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学简答题

病理解剖学简答题
病理解剖学简答题

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答:(1)溶解吸收:坏死组织溶解液化,血管、淋巴管吸收,吞噬细胞吞噬。完全或部分修复或形成囊腔。

(2)分离排出:发生于体表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坏死灶与组织分离脱落形成缺损,有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

(3)机化:不能完全吸收或排出的坏死组织、渗出物、血肿等由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替代坏死组织的过程称机化。

(4)包裹、钙化:较大坏死灶不能完全吸收、排出或机化,则由肉芽组织加以包裹,以后由增生的结缔组织包裹。坏死组织可继发营养不良性钙化,大量钙盐沉积在坏死

组织中,如干酪样坏死的钙化。

病理性钙化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答:骨和牙之外的其他部位出现钙盐沉积,称病理性钙化。

类型及特点:

1)营养不良性钙化:变性坏死组织或异物的钙盐沉积,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

2)转移性钙化:钙盐在未受损组织中沉积,全身钙磷代谢障碍或VitD摄入过多。

简述肉芽组织功能及转归?

答:功能:(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组织缺损;

(3)机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转归(结局):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

试述肉芽组织逐渐成熟,其主要形态学标志为哪些?

答:(1)间质水分逐渐减少;(2)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

(3)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目减少;

(4)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少数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

(5)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同时成纤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胞核变得细长而深染,变为纤维细胞。

(6)时间在长,胶原纤维的更多,而且发生玻璃样变性。细胞和毛细血管的成分更少。

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简述瘢痕组织对机体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答:有利:(1)长期填补并连接创口及缺损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2)保持组织的坚固性,增加抗张力能力。(可形成疝、室壁瘤)。

不利:(1)瘢痕收缩、功能障碍(2)瘢痕性粘连(3)增生过度形成瘢痕疙瘩(4)器官硬化

简述细胞再生能力分类并举例?

答:(1)不稳定细胞:不断增殖以代替不断被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淋巴造血细胞。

(2)稳定细胞:生理状况下稳定,受到损伤后表现出较强再生能力,如各种腺上皮细胞。

(3)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试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答:(1)伤口的早期变化: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局部红肿(2)伤口收缩: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缩小。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4(

简述淤血的原因、后果?

答:原因:(1)静脉受压(2)静脉管腔阻塞(3)心力衰竭

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

(1)淤血性水肿、出血(2)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坏死

(3)淤血性硬化(肝、肺,长期慢性淤血)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机制)?

答:条件:(1)内皮细胞损伤(2)正常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高

简述栓塞的类型、栓塞途径?

答:类型:(1)血栓栓塞:包括肺血栓栓塞和体循环血栓栓塞

(2)气体栓塞:包括空气栓塞和氮气栓塞

(3)脂肪栓塞(4)羊水栓塞

途径:(1)静脉系栓子可引起肺栓塞或梗死。

(2)动脉系栓子栓塞于人体的重要器官。

(3)门静脉系栓子引起栓塞。

(4)静脉系栓子从右心到左心,引起动脉系栓塞,称为交叉性栓塞。

(5)大静脉栓子引起小静脉栓塞称为逆行性栓塞。

简述血栓的类型及组成?

答:(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主要)、纤维素、少量白细胞

(2)混合血栓:血小板和纤维素,纤维素网络大量红细胞,并附着白细胞(交替出现)。

(3)红色血栓:凝固的血液

(4)透明血栓:纤维素

试述血栓的结局有哪些?

答:(1)蔓延:血栓可以聚集很多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蔓延),并最终阻塞一些重要的血管。

(2)栓塞:栓子可以脱落并转运血管系统的其他位置。

(3)溶解:血栓可由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而被清除。

(4)机化和再通:血栓可诱导炎症和纤维化称机化,并可最终再通,即重建血管内血流。

(5)钙化(静脉石)。

简述梗死的原因、类型及影响梗死发生的因素?

