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阅读精选(1):

?杜康和酒有什么关系

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指的是一种酒,当然把杜康看做是一种酒,是放在这语境中的解释。

而历史上,真有其人---杜康。

那么杜康是那个朝代的人呢?杜康和酒有什么历史关系?

为什么说杜康,人们会想到酒?

有人说,杜康是华夏酿酒鼻祖,是中华美酒之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酒,是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地。

以杜康为名的杜康酒,起源于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因为杜康在洛阳市杜康村始创秫酒而得名,

素有“天下第一美酒”之名,更有“进贡仙酒”之誉。

关于杜康造酒记载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明确记载杜康造酒的古典文献有20多部。

如《酒诰》、《世本》、《说文解字》、《战国策》、《汉书》等;明确提及杜

康的诗词歌赋有100多首,如魏武帝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北宋哲学家邵雍“吃一辈子杜康酒,醉乐陶陶”。

金代元好问的“总道忘忧有杜康,酒逢欢处更难忘”等;明确与杜康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民谣有数百篇,如杜康造酒醉刘伶、竹林七贤、醉八仙等。

明朝万历年间《白水县志》现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明许时泉《写风情》:“你道是杜康传下瓮头春。

我道是嫦娥挤出胭脂泪。”,清陈维崧《满江红·闻阮亭罢官之信并寄西樵》词:“使渐离和曲,杜康佐酿。”

源关于酒的起源的多种说法中,真正与酒的酿造有关系的,是杜康。他的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秫酒的酿造方法。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的清酒。

即粮食造的酒。杜康奠定了我国白酒制造业的基础,被后人尊崇为酿酒鼻祖和酒圣。晋代江统著的《酒诰》中有这样的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发明酒的杜康,是夏朝国君吗?

是,杜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姒姓。夏王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人。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

今陕西白水县人,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杜康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作为美酒代称。曹操《短歌行》有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阅读精选(2):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姒姓。夏王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省微山县)人。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今陕西白水县人,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儿子,杼的父亲。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一说少康即相传曾造酒的杜康)夏王相统治的末期,后羿发动叛乱,废相篡夺王位。

七年后寒浞杀后羿篡位,并追杀相,相死时妻子后缗时正怀孕,被迫逃回有仍氏,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有田一成(方10里),有众一旅(500人)。用心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与斟鄩的帮忙下,与旧臣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还都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此即史书中所称的少康中兴。少康后迁都于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此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于白水(陕西),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史载:『杜康,字仲宁,白水县康家卫人,善造酒』『他邑酒,足滋病,

白之酒独医生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西晋时流传:『天下美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进三杯杜康酒,醉倒刘伶三年整』明朝万历年间《白水县志》现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杜康,夏朝人,传说为最早造酒的人。

阅读精选(3):

杜康是哪个朝代

传说杜康是最早造酒的人。

又传说,杜康就是少康。而少康曾是夏朝的国君。他家弟兄三人。老大叫太康,老二叫杜康,老三叫小康。他爹是谁。就应叫康师傅吧。

杜康是哪个朝代?曹操是杜康的超级粉丝。杜康的名传天下,实得益于曹操。但是又听到一个新说法,说曹操有个偏头疼毛病,并不喜欢饮酒。他的传世名作《短歌行》中写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并不是指的杜康酒。有人解读说,曹操有个小妾叫杜康。

在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的东边,有一个老杜村。相传是我国酿酒发明家,夏代杜康故里。杜村便由此而得名。该村位于鸣条岗上,村南有一个南北长21米,东西宽11米,高3米的墓冢,这便是杜康墓。在抗日战争前,这块墓地石人石兽两行,大小碑碣林立,杜康庙位于墓前,周围翠柏遮天。在老杜村里,还有杜康祠和“杜康故里”石牌坊等建筑。这些皆毁于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

距杜村8公里的东北方,是王苑乡的刘村庄,在刘村庄西北坡地上,有一个高1米,周长9米的小墓冢,相传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之墓。墓前有清咸丰四年(1854年)立的“晋竹林名贤刘夫子讳伶之墓”石碑一通。故村名原称刘村,相传一夜之间,刘姓人家突然都不知去向,剩下的王姓人家搬到村东二里许居住,即改村名为刘村庄。

杜康

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人,生性放荡不羁,嗜酒如命,他常乘一鹿车,

携一壶酒,并告诉随从人员,“如果那天我死了,埋掉就行了。”

在杜村和刘村庄一带,古往今来,一向流传着一个杜康酿酒醉刘伶的传奇故事,人们不仅仅要问,杜康是夏代人,刘伶是西晋时期人,两个朝代相隔年近2000年,其不是一个荒诞无稽的奇谈怪论吗?其不知,此乃王母娘娘刻意安排的一场人间闹剧。

且说杜康当年因造酒闻名,消息传到天宫,被玉帝封为酒仙,掌管天宫酒业。刘伶原是王母娘娘的一个书童,在天宫嗜酒成癖,因偷喝了王母娘娘“蟠桃宴”上的“御酒”,又打碎了王母玉石酒杯,王母娘娘一怒之下,刘伶便被贬下凡投胎,此时正是西晋,书童投胎到沛国刘门,取名曰伶,字伯伦,他虽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后成为“竹林七贤”之一。但酒性不改,整日以酒为乐。

忽一日,王母娘娘掐指一算,书童下界已到归期,只是无人超度,何能归来,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刘伶因嗜酒遭贬,还应以酒点化。这便想起了酒仙杜康,她唤来杜康,如此这般交代了几句。

杜康奉命下至凡间,行至鸣条岗上,在安邑通往刘村庄的大道旁,即是此刻的老杜村村南,开了一个酒店。取名“杜康酒家”。一日,刘伶乘坐鹿车,来到酒店门前,抬头一看,“杜康酒家”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门两边一副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门前旗杆上高挑着招牌:“三杯但是岗”。心想:谁人如此大胆,竞敢妄称“杜康酒家”。刘伶下了鹿车,走进酒店,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正在等客。问过姓名,正是杜康。杜康见刘伶进来,急忙起身笑嘻嘻迎上前问道:“客官是吃酒吧?

