济新视野】 一、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和经济危机的过程、机制 (一)次贷危机的时代经济背景 2000年底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次年爆发了9· 11事件。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从当年联邦基 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周期。 此后经过13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 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同时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粉墨登场,充斥于经济体。资产泡沫不断累积,通胀压力陡增。 为了防止通胀,从2004年6月开始,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金利率从1%调高到5.25%,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违约现象大量出现, 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的违约率上升至13.3%。房屋价格随之走低,更进一步加大了违约率的上升。2007年2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 )也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亏损预警,并最终在4月2日宣告其破产。至此,这场次贷危机正式登场 (二)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证券化资产急剧贬值和全面的流动性短缺 美国房贷证券化资产如M BS (M 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担保债务凭证)的最终 投资者是保险公司 、养老金、投行、对冲基金等等。由于 房地产价格下跌,违约率上升,导致其证券化资产急剧贬值, 结果就是众多大机构投资者面临破产危险。此外,对危机推波助澜的还有被称之为结构投资机构 (SIV )的一种金融机构。SIV 是由大投资银行、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的投资机构。 其目的是持有M BS 和CDO 。但是SIV 不是用自己的钱,而是通过发行一种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 )来购买M BS 和CDO 。M BS 和CDO 债券的期限往往长达4~5年, 而从货币市场所融到的资金只能是短期资金,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 )的期限一般只有几个月。这就存在一个借短期债做长期投资的问题。 当货币市场流动性很强的时候, 不会出事。但是,2007年8月初市场突然间出现流动性短缺。于是SIV 求助于自己的资助者 (sponsors )大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这又导致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流动性短缺, 以及银行间拆借市场利息率的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屋是生活必需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普通劳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动者工资太低,很多人买不起。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的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明,68%以上的美国百姓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 的绝对的消费才是生产力的限制。”这句话是对此次国际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有 融危机根源的最经典最透彻的揭示。不断上涨的内在趋势,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所以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核贪婪、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资本家不断地生产 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房子,想卖给老百姓,但是老百姓买不起。这就是生产相对 问题,这个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通俗来说就是要卖东西的人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卖得出去,要买东西的人买得回来。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源上看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 需求不足导致的,但却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和虚拟需求过旺。在人们买不起房子而资本家又想把房子卖给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资本家发明了贷款买房、提前消费、“寅吃卯粮”。在贪婪的驱使下,进而又向信用状况不好、还款没有足够保障的人们提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使得人们对房屋的虚假需求大大提高,但这种需求是虚拟的。这种行为只会将现在的矛盾转嫁到将来,终有一日会爆发。正如列宁所说:“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被掩盖可以推迟死亡但不能逃避死亡。”在现代社会,实体经济中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尖锐化,通常首先表现在金融市场上,形成金融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消费者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就表现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危机。虽然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甚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也是一种常态,但当这一矛盾相当突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爆发金融危机,当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层面的时候就演变成经济危机。所以我们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主要原因 ———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 因追溯历史,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所有国家,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科技进步水平最高、由巨大垄断资本集团支撑和操纵的强国。两次世界大战除了珍珠港事件以外,其本土未遭受损失,反而大发横财。二战后,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等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总和,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从此,世界各国几乎都以美元为结算标准进行贸易,美元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流通,并作为外汇被各国储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占到61.54%,而2001年第三季度曾达到过73%。1971年尼克松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之后,美国开始任意印发作为国际货币结算与储备手段的美元纸币,以此作为弥补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手段。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发行几乎不受约束。因此,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往往导致美元的超量发行。从1913年到2008年长达95年间,美国基础货币发行量为7000亿美元。而2008年10月以来仅几个月时间,增发的基础货币竟然超过此数量。美联储创造了历史上最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

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

从2008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危机

从2008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国政府怕蔓延到本国实体经济,因此开始大量印发钞票,提出了4万亿的投资政策,然则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出口型企业,政府此举相当于是给中国经济吃了一剂壮阳药,我国经济本来就是投资比重大于出口和消费,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货币超发,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因此,当前应该采取的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减少民营企业税收,提高央企红利比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支出,保证普通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对房地产市场开征房产税,调节房地产市场投机; 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通过货币乘数流入市场的M2 提高居民存款准备金利率,保证居民实际储蓄利率为正; 央行发行债券,回收过多货币,保证流入市场的货币达到一个稍微稳定的数量; 加大对农副产品等市场的管理,防止投机引起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持续高位的两难选择。 政策微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0%,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行。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2011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

经济危机论文:谈凯恩斯主义下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应对方式与成因

谈凯恩斯主义下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应对方式与成因 1从凯恩斯主义浅析危机成因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久,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作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熊彼特的"创造性的破坏"的理论的推崇者,认为自由竞争市场可以更好地促进竞争和经济增长,采取了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增加美国经济运行中的灵活性等措施。伴随着小布什的"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低收入者成为了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新宠",因此也就促成了次级贷款的大量发放进而导致了关于房地产次级贷款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一层层的传导机制,只因买房者还不起房贷导致了次贷危机终于爆发。紧接着,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经济危机的产生难道不可避免吗?还是所有的美国人都后知后觉?从目前学过的行情波动理论来看,这一次的经济萧条让人不得不联想到1929-1933年的美国的经济危机,那么不得不提及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言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繁荣的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而随着资本品不断增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利率上升,当资本边际效率终于走向崩溃时,那么危机来临了,繁荣转入萧条,它很好地解释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过剩,资本边际效率低下,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消费不足和投资乏力最终产生了危机。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帮助就业,通过乘数效应最终使经济开始回升直至复苏。罗斯福新政很好地见证了这一点。那么,相对二三