答:原因:(1)动脉腔阻塞:血栓形成、栓塞

(2)动脉被压闭:肠套叠、肠扭转、肿瘤、机械性压迫

(3)动脉持续痉挛

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影响梗死的因素:(1)血液供应的性质(2)栓塞的发生速度

(3)对于缺氧的耐受性(4)血氧含量

简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1.高脂血症 2.高血压3 .吸烟 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5.遗传因素 6.年龄

7.性别:女性在绝经期前冠状动脉AS的发病率低于同龄组男性,绝经期后,两性间这

种差异消失。

8.其他:1)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别是巨细胞病毒(CMV)有促进AS发生的作用。2)体重超重或肥胖

简答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及主要合并症(继发病变)?

答:基本病变:(1)脂纹的形成(2)纤维斑块的形成3)粥样斑块的形成

合并症:(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斑块上血栓形成(4)钙化和溃疡形成

)血管管腔狭窄,造成组织缺血6)动脉瘤形成(5(.

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答:

渗出液漏出液

非炎症炎症原因

0—15—60g/L蛋白含量15g/L

以下以上比重

<100个>500个/mm3细胞数/mm3

不能自凝凝固性能自凝澄清混浊透明度

液体渗出的作用?

答:有利影响:(1)稀释毒素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伤;(2)为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有利于白细胞吞噬和消灭病原菌;(3)含有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4)纤维蛋白网限制微生物的扩散;(5)产生体液免疫。

不利影响:(1)影响创口愈合;(2)渗出液过多压迫和阻塞作用;(3)机化引起肉质变。简述炎症时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机制主要有哪些?

答:(1)内皮细胞收缩和(或)穿胞作用增强(2)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3)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4)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论述炎症的结局?

答:分急性和慢性炎症两种。

急性炎症:(1)痊愈: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2)瘢痕修复: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3)迁延成为慢性炎症:如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清除,在机体内持续起作用,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迁延不愈,炎症由急性转为慢性,病情时轻时重。

(4)急性炎症扩散:局部蔓延、淋巴路蔓延、血行蔓延

慢性炎症:(1)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激发免疫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

(2)病原微生物或内外内毒性因子长期存在,引发慢性幼芽肿炎,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3)(与机体成分有共同抗原性)病原微生物(与机体成分有共同抗原性)持续存在引发免疫应答→自身免疫病

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

多克隆性增生单克隆分化成失去分化成熟能分化程

自限相对自主与机体协调停止生病因去持续生正形态结构功异

有对机体影有

晚期良性高血压可使肾脏发生何改变,形态变化如何?对机体的影响?

答: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为双侧对称性、弥漫性病变。镜检:肾入球动脉发生玻璃样变,肾小球缺血可引起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健存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形成肉眼可见的无数红色细颗粒,称之为颗粒性固缩肾。随着病变的肾单位越来越多,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少数可进展为尿毒症。

列表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分化差,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分化程度织的形态相似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核分裂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

缓慢较快生长速度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较少发生坏死,出血继发性改变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常有包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生长方式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清楚,通常不能推动

不转移可有转移转移

较多复发很少复发复发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可以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合对机体影响用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试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肉瘤

间叶组织组织来源上皮组织

倍,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发病率多见于40岁以后成人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生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大体特点梨状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组织学特点界清楚富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肉状纤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转移多经血道转移多经淋巴道转移简述心肌梗死合并症及对机体的影响?

答:合并症及对机体的影响:

(1)心力衰竭:梗死后心肌收缩力丧失,可导致左右或全心衰竭。

(2)心脏破裂:发生于左心室前壁者,破裂后血涌入心包腔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迅速死亡,室间隔破裂后左心室血液涌入右心室,导致急性又心功能不全。

(3)室壁瘤: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血栓形成。

(4)附碧血栓形成:促进血栓形成

(5)心源性休克:发生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6)急性心包炎:由于坏死组织累及心外膜可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心脏骤停、猝死。7(.

试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答:风湿病主要是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根据是否发生肉芽肿,可表现为:(1)非特异性炎。急性期后,可不遗留任何病理状态,也可因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而导致纤维化及纤维性粘连。

(2)肉芽肿性炎。典型病变分为三期:

1)变质渗出期:病变部位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同时有充血、浆液、纤维素渗出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局部可查到少量免疫球蛋白。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病灶部位的心脏组织细胞聚集、增生。当它们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后,转变成为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Aschoff cell)。此期约持续2~3个月。

风湿小体,即Aschoff body,阿少夫小体,由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共同构成的特征性肉芽肿。为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并提示有风湿活动。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肉芽肿中的纤维素样坏死物被溶解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细胞间出现胶原纤维,使原来的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终成为梭形小瘢痕。此期约持续2~3个月。

大叶性肺炎合并症?

