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第5课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前预习学案】

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初步发展()-----重创()-----成为正统()-----遭遇危机()------三教合一()-------重新振兴()------ (明清之际)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

2、经济(根源):

3、、思想:

二、李贽的思想主张:

⑴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________大加鞭挞,否认“________”是万世至论,认为人人

都有权做出自己的,不应以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⑵认为,追求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应使得到自由发展。

⑶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______”,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

天理。从根本上否定了__的存在,摇撼了________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主张: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代表作

A: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入手,强调“”即

B: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即通过

,由此颠覆了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C:提出了“”,充分肯定

(2)黄宗羲:反对,鼓吹。代表作

A:宣称皇帝是,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应该是平等的

无需,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B: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设想:最主要的观点是

(3)顾炎武:

A:针对读书人只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学风,发出的呼唤。

B:主张为学应该,应关乎,致力于社会变革,“”“”C:身体力行,写出《》《》等著作。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①

四、明清思想批判的影响:

①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地位。②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根植于

的发展和的兴起,为。

③这股带有的进步思潮,对

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

【课堂学习案】

一、李贽的思想: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一、二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材料三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四: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

材料四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五: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材料五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共同生活背景:处在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

1、王夫之:

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二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结合上述材料,理解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1)世界本原:

(2)认识论:

(3)修养观

2、黄宗羲: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明夷待访录》

上述材料反映了黄宗羲什么思想主张?

3、顾炎武

材料一: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顾炎武的什么思想?

三、三大思想家相同点

1.经济上:

2.政治上:

3.思想上: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的?

合作探究二: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课后复习案】

一、选择题

1.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③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李贽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主要表现在()

A、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B、痛恨道学的虚伪与贪婪

C、认为每个人都顺应“自然之性”

D、提出人类社会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

4.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放映了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产生

5.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6.关于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不正确的

A.有利于思想解放B.工农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7.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C.“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D.“工商皆本”

8.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9.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的共同点是(1)反传统反教条(2)反封建专制(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1)(2)(3)(4)

B、(1)(3)(4)

C、(2)(3)(4)

D、(1)(2)(3)

1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1.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

1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13.宋代的朱熹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哲学观点上都主张“理”“气”说,他们的根本区别是

A.对“理”“气”的解释不同;B.出发点不同;

C.指出的社会背景不同;D.世界观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三:“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段材料反映了孔子、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统治者重视?

(2)依据材料三、四,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

(3)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对待古代思想遗产的正确态度。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观点,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高二历史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答案

1----5 DCDBC 6----10 DDDAB 11----13 ABD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段材料反映了孔子、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统治者重视?

参考答案:孔子反对苛政,体现了“以德治民”的政治主张;孟子强调统治者应不夺农时,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体现了“政在得民”的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局动荡,儒家的这些政治主张不利于争霸的需要,也无助于实现统一,所以被统治者所冷落。

(2)依据材料三、四,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认识出发,主张人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极端腐败,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统一,所以,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发挥,以其“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根据。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萌生了反封建专制、带民主色彩的新思想,黄宗羲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3)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对待古代思想遗产的正确态度。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观点,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孔子的“以德治民”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当前社会仍有积极意义。人民政府只有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才能顺应民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尽管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他力图以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国家的大一统,这对今天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激烈批判,其思想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对当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5课_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学生初中阶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学生对理论思想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为此本节教学应将课本内容通俗化、简单化。使其更贴近学生。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盛行拜金逐利风气,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09-03-25T15:39:08.543Z 来源:《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作者:绽永升[导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那么,思想政治课教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教育;兴趣;开放型教学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都有重要作用。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排除干扰,提高效率。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并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突破答案的单一性,形成开放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开放型教学要求政治教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因所提的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发人深思,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从形象到抽象,学生对所提问题认真地一一作答,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三、跨越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超链接 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尖端科技的发展,国内外时政大事,社会热点等永远是政治课教学举例的不竭源泉。这就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既不能离题太远,喧宾夺主,又不能成为一言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各科学习的进展情况,把学生刚学的知识拿来从哲学角度分析,学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对知识能做到双重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四、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考核、评价制度思想政治课的闪光之处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政治教学应该增加实践内容,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将课内外的观察、思考、学习结合起来,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不是在课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只有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和洞察力的人,其创造性思维才具有实质性的内涵,才不会使自我迷失在课本知识之中,也才能真正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长期以来,政治课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影响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要对政治课进行改革,必须要对其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可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除期中、期末书面考试之外,平时遵守纪律、参加活动、撰写小论文等都应予以恰当的评分,从而对学生有一个综合的评价。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将有助于学习的功利性的淡化,进而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测试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美轮美奂,别出心裁。在这里有独特的岭南文化符号,让人追思岭南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历程;而以“水”为核心元素,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象征着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亚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独特岭南文化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中国好声音》这档源于荷兰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特点,坚持创新,追求节目质量,以其独特的平民情怀、草根意识和情感力量,既叫好又叫座,深受大众喜爱。这表明() ①吸收成功经验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讲话启示我们() 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②文艺作品应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③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文化与经济应相互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电视剧《大秦帝国》是一部气势恢弘且颇具震撼力的严肃历史正剧。该剧生动地再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也真实展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史。材料说明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④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火爆的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是在日本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这也是日本动漫在创作上能够一直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观众能从这些优秀动漫作品中看到日本人的思考、生活方式。这启示我国国产动漫产业在文化创作上要A.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不断创新,追求发展 6.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写了农村子弟涂自强短暂而悲凉的一生。它是作家方方在深入走访当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写就的,意图写出21世纪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命运。小说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这说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课程标准: 学思想的发展。 2011年高考大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具体理解如下) 历史史实: 阅读理解概念:经世致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理解记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 历史解释: 结合政治、经济模块相关知识,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社会因素,综合评价其思想主张;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形成的社会因素,综合评价其思想主张。 发展性选择: 分析黄宗羲思想中的民主、民本因素,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发展变迁。 分析经世致用的历史、现实价值。 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多元解读,感悟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日益腐败 (2)、经济上: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商业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肯定人欲,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批判专制制度,出现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 2、核心概念 (1)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2)时间概念: ①明朝:1368——1644 ②清朝:1636——1912。 ★:【历史史实阐述】(基础决定高度)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一)李贽的思想主张 根据材料分析李贽的思想主张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焚书》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1、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第五课文化创新(高中政治)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

