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的主要解剖及生理功能

脑神经的主要解剖及生理功能

脑神经的主要解剖及生理功能

脑神经进出颅部位连接脑部位功能

嗅神经(I)筛孔端脑嗅球司嗅觉

视神经(II)视神经孔间脑视交叉司视觉

动眼神经(Ⅲ)眶上裂中脑脚间窝支配上睑肌、上直肌、下直

肌、内直肌、下斜肌及瞳孔

括约肌

滑车神经(Ⅳ)眶上裂中脑前髓帆支配上斜肌

三叉神经(Ⅴ)第一支眶上裂

第二支圆孔

第三支卵圆孔脑桥脑桥臂司面、鼻及口腔皮肤粘膜感

觉,支配咀嚼肌

展神经(Ⅵ)眶上裂脑桥延髓沟中部支配外直肌

面神经(Ⅶ)内耳门-茎乳孔脑桥延髓沟外侧部支配面部表情肌、泪腺、唾

液腺,司舌前2/3味觉及外

耳道感觉

前庭蜗神经(Ⅷ)内耳门脑桥延髓沟外侧端司听觉及平衡觉

舌咽神经(Ⅸ)颈静脉孔延髓橄榄后沟

上部司舌后1/3味觉、咽部感觉,支配咽肌和唾液分泌

迷走神经(Ⅹ)颈静脉孔延髓橄榄后沟

中部支配咽、喉肌和胸腹内脏运动

副神经(Ⅺ)颈静脉孔延髓橄榄后沟

下部

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舌下神经(Ⅻ)舌下神经管延髓前外侧沟支配舌肌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习题

周围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脊神经节:指位于脊神经后根在近椎间孔处的膨大部分,含感觉性的假单极神经元胞体。 2.交感干:是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接而成的串珠状结构,位于脊柱两侧。 (二)填空题 1.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 对,其中颈神经8 对,胸神经12 对,腰神经 5 对,骶神经 5 对,尾神经 1 对。 3.脊神经前支构成的神经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4.臂丛是由第5~8对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对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该丛在锁骨后方比较集中。 5.胸神经前支保持明显的节段性,第2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胸骨角平面,第4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男性乳头平面,第8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肋弓平面。 6.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再经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至大腿后面,在腘窝上角处分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7.腓骨颈骨折可损伤腓总神经,将出现小腿外侧群肌和小腿前群肌瘫痪。 8.感觉性脑神经是ⅠⅡⅧ对脑神经,运动性脑神经是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混合性脑神经是ⅤⅦⅨⅩ对脑神经。含有副交感纤维的脑神经是ⅢⅦⅨⅩ对脑神经。 9.动眼神经自中脑脚间窝出脑,经海绵窦前行,穿眶上裂入眶。 10.三叉神经3个大分支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其感觉纤维的分布在体表大致以睑裂和口裂作为分界标志。 11.迷走神经在胸部经肺根后方贴食管走行,左迷走神经经食管前面下行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经食管后面下行延续为迷走神经后干。 12.喉上神经的外支支配环甲肌,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 13.右喉返神经绕右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 14.腮腺的分泌受舌咽神经支配,泪腺的分泌受面神经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受面神经支配。 15.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平滑肌、心血管和腺体。 16.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和。 17.动眼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三)单项选择题 1.脊神经前、后根的合成部位是(C ) A.椎管 B.椎孔 C.椎间孔 D.横突孔 2.脊神经中不含运动纤维的是(C ) A.前支 B.后支 C.前根 D.后根 3.颈丛的主要分支是( A ) A.膈神经 B.枕小神经 C.耳大神经 D.锁骨上神经 4.关于膈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运动性神经 B.在前斜角肌前面下行 C.除分布到膈外,还分布到胸膜、心包等 D.损伤后,表现为同侧膈肌瘫痪 5.受肌皮神经支支配的肌是( B ) A.三角肌 B.肱二头肌 C.肱三头肌 D.肱桡肌 6.关于股神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发自骶丛 B.经腹股沟管至大腿部 C.在股三角处位于股动脉外侧 D.支配膝关节屈肌 7.支配小腿三头肌的神经是( A ) A.胫神经 B.腓总神经 C.腓浅神经 D.腓深神经 8.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可能损伤了( D ) A.眼神经 B.面神经 C.滑车神经 D.动眼神经

肾脏解剖及生理

肾脏解剖及生理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肾脏是泌尿系统中最重要的脏器,其主要功能包括: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排出体外;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素、前列腺素、前列环素、1,25-双羟维生素D3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肾的这些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起重要的作用。肾生成尿液的过程受神经、体液及肾自身的调节。 下面我们从大体解剖和微观解剖两大方面进行讲解 肾脏的大体解剖 一.肾的形态 肾是实质性脏器,位于腹后壁,左右各一,形似蚕豆,其表面光滑,质柔软,新鲜时呈红褐色。肾分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肾内侧缘中部四边形的凹陷为肾门,是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为肾窦,由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所占据。肾门是肾窦的开口,肾窦是肾门的延续。肾的前面凸向前外侧,后面紧贴腹后壁,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成年人肾脏长约10cm(8~14cm),(随人的身高有所浮动)宽约5cm(5~7cm),厚约4cm(3~5cm),约120~150g重。 (一)肾的位置与毗邻 1. 肾的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属腹膜外位器 官。肾的高度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

缘;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因受肝的影响,右肾较左肾约低1~2cm)两肾上端相距较近,下端相距较远(外八字)。肾门约在第1腰椎椎体平面,相当于第9肋软骨前端高度,在正中线外侧约5cm。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病患者触压或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肾内科体格检查很重要的一项) 2.肾的毗邻肾上腺位于两肾的上方,两者虽共为肾筋膜包 绕,但其间被疏松的结缔组织所分隔。故肾上腺位于肾纤维膜之外,肾下垂时肾上腺可不随肾下降。左肾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右肾前上部与肝相邻,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两肾后面上1/3与膈相邻,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方肌及腹横肌相毗邻。 (二)肾的结构 观察肾的冠状切面,肾实质可分为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肾皮质厚1~1.5cm,新鲜标本为红褐色,富含血管并可见许多红色点状细小颗粒,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肾髓质色淡红,约占肾实质厚度的2/3。可见15~20个圆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光泽致密、有许多颜色较深、放射状条纹的肾锥体,肾椎体的条纹有肾直小管和血管平行排列形成。2~3个肾锥体尖端合并成肾乳头,并突入肾小盏,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肾产生的终尿就是经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伸入肾锥体之间的皮质称肾柱。肾小盏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精品文档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