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初的英国

18世纪初的英国
18世纪初的英国

18世纪初的英国,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代表作《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 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他出版了散文《论批评》(An Essay on Criticism),从此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次年,他又出版了《夺发记》(The Rape of the Lock),一部极妙的讽刺史诗。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编撰英文词典的第一个英国人,作品为《英文大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部巨著是塞缪尔.约翰逊花了七年时间独自完成的。

理查德.比.谢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代表作《情敌》(The Rivals )和《造谣学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被认为是上承莎士比亚,下接萧伯纳的纽带,是真正的英国古典派喜剧。

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代表作《墓园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是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Poems,chiefly in Scottish dialcet》)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则憧憬理想的社会秩序,清新奔放,富有独创性。

然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Active Romanticism)和消极浪漫主义(Passive Romanticism)。积极浪漫主义是进步的潮流,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它引导人们向前看,消极浪漫主义属反动的逆流,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反对现状,留恋过去,它引导人们往后看。

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Lake Poet)的三位诗人,他们也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sworth)(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3)。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代表诗人是拜伦(Byron)、雪莱(Shelley)和济慈(kates)。他们是积极浪漫主义者,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写有《钦契一家》、《西风颂》、《云雀颂》和《自由颂》等大量的诗篇和诗剧,以及著名的论文《诗辩》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ed》)是雪莱的代表作。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第7章 18世纪(1688~1798)【圣才出品】

第7章18世纪(1688~1798) 7.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With the ascent of the bourgeoisie cultural life,some special features are worthy of our notice: 随着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提升,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的注意: (1) Political writings(政治写作) The rise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ir rivalry called forth writers,literary men willing to work for either party in order to help either of them win more votes. 政党的崛起,他们的竞争对手召集作家进行创作,而作家们一般都愿意帮助其中任何一派来替他们拉选票。 (2) Newspapers and journals(报纸和期刊) With the coming of the 18th century a new mass media came into being. Both parties printed newspapers as a mea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Besides, 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also helped the growth of the newspapers. 随着18世纪的到来,一种新的媒介开始形成。双方政党都印刷报纸作为宣传他们主张的媒介。此外,正在上升的中产阶级也推动了报业的发展。 (3) Coffeehouses(咖啡屋)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throughout the 18th century, the coffeehouses in London served as informal meeting houses for men of all classes,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5期 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 程汉大 内容提要 由于对政党、政党政治、政党结构等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问题上长期存在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结构论之争。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因为,第一,当时英国确实存在辉格、托利两党,而且在纷然杂陈的众多派别中,唯有二者堪称之为政党;第二,18世纪初两党政治虽已崭露头角,但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形成较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因此,确切说来,18世纪是英国两党结构的“十月怀胎”时期。 18世纪的英国政党结构问题是过去半个多世纪西方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美两国的有关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两党结构论和多党派混杂结构论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评述这场争论,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沿袭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认为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围绕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对立与斗争轴线运转,就是说自1688年后,英国便形成了稳定的两党政治结构。晚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托利党史》和《安娜女王时期的英国》依然坚持此说。后一部著作的作者屈维廉甚至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两党制度。然而,就在此时英国传统自由派史学遇到了新兴修正派史学的有力挑战。多年潜心研究18世纪英国政治史的刘易斯?纳米尔于1929—1930年间接连发表《乔治三世即位时的英国政治结构》和《美国革命时的英国》等著作,否定了被长期视为定论的传统观点。他运用集体传记和结构分析方法,对18世纪中叶英国议员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政治态度和行为逐一考察后指出,尽管在18世纪中叶两大政党名称依然广为流行,“但由于缺乏明晰、确定的纲领,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讲,越来越难以判定谁是辉格党、谁是托利党”。他声称,那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并不存在两党的对立,辉 格党和托利党仅仅“存在于潜在的气质与世界观、社会类型和旧的联系与习惯之中,二者之间找不到明确的政治分界线”①。特别是托利党,那时没有任何全国规模的组织,“在议会中也没有任何公认的领导人”②。纳米尔断言:“无须使用政党名称,也能对该时期的政治生活作出完整的描述。”③于是,纳米尔选择了“类型”(type)这一含义模糊的概念来取代“政党”(party)概念,他说:“事实上,18世纪的下院可以区分为3个不以政党而以类型为基础的广泛联合:一边是宫廷和政府的追随者,即官吏;与它对立的另一边是独立的郡区乡绅;在二者之间站立着争权夺利的各种政治派别,它们占据了竞技场的中心,公众和历史学家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它们身上。”④四五十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沃尔考特把纳米尔的方法运用于18世纪初期英国政治结构的研究,他一方面对1701年—1714年保留下来的12份议会分组投票名单进行了综合分析,另一方面选择1701年—1702年和1707年—1708两届议会作为典型个案重点考察,得出几乎与纳米尔完全相同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在辉格党和托利党看法不同的任何问题上,每一个议员都应始终一贯地在两党之间选择其一。不幸的是,分组投票名单并非如此。在每一次投票中,托利党一边总是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在别的时候投辉格党票的人,反过来,辉格党那边也是这样。”⑤由此沃尔考特得出结论:“对威廉和安娜时期的政党结构越是研究,它与屈维廉描述的两党制度的相似之处就越少,而与纳米尔为我们阐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xx大学学期论文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读后感 学院: xxx学院 专业: xxxxxx 学号: xxxxxxxx 姓名: xxx