答:(1)肺肉质变(2)胸膜增厚、粘连(3)肺脓肿、脓胸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5)感染性休克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表

继发性肺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

成人儿童发病人群再次初次结核杆菌感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有无或过敏性新旧病灶并存,病变多样,病理特征原发综合症较局限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肺尖部起始病灶近胸膜处支气管淋巴道或血道主要播散途径长,需治疗短,大多自愈病程

简述伤寒的病理特点及其结局和常见的并发症、肝、脾、骨髓)的细胞增生,形成具有诊)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LN答:1断意义的伤寒细胞及伤寒肉芽肿。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病变最为明显其他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肿大,镜检可见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心肌纤维可有浊肿,甚至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浊肿。

凝固性坏死。- 皮肤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膈肌、腹直肌和腹内收肌4-5周可痊愈。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结局和并发症:一般2因。慢性感染可累及关节、骨、脑膜及其他部位。

简述肺癌的大体类型和主要特点?

答:(1)中央型,常发生于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在肺门部形成肿块,周边浸润,境界不清,瘤块内常见残留的支气管。

(2)周围型,源于肺段或亚肺段支气管,肿块位于肺叶周边部,易波及胸膜,呈球形,分界较清,无包膜。

(3)弥漫型,源于肺泡或细支气管,无明显肿块,癌呈弥漫分布,或为密集的小结节、颇似肺炎。

简述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特点?

答:(1)鳞癌(最多见):多为中央型,男性多见,与吸烟关系最密切,生长较慢,转移较晚,

形态与一般鳞癌相同。

(2)腺癌:占第二位。多为周边型,女性多见,常累及胸膜,常有肺门淋巴结转移。形态同一般腺癌。肺腺癌的一些特殊类型表现为细支气管肺泡癌和瘢痕癌。

(3)腺鳞癌

(4)小细胞癌:占全部肺癌的10-20%,多为中老年人,多为吸烟男性,多位于肺门,

生长快,转移早,恶性度最高,癌细胞小,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 胞浆

少,形似裸核,细胞常密集成群,平行栅状,形如燕麦穗粒,又称“燕

麦细胞癌”。来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的嗜银细胞,属APUD瘤。

(5)大细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

简述肺癌的扩散途径?

答:(1)直接蔓延

①中央型肺癌常侵犯纵隔,心包及周围血管或沿支气管向同侧或对侧组织蔓延

②周围型肺癌可直接侵犯胸膜并侵入胸壁

(2)转移

①淋巴道转移:常发生较早,且扩散速度较快

②血道转移:常见于脑、肾上腺、骨等器官组织,也可转移至肝、肾、甲状腺和皮肤等处

何谓硅肺?试述其常见并发症?

硅肺:是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SiO)粉尘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2并发症:

1.肺结核病(硅肺结核病): III期>70%,易形成空洞,导致大出血而死亡.

2.肺心病:60-70%的晚期患者

3.肺继发感染:细菌、病毒感染

4肺气肿和自发性气胸

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病变?

答: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症,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重,小脑皮质、丘脑和桥脑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肉眼: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宽、脑沟窄;切面可见粟粒或针尖大半透明软化灶,弥散或聚集分布。

镜下:(1)非特异性的血管周围炎,淋巴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血管外周套)。

(2)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尤其以脑干处明显。

(3)神经元变性坏死:出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细胞现象;软化灶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

噬神经细胞现象:坏死的神经元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变性的神经元胞体被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所围绕,形成卫

