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精品

专题十三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考点导图】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1.民主与法制建设

(1)“依法治国”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

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④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2)恢复与完善民主: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

(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

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实践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

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①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②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展开反恐外交。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③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

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①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③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

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④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3.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

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发展

①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②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深化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

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确立: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交通事业

(1)2018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2)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

2018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大众传媒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

(1)载人航天:2018年,我国“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信息技术:改革开放后,我国“银河”系列电子计算机研究取得突破。

(3)生物技术:20世纪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文学与学术的发展

(1)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学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形式

多样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中高等教育。

(3)推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主题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段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时期。

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多年。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前30年比改革开放后30年好。

请回答:

请选择材料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解题思路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两种观点一是忽视前30年贡献,二是忽视改革开放的成就。无论哪种观点均要认识到两个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重视前三十年的奠基作用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革命性成果。

答案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应充分肯定。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实践,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还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说明,可适当加分。)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主题二影响现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

要是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20世纪80年代起在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下,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建立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我国继续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面临的国际形势: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

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解题思路第(1)问,回答“政策”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敌视”;“应对方针”据所学回答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有关外交方针。

第(2)问,回答“变化”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接近”;“原因”

从中、美、苏及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第(3)问,材料三的最后一句话明确了“因素”;“影响”从多角度分析,如国际地位、外交、祖国统一等。第(4)问,第一小问,从本国的角度,都认为是对方急于改善双方关系;第二小问,“因素”主要从不同的史观、不同的政治立场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原因:世界

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因素:应对苏联的威胁。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

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4)不同: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

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

主题三20世纪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

2.

(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探究】某班学生利用凤凰网上《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专题报道进行了关于“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

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西方模式

材料一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探究二苏联模式

材料二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化,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探究三中国模式

材料三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他”指的是谁,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

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特征?

(3)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借鉴苏联模

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解题思路第(1)问依据“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等信息可知是罗斯福和他的贡献。第(2)问依据材料即可作答。第(3)问弊端从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到挫伤方面回答;经验教训从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实事求是、依据国情等方面思考。

答案(1)罗斯福;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3)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

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主题四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很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材料四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和技术(6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摘自岳麓版必修Ⅲ教材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邓小平对教育的认识有何发展?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题思路第(1)、(2)问比较简单,提取材料信息即可回答;第(3)问通过对材料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研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要优先发展教育。

(3)在发达国家,科技、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

我国的科技、教育在生产率增长总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说明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知识点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2018·江苏单科,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

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

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调动知识从“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提炼政治愿望。积极因素可从人民愿望、历史传统、两岸交流需求等方面归结。

答案(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2.(2018·江苏高考)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辨别选项A:过于绝对化;B:返乡运动;C:1992年;D:20世纪90年代。

答案 B

知识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2018·江苏单科)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审题关键1990~1995年。

主要依据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辨别选项A、B: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D:不属于经济理论。

答案 C

4.(2018·安徽高考)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

资)

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 4.5%

A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辨别选项A:20世纪90年代之后;B:1979年~1984年农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增长;C:1984年开始启动;D:表中数据只是相对自身增长的比例。

答案 B

知识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5.(2018·江苏高考)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

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调动知识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得到解放,经济领域开始适当引进外资。

答案 C

6.(2018·福建高考)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审题关键从1984年起中国进出口总额呈大幅度增长趋势。

调动知识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辨别选项A、C、D三项分别是1980年、1992年、2001年。

答案 B

知识点四社会生活的变迁

7.(2018·天津高考)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史实依据票证供应制度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折射。

答案 B

8.(2018·重庆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观点服饰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调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答案(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模块排查——线性题组

政治模块题组

1.“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