本学期阅读了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编写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颇有感悟。本文的作者罗伯特·金·默顿是美国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首先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他在社会学理论(尤以其“中程理论”著称)、社会结构分析、科层制、参考群体理论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而在科学社会学方面作业有更深的造诣。《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作之一,通过描述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尽可能的解答科学给人们带来的问题。而本文的亮点在于社会学分析方法,为进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借鉴。 十七世纪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十七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和腐朽的封建制度发生激烈的碰撞,封建势力占上风,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一些封建国家的君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方面,推行重商制度,进行限制贸易。在文化方面,十七世纪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设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对英格兰的科学、技术、社会的状况做出了定性定量的分析。 在本文的第二章中,默顿以独特的洞察力意识到,“人们的职业兴趣转移的情况是随时代而异的。在一个社会里成为智力精英的兴趣中枢点的种种事业,在另一个社会里则很少受到注意。”在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崛起了不少的科学家,这一现象表明人才的职业兴趣点明显地从其他领域转移到科学领域。“十七世纪的英国文明,为这样一种关于科学与技术中的兴趣的转移及兴趣中心的研究,提供了特别丰富的材料。”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对十七世纪统计了人们的职业兴趣的分布和波动情况。默顿选取英国的《国民传记辞典》为调查对象,做出了反映出当时职业兴趣的分布和波动情况的统计表和曲线图。此外,作者还统计了陆军和海军、艺术、教育、宗教、医学等职业兴趣的情况。从而分析出了十七世纪英国职业兴趣转移的图景。作者看来,究其原因,“自十七世纪中期以来,科学和技术日益争得了一份应得的注意力。科学再也不是一种游荡的运动,只是在不时的发现中找到支支吾吾的表现,科学已获得〔社会的〕认可并组织起来了。……所有这一切并不是自发生成的。……我们倘若要想发现科学的这种新表现出来的生命力,这种新赢得的声望的独特源泉,那就应该到那些文化价值中去寻找。”于是,默顿首先将视点对准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清教主义伦理。 在人们的心目中,宗教是科学的死敌。自十九世纪以来,一些知识分子愤怒地谴责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另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本具有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作者对此提出三个观点:第一,“社会学家并不是信仰的卫道士,不论这信仰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当他已经揭示出凝结在宗教里的价值和支配着这些价值的表现的文化倾向中的思想感情时,当他已经确定出这种思想感情在何种程度上引导人们趋向或远离科学事业或对此根本毫无影响时,他的任务按照其最初纲领即告完成。”第二,应该把宗教与神学区别开来,宗教伦理是指生活的态度和行为,而神学是关于宗教的系统思想或说教,前者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学,而神学家们总是激烈地反对那些他们认为触犯教规的发现。第三,某一价值观的主观定义与其客观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不能将宗教领袖本人的言论、态度和倾向同他所创建的学说所产生的效果混为一谈。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