星样结构。

试比较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

多种细菌病因肺炎球菌化脓性炎纤维素性炎病变性质

小儿、老年、体弱者青壮年好发年龄

细支气管为中心,小叶为单位病变范围肺大叶

弱,常以并发症形式机体抗力强

常为并发症,病程长短不一病程特点独立性疾病,7-10天开始细支气管,扩散至临近肺泡开始肺泡,扩散至临近肺泡播散方式

寒战、高热、咳痰(脓痰)发热、寒战、紫绀、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发病紫绀、气喘咳嗽、咳痰、胸痛1肺肉质变2胸膜肥厚和粘连3肺1呼吸衰竭2心衰3脓毒败血症4肺脓脓肿,化脓性胸膜炎、脓胸 4败并发症肿及脓胸5支气管扩张血症及脓毒败血症5感染性休克

简述肝功能障碍及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障碍、出血倾向、胆色素代谢障碍、对激素灭活作用减弱、

肝性脑病(肝昏迷)

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1)慢性与血性脾大 2)腹水 3)侧支循环形成 4)胃肠淤血。

简述肝硬化时主要的侧支循环和合并症?

答:a.食道下段静脉丛曲张:常破裂致致命性大出血。肝硬化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b.直肠静脉丛曲张:形成痔核,破裂出现血便

c.腹壁脐周浅静脉丛高度扩张:形成”海蛇头“。

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简述肝硬化的类型?

答:按病因分类如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等

按形态分类分为大结节型、小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割型四型

简述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大,液体漏入腹腔;

②由于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与腹水形成有关;

③肝功能障碍,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血中水平升高,水钠潴留而促使腹水

形成。

简述胃癌的扩散途径?

答:1.直接扩散:癌组织向胃壁的各层浸润,穿透浆膜后,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

2.转移:1)淋巴道转移,为主要转移途径。

2)血道转移,常经门静脉转移至肝,也可转移至肺,脑等器官。

3)种植性转移:胃癌特别是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表面时,可脱落至腹腔,种植与腹腔及盆腔器官的浆膜上,女性常在双侧卵巢形成转移性粘液

癌,称克鲁根勃瘤。

试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答: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肝细胞变性分为细胞水肿和嗜酸性变,肝细胞坏死分为嗜酸性坏死和溶解性坏死,溶解性坏死有分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大片坏死。

试比较良、恶性溃疡肉眼形态区别?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病理解剖学复习重点

病理学解剖学复习题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第一节适应 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的内外界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表现为肥大、增生、和化生。 化生(四星级的):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由另外一种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分化成熟的细胞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1类:上皮细胞化生。2、间叶组织的化生。 可逆性损伤。 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细胞内糖原沉积,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存在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不可逆性损伤:形态学改变、类型改变、坏死的结局; 其中是特殊类型坏死:①干酪样坏死;②脂肪坏死;③纤维素样坏死;④坏疽 几个名词解释: ①糜烂:发生于皮肤或黏膜组织坏死,分离排除后的遗留的表浅缺损成为糜烂。 ②溃疡:深达皮下或黏膜下者成为溃疡。 ③空洞:肾、肺等实质性器官坏死组织液化经自然通道排出后留下的缺损成为空 洞。 ④瘘管:空脏器官之间或空脏器官与体表坏死组织经体表排出后形成的两端想通 的管道称为瘘管。 ⑤窦道:深部组织的坏死经体表排出形成开口于皮肤或黏膜的盲性管道成为窦道。 ⑥机化: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有周围组织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肉芽组织长入,取代坏死组织,最后形成瘢痕。这种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异物、血栓的过程称为机化,亦称纤维化。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修复:当组织和细胞因各种原因导致缺损后,机体对其形成的损伤通过各种 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成为修复 第一节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㈠、上皮组织的再生;㈡、纤维结缔组织的再生;㈢、血管的再生;㈣、神经组织的再生;㈤、软骨和骨组织的再生;㈥、肌组织的再生。 第二节 肉芽组织(5*):是指增生旺盛的新生幼稚结缔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是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体学: 肉眼:肉芽组织表面呈鲜红色、细颗粒状,富含血管,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肉芽,故得名。 作用及演变: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物质。 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㈡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创 口,如无感染的手术伤口。