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李贽思想 1.原因: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 气。同时,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在此背景下,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他们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一潭死水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重波澜。明朝万历年间的著名思想家李贽就是其中的重要任务。 2.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 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3.李贽极为痛恨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 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4.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 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入手,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2)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由此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3)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构成了这一时期进步思潮的又一重要方面。 (1)黄宗羲在《原君》篇中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2)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平等的“师友”,无须“杀身以事君”,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3)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黄宗羲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主张“是非决于学校”。 3.顾炎武 (1)顾炎武针对明代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3)顾炎武还身体力行考察山川关隘、民间风俗和民生疾苦,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编者: 李颖秋 教 学 过 程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知道其主要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 进入新课 】 探究2:“异端”思想家李贽 问题1: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风尚变化,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一些士人试图冲破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重重波澜。 问题2: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事之至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痛恨维护仁义道德、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而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从而否定了“天理”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 ☆★ 过程与方法 讲解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学生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讲解李贽思想的评价;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学生归纳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分析讲解其历史意义。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李贽思想,学习其敢于抗争的品质;学习三大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政治经济变化对思想的决定作用。 ………………………………………… 【 教学重点 】 李贽思想产生背景及主张;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 【 教学难点 】 李贽思想产生背景,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 ————————————————————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 教学用具 】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初探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初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政治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启发、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有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为学生今后尽快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做好充分准备。 一、找准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找准进行创新教育的切合点,适时点拨,合理拓展引申、有机渗透,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从而让“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成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教材中为我们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提供了很多契机,只要我们教师善于驾驭教材,找准切合点,合理挖掘,恰当引申,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讲:要真正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述了原产于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名贵中药材杜仲,日本在十几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在都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深加工成杜仲茶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的事实后,启发学生:为何两国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截然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时,教师及时点拨: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都要有一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能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能对社会有所发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关键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思维定势,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集中思维能力,更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探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充分重视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以尊重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疑看思。如:在讲授“量变与质变”这个内容时,我列举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山东冠县实验高中 高三历史单元翻转课堂学案 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 使用时间: 年月日 厚德笃行第1页智慧幸福