18世纪英国文学特点分析

The Literary Principles of the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The 18th century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Age of Reason”. In the period Enlightenment prevailed in England and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Most of the literary works put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the social order, morality, justice and freedom of human nature, which are the essence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which Enlightenment advocate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 for the English people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main tasks of the Enlighteners were to call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he feudal remnants and religious ignorance, and to pave th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rgeoisie. The 18th century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glish history. Owing to the enormous strides in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literature of the century entered the period of prosperity.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politics,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in 1688 made the smooth transition to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peace come into realization, and afterwards Capitalism was definitely established in Britain. After many centuries of wars and civil trifles, the 18th century saw a period for the English people to enjoy peace and tranquility in their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 power of the monarch was deprived and fell into the hands of the Parliament, which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the Whigs and the Tories. Even though the Whigs were for the democracy and the Tories were the supporters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the two parties had no much disput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of moderation, which ensured a relatively speedy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society in economy and in democracy. The Act of Union united England, Scotland and Welsh into one country,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In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and the lucrative slave trade brought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特点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 【摘要】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在革命前为启发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在法国兴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关键词】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背景特点 虽然启蒙运动最早的源头可以一直溯源到17 世纪的英国, 但是其发展并最终走向高潮,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却是在法国。“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一、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8世纪的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封建势力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天主教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自文艺复兴以来,神学权威在西欧各国虽遭多次打击,但在法国却仍然相当严重。18世纪的法国,“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古老的偶像,人们按习惯向他“焚香”,可他只是一名大魔术师。法国国王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用严刑峻法压制臣民,又利用一些有钱人的虚荣心卖官胃爵,肆意挥霍和挑动战争。”①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西欧封建专制的典型。君王乃绝对权威,神学乃绝对真理,任何对现实稍具改变的念头都不允许存在。波旁王朝的专治统治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牢笼,因而也成为正在成长着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 在法国启蒙运动正在兴起时期的法国统治者路易十四在法国统治了七十三年(1643一1715),是世界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封建君主,也是法国有名的暴君。漫长的路易十四的统治,是法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过程。路易十四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王权,强化国家机器,使中央王权空前强大。他流放部份法官,宣称“联即国家”,从而使高等法院丧失了对国 ①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1721年出版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内蒙古大学学期论文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读书笔 记)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31309023 姓名:赵海龙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本书作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要想深入了解书中所讲述的主旨,首先要对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什么是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科学这种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的年轻分支,也是广义科学哲学的一部分。广义科学哲学包括: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一般也细分为狭义科学社会学和广义科学社会学,其中前者仅仅包括研究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内部社会过程,而后者则还包括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而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显然更侧重于广义科学社会学所包含的社会学功能的科学与社会互相作用的部分。 本书作为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的开山之作,是在其早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书中,作者通过对17世纪英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近代科学的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条件提出了很多见解和看法,此外,作者还对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定性定量分析,涉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职业兴趣;清教伦理、文化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学文学及技术等许多问题,从而勾勒出了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轮廓。这本著作主要集中了这样几个问题的解决: 首先,在书的开始,作者就17世纪英国的科学发展状况及其构成要素,通过精心设计的统计,对该时期科学家的科学兴趣进行了分析,提出正是十七世纪人们的主要兴趣从古代的哲学和艺术,中世纪的宗教和神学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伦理学、艺术转向了自然科学,并在1646年——1650年达到高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其背后隐藏着哪些偶然而又必然的规律呢?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本书的关键,作者在书的随后几章对其作出论述。 作者首先在对艺术职业变化的分析中,认为“这种衰落被归诸于各种不同的来源,如清教主义、新哲学和科学,它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具有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进一步,分析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宗教思想的变化,认为经过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新教和清教主义兴起对17世纪英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者认为“许多研究业已证明,新教的精神对资本主义具有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初现成果,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的银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银行券等新型的信用工具蓬勃发展,并与金属货币一同构成了当时流通的通货。 但同时,拿破仑战争阴霾密布,对英国国内的经济稳定形成巨大的威胁,直接导致了1797年的挤兑风波和长达二十年的停兑。在此期间,伴随着农业的歉收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英国国内出现了物价上涨,黄金外流的情况。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爆发了“金块论战”。前期的论战焦点是桑顿,他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如通货紧缩的危害、对“真实票据学说”的驳斥、短期增发银行券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等;后期的论战主要是李嘉图的舞台,他也提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观点,包括对金本位的强烈支持、对国际间黄金流动的论述和“货币数量论-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尤其是后者的系统阐述,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他所构想的脱离中央政府的独立的中央银行,至今也是很具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体系本身就有一种缺陷,那就是黄金这种东西,究竟由谁来控制。