刘伶上前深施一礼,说道:“正是,正是。你店里卖的但是真杜康酒?”

杜康说:“这还有假,不信一饮便知。”

刘伶又问:“有好酒多少?”

杜康答:“不多,一坛。”

刘伶一听,哈哈大笑,言道:“既是酒家,怎样只有一坛酒?”

十种SB的领导

十种SB的领导 前言: SB并不具备特指什么含义,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独特的诠释。可以理解为英文的Super Big,Special Body,或是理解为某两个中文汉字的首字母。但,文中所用SB并不特指某些群体,或是特别作为褒义词,或,贬义词。SB只是一个符号或是代号,仅此而已。 第一种, 这类领导,曰为:骂。 下属无论做什么,或是怎么做,结果首先是被这种领导骂之。骂的劈头盖脸,骂的狗血临头。其实,在中华民族或是外国民族的文化中,骂,具有特殊含义。与打不通。打则构成犯罪,为法律所制裁。弄不好是要坐牢的。而骂则不通,既不触犯法律,自己又爽了,尤其是由此带来的行政职位的优越感,悠然于心。看,我是你领导,我能骂你,你敢骂我吗?我骂你,你就得听着,你就不敢骂我! 殊不知,人,都有一逆反的情绪,或是一种弥补的心理。当这种领导骂下属1遍的时候,下属早已在当场的心中,或是背后的人前,骂他10遍,100遍。当他骂到妈妈的层级的时候,下属已经骂到了祖宗十八代的广度。 凡事好商量,待人以礼,人则还之以礼。反之,亦然。对别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第二种, 这类领导,曰为:责。 下属出现问题,或是犯错误的时候,一味的责难,批评。其实,有一个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做一件事情,顾全全局,局中真正的做事者,难!因为,百密难免一疏。无论是做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主管,或是员工,做事情,做好了,做全了,总是很难。因此,难免出现疏漏。漏而堵之,或帮堵之,此为人心所向,漏而观之,则之,笑之,怨之,此为大忌。另外,如果领导一味的谴责下属,能说明两点:一是他本身也不懂如何改进,如何帮助下属,因此不如索性用最为简单,白痴,弱智的方法,责备他。另一个是,知道如何改进,但是不帮助和知道下属去改进。佛学说,责为诊,诊而不医为恶。无论是那种,这都是无能,无德的表现。 君子不责于人,而造于势。领导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打通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脉络,让员工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不应该责备具体的某个人,而应该更多的打造领导的系统工作环境。 同时,真心的指出下属的错误,帮助分析,指导,下属下次不会再犯错误。于下属也服气,与组织绩效提升也非常重要。 第三种, 这类领导,曰为:怕。 这类领导,就是各种怕,怕自己的领导,对领导唯唯诺诺,关键的问题,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怕同级,本是平起平坐,大家心平气和,避免争执。怕下属,下面各个是技术专家,能力出众,唯恐集体攻之,远之。怕客户,怕供应商。怕一切周边的一切。 这种人,什么都想做老好人,只求自身保全。但殊不知,正常的讨论,冲突,甚至争执,都是在组织中存在的一种形式。正是因为冲突,讨论,我们摒弃错误的,坚持正确的,才能保证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要有所坚持,要明确大的方向。如果什么都怕,不如索性把领导的位置让给那些不怕的人,让给那些坚持正确的事情,组织正确的事情,执行正确的事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Swot分析的四个要素 A: 优势 B: 劣势 C: 机会 D: 威胁 答案: 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 2、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扇大门指的是 A: 管理的基本职能 B: 管理的基本概念 C: 管理的历史沿革 D: 创新 答案: 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的历史沿革 3、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厅”指的是 A:计划 B: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 C:领导 D:创新 答案: 创新 4、亨利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实质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A:对 B:错

5、管理的对象只有人。 A:对 B:错 答案: 错 6、领导者一定是管理者 A:对 B:错 答案: 错 7、慧可断臂求法的精神说明工夫在平时。 A:对 B:错 答案: 对 8、管理学习是一个勤学、多做、常思、渐悟的过程。A:对 B:错 答案: 对 9、管理体现的是群体中自发形成的追随关系。 A:对 B:错 答案: 错 10、领导体现的是依法任命的职权权威。 A:对 B:错 答案: 错