病理解剖学题库专升本选择题

病理解剖学题库专升本 选择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单项选择题 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 A. 萎缩 B. 化生 C. 变性 D. 肥大 E. 增生 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肥大? A.高血压病的左心室 B.运动员的骨骼肌 C.先天性巨结肠症狭窄段近端肠壁增厚扩张 D.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因脑底部渗出物机化导致的脑体积增大 E.一侧肾脏切除后对侧肾脏的增大 3. 增生是指 A.器官和组织体积缩小 B.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C.一种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 D.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E.器宫和组织先天发育异常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萎缩? A.重症脑动脉粥样硬化时的脑体积变小 B.空洞型肾结核时变薄的肾实质 C.老年人的心脏 D.小儿麻痹症的下肢肌肉

E.恶病质时的肢体 5.全身营养不良时,首先发生萎缩的组织是 A. 骨骼肌 B. 脂肪组织 C. 心肌 D. 肝实质 E. 脑组织 6. 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最明显表现在心脏的 A. 室间隔 B. 左心室前壁 C. 右心室 D. 左心室乳头肌 E.左心室后壁 7.脂肪变性时脂滴在光镜HE.染色时表现为: A. 胞浆内红染的圆形小滴 B. 胞浆内无数红染的细小颗粒 C. 胞浆内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D. 仅见细胞肿大 E. 细胞核内小空泡 8. 以下不易发生玻璃样变的疾病是 A. 肾小球肾炎 B. 支气管炎 C. 动脉粥样硬化 D. 酒精性肝病 E. 高血压 9.细胞坏死的主要改变是: A. 核浓缩、核膜破裂、胞浆浓缩 B. 核溶解、胞浆溶解、胞膜皱缩 C. 核碎裂、胞浆浓缩、细胞膜破裂

专升本真题-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试题(无答案)【2020年最新】

普通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考试 生理学、病理解剖学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卷的试题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60分)(生理学1—30题,病理解剖学31—60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C.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D.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机体机能调节中最重要的方式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适应性调节 3.多数可兴奋组织产生的共同目标是() A.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动作电位 D.神经冲动 4.肌肉兴奋―收缩耦连的关键因素是() A.横桥运动

B.ATP酶的活性 C.动作电位 D.胞浆内Ca2+的浓度 5.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大于收缩而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可出现()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 D.完全强直收缩 6.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KCL B.Nacl C.KHCO3 D.Ca2+ 7.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的血清凝集,而其他血清与A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是()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8.在心室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9.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外周阻力 B.心输出量 C.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D.静脉回心血量 10.下列情况下能使组织液生成减少的是()

《病理解剖学》试题及答案(二)

《病理解剖学》试题及答案第1题,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是 A、变质性炎 B、渗出性炎 C、化脓性炎 D、增生性炎 E、肉芽肿性炎 第2题,可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变的病毒性肝炎类型是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活动性肝炎 D、持续性肝炎 E、黄疸型肝炎 第3题,良性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 A、瘤细胞大 B、核染色深 C、核浆比例失常 D、实质间质排列异常 第4题,虎斑心的原因是 A、长期严重贫血 B、营养不良 C、中毒 D、严重感染 第5题,肾小球肾炎是一种() A、以坏死为主的炎症 B、以渗出为主的炎症 C、以增生为主的炎症 D、以出血为主的炎症 E、慢性炎症

第6题,纤维素样变性最常见于哪种疾病中 A、急性细菌性炎症 B、病毒性炎症 C、变态反应性炎症 D、寄生虫性炎症 第7题,浊肿是指 A、器官体积增大 B、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水种 D、细胞颗粒变性 第8题,癌前病变是指 A、癌肿发展过程中必具有的阶段 B、是一种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病变 C、长期不治疗就必转变为癌 D、是极早期癌 第9题,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的病变特点是 A、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阑尾各层组织 B、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 C、阑尾充血渗出 D、阑尾坏死变黑 E、阑尾穿孔 第10题,梗死灶呈不规则形的是下列哪一种梗死 A、肾梗死 B、肠梗死 C、心肌梗死 D、脾梗死