在黄金储量并不是确定的情况下,掌握了黄金便是掌握了经济的命脉。而当时的黄金产地,与黄金的流通,买卖,皆为犹太金融财团所控制,导致了黄金的本身供应是受限的,而脱离中央政府的中央银行,由于黄金本身是被犹太财团控制,而中央银行则变成了犹太财团的附庸。如果黄金是归于一个有足够贤能且无私欲的组织或者机构,并由其建立起中央银行,则金本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稳定的;但是事实上,金本位由于黄金受到控制,犹太财团通过操纵黄金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命脉大肆敛财。这种情况直到冷战时期才有所改观。 1821年英国重新开启兑换制,本以为将一劳永逸的使英国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然而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又频繁出现了多次经济危机——每次危机都伴随着物价下跌和经济衰退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银行-通货论战”。这次论战可以被认为是前期“金块论战”的延续。作为金块主义者的继承人的通货学派一如既往的坚持货币数量论,可以说货币数量论在他们的推广下确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官方和学界的地位,但他们“把银行券和黄金并列,当作是其他信用工具的基础”的看法一直遭后人诟病;而银行学派继承了反金块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让“真实票据学说”在“回流法则”的包装下复活,在此基础上他们所提出的有关货币内生的观点,一百多年后又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 个人看来,这两种学派斗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传统的金融财团与新兴金融财团之间矛盾的体现,其代表就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的摩根与欧洲的罗斯柴尔德财团之间的斗争(摩根是新兴金融财团的代表,也就是说利用股票和市场操控经济,而欧洲传统财团则趋向于控制黄金以控制经济)。其结果是什么呢?摩根财团最终击败罗斯柴尔德,从而确立了“银行-通货”体系的地位。但是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影响是“信用”的概念,发展到在今天“主权信用货币”的流行。货币的抵押品是国家的“主权信用”,而不是实体的黄金,而这点也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货币的定义,虚拟经济由此而生。 总之,这两次论战对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有重要的影响,此中所迸发的思想包罗万象,有些甚至走在当前经济学的前沿。对于这些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挖掘,对认清当代经济现实,做出合适的正确的判断和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摘要:英文议会Parliament一词,源于法文Parler(原意为谈话),它的拉丁文形式为Parliamentum(意为会谈) 。英国议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始于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以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1265年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者有僧俗贵族和每个郡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镇两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议会的最终诞生。中世纪的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不断增长其限制王权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后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身体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的国家,其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甚至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对美中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君主政治议会弹劾贵族 Abstract:The word “Parliament”in English came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means conversation) and is written as “Parliamentum”(means discussion) in Latin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rliament was started in 1263 when Henry Ⅲ, the king ,replaced the 15 person meeting which had the veto with his trusted followers , ignoring the great completely .In the clash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aristocratic opposition faction led by Simon de Monfort , won the civil war finally . A meeting , was held in Westminster Abbey palace in 1265 ,with the attendants consisting of religion aristocrats , two knights from every county and two citizens from every big town . In 1295 , a Parliament “ Model Parliament ” was called by Edward Ⅰfor collecting war funds . During the Middle Ages , the Parlia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train the power of the sovereig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Parlia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Britain . It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ritain itself , but also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system of US . And it even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origin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history , and also talk briefly ab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oth US and China . Key words: capitalism monarchy parliament impeach noble 1. 引言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那么,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以及议会对当今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将把全文分为五节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2、3、4节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问题,第5节具体阐述第三个问题。 2. 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曾经有过较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和与之相伴随的封建君主制。可以说,议会就是在同封建君主不断地抗争,夺权的背景下产生的。 2.1 英国的贤人议会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第一部英国现代小说”的作品是() A.《杰克上校》 B.《克拉丽莎》 C.《帕美勒》 D.《天真汉》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1。 2、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英国作家是() A.斯威夫特 B.理查逊 C.菲尔丁 D.笛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1。 3、代表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家是()A.理查逊菲尔丁B. 笛福C. 斯威夫特D. B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2 、菲尔丁的代表作是()4 A.《克拉丽莎》 B.《格列佛游记》·琼斯的故事》C.《弃儿汤姆弗兰德斯》D.《摩尔· C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P82。【答案解析】:)、518世纪英国的讽刺作家是( A.笛福理查逊 B. 菲尔丁 C. D.斯威夫特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2。 6、对浪漫主义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文学是() A.感伤主义文学 B.人文主义文学 C.古典主义文学 D.流浪汉小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2。 7、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是()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西班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3。 8、伏尔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说是() A.《天真汉》 B.《老实人》 C.《查第格》 D.《中国孤儿》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3。 9、“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是() ·退尔》A.《威廉《华伦斯坦》B. 《阴谋与爱情》C. D.《强盗》 C 【正确答案】:。P86参见教材【答案解析】: 10、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典时期的辉煌成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和()的文学。 A.席勒 B.歌德 C.莱辛 D.卢梭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7。 11、歌德的自传是() A.《少年维特之烦恼》 B.《浮士德》 C.《诗与真》 D.《亲和力》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9。 12、《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作者是() A.马洛(也译为马娄)李利B. 格林C. 基德D. A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1。二、多项选择题、伏尔泰创作的悲剧主要有()1 A.《俄狄浦斯王》《凯撒之死》B. 《穆罕默德》C. 《中国孤儿》D. 《老实人》E. ABCD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P83。【答案解析】:)严肃剧2、狄德罗“”的代表作品有( 《修女》A. 《私生子》B. C.《双生子》《拉摩的侄儿》D. E.《一家之主》 【正确答案】:BE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84。 3、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有()