1、以下哪个是泰勒的思想 A: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B: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C: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 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制、而在于行 答案: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2、个人的私德、职业的道德、社会的公德三者并不完全一致。A:对 B:错 答案: 对 3、管理的三个抓手 A: 思想 B: 价值观 C: 制度 D: 行为 答案: 思想 , 制度 , 行为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原创]管理者的境界与层次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前不久,从人大淘回一本书。今天周末,闲来无事,随手翻到一篇文章,叫作《领导者的新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彼得.圣吉(代表作《第五项修炼》!)。文章是影印版本,结尾很有意思,是这样的: The wicke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despise. The goo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revers. The great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say,“we did it ourselves”. ——Lao Tsu 这个Lao Tsu是谁呢?其实,他是中国人,Lao Tsu是老子的洋名。这段话用白话说大致就是:糟透了的领导是老百姓蔑视的那些; 好的领导是老百姓尊敬的那些; 伟大的领导则在于老百姓会说“事情是我们自个儿干的。” 回忆看过的《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贵其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原来,老子原话是把领导者分了四层,最好的领导者百姓只知道有他;其次是老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是老百姓害怕他;最次的就是老百姓侮辱他。第三等的领导在英语译文中被“吃雷”掉了。 第一层次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而言只是“知有之”,即“无为”的领导者。但“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的方法不同。按韩非子在《主道》的主张,领导者无为而治的方法和准则在于:第一、领导者要坚守虚静。因为,虚心才能知道事物真相,静气才能知道自己行动的善恶,也就是心态要平和; 第二、领导者要审合形名,看属下的言与行、事与功是否相符,要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不能让属下封闭了领导者的信息来源,同时杜绝属下擅自发号施令、控制财产、培植私党、个人施恩,保持领导者的绝对权柄; 第三、建立法度,正确运用赏罚。人多是功利主义者,趋利避害,所以要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大家都明白行为的后果和预期,通过正面激励和负面处罚,让老百姓知道该干嘛就干嘛。 能达到这个层次的领导者,高,实在是高!不说其他,就是自我修炼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城府深沉,行事老辣,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无为”的先决条件。无为的境界,表面上看,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干的,却是按领导者设定的轨道在运行。就像天上的行星,看过去是他们运动无章可循,实际上,却被太阳的引力吸引,乖乖的围绕太阳周围,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也是给予了几个层次,大家应该很熟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首脑最为得意的事情。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有云泥之别,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一、起始阶段:管理用术 这个阶段,很多企业人都经历过,一般指在创业到初具规模的期间:企业还不正规,但是利润很高。自己什么工作都要做:管技术、跑业务、甚至跟车卸货。 这个时候,企业谈不上什么组织结构,也谈不上管理。基本上是管理在自动起作用,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领导者只需要在市场上看到形势,见招拆招,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管理无定势。 而这个术的思想,出自我国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宰相申不害,当时的主要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的树立和使用自己的权威;二是用数目管理账目和人事,现在想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但是,到了企业初具规模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一些修改可以维系,但是就像用小马拉大车,绝对不是上佳之眩。之所以说这是管理之下的思路,原因有三: 1、无法各司其职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一句话:“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而处在这一阶段的领导者要么是全才,要么是天才,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最不专业化的时候,企业老总往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对于人力资源上也只能靠平时的看去任命,这样下去企业会慢慢失去活力。 2、经验主义 从创业开始,很多时候,老板的选择多出于灵感,或者经验。这个时候领导最多说的话就是“就这么做,不会错的。” 其实经验主义本身并无对错,但是一旦使用的环境不与方法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①市场的变数更多了,市场的变化速度、数量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无法把每个信息都去亲自准确的把握。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约翰·马克斯维尔是美国领导力研究专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已经出版了30多部有关管理和领导力的著作,如《培训你身边的领导》、《成功版图》、《领导力21法则》等。在影响力日增之余,他也拥有了一些“招牌”名言,如: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能培养出领导者的领导才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和领导最近的人直接决定了领导成功的水准。 ·创造适应变革的氛围。 ·领导力的核心:正直。 尽管他的著作颇丰,名言甚多,但其核心的思想只有一个——“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他认为,那些高高在上,却无人追随的人只是在“云中漫步”,根本无法领悟领导力的精髓。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不过你或许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一些呢?在《领导力:开发你的领导潜能》一书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领导力“五境界”说,明确规划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增强影响力的蓝图。

们的职责。你所拥有的唯一的影响力仅仅在于你的头衔。处于这个境界的领导属于职位型领导。这一境界中的人物常常是由上级指派的;对于此类领导发布的权限之外的指令,人们不会俯首帖耳。这类"任命式"领导很难与白领阶层和年轻人共事。 第二境界:认同——员工服从你,这是他们的心愿。在“职位”层次的领导一般都用强势的权威来开展工作,而与之相对,在"认同"层面的领导靠的是人际发展。他们思考的是人才培养。 第三境界:成就——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企业所做的一切。影响力到了这一层级,积极的成效便层出不穷了:效益倍增、士气高涨、员工流失率降低、需求不断被满足、目标接二连三地出现。与这种良性局面相伴相生的是“无穷的动力”。事实上,“成就”成了一切行动的直接动因。这是第二境界与第三境界的主要差别所在。 第四境界:育才——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第二境界时,员工热爱领导;在第三境界,员工尊敬领导;到了第四境界,员工对领导衷心不二。因为通过帮助他个人提升,你赢得了他的心。

领导力关系的四个要素

领导力关系的四个要素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影响力最终取决于“你是谁?”这样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而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回答,乃取决于与你直接交往的人和你形成的关系。任何伟大的人物为此都经受了最基本的行为修炼! 有领导力的行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以基于原则性的力量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在本质上是双向的,它取缔了影响过程中对地位、身份、财富等外在力量的依赖。沟通的开放性表现在“共同思考”的过程,双方在交互思维中探寻的是与小我个体利益无关的客观真理。以原则为基础进行沟通还提供了双方能力发展的机会,并强化着领导者与下属的信任关系!第二,坚持组织利益为中心。组织利益超越了狭隘的个人角度并始终在沟通者之间展示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原则和组织利益毫无疑问使它的代表者显得强大!个人分歧和情绪的破坏性得到了限制。 但是要使你的行为真正能够体现这些特征,你必须首先依靠用心灵对如下四点做出的承诺来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 1. 坦诚,讲真话; 2. 遵守诺言; 3. 公平待人; 4. 尊重他人。 德行不是一种态度或立场,德性是经历修炼而发展出来的内在能力,只有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发自心灵的诺言。