第11题,下列血液性质的改变哪种不利于血栓形成 A、新生血小板大量入血 B、血液浓缩 C、组织因子大量释放 D、纤溶系统激活 第12题,坏死细胞的微细结构消失,但细胞和组织结构轮廓仍存在,这种坏死称 A、液化性坏死 B、干酪样坏死 C、坏疽 D、凝固性坏死 第13题,肺肉质变是指() A、支气管壁纤维化 B、肺泡壁纤维化 C、胸膜渗出物机化 D、肺泡腔内渗出物机化 E、肺泡壁平滑肌组织增生 第14题,关于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不恰当的描述是 A、预后与年龄有关 B、预后与病因有关 C、一般成人患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预后较好 D、可发展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E、可发展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第15题,具有三个胚层组织的肿瘤称为 A、纤维腺瘤 B、畸胎瘤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病理解剖学选择题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下列各项属病理性肥大的是:C A.妊娠期子宫肥大B.哺乳期乳腺肥大C.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大 D.运动员的肌肉肥大E.长期体力劳动者的心室肥大 2、营养不良性萎缩多累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通常首先见于:D A.骨骼肌B.脑C.肝脏D.脂肪组织E.心肌 3、肠上皮化生的概念是:D A.原来无上皮的部位出现肠上皮B.肠上皮转变为其它上皮 C.肠上皮转变为胃黏膜上皮D.胃黏膜上皮转变为肠上皮 E.呼吸道上皮转变为肠上皮 4、下列器官肥大时不伴细胞增生的是:C A.乳腺B.甲状腺C.心脏D.肝脏E.肾脏 5、在萎缩的肌细胞内通常可见:B A、含铁血黄素 B、脂褐素 C、黑色素 D、胆色素 E、纤维素 6、Mallory小体的形成与下列哪种细胞成分有关?D A.细胞膜B.线粒体C.核蛋白体D.中间丝E.光面内质网7、对各种损伤最敏感的细胞器是:C A.粗面内质网B.光面内质网C.线粒体D.高尔基体E.溶酶体8、“虎斑心”是指:C A.心肌发生水变性B.心肌脂肪浸润C.心肌细胞中脂滴明显增加D.心肌脂褐素沉着E.心肌含铁血黄素沉着 9、细胞水肿与脂肪变最易发生在: B A、肺、脾、肾 B、心、肝、肾 C、肺、脾、心 D、心、肝、脾 E、肝、肾、脾 10、关于病理性钙化,不正确的是:D A、营养不良性钙化多见 B 、转移性钙化常伴高血钙 C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导致转移性钙化 D、营养不良性钙化是由于长期摄入钙不足 E、 HE染色常呈蓝色 11、细胞坏死主要表现在:D A.细胞膜B.细胞浆C.细胞器D.细胞核E.细胞连接 12、急性肠扭转最可能引起:B A.凝固性坏死B.湿性坏疽C. 气性坏疽D.液化性坏死 E.以上都不是 13、下述哪项与液化性坏死无关?E A.脑组织坏死B.化脓菌感染C.乳房的外伤性脂肪坏死 D.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脂肪坏死E.肾梗死 损伤的修复 1、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A A. 表皮细胞 B. 平滑肌细胞 C. 肾小管上皮细胞 D. 血管内皮细胞 E. 软骨母细胞 2、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中不会发生:C A. 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 B. 炎症细胞消失 C. 玻璃样变 D. 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E. 纤维母细胞减少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病理解剖学考试重点

1.、名词解释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坏死:是活体内局部、组织的死亡。 坏疽:指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称为机化。 包裹:常由周围新生的结缔组织加以包裹 凋亡:由基因调控自身启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再生: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分裂增生。 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侵润。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由于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有质块的过程,这种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称被动性充血,通常又称淤血。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所发生的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防御性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与损伤和修复过程密切相关。 纤维素性炎:炎症过程中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蛋白。 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称为假膜性炎。 绒毛心:心包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发生凝固并随着心脏不断搏动、牵拉和摩擦形成绒毛状,覆盖在心脏表面,因此称作绒毛心。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或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性性。 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某些良性病变。 非典型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癌,癌组织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碎片状坏死:为肝小叶周边界板肝细胞片状或灶状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指连接二个汇管区、二个中央静脉或一个中央静脉和一个汇管区度带状融合性坏死灶,见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2、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死的后果。 3、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功能及其转归:肉芽组织是再生的幼稚结缔组织,因其在体表时呈现为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富于血管,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组成:肉芽组织由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各种炎细胞组成。功能:抗感染和保护创面、填补组织缺损、机化包裹异物和坏死组织。结局:肉芽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组织常伴有明显的收缩。 4、淤血的原因及其后果:淤血的发生可为局部因素,也可能为全身因素,主要有①静脉壁受压静脉壁薄管外压迫易使官腔内狭窄或闭塞阻碍血液回流而导致局部淤血②静脉管腔内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病理解剖学习题【附答案】@安徽医高专