17世纪的科学成就

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一、两个重要历史概念 1、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2、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天文学革命——近代科技革命的开端 1、天文学革命的背景 ①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前面3课我们学习了三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大家想一想是其中的哪一场运动给天文学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③主观原因:一批科学家的刻苦钻研。 2、代表人物 (1)哥白尼 ①思想产生的背景: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占据统治地位。 ②代表作:《天体运行论》 ③主张:太阳中心说 ④意义 积极: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大意义,所以人们才将日心说的提出称为“天文学革命”,“革命”指的是改变了认识呢?还是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呢?)

局限性:宇宙是无限的。 ⑤地位: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2、伽利略 (1)代表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2)成就 ①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简要提及:比萨斜塔的双球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3)评价与地位: ①被誉为“天上的哥伦布” ②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③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物理学革命——牛顿的经典力学 1、成就 ①物理学: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②数学上:创立了微积分(牛顿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创立了微积分) ③天文学:后人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发现了海王星 2、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3、影响:

18世纪英国文学

18世纪 散文和期刊文学

18世纪 ?18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安定﹐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者是诗人蒲柏。 ?他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纯熟﹐擅长写讽刺诗﹐但以发泄私怨居多。表现出启蒙主义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

?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 ?蒲柏的诗多用“英雄双韵体”。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成为格言。

?代表作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711年他23岁时出版的诗体《批评论》,其中许多名句已经成为英语成语。 ?蒲柏深受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家布瓦落的影响,在《批评论》一诗中提出只有自然才是值得研究和描写的对象,诗人不能离开自然,并认为古希腊、罗马的诗歌是最优秀的艺术典范。蒲柏遵循着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进行文学创作。

?1712年他写作了长篇讽刺诗《夺发记》,1714年又补充了两章。 ?这首诗描写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因为此事引起两家的争执,写成了一部英雄史诗。 ?1713年起,他着手翻译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根据当时英国时代精神进行再创作,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约翰逊博士称赞为“世界前所未见的高贵的诗译作”。

?蒲柏的代表作是讽刺长诗《鬈发遇劫记》(THE RAPE OF THE LOCK,1714),诗人称之为“英雄滑稽诗”(AN HEROI-COMICAL POEM)。 ?这部作品对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生活提出了温和的批评。蒲柏的 其他诗作还有讽刺长诗《愚人志》(THE DUNCIAD,1742)、哲 理诗《道德论》(MORAL ESSAYS,1731-1735)、《人论》(AN ESSAY ON MAN,1734)和《与阿布斯诺博士书》(EPISTLE TO DR. ARBUTHNOT,1735)等。另外,蒲柏还编纂了莎士比亚的戏剧集。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Daniel Defoe (1660-1731):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Foe),1703年后自称笛福(Defoe)。笛福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仅接受过中等教育。早年经商,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曾到过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1692年经商破产转而以其他方式谋生。他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善于写政论和讽刺诗,曾因讽刺政府入狱。1683年,笛福曾被海盗俘虏过。他一生充满冒险与刺激,他的经历可以说毫不逊色于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小说创作,他的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海外扩张的历史。《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海上和荒岛历险小说。小说题材取材于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历险及作者本人被海盗俘虏的经历,1719年发表后迅即赢得读者的欢迎。此后,他创作了大量海上历险及传奇故事,如《辛格尔顿船长》(,英文 1720)、《摩尔·费兰德斯》(,英文 1722)、《杰克上校》(,英文1722)和《罗克萨娜》(,英文 1724)等。此外,他还发表了若干传记、游记,及几部有关经商的书。笛福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小说之父”。 笛福的小说大多与海洋有关,小说传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格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出身卑微却拥有超人的聪明才智,能在不利的环境中战服重重困难,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而获得成功。笛福善于描写人物,他的主人公一般充满活力且不信天命。故事情节大多由主人公自述,这样的叙事技巧让小说阅读者在阅读时倍感亲切。其小说细节逼真,语言自然,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问世一年之内竟连出了四版。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字,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为阅读。小说讲述了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如何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这是一部历险小说,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是该小说的重点。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他父亲常常教育他要知足常乐,要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他。鲁滨逊渴望航海,一心一意想要去海外闯荡。他多次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即遭不幸,船只因遇到大风浪而沉没,他千辛万苦才得以保命。第二次出海去非洲经商,很幸运地小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出海被摩尔人俘获而当了奴隶,后偷了主人的小船而脱逃,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走。船到巴西后,鲁滨逊买了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人员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荒芜的孤岛上。孤立无援中,鲁滨逊克服了最初到荒岛时的悲观绝望情绪,凭着顽强的毅力开始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修建住处、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了可居之处。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鲁滨逊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在荒岛上,鲁滨逊被大海包围,孤立无援。鲁滨逊坚韧不拔的精神、改造自然的毅力和战胜孤独的勇气,是这部小说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然而,笛福在鲁滨孙身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虽然本书颂扬了劳动,肯定了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并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在鲁宾孙眼里,也是笛福眼里,世界的中心是白人,“人权”和“自由”并不适用于未开化的民族,“星期五”只有做他的奴仆才能获得“幸福”。P174-179 7.Jon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游记》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