坦诚与讲真话。看来简单,实际是一种艰难的能力!认识到一件事情的正确性与自觉地按它指向的原则去行动,这中间尚存巨大差距!这个差距可能来自约束(内在的与外部的),也可能来自感悟与教训,但最终来自从善如流的境界。当讲真话成为了一个人的识别特征时, 这是一笔巨大的资产、财富,你成为了人们可以信任的人,你同时具备了极高的交往效率。 讲真话,首先意味着不刻意歪曲事实,能够对判断、意愿和事实作出区分;其次,讲真话还意味着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更不会为了迎合某种势力或屈从压力而发表虚假想法。 讲真话需要勇气,暴露真实的自我就立即脱离了“掩体”,有时这意味着准备接受质疑、攻击,甚至承担责任。这需要把诚实由衷视为价值的人品。 讲真话还意味着远离非分之图。背离事实的言谈背后掩藏的一定是把他人视为傻瓜的机巧或者不良动机,无论如何这都会失去他人的尊重! 坦诚还意味着成熟,因为有时你还需要把守密的责任与口无遮拦作出界定。 遵守诺言是显示信任力量的另一重要行事作风。这也相当于就未来的事也讲了“真话”。 当一个人有了守信的名声、讲真话的名声,它的可信度已经超越了时间。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理想的领导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让下属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状态。 文=王贵国 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史实资料中,能够将管理的行为与一个人思想境界及这个人的境界层次联系起来分析的人,最早也是思路最清晰的人,非老子莫属了。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他将人的管理行为的表象折射为管理思想的四个不同层级的境界。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这样划分管理的四个层级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是指最好的意思,不知有之,就是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里,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有老板在和没有老板在都一样运作,员工们感觉不到老板的存在,因为这种状况一般都出现在企业的有序治理下,各级的授权、授力、授心做得很好,责权利非常清晰,各级主管以及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管理,人人都是领导,这时就不用管理。老板可以去云游,也可以去垂钓,也可以去交友谈天,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易经》乾卦的第七爻,上九,见群龙无首,吉。在一般的常识里,群龙无首是不好的事,但是,在《易经》的帝王学中,群龙无首是管理学中最高的领导艺术境界。 其实,这种境界在韦尔奇的管理思想中也有描述,韦尔奇主张的

是要领导而不要管理。只是韦尔奇未将这一思想阐述得像《易经》那么深刻和富有哲学境界。韦尔奇说,一个高效的企业应该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韦尔奇的意思也就是说整个公司里的管理者都是龙。将每个人都提升为龙,这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理想有觉悟的人。在群龙阶段的企业里,每个人都懂得自己做自己的事,老板在与老板不在企业的氛围与运作状况不会有两个样,而是一切照旧。因为,群龙阶段企业已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享有高度自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面,人人都自觉是领袖,做领袖的人不以领袖自居,做士兵的不会觉到自己是士兵而被动劳动,每个人都在尽伦尽职,就像天与地,日月与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的运动旋转,春夏秋冬,冬去春来,一切井然有序,不需要谁的命令推动,地球自然就在那样转动,这就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整个公司忘记了领导人是谁,也不知道领导人是谁的时候,这个企业家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时的企业也算是达到了最高的企业层级。在中国目前的企业中,广东的美的集团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其管理现象也开始展现出这一景象。 达到这种层级的企业,企业里每个人都自觉地知道和勤勉地在做自己的事,不用看领导的脸色来做事,不用阿谀奉承,不用虚伪,不用表现,但都能尽伦尽职,这就是群龙无首。这同老子管理学中的“太上,无人有之”的无为管理哲学是同一个境界。 这就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国君不惊民,不扰民,不劳民,

领导力五种境界

领导力五种境界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今天早上我先想跟大家分享三点,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第一个必须能和别人有好的关系,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对成功真的很重要。第二个想法必须正确,要好好花时间想想自己的人生,未来有什么目标我觉得领导常常给自己的思考时间是不够的,做领导的喜欢行动,所以常常觉得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有正面的态度、心态和能力很重要,这样才能克服问题。第三个,培养团队人才、领导团队的能力。这个我稍候再给大家说明。 你对别人的影响力,也就是你领导的能力是我今天的主题。好几年前我写了一本《领导力的21个黄金法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过程法则:一个领导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要学会领导需要时间,不是像这样经常上个课就会的。我教领导力已经超过40年了,到今天都还在学什么叫领导。这堂课我想要教各位领导力的五种境界。 我在教五个境界时,请记得将领导力的培养过程记下来。领导力不是触手就可及的,需要花时间学习。我希望你们把这PPT的内容记下来。我今天会把你教得好,让你回到公司去可以教你团队的人员。如果今天你能成为领导进而教给别人的话,这对你未来的成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吃完饭之后,我会尽量留时间给大家提问。你们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第一阶段:职位关键词:权力 第一个阶段就是职位的阶段,每个人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也是公司成立的那个阶段。我们有一个职位,有一个头衔,这样我们就有一些能够指使大家做事的权力,所以关键词就是权力。 在这个阶段里面人们愿意听从你的话是因为他们非听不可,你是老总,是高管,你的职位比他高,他们拿你的工资,他们非听你的不可。这个阶段不是你该停留的阶段,因为在领导的五个境界里面,这个是最低的境界啊!最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这个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把随职位而来的领导权力与领导力混为一谈,随职位而来的领导权力不会让你成为好领导的。常常有人跟我说,约翰,你知道吗上星期我成为一个领导了。只要对方和我说他是上周才成为领导的,我立马就知道这个人对领导力的理解一定不够透彻,他们可不是上周成为领导的,只不过他上周才拿到一个领导职位而已。有领导的职位和一个好领导之间差别是很大的,职位没办法让你自动成为好领导,它不过给了你一个可以开始领导的机会而已,让你可以塑造,可以定义自己的领导方式和风格。 我年轻的时候打篮球,队友都把我看成所谓的领导,后来教练把我找过来,说我现在教你怎么带人,今天我正式任命你为我们篮球队的队长。接下来就要证明你有领导能力了,要让队友知道你是可以带他们的,你的态度、行动、责任心都必须要能够证明你是一个领导。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怎么做才能让你的公司更好呢有人会说我会想办法加强我的营销,或者是改变公司规范。答案永远是千篇一律,大家想改的都是别的事情、别人,但是如果今天你想要改变的人是自己会怎么样