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这一次的金融风暴,是异曲同工还是截然不同呢? 本人对此有以下看法: 第一,从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逻辑上看,大萧条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即财富的两极分化与消费不足---超前消费与投机热潮---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裂---通货紧缩、信用危机、债务危机、支付危机---更严重的消费不足---危机的不断蔓延。当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使得本次金融危机来得更加迅猛和突然,其传播蔓延也较20世纪更加快速,更加广泛。 第二,从后续发展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应该能避免出现"大萧条"的人间悲剧。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较之于大萧条时期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坍塌,这次金融危机虽然对美元本位制的现今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但还不至于使其崩溃;另一方面,各国吸取了20世纪大萧条的深刻教训,出现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合救市的局面,这一情况大大好于大萧条时期的"以邻为壑". 第三,失衡是两次危机成因最大的共性。财富的高度集中、产业结构的状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偏离和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的不相适宜,其共同属性就是:失衡。而大萧条和金融危机正是对严重失衡的自我修复,或者说调节机制。 回到之前的问题,这次经济危机是否可以避免,相信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且更倾向于不能。很显然,这是正确的,经济周期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北大光华学院前院长张维迎曾对危机的特征作出

(完整word版)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世界经济正面临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由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从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和根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引起的:1、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美国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祸根;2、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低利息率的取向,而长期的低利息率推动美国股票市场周期性地出现繁荣和泡沫;3、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美国的金融政策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规模急剧膨胀;4、养老保障体制的市场化刺激了金融产品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削减福利开支的养老金市场化改革。家庭对增加避险和流动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不仅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也进一步削弱了面向实体经济的投资。 (二)深层原因。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造成的结果。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指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虚拟经济是指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及租赁服务业。战后至今,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美国经济。 (三)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这场危机的赖以发生的制度环境。从根源上来看,美国金融危机既不仅仅是金融市场问题,也不单纯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问题,更不是资本家人性贪婪的问题,而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所在。金融资本的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的结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化发展,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更制造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

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一个好方法

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一个好方法 作者:Lucy Q 方法很简单:美国开放投资移民途径,吸纳亚洲移民1000万人入美,人均投资金额要求40-50万美元。 这个方法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在美国消费。美国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目前没有钱了。美国的人民没有钱(次贷危机引发的),政府也没有钱。美国的债务问题严重,连续借债也不可能借到那么多的资金来帮助其恢复经济,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美国在不借钱的情况下还能恢复其经济。我们知道,美国经济复苏之后,世界经济就会走回一个较为平稳的趋势。所以首先复苏美国经济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个美国吸纳亚洲移民的办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此方法极大刺激美国经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就职演说时说要投资9000亿在复苏美国经济上。可是如果按照我的方法计算的话,1000万人乘以40-50万美元,美国总共得到的投资金额就是4-5万亿美元。这些钱并不是美国借的,而是美国吸引来的国外移民带来的,这可以避免美国向外国借更多的债。投资移民们进入美国后,在美国的各个领域上都会进行消费和投资:消费方面主要是在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而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就是美国经济崩溃和复苏重要点;投资方面,由于这些人到美国来会创建一些企业,这样就会促进美国的就业,解决美国失业率高的问题。这个方法会比政府的那9000亿美金投资有用很多。这会很大程度上刺激美国的经济,从而刺激世界经济。 美国吸纳亚洲移民的方法会长期帮助美国发展。美国为什么之前不愿意接收很多移民?我们都知道想移民美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美国之所以这么提高门槛,就是因为它怕被打乱秩序。但这是在美国有钱的时候的决定。美国人有钱,美国这个国家有钱,他们还有人才,有设施,有保障。什么都有了的话必然不需要那么多外来的因素。可是现在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美国没钱了,急切地需要外界的帮助。这个时候鼓励亚洲人移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因为美国有设施有保障,所以才有人想移民美国。而这些想要移民的亚洲人大部分都是很精英的,有钱去移民就首先证明他们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美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聚拢人才和资金是帮助美国经济恢复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一个短期的决定,更会对美国发展成为一个长期的支撑。 同样,这个办法对亚洲经济是无害的。首先来讲,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帮助美国的经济,因为美国经济危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想办法如何解决自己国家的经济危机。但是想要一片一片地解决,就应该从根抓起,从根本解决。所以首先解决美国经济危机必然会帮助世界经济走回正常的线路。有人会问,我们国家的人才和钱都去了美国,这还能算是无害吗?请向更长期的角度看。移民美国的亚洲人为什么想去美国,是因为美国有更好的保障和更多的机会。那些移民了的人去美国投资后挣到的钱最后还是会回归自己的国家进行更多的投资。但是这短期帮助了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能够使各国经济在这个被动的情况下得到发展不才是更重要的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