绪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病理学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的宣判性诊断是。 2?病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 三、判断题(每题1分,请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前打“V”,错误的题前打“X” ) 1.()患者痰中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的阴性的则说明该患者没有肺癌。 2.()目前临床的宣判性诊断是用核磁共振来进行形态学诊断。 四、选择题(每题1分) 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哪项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A.病因 B.发病机制 C.疾病的治疗 D.病变组织的形态结构 E.病变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活检采取病变组织的方法有: A.局部切除 B.内镜钳取 C.深部脏器穿刺 D.搔刮 E.以上均可 3.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A.活检 B.尸体解剖 C.动物实验 D.组织、细胞培养 E.核酸杂交技术 五、问答题(每题5分) 1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病理诊断 2.活体组织检查(或活检)

三、判断题 1.X 2 . X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 ?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1)活体组织检查 (2 )尸体剖验 (3 )动物实验 (4)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萎缩 2?肥大 3.增生 4.化生 5.变性 6.坏死 7?窦道 8?溃疡 9.坏疽 10?痿管 11.凋亡 二、填空题(每空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划线空白处) 1.适应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__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 。损伤主要有_____ 和_______ 两种。 2.病理性萎缩主要包括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等五种类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理性钙化主要有和两种。 4.__________ 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表现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5.坏疽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凋亡又称,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它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形 成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常伴有多少不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肉芽组织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选择题(每题1分) [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患者一侧输尿管结石致肾盂积水、肾萎缩,这种萎缩主要属于下列类型中的哪一种? A.营养不良性萎缩 B.失用性萎缩 C.生理性萎缩 D.压迫性萎缩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病理解剖学练习题A答案Word版

病理解剖学练习题A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2. 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 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 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3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4附壁血栓:发生于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 5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6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二、问答题 1、慢性胃溃疡的形态特点与并发症 肉眼观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多见于幽门胃窦部。溃疡常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平坦、洁净,较深可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的贲门侧较深,其边缘耸直为潜掘状,幽门侧较浅,作阶梯状。溃疡周围的胃粘膜皱襞因受溃疡底瘢痕组织的牵拉而呈放射状。 溃疡底部分四层:最上层为炎性渗出物;其下为一层坏死组织;再下则见较新鲜的肉芽组织层;最下层由肉芽组织移行为陈旧瘢痕组织。 并发症:①出血;②穿孔;③幽门狭窄;④癌变。 2. 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有哪些? ①炎症的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②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 凝血因子合成增多,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 3. 如何鉴别良恶性肿瘤 ——————————————————————————————————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 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像无或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缓慢较快 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继发改变少见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 形成等 转移不转移可转移 复发不复发或很少复发易复发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

第九章受传者研究 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部分。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 握。 第一节受传者和受众 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 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 名称。 问答: 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 ①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 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 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用与满足”) ①消遣娱乐。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消遣、 娱乐的工具。 ②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市场、商品、文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空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专等,极大的延伸了学校的 课堂。 ④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关于受众的理论 概念: 1.枪弹论(魔弹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而却“拒不倒下”。

《病理解剖学》试题及答案(五)

《病理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E. 肾小球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肉眼观察肉芽组织呈颗粒状是由于: C. 新生的毛细血管呈袢状弯曲状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肺瘢痕癌在组织学上多数为 D. 腺癌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最先出现于 A. 边缘窦 慢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属于 D. 慢性化脓性炎 淋病是何种类型的炎症 A. 急性化脓性炎症 男性,86岁。既往健康。近来外出开会,因旅途疲劳,乏力及食欲减退去医院就诊,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遂返家。患者有数次短暂晕厥,并有小便失禁,入院就诊。体检:急性病容,神志模糊,血压1l8/80 mmHg。心电图显示广泛心肌缺血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情进展快,先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和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入院第7天死亡。尸检结果:冠状动脉3大支均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多处管腔高度狭窄,但无阻塞,亦末见血栓。你认为下列哪一项病变