理解老子四种境界

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道德经》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其实就是几个人在玩“过家家”,一个是耳,即老子;一个是孔丘,即孔子;还有一个是墨翟,即墨子。可以说,孔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培养了七十二博士,三千硕士。这些学生里,有企业家,有学者,有外交家,还有军事家,正是他们的颂扬和吹捧,才有了至圣先师孔子的香火不衰;而墨子,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政党组织——墨党,这个党派有着高尚的信仰、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纪律,不但要宣誓为了墨党理念而奋斗终身,还要按时交党费,不管你做了多大的官。只有老子,孤身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成立组织,也没有三五一伙相聚成群,只是在函谷关被关长喜半求半逼着写了5585个字的文章,即被众多精英哭着喊着追认

为老大,成为道家的领袖。几千年过去了,墨家已被雨打风吹去,儒家也是几度沉浮,只有道家,依然悠哉游哉地被后人捧着,一会入世,一会出世,好不潇洒! 由此看来,要论真正的领导学家,非老子莫属。老子曾经在他的领导哲学里,把领导者按不同级别分为四类,并分别作了不同的论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类领导者的境界,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太上,不知有之 最理想的领导者,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短短六个字,老子告诉我们最高明的领导者的外在表象——不知有之。 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他无处不在——靠规律来管理着他的组织。这个规律就是“道”。这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当失去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时,我们才会发觉它对人类生命是的重要。 如何构建这个重要的“道”?老子告诉了我们路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向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人类身处其中,自然成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

HR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HR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领导力的培养远远赶不上职位升迁的速度,带队伍的管理能力薄弱,也缺乏足够的训练。企业家的领导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达,领导者不是万能的,阿凡达也不是凭一己之力就拯救了潘多拉星球的。领导力专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领导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个视角。 「导读」跟着小编来看看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职位——员工服从你,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 第二境界:认可——员工服从你,因为这是他们的心愿; 第三境界:产出——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企业所做的一切; 第四境界:授能——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第五境界:真我——员工服从你,因为你就是你。 管理类书籍多如牛毛,领导力书籍却寥寥无几一直以来,人们在“领导力”(leadership)和“管理”(management)两个概念的区别上存在着很大争议。所谓“管理”,即保证企业组织的所有目标和具体项目得以贯彻执行的过程。而“领导”则是展示愿景和激励员工。 人们才不想被“管着”。他们想要的是引导。谁听说过什么“世界管理者”?“世界领袖”,是的,还有“教育领袖”、“政治领袖”、“宗教领袖”、“童子军领袖”、“社区领袖”、“劳工领袖”、“商业领袖”等等。他们指引人们,而不是管束人们。柔性地引导总是比硬性地管理要有效。问问你养的马。你可以带着你的马到水边,却不可能让它喝水。要想约束别人,首先约束自己。做好了以后你才会停止“管理”别人,而开始领导别人。 领导力不是发现的,是开拓发展的结果。当然,世上也有真正的“天生的领导人”,但是他们同样需要培养基本的领导素养,才可能留在巅峰。在和数千位渴望成为领导者的人士共同工作过之后,我发现他们都符合下面四种领导类别中的一种:一流的领导者天生具有领导者的气质。一生都作为领导垂范他人。通过培训获得了新的领导力。具有成为杰出领导者的自律精神。 注:必须至少具备上述4项要求中的3项。 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有的甚至比国外同事提早10年就担任了同等职务,领导力的培养远远赶不上职位升迁的速度,带队伍的管理能力薄弱,也缺乏足够的训练。企业家的领导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达,领导者不是万能的,阿凡达也不是凭一己之力就拯救了潘多拉星球的。领导力专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领导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个视角: 一是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中国古代“尧舜心传”的故事就是典型。尧禅让帝位于舜,告其治国之精妙:“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即只有持中道,公正、公平地处理问题,才能当领导,强调了领导者应有的价值取向; 二是从领导能力、领导功能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韩非子曾以“造父御马”的寓言提出自己对领导的看法。造父正在锄地,有父子乘车而过,马惊不走,儿子下车在前拉车,父亲紧随其后用力推车,还请正在锄地的造父帮忙推。造父收起农具,跳上车子,坐在驾车的位置上,理顺缰绳,扬鞭策马,驾车而去。在韩非看来,领导是对国家或某种局面具有驾驭能力的人; 三是从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素养角度来界定领导内涵。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就是强调只有“克己”、“正身”、有道德的人,才有资格当领导。孔子又进一步强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者,要忠于职守,取信于民,勤俭节约,爱护下属,根据他们的时间来安排工作。