厚德笃行第2页智慧幸福

厚德笃行 第4页 智慧幸福 ( 4)内容不同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5)影响不同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6.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是否属于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以民为主,体现臣民意识;民主思想本质上是人民当家做主,体现公民意识。黄宗羲的思想是形式上的民主,本质上仍然是民本思想,和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流程三:【构建知识体系】(10分钟) 流程四:【巩固训练】(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2017 新课标Ⅲ卷 2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高二历史学案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要点】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列举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2)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以下问题: 1、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一时期有哪几位进步思想家? 2、列举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其影响 3、明末清初有哪些著名儒学思想家?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这些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又各有何侧重?他们思想共同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田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进面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上述思潮与传统本末观相比发生了什么交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主要思想家 1、离经叛道的李贽:明朝晚期福建人,号卓吾,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主张:①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②追求物质享受和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③思想: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是万物本原,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2、唯物思想家王夫之: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思想要点:①天地万物的规律在物质世界中,②正确认识要通过考查客观事物③肯定情感欲望和私利是合理的人性本能 3、批判君主专制的黄宗羲: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著有《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 思想要点:①君主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③工商皆本。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即墨五中高三历史导学案 编写人:高三历史组审核人:迟永时间:2011年11月课题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班级: 授课 2011年11月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 时间 课程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标准 【学习重难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试大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 一、背景 1、政治:明清时期,封建制走向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倡导的封建礼教严重束 缚人们的思想。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①明代晚期, 习气。 ②在商品经济的浸润下社会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 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③不少士人试图摆脱“”的束缚。他们冲破传统儒学的 束缚,发展。 2. 主张 ①批判孔孟权威:大力鞭挞,否认孔子学说是万世至论。 ②反对儒家理论:肯定人们;倡导发展; 提出的观点。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提出,源于阴阳二气,摇撼了“ ”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㈠、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专制社会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4、一些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 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开创了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 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㈡、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一>王夫之 1.思想特色: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思 想体系。 2.主张 ①强调“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宣扬“形、神、物三相遇知觉乃发”,即通过可以 得到正确认识;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的理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明末清初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引领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培养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应该激发自己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内容、代表人物 难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的原因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式一:利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经典的名言: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和孙悟空的自封的“齐天大圣”的称号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后提示:《西游记》是明朝时写的,反映了作者借孙悟空之口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不满,对旧的儒学进行的批判。 方式二:位于成武县张楼乡徐老家村申氏节孝坊,此牌坊是怎样获得的? 从一而终,夫亡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生孤苦,直到坟墓 【讲授新课】 一、探究学习:中国自古以来说是一个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的社会,为何明清时期却出现了“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的叛逆之言?这是为什么呢? 1、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3、思想——明清时期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在斯坦福大学会见中国科协 代表团时说:“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创新意识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意识不足的学生更能取得伟大成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要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适应高考命题思路的客观要求 面对高考文科综合主观性试题、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众口一词的看法是“太活了”。这就要求考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只有把学过的政史地知识融会贯通、揉为一体,才能答好题。可见,从命题的思路中,体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学方法愈灵活,愈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愈能得到发展。 2.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更富有创造性。 2.2 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 2.3 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 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新问题 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和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学和用、知和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

4第35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35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知识点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2)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科举考试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2.思想 (1)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使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知识点二明末清初思想家 1.共同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 (2)倡导“经世致用”。 (3)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2.具体特点 (1)王夫之:建立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顾炎武:呼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经世致用。 3.历史影响 (1)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启蒙和启迪。 宗法制度对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宗法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专制而保守的,与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使工商行会组织也染上浓重的宗法色彩,从而妨碍了商品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观点: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明清之际成为社会转型的阻力,导致明末清初的新思想未能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易错提醒】道学家不同于道家 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构图解史】李贽的思想 信息提取: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被称为“离经叛道”。 【易错辨析】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上升到“主权在民”的高度,他仍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 【构图解史】儒学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信息提取:中国古代传统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兼收并蓄,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重点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背景及特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对点训练] 1.(2020·广东揭阳模拟)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

思想政治课也可以实施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课也可以实施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0-07-28T08:52:51.717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靳军花[导读]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它的质量和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靳军花(鄢陵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鄢陵461200)【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认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 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也可以试试创新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施;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就成了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和实验探索,认为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它的质量和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当今创新教育的要求,现行教材必须既满足教师创造性教的要求,更要适应学生求新探奇的特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学习德育的主渠道,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而新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为实现这一功能提供了依据。 1.1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和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又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教材的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试一试等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并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设疑,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1.2一问多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某一个可能有多个答案,以这个问题为核心,思维方向象辐射一样向外发散。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答的方式,训练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对同一问题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经常采用讨论,辩论,问题抢答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究难等方法培养学生摆脱原有思维定势的心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3打破常规,训练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途径发现科学真谛。逆向需要独立思考,关键善于另辟蹊径;逆向还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寻找原因。在介绍观察事物时,教师可以从反面提出问题。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相反意见。讨论时要引导双方都发表意见,即使达不成统一认识也不强求,因为它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类比思维,联想思维,辩证思维等的培养。做教材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具体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新思维 3.在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 活动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之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心,指导行动,达到思想政治课知行统一的要求。是教师,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借助教材的教和学的互动过程。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活动教学可分为常规课堂活动教学和大课堂教育。常规课堂活动是指在正常的学校教室内的活动教学,它可以通过课前的有关新闻发布,课堂教学中的讨论,辩论等形式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这样以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 所谓大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与时事政治相结合,是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我平时还注重在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并抓住当前社会热点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自身的社会角色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因此,大课堂活动教学,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不仅是观念的改革,更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所以,要把创新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作为立足点,以此来搞活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灵活多变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而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新理念>张德伟北京出版社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