英国早期的历史背景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 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岸的克莱德河(the Clyde)、默塞河(the Mersey)一同承载着将工业原材料运输至内陆工业城市的使命。而东岸的特维德河(the Tweeds)、泰恩河(the Tyne)、蒂斯河(the Tees)以及著名的英国第二大河、长336公里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不仅面向欧洲大陆的北海各大港口,并且形成了富饶的渔场。 英国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北爱尔兰的内伊湖(Lough Neagh);而位处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北部的湖区(the Lake District)则为其15个湖泊的秀丽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还诞生了19世纪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 (三)

17世纪西方文化

17世纪的文化成就 目录 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 科学:理性的勃兴 宗教:自然神论 文学:古典主义 时代精神:人性的觉醒 一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 1.普遍怀疑的思想方法 1). 从怀疑出发,确立无可怀疑的真实世界 2). 不是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实性,而是要颠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虚假世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实的世界 2.代表人物: 培根:实验科学,外在经验 笛卡尔:理性反省,内在经验 笛卡尔: 1). 代表作《方法论》《沉思录》 2).“笛卡尔式怀疑““我思故我在”强调每个个体“我”的精神世界的真实性、确定性; 精神和物质平行、独立 3). 解析几何发明者 3. 近代思想与中世纪的对比 1)本体论研究转向认识论研究 2)思想方法的不同: 中世纪:超理性的信仰与形式主义的推理 近代:以经验为出发点,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以理性为真理可靠性的唯一标准 二科学:理性的勃兴 1.对自然的发现 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秩序 哥白尼的“日心说”; 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发明天文望远镜、“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运动三定律:惯性、加速度、作用于反作用定律 机械论的世界观:把力学原理当做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纲领。(取代

了中世纪的目的论世界观) 牛顿墓志铭: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 上帝说“要有牛顿”,万物俱成光明。 (荷兰)雷汶胡克:显微镜 (英国)哈维:人体血液循环 (荷兰)惠更斯:光波动说 牛顿、莱布尼茨(德国):微积分 2..近代科学兴盛包含的哲学意义: 1)物质运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 2).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的两大信念: 自然秩序;天赋观念 三宗教:自然神论(理神论) 1. 英国自然神论之父。赫尔伯特 2. 自然神论: 松散的思想群体 基本观点:强调基督教的理性本质,基督教信仰的道德含义,提倡宗教宽容,突出每个人可凭自己的自然理性认识基督教真理。 自然神论的上帝观-理性的创世者 上帝与自然界相互独立;上帝按理性原则创造世界 尼德兰(荷兰)斯宾诺莎(1632-1677):上帝等同于自然 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的元单子-上帝 普列汉诺夫把自然神论称作一种特殊的“天上议会制” 宗教统治和科学兴起背景中的哲学,由于受到宗教和科学的双重影响,从总体上说,其基本特征是调和,即调和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 四文学与艺术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特点: 强调形式的规范:三一律 以理性驾驭情感 摹仿古希腊 讲究对称和谐 雍容华贵、推崇高雅、赞颂荣誉,烘托出讲究规则的理性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