领导者的四个境界

管理不只是领导 《浙商》:领导与领导者有哪些区别? 鲁柏祥: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把上级叫“领导”,实际上领导不等于领导者,领导也不等于管理。在英文中,领导是“leading”,而领导者是“leader”。其实,领导是一个系统,由领导者、被领导者与相互关系3个要素组成。如果把领导理解为领导者,那管理就变成领导者的事了,他们也不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什么样的下属。 领导也不同于管理,管理的概念比领导大得多。通常,管理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4个职能,领导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如果说管理只做“领导”的工作,那么计划、组织与控制的职能就缺失了。现实中很多管理者背着手说说话,号称“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们轻易地做决定、提要求,而不是进行严密地计划、组织与控制并使事情落实,这样达成目标的效率也会明显降低。 英文“leading”是进行时态,表明领导是一个过程,管理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领导。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反之则不一定。 《浙商》:管理者与领导者也不一样吧? 鲁柏祥:我们通常把一个单位核心层的人员称为“领导者”,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领导”。一个单位管理者的数量往往比领导者多,但是我们通常把直接上司都叫领导,结果单位里都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了。 领导的本质工作是突破 《浙商》:鲁老师怎么理解“领导”? 鲁柏祥:“领”指的是告诉他方向与目标,“导”指的是路径,领导就是去领他去导他,领导侧重于决策与战略。领导的对象是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领导”相比,平时我们讲的“管理”,更多是强调“理”。 万事万物本身都存在熵。熵泛指体系的混乱程度。我们知道,匀质的东西一定是没效率的,有效率就要让它动起来。怎么让它动起来呢?提高是要用力气的,掉下来是不需要努力的。正如我们说的坏与懒是不需要学的,天性就是这样。提高是生,掉下来也是生;而提高的生,生命力越来越旺;掉下来的生,是走向死亡的生。如果是水平移动,移的时候是在动的,一停下来就是死的,所以没有提高的水平运动也是一种走向死亡的运动。 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不提高,就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本来已经死了,另一种则是趋向死亡的运动。企业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不断提高,生命力越来越旺,结果是生的;另一种是想办法让它往下掉,掉的过程看起来是活的,结果却是死的。 《浙商》:在企业的向上运动中,领导要做哪些事呢? 鲁柏祥:向上,到后面需要的力气越来越大。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的质量会加大,向上变得越来越难,就更加需要突破。领导的本质工作就是突破,强调创新。领导者自身是一家企业的天花板,很多企业长不大,就是因为领导者没有突破了,境界提不高。既然领导者没有提高,下面的路在哪里都不知道了。领导者不想吃肉了,下面的肯定连汤都没有了。 领导是一门艺术,如果你已经到了天堂,而下属还在人间,他们看看天堂那么高,天梯也没有,反正走不了,那就不去了。 领导者的境界 《浙商》:既然领导者是一家企业的天花板,那么领导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境界呢? 鲁柏祥:领导者提高境界,应当从愿力、智力与体力三个力下手。为了企业不往下掉,就要管住它的熵增,让它从混乱走向有序,从熵增走向熵减。与领导不同,管理的对象是事而不是人。人本身也是存在混乱的,真正自觉的人很少,这时就更需要领导了。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有愿力的,孙悟空有智力与体力但愿力不够,唐僧用愿力引导孙悟空。猪八戒体力为主,智力不足,而愿力也始终不强,老是被管着。沙僧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愿力,基本上只有体力,白龙马更是这样。唐僧是负责目标、战略与队伍的领导者,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孙悟空是管理者,解决“怎么去”与“让谁去”的问题。 《浙商》:领导者的境界有哪几种类型?

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八)

宏观教化员工的智慧(下) 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指挥性行为和支持性行为,这两种行为的不同组合会得出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任何一位领导者都不可能仅仅只有其中的一种行为,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他的行为,所以指挥性行为、支持性行为在每一个领导者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有的人指挥性行为偏强,有的人支持性行为偏强。把指挥性行为作为一条横轴,支持性行为作为一条纵轴,通过这样两个轴就会得出四个部分的内容,也就是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方法。 图2-1 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一)命令式的领导风格 指挥多,支持少,这是一种命令式的领导方式。也就是第一种领导类型,用S1(style,是领导风格的类型)表示。 1.命令式的领导风格的特征 领导者对员工的角色和目标给予详尽的指导,并密切监督员工的工作成效,以便工作成果给予经常的反馈。领导者经常告诉下属应该在哪里、什么时候做什么和怎样去完成各种任务。决策由领导者自己决定,交流是单向的,对如何完成

工作目标的规则和纪律约束清晰、明确。 2.命令式领导风格适用的员工的类型 针对高工作意愿而低工作能力的员工多采用命令型领导风格。 (二)教练式的领导风格 见图2-1,在右上角的部分,这种领导方式称为S2,教练式的领导风格。指挥性行为偏高,支持性行为也偏高。教练采用的就是一种高指挥、高支持的方式。在球场上踢球的时候踢什么阵型是教练决定的,但是当队员球踢得很好的时候,教练也会给他支持,给他激励,所以他一边指挥,一边激励。一边通过指挥的方式调整员工的技能,一边通过支持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状态,这就是所说的教练的方式。 1.教练式领导风格的特征 领导者命令与支持并重,领导者仍给予大量指示,同时也试图倾听下属对决定的想法。决策的控制权仍掌握在领导者手中,对员工好的行为给予赞赏,关注工作进程,及时对下属提供工作表现好坏的反馈。 2.适合指导的员工类型 高指挥对员工的能力有帮助,高支持对员工的意愿有帮助,什么样的员工既缺能力又缺意愿呢?应该是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员工能力只有一点点,所以还需要指挥,工作的意愿相当不足。所以,要用高指挥高支持的教练风格和方法来带动第二阶段的员工。 3.教练式的领导指导员工的步骤 (1)帮助下属确定问题,下属可能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2)帮助下属设定一些目标。