是本例最可能的心脏病变? C. 左心室广泛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有关慢性肾盂肾炎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流行性脑膜炎,下列哪项是不常见的 C. 脑疝形成 确定癌的主要依据是 E. 异型性显著的瘤细胞形成巢、片状 晚期梅毒最常侵犯 A. 心血管系统 不常合并肝硬变的肝肿瘤为 A. 巨块型肝癌 以下哪项不是结肠癌的特点? E. 早期常发生血行转移 下列何种情况属于炎症性增生? D. 风湿性心脏病时风湿小结的形成 下述哪种情况下, 肝细胞可以达到完全性再生? E. 肝细胞广泛变性及点状坏死 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刺激毛细血管增生及纤维母细胞增生的细胞是: D. 巨噬细胞 肾穿刺活检对下列哪种疾病诊断意义不大?

2010年生理病理解剖学真题(带答案)

2010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 选拔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考试 生理学部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 实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重要结构是() A、三联管 B、横管 C、纵管 D、肌细胞膜 2. 下列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神经细胞动作电位0期的形成 B、降压反射 C、血液凝固 D、排尿反射 3. 单个阈下刺激不会使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 A、使细胞兴奋性降低 B、刺激时间短 C、细胞能量消耗大 D、细胞膜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水平 4. 在血管外,红细胞被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肝 B、脾 C、胸腺和骨髓 D、肺 5. 心动周期中,历时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充盈期 D、等容舒张期 6. 容量血管是指() A、肺动脉 B、微动脉 C、静脉 D、大动脉 7. 窦房结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 A、快钠通道激活电位 B、慢钙通道激活电位

C、Ca2+平衡电位 D、K+平衡电位 8. 传导速度最慢的心肌细胞是() A、房室交界 B、左、右束支 C、心房 D、浦肯野纤维 9. 消化能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10.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血管是() A、冠状血管 B、骨骼肌血管 C、皮肤血管 D、脑动脉 11. 关于胸膜腔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B、通常较大气压低 C、吸气时负值减小,呼气时负值增大 D、胸膜腔负压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12. 糖吸收的主要分子形式是() A、多糖 B、寡糖 C、单糖 D、淀粉 13. 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分泌醛固酮 B、浓缩和稀释尿液 C、释放肾素 D、排泄Na+和Cl- 14. 关于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在下丘脑促垂体区合成,于腺垂体释放 B、在下丘脑促垂体区合成,于神经垂体释放 C、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于神经垂体释放 D、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于腺垂体释放 15. 关于晶状体的调节,正确的是() A、看远物时,晶状体变凸 B、看远物时,睫状肌收缩 C、看近物时,晶状体不需要调节 D、物体距离眼睛越近,晶状体也越凸 16. 运动单位是指() A、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病理解剖学重点

一、 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疾病disease:在致病因素(etiological factors)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自稳(homeostasis )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动物健康的标志。 ·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 ·生产能力的降低是家畜患病的标志之一。 疾病发生的原因 ?遗传因素(hereditary factors) ?营养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物理性致病因素(physical agents) ?化学性因素(chemical agents) ?生物性致病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先天性因素(congenital factors) ?免疫性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s) 诱因(predisposing factor):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因果交替规律 The reverse of cause-result in disease process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不断因果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二)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 Damage and anti-damage responses 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 ?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 ?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动物的生产能力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 ?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消失 ?遗留下某些持久性的、不再变化的损伤残迹(病理状态,pathological state) ?不完全康复的机体,当其机能负荷不适当地增加或机体状态发生改变时, 可因代偿失调而致疾病“再发”(recidivation) 死亡(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Criteria for brain death: ?不可逆性昏迷(irreversible coma) 大脑无反应性(cerebral unresponsibility) ?自主呼吸停止(absence of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颅神经反射消失(absence of cephalic reflexes) ?无自主运动(norpurposeful movement) ?脑电波消失(absence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brain)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cassation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脑死亡的意义 ?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 ?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1.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 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 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b.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 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 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响(“二级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