四大领导类型

企业管理者的四大领导力类型 导语:领导的目的是形成人们的遵从和追随,而只有自觉的遵从给追随机会和空间才是领导成功的保证,所以,老板的“宽容”能力就是一种领导者的影响能力,这种因宽容而形成的“宽容领导力”就成为老板领导力成功的基因所在! 领导力的根本目的是使工作围绕目标做出绩效,本文不探讨这些宏观领导力,仅试探如何通过“宽容”手段来找到突破口,为此,笔者从分析各类老板类型来寻求“宽容领导力”的方法。 根据职业磨练性格的角度分析出四种老板领导力类型,以便如何找准各种“宽容领导力”的方法路径:1、营销出身的老板——怀疑型 因与市场紧密相连,岗位的长期训练养成思维开阔、活跃、富有弹性、目的性强、内外都要习惯性使用策略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在起步的时候,老板做营销往往都是通过一个项目或一个订单开始的,先有客户后办企业。 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不懂得培养营销团队,也不懂得管理营销团队,因为担心一旦培养别人就很容易将客户资源带走经不起风险折腾,担心核心客户被掌控,这种类型的缺陷,将造成无法快速地积累客户,难以有效扩大市场占有率。这种无法释怀的宽容心态。将无法发挥团队力量获得人才集聚效应。也将无法有效地管理营销人员,给企业发展埋下隐患。往往会出现着一个营销人员离职后把客户带走的现象,结果是企业老板缺乏对营销人员的信任和培养,久而久而久老板事必躬亲,结果员工能力没有提高,更甚者还会产生报复行为。 2、技术出身的老板——苛刻型 所有职业岗位都含有技术特征,这里仅仅针对以研发岗位为特征的研究对象,技术本身包含以技术开发为方向和以市场产品为目标的设计管理,两种的共同点就是个性突出难以包容别人的观点(因为觉得包容别人就是对自我个性的损害)。 我们先看看技术开发性的苛刻修炼过程:技术背景=注重细节=工作严谨=处事细心=思维慎密=作风谨慎=对人小心=计较小气=苛刻严格,作者认为有技术背景的人一般注重细节,长期的细节习惯在工作中表现为严谨,而严谨的工作之外的处事细心磨练出了一种思维慎密的“思维定势”,这种慎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就显得很小心(比如一遭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心态),而高度的专业要求给予别人职场的压力,如果这种苛刻严格的压力下无法匹配平衡收益时就会爆发“技术性的结构冲突”,比如技术性老板情商低下的突然不留情面的发怒,比如在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核算都是自己一个个核算(特别是产品市场报价)等等,证明一般技术出身的老板大都对数字比较敏感。而以“市场产品为目标的设计管理”这种情况有技术性的特征,但会出现两种分化,一种是特别强调个性的创意设计师天马行动,另外一种偏技术与前一种类型相似。【企业成功要靠“吹”老板如何“吹”才有效?】 3、生产出身的老板——火爆型 我生产出身的老板脾气比较火爆,是有内在原由的:生产的使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满足客户对交期成本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做外销单对交期的要求近乎苛刻,达不到要求就意味着赔本,所以作为老板在紧张的环境下面练就了及时火爆的风格。这种压力下老板的释放一般可以被人包容(大家觉得谁影响了集体出货目的而造成没有生产业绩将会被团体抵制),因为很多制造型企业的生产体系基本采用了计件绩效方式。 4、文化出身的老板——精神型 文化出身并不是真老板是学院派出来的,而是指老板经过多年打拼已发展上升到真正领导力的阶段了,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影响力。很多企业家就属于这种精神型的,比如马云,牛根生等等不在此累述。他们的宽容领导力这里不去证明想必已经被他们自己证明过了…… 我们还是把时间花在企业现状分析与探讨吧:很多企业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合格的标准员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各类老板在用衡量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员工。这不是不相信员工不授权,而是因为授权后达

四种领导类型

四种领导类型 (发表日期:1994年09月01日) 不同企业,不同时机,必须选用不同的领导风格。 William E. Rothschild 著企业需要统揽全局的战略性领导。然而,没有一位领导者是全能、全天候、适合所有形势的。必须选择最适合企业所处时机和所用战略的领导者。 领导者有四种战略类型:冒险型、守成型、改革型和善后型。 冒险型 真正的冒险型领导人是创新者。他们能开拓和领导新的企业或机构经历诞生、初创和早期发展阶段,并且往往首创前所未有的产品或服务。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dcasting译名)的特德.特纳(Ted Turner)和联邦快递公司的弗雷德里克.史密斯(Frederick Smith)都是冒险家,至今仍然领导着各自的公司。 冒险型领导得创新计划的首要部分是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构想。这种产品或服务,或者是全新的,或者就是还未充分开发的。有战略目光的创新者必须先于顾客看清潜在的需求。许多冒险型创新者过分沉

浸于创新的热情之中,往往忽略或低估应在尽可能多的国家,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创新。他们必须保护创新免受剽窃。 冒险计划的下一项内容是向顾客宣传新产品的价值。领导得首先要确定顾客能否很容易理解新产品的效用。如果是这样,销售过程就会直接了当,而且简单迅速。但若新产品的价值并非显而易见,那么,推销过程就会复杂得多,而且会旷日持久。 创新者有可能激发过多的需求,而公司却尚无能力加以满足。冒险型领导者必须能估计新产品的成本。还必须确定有有多大生产能力,同时又达到使顾客接受此产品所必须的质量和可靠性标准。 冒险计划的关键部分是要获得足够的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尽早发起市场攻势,保持进取势头,占据市场份额,并扼制竞争对手做出有效的反应。 冒险型领导得必须维持消费者的需求势头。推销人员必须了解新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即不要廉价倾销,也不要吹嘘过头。推销新产品最理想的方法是直销。但若销售人员不能直接接触所有顾客,冒险型领导者不也能够利用经过充分培训的代理人、销售代表、批发商或特代理的力量迅速打入市场。 如果产品对用户十分重要,而且用户已经冒了风险转而向你购买,那么该产品就必须能表现出预期的性能,甚至比预期的更好。但是不

老子管理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最低层次),部下对最差的中层管理者的反应,老子称之为“侮之”,员工都在骂;许多组织里管理者仍然实施的是棍棒式的管理,把员工视为赚钱的机器,拼命榨取剩余价值,所谓血汗工厂就是其意。实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总是相对而言的,班组长对员工是管理者,但对中层经理则是被管理者,而中层经理对总裁董事长则是被管理者,最差的管理者没有文化涵养和道德修为,不仅管理粗暴,而且榨取血汗之极,总是激怒员工的谩骂与抗争。这样的管理在旧时代的企业里比比皆是,而今天则很少了。 第二个层次(较低层次),部下对较差的管理者的反应,老子称之为“畏之”,员工害怕,心里烦闷,敢怒而不敢言;现在许多企业仍然推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固然带来良好的执行效果和较高的绩效,但多数是以员工心理的不情愿为代价,虽然不乏红包奖金,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也越拉越大,哪个员工喜欢被管理呢?所谓敬而远之,看似尊敬,实则是对管理者的排斥和抵触,内心里盘算的是如何跳槽,如何防护自己的利益受损问题,哪有心思去积极主动地工作?自主式的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管理的主流。 第三个层次(较高层次),部下对较好的管理者的反应,老子称之为“誉之”,这样的管理者以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人格魅力,以自己的诚信威信取信员工,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取得员工的亲近和赞誉。这样的管理者文化层次较高,深谙企业管理之道,通过各种关系的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氛围,员工都愿意主动地亲近他,有什么想法建议愿意同他交流,从而获得赞誉。 第四个层次(最高层次),部下对最好的管理者的反应为“知之”(不知有之)。所谓“知之”,就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自然而然地功成业就,事遂心愿,这是员工追求的最理想效果。试想,哪有员工喜欢被老板严格控制与压制?。即使是大家都崇拜无名英雄的六七十年代,那也是大家心甘情愿,自愿为之,也没有一个生性喜欢被惩罚和压制!最高明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无为而治的管理,这时组织就已经达到人类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的魅力是文化和哲学的力量,在这个氛围里,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心手相连,水乳交融,这也是每个管理者都在终生追求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领导的七种境界

我爱读莎士比亚,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莎翁在剧作《皆大欢喜》中,将人生分为七大阶段。领导者的一生也可以分为七个阶段,而且和莎翁的描述异曲同工,它们是:婴儿、学童、恋人、将军、政治家和贤者等时期。了解每一发展阶段,并考虑其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和危机,不失为学习领导力的一种方法。我无从建议如何回避这些危机,因为很多危机根本无法避免。而且回避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应对每一阶段的挑战,才能做好准备进入下一阶段。了解即将来临的挑战,至少可以帮助领导安然度过危机。如果运气好,他们会在历练中幸存,变得更强大、更自信。 第一阶段嗷嗷待哺的婴儿 对刚成为领导者的年轻男女而言,面前的世界一片神秘,甚至令人恐惧。虽然不至于退缩哭泣,但很多新任领导都希望公司中能有个类似“保姆”的角色,帮他们排忧解难,减少过渡期的阵痛。比较幸运的高管会得到“导师”的帮助。但现实中,导师不会主动现身。尽管很多人认为,导师会寻找年轻有为之辈,鼓舞和支持他们;但事实则恰恰相反。最好的导师一定要自己找。未来领导者的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识别、追随和赢得导师的能力。好导师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当罗伯特·托马斯和我合著《极客与怪杰》(Geeks and Geezers)一书时,采访了两代领导人。我们采访到了一位杰出的年轻企业家迈克尔·克莱恩(Michael Klein)。他从事房地产和互联网产业,从4、5岁起便有了第一位人生导师。这段经历也被收录于罗伯特和我为《哈佛商业评论》撰写的《领导力熔炉(Crucibles of Leadership)》一文中。迈克尔的第一位导师是他的祖父,迈克斯·克莱恩(Max Klein)。迈克斯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风靡一时的绘画游戏套装“数字填色”的发明人。这套游戏使迈克斯成为富翁,但他没有一个孩子有兴趣继承生意。当

老子的领导哲学:四类领导者的境界

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道德经》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其实就是几个人在玩“过家家”,一个是李耳,即老子;一个是孔丘,即孔子;还有一个是墨翟,即墨子。可以说,孔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培养了七十二博士,三千硕士。这些学生里,有企业家,有学者,有外交家,还有军事家,正是他们的颂扬和吹捧,才有了至圣先师孔子的香火不衰;而墨子,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政党组织——墨党,这个党派有着高尚的信仰、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纪律,不但要宣誓为了墨党理念而奋斗终身,还要按时交党费,不管你做了多大的官。只有老子,孤身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成立组织,也没有三五一伙相聚成群,只是在函谷关被关长尹喜半求半逼着写了5585个字的文章,即被众多精英哭着喊着追认为老大,成为道家的领袖。几千年过去了,墨家已被雨打风吹去,儒家也是几度沉浮,只有道家,依然悠哉游哉地被后人捧着,一会入世,一会出世,好不潇洒! 由此看来,要论真正的领导学家,非老子莫属。老子曾经在他的领导哲学里,把领导者按不同级别分为四类,并分别作了不同的论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类领导者的境界,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太上,不知有之 最理想的领导者,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短短六个字,老子告诉我们最高明的领导者的外在表象——不知有之。 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他无处不在——靠规律来管理着他的组织。这个规律就是“道”。这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当失去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时,我们才会发觉它对人类生命是的重要。 如何构建这个重要的“道”?老子告诉了我们路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向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人类身处其中,自然成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有春就对应着有秋,有夏就对应着有冬。和谐的根本就在于平衡,或者说彼此矛盾的制衡。 企业是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就是企业家人格的延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他创造了“这个世界”,构建了这个企业生存的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个规律越契合“自然之道”,企业的发展就越良性,也越长久。 美国之所以在二百多年间迅速崛起,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构建了正确的“道”。在1787年美国建国初期的立宪会议上,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该当总统?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而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该制定什么样的方针和机制,以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才造就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和强大。这才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即构建这个国家健康成长的“道”。 而且,这些建国者均不以功臣、能者自居,任期一满即自动卸甲归田。正好符合老子对最优秀领导者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为能,成就功业而不以功臣自居)。 作为一个领导者,其所构建的“道”主要有三项:一、制定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实施;二、正确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三、寻找合适的人充分而合理的授权。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一旦制定,就不要频繁变动,要长期坚持贯彻。在执行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寻找合适的人,并充分授权。 好的领导者,总是不断去寻找和挖掘优秀的人才,并能够根据其能力的高下,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制定相匹配的奖惩制度,来管理授权风险。这样,作为领导者,就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重大问题,会见战略合作伙伴。这样的领导者,在企业员工的眼中,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类型,只有在重大场合才会出面,平时是见不到的。 你是这样的领导者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